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优秀10篇
《赤壁赋》说课稿优秀10篇篇一:《赤壁赋》说课稿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赋”的有关特点。
2、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3、理解文中体现出的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2、体会课文情、景、理交融的特点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结合学生的自主讨论。
第一课时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后人称他的这幅作品是“天下第一行书”,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作品《祭侄文稿》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我们今天要接触的这位文学大家苏东坡他一样是一位大书法家,他的《寒食帖》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今天我们就要回溯到千年之前,回溯到黄州赤壁的那一个月夜,去走近这位宋代的大文豪。
二、“赋”的知识。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
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
他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这个赋就是最早的“骚体赋”。
真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汉代也是“赋”这一问题最兴盛的时期,这时的赋多用于歌功颂德,排比铺张因此被称为“大赋”,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二京赋》。
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由于这种歌功颂德的作品出现久了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因此就出现了抒情小赋如三国是曹植的《洛神赋》。
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骈赋、律赋,其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并且讲究声律、江淹的《别赋》、向秀《思旧赋》就是其中的代表。
赋发展到唐代,在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影响下。
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于是“文赋”出现了。
文赋不讲究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运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赤壁赋》就是一篇文赋。
三、作者了解。
在前面的课文学习中,我们明确了要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应该结合作者的生命体验。
《赤壁赋》语文说课稿
《赤壁赋》语文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所选的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自然山水之美,更融入了作者的人生思考和感悟。
《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创作的一篇赋文,以夜游赤壁为背景,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展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和超脱的人生态度。
文章情景交融,情理相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初中和高一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文中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学生对于赋这种文体的特点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文章大意。
(2)了解赋的特点,体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情感变化和哲理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2)体会作者在困境中依然保持豁达超脱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的挫折。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理解文中的哲理内涵。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
(2)感悟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之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赤壁赋说课稿-3
赤壁赋说课稿赤壁赋说课稿范文汇编六篇赤壁赋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一)教材定位在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赤壁赋》分别被收录在不同的教学单元: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本次说课将《赤壁赋》定位于第二种情况。
(二)教材分析:1、教材总体要求: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本单元教学要求:《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承《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
这三篇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它们与第一单元的现代抒情散文遥相呼应,互为补充,共同为“表达交流”部分的“写景要抓住特征”“学习描写”“学习抒情”提供基础和范例。
这三篇虽都是山水游记类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在以上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现状,确定教学目标。
(一)学生分析学生已经经过必修①文言文的学习,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现阶段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有如下三方面的需要: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
3、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二)目标确定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确立如下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
一、说教材《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一篇经典文言文。
这篇文章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以其深刻的哲理思考、优美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
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让学生领略到古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进一步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说学情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对于像《赤壁赋》这样思想深邃、语言优美的文章,理解起来仍有一定难度。
不过,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只要引导得当,能够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流畅地翻译全文;能够赏析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讨论和点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和鉴赏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理解苏轼旷达超脱的精神境界。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
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六、说学法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资料,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合作探究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心得,共同解决问题。
七、说教学过程接下来,我将详细阐述教学过程,这也是本次说课的重点。
赤壁赋的说课稿
赤壁赋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一篇经典文言文。
这篇赋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以其优美的语言、深邃的哲理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而著称。
从单元编排来看,本单元选取的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旨在让学生领略古人笔下的自然美景,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和思考。
《赤壁赋》作为本单元的重点篇目,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对于像《赤壁赋》这样内涵丰富、语言精妙的作品,理解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对于苏轼的生平及作品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他在黄州时期的复杂心境和创作背景可能认识不足。
