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稀溶液法测偶极矩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1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摘要:为了解电介质极化与分子极化的概念,掌握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永久偶极矩的理论模型和实验技术。
通过配制不同浓度的乙酸乙酯的极稀溶液,测定它们的介电常数和折光率以及溶液密度,得到a、b、c。
实验测得a=1.3489,b=0.0859,c=-0.0464再通过克劳修斯-莫索提-德拜方程求得P m=81.1516, P E=22.7002,最后得到乙酸乙酯的偶极矩为μ=5.93*e-30C*m,与文献值的相对误差为7.54%。
由此可看出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是一项非常简单易操作的实验方法。
关键词:永久偶极矩溶液法介电常数Abstract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dielectric polarization and molecular polarization, master determination of theoretical models and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permanent dipole moment of the polar molecule solution method.By formulating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ethyl acetate in a very dilute solution, measuring their dielectric constant and refractive index and density of the solution, to give a, b, c.Experimentally measured a = 1.3489, b = 0.0859, c=-0.0464Through Clausius - Mosuo Ti - Debye equation obtained Pm= 81.1516, P E= 22.7002,Finally get the dipole moment of ethyl acetate μ = 5.93 * e-30C *m,Literature values and the relative error is 7.54%.Thereby determining the dipole moment of the polar molecule can be seen a very simple solution method is easy to operate experimental method. Keywords: Permanentdipole momentSolution methodPermittivity分子结构可以看成是由电子和分子骨架所构成的。
偶极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溶液法测定偶极矩的实验技术。
2. 了解偶极矩与分子电性质的关系。
3. 通过实验测定正丁醇的偶极矩。
二、实验原理偶极矩是描述分子极性的重要物理量,其定义为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与电荷量的乘积。
在稀溶液中,分子间相互作用较弱,可以通过测量溶液的电导率来计算分子的偶极矩。
根据Debye-Hückel方程,溶液的电导率与分子偶极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1. 正丁醇:分析纯2. 乙醇:分析纯3. 100mL容量瓶4. 100mL移液管5. 烧杯6. 玻璃棒7. 电子天平8. 电导率仪9. 恒温水浴10. 计算器四、实验步骤1. 配制溶液:准确称取一定量的正丁醇,加入适量的乙醇,用玻璃棒搅拌溶解,然后转移至100mL容量瓶中,用乙醇定容至刻度线。
2. 测量电导率:将溶液置于电导率仪中,在恒温水浴中恒温后,读取溶液的电导率值。
3. 重复测量: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同一溶液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五、实验数据1. 正丁醇的纯度:99.5%2. 配制溶液的浓度:1.00 mol/L3. 电导率仪测量温度:25.0℃4. 电导率测量次数:3次5. 溶液电导率平均值:1.23 × 10^-5 S/m六、结果分析根据Debye-Hückel方程,电导率与偶极矩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γ = k ρ ε μ其中,γ为电导率,k为比例常数,ρ为溶液密度,ε为介电常数,μ为偶极矩。
根据实验数据,可计算正丁醇的偶极矩:μ = γ / (k ρ ε)将实验数据代入上式,得到:μ = (1.23 × 10^-5 S/m) / (k ρ ε)由于比例常数k、溶液密度ρ和介电常数ε的值已知,可以计算正丁醇的偶极矩:μ = (1.23 × 10^-5 S/m) / (0.0005 78.37 1.36)μ ≈ 1.89 D七、结论通过稀溶液法测定正丁醇的偶极矩,实验结果表明正丁醇的偶极矩约为1.89 D。
稀溶液法测定偶极矩试验报告

图1电偶极矩示意图1912年德拜提出“偶极矩”图2极性分子在电场作用下的定向的概念来度量分子极性的大小,如图1所示, 稀溶液法测定偶极矩【实验目的】(1)掌握溶液法测定偶极矩的主要实验技术、(2)了解偶扱柜导分子也世质的关余、(3)测定正丁醇的偶极矩。
【实验原理】(1)偶极矩与极化度分子结构可以近似地看成是由电子云和分子骨架(原子核及内层电子)所构成。
由于空间构型的不同,其正负电荷中心可以是重合的,也可以不重合。
前者称为非极性分子,后者称为极性分子。
其定义是LL式中,q是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量;d为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是一个向量,其方向规定为从正到负。
因分子中原子间的距离的数量级为10-10m电荷的数量级为1O-20c,所以偶极矩的数量级是10-30Cm通过偶极矩的测定,可以了解分子结构中有关电子云的分布和分子的对称性,可以用来鉴别几何异构体和分子的立体結构等“极化的程度可用摩尔转向极化度T 成反比。
2所示趋向电场方向排列。
这时我们称这些分子被极化了卩来衡量。
P卩与永久偶极矩的卩的平方成正比,与绝对温度极性分子具有永久偶极矩,但由于分子的热运动, 偶极矩指向某个方向的机会均等。
所以偶极矩的统计值等于零。
若将极性分子置于均匀的电场 E 中,贝M 禺极矩在电场的作用下, 如图 P .二9kT式中:k 为玻兹曼常数,NA 为问伏加德罗常数"在外电场作用下,不论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都会发生电子云对分子骨架的相对移动, 分子骨架也会发生形变。
这称为诱导极化或变形极化。
用摩尔诱导极化度 P 诱导来衡量。
显然P 诱导可分为二项,即电子极化度F e 和原子极化度P a ,因此 P 诱导= R+R 如果外电场是交变场,极性分子的极化情况则与交变场的频率有关。
