5+地壳运动规律
2020高考地理:专题提升练5 地壳运动规律
专题提升练5地壳运动规律能力升级练第10页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7·全国Ⅱ卷,9~11)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完成第1~3题。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答案:1.C 2.B 3.B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河流堆积地貌。
第1题,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河流、沟谷越多,则形成的洪积扇越多,结合图中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处的河流、沟谷可知C 项正确。
第2题,洪积扇堆积物中颗粒的大小主要受河流搬运能力的影响,图中显示甲地洪积扇所在河流的上游为低山,相对高度较小,河流落差小,流速较缓,加上河流较长,故洪积扇堆积物中的砾石较少,故选B项。
第3题,图中显示,贺兰山东南部地区山地落差大,河流短促,搬运能力强,故洪积扇中堆积物以砾石为主,而堆积物中数量较少、颗粒较小的沉积物主要分布在远离山口的冲积扇边缘,形成的土层浅薄。
故选B项。
(2019·山东济南三模)张掖祁连山丹霞地貌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以交错分层、四壁陡峭、色彩斑斓而神奇。
下图为其形成初期岩层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4~6题。
4.张掖丹霞地貌中多七彩岩层,不同颜色岩层交替呈现的原因是()A.流水在溶蚀作用过程中,使岩层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B.不同时期人类活动方式不同,导致岩层破坏程度不同C.冷热干湿的气候频繁交替出现,沉积色彩交互的地层D.地壳运动过程中,岩浆侵入形成了不同颜色的变质岩5.图示地貌地区,垂直节理发育后,地表岩石最易风化破碎的地点是()A.甲B.乙C.丙D.丁6.结合材料推测张掖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是()A.地壳运动—岩层弯曲—外力侵蚀—外力沉积B.外力沉积—地壳运动—岩层弯曲—外力侵蚀C.地壳运动—外力侵蚀—岩层弯曲—外力沉积D.外力侵蚀—外力沉积—地壳运动—岩层弯曲答案:4.C 5.D 6.B解析:第4题,图中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属沉积岩。
地球的地壳运动
地球的地壳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经历着不断变化的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包括构造活动、地震、火山活动等,这些运动造就了地球的风貌,也对生物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地壳的构造活动地壳的构造活动主要指的是地壳板块的运动。
地球由多个大陆和海洋构成,它们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不断地漂移、碰撞和分离。
这种构造活动是由地壳板块的运动引起的。
地壳板块的运动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造山运动:地壳板块的碰撞使得两个板块之间的岩石层发生褶皱和隆起,形成高山。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就是造山运动的产物。
(2)裂谷运动:当两个地壳板块分离时,地壳出现拉伸和裂开的现象,形成裂谷地带。
例如,东非大裂谷就是裂谷运动的典型例子。
(3)转换运动:地壳板块在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旋转和滑动现象,这种运动称为转换运动。
例如,圣安德烈亚斯断裂带就是转换运动的演化结果。
地壳构造活动的发生不仅改变了地球表面的地理格局,还对地壳上的山脉、河流、湖泊等地貌特征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地震的发生与影响地震是地球地壳运动的一种突发性现象,通常是由地壳板块运动积累的能量在某一时刻释放而引起的。
地震不仅具有巨大的破坏力,还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地震的主要影响包括:(1)地表震动:地震引发地表的震动,给建筑物和人类社会造成破坏。
特大地震还会引发土地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2)海啸:地震发生在海底时,还会引发海底地震海啸。
海啸具有极高的破坏力,可以造成海岸线的淹没和沿海地区的水灾。
(3)地壳变动:地震释放的能量还可能引起地壳的抬升或沉降,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地震灾害的预防和减灾工作至关重要,科学家们通过对地震的研究,致力于提高地震预测和监测水平,以及改善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3. 火山活动及其影响火山活动是地壳运动中的另一种形式,它是由地壳板块的运动造成的地球内部岩浆上升和喷发的结果。
火山不仅给地球表面带来了独特的地貌景观,还对生命和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壳运动学说
地壳运动学说是指地壳运动的演化过程和规律的科学理论。
地壳是地球上表面的一层岩石,它是由地幔上的岩浆冷却凝固而成的。
地壳运动是指地壳及其上的物质运动的过程。
地壳运动学说提出了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包括: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结果。
地球内部有许多动力推动地壳运动,其中最重要的是地幔的运动。
地幔是地球内部最下层的一层,它由熔融的岩浆构成,因此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当地幔流动时,会推动地壳进行运动。
地壳运动分为构造运动和流动运动。
构造运动是指地壳的形态发生变化的运动,例如山脉的形成、地壳的拉伸和挤压等。
流动运动是指地壳上的物质在表面运动的过程,例如海流的运动、地震的传播等。
地壳运动有规律性。
地壳运动不是随机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性。
例如,山脉的形成是在地壳拉伸的过程中发生的;地震是在地壳挤压的过程中发生的。
地壳运动是慢的。
地壳的运动速度很慢,一般在每年几厘米到几十厘米的范围内。
然而,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会发生许多大规模的地质事件,例如山脉的形成、海岸的侵蚀和地震的发生等。
地壳运动学说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对于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质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地质科学技术的发展,地壳运动学说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我们了解地球提供了更多的线索和思路。