此外,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了解赋的特点,把握本文的行文脉络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品味、讨论等方式,体会文中景、情、理的融合。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赏析文中的写景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蕴含的哲理,把握苏轼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文章的韵律美,理解文意。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所选的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旨在让学生体会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
《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文章以作者夜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展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篇文章不仅在语言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思想内涵上也给人以启迪,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
二、说学情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但是,对于苏轼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来体会文章的内涵。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品味、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2)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其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主客问答所蕴含的哲理。
2、赏析本文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写作手法。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之美,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赤壁赋》说课稿(精选5篇)
《赤壁赋》说课稿(精选5篇)《赤壁赋》说课稿1一、说教材《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这个单元的课文不仅描绘了优美的山川风物,而且融情于景,将作者的个人情感与志趣融入写景之中。
《赤壁赋》是一篇包含着抒情与说理的__,__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一曲极其哀怨的萧声,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二人讨论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体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
二、说学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高一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__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仍有难度。
特别是__中关于“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很难弄懂。
该阶段的学生在文言词汇上有一定的积累,但是单独处理__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__。
三、说教学目标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解决__生字词,学习文言词汇。
2、通过自主读文、讨论、交流等过程,体会作者和客人的情感变化。
3、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感受__阐释的“变化与永恒”的真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理解课文内容,从中体会主人公情感变化为我的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感受__阐释的“变化与永恒”的真理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法和小组讨论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
《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旨在让学生领略古人笔下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一篇赋文,以夜游赤壁为背景,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抒发了作者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和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
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初中和高一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但对于苏轼的作品和其思想内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赋这种文体的特点也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同时加强对赋体特点的学习和掌握。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赋的特点,体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文章的韵律之美。
(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价值观。
(2)领悟文中蕴含的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意,背诵全文。
(2)把握文中景、情、理的关系,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2)体会赋体语言的特点和艺术手法。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文章的韵律之美,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语文《赤壁赋》说课稿
语文《赤壁赋》说课稿语文《赤壁赋》说课稿(精选10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语文《赤壁赋》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赤壁赋》说课稿 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
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
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则是唐文——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诗序》。
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
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3、教学重点:(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4、教学原则: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二、说教法: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赤壁赋说课稿(精选5篇)
赤壁赋说课稿(精选5篇)赤壁赋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壁赋说课稿(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赤壁赋说课稿1一说教材1 教材分析《后赤壁赋》是一篇骈散结合的经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选读》中第四单元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
如何更好地鉴赏这篇课文,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便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
这篇赋句式相对整齐,而诵读是欣赏语言的节奏美,把握情感的最好手段。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由于文章结尾借道士化鹤故事表达的主旨比较隐晦,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设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来看,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的作品。
文章中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
所以,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来引导学生,培养他们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三个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和虚词、词类活用现象、特殊的文言句式。
(2)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4)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
3 教学步骤:两课时二说教法、学法《后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
第一课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讨论学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教学原则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由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密州儋州)这首诗导入课文。
