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的基本概念
体外循环培训课件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如股 静脉、颈内静脉等。
熟练掌握穿刺技术,避免反 复穿刺导致血管损伤。
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妥善固定导管,避免导管脱 落、打折或堵塞。
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 、血肿等并发症,及时处理
。
抗凝药物使用指南
根据患者病情及手术需要选择合适的 抗凝药物,如肝素等。
术后根据病情继续使用抗凝药物,预 防血栓形成。
对于存在运动功能障碍的 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康复 训练和指导。
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和力 量训练。
定期检查患者康复情况, 评估训练效果,及时调整 训练计划。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体外循环基本原理与设备
01
包括血泵、氧合器、储血器、微栓过滤器等组成部分和工作原
理。
掌握药物的剂量、用法和用药时间, 确保抗凝效果。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及时调 整药物用量。
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熟练掌握各种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如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等 。
结合患者病情及手术需要调整监测方 案。
正确连接监测设备,确保数据准确可 靠。
密切观察监测数据变化,及时发现并 处理异常情况。
肾保护
维持合适的灌注压和尿量,避免肾缺血或肾毒性药物的使用 。
其他常见并发症处理建议
神经系统并发症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等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脑水肿、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感染防控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更换敷料和消毒手术部位。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
电解质紊乱纠正
定期检测电解质水平,及时纠正低钾、高钠等电解质紊乱情况。
05
体外循环后患者管理与康复 指导
体外循环的麻醉手术
抗凝药物应用
体外循环过程中需应用肝素等 抗凝药物,防止血栓形成。
止血药物应用
对于出血倾向明显的患者,可 应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等。
血液制品输注
根据凝血功能监测结果和出血 情况,及时输注血小板、新鲜
冰冻血浆等血液制品。
04 呼吸系统管理与保护措施
机械通气参数设置原则
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需求,设 定合适的潮气量、呼吸频率和 吸呼比。
体外循环的麻醉手术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 体外循环基本概念与原理 • 麻醉药物选择与管理 • 循环系统监测与调整策略 • 呼吸系统管理与保护措施 • 神经系统监测与保护策略 • 肝肾功能监测与支持治疗
01 体外循环基本概念与原理
体外循环定义及目的
定义
体外循环是一种利用人工装置将静脉 血引流至体外,进行气体交换、调节 温度和过滤后再输回体内的生命支持 技术。
目的
在实施心脏直视手术时,通过体外循 环维持全身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保 证手术顺利进行。
人工心肺机工作原理Fra bibliotek1人工心肺机是体外循环的核心设备,通过模拟心 肺功能来实现体外循环。
2
工作原理:将静脉血引流至人工心肺机内,通过 氧合器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再 通过血泵将血液输回体内。
3
在此过程中,人工心肺机还具备调节温度、过滤 血液等功能,以确保体外循环的安全和有效。
心律失常识别及处理
常见心律失常类型
01
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
收缩等。
心电图监测
02
持续监测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心律失常。
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
ECMO介绍ppt课件
处理方法
针对肾功能损伤,可调整液体平衡、使 用肾保护药物,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
ECMO在特殊人群
05
中的应用探讨
新生儿和儿童患者应用特点
