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
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分配制度的演变及影响
单一的按劳分配机制(1978--1987)一
这一阶段是我党摒弃传统观念,克服“左”的思想影响, 开始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针对改革开放前平均主义分配 方式所造成的弊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要“克 服平均主义”,并以农村为突破口,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开 始从根本上打破农村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接着,党的十二届 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该 《决定》深刻剖析了平均主义的思想根源及其危害,指出平均 主义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一个严重障碍”,第一次提出要 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然后带动更多的人走向共同富裕。在理论上重新界定了社会主 义按劳分配原则,在个人收入方面引入和体现利益机制,否定 了在分配体制上的的高度集中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在实践 中全面恢复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元化分 配体制(1987至今)一
这一阶段,我党不断探索和完善既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而又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1987 年10 月召开的党的十三 大,在分配问题上第一次提出了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 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指出,非劳动收入“只要是合法 的,就应当允许”。这是我国收入分配理论的巨大进步。1992 年10 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年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 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 定》,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框架。突破了十 三大提出的“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提法,第一次提出了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分配制度 的演变及影响
我国分配制度的演变
一.平均主义分配机制(1949--1978) 二.单一的按劳分配机制(1978--1987) 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 元化分配体制(1987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论文论文题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研究组长:小组成员:班级:院系单位:完成时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论文评阅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同时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与此同时,收入分配差距却不断扩大,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其中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收入分配改革开放生活水平1.前言在经济发展的21世纪,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收入分配差距却不断扩大。
2004年全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387,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基尼系数0.4的警戒线水平。
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由于收入分配不平等,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仍有大量的城镇、农村居民处于贫困之中,其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
并且,收入是居民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
由于收入不平等已经导致居民在医疗、教育等其他方面的不平等。
久而久之,将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形成社会分层,引发社会阶层间的对立,有损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危害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局。
因此,必须对收入分配问题高度重视。
2.1三大改造时期的收入分配要解决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问题,首先我们要追溯到三大改造时期。
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在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但是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20多年间,生产资料所有制只存在单一的公有制,其存在形式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分配制度的演变及影响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元化分 配体制(1987至今)四
2007 年10 月召开的十七大特别强调“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是社会公平的体现”,并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作了具体部 署,到2020 年,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 局。党的十七 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 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 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单一的按劳分配机制(1978--1987)二
这一阶段,我国平均主义分配机制基本得到了制止,按劳 分配的原则基本得到贯彻,较大限度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创造性,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但随着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 成,社会主义经济日益按商品经济规律来运行,纯粹的按劳动 量分配的单一的按劳分配机制已经容纳不了日益丰富的利益分 配主体,这个矛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愈显尖锐。探求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条件下分配机制新格局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如何让解决现存分配制度的分配制度弊 端
加强政府调节,构建和谐社会
(一)充分重视分配差距拉大,对社会和谐与稳定带来了严重的 压力 (二)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分配制度 (三)要充分认识当前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
要把抑制通货膨胀置于优先的政策议程。 想方设法,扩大就业。就业问题,是我国将来一段时间内比较棘手 的问题。 创新政府预算制度。
分配制度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在改革前和改革之初,我国分配制度总的特点是平均与不平均分配 并存,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分配性质的认识和分配制度的变迁,我国收 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的特点是平均分配被打破,不平均分配 出现新的特点。收入差距过大不仅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影响我国经 济的发展,而且也会影响各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诺贝尔经济学 奖的获得者阿瑟·刘易斯认为:“收入分配的变化是发展进程中最有政治意 义的方面,也是最容易诱发嫉妒心理和社会动荡混乱的方面。”因为过大 的收入差距会影响人们工作和生产的效率,甚至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根源。 收入差距过大会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损害了公众对社会公共秩序的信任, 对改革和政府的信心,甚至引发劳动者的一些过激行为,威胁到社会的稳 定。阿瑟·奥肯说过:“源于机会不均等所造成的经济不平等,比机会均等 时出现的经济不平等更加令人不能忍受。”我们要特别关注老百姓对收入 差距的承受能力。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一、概述收入分配制度作为国家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和改革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的现状以及改革的思考进行探讨。
回顾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历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的高度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转变。