从而让学生理解政治得失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真实的苏轼,更好地理解苏轼的独特人格。
2023最新-高中语文赤壁赋说课稿(优秀4篇)
高中语文赤壁赋说课稿(优秀4篇)赤壁赋是指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中的《前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赤壁赋说课稿。
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赤壁赋说课稿(优秀4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赤壁赋》说课稿篇一一、说设计理念:新大纲既肯定了语文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的人文性。
因而古代散文的教学要注重积累、诵读、感悟和熏陶,使学生在积累相应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接受古代名篇全方位的感染,提升学生的感悟品质和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二、说教材理解:《赤壁赋》这篇课文是苏教版高一年级,这篇文章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
文章以苏子与客“泛舟赤壁”写起,先后展示了客人们游赏尽兴而“扣舷高歌、以洞箫而和”,客人关于“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的悲观失落的感受以及苏子对同一哲学命题的乐观豁达的看法,文章最后收于宾主尽欢“不知东方之既白”的畅达痛快之中。
行文“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这样的文章让人不忍释手,读之遍觉“天高地阔,洒脱旷达”;读之便觉有文化的精灵在不知不觉间便潜入到人内心最柔软最深刻的去处。
读罢能使人顿觉对人生对世界对宇宙对得失对爱憎对顺达对逆境有了更深刻更坦荡的认知。
三、说目标设置:1、知识目标(1)重点字词梳理(2)了解文体特点(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能力目标⑴理解文本内容,感受其情其景。
⑴把握优美意境,理解深邃命题。
⑴美读赏鉴结合,追思文豪风采。
3、情感目标用辨证的思想看待生活,培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4、教学重点⑴理解积累文言知识⑴理解作品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⑴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提高人生境界。
教学课时:三课时四、说学生学情:高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在初中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所以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再加上和其他同学的相互探讨,关键时刻老师的及时援手,他们具备读出这篇文章的精妙处的基础和能力;但另一方面这篇文章学生能感觉到美但到底因何而美却不一定感觉清晰,并且这篇文章所表达的这种哲学思索对于相对单纯的高一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甚至在少数同学的心中还会激起相反的看法。
高中语文《赤壁赋》说课稿优秀4篇
高中语文《赤壁赋》说课稿优秀4篇《赤壁赋》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赤壁赋》是必修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和《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共同构成了“山水神韵”这一模块。
《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赤壁赋》乃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是一篇难得、有味的经典美文。
而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在人生道路中总会有挫败感,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
学习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将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
以《赤壁赋》为载体,可培养学生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
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以及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说重点难点《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探讨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涵咏法、美读法(体验性默读、多形式朗读等)、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五、说学法我设计了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总结法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优美意境,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达到鉴赏抒情的散文的目标。
《赤壁赋》说课稿(通用11篇)
《赤壁赋》说课稿《赤壁赋》说课稿(通用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赤壁赋》说课稿(通用11篇),欢迎大家分享。
《赤壁赋》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乘《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
这三篇虽都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但作者却都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感情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满于海”。
《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
苏轼曾写过两篇《赤壁赋》,这篇为《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
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
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最终表现了豁达开朗的性格。
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2、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了解赋的相关知识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赏析本文“景”、“情”、“理”结合的写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作者历经磨难仍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3、说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点词句的意义(2)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3)品味精炼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理清本文的线索。
赤壁赋的说课稿
赤壁赋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所选的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山水的自然之美,更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感悟。
《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一篇经典之作。
文章以作者夜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展现了作者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在艺术上,本文将情、景、理完美融合,行文跌宕起伏,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初中和高一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文中较为复杂的文言字词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他在黄州时期的心态转变可能认识不足。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理解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品味、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其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挫折,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和人生感悟。
2、教学难点体会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之美,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为切入点,引出本文的创作背景。
《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经典文言文。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自然山水之美,更融入了作者的人生思考和感悟。
《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文中描绘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被贬后的复杂情感,表达了他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生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像《赤壁赋》这样篇幅较长、内涵较深的文言文,理解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