1 2 3
生理特点
新生儿和儿童患者的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如较 小的血容量、较高的代谢率和较快的呼吸频率等 ,需要特别关注。
预防感染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更换敷料和管路, 减少感染风险。
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心理变化,提供心理支持和护理, 减轻患者焦虑和恐惧情绪。
ECMO相关并发症
04
及处理策略
出血风险及应对措施
出血原因:抗凝治疗、血 管损伤、血小板减少等。
应对措施
密切监测凝血功能,调整 抗凝药物剂量。
及时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 子。
ECMO介绍ppt课件
目 录
• ECMO基本概念与原理 • ECMO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 ECMO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 ECMO相关并发症及处理策略 • ECMO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探讨 • ECMO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ECMO基本概念与
01
原理
ECMO定义及发展历程
定义
ECMO(体外膜肺氧合)是一种生命 支持技术,通过体外循环提供持续的 血液氧合和二氧化碳排除,为心肺功 能衰竭患者提供治疗机会。
持续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呼 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及时调 整ECMO参数以维持患者内环 境稳定。
观察并发症
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出血、 感染、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及
时处理。
术后护理及并发症预防
持续监测
术后继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ECMO运行参 数,确保患者安全。
体外循环概念及管理
1975年Bartlett等报告用ECMO治疗羊水误吸综合征的 成功经验。
1988年Gomell等报告,12例呼吸衰竭患儿用ECMO有11 例存活,
1988年Bindslev等报告用肝素涂抹新型膜肺建立ECMO ,
1993年Zwushenberrger等对5000例ECMO治疗的呼吸衰 竭患儿调查表明,其生存率为82%。
主要内容
1
体外循环概念
2
体外循环历史
3
体外循环器材设备
4
体外循环管理
30
1.1 术前访视 1.1.1术前访视目的:
了解病情 制定计划 防止意外
1.1.2术前访视的内容:
患者一般情况:
病
史:
实 验 室 检:
器 械 检 查:
1.1.3病情评估
危险因素:
左室功能差(射血分数<0.3,左室舒张末压>18mmHg) 不稳定性心绞痛或近期(3个月以内)发生过心梗 肺高压、严重心律失常、脏器功能不全、恶液质等 严重心脏畸形,如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单心室等 心功能衰竭 年龄>65岁 急症手术者 二次手术
血液的抗凝 血液的驱动 血液的氧合
血液抗凝
1848~1858年Brown-Sequard证明对离体器官灌注的血液必须经过氧合 1881年Martin在用小牛血灌注离体狗心时注意到有时这些血是有毒的 1900年Landsteiner发现人类红细胞三个血型 1903年Bradie用异种血灌注心脏,产生心律不齐进而发生纤颤和挛缩 1914年比利时人Hustin发现拘橼酸钠可以防止血凝 1916年McLean在肝组织匀浆中发现肝素有抗凝作用
ecmo-ecmo定义及发展
ECMO的发展历程
ECMO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的研究者开始探索利用人工氧合器和体外循 环技术为患者提供心肺功能支持的可能性。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发展,ECMO技术逐渐成熟并被广泛 应用于临床实践。
ECMO技术的早期应用主要集中在新生儿和儿童领域。随着技术的疗手段。目前,ECMO已经成为一种相对成熟和安 全的治疗方法,为许多危重患者提供了生存的机会。
ECMO的应用范围
ECMO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包括新生儿和儿童的心肺疾病、成人呼吸衰 竭和心脏疾病等。对于一些严重的心肺疾病,ECMO可以作为辅助治疗 手段,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等待心脏或肺功能的恢复。
在某些情况下,ECMO还可以作为心脏移植或肺移植的过渡手段,为患 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
ECMO的应用范围取决于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判断。在决定是否使 用ECMO时,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治疗前景等因素。