在地壳运动学说的研究中,科学家们还发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和规律。
例如,地壳的运动不仅与地幔的运动有关,还与地球表面的气候和气候变化有关。
地壳运动也会影响地震的发生,并且地震会对地壳运动产生影响。
此外,地壳运动学说也与其他科学领域有密切的联系。
例如,地壳运动会影响海洋的形成和变化,海洋的变化又会影响气候的变化。
地壳运动也会影响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例如物种的迁移和演化。
总之,地壳运动学说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岩石运动的科学,它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质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并与其他科学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
地壳运动详细收藏版
地壳运动折叠编辑本段运动分类折叠按照方向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地壳运动示意图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也称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
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
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
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
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水平和垂直运动比较地壳运动运动方向岩层表现运动结果水平运动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层弯曲隆起,或断裂张开巨大的皱褶山脉、裂谷、海洋垂直运动垂直于地球表面地壳抬升或下降高低起伏,海陆变迁。
二者关系:1、对立统一关系2、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3、不同地点或不同时期,以某一种运动为主折叠按照速度地壳运动按运动的速度可分为两类:①长期缓慢的构造运动。
例如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陆的分裂和漂地壳运动移,形成山脉和盆地的造山运动,以及地球自转速率和地球扁率的长期变化等,它们经历的时间尺度以百万年计。
另如冰期消失、地面冰块融化引起的地面升降,也属以万年计的缓慢运动。
②较快速的运动。
这种运动以年或小时为计算单位,如地极的张德勒摆动,能引起地壳的微小变形;日、月引潮力不但造成海水涨落,也使固体地球部分形成固体潮,一昼夜地面最大可有几十厘米的起伏;较大的地震可引起地球自由振荡,它既有径向的振动,也有切向的扭转振动。
地壳运动的分类,还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下表所示:地壳运动分类表序号分类依据地壳运动类型1参照物1、以黄道面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2、以地轴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3、以地理坐标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4、以地表物体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
高三地壳运动规律知识点
高三地壳运动规律知识点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层的变动和演化过程,是地球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表面地理景观的形成和变化的根本原因。
地壳运动规律的研究对于地理科学和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高三地壳运动规律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一、地震与板块运动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地壳运动现象,是地球板块活动的主要表现之一。
板块运动是指地球上岩石层的大规模运动,主要分为构造板块运动和构造变形两种。
构造板块运动是指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而构造变形则是指地壳板块内部岩石的变形和位移。
地震的发生和传播是地壳板块活动的结果,它通常发生在板块边界或板块内部的断裂带上。
地震的强度和频率与板块活动的性质和速度密切相关。
例如,在板块边界处,如太平洋火山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地震较为频繁,强度也较高。
而在板块内部,如北美洲和欧亚大陆中部,地震相对较少。
二、地壳抬升与沉降地壳抬升与沉降是地壳运动中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地理景观演变的重要原因。
地壳的抬升和沉降主要与构造板块运动和构造变形有关。
在构造板块运动中,岩石层的挤压、伸展、剪切等力学作用导致地壳的抬升与沉降。
例如,当两个岩石板块相互挤压,板块边界处的岩石层会向上抬升,形成山脉和高原。
相反地,当岩石板块发生拉伸或剪切作用时,板块内部的岩石层会下沉,形成盆地和海洋。
此外,地质作用如岩浆侵入、火山喷发以及河流冲刷等也会引起地壳抬升和沉降。
例如,火山的喷发会在火山口周围形成火山锥体,岩浆侵入地壳下部会使地壳发生抬升;河流的冲刷作用会改变地表地质结构,导致地壳抬升和沉降。
三、地壳运动与地理灾害地壳运动是地理灾害的重要来源之一。
地震、火山喷发、地面塌陷等地震灾害通常与地壳的运动有关。
地震是地壳运动中最常见的灾害之一,它通常发生在板块边界或断裂带上,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都是巨大的。
例如,近年来发生的日本福岛核灾和中国汶川地震都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火山喷发是由于地质活动造成的,火山口周围由于岩浆侵入和火山气体的释放导致的地表沉降和地面塌陷,经常伴随着火山灰、火山烟尘和熔岩的喷发,对人类的生活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地壳的运动规律(共31张PPT)
第5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
Hale Waihona Puke 【必备知识】 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固结成岩
变质
重熔再生 冷却凝固
2.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挤压
谷地
山岭 向斜
张力
背斜
3.不同河段外力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侵蚀
减弱 沉积
侵蚀
