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王正月》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古文观止
古诗古文观止翻译赏析
![古诗古文观止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4a9945f6137ee06eef9183a.png)
古诗古文观止翻译赏析《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
“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
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
除本书外,二吴还细着了《纲鉴易知录》。
《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当时为读书人的启蒙读物。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
书名“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
本书亦有入选不当者,因为选编主要是着眼于考科举时做策论,但作为一种古代散文的入门书,仍有其存在价值。
《古文观止》300年来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在诸多古文选本中独树一帜,鲁迅先生评价《古文观止》时认为它和《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古文观止》的许多译注本,都是用中华书局本为底本。
中华书局本实有两种:一是1959年本。
这是由原古籍刊行社转来的本子,此本“据映雪堂本断句,并校正ORg了个别显著的错字”。
二是1987年本,即安平秋点校本。
此本虽以1959年本为底本,但用映雪堂原刻本复核过,用文富堂本、怀泾堂本、鸿文堂本参校过,还用相关史书、总集、别集所收古文校勘过,而且补录了二吴之《序》和乘权所撰《例言》。
因而后者是所能见到的最好的版本。
郑伯克段于鄢周郑交质石碏谏宠州吁臧僖伯谏观鱼郑庄公戒饬守臣臧哀伯谏纳郜鼎季梁谏追楚师曹刿论战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宫之奇谏假道齐桓下拜受胙阴饴甥对秦伯子鱼论战寺人披见文公介之推不言禄展喜犒师烛之武退秦师蹇叔哭师郑子家告赵宣子王孙满对楚子齐国佐不辱命楚归晋知罃吕相绝秦驹支不屈于晋祁奚请免叔向子产告范宣子轻币晏子不死君难季札观周乐子产坏晋馆垣子产论尹何为邑子产却楚逆女以兵子革对灵王子产论政宽猛吴许越成祭公谏征犬戎召公谏厉王弭谤襄王不许请隧单子知陈必亡展禽论祀爰居里革断罟匡君敬姜论劳逸叔向贺贫王孙圉论楚宝诸稽郢行成于吴申胥谏许越成春王正月宋人及楚人平吴子使札来聘郑伯克段于鄢虞师晋师灭夏阳晋献公杀世子申生曾子易箦有子之言似夫子公子重耳对秦客杜蒉扬觯晋献文子成室苏秦以连横说秦司马错论伐蜀范雎说秦王邹忌讽齐王纳谏颜斶说齐王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庄辛论幸臣触龙说赵太后鲁仲连义不帝秦鲁共公择言唐雎说信陵君唐雎不辱使命乐毅报燕王书谏逐客书卜居宋玉对楚王问五帝本纪赞项羽本纪赞秦楚之际月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孔子世家赞外戚世家序伯夷列传管晏列传屈原列传酷吏列传序游侠列传序滑稽列传货殖列传序太史公自序报任少卿书高帝求贤诏文帝议佐百姓诏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武帝求茂才异等诏过秦论治安策论贵粟疏狱中上梁王书上书谏猎答苏武书尚德缓刑书报孙会宗书光武帝临淄劳耿弇诫兄子严敦书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陈情表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北山移文谏太宗十思疏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滕王阁序与韩荆州书春夜宴桃李园序吊古战场文陋室铭阿房宫赋原道原毁获麟解龙说马说师说进学解圬者王承福传讳辩争臣论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与于襄阳书与陈给事书应科目时与人书送孟东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送杨少尹序送石处士序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祭十二郎文祭鳄鱼文柳子厚墓志铭驳复仇议桐叶封弟辨箕子碑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愚溪诗序永州韦使君新堂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城山记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待漏院记黄冈竹楼记书洛阳名园记后严先生祠堂记岳阳楼记谏院题名记义田记袁州州学记朋党论纵囚论释秘演诗集序梅圣俞诗集序送杨置序五代史伶官传序五代史宦者传论相州昼锦堂记丰乐亭记醉翁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文泷冈阡表管仲论辨奸论心术张益州画像记刑赏忠厚之至论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上梅直讲书喜雨亭记凌虚台记超然台记放鹤亭记石钟山记潮州韩文公庙碑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三槐堂铭方山子传六国论上枢密韩太尉书黄州快哉亭记寄欧阳舍人书赠黎安二生序读孟尝君传同学一首别子固游褒禅山记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送天台陈庭学序阅江楼记司马季主论卜卖柑者言深虑论豫让论亲政篇尊经阁记象祠记瘗旅文信陵君救赵论报刘一丈书吴山图记沧浪亭记青霞先生文集序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徐文长传五人墓碑记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公羊高《春王正月》原文译文赏析
![公羊高《春王正月》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b58f7f4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41.png)