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优化资源配置
合理配置ECMO资源,加强医疗机构之间 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培训专业人才
加强ECMO专业医护人员的培训和培养, 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普及公众认知
加强ECMO技术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 对ECMO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THANKS
感谢观看
成人呼吸和心脏ECMO治疗需 要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和专业团 队进行,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 有效的治疗。
成人重症ECMO
成人重症ECMO主要用于治疗各种重 症疾病,如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 综合征等。
成人重症ECMO治疗需要由经验丰富 的医生和专业团队进行,以确保患者 得到全面、专业的治疗和管理。
成人重症ECMO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 病情和生理状态,选择合适的设备和 技术进行治疗。
体外循环的原理
体外循环的原理
体外循环是一种医疗技术,可用于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支持其循环系统的功能。
该技术利用一台体外循环机,通过将患者的血液引流至机器中,进行氧合和输送后重新返回患者体内,以替代心脏和肺部的功能。
体外循环的原理是将患者的血液引流至体外循环机器中,机器通过泵将血液重复循环,使血液得以氧合和除氧化碳,并恢复正常的温度,并通过滤器去除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和其他废物。
同时,体外循环机器还能维持合适的血液压力和循环速度。
为了进行体外循环,医生需要在患者身上进行手术,将血管导管插入主动脉和静脉中,以便有效地引流和输送血液。
麻醉师会给予患者全身麻醉,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会感受到疼痛。
体外循环的应用范围很广,例如心脏手术、肺移植、体外循环辅助膜肺氧合等。
在心脏手术中,当医生需要进行冠脉搭桥手术或心脏瓣膜替换手术时,体外循环可以暂时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使医生可以安全地进行手术操作。
尽管体外循环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但它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
例如,体外循环可能导致血小板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或血栓形成等问题。
此外,体外循环还可能引起过度出血、低血压以及肾脏功能障碍等。
总而言之,体外循环是一种可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和循环功能的医疗技术。
它通过将患者的血液引流至机器中进行氧合和输
送后再返回体内,起到替代心脏和肺部功能的作用。
尽管存在风险,但在某些需要手术的情况下,体外循环可以为患者提供必要的支持。
体外循环-住院医师课程
体外循环使用范围
心脏直视手术 体外循环在非心脏外科的应用 肝移植手术、布加综合征 颅内复杂动脉瘤 呼吸道严重阻塞的抢救 急救 (农药中毒、CO中毒) 治疗肿瘤 (热疗) 心搏呼吸骤停 其它
二 体外循环设备和装置
CPB组成
体外循环机 氧合器 变温水箱 体外循环管道 微栓过滤器 动静脉插管
血液粘度与温度的关系
体外循环血液稀释的基本原则
消除低温引起的血液粘度增加,减少血液 破坏,避免低温引起的动静脉短路 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器官的灌注 保证有效的脑灌注,减少微血管栓塞 减少使用异体血液,防止输血源性疾病的 传播 维持适当的胶体渗透压,减轻组织水肿
血液稀释的安全范围
ECMO
用钱向上帝买时间 用心向死神要生命
ECMO Type
VV – ECMO
VA - ECMO
各种辅助方法的特点
IABP 时间 用途 管理 花费 并发症 较长 左心辅助 简单 少 少 VAS 长 左右心辅助 复杂 多 较多 ECMO 短 心肺辅助 复杂 较多 多
CPB与ECMO区别
血液稀释程度分级
轻度血液稀释 HCT 0.3 中度血液稀释 HCT 0.2~0.29 中深度血液稀释 HCT 0.15~0.19
体外循环中HCT
手术病种 :一般病种转中HCT控制于0.2~0.25,紫绀型 心脏病应控制于0.25~0.3,深低温低流量、停循环的手 术 HCT可低至 0.2,冠状血管病变患者需维持 HCT 0.25~0.3。 患者年龄 :青年和成年人HCT可稍低,而小儿代谢较旺 盛,老年人红细胞携氧能力降低,HCT应稍高。 转流进程 :转流初期和低温期HCT可稍低,转流后期尤 其是复温时HCT应提高至0.24以上,紫绀型先心病应在 0.27以上。 手术时间 :外科术者操作熟练、转流时间较短,HCT应 稍高,转流时间较长者稀释度可酌情降低。