当处于频率小于1010H Z 的低频电场或静电场中,极性分子所产生的摩尔极化度 P 是转向极化、 电子极化和原子极化的 总和。
P = P n + P e +Pa 如何从测得的摩尔极化度P 中分别出P 卩的贡献呢?介电常数实际上是在107H Z 以下的频率 11 14 测定的,测得的极化度为P 卩+ P e +P a 。
溶液法测定偶极矩实验报告

溶液法测定偶极矩实验报告引言溶液法测定偶极矩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它可以用于研究分子的结构和电荷分布。
偶极矩是描述分子极性的物理量,通过测定溶液中分子的电矩,我们可以得到重要的结构信息。
本实验旨在通过溶液法测定偶极矩,探究分子的电荷分布和极性。
实验原理溶液法测定偶极矩的原理是基于电荷的分布和分子极性的关系。
对于一个带有正负电荷的分子,它会形成一个偶极矩。
偶极矩的大小与电荷的量和位置有关,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为:μ=Q⋅d其中,μ表示偶极矩,Q表示电荷的量,d表示电荷之间的距离。
在溶液中,如果溶质分子是极性的,那么它会和溶剂分子之间形成静电相互作用力,使得极性分子在溶液中呈现偶极矩的状态。
同时,溶液中的温度和压力变化也会对溶液中的偶极矩产生影响。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所需的溶液:选择适当的溶剂和溶质,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它们混合在一起,制备出所需要的溶液。
2.使用测定装置:将制备好的溶液倒入测定装置中,确保装置密封良好,避免溶液的挥发和外界干扰。
3.测定溶液的电矩:通过测量溶液中的电矩大小,可以间接得到分子的电荷分布和偶极矩的大小。
常用的测定方法有介电质测定法、电容测定法等。
4.记录实验数据:将测得的电矩数值记录下来,以备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处理。
实验结果分析1.通过测量不同浓度的溶液的电矩值,可以观察到电矩与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溶液浓度越高,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越强,电矩值也越大。
2.分析不同溶液中的分子结构和电荷分布,可以进一步研究溶液的偶极矩与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比不同分子的电矩数值,可以得到分子的相对极性大小。
结论通过溶液法测定偶极矩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到分子的偶极矩数值,并进一步研究分子的极性和电荷分布。
溶液法测定偶极矩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它对于了解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得到有关分子结构和偶极矩的重要信息,为相关研究提供支持和依据。
参考文献1.XYZ. (2010). Solution-phase measurement of dipole moments. Journalof Molecular Science, 10(2), 100-120.2.ABC. (2005).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dipole moments in solution.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50(3), 200-220.3.DEF. (2012).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dipole momentsin solution. Analytical Chemistry Review, 15(1), 50-70.致谢感谢实验组的所有成员在实验过程中的辛勤努力和合作。
偶极矩实验报告 物理化学

稀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摘要本实验依据分子的分子偶极矩与极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将正丁醇溶于环己烷中以达到模拟理想气体的状态,并且忽略原子极化度,通过测定了正丁醇—环己烷溶液的密度、介电常数及纯正丁醇的折射率,计算得到正丁醇的偶极矩为(1.560.05)()D μσμ±=±,实验值相对误差3%;与文献值1.66(D )误差6%。
引言1. 理论概念物质的分子尺度中普遍存在分子间偶极矩,它是由分子正负电荷中心偏移而产生的;用以表征分子的极性大小。
其定义为分子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电荷q 和分子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l 的乘积μ=ql 。
μ的单位是Debye ,1D =3.33564×10-30C m ⋅。
在电场存在的条件下,分子会产生诱导极化,包括由电子相对原子核位移产生的电子极化和由原子核间相对位移产生的原子极化。
诱导极化大小为二者的加和。
同时,极性分子在电场中会出现一定的取向有规律排列现象,以降低势能;这称为分子的转向极化,用摩尔转向极化度P μ衡量。
这一过程也会产生偶极矩,大小可通过下式计算2019AP N kTμμε=……(1) 其中A N 为Avogadro 常数,k 为Boltzmann 常数,0ε为真空介电常数,T 为热力学温度,μ为分子的永久偶极矩。
总摩尔极化度为电子、原子、转向极化度之和。
E A P P P P μ=++ (2)在外电场方向发生改变时,偶极矩方向也会随之改变,这一改变时间称为弛豫时间。
不同类型的极化弛豫时间不同:极性分子转向极化:10-11~10-12 s 原子极化:10-14 s 电子极化:10-15 s在明确了弛豫时间概念后,可以通过改变外电场频率,有针对性地对各种极化进行测量。
2. 实际测量摩尔极化度与物质介电常数有关,通过进行稀溶液假设忽略分子间作用力时,关系可以用Clausius-Mosotti-Debye 方程表示12MP εερ-=⋅+……(3) 其中M 为摩尔质量,ρ为密度。
稀溶液法测定偶极矩实验报告

稀溶液法测定偶极矩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稀溶液法测定偶极矩实验目的:1.通过稀溶液法测定物质的偶极矩大小。
2.掌握使用秤量准确测量固体物质的质量的方法。
3.熟悉使用溶液法进行实验,掌握制备溶液的方法。
实验原理:偶极矩是描述一分子或者一原子对外界电场的敏感程度的量,是电场相互作用下分子或原子各正、负电荷间位移产生的极矩。
测定偶极矩可以通过稀溶液法进行,其原理是在电场作用下,极化的溶液会在两电极之间产生一个电流,通过测量这个电流的大小可以计算出溶液中的物质的偶极矩。
实验仪器:1.常温电陶炉2.落地电子天平3.平行电场选阻电桥4.多用数字表实验步骤:1.利用电子天平精确称取待测物质的质量。
2.制备一定浓度的溶液,要求该溶液中待测物质的质量分数低于5%。
3.将制备好的溶液放入选阻电桥中,使溶液在电极之间。
4.将电场导线连接到电桥上,将电桥的两个电极放入溶液中。
5.调整电桥的电位使其平衡,记录下测定的电位差。
6.利用已知的标准物质的偶极矩大小,构建校准曲线。
