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重大科技成果培育管理办法
西南科技大学教务处文件
西南科技大学教务处文件西南科大教字[2006]33号西南科技大学关于申报2006年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的通知各学院(部、中心):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 1号)和《西南科技大学教学研究及教学成果奖励暂行办法》(西南科大发[2002]51号)的精神,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积极培育教学改革成果,学校将组织2006年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的申报工作,希望各院(部、中心)和有关单位认真组织申报。
现将2006年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申报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优秀的本科生”为目标,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以项目促教改,以教改出成果,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校的学术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
二、立项原则坚持创新,注重实践,强化特色,突出重点。
1、符合新时期高等教育理念,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2、具有厚实的教育教学改革基础,理论研究有突破,实践探索有创新,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有重要指导和示范作用。
3、坚持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相结合。
立项课题应着力研究当前及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较强的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
4、坚持与各项教学基本建设相结合(含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建设等),有利于形成有效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方法,提高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立项范围立项范围以《西南科技大学2006年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立项指南》为准。
四、申报要求1、立项与申报数额:本次立项总数控制在70项左右,其中重点项目10项。
2、对申请人要求:为保证教改立项的水平和质量,申请人一般应是承担过校级以上研究项目、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专业技术人员。
项目实行申请人负责制,原则上一位申请人(项目负责人)限报1个项目;申请人有在研校级教改项目,尚未结题的不参加本年度立项申请。
科研成果管理流程及注意事项 - 西南科技大学——科技处欢迎你
一、拟订科技成果管理的办法和规划。 二、科技成果的鉴定、验收结题工作。 三、科技成果的登记、归档。 四、科技成果的报奖工作。
五、学校专利管理。
六、学校横向联合科研项目管理。 七、学校科技统计年报。 八、学校学术交流管理。 九、学校年度考核科研工作量的认定。
十、
学校科研奖励。
十一、学校年度职称评定科技成果认定。 十二、学校年度流动科研编制的认定、审核。 十三、学校科技成果展示。
十四、出版《科技简讯》。
十五、编制《科技成果汇编》。 十六、为学校申报博硕点提供科研成果方面的资料。 十七、为《学校年鉴》提供科研成果方面的资料。
成果管理科工作手册
1. 2.
项目结题 科技成果查新
3.
4.
专利申请
科技成果鉴定
5.
6.
科技成果登记
申报科技进步奖
7.
8.
科技统计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录入说明
项目结题验收
1. 2. 3. 4. 四川省科技项目验收流程图 四川省科技项目验收需提交材料 四川省教育厅项目结题流程图 四川省教育厅项目结题需提交材料
5. 6.
西南科技大学科学基金项目结题验收流程图 西南科技大学科学基金项目结题需提交材料
返回
科技成果查新
1. 科技成果查新流程图
2.
科技成果查新须知
3.
4.
国务院各部委科学技术进步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确定的89个准予登记的
社会力量设奖名单
返回
科技统计
科技统计范围
返回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录入说明
返回Biblioteka 返回专利申请1. 专利申请的类型
2.
3.
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管理办法
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根据《四川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的相关规定,设立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专项.为此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是指已取得科技成果,进入产业化示范或推广,具有形成产业规模的基础和能够取得较大经济社会效益的项目。
第三条:成果转化项目的资金是一种引导性资金,其目的是鼓励和引导各级政府、企业、院校、科技创业投资机构、金融机构、民间组织和境外资金对成果转化的投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成果转化投入机制。
第四条:成果转化项目遵循诚实申报、公正受理、择优支持、公开透明、科学管理、绩效评价、整合联动、专款专用的原则.第二章:项目管理第五条:四川省科技厅是成果转化项目的管理部门,负责发布年度项目指南,组织项目申报、评审、验收等工作,会同财政厅批准项目年度计划。
第六条:四川省科技厅每年定期向社会发布成果转化年度支持项目名单,接受社会监督。
第七条: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科技厅是成果转化资金的监管部门,对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和年度工作计划进行监督、检查。
第八条:成果转化项目资金采取一次性编制预算、滚动支持或一次支持方式给予项目承担单位无偿资助。
原则上每个项目支持额度控制在100万元左右,且企业须有5倍以上的自有匹配资金。
第九条:市州及扩权县(市)科技局应当对成果转化项目进行资金匹配,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监督检查项目进展和财务管理情况,并及时向省科技厅报告项目实施中的重大事项。
第三章:支持范围第十条:通过技术转移落户四川的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国家资助的重大科技项目成果,通过应用开发,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项目。
第十一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授权发明专利和新品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产权关系明晰,产学研结合,有较好经济社会效益的成果示范推广和工程化应用项目。
第十二条:省级认定的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平台的能力建设项目。
关于发表科技论文和科技成果的奖励办法
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关于发表科技论文和科技成果的奖励办法为了促进实验室科学研究事业的不断发展,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实验室科学研究水平,实验室鼓励科研人员发表高水平的国际学术论文,争取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不断提高实验室的知名度,扩大实验室的影响,特制定本办法。
1.科技论文自然科学论文按照该论文发表刊物的级别进行奖励,科技论文以江南大学科研处公布的资料为准。
具体奖励办法如下:(1)本办法实行奖励的基本条件是以食品科学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第一署名单位,论文内容符合食品科学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的论文。
实验室的正式名称为“食品科学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英文名称为“Key Laboratory of Food Science and safety,Ministry of Education”。
(2)本办法中的科技人员是指我实验室在职人员(含在职出国人员),在读研究生和符合条件的客座人员。
(3)本办法奖励范围为被SCI收录文章的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奖励款项由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主持分配。
(4)奖励标准以江南大学图书馆提供的JCR《期刊引用报告》中的SCI影响因子(IF)数据为准,IF<3,每篇文章按照IF×500元奖励;3≤IF≤6, 每篇文章按照IF×1000元奖励,IF>6,每篇文章按照IF×1500元奖励;Nature系列文章,每篇文章奖励30000元,其中《Nature》,《Science》上发表论文,每篇奖励10,0000元。
非SCI类论文,不予奖励。
(5)奖励时间定于每年年底。
实验室科技人员应在每年的12月15日前,将本年度已刊用论文的抽印本或复印件交办公室审核登记,并编入本年度实验室年报中。
2.科技成果(1)科技成果奖励范围包括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核准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以及教育部、农业部或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科技奖励委员会核准的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
西南科技大学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
西南科大发〔2010〕42号关于印发《西南科技大学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的通知学校各部门:《西南科技大学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已经学校审定,现印发实施。
特此通知二○一○年三月九日—1—西南科技大学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学校自然科学类重点科研基地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根据国家、部(委)和四川省有关“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重点科研基地是指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或认定的依托西南科技大学建设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统称为“重点实验室”),主要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简称“省部共建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简称“四川高校重点实验室”)等。
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按《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管理办法》—2—(科工技[2007]1349号)施行。