高一学生对于苏轼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他在黄州时期的思想变化可能认识不足。
此外,学生对于文中所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感悟,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赋的特点,体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感受文章的音韵美和节奏美。
(2)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价值观。
(2)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解文意。
(2)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文中景、情、理的关系。
2、教学难点(1)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理解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2)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如写景手法、语言风格等。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赤壁赋》说课稿范文3篇
《赤壁赋》说课稿范文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壁赋》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赤壁赋》说课稿范文1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
深入的解读是对课文有透彻的理解,也是帮助老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因而我们首先要对课文本身进行理解。
一、说教材《赤壁赋》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这篇课文既是一篇游记,又是一篇情景交融优美的赋。
作者用飘逸的文字、豁达的人生态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夜游赤壁的静谧景色,通过与客人交流,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深思和对旷达态度的追求。
二、说学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的授课点和出发点,我所面对的学生处于高一年级,有一定的概括理解能力,在情感类散文上能引起一定共鸣,同时他们已经学过情景交融的文言文,对文言常识有所积累。
三、说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的理念出发,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中文言字词,如通假字“属”,状语后置句式如“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给文章划分段落,明确每个部分的大意。
2、学生通过诵读法、以读促悟法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自主理解与交流合作相结合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体会本文中情、景、理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文中逝者如斯的哲学理念,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教材、学情的分析还有对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学习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有关知识,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体会作者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运用的妙处,感受作者文笔背后的人生态度和哲学理念。
五、说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事倍功半,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当中,学生需要掌握基本文言知识,理顺文意,同时也需要感悟跨时空的人文内涵,在这里我将选择:诵读法、指导阅读、点拨法、圈点勾画法。
赤壁赋说课稿-1
赤壁赋说课稿赤壁赋说课稿锦集6篇赤壁赋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一)教材定位在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赤壁赋》分别被收录在不同的教学单元: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本次说课将《赤壁赋》定位于第二种情况。
(二)教材分析:1、教材总体要求: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本单元教学要求:《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承《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
这三篇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它们与第一单元的现代抒情散文遥相呼应,互为补充,共同为“表达交流”部分的“写景要抓住特征”“学习描写”“学习抒情”提供基础和范例。
这三篇虽都是山水游记类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在以上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现状,确定教学目标。
(一)学生分析学生已经经过必修①文言文的学习,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现阶段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有如下三方面的需要: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
3、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二)目标确定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确立如下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赤壁赋说课稿分钟
赤壁赋说课稿分钟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经典文言文。
本单元所选的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风光,更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一篇赋体散文,作者以赤壁为背景,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文章情景交融,情理相生,语言优美,是一篇极具艺术价值的作品。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像《赤壁赋》这样篇幅较长、文意较深的作品,理解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高一学生的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他们的人生阅历相对较浅,对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哲理可能难以完全领悟。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了解赋体散文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主客问答、情景交融等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和情感之真。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体会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人生哲理。
体会赋体散文“体物写志”的写作特点。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韵律和情感变化。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说课稿兰州市第五十七中学杨小平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下面我就从说教材、编者意图、学生、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总体要求: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本单元教学要求:《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承《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
这三篇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它们与第一单元的现代抒情散文遥相呼应,互为补充,共同为“表达交流”部分的“写景要抓住特征”“学习描写”“学习抒情”提供基础和范例。
这三篇虽都是山水游记类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3、《赤壁赋》在高考语文地位重要,出题频率高,是要求背诵的篇章。
二、编者意图:编者为什么要选入《赤壁赋》呢?我想可能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首先,从体裁角度。
本单元的三篇文章《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分别从序、赋、记三种体裁的角度来选文。
每一种体裁要选取最能体现这一体裁特征的文章,而《赤壁赋》完美地体现了“赋”这一文体的特点。
其次,从表达方式角度谈,《赤壁赋》采用多种表达方式,融诗、赋、文为一体,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议论,各因其情理所宜而运用自如。
叙事,则简括清晰,历历在目;写景则景物清爽,令人神往;抒情则情思幽渺,淋漓尽致;议论则即景生论,寓说理于景物描写之中,赋予抽象道理以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再次,从文学审美角度来说,《赤壁赋》是传诵千古的游记名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第四,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来说,《赤壁赋》能够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与困难,在挫折面前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达观超然,积极进取的心态。