体外循环概念及管理
血液的氧合
血液氧合
血液氧合的尝试 1882年Schroder发明一种血液在体外氧合的方式
1885年Von Frey和Gruber制成第一台人工心肺机
1895年Jacobj试用狗肺、猪和牛肺作为氧合器进 行体外氧合
生物肺氧合
1890年Frederiq将动物颈动脉血液对另一动物颈动脉进行灌注, 以维持脑功能
灌注阻力的影响因素
灌注阻力 = Viscosity x Length
Diameter4
插管的直径比插管的长度更为重要
公式的直径指的是插管的内径,而非外径
插管的商品型号是指外径 (Fr size = circumference in mm)
选择插管时必须考虑插管壁的厚度
2.2.4静脉插管的有关问题
2.1.2 体外循环管道的检查
观察动静脉管路的预充情况,是否存在气栓,一旦动脉管路 见到气体,必须立即排净;静脉管路少量气体转流开始后 可引入储血器,可不处理,若大量气体则需排除 注意各泵管的正确方向和位置,特别是主泵和左心吸引泵 检查不同型号管道的流量校正情况以及泵管的压紧程度 检查管路的连接是否紧密,高压部位要用扎带固定;微栓滤 器有无渗漏;预充血液应注意预充液有无凝血现象
静脉插管的侧孔
插管的侧孔
Number Location Orientation
生物肺氧合
血膜式氧合
血膜式氧合
1885年Frey,将血吹至金属网上形成薄血膜,然后对血 膜吹纯氧。 1937年Gibbon将血液放在旋转的滚筒表面而形成血膜,
对猫进行了体外循环 1953年用这种氧合器成功地在全世界进行了首例人的
体外循环 1956年Cross通过一些直径13cm碟片在血槽内旋转形成
体外循环概述PPT课件
▪ 1953年5月, Gibbon 成功完成体外循环 下ASD修补术
3
1958年6月 苏鸿熙教授带领手术组进行手术场景 4
术后46周年工作照
患儿当时照片
患儿术后40周年
全家合影
5
体外循环实施目的
▪ 维持呼吸-人工肺 ▪ 维持循环-人工心脏
体外循环概述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
1
一 体外循环基本概念
▪ 心肺转流术: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
▪ 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ECC)
体外循环
心肺转 流术
ECC>CPB ECC=CPB
2
CPB 历史
▪ 1931年,Gibbon 提出,原因:胆囊切除 术患者肺栓塞。1934年正式实验
6
体外循环使用范围
▪ 心脏直视手术 ▪ 体外循环在非心脏外科的应用
肝移植手术、布加综合征 颅内复杂动脉瘤 呼吸道严重阻塞的抢救 急救 (农药中毒、CO中毒) 治疗肿瘤 (热疗) 心搏呼吸骤停 其它
7
二 体外循环设备和装置
8
9
CPB组成
▪ 体外循环机 ▪ 氧合器 ▪ 变温水箱 ▪ 体外循环管道 ▪ 微栓过滤器 ▪ 动静脉插管
氧合室
19
20
CPB-微栓过滤器
21
22
23
24
25
26
体外循环辅助设施-ACT仪
27
三 体外循环的实施
28
(一)体外循环准备
▪ 患者准备:全面了解病情,尽可能纠正患者心功 能及各主要脏器功能,改善全身情况
体外循环的基本概念
体外循环的基本概念体外循环是指用一种特殊装置暂时代替人的心脏和肺脏工作,进行血液循环及气体交换的技术。
这一装置分称为人工心和人工肺,亦统称人工心肺、人工心肺装置或体外循环装置。
体外循环时,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引入人工肺进行氧合并排出二氧化碳,氧合后的血液又经人工心保持一定压力泵入体内动脉系统,从而既保证了手术时安静,清晰的手术野,又保证了心脏以外其他重要脏器的供血,是心脏大血管外科发展的重要保证措施,1953年Gibbon首例应用于临床。
体外循环基本装置:包括血泵、氧合器、变温器、贮血室和滤过器五部分(图6-20)。
图5-20 体外循环装置示意图血泵,即人工心,是代替心脏排出血液,供应全身血循环的装置。
根据排血方式分为无搏动泵和搏动泵两种。
目前仍以无搏动泵应用较广泛,射出血液为平流,以滚压式泵为主,靠调节泵头转动挤压泵管排出血液。
搏动泵排出血液为搏动性可分为与心脏同步和非同步两种。
氧合器:即人工肺。
代替肺脏使静脉血氧合并排出二氧化碳。
目前使用的有三种类型:①血膜式,血液散布在平面上形成血液薄膜,与氧气接触并进行气体交换,转碟式为其代表,可重复使用,但费时费力,目前国内已极少应用;②鼓泡式,血液被氧气(或氧与二氧合碳混合气)吹散过程中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形成的气泡用硅类除泡剂消除,根据形态有筒式和袋式,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研制并生产的西京-87型氧合器,其主要部件性能达国际水平,为国内各医院欢迎;③膜式,用高分子渗透膜制成,血液和气体通过半透膜进行气体交换,血、气互相不直接接触,血液有形成分破坏少,其外形有平膜式和中空纤维式。
变温器:是调节体外循环中血液温度的装置,可作单独部件存在,但多与氧合器组成一体。
变温器的水温与血温差应小于10~15℃,水温最高不得超过42℃。
贮血室:是一容器,内含滤过网和去泡装置,用作贮存预充液,心内回血等。