第三条重点实验室是以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为载体的科技创新平台,是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组织高水平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重大技术攻关、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点科研基地。
第四条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部(委)和地方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培养创新性人才,为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其目标是获取原始性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增加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吸引、培养一支优秀的科技人才队伍。
第二章职责第五条国家、部(委)和地方上级主管部门对我校重点实验室实行宏观管理,指导和组织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运行管理与评估。
第六条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是学校,科技处是负责具体指导实施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宏观管理的学校职能部门,其主要的职责是:1.为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的条件。
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和标志性成果培育办法
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和标志性成果培育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扎实推进“3918”战略,有序实施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鼓励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围绕科学前沿、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努力承担大项目,产出高水平、有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切实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学校科研工作迈向更高水平,着力支持和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重要窗口”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培育对象与目标第二条重大科研项目的培育对象与目标。
学校培育的重大科研项目应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突出的研究特色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贡献,并能催生有重大创新的基础理论成果和有重大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
培育目标是:1.主持或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专项课题)、重点项目;2.主持有重大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委托开发项目,自然科学类单项签约经费500万以上且到账经费不低于300万元,人文社科类单项签约经费200万以上且到账经费不低于100万元。
第三条标志性成果的培育对象与目标。
标志性成果的培育项目应从满足以下条件和目标之一的研究团队或个人中产生。
1.主持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含有推荐国家奖资格的社会力量设立的科技成果奖一等奖)或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培育目标为主持或参与国家科学技术奖。
人文社科类主持获得省部级二等奖及以上或在理论上有建树,学术上有创新,经外审专家一致认可的高质量学术成果。
培育目标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
2.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在科学上取得重大或重要进展,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公认和引用。
培育目标为在《NATURE》《SCIENCE》和《CELL》上发表论文或主持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3.哲学社科研究中,在理论上有建树,学术上有创新,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普及哲学社科知识,为党委、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在突破性解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上提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决策咨询意见和建议,并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为了规范、加强和推动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提高科技项目的质量和效益,特制定本《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本办法的目的在于明确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原则和具体措施,确保科技项目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行性,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本办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四川省科技计划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资金管理、进度监测和成果评价等方面。
第三条项目管理原则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应坚持科学、公正、高效、风险可控的原则,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追求科技成果的创新与突破。
第二章项目组织第四条项目筹备项目负责人(以下简称“负责人”)应组建项目组织,明确项目目标、任务和组织架构,制定项目实施计划。
第五条项目调研项目组织应对项目调研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和深入的研究,明确项目可行性和技术路线。
第六条课题分工课题负责人(以下简称“课题负责人”)应根据项目实施计划,制定课题分工方案,明确课题目标和任务。
第三章项目实施第七条资金管理项目组织应按照科技计划项目的经费管理规定,合理编制预算,严格控制经费使用,并按照财务制度进行审计和监督。
第八条人员管理项目组织应根据项目需求,组建合适的研究团队,明确人员职责和分工,并对项目人员进行管理和考核。
第九条进度监测项目组织应设立进度监测机制,及时掌握项目的进展情况,预测和解决项目中的困难和问题。
第十条成果评价项目组织应制定科技成果评价标准和方法,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第四章项目验收第十一条验收程序项目组织应按照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程序,提交申请并接受验收评审。
第十二条验收标准项目组织应严格按照科技计划项目验收标准进行自检自查,并确保项目达到验收标准。
第十三条验收结果验收评审委员会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估,出具验收报告,评定项目的成果和效益。
西南科技大学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
西南科技大学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一、西南科技大学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序号成果名称主持人获奖时间获奖情况备注1 绵农2号姊妹系绵农3号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刘碧贵 1998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 地下矿山低贫化放矿与合理开采技术的研究(张志贵) 刘兴国 1998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合作3 VA菌根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应用(冉成玺) 汪洪钢 1994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合作4 骨干亲本蜀恢527及重穗型杂交稻的选育与应用(陶诗顺) 李仕贵2009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合作5 柴达木铅锌多金属资源高效利用及节能减排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罗学刚) 林大泽 2009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合作二、西南科技大学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序号成果名称主持人获奖时间获奖情况备注1 糯选一号的选育和推广龙太康 1983 四川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2 优质稻种涪江二号的选育龙太康 1986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 四川植棉新技术系列规范化谭云汉 1987 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 军工炸药边角余料利用张志呈 1988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 杂交水稻亲组合二汕63、八汕63 龙太康 1989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6 我国西北地区超镁铁质岩型纤蛇纹石石棉矿床成矿地球化学作用及远景评价万朴 1989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7 湖北荆门石膏矿采场地区测定肖正学 1990 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8 切槽爆破新技术张志呈 1990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9 成分闭环配料微机集散控制系统吴坚 1991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0 绵农一号小麦的选育刘碧贵 1992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1 VA菌根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应用冉成玺 1993 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合作12 定向断裂控制爆破理论研究张志呈 1993 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3 陕南黑木林水镁石蛇纹石及其开发利用董发勤 1994 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4 绵农二号、三号小麦的选育刘碧贵 1994 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5 