4.两类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
山口
洪(冲)积扇
顶托 三角洲
考点一 流水、风力作用与地貌
(2016·浙江高考)如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 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 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 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 (1)~(2)题。
(1)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
(2)依据区域环境判断。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 和风力沉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 流水沉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 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沉积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 崖和海滩等地貌。
2.沟谷的发育过程:
4.该地区( ) A.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B.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C.岩石层理构造明显,多含有化石 D.地壳比较稳定,气象灾害多发
3选D,4选B。
(2015·全国卷Ⅰ)如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
不同年份水深2 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
横剖面示意图,该地区裁弯取直开挖了引水隧洞,
连接了同一条河流的不同河段,读图完成1~2题。
赵国勇 地壳运动规律
赵国勇地壳运动规律赵国勇先生是中国地理学家,他的开创性贡献之一就是建立了地壳运动的规律。
20世纪初,赵国勇在进行大量实验和测量研究后,发现了地壳运动的规律,赢得了世界名声。
赵国勇先生最初发表过以“柔性地壳运动论”为主题的研究论文。
他认为,地壳是可以伸缩的,当地壳受到拉力时,会伸长;当地壳受到挤压时,会曲缩。
根据他的理论,地壳的运动是以变形来表现的,可以用平面几何学的方式来描述。
他还提出,地壳应该有一个支撑层,以防止地壳的拉伸和压缩。
20世纪30年代,赵国勇提出了第二个重要规律地壳变形运动有加速度。
也就是说,地壳的变形运动并非是一个稳定的过程,而是一个加速变形过程,而地壳周期性的变形又分为大体加速变形期、加速变形期和减速变形期。
后来,赵国勇提出了第三个重要规律地壳运动周期性。
他认为,地壳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周期性变换的,这个周期性变换与地球的转动轨道有关。
他用地球的参数表示弹性地壳的大小及厚度,提出了一种对地壳的变形进行描述的新方法。
他还建立了一种新的方法,以描述地壳的运动规律,他用“圆锥”来替代圆筒,以表示地壳的运动方式。
赵国勇的研究结果不仅为中国地质学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同时也为地球物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结果。
其后研究者又对赵先生的论文进行深入地研究,以更完善的理论来解释地壳变形的实际情况,在解释地壳运动的规律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赵国勇的研究成果对现今的地质学研究仍然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地质学家们正在进一步研究他的理论,以扩展其可靠性,用以更精确地解释地壳变形的实际情况。
赵国勇先生是中国地理学家中最具有历史影响力的人物,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建立了地壳运动规律,从而奠定了地质学家研究地球变形规律的重要基础。
赵先生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阐述了地壳变形运动的基本特征,为我们了解地球变形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极大地促进了对地壳的研究,成为了中国地理学的重要贡献。
赵国勇 地壳运动规律
赵国勇地壳运动规律20世纪50年代,赵国勇凭借他卓越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彻底的实践检验,最终发现了地壳运动规律,奠定了构造地质学的奠基性成果。
地壳运动规律是地质学中最重要的理论框架之一,它影响着地质学的研究方向和技术进步。
赵国勇,被誉为“构造地质学之父”,于1954年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地壳运动规律》,根据此论文提出了关于地壳运动的结论,这些结论乃是构造地质学的基础。
其结论有三:一、地壳存在单调运动;二、单调运动的三种类型(外移、内移和旋转);三、地壳运动类型的分类。
赵国勇根据上述三大结论对地壳运动规律进行了更多的深入研究,他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仪器检测,地质物理、地球物理实验室模拟实验,地质地貌观察,山地运动预测,地址测量等多种形式。
他利用这些方法,研究了各种地质运动,如构造运动、构造地质学变形法和地壳块体活动,以及地质结构的变化,形成了地壳运动的基本原理,从而奠定了构造地质学的奠基性成果。
60年代后,赵国勇基于地壳运动规律,在构造地质学的分析方法、构造地质学的成因机制研究等领域,都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新的构造地质学理论,如空间构造学、热构造学、地震构造学、构造演化学等,丰富了构造地质学的理论内容,为地质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地壳运动规律是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赵国勇的构造地质学以其精确的构造力学分析和科学的构造地层演化原理,深刻地改变了早期构造地质学的发展方向,开创了新的平原地质学的研究方向,为构造地质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使构造地质学得以发展壮大。
赵国勇的发现不仅为地质学提供了重要理论,而且还影响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成为地质学家发现探索自然规律的一种新方式。
此外,他的发现还为地质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意义,为地质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赵国勇发现的地壳运动规律在20世纪后期的地质学研究领域里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发现不仅改变了地质学的发展方向,而且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保障和对地质学的研究发展所需的直接参考。