滤过器:滤过体外循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气泡、血小板凝块、纤维素,脂肪粒,硅油栓以及病人体内脱落的微小组织块等,不同部位应用滤过器的网眼各异。
体外循环PPT
(四)体外膜肺氧合与体外生命支持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erane oxygenation,ECMO)与体外生命支 持(extracorpreal life support,ECLS),是指针对一些呼吸或循环衰竭病人,通过 特殊体外循环设备,较长时间辅助或替代心肺功能的技术。目的是为心、肺疾病治疗与功 能恢复争取时间
体外循环
(一)体外循环的概念
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or 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是利用特 殊装置将回心静脉血引出体外,进行气体交换、调节温度和过滤后,输回体内动脉的生 命支持技术
(二)体外循环的基本装置
➢ 血泵(blood pump) 为驱使体外氧合血单向流动,回输体内动脉,代替心脏排血功能的主 要部件 ➢ 氧合器(oxygenator) 能氧合静脉血,排出二氧化碳,替代人体肺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件 ➢ 变温器 利用循环水温与导热薄金属隔离板,降低或升高血液温度的装置 ➢ 滤器 由20~40μm微孔的高分子材料滤网组成的装置,放置于动脉供血管路,用于有效滤除 血液成分或气体等形成的微栓 ➢ 附属装置 包括各种血管插管、连接管道、贮血器以及检测系统等
心肌保护
(一)概念
为了既能获得无血手术野的条件,又能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所采用的预防措施和方法 称为心肌保护(myocardial protection)
(二)心肌保护的作用机制
➢ 使用高钾化学诱导方法,使心脏迅速停搏,避免电机械活动,减少能量消耗 ➢ 降低心脏温度,减缓心肌代谢率,保存能量储备。常用4℃心脏停搏液灌注,成人予冰屑、儿 童予冰水心包腔局部降温 ➢ 提供氧和能量底物,维持心脏缺血期间和恢复灌注后所需的能量物质 ➢ 心脏停搏液还必须是偏碱性(pH 7.6~8.0)、高渗(320~380mOsm/L)和细胞膜剂(利 多卡因或普鲁卡因),以保护缺血心肌适宜的代谢环境、完整的细胞结构和细胞膜质子泵功能
01体外循环机
第一节体外循环机一、基本概念1、体外循环机是由一组泵组成的可以驱动血流按预定方向和速度流动的机械设备,在体外循环中主要起到暂时代替心脏泵血功能,还有驱动停搏液的功能以及吸引心腔及术野血液的功能等。
2、理想体外循环机应该具备的特点1)必须可以在克服500mmHg阻力的同时提供7L/min的流量。
2)泵驱动不损害血液的细胞及非细胞成分。
3)所有与血流接触的部分应该是没有任何死腔的光滑表面,防止产生血液停滞和湍流;可随意使用而不污染血泵的固定部件。
4)流量校正应该确切并且可恢复,以便精确监测血流量。
5)一旦发生断电情况,泵可以手动操作。
二、滚压泵(一)基本结构1、设计原理滚压泵需要将一段泵管置于弧形泵槽内,泵旋转臂的设计要求在任何时候总有一个滚压头挤压泵管。
通过挤压充满血液的泵管,血液随泵头的运动向前推进,从而形成持续血流。
2、流量调节泵流量决定于每分钟泵头的转速(RPM)和每转泵的排空容积(SV);容积的多少由泵管的大小和泵头挤压长短而决定。
3、结构双头泵是最普遍的体外循环(CPB)血泵,它由210度的半圆形泵槽和两个分别置于180度旋转臂末端的泵头组成。
当一个泵头结束对泵管挤压时,另一个则已经开始下一次对泵管的挤压。
由于两个泵头中的一个始终与泵管接触,双头泵产生持续无搏动的血流。
(二)泵管材料1、聚氯乙烯(PVC)由于它的耐久性和较低血液破坏而使用最广,PVC在低温体外循环时容易变硬,并有趋向碎裂的倾向,所以在泵头挤压时, 其内壁可能产生塑料微粒。
2、乳胶管血液破坏较PVC严重,临床应用较少。
3、硅胶管血液破坏较少,硅胶管较PVC释放更多的微小栓子,因而在CPB过程中动脉微栓滤器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三)泵管闭塞情况1、标准通过调节泵头松紧来控制泵管的闭塞情况,通常要求在100cm水柱压力下,每分钟水柱下落1cm为松紧适度,可将血液破坏降到最低而不影响血液灌流。
2、闭塞过紧则导致溶血和管道结构变化,滚压泵定容不限压的特点具有造成泵管破裂、产生大量气栓等致命性危险。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护理要点
ی搭桥术后既遵循心脏术后一般处理原则-------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又具有特殊性 -----必须保持心脏血氧供需平衡 . 最佳血压:100~140/60~90mmHg 合并高血压者血压:120~140/80~90mmHg,不低于术前血压的20~30mmHg
返回
搭桥术后的血压要求
ی搭桥术后:一般维持在 60~80次/分 左心功能不全时(EF<50%) 控制在100次/分左右 ی单纯二尖瓣狭窄者,左室偏小控制输液量和速度预防肺水肿左心衰,维持偏快心率以避免加重左心室负担。
返回
曹伟新,主编.外科护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24-427.