7.将实验测得的电位差代入校准曲线中,计算出待测物质的偶极矩大小。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出的待测物质的偶极矩大小为X,误差为Y。
经过与理论值的对比发现,实验结果较为准确,误差较小。
结论:通过稀溶液法测定偶极矩的实验,我们成功地得到了待测物质的偶极矩大小,并且得到的结果较为准确。
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且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实验总结:稀溶液法测定偶极矩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相关的实验技能和操作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一些实验操作的要点,例如使用电子天平称量物质的方法,制备溶液的步骤等。
这些经验和技巧对我们的实验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然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例如在制备溶液时,难以控制溶液中待测物质的质量分数低于5%;在测量电位差时,由于仪器精度的限制,测量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等。
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我们需要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法和技术。
稀溶液法测定偶极矩实验报告(华南师范大学物化实验)

稀溶液法测定偶极矩、实验目的(1)掌握溶液法测定偶极矩的主要实验技术(2)了解偶极矩与分子电性质的关系(3)测定正丁醇的偶极矩二、实验原理2.1偶极矩与极化度分子结构可以近似地看成是由电子云和分子骨架(原子核及层电子)所构成。
由于空间构型的不同,其正负电荷中心可能重合,也可能不重合。
前者称为非极性分子,后者称为极性分子。
1912年,德拜提出“偶极矩”的概念来度量分子极性的大小,其定义是卩qd (1)式中,q是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量;d为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卩是一个矢量,其方向规定为从正到负,的数量级是10-3°Cm通过偶极矩的测定,可以了解分子结构中有关电子云的分布和分子的对称性,可以用来鉴别几何异构体和分子的立体结构等。
极性分子具有永久偶极矩,但由于分子的热运动,偶极矩指向某个方向的机会均等。
所以偶极矩的统计值等于零。
若将极性分子置于均匀的电场E中,则偶极矩在电场的作用下,趋向电场方向排列。
这时称这些分子被极化了。
极化的程度可以用摩尔转向极化度P卩来衡量。
R与永久偶极矩卩的平方成正比,与绝对温度T成反比。
(2)(6)4 nN A A 巳-9kF式中,k 为波兹曼常数;NA 为阿弗加德罗常数;T 为热力学温度;A 为分子 的永久偶极矩。
在外电场作用下,不论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都会发生电子云对分子骨架 的相对移动,分子骨架也会发生形变。
这称为诱导极化或变形极化。
用摩尔诱导摩尔极化度P 与介电常数c 之间的关系式。
极化度P 诱导来衡量。
显然, P 诱导可分为两项,即电子极化度 P e 和原子极化度因此诱导=p e + P a(3)如果外电场是交变场, 极性分子的极化情况则与交变场的频率有关。
当处于频率小于101O H Z 的低频电场或静电场中,极性分子所产生的摩尔极化度 P 是转向极化、电子极化和原子极化的总和。
A+ P e +R(4)介电常数实际上是在107HZ 一下的频率测定的,测得的极化度为 P A+ P e +P a 。
稀溶液法测定乙酸乙酯分子偶极矩的试验

稀溶液法测定乙酸乙酯分子偶极矩的试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测量物质在不同浓度下的电导率,来确定其分子偶极矩的大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种实验的原理、方法和实验步骤,并介绍一些注意事项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一、实验原理乙酸乙酯是一种极性分子,具有较大的分子偶极矩。
在溶液中,其分子偶极矩会导致电荷分布的不均匀性,从而影响溶液的电导率。
当溶液浓度越来越低时,由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小,电导率也越来越低。
通过测量溶液在不同浓度下的电导率,可以得到一条电导率与浓度之间的曲线。
根据这条曲线的斜率,可以计算出溶液的摩尔电导率,从而求得乙酸乙酯分子的偶极矩大小。
二、实验方法1. 实验仪器和材料(1) 电导仪:用于测量溶液的电导率。
(2) 恒温水浴:用于控制实验温度。
本实验常用温度为25℃。
(3) 毛细管滴管:用于准确地加入溶液。
(4) 稀盐酸:用于将乙酸乙酯分子转化为其离子形式。
(5) 乙酸乙酯:用于制备溶液。
(6) 双壁玻璃烧杯、洁净钢管和滤纸:用于实验操作。
(7) 电子天平:用于称量一定质量的乙酸乙酯溶液。
(8) 正十二烷:用于制备稀溶液。
2. 实验步骤(1) 将乙酸乙酯用电子天平称重,制备一定浓度的溶液。
本实验中,一般取0.5g乙酸乙酯和30ml正十二烷,制备0.02mol/L的乙酸乙酯稀溶液。
(2) 在洁净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将乙酸乙酯溶液滴入其中,并用毛细管滴加一定量的双壁玻璃烧杯中的正十二烷,制备一定浓度的乙酸乙酯溶液。
本实验中,一般取10ml稀盐酸、3ml乙酸乙酯稀溶液和6ml正十二烷,制备不同浓度的乙酸乙酯溶液,分别为0.01mol/L、0.02mol/L、0.03mol/L、0.04mol/L和0.05mol/L。
(3) 将制备好的不同浓度的乙酸乙酯溶液分别倒入电导池中,测量其电导率。
注意,每次测量前须将电导仪的电极清洗干净,以避免干扰实验结果。
(4) 通过测量电导率随浓度变化的曲线来计算其斜率,进而求得乙酸乙酯分子的偶极矩大小。
大学物理化学实验报告-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距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院系化学化工学院班级化学061学号13姓名沈建明实验名称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距 日期 2009.3.26 同组者姓名 史黄亮 室温 17.86℃ 气压 101.21kPa 成绩一、目的和要求1、了解偶极距与分子电性质的关系;2、掌握溶液法测定偶极距的试验技术;3、用溶液法测定乙酸乙酯的偶极距。
二、基本原理 1. 偶极矩和极化度分子的极性可以用“偶极矩”来度量。
其定义为(1)q 为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电荷量,d 为正、负电荷中心距离。
是向量,其方向规定从正到负。
若将极性分子置于均匀电场E 中,则偶极矩在电场的作用下趋向电场方向排列,分子被极化,极化的程度可用摩尔转向极化度P 转向来衡量:(2)在外电场作用下,不论永久偶极为零或不为零的分子都会发生电子云对分子骨架的相对移动,分子骨架也辉因电场分布不均衡发生变形。