这一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实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方式为补充的分配格局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强调了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第四阶段是近年来,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强对分配结果的监管,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共享发展成果。
分析中国收入差距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也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劳动力供需不平衡、行业垄断、个人禀赋差异、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
对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进行思考。
改革的目标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整顿收入分配秩序,强化税收调节等。
同时,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研究背景与意义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性: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近年来,中国的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基尼系数长期处于国际警戒线以上,这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公平与稳定,也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高考政治复习个人收入的分配练习题
高考政治复习第7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选择题1.(2019届河北邯郸联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方式经历了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辅,再到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演变过程。
这一演变过程( )①同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适应②同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逐步削弱相协调③由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④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所决定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C【解析】我国分配制度的演变过程是同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适应的,①正确;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逐步削弱的观点错误,②不选;按劳分配由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其他分配方式不是由它决定的,③不选;我国分配制度的演变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所决定的,④正确。
2.(2018安徽巢湖调研)2017年某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员王某购买了内部职工股,年终按股分红得到 3 000元。
他还将自己的专利技术在公司入股,年终又获得17 000元。
全年他共得工资36 000元,岗位津贴960元,奖金12 800元。
同时,他还利用节假日在一家私营企业打工,一年获得劳动报酬26 000元。
在他一年的所得中,属于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分别是( )A.75 760元17 000元B.49 760元17 000元C.49 760元26 000元D.49 760元20 000元【答案】C【解析】按劳分配的收入应该是在公有制经济的前提下的工资奖金等收入,应该是36 000+12 800+960=49 760(元),按生产要素中劳动要素分配的是26 000元,故C正确。
3.(2018山东聊城质检)据报道,中国某大学的四名研究生和本科生以其发明的专利技术折价为基础成立了某一股份公司,其所持有的股份价值达上万元。
下列对专利技术所得认识正确的是( )①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社会公平②从分配方式上看,属于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③有利于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④从分配方式上看,属于按劳分配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C【解析】通过专业技术入股,从分配方式上看,属于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拉大收入差距,①表述错误,②正确。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根据现有国情,对所有制结构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和调整。
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调整、确定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结构形式。
在这同时,对分配制度也进行了改革与调整。
与所有制结构相配套的分配制度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新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倡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实行这样一种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及所有制性质和结构所决定的。
自此以后,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为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以按劳分配为主、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城乡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然而,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时,居民的消费水平和储蓄存款也大幅增加。
在经济迅速增长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分配也出现了分化的趋势。
1、要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分析分配制度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不能否认,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是分配制度改革中出现的负效应。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改革目前正处于规律性的改革负效应释放期。
任何经济改革,一定会有一个正效应释放期和负效应释放期,在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中,社会经济集中体现的主要是正效应,如经济增长、收入提高等,一些负效应还处于积累阶段,并没有集中释放。
但是到近两年,我们的改革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改革的一些负效应开始显现和释放,尤其是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这些负效应的释放可能会比较显著,中国的总体经济改革开始进入负效应释放期,分配制度表现出的一些问题是这些负效应的表现之一。
2、分配制度改革中应该坚持效率优先,注重社会公平。
在分配制度改革中,在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坚持“各种生产要素参加分配”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解决起点、机会、过程的不公平。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收入分配状况及政策
四、几点启示
公平收入分配是政府的主要 职能之一。 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是兼顾 效率与公平的关键。 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并非是由 于市场机制的引入,而是由 于分配机制不完善。
GDP和职工平均工资增长
1000 800 600 400 200 0 1985 1990 úÄ ¹ ÚÉ ú² ú× ÜÖ µ 1995 1996 1997
(二)改革的第二阶段(1984至1992年)
改革的第二阶段是以城市为重点推进全面改革。 直接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改革举措有两 项: 一是企业承包制的推广,拉开了企业内部职工 之间、企业之间和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 二是允许和鼓励非公有经济的发展。这一举措 的直接效应也是双重的: 它一方面导致了非国有部门内部的收入差异明显 化,出现了一些高收入职业和人群; 另一方面也拉开了国有和非国有部门之间的收入 差距。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社会分配不公造成的影响
有悖社会公平的要求; 导致腐败、社会冲突等一系列社会后 果; 对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产 生负面影响; 因此,政府应采取有效手段,将收入 分配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三、近期政策