地壳运动变化规律总结(全)
地壳运动变化规律总结(全)岩⽯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构成地貌、⼟壤的物质基础,是⽣命赖以⽣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注意:岩⽯圈≠地壳1、基本概念、分类及成因A.⼏个概念: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常见的造岩矿物有⽯英、长⽯、云母、⽅解⽯。
矿产:岩⽯形成过程中有⽤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农业利⽤的要求。
矿⽯:含矿产的岩⽯,优劣常⽤品位表⽰,有些岩⽯本⾝就是矿产如:⽯灰岩、煤、花岗岩、⼤理岩。
矿床:在⼀定的地质作⽤下,矿产的富集地段。
有内⽣矿床、外⽣矿床、变质矿床。
岩⽯:⼀种或⼏种矿物的集合体,如花岗岩是由长⽯、⽯英、云母等组成,⼤理岩由⽅解⽯组成。
B.分类及其成因:(1)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岩(如花岗岩)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称⽕⼭岩如⽞武岩等。
理解教材P58页“岩浆岩⽣成⽰意图”。
⽞武岩:密度⼤,有许多⽓孔,不宜做建筑材料。
西南地区各省都有分布。
花岗岩:密度⼩,好的建筑材料。
华⼭、黄⼭、北京⼋达岭等。
形成矿产:有⾊⾦属。
(2)沉积岩:岩⽯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下形成或由化学沉淀物或⽣物遗体堆积⽽成如:⽯灰岩,具有层理构造和化⽯。
形成矿产:煤、⽯油、天然⽓。
冰川沉积:先融化先沉积,杂乱物章。
河流沉积:上游下游:颗粒由⼤到⼩;下游某处垂直⽅向上下:砾岩、砂岩、粘⼟。
化⽯:古⽣物遗体(如贝壳)或遗迹(如⾜⽳)。
(3)变质岩:已⽣成岩⽯在⾼温、⾼压下,成分、性质发⽣改变形成,如⽯灰岩变成⼤理⽯等。
理解教材P61页“⽯灰岩受热变成⼤理岩”注意的是⽯灰岩与岩浆的交界部位。
C.地壳物质循环2、原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概念:岩⽯圈(地壳和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被⼀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
全球六⼤板块:亚欧、⾮洲、美洲、印度洋、南极洲、太平洋(全部是⼤洋板块)需要关注的⼏处地⽅:①⼤褶皱⼭系、⼤岛弧链⼏乎都是消亡边界。
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及运动规律形成机理
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及运动规律形成机理地壳运动是地球上的岩石层在长时间内发生的运动,包括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地震等现象。
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是指导致地壳运动的力学和物理机制,而运动规律形成机理是指导致地壳运动规律的原因和过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及运动规律形成机理。
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互相作用,即平衡力和不平衡力。
平衡力是指维持地壳处于平衡状态的力量,主要包括地球引力和大地水准面的作用。
地球引力是地壳运动的基础,它使得地壳板块受到向下的力量,保持了地壳板块的稳定性。
大地水准面是海洋水平面的延续,它可以视作地壳板块的参考面,使得地壳板块在垂直方向上得到平衡。
不平衡力是指不同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引起的力量,主要包括板块边界的构造应力和内部地球热力学作用。
板块边界是不同地壳板块的交界处,由于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会产生构造应力,即应力不均匀分布的现象。
这些构造应力会以断裂、剪切等形式释放出来,导致地震和地壳运动的发生。
此外,内部地球热力学作用也是驱动地壳运动的重要力量。
地球内部存在着大量的热量,这种热量的传导和释放会导致地壳板块的变形和移动。
地壳运动的运动规律形成机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即地壳板块的相对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理论。
地壳板块的相对运动是指不同地壳板块之间的运动关系,它是地壳运动规律的基础。
根据板块构造学的理论,地球上的地壳被划分为若干个大型板块,它们之间以不同的方式相对运动。
这些相对运动包括扩张型板块边界、挤压型板块边界和滑动型板块边界等。
根据板块边界之间的相对运动,地壳板块会出现断裂、地震、火山等现象,从而形成了地壳运动的规律。
地球动力学理论是解释地壳运动规律的基本理论。
地球动力学是研究地球内部能量和地壳运动的学科,它包括热力学、物理学和地质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根据地球动力学理论,地球的地壳运动是由地球内部的能量和力量驱动,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
例如,地震的发生是由板块边界的构造应力释放引起的,地壳的隆升和沉降是由地球内部的热传导和物质运移导致的。
科学家发现全新的地壳运动规律
科学家发现全新的地壳运动规律1.引言地壳运动一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过去几十年来,科学家们通过地震活动、地质构造和地形变化等多种方法,揭示了地壳运动的一些基本规律。
然而,最近科学家们又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地壳运动规律,这项发现对于我们对地壳运动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2.地壳运动的基本知识在深入探讨新的地壳运动规律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地壳运动的基本知识。
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固态壳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地壳运动指的是地球表面上岩石和土壤的相对运动,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地质构造的形成和变化等现象。
3.传统地壳运动规律传统上,科学家们认为地壳运动主要受到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的影响。
板块运动是指地壳上的大型岩石板块相对移动,造成地震带、地震断裂和山脉的形成。
地震活动则是由板块边界处的应力积累引起的断层滑动所导致的。
4.新的地壳运动规律的发现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除了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全新的地壳运动规律。