对学生情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有重要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我所带的学生是普通中学的普通班的学生,底子较差,自觉性也不够。
所以上课起点要低,注重基础。
多鼓励,多引导。
经过必修①的学习,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量,再借助工具书,文章字词的理解难度应该不大,教师只需要在难点、疑点之处稍加点拨即可。
但由于生活阅历以及知识积累不够的原因,学生对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所获得的人生哲理的理解往往会浅尝辄止,教师宜多加引导。
另外,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困惑、碰到挫折,又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
文章中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恰恰使他们久旱逢春雨,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
我将以《赤壁赋》为载体,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意志坚定,达观超脱之人。
四、教学目标在以上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现状,确立如下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3、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1、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2、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
3、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五、教学重点:1、把握全文感情线索,学习景、情、理结合的写法。
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2、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苏轼面对困难时乐观旷达的情怀。
4、了解知人论世的赏析手法。
5、了解“赋”这种文体,懂得主客问答形式的作用。
6、有节奏地朗读并准确地默写,因为此文在高考中地位重要。
六、教学难点:1、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
2、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朗读时节奏的把握和语气的轻重缓急。
4、对“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理解。
5、学生没有与苏轼类似的人生体验,较难理解作者遭受挫折后表现出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情怀。
重难点突破方法: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2、朗读与分析结合,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3、学生讨论与老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七、教法、学法1、充分预习——多遍诵读——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发散思维——读写结合多遍诵读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感受不断深化细化,分组讨论自主探究体现学生的合作,以学生来带动学生,使大家共同进步,发散思维训练学生良好灵动的思维品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带读,是一种双赢的训练方式。
教师的意义在密切关注,必要的时候予以关键的引导,导演学生活动,使每个个体的学生都能在整体提升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发展。
2、重视诵读感悟。
本文是古代散文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宜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课文的情境,体会文中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和哲理。
3、讨论释疑。
在课程理念下,学生应该对问题有自己的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当自己的观点与他有所不同的时候,适宜采用讨论的方法以其达成一致,即使不能达成一致,也能博采众家之长,增加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4、在讲授过程中我采用采用追溯联系法、提问法、讨论法和交流互动法。
学法指导采用多维听记法、合作探究。
突出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双向交流特点,充分体现出老师的“导”和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在思考、讨论、交流中解决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作用。
5、说课前准备,收集有关苏轼生平的资料,了解苏轼其人及其文章的基本情况,明确《赤壁赋》的写作背景,这将有利于对课文的思想内涵的理解。
6、以生为主,师生互动。
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的作用在于解惑和引导。
因此本课在第一课时的安排上,更多的是靠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理解课文的字词的含义,教师主要是将重点字词和特殊字词进行归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而第二课时对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是本课的重难点,则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
八、说教学过程根据本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我将本课题安排为:导入文本——感知文本——拥有文本——走出文本四大板块,让学生有所学、有所用、有所长,达到从诵读到研读、从整体感知到深层评价、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也使教师做到从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本课拟上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这里描述的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人。
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
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
(激起学生对苏轼的崇拜,渴望去了解走进他。
)二、介绍新知赋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讲求文采,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张手法。
赋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三、走进作者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苏轼的信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文学家,书画家。
东西又暴露于车前,是极易受到损伤的,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当初苏洵给儿子取名为轼,就有警示儿子做人不可锋芒太露之意,谁料东坡一生,恰因露才而屡屡遭嫉。
(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苏轼的理解。
)我用自编一副对联来,帮助学生了解苏轼在文学方面成就。
(拉近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对联:诗词文赋独树一帜,书法竹画各有千秋。
(让学生从这些方面谈苏轼。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前后《赤壁赋》。
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
书法自成一体。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四、了解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
“乌台”即御使台),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为知人论世做铺垫)通过学习,与学生一起通过填虚词与实词来总结苏轼的一生。
(虽然) 才高八斗,(但是)仕途坎坷,(仍然)豁达开朗。
历史上少了一个失意的(政治家),多了一个有才情的(文学家)。
五、朗读。
朗读课文时,采用三遍读法。
第一遍听录音,目的是正读音、识文字。
第二遍教师范读,目的是明节奏,察语气。
第三遍师生同读。
目的是断句读,品辞采,味情感,创气场。
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读出语气与感情。
明确:第一段写赤壁美景,应读出欢快的语气。
第二段饮酒歌咏部分应读出欢快语气,听萧部分应读出凄清语气。
第三段叹人生短促,应读出悲怆的语调,反问句“而今安在哉?”应重读。
第四段要读出雄壮语气。
第五段应读出喜悦感。
这一课的最大特点是人物感情起伏很大,悲喜交错变化,所以我们在朗读时要抓住其感情线索,读出作者的情,更要读出情中包含的理。
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
学生质疑答疑,教师引导总结,明确重要知识点,1、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自己知识的缺陷,然后攻2、借你一双慧眼。
(激发学生探寻的欲望,符合学生的心里。
在寻找过程中,也可把其他特殊句式找出来。
)①文章有两处使动用法,两处意动用法,请找出来。
②文中有三处介词结构后置,你能找出来吗?七、布置作业:苏轼屡遭贬谪,来到偏远的黄州,这里却成了他的“洞天福地”,最负盛名的“赤壁三咏”就创作于此。
苏轼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对此,善于思考的你有何想法,请你以“挫折”为话题,写一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