个人所得税在解决社会分配不公方面有其他税种 不可替代的作用。 1999年国家调整了收入分配政策,其主要内容包 括: 提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以及低收入阶层收入 水平。 恢复征收个人存款储蓄利息税,用于对低收 入层的补助。 实行储蓄实名制,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社会公平 尺度。
(三)改革的第三阶段(1992——今)
改革的第三阶段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对应的分配制度。 在此期间,城镇经济中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明显 变化: 非国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与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相对应,在分配领 域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结果呈现高低不同的阶梯状 分布。 随经济不断增长,居民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就不 断在扩大。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历程报告
第三大阶段(现阶段) : 1993年至今。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将“各 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 须实行的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这一阶段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 总体趋势为多元化分配政策的推进和完善阶段。
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在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收入生活水 平的提高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副作 用 ,引发出一些社会问题,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的问题。 由于采取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并将生产要 素引入到分配制度中,致使分配不公的矛盾更加突出, 产生 的贫富分化也是越来越严重。目前中国严重的两极分化,已 经形成了中国社会严重的内需消费不足,极大的制约了中国 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一大阶段: 1978年到1987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农村改革 为突破口,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打破了长期以来实行的平 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方式。落实 按劳分配制度。
第二大阶段: 1987年到1993年。 在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历史上实现 了“制度”和“原则”的两个新 突破。这阶段我国分配制度改革 的总体趋势为多元化分度的变革过程中,可以看出它是由国 家的社会经济制度所决定的,同时也受社会变迁、执政 党的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收入分配 制度的变革具有巨大的经济作用。
谢谢观看
第 一 章
从建国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 制度
从1949年到1978年的29年间,受生产力 水平发展较低,物质财富匮乏严重,不能 较大程度地保证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的 国情的影响,使得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演变 的趋势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生活资料占 有的平均化。
改革开放以来的分配制度变革
PART ONE
改革开放后,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的推进,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也开始不 断地突破和创新。分配制度上逐步建 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的制度,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 为三个大阶段:
论以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现状与调整对策
论以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现状与调整对策一、概述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现状与调整对策,是一个深刻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旨在梳理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历程,分析当前收入分配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调整对策,以期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演变历程方面,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主义分配,到改革开放初期的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阶段。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的特点,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当前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仍存在一些问题。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导致社会公平感降低另一方面,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资本所得占比过高,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国民收入分配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1.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作为社会经济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合理性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民生福祉。
它不仅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对于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合理的分配格局能够激发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如果分配格局失衡,将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社会消费动力不足,进而制约经济的增长潜力。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因素。
当收入分配格局失衡时,社会不满情绪将积聚,甚至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对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则是实现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
收入差距基本原因
一、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收入分配均等化程度很高,改革之初基尼系数比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要低。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是渐进的方式,即“增量改革”。
增量改革实现了改革和增长的同步进行,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克服平均主义和做大“馅饼”两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中期,收入分配主要倾向还是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平均主义。
农村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无论是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还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其经济利益的分配都比较均衡;城市的改革还没有全面推开,收入分配基本上还是沿用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做法。
从1980年代中后期到1990年代初期,收入分配方面的主要特征是计划体制内的平均主义与体制外和体制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并存,这是双重体制的并存和摩擦初现时的矛盾在收入分配上的反映。
从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尽管平均主义问题在某些部门和企业内还存在,但从全社会来看,收入差距过大已经成为主要倾向。
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除了劳动收入以外,还有财产性收入,财产分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新焦点。
概括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一是总体收入差距明显扩大,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三是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较明显,四是垄断部门和竞争部门之间的工资差距在扩大,五是因财产分布的不平等而引起的收入差距正在突显。