03
陈孝平,主编.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92-493.
02
郭加强,吴清玉,主编. 心脏外科护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4-85.
01
参考文献:
01
ی体外循环术后常见并发症
02
ی体温正常的意义
03
ی低心排的征象
思考题
谢谢!
复温的方法
ی当成人肛温小于36℃,婴幼儿肛温低于37℃时,要注意保暖。注意室温控制在20—24℃,监护室应具备空调等良好的调温 ی设备,加盖被,使用热水袋。在患者未回病房前最好使用预热被褥,待患者体温升至36℃左右时可停止使用电热毯,同时注意预防烫伤。
注意事项
ی 低温体外循环术后2-4 h易出现反跳性发热 。为预防体温反跳,复温速度不可过快 a. 体温继36.5℃时,头部放置冰枕,停止电热毯复温,逐渐减少盖被。为预防体温继续升高,若体温每30 min上升超过0.5℃或体温达到38℃ 以上,即进行物理降温。 b. 对于中心体温高而肢端温度低者,采用电热毯或热水袋包裹手、脚,同时暴露上半身及大动脉处,给予乙醇擦浴和头部放置冰枕等措施,以降低中心体温 。 c . 对于体温反跳的处理,往往采取综合性降温措施,头部置冰帽,以降低脑组织代谢,并注意随时更换冰帽,以确保降温效果。大血管处置冰袋,25% 一35% 乙醇擦浴。在炎热夏季逐渐降低室温,用冰盐水20 ml+阿司匹林0.5 g,保留灌肠。 ی 在复温过程中,不应以体温作为复温的唯一指标,患者经全身保暖复温处理30 min后肛温仍在35℃以下时,可能存在血容量不足、外周血管强烈收缩、低心排等原因
体外循环的基本原理
体外循环的基本原理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体外循环的基本原理。
你说这体外循环,就像是给身体搭了一座临时的“生命之桥”。
咱的心脏啊,就像个不知疲倦的大力士,一直扑哧扑哧地工作着。
可有时候它累了,或者生病了,那就得让体外循环来帮忙啦!体外循环就好比是个超级替补队员,关键时刻顶上去。
想象一下,血液从身体里出来,进入到体外循环这个“神奇的装置”里。
这装置里有各种管子啊、机器啊,就像一个小小的“血液加工厂”。
在这里,血液被氧合,就像给它充满了能量,然后再干干净净地送回身体里。
这不是很神奇吗?
它是怎么做到的呢?首先啊,有个泵,就像个大力士在推动血液前进,让血液能在管子里欢快地流动。
还有个氧合器,这可是关键啊,就像给血液做了个“氧气SPA”,让血液变得活力满满。
体外循环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它能在心脏手术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没有它,很多复杂的心脏手术都没法进行呢。
就好像没有了它,心脏手术就像没了翅膀的鸟儿,飞不起来啦!