科学家们通过对全球范围内的地壳运动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了一种与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无关的地壳运动模式。
5.短期地壳变形事件这种新的地壳运动规律主要表现为短期地壳变形事件。
科学家们发现,在某些地区,地壳会在短时间内发生一系列的变形,包括地面的隆起或下降、断层的形成和土地的移动等。
这些变形事件通常持续数天到数月不等,然后逐渐消失。
6.影响因素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短期地壳变形事件与地球内部的流体运动密切相关。
地球内部存在着大量的岩浆、水和气体等流体,它们的运动会对地壳产生压力和应力,从而引发地壳的变形。
此外,气候变化、地下水的开采等人类活动也可能对地壳运动产生一定影响。
7.意义和应用这项新的地壳运动规律的发现对于我们对地壳运动的理解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地壳运动模型,不仅包括传统的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还考虑了流体运动的影响。
其次,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一些地质灾害事件,如地面塌陷、地裂缝的形成等。
2020高考地理二轮课件:专题五 地壳运动规律 推荐
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
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解析:A、C 错:读图可知,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属于 沉积岩。B 对,D 错:图中岩层没有发生断裂并形成明显的相对位 移,而是岩层受挤压作用弯曲变形形成了褶皱构造。
(3)判断岩层新老关系 ①正常状态的岩层→下老上新。 ②背斜→两翼新、中间老;向斜→两翼老、中间新。 ③侵入岩层的岩体→侵入的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形成时 间晚。
[押题 1] “地狱之门”位于乌兹别克斯坦一个叫作达尔瓦兹 的小镇附近。1974 年,地质学家意外发现一个地下洞穴,里面充满 了可燃气体,将气体点燃后,大火竟燃烧了 40 年仍未熄灭。下图 为“地狱之门”所在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解题指导: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沉积岩岩层越向下,岩 层的年龄一般越老;若有岩浆侵入活动,则岩浆的形成晚于其侵入 的岩层。
解析:(1)读图可知,该区域先经过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层,后 来发生断裂移动,形成断层乙;接着经过一段时间的侵蚀和沉积作 用,而后岩浆侵入形成岩层丙;最终经过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岩层 甲。(2)由乙处的断层可判断形成了一次褶皱;甲层的上覆岩层分布 与下侧岩层分布顺序一致,说明又形成了一次褶皱,故共形成了 2 次褶皱。
解析:(1)若①岩层形成早于②岩层,则②岩层就不可能形成变 质岩,则①岩层形成晚于②岩层,A 错;背斜岩层中心老、两翼新, 向斜岩层中心新、两翼老,C、D 错。(2)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可能发生瓦斯爆炸;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可能发生透水事故。
高频考点二 外力作用与地貌
高三地理复习课件:地壳运动规律
4.(2012 年山东卷)图 1-4-2 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D )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图 1-4-2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质构造。由图示信 息可知,甲地褶皱形成后沉积岩层Ⅱ出现了侵蚀作用,部分岩 层被侵蚀掉,后又出现了沉积岩层Ⅰ,最后岩浆侵入沉积岩层 Ⅱ和沉积岩层Ⅰ,故该区域先后发生了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岩浆侵入。
流水 作用
风力 作用
侵蚀
沉积 侵蚀
冰川 作用 海浪 作用
高山、高纬度地区
沉积
侵蚀
沉积
沙滩
注:流水和风力沉积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
积,具分选性;而冰川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是杂乱无章的。
【典例 3】(2011 年东莞模拟)读几种人民币上的景观图(图 1 -4-9),各图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图 1-4-9
答案:1.A 2.C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和地质构造的实 践应用 1.地质构造判断: (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的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 斜,未侵蚀前常形成山岭;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 前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中心老两翼新为背斜,两翼老中心
新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如图 1-4-4:
图 1-4-4
地壳运动规律(80张)
2 真题体验
(2018·北京文综)如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解析 乙位于花岗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受岩 浆高温作用影响,可能导致该处的岩石发生变 质作用。甲处为花岗岩,属于岩浆侵入地壳冷 却凝固形成的,岩浆来自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 图中地质作用发生的顺序:断层—上覆沉积 物—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因此,断层发生在 花岗岩形成之前。石灰岩中的溶洞是溶蚀作用 形成的。
内容索引
NEIRONGSUOYIN
核心考点1 地球内部结构与物质循环 核心考点2 内力作用与地貌 核心考点3 外力作用与地貌 特别微专题4 特殊地貌透析
核心考点 1
地球内部结构与物质循环
1 主干精讲
1.地壳物质循环
图 中 ①②③④ 分 别 表示冷却凝固、外 力作用、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作用。
(1)地壳物质循环是从岩浆到各种岩 石的形成,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 期间经过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冷却凝 固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 熔再生作用等。 (2)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 (3)主要岩石类型:岩浆岩、沉积岩 和变质岩。