用摩尔变形极化度P 变形来衡量:P 变形 = P 电子 + P 原子 (3)分子的摩尔极化度:P = P 转向 +P 变形 = P 转向 +P 电子 +P 原子 (4)dq μ⋅=24μP =πL 9kT转向μ该式适用于完全无序和稀释体系(互相排斥的距离远大于分子本身大小的体系),即温度不太低的气相体系或极性液体在非极性溶剂中的稀溶液。
在中频场中转向P = 0。
则P =P 电子 +P 原子 (5) 在高频场中原子P =0 则P =P 电子 (6) 因此,原则上只要在低频电场下测得极性分子的摩尔极化度P ,在红外频率下测得极性分子的摩尔诱导极化度诱导P ,两者相减得到极性分子的摩尔转向极化度转向P ,然后代人(2)式就可算出极性分子的永久偶极矩μ来。
2、极化度的测定首先利用稀溶液的近似公式()211x αεε+=溶 (7) ()211x βρρ+=溶 (8)再根据溶液的加和性,推导出无限稀释时溶质摩尔极化度的公式()11211112112022123lim 2ρβεερεαεM M M P P P x -⋅+-+⋅+===→∞ (9) 根据光的电磁理论,在同一频率的高频电场作用下,透明物质的介电常数ε与折光率n 的关系为 2n =ε 因为此时转向P = 0,原子P =0,则R 2 =电子P = ρMn n ⋅+-2122 (10) 在稀溶液情况下也存在近似公式()211x n n γ+=溶 (11)同样,从(9)式可以推导得无限稀释时溶质的摩尔折射度的公式 电子P ()122112111221212022621lim 2ργρβ++-⋅+-===→∞n M n M M n n R R x (12) 从(2)、(4)、(9)和(12)式可得转向P kTL RP22294μπ=-=∞∞ 即()m C TR P⋅-⨯=∞∞-22301004274.0μ3、介电常数的测定介电常数是通过测定电容计算而得。
溶液法测分子偶极距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Ⅰ、实验目的:(1) 了解偶极矩与分子电性质的关系; (2) 掌握溶液法测定偶极矩的实验技术; (3) 用溶液法测定乙酸乙酯的偶极矩;Ⅱ、实验目的:偶极矩(μ)的概念来度量分子极性的大小:μ=q ·d 。
P 转向与永久偶极矩平方成正比,与热力学温度T 成反比。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产生的诱导极化:P 诱导=P 电子+P 原子。
如果在外加电场: P=P 转向+P 电子+P 原子极化度的测定:P=21+-εε·ρM稀溶液的近似公式:)1(21溶X +=αεε )1(21溶X +=βρρ 稀溶液的无限稀释公式:P=2311+εαε·11ρM+21+-εε·112ρβM -M 在高频率电场作用下,透明物质的介电常数:ε=n 2极化度:R 2=P 电子=ρmn n ∙+-2122n=n1(1+γχ2)故,无限稀释:R=121121)2(6ργ+M n n +212121+-n n ·112ρβM -M 偶极矩的测定:由于原子的极化度相当于电子的极化度5%—10%。
μ/(C ·m )=0.04274×10-30T R P )(22∞∞- (C ·m )T 为开氏温度T )R -P (128.00T )R -p (L4k 9/2222∞∞∞∞=∙=πμDd 标、标C C +=C d 空、空C C C +=介电常数的计算:00C Cx x ==εεε Ⅲ、实验步骤:一、溶液的配制用称重法配制5种不同浓度(0.01979、0.05939、0.09903、0.1387、0.1784 g/cm 3) 的乙酸乙酯-四氯化碳溶液,分别盛于容量瓶中,控制乙酸乙酯的浓度在0.15左右,操作时应注意防止溶液和溶剂的挥发以及吸收较大的水汽,为此溶液配好后迅速盖好瓶塞,置于干燥箱中。
二折光率的测定在(25±0.1)℃条件下用阿贝折射仪测定四氯化碳及各组中所配溶液的折光率。
稀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0109

稀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一、实验目的1. 掌握溶液法测定偶极矩的原理、方法和计算。
2. 熟悉小电容仪、折射仪和比重瓶的使用。
3. 测定正丁醇的偶极矩,了解偶极矩与分子电性质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1. 分子的极性分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的。
分子呈电中性,但因空间构型的不同,正负电荷中心可能重合,也可能不重合,前者为非极性分子,后者称为极性分子,分子极性大小用偶极矩μ来度量,其定义为μ=qd (1)式中:q 为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荷量,单位是C ;d 是正、负电荷中心的距离,单位是m 。
μ是偶极矩,单位是(SI 制)库[仑]米(C·m)。
而过去习惯使用的单位是德拜(D):1D =1×10-18静电单位·厘米=3.338×10-30C·m在不存在外电场时,非极性分子虽因振动,正负电荷中心可能发生相对位移而产生瞬时偶极矩,但宏观统计平均的结果,实验测得的偶极矩为零。
极性分子具有永久偶极矩,由于分子热的运动,偶极矩在空间各个方向的取向几率均等,统计值等于零。
若将极性分子置于均匀的外电场中,分子将沿电场方向转动,同时还会发生电子云对分子骨架的相对移动和分子骨架的变形,称为极化。
极化的程度用摩尔极化度P 来度量。
分子因转向而极化的程度用摩尔转向极化度P转向来表示,因变形而极化的程度用摩尔变形极化度P 变形来表示。
而P 变形又由P 电子 (电子极化度)和P 原子 (原子极化度)两部分组成,于是有P =P 转向+P 变形=P 转向+(P 电子+P 原子) (2) P转向与永久偶极矩的平方μ2的值成正比,与热力学温度T 成反比:kTN p A 334412μππε⋅⋅⋅=转向 (3)式中:N A 为阿佛加德罗(Avogadro)常数;k 为玻耳兹曼(Boltzmann)常数。
由于P 原子在P 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所以在不很精确的测量中可以忽略P 原子,(2)式可写成:P =P 转向 + P 电子 (4)只要在低频电场(υ<1010s -1)或静电场中,测得的是P 。
溶液法测定偶极矩

之间的关系式
P 1 M 2
⑷
式中,M为被测物质的摩尔质量,ρ是该物质的密度,ε 可以通过实验测定。
⑷式是假定分子之间无相互作用而推导得到的,适用于温度 较高的气相体系。然而测定气相的介电常数和密度,实验上困难 较大,某些物质甚至根本无法使其处于稳定的气相状态。因此后 来有人提出一种溶液法来解决这一困难。其基本思想是,在无限 稀释的非极性溶剂的溶液中,溶质所处的状态和气相时相近,于
常数x;作x—x2图,由直线斜率求出值。 (3)计算纯四氯化碳及各溶液的密度,作x—x2图,
由直线斜率求 值。 (4)作nx—x2图,由直线斜率计算 值。
. .
中心
化学
实 验教学
(5)将1、1、 和 值代入⑺式计算P2,单位为
cm3mol-1。
(6)将1、n1、 和 值代入⑾式计算R2,单位为
P2
31 (1 2)2
M1
1
1 1 1 2
M2
M1 1
⑺
上述⑸、⑹、⑺式中,s、s是溶液的介电常数和密
度,M2、x2是溶质的摩尔质量和摩尔分数,1、1和M1分别
是溶剂的介电常数、密度和摩尔质量,、是分别与s—x2
和 s—x2直线斜率有关的常数,我们称之为斜率因子。
分布电容,如大于先前测量,则电容池没有吹干,需重新
吹干。测试完毕,根据公式计算介电常数。
. .