南京石膏矿全面拉底房柱采矿法中深孔爆破落矿工艺试验研究蔡本裕1994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6 苏州阳山高岭土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田煦 1994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7 工业过程随机稳态优化控制理论与算法黄正良 1995 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合作18 内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黄正良 1995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合作19 低脆性钢渣道路硅酸盐水泥的研制钱光人 1995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 爆破基础理论与设计施工技术张志呈 1995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1 绵农二号及姊妹系小麦品种推广邢国风 1996 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2 绵农二号及姊妹系小麦品种推广邢国风 1996 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3 崩落矿岩移动规律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张志贵) 刘兴国 1996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合作24 应用新型矿化剂煅烧水泥研究方荣利 1996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5 超镁铁质岩建造中镁质非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万朴等 1996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6 地下矿山开采低贫化放矿与合理技术措施的研究(张志贵) 刘兴国1997 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合作27 绵农四号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刘碧贵 1997 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8 聚能装药民用爆破研究林秀英 1997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9 中熟杂交水稻新组合D优501、二汕优501的选育谢崇华 1997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0 切槽爆破的基础理论与扩大应用范围的研究张志呈 1997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1 微差爆破振动谱解析张志呈 1998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二等奖32 应用矿物学万朴 1998 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3 柚矮化砧木的选择利用与推广王丹 1998 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34 柚矮化密植早结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肖慈木 1998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5 重穗型杂交水稻新组合冈优501 谢崇华 1998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6 结构体爆破的研究与应用张志呈 1998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7 杂交水稻新恢系绵恢501的选育与应用龙太康 1999 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8 超微粉气流分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陈海焱 1999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9 纤维水镁石(FB)的应用矿物学研究董发勤 1999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0 多元工业副产物复合配料煅烧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研究霍冀川 1999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1 名特产水果苍溪雪梨贮藏保鲜研究罗学刚 1999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2 绵农4号小麦品种推广邢国风 2000 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3 大型混凝土生产线现场总线FCS与综合自动化系统吴坚 2000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4 镁质(纤维水镁石)无机阻燃母料的研制与开发研究董发勤 2001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5 利用多种工废渣生产普通硅酸盐水泥研究(卢忠远)2001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合作46 籼型新不育系CA的选育与应用谢崇华 2003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7 降低深孔爆破震动强度的试验研究(肖正学) 向开伟 2003 广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合作48 非洲裔美国黑人小说及其传统刘捷 2003 四川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49 籼型新不育系红矮A的选育与应用谢崇华 2004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0 岩体经验强度准则研究(于远忠) 宋建波 2005 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合作51 重穗型杂交稻的高产机理及其稀植优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陶诗顺)任光俊 2006 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合作52 环境友好的天然木素热塑材料应用研究罗学刚 2006 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3 高性能矿渣粉生产工艺及应用卢忠远 2006 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4 基于国产软硬件的乡村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刘志勤 2006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5 钢管超高强混凝土的研究与开发谭克锋 2006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技术三等奖56 天然纤维水镁石多功能复合粉体材料的研发董发勤 2006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技术三等奖57 钻井液用改性植物纤维快速封闭暂堵剂研究与开发罗学刚 2006 中国石油和化学科学技术三等奖58 方解石型低品位海泡石矿工业提纯方法研究周时光 2006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59 天然纤维水镁石深加工及其应用开发董发勤 2006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60 证券法律责任侯泽福 2006 四川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61 制度变迁中的西部经济发展胡树林 2006 四川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62 经济学家王朝全 2006 四川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63 高校产业安全的理论与实践(胡树林) 杨继瑞 2006 四川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合作64 基于人体动觉智能图式的仿人智能控制理论(张华) 李祖枢 2006 重庆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合作65 魔芋葡甘聚糖热塑新材料应用研究罗学刚 2007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66 杂交水稻高配合力强恢复系绵恢2009的选育与应用谢崇华 2007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67 儿童心理卫生保健的应用研究(王汝恒) 文红 2007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合作68 D615-1快固化高强度环氧多胶玻璃粉云母带(卢忠远) 伍尚华 2007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合作69 依靠科技,促进四川循环经济发展研究(邓金堂) 赵毅峰 2007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合作70 高纯木素的提取与产业化应用研究罗学刚 2007 中国石油和化学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71 湘黔地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铂族元素低温地球化学研究易发成 2007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72 青藏高原矿冶重金属废水生物质吸附材料的研制与应用罗学刚 2007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73 超大深埋隧道及硐室围岩稳定性微地震监测试验研究林大泽 2007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74 蛇纹石矿作水泥混合材的研究卢忠远 2007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75 重穗型杂交稻的高产机理及其稀植优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陶诗顺)任光俊 2007 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三等奖合作76 天然木素热塑发泡材料的研究罗学刚 2007 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77 生态复合功能涂料开发董发勤 2008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78 中文网络信息UCL分类及标引技术马建国 2008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79 多采样率控制技术及其在矿山运输与高速接触网检测中应用研究(蔡勇)肖建 2008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合作80 魔芋葡甘聚糖热塑新材料应用研究罗学刚 2008 中国石油和化学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81 护壁爆破机理及应用研究肖正学 2008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82 