二、正确认识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对于收入差距的扩大,我认为应该分为三个不同层次来看待。
第一层次是属于有利于提高效率的激励部分,这部分属于克服平均主义的成果,应加以肯定。
第二层次在一定限度内属于经济改革必须付出的代价。
第三层次属于不应该付出的代价,例如腐败、垄断、寻租和设租等活动,这是应该防止和避免的。
在分析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时,有人认为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认为问题并不这么简单。
我们并不否认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会引起收入差距的扩大,例如改革开放初期,农村非农产业的较快发展和城市多种经济成分的较快发展就曾引起收入差距的扩大,但仅就经济增长来解释持续许多年的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是缺乏根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配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配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变革【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分配制度经历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变革。
在理论上,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得到了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理论也逐渐形成。
实践中,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与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也得到创新。
这些变革不仅使我国分配制度不断完善,还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基础。
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我国的分配制度正逐步走向更加科学、公平的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
【关键词】改革开放、分配制度、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收入分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完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变革、实践变革、基础。
1. 引言1.1 改革开放背景改革开放是我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步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
改革开放的背景是我国经济长期落后、困境深重,亟需改革开放以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
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反思和对国际环境的认识的结果,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伟大创举。
改革开放的主要动力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的基本思想是稳定国内经济,推进改革开放,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改革开放的基本任务是把我国经济搞上去,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改变颓势,实现经济的振兴。
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要打破封闭状态,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发展国内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的核心是推行市场化经济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为依托,以市场为准绳,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改革开放的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2 分配制度的重要性分配制度的重要性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分配制度是社会经济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水平、社会公平与正义、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稳定。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演变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演变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演变收入分配制度是指社会上各种收入来源的分配原则和方式。
在我国,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改革和发展,收入分配制度也随之不断调整和完善。
经过长达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已经从最初的完全计划经济到现在的市场经济,不断地进步和壮大。
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第三阶段是新时代的收入分配制度。
以下将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分别介绍这三个阶段的特点和发展。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计划经济的实现,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发生了彻底的变革。
在这一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分配制度。
具体来说,就是将全社会的收入划分为国家和集体两部分,国家部分主要用于国家财政收入和国务支出,而集体部分用于农村和城市的发展。
在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的政策,让农民自主经营土地和拥有个人积蓄,使得农村的过程生产得到空前的发展;而在城市,实行了“事业单位”和公共部门的工资制度,是工人阶级能够获得稳定收入的一个关键因素。
不过,计划经济时期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福利低下、贫富差距大、少数特权阶层存在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和改善。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1978-2012)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出现了快速的发展和壮大,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进一步深化了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在这一时期,我国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收入分配制度,如市场化、国家调节、民间自发等。
在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政策和农民集体经济,让农民从集体转向了家庭经营,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城市,实行“人力资本”理论,促进了教育、技能和经验的价值升值,也使得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上升。
但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模式也受到了贫富差距扩大、特权阶层等问题的困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进及其影响
作者简介 : 晓娜 (94 )女 , 孙 16 一 , 陕西西 安人 , 邮电学院社会 科学系副教授 , 西安 主要从事经济理论研究 。
・
1 ・ O
西 安
邮
电 学
院
学 报
20 0 8年 1 月 1
充。18 年 1 月 召开 的党 的十三大 , 97 O 在分配 问题 上第一次提出了实行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其他分配
来, 然后带动更多的人走向共同富裕 ; 提出了经济体
制改革 的重点要 由农村转 向城市 , 把如何增强企业 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 提出了要“ 建立 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认 ,
第一阶段 : 打破平均 主义 , 复按劳分配原则。 恢
改革开放前 , 由于产品型的按劳分配模式的实行 , 导 致平均主义、大锅饭” “ 现象盛行 , 广大劳动者的积极
计酬制。18 年中央 1 93 号文件指出: 要对人 民公社 体制进行改革 , 一是实行生产责任制 , 特别是联产承 包制 ; 二是实行政社分开。至此 ,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已由改革试点转向全国推广。“ 缴够国家的, 留够集体的 , 剩下都是 自己的”这种分配方式, , 成为 农村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一种实现形式 。
一
方面却 扩大 了城 乡居 民的收入差距 。为 了缩 小收入 差距 , 维持稳 定的社会 秩序 , 须继续深化 和完善收入 分配 必
制 度 的 改革 。
关键词 : 改革开放 ; 收入 分配制度 ; 乡居 民; 城 收入分配差距 中图分类号 :1 4 7 F 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7 2 4 2 0 )6 09—0 10 —3 6 【0 80 —0 0 4
关于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分析研究
2.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拉大了地区之间收入差距