5.M处构造地貌形成过程顺序最有可
能为
①侵蚀作用 ②褶皱隆起 ③固结成
岩作用 ④沉积作用
A.①②③④
√C.④③②①
B.①③②④ D.②①④③
解析 M处首先在沉积作用影响下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然后在造山运动过程中 褶皱隆起,形成山地,背斜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在外力作用下形成 谷地。故选C。
年)分布图”。读图,完成4~5题。
4.M处的构造地貌属 A.向斜谷 B.向斜山 C.背斜山
地壳运动规律全面版
【解析】该图为多个地理事物的关联图,能简明扼要 地概括出地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和因果联系。读图, 判读出各代号所示地理事物:①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 ②地面辐射、③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④大气逆辐 射;甲:背斜成谷,乙:向斜成山;a喷出岩、b侵入 岩、c变质岩、d沉积岩;M为搬运作用、N为沉积和 固结成岩作用。第(1)题,含有化石的只能是沉积岩, ①错误。大理岩是石灰岩经高温高压形成的变质岩, ②正确。a、b分别为喷出岩、侵入岩,均为岩浆岩, ③正确。甲处是背斜,乙处是向斜,④错误。第(2)
地理关联图的判读技巧 1.浏览试题所给条件、框图,把握其表达的地理事物 主题; 2.回想该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寻找突破点; 3.结合图中箭头指向和已提供信息,理清逻辑关系; 4.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信 息,加速问题的解决; 5.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梳理一 遍,避免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正确。
答案: (1)B (2)D
聚焦点二 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 震等,可从以下概念来认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概念
形式
地质 作用
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 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包括内力作用和 外力作用
概念
形式
地壳 运动
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 和内部物质发生变位的运动
的形成机制、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发展趋势的要素 等联结成图,从宏观角度来建构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 联系。从内容看,可分学科内知识联系和学科间知识 联系。从结构看,可分逻辑性(紧密型)知识联系和非 逻辑性(松散型)知识联系。
常见如下各种形式的关联结构图: 1.地理事物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揭示地理事物时 空分布成因、原理及与人类的关系; 2.某种地理事物现象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 3.某地突出的地理特征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 4.某企业、公司原材料来源、生产流程、市场营销 网络图等; 5.某地环境问题的产生、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和治 理措施; 6.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产生、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 演变过程、治理措施; 7.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
专题三.地壳运动规律
(3)根据地层相互关系判断地壳运动过程 ①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 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 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②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 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 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强烈褶皱所致,这种 情况下,判断背斜和向斜就需要利用岩层的新老 关系,而不能只看岩层形态。
判读地形剖面图的要领: (1)仔细阅读图例、水平距离、垂直高度、剖面线的 方向和经纬线位置、注记及图示说明。
(2)根据剖面图上的地势起伏状况,对应坐标轴上 的数据读出沿剖面线各点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 分析海陆分布、地形分布、地形起伏等特点。 (3)根据地形剖面图所示位置及地形等自然地理特 征,判断与该剖面图密切相关的各种地理事象,通 过读图观察、空间想象,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链接】 (1)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 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的一系列的波状 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背斜 和向斜是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 (2)断层: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 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 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面线 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2.褶皱类型的判断及对应的构造地貌分析 背斜与向斜的区分: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常 成为山岭;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常成为山谷。 最正确可靠的判断方法是看岩层的新老关系,中 间向两侧岩层由老到新的为背斜;中间向两侧岩 层由新到老的为向斜。 特殊情况可能出现背斜成 谷、向斜成山的现象(称地形倒置)。其成因分析 需要对内外力进行综合考虑:背斜顶部因受到张 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 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①在缺 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 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②当时一开始有沉 积作用,当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 ③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④ 流水、冰川、风力等外力的不断侵蚀。