公羊高《春王正月》原文|译文|赏析《春王正月》出自《公羊传》,通过周朝时隐公与桓公对继承王位的历史事件来说明“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的道理。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春王正月》原文先秦:公羊高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
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
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
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
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
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
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
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桓何以贵?母贵也。
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译文及注释译文“元年”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是指国君即位的头一年。
“春”字是什么意思?是一年的开始。
“王”指的是谁?是指周文王。
为什么先说王而后说正月,这是为了说明是周王朝的正月。
为什么说周王朝的正月?是为了尊重周天子的一统天下。
隐公为什么不说即位?是为了成全隐公的意愿。
为什么说是成全隐公的意愿?因为隐公准备治理好国家,然后还政于桓公。
为什么还政于桓公?因为桓公年幼却地位尊贵,隐公年长却地位卑下;他们之间尊卑的差别是很小的,国都里的人没有知道的。
隐公年长而有德行,众大夫攀援隐公而立他为国君。
隐公在这时要是推辞即位,就不知道桓公是否一定能立为国君;如果桓公立为国君,又恐怕众大夫不能辅佐幼君。
所以,总的说来,隐公的即位,正是为了桓公将来即位。
隐公年长而有德行,为什么不宜立为国君?这是因为,立嫡子,凭年长不凭德行;立庶子,凭尊贵不凭年长。
桓公为什么尊贵?因为他的母亲尊贵。
母亲尊贵,儿子为什么就尊贵?母凭子贵,子凭母贵。
注释①元年:指鲁隐公元年。
②文王:周文王。
③曷:为什么。
正月:阴历每年第一个月。
④王正月:指周历正月。
古时改朝换代即改正朔(正月的第一天)。
左传:《僖公六年》原文译文
![左传:《僖公六年》原文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766eb893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d7.png)
【导语】《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部⾮常优秀的⽂学著作。
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称之为“相砍书”;⼜善于刻画⼈物,重视记录辞令。
下⾯是分享的左传:《僖公六年》原⽂译⽂。
欢迎阅读参考! 【原⽂】 【经】六年春王正⽉。
夏,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伐郑,围新城。
秋,楚⼈围许,诸侯遂救许。
冬,公⾄⾃伐郑。
【传】六年春,晋侯使贾华伐屈。
夷吾不能守,盟⽽⾏。
将奔狄郤芮⽈:「后出同⾛,罪也。
不如之梁。
梁近秦⽽幸焉。
」乃之梁。
夏,诸侯伐郑,以其逃⾸⽌之盟故也。
围新密,郑所以不时城也。
秋,楚⼦围许以救郑,诸侯救许,乃还。
冬,蔡穆侯将许僖公以见楚⼦于武城。
许男⾯缚,衔璧,⼤夫衰絰,⼠舆榇。
楚⼦问诸逢伯,对⽈:「昔武王克殷,微⼦启如是。
武王亲释其缚,受其璧⽽祓之。
焚其榇,礼⽽命之,使复其所。
」楚⼦从之。
【译⽂】 六年春季,晋献公派遣贾华率军进攻屈地。
夷吾守不住,和屈⼈订⽴盟约然后出⾛。
准备逃亡到狄。
郤芮说:“在重⽿之后离开⽽且同样逃到狄,这就表明你有同谋的罪过。
不如去梁国。
梁国接近秦国⽽⼜得到它的信任。
”于是夷吾就到了梁国。
夏季,诸侯进攻郑国,因为郑国逃避⾸⽌那次结盟的缘故。
诸侯军包围了新密,这就是郑国在不宜动⼟筑城的时令⽽筑城的缘故。
秋季,楚成王出兵包围许国来救援郑国。
诸侯出兵救援许国,楚军于是回国。
冬季,蔡穆侯带领许僖公到武城去见楚成王。
许男两⼿反绑,嘴⾥衔着璧⽟,⼤夫穿着孝服,⼠抬着棺材。
楚成王询问逢伯。
逢伯回答说:“从前武王打胜殷朝,微⼦启就是这样做的。
武王亲⾃解开他的捆绑,接受他的璧⽟⽽举⾏扫除凶恶之礼,烧掉他的棺材,给以礼遇⽽命令他,让他回到原地原位去。
”楚成王接受了逢伯的建议。
扩展阅读:《左传》名⾔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患。
——《左传.襄公⼗⼀年》 释义:世事难料,⼈⽣⽆常。
越是在顺利优越的环境下,越是要提⾼警惕,考虑可能会发⽣的危险,只要思想和⾏为上有所准备,就不会出现太⼤的过患了。
诗经《正月》原文、翻译及鉴赏
![诗经《正月》原文、翻译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f2107cd1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97.png)
诗经《正月》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诗经《正月》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正月繁霜,①六月下霜不正常,我心忧伤。
春王正月(选自《公羊传·隐公元年》)原文-古文观止
![春王正月(选自《公羊传·隐公元年》)原文-古文观止](https://img.taocdn.com/s3/m/279f417f804d2b160b4ec0dd.png)
春王正月(选自《公羊传·隐公元年》)原文春王正月(选自《公羊传·隐公元年》)公羊高——《公羊传》原典名片《公羊传》别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
作品特征:经传合并,传文逐句阐释《春秋》经文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
作品简介:传为孔子的再传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撰。
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迄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发孔子《春秋》的义理。
最初作为家学只是在公羊氏子孙之间口耳相传,至汉景帝时其玄孙公羊寿与弟子胡毋生合作,开始著之竹帛,将《公羊传》定稿。
书中亦杂有他人之语,可见不全出于公羊高。
书的格式大体上是先引经文,然后以自作问答的形式逐句作解释。