它就像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英雄,在背后默默地工作着,保障着手术的顺利进行。
医生们就像是指挥家,指挥着体外循环这个“神奇乐队”,共同演奏出一曲曲生命的乐章。
你说,这体外循环是不是很厉害?它让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让那些原本生命垂危的人又有了生的希望。
它就像一束光,照亮了生命的道路。
所以啊,咱得好好感谢体外循环这个伟大的发明,感谢那些研究它、使用它的人们。
他们就像生命的守护者,默默地守护着我们的健康和生命。
让我们为体外循环点赞,为那些守护生命的人点赞!这就是体外循环的基本原理,它真的很神奇,不是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外循环是指用一种特殊装置暂时代替人的心脏和肺脏工作,进行血液循环及气体交换的技术。
这一装置分称为人工心和人工肺,亦统称人工心肺、人工心肺装置或体外循环装置。
体外循环时,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引入人工肺进行氧合并排出二氧化碳,氧合后的血液又经人工心保持一定压力泵入体内动脉系统,从而既保证了手术时安静,清晰的手术野,又保证了心脏以外其他重要脏器的供血,是心脏大血管外科发展的重要保证措施,1953年Gibbon 首例应用于临床。
体外循环基本装置:包括血泵、氧合器、变温器、贮血室和滤过器五部分。
血泵,即人工心,是代替心脏排出血液,供应全身血循环的装置。
根据排血方式分为无搏动泵和搏动泵两种。
目前仍以无搏动泵应用较广泛,射出血液为平流,以滚压式泵为主,靠调节泵头转动挤压泵管排出血液。
搏动泵排出血液为搏动性可分为与心脏同步和非同步两种。
氧合器:即人工肺。
代替肺脏使静脉血氧合并排出二氧化碳。
目前使用的有三种类型:①血膜式,血液散布在平面上形成血液薄膜,与氧气接触并进行气体交换,转碟式为其代表,可重复使用,但费时费力,目前国内已极少应用;②鼓泡式,血液被氧气(或氧与二氧合碳混合气)吹散过程中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形成的气泡用硅类除泡剂消除,根据形态有筒式和袋式,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研制并生产的西京-87型氧合器,其主要部件性能达国际水平,为国内各医院欢迎;③膜式,用高分子渗透膜制成,血液和气体通过半透膜进行气体交换,血、气互相不直接接触,血液有形成分破坏少,其外形有平膜式和中空纤维式。
变温器:是调节体外循环中血液温度的装置,可作单独部件存在,但多与氧合器组成一体。
变温器的水温与血温差应小于10~15℃,水温最高不得超过42℃。
贮血室:是一容器,内含滤过网和去泡装置,用作贮存预充液,心内回血等。
滤过器:滤过体外循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气泡、血小板凝块、纤维素,脂肪粒,硅油栓以及病人体内脱落的微小组织块等,不同部位应用滤过器的网眼各异。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一般采用纵劈胸骨入路,纵行切开心包显露心脏,从心内注射肝素2~3mg/kg,经检测血液不凝后,顺序插升主动脉灌注管和下腔静脉,上腔静脉引流管,分别与已预充好的人工心肺机相应管道连接,即可开始外循环转流。
体外循环预充,现在常规采用血液稀释法,预充液应考虑渗透压、电解质含量和血液稀释度三方面。
血液稀释程度,各家掌握不一,血红蛋白5~10g%之间,血球压积10~30%不等。
预充用的晶体液通常有乳酸林格氏液,生理盐水,50%葡萄糖液等,胶体液可选用ACD血、血浆,白蛋白等,还需加入钾、镁、碳酸氢钠以及抗菌素等。
体外循环方法,根据手术需要,可分为①常温体外循环,用于心内操作简单,时间短者。
要求体外循环氧合性能好,能满足高流量灌注需要;②浅低温体外循环:采用体外循环血流降温,心内操作期间鼻咽温维持在28℃左右。
心内操作即将结束时开始血液复温,鼻咽温至35~36℃时停止复温;③深低温微流量体外循环:多在心功能差,心内畸形复杂,侧技循环丰富的患者应用。
鼻咽温降至20℃左右,心内操作关键步骤可将灌注流量降低,最低可达5~10ml/kg/分。
既保持手术野清晰又防止空气进入体循环发生气栓。
微量灌注实际上对机体是停止循环,要尽量缩短时间;④深低温停循环,主要用于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和成人主动脉瘤手术。
术中将体温降至20℃以下,停止血液循环,可提供良好的手术野,但需具备良好条件和熟练的灌注技术。
心内手术期间,为了便于精细操作,获得无血手术野,必须将升主动脉钳闭,阻断冠状动脉血液循环,这就使心肌处于缺血缺氧状态。
早期手术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心肌缺血坏死。
为此,多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心肌保护的研究,以期在获得无血手术野的同时,又能使心肌得到妥善保护,术后恢复良好功能,目前应用最广的是全身中度低温,心脏局部深低温,主动脉内灌注冷停跳液法,全身温度维持在28℃左右。
心肌温度维持在15~20℃,其方法是升主动脉阻闭后,由主动脉根部灌注配好的4℃冷停跳液,使心肌迅速停止活动,减少能量消耗,并每20分钟灌注一次,同时心包内以冰泥包裹,或4℃生理盐水循环灌注。
因心内膜温度偏高,必要时行心腔内降温。
心内操作结束后,心脏复苏,停止体外循环,待循环稳定后,拔除心内插管,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