居民收入呈东、中、西递减现象,这固然有区位环境、基础条件 等历史因素,但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的由东向西的经济推进 序列和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有着直接关系。这些年来,国家出台 了大量向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倾斜的政策以及税收优惠政策, 客观上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 3.行政垄断行业收入大大高于其他行业,拉大了行业间的收入差距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许多行业陆续走向市 场,既得利益和职工个人收入主要由其市场竞争力所决定。而一 些因政府限制市场准入造成的行政垄断行业,诸如电力、电信、 烟草、金融、保险、民航等,凭借其垄断特权而获取高额垄断利 润,职工的收入水平是其他行业无法相比的。
中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
第三大阶段(现阶段):1993年至今。党的十五大在收入分配问 题上提出:“继续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 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 顾公平;要“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 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 与收益分配。”。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将“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 参与分配”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实行的个人收 入分配的基本原则。党的十七大延续了按老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 配相结合的思想,但在具体表述上提出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 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同时,进一步明确指出初 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 平,并强调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 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党的十八大强调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这一阶段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趋势为多元化分配政策的推进 和完善阶段。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及问题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及问题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及问题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里,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经历了较大的发展与改变,总体来说,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改革开放为分界点,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改变: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主要体现了平均主义的思想。
在传统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条件下,由国家直接决定收入分配的体制。
从农村来看,由国家统一决定农产品的种类、数量、价格和购销等方面,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以生产队为单位,凭工分取得报酬。
从城市来看,国家统一调控城市职工的等级工资,职工的劳动报酬同样趋于平均,并不能反映出企业经营状况及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与劳动成果等。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收入分配原则所作出的改变主要是侧重效率兼顾公平。
1978—1992年这段时期内,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提出了将“先富”与“后富”有机统一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允许部分地区、部分企业的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辛勤努力、合理经营,使之生活先好起来、先富起来,又要鼓励“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成为示范力量,通过影响身边的人,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
在分配政策的制定上,调节好“先富”与“后富”人们的收入差距,防止贫富悬殊,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
1993--2004年这段时期的分配原则重点突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党中央、国务院所提出的分配原则主要有:“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这一时期的分配政策强调了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概念。
其中,初次分配是指存在于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即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总收益多少而进行的分配,通俗地说,高效率的.生产经营才能获得高回报,因此,初次分配是更为基础性的分配关系,强调的是市场的作用,更主要遵循效率原则。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
二
三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的同 时,收入差距开始逐步加大。
第五阶段 2012--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后,注重提高增加 居民收入的同时,将重视公平放在更 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让人民共享发展 成果的阶段。
两 努力实现居民收
个
入增长和经济发 展同步
同 劳动报酬增长和
步 劳动生产率提高
同步
党的十八 大指出
03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
第一阶段 1949--1978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以前,受 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主要实行 单一“按劳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仅有两种分配方式, “工资”制和“工分”制。
单一“按劳分配”制度的影响
经济发展处于 较低水平
1978 年我国的国民 生产总值为 3650. 20 亿元,总量位居 世界第十位,仅占 全世界经济总量的 1. 8%。1978 年人 均国内生产总值仅 为382 元,属于低 收入国家。
建立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 改革方面,明确规定,企业职工工资和奖金同企业经济效益挂钩; 在企业内部,扩大职工工资的差距,拉开档次,充分体现“多劳 多得、少劳少得”;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同本人肩负的责任和 劳绩密切联系起来。
城 市
第三阶段 1992--2002
党的十四大至党的十六大召开之 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 革目标的确立,不断探索同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 ,明确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 素分配结合起来,实行按劳分配为主 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经济发展呈现新的发展特征
一
经济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特别是从1992年经济增速 大幅提高,1992-2002年,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0.2% ,从2003年以后,经济增长持续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
(2)平均主义分配制度的缺陷 权力过分集中,企业、职工被剥夺了参与个人收入分
配的权力; 忽视了市场机制在初次分配领域的作用,导致企业在
生产过程中不注意市场需求、不讲成本,资源配置效 率低下。 过分平均的分配结果无法起到奖勤罚懒的作用,生产 效率低下; 单一的分配方式脱离了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实际。
除了按劳分配这种主要方式和个体劳动所得之外,企业发 行债券筹集资金,就会出现债权取得债息;随着股份经济的产 生,就会出现股份分红;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中,包含部分风 险补偿;私营企业雇佣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会给企业主带来部 分非劳动收入。”并且明确了,非劳动收入“只要是合法的, 就应当允许”。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
三、改革以来我国在公平与效率关系上的变迁
(2)第二阶段:“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时间:1993-2002 标志: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