专题三地壳运动规律
岩浆来源、成分和演化规律
岩浆来源
岩浆主要来源于上地幔和地壳深 部的部分熔融,其形成与地球内 部的热状态和物质组成密切相关。
成分特征
岩浆的成分复杂多样,主要由硅 酸盐矿物组成,同时含有挥发分、
金属元素和放射性元素等。
演化规律
随着岩浆的上升和冷却,其成分 和性质会发生变化,包括矿物结 晶、温度降低、压力减小等,这 些变化会影响岩浆的流动性和喷
火山灾害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
灾害类型
火山灾害主要包括火山喷发、火山碎屑流、火山泥流、火山气体灾 害等。
风险评估
通过对火山活动历史、现状监测和未来趋势的分析,可以评估火山 灾害的风险等级和影响范围。
应对策略
针对不同类型的火山灾害,需要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包括建立监测 系统、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公众教育和避灾演练等。
显。
地震活动性评价指标与方法
地震频度与震级
一定时间内地震发生的次数和 震级大小,反映地震活动强弱
。
地震能量释放
通过震级-频度关系计算地震能 量释放,评估地震活动水平。
地震活动周期性
分析地震活动时间序列,探讨 地震活动周期性变化规律。
地震活动性综合评价
结合多种指标和方法,对地震 活动性进行综合评价。
地震危险性评估与防范措施
地震危险性评估
地震防范措施
基于地震活动性、地震带分布和地质构造 等因素,评估区域地震危险性。
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 系统建设,提高公众地震防范意识和自救 互救能力。
工程抗震设防
地震灾害风险管理
针对重要工程和生命线工程进行抗震设防 ,采取隔震、减震等技术措施提高工程抗 震能力。
发方式。
岩浆侵入、喷出和结晶过程
地壳运动的规律
(3)岩浆岩。含金刚石的岩浆岩经风化侵蚀,流水 ,流水沉积,出现于入海口。
高考变式训练
114o 33o
110o
106o 33o
美
莫西卡利
国
26.读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某区域地图(图11) 材料二:圣弗朗西斯科山岩画(图12), 位于墨西哥的南下加利福尼亚州北部。 是世界文化遗产。这里留下了古老的 岩画群,数量多,规模大,而且保存 完好。岩画被绘制在大山洞窟的岩壁 或洞顶上。作品形成于公元前1100年 -公元1300年。岩画画面大部分描绘 的是人与动物,有些画大小与实物相 等。图12 等深线呈西北——东南走向分布密集; (1)描述图中半岛东部海湾的等深线 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挤压,海水深度大。 图12 特征,并分析成因。(4分) (2),洞穴内(1分),该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高温干燥 (2)分析圣弗朗西斯科山区岩画得以 (1分),受外力作用小;加之地形险峻(1分)。 保存至今的自然原因。(3分)
BD
高考变式训练
今日水资源严重短缺西安市隋唐时期用水充 足,有“陆海”(指湖泊和沼泽很多)的美称。下图(图7) 示意古长安(今西安市长安区)“八水”位置。完成3~4题。
CA
3.“八水绕长安”的地质成因之一是渭河平原地壳: A.水平错位 B.褶皱凹陷 C. 断裂陷落 D.水平张裂 4.古长安“陆海”今日不复存在的重要原因是: A.秦岭北坡森林植被被破坏 B.渭河流域水体污染严重 C.渭河下游汛期水位上升 D.秦岭南坡耕地面积增加
500 500
10 10 00 00
甲
20 500 20 500 0 0
乙
500 500
0 0 20 20
1000 1000
地壳的运动规律共53页
Hale Waihona Puke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地壳的运动规律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壳运动规律
一、地壳物质循环
1.地壳物质循环图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1)地壳物质循环是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
期间经过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冷却凝固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等。
(2)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中的软流层。
(3)主要岩石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及其相互转化。
2.地壳物质循环模式图的判读技巧
(1)突破识图关键。
先确定岩浆与岩浆岩。
由于生成岩浆岩的只有岩浆,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岩浆岩。
(2)尝试代入验证。
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3)避开重置陷阱。
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有几个地方需要同学们注意:①有的图中把岩浆岩分成两类——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而有的图中只表示为岩浆岩;②在其他岩石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中,有的示意图强调了沉积物这个环节,而有的则没有;③有的示意图中只有变质岩转化为岩浆的过程,而有的示意图认为各岩石都可以重熔再生成岩浆。
二、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应结合图示从以下几点进行复习:
(1)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岩石圈与板块、板块内部与边缘。
(2)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3)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③冰岛(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消亡边界。
④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4)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地震、火山、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三、常见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技巧