岩石动态损伤机理与护壁爆破的应用研究肖正学 2008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技术二等奖83 放射性核素与固化材料的作用机理研究易发成 2008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技术三等奖84 D125无卤阻燃树脂(刘才林) 刘峰 2008 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合作85 立方氮化硅的冲击波合成研究(唐敬友) 刘雨生 2008 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合作86 新型广义预测控制算法及其在复杂工业过程控制中的应用(尚丽平) 郑德忠2008 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合作87 高配合力优质新质源不育系803A的创制及应用谢崇华 2009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88 四川杂交中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推广(陶诗顺) 任光俊2009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合作89 四川主要丛生竹定向培育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推广(胡尚连) 陈其兵2009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合作90 可吸入呼吸性粉尘与人体三种正常细菌相互作用的微生态机制研究(董发勤) 邓建军 2009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合作91 共享信息的播存结构李幼平 2009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92 新型广义预测控制算法与锅炉工程(尚丽萍) 郑德忠 2009 河北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合作93 四川盆地中生代恐龙动物群研究(梁斌) 王全伟 2009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合作94 青藏高原矿冶废水生物质吸附沉淀剂研制与应用罗学刚 2009 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合作95 附子的系统研究与开发应用(侯大斌) 彭成 2010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合作96 高纯木素的提取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应用研发林晓燕 2010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97 碳酸钙制备红色稀土荧光材料的研究康明 2010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98 防氡防辐射砌筑水泥/腻子/涂料及其复合体的开发董发勤 2010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99 复合硅酸盐硬质保温隔热板(FHP-Vc)节能技术研究李嘉华 2010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00 四川省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关键技术研究王青 2010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01 利用多种固体废渣协同生产绿色水泥的研究(卢忠远) 王国成2010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合作102 监禁刑现代化研究廖斌2010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03 汉语词缀研究蒋宗许 2010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04 1:25万石渠县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王全伟 2010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合作105 5440-1D 单面补强多胶主绝缘材料开发伍尚华 2010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合作106 SLK高细粉分级机流场特性及结构特征研究李双跃 2010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技术三等奖合作107 ICF用低密度SIO2气凝胶快速成型及可加工性研究2010 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合作108 全啁啾镜色散控制钛宝石飞秒激光振荡器(邱荣)2010 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合作109 新型γ射线防护特殊手套生产线的建立(周元林)2010 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三等奖合作110 含能富勒烯衍生物的制备技术彭汝芳 2010 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11 高产广适杂交水稻B优811选育与应用(谢崇华) 张致力 2010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合作112 蛋鸡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何健) 冯光德 2011 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合作113 5440-1D 单面补强多胶主绝缘材料开发伍尚华 2011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合作114 高性能柔性膨胀蛭石节能矿物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彭同江 2011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15 电石渣改性磷石膏生产水泥缓凝剂工艺技术研究(卢忠远) 靳武士2011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合作116 高温、高压、强辐射对生化制剂破坏的模拟研究?(陈晓明)2011 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三等奖合作三、西南科技大学获地市级科技成果奖序号成果名称主持人获奖时间获奖情况备注1 综合治理含氟废气,利用什邡系磷矿生产磷酸二氢钾和固体磷铵黄尚勋1982 绵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 TDP对提高西门塔尔种公牛精液品质研究孙文厚 1985 四川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三等奖3 中草药防治鸡球虫病的研究董华富 1985 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4 杂交水稻新组合八汕63的选育龙太康 1987 绵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5 WKL-I型微机控制配料系统何幼愚 1988 绵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6 杂交水稻新组合二汕优63的选育谢崇华 1988 绵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7 微机排课调课系统徐明民 1988 绵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8 新的产毒性大肠杆菌硫化氢阳性变种的分离鉴定林永祯 1988 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9 进口新西兰黑白花奶牛适应性研究赖德华 1989 绵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0 绿豆品种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谢长茂 1989 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1 调痢生防治仔猪黄白痢病的应用研究林永祯 1990 德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2 绵农一号小麦的选育刘碧贵 1991 绵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3 甘薯蔓割病发生危害损失及控制对策研究左华清 1991 绵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4 稀土在麦冬上的应用熊光华 1991 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5 陕南黑木林水镁石蛇纹石及其开发利用董发勤 1992 汉中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6 定向断裂控制爆破理论研究张志呈 1992 绵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7 杂交水稻新组合二汕63、八汕63的推广谢崇华 1992 四川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8 绵农二号小麦的选育刘碧贵 1992 绵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 VA菌根真菌再农作物上应用效果冉成玺 1992 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 四川三台西平镇技术综合开发试点镇陶诗顺 1992 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1 南京石膏矿全面拉底房柱采矿法中深孔爆破落矿工艺试验研究蔡本裕1993 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2 绵农三号小麦的选育刘碧贵 1993 绵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3 新型高效选粉机刘继光 1993 绵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4 杂交水稻新组合II优501 龙太康 1993 绵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5 主要园林绿化树种重点病害极其防治左华清 1993 绵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6 绵阳市农业区域开发规划的目标设计及方案优化研究王朝全 1993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7 爆破基础理论与设计施工技术张志呈 1994 绵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8 低脆性钢渣道路硅酸盐水泥的研制钱光人 1994 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9 杂交水稻新组合二汕优501 谢崇会 1994 绵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0 CO2激光陶瓷超细粉末的研究陶相国 1994 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1 北川县优势矿产资源评价与利用童光庆 1994 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2 山地林茶多经开发研究朱传松 1994 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3 柚矮化砧木选择的研究肖慈木 1995 绵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4 