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 决定》指出:“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人 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背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后果:一是对非劳动收入的看法发生了根本变化; 二是拉大了收入差距。
一、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
(2)按劳分配的意义:体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 平等关系,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
以劳动为尺度,承认能力和利益的差别,提供了有效的 激励和约束机制;
等量劳动交换,构成了社会主义商品交换关系的一个重 要基础;
按劳分配要求企业之间具有明确的利益边界和产权边界, 为公有企业产权关系的明晰化和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收 入分配制度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主体格局变化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主体格局变化内容摘要本文收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数据,用时间序列等方法对国民收入分配主体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并总结出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所经历的四个阶段,这是和当时的经济政策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最终分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主要是指国民收入在居民、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分配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三者分配关系。
国民总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国民收入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环节,初次分配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之间的收入分配,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基础上政府、企业、居民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再次分配。
在国民收入分配中,主要是政府、企业、居民三者的分配关系和居民内部分配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也随着经济的变动发生变化。
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配关系的总体变化趋势为:20世纪80年代三者比例在年度之间显著波动;进入90年代之后,三者比例呈相对稳定;2000年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有向政府倾斜的态势。
这一现象的存在,不仅不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而且也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相背离。
资金流量表反映了加入财产性收入,进行再分配以后所形成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1978年居民、企业和政府三者最终收入的分配比例为64.4:12.1:23.5。
1978至1988年,政府和企业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持续上升,国民收入分配主要向居民倾斜。
1990年至1994年,政府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下降幅度明显减小,而企业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稳步上升,宏观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的趋势减缓。
1995年以来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发生了转变。
1995年至2000年,政府可支配收入比重小幅上升,企业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小幅回落。
我国建国以来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建国以来收入分配制度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与改革建议一、引言中国自建国以来,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伟大转型,收入分配制度也经历了深刻的变迁。
收入分配制度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福祉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回溯中国建国以来的历史背景,明确文章主题为收入分配制度,分析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建议。
二、中国建国以来的历史背景与收入分配制度变迁1. 土地改革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改革措施。
通过赋予农民土地所有权,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建立,打破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垄断,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
这一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下的收入分配。
2.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国家对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和建设。
这个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强调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相结合,以劳动报酬为主,同时实行一定的福利制度。
3. 计划经济时期: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生产资料的控制和分配有着严格的计划性和管理性。
这个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实行一定的平均主义,以保障社会公平和稳定。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收入分配制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变化阶段:1. 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开始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集体所有制下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
这一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农村家庭成为主要的分配单位。
2.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向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
国家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通过宏观调控来保障社会公平和稳定。
这个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强调效率与公平的统一,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通过税收调节和社会福利等措施来缩小收入差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教学论文
论文题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研究
组长:
小组成员:
班级:
院系单位:
完成时间: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论文评阅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同时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与此同时,收入分配差距却不断扩大,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其中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收入分配改革开放生活水平
1.前言
在经济发展的21世纪,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收入分配差距却不断扩大。
2004年全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387,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基尼系数0.4的警戒线水平。
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由于收入分配不平等,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仍有大量的城镇、农村居民处于贫困之中,其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
并且,收入是居民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
由于收入不平等已经导致居民在医疗、教育等其他方面的不平等。
久而久之,将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形成社会分层,引发社会阶层间的对立,有损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危害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局。