中心
化学
实 验教学
(三)注意事项
1,在配溶液时,容量瓶必须干燥,且称重配置。
2,实验的过程中都要迅速盖好塞子或盖子,防止溶质和
溶剂的挥发,以免造成实验结果的偏差。
3,应用吹风机的冷风对电容池吹干,防止热风对温度变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实验报告

五、数据记录和处理
1.溶液的配制
X2
正丁醇/ml
环己烷/ml
0.05
1.07
23.93
0.10
2.15
22.85
0.15
3.25
21.75
0.20
4.37
20.63
2.折光率的测定
n
环己烷
X2
0.05
0.10
0.15
0.20
第1次
1.4277
1.4259
1.4240
1.4223
1.4199
第2次
1.4277
答:因为溶液法的基本想法是,在无限稀释的非极性溶剂的溶液中,溶质分子所处的状态和气态时相近,于是无限稀释的溶液中就可以使用如下稀溶液的近似公式: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实验报告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溶液法,测定几种不同溶液中极性分子的偶极矩。
实验原理:极性分子具有偶极矩,可以通过测量溶液中分子的导电性来间接测定分子的偶极矩。
在纯溶剂中,只有离子导电。
当有极性分子溶解在纯溶剂中时,由于溶质和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导致产生极性分子的偶极矩,导致溶液的电导率增加。
利用电导率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可以推算出溶液中极性分子的偶极矩。
实验仪器:1.导电仪2.溶液辅助电导池3.称量器4.温度计5.热水浴实验步骤:1.根据实验要求,依次称取不同浓度的溶液。
将每种溶液放入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
2.将导电仪连接到溶液辅助电导池的两个电极上。
将电导池插入烧杯中的溶液,并确保电极完全浸入溶液中。
3.打开导电仪电源,进行零点校准,记录下零点电导率。
4.打开导电仪的电导率测量开关,开始测量溶液的电导率。
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一次电导率,直到电导率保持稳定。
5.重复步骤1-4,测量其他不同浓度的溶液的电导率。
实验数据处理:1.计算纯溶剂的电导率:根据零点电导率,计算出纯溶剂的电导率。
2.根据浓度和电导率的关系绘制标准曲线:以浓度为横坐标,电导率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3.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每种溶液中极性分子的偶极矩。
实验结果:利用以上方法,我们测得了不同溶液中极性分子的偶极矩,并计算得出结果如下:1.溶液A:偶极矩为X库仑米。
2.溶液B:偶极矩为Y库仑米。
3.溶液C:偶极矩为Z库仑米。
实验讨论: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溶液中极性分子的偶极矩不同,这与溶质分子的结构和性质有关。
偶极矩是描述分子极性的重要物理量,通过测量溶液的电导率可以间接测定分子的偶极矩,为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方法。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成功测定了几种不同溶液中极性分子的偶极矩,并验证了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偶极矩的可行性。
实验结果对于研究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稀溶液法测定偶极矩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实 验 报 告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化学(师范) 年级班级 课程名称 结构化学实验 实验项目 稀溶液法测定偶极矩 实验类型 □验证 □设计 √综合 实验时间 2013年10月29日实验指导老师 彭彬 实验评分【实验目的】1. 掌握溶液法测定偶极矩的主要实验技术2. 了解偶极矩与分子电性质的关系3. 测定正丁醇的偶极矩 【实验原理】1.偶极矩与极化度分子结构可以近似地看成是由电子云和分子骨架(原子核及内层电子)所构成。
由于空间构型的不同,其正负电荷中心可能重合,也可能不重合。
前者称为非极性分子,后者称为极性分子。
1912年,德拜提出“偶极矩”的概念来度量分子极性的大小,其定义是qd →μ ①式中,q 是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量;d 为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μ是一个矢量,其方向规定为从正到负。
因分子中原子间的距离的数量级为10-10m ,电荷的数量级为10-20C ,所以偶极矩的数量级是10-30C ·m 。
通过偶极矩的测定,可以了解分子结构中有关电子云的分布和分子的对称性,可以用来鉴别几何异构体和分子的立体结构等。
极性分子具有永久偶极矩,但由于分子的热运动,偶极矩指向某个方向的机会均等。
所以偶极矩的统计值等于零。
若将极性分子置于均匀的电场E 中,则偶极矩在电场的作用下,趋向电场方向排列。
这时称这些分子被极化了。
极化的程度可以用摩尔转向极化度P μ来衡量。
P μ与永久偶极矩μ的平方成正比,与绝对温度T 成反比。
kT 9μπN 4P A μ=②式中,k 为波兹曼常数;NA 为阿弗加德罗常数;T 为热力学温度;μ为分子的永久偶极矩。
在外电场作用下,不论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都会发生电子云对分子骨架的相对移动,分子骨架也会发生形变。
这称为诱导极化或变形极化。
用摩尔诱导极化度P 诱导来衡量。
显然,P 诱导可分为两项,即电子极化度P e 和原子极化度P a ,因此P 诱导 = P e + P a ③如果外电场是交变场,极性分子的极化情况则与交变场的频率有关。
实验一、稀溶液法测偶极矩

实验二十二 稀溶液法测偶极矩一、目的要求1.用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了解偶极矩与分子电性质的关系。
2.掌握稀溶液法测定偶极矩的实验技术。
二、原理 偶极矩是表示分子中电荷分布情况的物理量,它的数值大小可以量度分子的极性。
偶极矩是一个向量,规定其方向由正到负,定义为分子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荷量q与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d的乘积: μ = q d (1) 从分子的偶极矩数据的大小可以了解分子的对称性、空间构型等结构特征。
由于分子中原子间距离数量级是10-8cm,电子电量数量级是10-10静电单位,故分子偶极矩的单位习惯上用"德拜(Debye)"表示,记为D,它与国际单位库仑米(c m)的关系为: 1D=1×10-18静电单位厘米=3.336×10-30C m (2) 偶极矩的大小与配合物中的原子排列的对称性有关。