杂交水稻新组合D优501 谢崇华 1995 绵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合作35 绵农二号、三号小麦品种的推广邢国风 1995 绵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6 聚能装药民用爆破研究林秀英 1995 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合作37 一种天然矿物肥料--蛇纹石对作物增产效益研究万朴1995 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8 杂交水稻新恢系绵恢501的选育与应用龙太康 1996 绵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9 绵农四号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刘碧贵 1996 绵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40 绵农四号小麦的推广邢国风 1996 四川省教委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41 绵恢501系列组合的推广谢崇华 1996 四川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42 硝酸盐在蔬菜中的积累规律及调空措施的研究王双明 1996 绵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43 獭兔养殖综合技术研究赖德华 1996 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44 道路硅酸盐水泥霍冀川 1996 峨眉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45 低产茶园的改造朱传松 1996 德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46 柚矮化砧木的选择利用与推广王丹1997 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47 动态系统模型辨识与稳态优化研究黄正良 1997 四川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48 大型移动式混凝土搅拌楼及其控制技术研究李众立 1997 四川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49 中西药物诱导不孕奶牛泌乳研究何洪智 1997 绵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合作50 自适应动态结构数据采集系统王成端 1997 绵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51 RCC拌合设备微机集散控制系统吴坚1997 绵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52 结构体爆破的研究与应用张志呈 1997 绵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53 多元工业副产物复合配料煅烧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研究霍冀川 1997乐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54 重穗型杂交水稻新组合冈优501 谢崇华 1998 四川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5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差距状况实证分析与研究杨启地 1998四川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56 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李燕琼 1998 四川省教委人文社科二等奖57 纤维水镁石应用矿物学研究董发勤 1998 绵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合作58 高抗折高抗磨道路粉煤灰混凝土的研究李爱美 1998 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59 路桥收费自动化系统的研制李众立 1998 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60 微差爆破振动谱解析张志呈 1998 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61 早衰茶树复壮生态研究朱传松 1998 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62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基本成因杨启地 1998 绵阳市哲学社科三等奖63 利用多种工业废渣生产普通硅酸盐水泥卢忠远 1998 都江堰市科技进步二等奖64 利用液态渣磷渣生产砌筑水泥霍冀川 1998 都江堰市科技进步三等奖65 绵阳市自然地理志王文鹄 1998 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一等奖66 绵农4号小麦品种推广邢国风 1999 绵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67 绵阳市自然地理志王文鹄 1999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三等奖68 大型混凝土生产线现场总线FCS与综合自动化系统吴坚1999 四川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69 坚持正规化管理,实施两极办学模式朱强1999 四川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三等奖70 杂交水稻多蘖壮秧少穴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陶诗顺 1999 绵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71 绵农5号小麦新品种选育刘碧贵 1999 绵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72 高性能混凝土增强剂的开发与应用及钢管超高强混凝土的研究与开发谭克锋 1999 绵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73 绵阳市人事局办公管理信息网络系统蔡勇 1999 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74 稻壳和统康膨化助膨剂的研制与应用罗学刚 1999 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75 放射性废物固化材料富铝碱矿渣粘土矿物复合胶凝材料钱光人 1999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76 试论邓小平的实践哲学徐云峰 1999 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二等奖77 正确理解和充分发挥绵阳市科技人才优势陈思哲 1999 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三等奖合作78 对法人犯罪刑罚适用的设想廖斌 1999 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三等奖79 高校董事会发展的切入点选择毛晓红 1999 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三等奖80 高校科技产业技术政策的若干问题初探童光庆 1999 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三等奖合作81 文献老化现象研究的历史评说俞培果 1999 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三等奖82 国外工程教育动向与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思考朱强 1999 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三等奖83 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少穴高产栽培陶诗顺 2000 四川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84 川西北丘区集镇规划方法探索李秀 2000 四川教育厅科技进步三等奖85 工业常用矿物粉尘表面理化特性对肺泡巨噬细胞毒性及防治的实验研究董发勤 2001 绵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86 浅色非金属矿物超细效应及其应用研究万朴 2001 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87 镁质(纤维水镁石)无机阻燃母料的研制与开发研究董发勤 2001 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88 籼型新不育系CA的选育与应用谢崇华 2001 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89 绵阳市非金属矿跨世纪综合开发利用方案研究童光庆 2001 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90 中外国有企业管理特点和行为目标及其矛盾衡代清 2001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91 生物大分子与光谱探针结合反应行为的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迟燕华2002 绵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92 最经济智能控制研究吴斌 2002 绵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93 水泥旋窑用无烟煤燃烧器的研究与开发谭克锋 2002 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94 入世:中国商业银行的机遇、挑战及对策代国强 2002 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95 绵阳科技城产业发展目标及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发展框架构想李富田2002 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合作96 资源市场化与西部城镇化道路卿向阳 2002 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97 边际效用与劳动价值论刘益 2002 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98 促进西部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研究李燕琼 2002 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99 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比较分析赵波 2002 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100 论城市特型文化邓金堂 2002 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101 论我国环境审计及其运作模式魏顺泽 2002 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102 四川省产学研联合技术创新基本情况调查研究--企业方面的调查分析朱强 2002 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10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制约因素和对策研究衡代清 