因此,必须对收入分配问题高度重视。
2.1三大改造时期的收入分配
要解决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问题,首先我们要追溯到三大改造时期。
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在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但是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20多年间,生产资料所有制只存在单一的公有制,其存在形式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这样的制度,表面上符合按劳分配的原则,但是实际上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分配制度不论在国营经济中还是集体经济中,理论上都要实行按劳分配,但时间中常常背离,带有平均主义色彩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十分重视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反对平均主义问题。
他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
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
但是,革命是在物质立即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于此同时,邓小平也认为,在实践中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深入进行研究。
2.2改革开放后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
改革开放后,我国将改革的重心放在了经济制度的改革上面,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
一部分人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
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
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富裕起来。
”。
按照时间的先后,这一阶段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分为农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和城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两个阶段:(1)农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我国农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
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方面坚持了农村集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同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以城市为重点推进全面改革。
在农村改革取得成功之后,我国再次把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推广到城市。
城市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以职工工资制度的改革为重点。
1984年中共十
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
其主要措施包括:①建立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其基本原则是:责、权、利相结合,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职工劳动所得同劳动成果相联系。
②在企业中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③企业职工资金由企业根据经营状况自行决定,国家只对企业适当征收超限额奖金税。
④在企业内部,要扩大工资差距,拉开档次,以充分体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充分体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繁重劳动和非繁重劳动之间的差别。
同时要改变脑力劳动报酬偏低的状况。
1985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决定从1985年开始,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实行职工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的办法。
20世纪80年代的工资调整和改革,不仅增加了职工的工资,更重要的是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于鼓励职工“各尽所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3.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历程
随着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加深,对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
▶中共十三大,《中国共产党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条件下,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中共十四大,所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私有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我国单一的所有制形式。
▶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总结了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为我国在新世纪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共十六大,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2006年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即将到来的十八大……
4.1关于收入分配改革之我见
我们的观点: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体制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2、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一些制度性的不合理因素往往加大了收入分配差距。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受到限制,垄断行业和部门的收入相对于其他部门增长过快;体制和机制不完善,导致出现一些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收入;出现了一些富二
代,并产生了一些民众的仇富心理,这些都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3、由于我国收入分配体制的不完善,致使在收入分配领域存在许多问题。
比如,收入差距拉大等我国收入分配差距。
解决收入差距的根本点在于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收入,并做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加强城乡收入制度的再分配环节。
4.2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建议和意见
经过我们的讨论,我们认为促进收入分配改革需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第一,增加劳动力收入。
增加农民工及工人收入,降低个人所得税门槛。
第二,加强城市化进程,形成有利于国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城乡差距是造成我国居民整体收入差距的最主要的原因,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还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
第三,完善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的薪酬形成机制。
工资收入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据测算,工资收入占居民总收入的比重为65%左右。
因此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健全企业薪酬形成机制非常必要。
第四,健全公民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与分配水平,完善城镇居民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扩大覆盖范围,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加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城乡的社会救助制度。
完善针对低收入群体的助帮机制。
第五,加强城乡收入制度的再分配环节,更多向公共服务和社会领域倾斜。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运转化。
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制度。
研究推进收入与分配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增加税收再分配环节。
参考文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编写组著.—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2012.6重印)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展和改革蓝皮书》—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