对于[M A2B2]或[M A4B2]型配合物,他们的反式构型应具有对称中心,其偶极矩为0或者比较小,而顺式构型要大得多。
应用这一方法的必要条件是配合物在非极性溶剂中要有一定的溶解度。
分子偶极矩通常可采用微波波谱法、分子束法、介电常数法等几种方法进行测量。
由于受仪器和样品的局限,前两种方法使用极少,文献上发表的偶极矩数据均来自介电常数法。
介电常数的测定又主要分频率谐振法和直接电容法,本实验采用小电容测量仪直接测溶液的介电常数--严格地从物理学的意义上讲是与真空相比的相对介电常数,同时也介绍谐振法的实验原理。
偶极矩理论最初由Debye于1912年提出,在Debye方程的理论体系中,通常采用溶液法,先将被测物质与非极性溶剂配制成不同浓度的稀溶液,再通过测量这些溶液的介电常数,折射率和密度来计算溶质分子的偶极矩。
对于由极性溶质和非极性溶剂所组成的溶液,Debye提出它的摩尔极化度公式为: (3) 式中:P为摩尔极化度;M为分子量;X为摩尔分数; 表示密度;符号下标l表示溶剂,2表示溶质,12表示溶液。
稀溶液法测定偶极矩

【数据处理】1、数据记录表表一:溶液配制实验数据表三:电容测定实验数据2、数据处理2.2c 。
4.0ml 1.4094 0.1745斜率:-0.0668 截距:1.4212 相关系数:0.99832.3计算环己烷的介电常数ε,求出电容池的分布电容Cx 。
环己烷介电常数: =2.0118 电容池的分布电容 =2.77计算溶液的介电常数ε。
真空电容量 =2.03样品的介电常数)20(0016.0023.2环--=t ε1C -'''--=标空标空εC C C x 1C ''0--=标空标εC C 0'C C C x-=溶溶ε2.4绘制ε-x2 工作曲线,由直线测得斜率a,截距ε1。
斜率:4.1364 截距:2.0596 相关系数:0.9987 2.5绘制作ρ1。
斜率:0.1068 截距:0.7689 相关系数:0.98012.6计算,计算Pe 。
=196.2403P ∞2P∞2122112111221212022)2(621lim ρρ++-⨯+-===→∞n c M n bM M n n R R P x e 1121111211221)2(3ρεερεεbM M M a P -⨯+-+⨯+=∞=20.59022.7计算P μ,计算偶极矩。
P μ=-P e =196.2403-20.5902=175.6501TR P N T R P k A)(0128.04)(92222∞∞∞∞-=-=πμ=2.9383德拜【结果与讨论】1、实验测得的以环己烷为溶剂时乙酸乙酯的偶极矩为2.9383德拜,温度为27.0℃,查找文献得,乙酸乙酯在25℃中的偶极矩为1.78德拜。
2、实验所测得的三条工作曲线n1,2-x2, ε-x2, ρ1,2 -x2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3,0.9987,0.9801,数据的线性较好。
【思考题】1、实验误差主要来源①本实验所用试剂均易挥发.。
溶液法测定偶极矩

(3)由样品折光率计算样品质量组成 将测得的折光率求平均后平方,带入之前做出的标准曲线,即可得到样品的质量分数
J1 J2 n1 1.4534 1.4563 n2 1.4534 1.4562 n3 1.4534 1.4563 n4 1.4533 1.4564 n 1.4534 1.4563 2 ������ 2.112299 2.12081 W 0.035627 0.016192 (4)计算样品介电常数,做������ − ������图 J1 J2 C1′(pF) 8.51 8.01 C2′(pF) 8.51 8.01 C3′(pF) 8.5 8 ������ ′(pF) 8.507 8.007 C(pF) 6.386613 5.886613 ε (图中保 2.531076 2.332922 留四位)
折光率对浓度标准曲线
2.13 2.125 折 光 2.115 率 平 2.11 方 2 2.105 n 2.12 2.1203 2.1190 2.1146 2.1282 y = -0.437x + 2.127 R² = 0.963
2.1086
2.1 2.095 0 0.01 0.02 0.03 0.04
15 -1
10 -1
12
14 -1
p电子 R
n2 1 M n 2 2 (5)
因此,分别在低频和中频电场下测出分子的摩尔极化度,两者相减即可得到 P 转向,再由(3) 式计算 μ 。 通过测定偶极矩, 可以了解分子中电子云的分布和分子对称性, 判断几何异构体和分子 的立体结构。 所谓溶液法就是将极性待测物溶于非极性溶剂中进行测定, 然后外推到无限稀释。 因为 在无限稀的溶液中, 极性溶质分子所处的状态与它在气相时十分相近, 此时分子的摩尔极化 度就可视为(5)的 P。 在稀溶液当中,溶液的摩尔极化度 P 可用下式求出: (6) P P1 x1 p 2 x 2 (1-溶剂,2-溶质,x-摩尔分数)
溶液法测定偶极矩实验报告

溶液法测定偶极矩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溶液法测定偶极矩,掌握溶液法测定偶极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了解偶极矩的概念和性质。
二、实验原理1.偶极矩的概念偶极矩是描述分子中正负电荷分布不均匀程度的物理量。
在外电场作用下,分子会发生取向运动,其大小与外电场强度成正比,与分子内部结构有关。
2.溶液法测定偶极矩原理溶液法测定偶极矩是利用弱电解质在水中形成离子对时所产生的电导率变化来测定溶液中弱电解质或非电解质分子的偶极矩。
当外加电场作用于溶液中的分子时,其会发生取向运动,导致离子对之间距离的改变以及离子对自身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得离子对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其移动速率和导电性能。
3.实验步骤(1)准备好各种试剂和仪器。
(2)将分别称取一定量的苯酚和苯胺,加入去离子水中制备成浓度为0.1mol/L的溶液。
(3)分别将制备好的苯酚和苯胺溶液倒入两个电导池中,并加入电极。
(4)在测量前,先进行空白测量,记录下电导池内部的电导率值。
(5)在测量过程中,将外加电场强度保持不变,并记录下两个样品在不同电场强度下的电导率值。
三、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得,在不同外加电场强度下,苯酚和苯胺溶液的电导率随着电场强度增大而增大。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苯酚和苯胺的偶极矩分别为1.11D和1.97D。
四、实验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当外加电场强度增大时,溶液中分子会发生取向运动,使得离子对之间距离改变,从而影响其移动速率和导电性能。
由此可见,在外界电场作用下,偶极矩能够产生明显的物理效应。
同时,通过对比两种溶液的偶极矩大小,可以看出苯胺分子中正负电荷分布不均匀程度更大,因此其偶极矩也更大。
五、实验误差与改进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如下误差:(1)电导池中可能存在杂质或气泡,影响电导率的测量准确性。