2002 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104 高等农林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报告苏培安2002 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105 我国农业合作化中的四次争论许建文 2002 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106 析网络环境中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侯东成 2002 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107 浅谈"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建设中的几种关系古世平 2002 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108 汉语隐语论纲郝志伦 2002 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109 论企业破产重整制度廖斌 2002 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110 绵阳城市文化研究程皓 2002 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合作111 农村创业人才专业素质结构与培养模式研究段宁 2002 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112 非洲裔美国黑人小说及其传统刘捷 2002 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113 走进当代文学张德明 2002 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114 政府多元利益目标的冲突与协调王朝全 2004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115 经济势差与农村劳动力流向以四川省绵阳市调查为例李富田2004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116 钢管超高强混凝土的开发与应用谭克锋 2004 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西校[2015]620号--关于印发《西南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成果及平台分类与认定办法》的通知
西校[2015]620号--关于印发《西南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成果及平台分类与认定办法》的通知西南大学文件西校?2015?620号关于印发《西南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成果及平台分类与认定办法》的通知《西南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成果及平台分类与认定办法》已经校学术委员会审定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2015年12月31日西南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成果及平台分类与认定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为学校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基本的依据和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涉及的科技项目是指在自然科学领域有明确科学研究或开发应用目标并由科研管理部门单独立项管理的科技任务。
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与发展、成果应用及其他科技服务等,不包括仅提供原始数据的委托测试类任务。
第三条本办法所涉及的科技成果指我校科技工作者在自然科学领域以“西南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取得的具有学术价值或经济社会价值的智力产出。
科技成果包括论文、著作、知识产权、产品、奖励与表彰、应用、创意设计等七个大类。
科技成果定级按类别根据成果质量和成果价值分别设置分级数量和定级标准,不同类别之间不作对应认证。
第四条本办法所涉及的科技平台指由各级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批准依托学校建设的从事自然科学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测试鉴定、资源保存、试验观测、孵化转化、科技服务、专门人才引进与培养等科技活动的基地或机构。
第二章分类定级标准第一节科技项目第五条科技项目按项目来源分为纵向项目、横向项目和学校项目三个类别,其中纵向项目包括国家项目、部委项目(课题)、省(区市)项目、国际项目。
(一)国家项目指由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的项目(课题)或在科技部统筹下由其他行业部委批准的专项项目(课题),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等五大类科技计划所属的项目(课题);(二)部委项目指由国家各部委(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的其他项目(课题);(三)省(区市)项目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及其各部门、省级科学技术协会批准的项目(课题);(四)国际项目指受国(境)外政府或其他机构直接委托的项目(课题);(五)横向项目指由省级(自治区、直辖市)以下政府及其各部门批准或受校外企事业单位、自然人委托的项目(课题),各级各类重点科技平台设立的开放课题;(六)学校项目指由我校相关部门批准或委托的项目(课题)。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法律风险实证分析
2024年4月第41卷 第2期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pr. 2024V ol. 41 No. 2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法律风险实证分析赖 举1 侯泽福2 阚 俊2(1. 西南科技大学后勤与产业管理处 四川绵阳 621010;2. 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摘要】我国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供给主体,在国家法律法规激励下同时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然而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却不容乐观。
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因素众多,其中法律风险处于重要地位。
本文抓住高校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属性,从知识产权的确权、交易、保护过程入手,以目前我国高校存在的转化模式以及具体的转化方式为着力点,对其中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分析,主要得出三个方面的法律风险:权属分割过程中的知识产权法律风险、价值评估过程中的知识产权法律风险和高校科技成果保护过程中的知识产权法律风险。
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包括:明确高校科技成果所有权归属及分割比例、选择适当的价值评估方式、建立健全本单位技术秘密保护制度等。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权属分割;价值评估【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60(2024)02-0075-07收稿日期:2023-09-03 修返日期:2023-11-08作者简介:赖 举(1978-),男,汉族,四川德阳人,硕士。
研究方向:企业管理、成果转化。
侯泽福(1972-),男,汉族,四川三台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经济法。
阚 俊(1999-),女,汉族,四川绵阳人,硕士在读。
研究方向:民商法。
基金项目:2022年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创新活动尽责免责实施细则研究,项目编号:2022JDR0046;2023年四川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项目:专利转化专项计划专利转化供给促进项目,项目编号:2023-ZLZH-42;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项目:2023年度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揭榜清单——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项目编号:发改办高技[2023]430号。
大学科技成果管理办法
大学科技成果管理办法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以下简称科技成果)是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是的宝贵财富。
为了加强我校科技成果的管理,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科技成果管理范围1.技术研究成果:为了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科学技术问题,所取得的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计以及为科学技术服务的科技情报、标准、计量等技术研究成果。
2.理论研究成果: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新发现或在科学理论学说、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上有创新以及在基础数据的收集、综合分析上有创造性和学术价值的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3.软科学研究成果:为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而进行创造性研究,对促进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起重大作用,做出创造性贡献并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软科学技术成果。
第二条科技成果鉴定范围列入和省、市以及有关部门科技计划内的应用技术成果,以及少数科技计划外的重大应用技术成果。
对于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经过法定的专门机构审查确认的科技成果以及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对社会公共利益或者环境、资源造成危害的科技成果不组织鉴定。
第三条鉴定技术材料鉴定技术材料一般应包括:1.成果鉴定大纲。
2.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
3.研究总结报告。
4.技术试验报告。
5.分析、测试、质检报告。
6.产品质量标准。
7.查新检索报告。
8.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证明。
9.用户使用报告。
10.国内外学术论文发表情况及其它需要说明的材料。
第四条鉴定组织列入和省、市以及有关部门科技计划内的项目,均由下达项目的单位组织鉴定。
对部分计划外的项目,由科研处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向有关主管部门申请组织鉴定。