1.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仔细观察图例很重要)
(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2.分析地质构造和地质过程
(1)判断地质构造
①从岩层形态上看,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
②水平方向上不同岩层的新老关系变化如果表现出中间老、两侧新,则为背斜构造,反之则为向斜构造。
③不同岩层的位置出现错动则为断层,或者直接由断层图例判断。
(2)分析地质过程
①如果上覆岩层遭到了侵蚀,说明地壳运动以上升为主。
②如果断层部位的岩块下沉,说明地壳运动以下沉为主。
③如果水平分布的几个岩层中出现侵入型的岩浆岩层,说明发生了岩浆活动。
④如果某个岩层在某位置出现缺失现象,一般考虑外力的侵蚀作用。
3.判断岩层的特定情况
(1)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侵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2)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
(3)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原有岩层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原有岩层形成时代。
四、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
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
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西北地区雅丹地貌)
流水
侵蚀
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
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
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
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
路南石林)
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
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例:挪威峡湾)
沉积作用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颗粒大、比重大的先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
(河口)
、冲积平原(
中下游) 沉积,颗粒小比重小
的后沉积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
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五、河流地貌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的堆积地貌
类型在流域中的空间位置形成
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山前山区河流流出谷口,地势平缓,水道开阔,水流放慢,泥沙堆积形成
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连接而形成冲积——洪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逐步扩大,枯水季
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被淹没,接受沉积。
河流改道,河
漫滩被废弃
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和海滨
地区
河流入海口处,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聚落分布原因
高原地区呈带状,分布于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
漫滩平原上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山区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上,形成明显的条带状,或分布于山前,
或沿河流两岸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丰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平原区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
海岸发展,形成沿海岸聚落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六、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
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图所示)。
七、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及其实践意义
地质构
造
背斜向斜断层
产生原因原本水平的岩层因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发生弯
曲变形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岩
石能承受的程度,岩体发生破裂断开
结构特征岩层向上弯曲,中部岩层老,两翼岩
层新
岩层向下弯曲中部岩
层新,两翼岩层老
断裂面两侧的岩体发生明显的错动、位
构造地貌地形上,常形成山岭地形上,常形成谷地或
盆地
大断层形成裂谷或陡崖;断层一侧上升的
岩体,形成块状山地,相对下降的岩体形
成狭长的凹陷地带;断层构造地带,易受
侵蚀作用,常会发育成沟谷、河流
地形倒置“背斜成谷”。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
岩体断裂破碎,容易被流水、风侵蚀
成谷地
“向斜成山”。
向斜槽
部受到挤压,岩性坚
硬,不易被侵蚀,成为
山岭
实践意义石油、天然
气埋藏区
隧道的
良好选
址
顶部地带
适宜建采
石场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
“自流井”分布
泉水、湖泊分布地:
河谷发育
铁路、公路、桥梁、
水库等的回避处
原因或依据岩层封闭,
常有储油构
造”,最上为
天然气,中
为石油,下
为水
天然拱
形,结
构稳定
且不易
储水
裂隙
发育,岩石
破碎易开
采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
受静水压力
岩隙水易沿断层线
出露;岩石破碎易
被侵蚀为洼地,利
于地表水汇集
岩石不稳定,易诱
发断裂活动破坏工
程;水库易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