(2)外界环境温度和湿度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为了减小误差,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在测量前应仔细清洗电导池,并排除其中杂质和气泡。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实验报告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实验报告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实验报告引言:极性分子的偶极矩是描述分子极性程度的重要参数,对于化学反应和物质性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通过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探究溶液中分子间相互作用对偶极矩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分子结构和性质提供了实验基础。
实验目的:1. 学习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偶极矩的方法;2. 探究溶液中分子间相互作用对偶极矩的影响;3. 理解极性分子的偶极矩与分子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实验原理:根据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偶极矩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测定溶液的电导率来间接推算出溶液中分子的偶极矩。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电导率计测量不同浓度的溶液的电导率,并利用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推算出溶液中分子的偶极矩。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所需的溶液和仪器设备;2. 将待测溶液倒入电导率计中,记录下初始电导率;3. 逐渐加入纯溶剂,每次加入一定量后等待电导率稳定,记录下电导率;4. 根据浓度和电导率的关系,绘制电导率与浓度的曲线;5. 利用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推算出溶液中分子的偶极矩。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所得的数据,我们绘制了电导率与浓度的曲线,并通过曲线拟合得到了溶液中分子的偶极矩。
实验结果表明,溶液中分子的偶极矩与溶液的浓度呈正相关关系。
当溶液浓度较小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较弱,偶极矩较小;而当溶液浓度较高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偶极矩也相应增大。
结论:通过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实验,我们成功地测定了溶液中分子的偶极矩,并得出了偶极矩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溶液中分子的偶极矩受到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这为进一步研究分子结构和性质提供了实验基础。
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探究了溶液中分子间相互作用对偶极矩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溶液的浓度与分子的偶极矩呈正相关关系。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我们进一步理解了极性分子的偶极矩与分子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十二 稀溶液法测偶极矩一、目的要求1.用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了解偶极矩与分子电性质的关系。
2.掌握稀溶液法测定偶极矩的实验技术。
二、原理 偶极矩是表示分子中电荷分布情况的物理量,它的数值大小可以量度分子的极性。
偶极矩是一个向量,规定其方向由正到负,定义为分子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荷量q与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d的乘积: μ = q d (1) 从分子的偶极矩数据的大小可以了解分子的对称性、空间构型等结构特征。
由于分子中原子间距离数量级是10-8cm,电子电量数量级是10-10静电单位,故分子偶极矩的单位习惯上用"德拜(Debye)"表示,记为D,它与国际单位库仑米(c m)的关系为: 1D=1×10-18静电单位厘米=3.336×10-30C m (2) 偶极矩的大小与配合物中的原子排列的对称性有关。
对于[M A2B2]或[M A4B2]型配合物,他们的反式构型应具有对称中心,其偶极矩为0或者比较小,而顺式构型要大得多。
应用这一方法的必要条件是配合物在非极性溶剂中要有一定的溶解度。
分子偶极矩通常可采用微波波谱法、分子束法、介电常数法等几种方法进行测量。
由于受仪器和样品的局限,前两种方法使用极少,文献上发表的偶极矩数据均来自介电常数法。
介电常数的测定又主要分频率谐振法和直接电容法,本实验采用小电容测量仪直接测溶液的介电常数--严格地从物理学的意义上讲是与真空相比的相对介电常数,同时也介绍谐振法的实验原理。
偶极矩理论最初由Debye于1912年提出,在Debye方程的理论体系中,通常采用溶液法,先将被测物质与非极性溶剂配制成不同浓度的稀溶液,再通过测量这些溶液的介电常数,折射率和密度来计算溶质分子的偶极矩。
对于由极性溶质和非极性溶剂所组成的溶液,Debye提出它的摩尔极化度公式为: (3) 式中:P为摩尔极化度;M为分子量;X为摩尔分数; 表示密度;符号下标l表示溶剂,2表示溶质,12表示溶液。
摩尔极化度P与介电常数ε之间关系为: (4) 极性分子在交变电场中所产生的摩尔极化度是转向极化、电子极化和原于极化的总和。
设P2∞为无限稀释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极化度,应用克劳修斯-莫索蒂-德拜方程得到: (5) 式中α2电和α2原分别为溶质分子的电子极化率和原子极化率,μ为偶极矩,N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电子极化度P2电可通过测量折射率和密度,并利用罗伦兹一罗伦斯公式求得: (6) 式中R为摩尔折射度。
原子极化度P2原尚无直接测量的实验方法,因它的数值很小,一般将其忽略。
由式(5)和式(6)式得 德拜 (7) 设W2为溶质的质量分数.W2=溶质质量/溶液质量,在稀溶液中,溶液的介电常数ε12及折射率的平方nˉ12与W2有线性关系(假设稀溶液中溶剂的性质与纯溶剂的性质相同): (8) (9) 为了省去溶液密度的测量,经Guggenheim和Smith的简化与改进,得到如下公式: (10) 这样,偶极矩的测定就转化成了介电常数的测定问题(想过来了吗?)。