第五条鉴定形式根据科技成果的特点可选择下列鉴定形式:1.检测鉴定:由组织鉴定单位经过科技部、省、市科委或有关部门认定的专业技术检测机构,通过检验、测试性能指标等方式,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
专业技术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是检测鉴定的主要依据。
重大科技专项管理规程(试行)
重大科技专项管理规程(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重大科技专项(以下简称“重大科技专项”)管理,促进重大科技专项顺利实施,根据《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川科政(2023)4号),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是对《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关于重大科技专项管理的补充。
第二条重大科技专项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聚焦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任务,着力攻克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重大创新产品、支撑重大工程建设、服务重大公益民生,为服务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我省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第三条重大科技专项属科技计划的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专项)类。
重大科技专项下设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为3至5年。
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可根据需要下设课题。
课题是项目的组成部分,按照项目总体部署和要求服务于项目目标。
第四条重大科技专项按照“政府主导,目标导向,集成推进,动态调整”的原则组织实施。
支持创新联合体、高能级创新平台、科技创新领军企业等牵头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项目)。
第二章组织与管理职责第五条重大科技专项由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科技厅”)、推荐单位、牵头单位在履行科技计划工作职责的基础上分级管理,每个专项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和执行专家组,每个项目设置跟踪专家。
筹协调,组织编制专项实施方案、制订管理制度,以及指南发布、项目征集、评审立项、检查评估、验收评价等工作。
第七条推荐单位负责管辖或授权范围内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的组织申报、形式审查、推荐,参与项目全过程管理,督促检查项目组织实施,配合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反映项目管理推进中的重大情况等工作。
第八条牵头单位负责具体组织实施项目,指导、督促合作单位围绕项目目标,落实任务分工;及时报送项目重要进展、重大成果;制订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使用资金,落实日常管理等工作。
第九条重大科技专项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由本专项领域高层次专家组成,其中设置主任1名、副主任1一2名。
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为重大科技专项的组织实施提供咨询、监督和指导,主要职责为:(一)参与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的评审、评估、检查、指导、验收等过程管理工作;(二)对重大科技专项项目承担单位提出的重大调整事项进行咨询论证,对专项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咨询和指导;(三)对其他需要咨询的事项进行咨询。
西南科技大学重大科技成果培育管理办法
西南科大发…2010‟48号关于印发《西南科技大学重大科技成果培育管理办法》的通知学校各部门:《西南科技大学重大科技成果培育管理办法》已经学校审定,现印发实施。
特此通知二○一○年三月九日—1—西南科技大学重大科技成果培育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激励教职工从事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争取在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方面有较大的突破,推动学校科研工作迈向更高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重大科技成果培育是指学校已经完成的重大科技项目且已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省级人民政府、国家各部委颁发的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等)的科技成果,经过培育和资助,申报并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励。
第二章重大科技成果的形成与引导第三条加强立项管理,开展和加强立项的可行性论证,鼓励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立项研究,促进科研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
第四条重视国家、省部重点项目的实施,催生有重大创新的基础理论成果和有重大应用前景的科学技术成果。
对省部以上重大、重点科技项目加强执行过程监控和管理,重点引导和培育重大科技成果。
第五条重视学校已有成果的分析,归纳和提炼重大科技成果。
分析学校已经取得的各类科技成果,对内容相关的成果进行整合和归并,在此基础上力争提炼出新的集成创新成果。
第六条从学校各类科技成果中遴选出有重大创新的理论成果或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技术成果,针对成果报奖进一步完善研究和成果应用推广等进行重大专项资助,有计划地重点培育重大成果。
第三章重大科技成果的遴选—2—第七条遴选范围:学校已经完成的重大科技项目且已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的科技成果(包括有重大创新的理论成果或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技术成果)。
第八条遴选方式:(1)科技管理部门对已完成成果进行分析,对内容相关的成果进行整合和归并,初步提出候选的重大科技成果。
(2)科技管理部门组织相关学院、教师进行座谈研究,形成重大成果名称及主要培育内容;提出和组织人员团队名单,由项目负责人填写《西南科技大学重大科技成果培育项目计划任务书》和《西南科技大学重大成果人员排名认定书》。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四川省重大科技专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四川省重大科技专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川科计〔2018〕59号四川省重大科技专项管理暂行办法各市(州)科技局,省级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四川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加强四川省重大科技专项科学、规范、高效管理,保证重大专项顺利实施,科技厅制定了《四川省重大科技专项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贯彻实施。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2018年12月24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四川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川办函〔2017〕4号)(以下简称《规划》),加强四川省重大科技专项(以下简称“重大专项”)科学、规范、高效管理,保证重大专项顺利实施,根据《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四川省深化省级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川府发〔2017〕5号)、《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川科计〔2018〕4号)及其他省级科技计划管理的相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重大专项的主要任务:紧密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聚集资源、突出重点、集中时效,通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强重大关键核心共性技术攻关,突破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瓶颈,开发一批重大战略性创新产品,完成一批高水平重大工程,培养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三条重大专项组织实施管理原则:明确目标,突出重点。
重大专项围绕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大问题,坚持自主创新,突出重点,力争实现预期目标。
整合资源,协同创新。
集成和优化配置全社会科技资源,充分发挥部门、市(州)、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各方面积极性,加强科技大协作和优势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明确权责,规范管理。
在重大专项实施方案制定、启动实施、监督管理、验收和成果应用等各个环节,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建立权责明确、管理规范的长效机制。
技术攻关成果管理制度
技术攻关成果管理制度一、总则为加强科研项目成果的管理和运用,提高成果转化效率,推动科技创新,特制定此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内所有科研项目的技术攻关成果管理和运用。
三、成果定义技术攻关成果是指在科研项目中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包括但不限于科研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技术报告等。
四、管理流程1.项目启动阶段项目组成员须对项目目标和任务进行详细分析,确定研究方向和技术路线,为后续成果管理奠定基础。
2.成果产出阶段项目组成员认真开展研究,记录实验数据、结果和思考,及时撰写科研论文或技术报告,申请专利或软件著作权,确保成果的产出。
3.成果汇总阶段项目组成员将所取得的所有成果进行汇总,整理成绩报告,提交给项目负责人审核。
4.成果评估阶段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成果的数量、质量、创新度等因素进行评估,确定成果的价值和转化潜力。
5.成果运用阶段项目负责人按照评估结果,合理安排成果的运用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社会化。
五、管理制度1.专人负责设立专门的技术攻关成果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并执行技术攻关成果管理制度,监督项目组成员的成果管理行为。
2.成果登记项目组成员在取得成果后,应及时向管理部门登记,填写成果登记表,详细说明成果的名称、作者、时间、形式等信息。
3.成果评估项目负责人评估成果后,将评估结果通知项目组成员,并根据评估结果安排成果的运用和推广方案。
4.成果公开管理部门应定期公布成果列表,向内部员工和外部合作伙伴宣传科研成果,提升成果的知名度和转化率。
5.成果保护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重要成果的保护,保障成果的知识产权合法权益,防止成果被侵权盗用。
六、成果激励1.奖励机制对在科研项目中取得重大技术攻关成果的项目组成员,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研活动。
2.晋升措施对多次取得技术攻关成果并在成果运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项目组成员,可考虑提高其岗位职级,激励其继续投入科研工作。
七、成果运用管理部门应主动联系行业合作伙伴,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西南科技大学学生综合测评实施办法
西南科技大学学生综合测评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我校的校风学风建设,建立对学生教育与管理的激励机制,引导学生在以学为主的基础上,全面成长,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学生综合测评是学校对学生一学年内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
第三条按照学校二级管理的原则,学校制定综合测评中考核指导思想、指标以及分值。
各学院结合本学院实际情况,按照综合测评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以促进学生教育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增强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化,提高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效益,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制定测评具体实施细则。
第四条各学院制定测评细则时要有学生在校期间明确的努力目标、严格的行为规范、科学的评价标准、要有可比的测评结果。
第五条各学院在制定学生综合测评实施细则时应考虑制度的长久性和延续性,若确需修改,应于每年4月初将修改后的学生综合测评实施细则报学校审核、备案。
第二章综合测评指导思想、组织机构及测评原则第六条指导思想:要依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
第七条组织机构:成立学生综合测评工作小组。
学生综合测评工作小组由班级民主评议小组、辅导员组成。
班级民主评议小组应在辅导员的指导下以班、团干部为基础和学生代表组成,保证班级民主评议小组人数为奇数。
第八条测评原则:采取量化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学生综合测评体系的科学性、导向性、可操作性,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考核的测评原则。
第九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是以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兼顾学生个性发展,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测评。
第十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从德行素质、发展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三个方面来评价。
西南科技大学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西南科技大学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为激励我校教职工从事科学研究,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推动学校科研工作迈向更高水平。
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西南科技大学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横向科研合同的签订与管理第一条横向科研项目是指上级政府部门下达的纵向科研项目和学校基金项目以外的,受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委托或合作进行的科研项目。
包括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委托试制、技术咨询服务、社会发展及软科学咨询服务等。
第二条校内各部门与校外单位签订科研合同,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规定,一律以“西南科技大学”的名义,并加盖“西南科技大学技术合同专用章"。
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技术贸易型经济实体所签的横向科研合同,应到科技处备案。
不具独立法人资格的部门和单位不得以部门或单位的名义对外签订科研合同。
第三条横向科研项目以合同代立项,科技处根据签订的科技项目合同正本,列入学校的科技计划,受理科技项目成果的鉴定、登记、报奖、专利等知识产权的申请。
第四条横向技术合同中应有明确的成果归属条款。
我校具有所有权的科研成果,向外单位转让时须经学校同意,并办理技术成果转移合同的签订手续。
第五条办理横向科研合同的程序:1、项目负责人从学校科研信息网上下载合同格式文本,将经双方商定的技术合同草案内容交科技处预审;2、项目负责人将经双方商定的技术合同正副本,由所在部门签署意见后,报科技处和学校分管领导审批,经项目负责人和我校法人代表或其委托代理人签字,并盖“西南科技大学技术合同专用章"。
合同经双方(或多方)签字盖章后生效.3、双方(或多方)签订合同后,把两份合同正本交科技处编号立项,经费进入计财处帐号,由计财处提供财务管理与服务.第六条合同经双方(或多方)签订,即具有法律约束力.我校项目承担部门负责组织实施,项目负责人承担履行合同的直接责任。
变更或终止项目合同,需征得学校同意。
合同双方协商达成变更或终止合同协议后,由当事方签订书面协议.第七条对正式签订了科研合同、在科技处完成了登记手续且科研经费到学校财务的横向科研项目,计科研立项积分2分。
建设大科研体系服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作者: 任冬林 赖举 李捷 徐光亮
作者机构: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621010
出版物刊名: 中国高校科技
页码: 17-18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高校 大科研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
摘要:高校作为科研成果的重要产出基地和培养高科技人才的主力军,在技术生产和人才培养上具有高度密集性。
当今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主要体现为:使各项科研成果顺利与市场接轨,进一步转化成真正的社会生产力,实现高校、科研人员、企业三者共赢的局面。
西南科技大学结合自身实际,对科研管理单位(产业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大学科技园)进行统一整合,探索出一条科研项目由提出、试验、转化为一体的大科研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科大发…2010‟48号
关于印发《西南科技大学
重大科技成果培育管理办法》的通知
学校各部门:
《西南科技大学重大科技成果培育管理办法》已经学校审定,现印发实施。
特此通知
二○一○年三月九日
—1—
西南科技大学重大科技成果培育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激励教职工从事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争取在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方面有较大的突破,推动学校科研工作迈向更高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重大科技成果培育是指学校已经完成的重大科技项目且已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省级人民政府、国家各部委颁发的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等)的科技成果,经过培育和资助,申报并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励。
第二章重大科技成果的形成与引导
第三条加强立项管理,开展和加强立项的可行性论证,鼓励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立项研究,促进科研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
第四条重视国家、省部重点项目的实施,催生有重大创新的基础理论成果和有重大应用前景的科学技术成果。
对省部以上重大、重点科技项目加强执行过程监控和管理,重点引导和培育重大科技成果。
第五条重视学校已有成果的分析,归纳和提炼重大科技成果。
分析学校已经取得的各类科技成果,对内容相关的成果进行整合和归并,在此基础上力争提炼出新的集成创新成果。
第六条从学校各类科技成果中遴选出有重大创新的理论成果或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技术成果,针对成果报奖进一步完善研究和成果应用推广等进行重大专项资助,有计划地重点培育重大成果。
第三章重大科技成果的遴选
—2—
第七条遴选范围:学校已经完成的重大科技项目且已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的科技成果(包括有重大创新的理论成果或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技术成果)。
第八条遴选方式:
(1)科技管理部门对已完成成果进行分析,对内容相关的成果进行整合和归并,初步提出候选的重大科技成果。
(2)科技管理部门组织相关学院、教师进行座谈研究,形成重大成果名称及主要培育内容;提出和组织人员团队名单,由项目负责人填写《西南科技大学重大科技成果培育项目计划任务书》和《西南科技大学重大成果人员排名认定书》。
(3)提交学校论证决定。
(4)签订“重大科技成果培育项目合同书”,启动重大科技成果培育计划。
第四章重大科技成果培育的内容
第九条成果的完善研究。
重点是成果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水平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强调成果的创新性和学术性,目的是提高培育成果的学术水平。
第十条成果的推广应用。
重点是成果的推广应用范围(主要行业和相关行业)和应用面(应用率),目的是尽可能地提高成果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第十一条成果的宣传。
扩大成果影响,拓宽报奖渠道,主动邀请和接受上级报奖部门的指导,试行直接由相关评奖专家筛选我校优秀成果的工作。
第五章重大科技成果培育的资助经费
第十二条凡以“西南科技大学”为第一成果单位获省部级科
—3—
技一等奖的成果,学校一次性资助培育经费50万元。
第十三条凡以“西南科技大学”为第二成果单位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的成果,学校一次性资助培育经费10万元。
第十四条凡以“西南科技大学”为第3-5成果单位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的成果,学校一次性资助培育经费5万元。
第六章重大科技成果的组织管理
第十五条重大科技成果培育经费以科技成果培育项目划拨,专款专用。
第十六条学校将加强成果培育项目管理,实行年度动态遴选机制,对每一个培育成果将进行年度进度检查和日常跟踪检查。
对检查、评估不合格者将终止培育计划。
被终止的成果培育项目将收回资助的结余经费。
第十七条学校资助的培育经费主要用于申报国家科技成果奖励直接相关的经费开支。
第十八条对项目获得的相关成果参照学校相关文件进行奖励。
第七章附则
第十九条本办法由学校科技处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实行。
原《西南科技大学重大科技成果遴选培育方案(2006-2010)》(西南科大[2006]65号)同时废止。
主题词:学校科技成果培育办法通知
西南科技大学办公室 2010年3月9日印发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