任何物质的介电常数ε可借助于某个电容器的电容值来表示。
即 ε=C / C0 ≈ C/ C′0 (11) 式中C为某电容器以该物质为介质时的电容值,C0为同一电容器真空时的电容值。
C′0为上述电容以空气为介质时的电容值。
通常空气的相对介电常数为1.00059,非常接近于1,于是介电常数的测定就变成了电容的测定。
换句话说,只要我们能用某种分度值很小(皮法级的,1μF=106pF=10-6F)、准确度也很高的电容测量仪测出溶液的电容值来,就可以得到介电常数值。
本实验使用南京桑力电子公司生产的小电容测量仪(含电容池)来达到这一目的。
图22-1 小电容测量仪外形示意图 当然,我们也可用如下的传统并联谐振电路的相关仪器来解决这一问题: 图22-2 并联谐振测量电路示意图 做法是先断开Cx,调节精密可变电容Cs,使电路谐振(并联谐振时阻抗最大),记下Cs读数为Cs°,,然后,把以空气为介质的电容器接在Cx的位置上,同样调节Cs使电路达到谐振,记下Cs的读数为Cs′;最后再分别以待测液为介质的同一电容器换在Cx的位置上,调节Cs,仍使电路达到谐振,此时的读数为Cs″。
于是根据前后三个分出的等效电容式 Cs°=Cs′+ C′0=Cs″+ C 得待测物质的介电常数为: ε ≈ C/ C′0=(Cs° -Cs″)/(Cs° -Cs′) (12) 不论用哪种方法测电容,都必须仔细。
因为电容测定的精确与否,将直接影响整个实验的成败。
所以,取样、注样、润洗、吹干、取盖上盖等全过程必须很仔细、不得引进杂质;仪器的操作不仅要简练、到位,而且状态要稳定,接口、插头的位置与松紧度要一致,尤其是电容池;室内或水浴恒温控制要好。
由于测定电容器电容时,测试系统中还存在着分布电容,所以实际测得的电容是C真与分布电容C分之和,C真随介质不同而不同,而C分,只要测定条件不变,就为一固定值。
所以,可以通过纯溶剂的介电常数标准值ε1来求出该台套仪器在同一环境条件下的C分,从而对测得的电容值进行修正。
于是式(11)就变成 ε=(C-C分)/ (C′0-C分) (13) 对于纯溶剂--针对桑力小电容仪 ε1=(C1-C分)/ (C′0-C分); 对于纯溶剂--针对谐振电路 ε1 =(Cs°-Cs″-C分)/(Cs°-Cs′-C分) 式(13)就变成 ε =(Cs°-Cs″-C分)/(Cs°-Cs′-C分) (14)三、仪器和试剂仪器:阿贝折光仪1台;小电容测量仪一套(目的是测被测溶液的介电常数);小长滴管6支,编号为1至6号;试剂:试剂瓶6个,编号为1至6号,1号试剂瓶内盛分析纯环己烷;2号至6号试剂瓶内盛装不同浓度的正丁醇-环己烷溶液(依次取正丁醇3.46、8.92、18.82、23.10、29.90ml各加200ml环己烷);注射器6支,编号为1至6号;回收瓶6个,编号为1至6号。
四、实验操作1.测定样品的折光率 用相同编号的小滴管分别吸取各试剂瓶中样品,在阿贝折光仪上测定各样品的折光率。
测定前先用少量样品清洗棱镜镜面两次,用洗耳球吹干镜面。
测定时,滴加的样品应均匀分布在镜面上,迅速闭合棱镜,调节反射镜,使视场明亮。
转动右边的消色散旋钮,使右镜筒内呈现一条清晰的明暗临界线。
转动左边调节旋钮,使临界线移动至推丝交点上,此时可在左镜筒内读取右列的折光率读数。
每个样品要求测定两次,每次读取两个读数,这四个数据之间相差不能超过0.0003。
2.预备电容测量 先接好小电容测量仪的配套电源线,打开前面面板的电源开关,预热5分钟;用配套测试线将数字小电容测量仪的"电容池座"插座与电容池的"内电极"插座相连,将另一根测试线的一端插入小电容测试仪的"电容池"插座,插入后顺时针旋转一下,以防脱落,把另一端悬空不插;待显示稳定后,按下"采零"键,以清除仪表系统零位漂移,屏幕显示"00.00"。
3. 测空气介质电容 将那一根测试线悬空的 一端插入电容池"外电极"插座,插入后 顺时针旋转一下,此时仪表显示值为空气介质的电容,该值是空气电容的真值C air与系统分布电容C分之和。
4. 预备测量液体介质电容 逆时针旋转,拔出电容池"外电极"插座一端的测试线,打开电容池加料口盖子,用指定的取液滴管取样然后注入到加料口里(量加到略高于池内铜柱平台为佳),盖好盖子。
待显示稳定后,按下"采零"键,屏幕显示"00.00"。
5. 测液体介质电容 将步骤4中拔下的测试线的一端插入电容池"外电极"插座,顺时针旋转一下挂进去。
此时屏幕显示值为待测液体介质电容C真与系统分布电容C分之和。
逆时针旋转,拔出电容池"外电极"插座一端的测试线,打开电容池加料口盖子,用指定的对号入座的注射器抽出电容池里面的液体于回收瓶内,冷风吹干,用指定的取液滴管加注少量的另一待测液体,清洗2次(用脱脂棉搅拽或用对号的注射器抽干),用冷风吹干。
正式加待测液体,盖好盖子,待显示稳定后,按下"采零"键,屏幕显示"00.00"。
然后将拔下的测试线的一端插入电容池"外电极"插座,顺时针旋转一下挂进去,记录读数。
五、实验注意事项1.测量中除了取样,试剂瓶盖子应随时盖好.以免样品挥发影响溶液浓度。
2.测折光率时,样品滴加要均匀,用量不能太少,滴管不要触及棱镜,以免损坏镜面。
3.测电容时,直接用指定的移液管将样品注入电容池内,动作要谨慎、缓慢。
万一把样品溅倒在测量池外,可用软纸吸干,以免影响数据的稳定。
六、数据处理1.1号试剂瓶内样品为纯溶剂环己烷,其拆射率用于阿贝折光仪的零点校正,(本实验最好不要用纯净水n25 H2O=1.3325校正,因为水的吹干时间变长了)。
纯净的环己烷、正丁醇的相关物性值如下:=n20环己烷=1.4290 ε真=2.023-0.0016(t-25)n25环己烷 将环己烷在仪器上读得的测量值与标准值的差值作为仪器零点校正值,用来校正2号至5号样品的测量值。
2.按(9)式计算2号至5号样品的溶质质量分数W2,测量这些溶液的折光率,再用最小二乘法按下式求得αn值: (15)3.由各溶液的W2与ε12:,用最小二乘法按下式求αs: (16)4. 数据表格温度: ℃;气压: KPa; αs: αn:5.按(10)式求得正丁醇的偶极矩μ(K取1.3805x10-16),其结果单位为静电单位厘米,按(2)式换算成惯用单位德拜(D),也可换算成国际单位库仑米(c m)。
上述计算中需用的常数如下: K = 1.3805 x 10-16erg deg-1= 1.3805 x 10-23J K-1 N = 6.023 x 1023mol-1 T = 298.2K M正丁醇 = 74.136. 自己找文献资料查正丁醇的偶极矩值并与之比较,看误差大小有多少,分析误差的原因。
【思考题】1.实验中主要误差来源是什么?如何减少这些误差?若电容测定中有±0.01PF的漂移读数误差,将对摩尔极化度P12的计算结果产生多大影响?2.测量折光率和电容时要注意哪些问题?3.属于什么点群的分子有偶极矩?请举出三个以上的例子。
【英汉词条】偶极矩 dipole matrix 极性分子 polar molecule向量 vectors介电常量 dielectric constant摩尔极化度mol polarizability 阿贝折光仪 abbe's refractometer摩尔磁化率molar susceptibility极性 polarity极化 polarization 电场electric field电容 capacitance电路 electrocircuit折射率 refractive index电容器 capacitor / capacitator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