《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说教色彩较浓,而文学价值相对不高,历代今文经学家时常以之作为议论政治的工具。
同时,它还是研究春秋至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后世注释《公羊传》的书籍主要有东汉何休的《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彦的《公羊传疏》、清朝陈立的《公羊义疏》。
作品风格:郑玄曾在《六艺论》中批评道:“左氏善于礼,公羊善于谶,榖梁善于经。
”东晋范甯(《后汉书》作者范晔之祖父)在《〈春秋榖梁经传集解〉序》中评论《春秋》三传的特色时说如此:“《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
《榖梁》清而婉,其失也短。
《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公羊传》的成就在于发挥《春秋》的褒贬,从而找出“微言大义”和“非常异义可怪之论”(皆东汉何休语),因此自有其不可忽视的特色与价值。
■春王正月(选自《公羊传·隐公元年》)【原文】“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①。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②。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③。
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④。
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⑤。
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⑥。
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⑦。
文言文《春王正月》古文赏析
![文言文《春王正月》古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bbbda74b90d6c85ec3ac6f5.png)
《春王正月》古文赏析【作品介绍】《春王正月》选自《公羊传》的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春王正月条。
全文分两部分。
前一部分解释《春秋》经文“元年春王正月”的含义,表明《春秋》尊崇周王室为天下宗主的“大一统”思想。
后一部分解释该年虽为隐公元年却不称隐公即位的原因,目的在于阐发“辨尊卑,别嫡庶”的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类冠冕堂皇之辞的背后,其实是一场血雨腥风的夺权斗争。
鲁惠公元妃孟子无子,继室声子生子,名息姑。
息姑长大后,鲁惠公为他娶宋武公女仲子。
仲子来到鲁国,却被惠公看中,夺而自娶。
仲子为惠公生子,名允,即后来的鲁桓公。
于是,惠公升仲子为夫人,以允为太子。
鲁惠公死后,本应由太子继承君位,但太子年幼,因而鲁国人拥立息姑摄政,是为鲁隐公。
鲁隐公声称自己摄政是因为担心诸大夫不能辅佐年幼的太子,他虽宣言让位,但却在位达十一年之久。
羽父看透了鲁隐公虚伪的心理,向隐公表示愿意去杀太子,作为交换条件是任命他为太宰。
隐公不从。
羽父又反过来为太子策划,派人杀隐公,而拥立太子允,是为鲁桓公。
【原文】《春王正月①》出处:《公羊传·隐公元年》元年者何也②?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③。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④?王正月也⑤。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⑥。
公何以不言即位⑦?成公意也⑧。
何成乎公之意也?公将平国而反之桓⑨。
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⑩,隐长而卑⑾,其为尊卑也微⑿,国人莫知⒀。
隐长又贤⒁,诸大夫扳隐而立之⒂。
隐于是焉而辞立⒃,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
且如桓立⒄,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⒅。
故凡隐之立⒆,为桓立也。
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⒇,以长不以贤(21);立子(22),以贵不以长。
桓何以贵?母贵也。
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注释】①《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迄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
公羊传:《宣公元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宣公元年》原文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25af6906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f1.png)
公羊传:《宣公元年》原文译文公羊传:《宣公元年》原文译文《宣公元年》原文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继弑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位何?其意也。
公子遂如齐逆女: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
遂何以不称公子?一事而再见者,卒名也。
夫人何以不称姜氏?贬。
曷为贬。
讥丧娶也。
丧娶者公也,则曷为贬夫人?内无贬于公之道也。
内无贬于公之道,则曷为贬夫人?夫人与公一体也。
其称妇何?有姑之辞也。
夏,季孙行父如齐。
晋放其大夫青甲父于卫。
放之者何?犹日无去是云尔。
然则何言尔?近正也。
此其为近正奈何?古者大夫已去,三年待放。
君放之,非也,大夫待放,正也。
古者臣有大丧,则君三年不呼其门,已练可以弃冕,服金革之事。
君使之,非也;臣行之,礼也。
闵子要续而服事,既而曰:“若此乎,古之道不即人心。
”退而致仕。
孔子盖善之也。
公会齐侯于平州。
公子遂如齐。
六月,齐人取济西田。
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所以赂齐也。
曷为赂齐?为就子赤之赂也。
秋,邾娄子来朝。
楚子、郑人侵陈。
遂侵宋。
晋赵盾帅师救陈。
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会晋师于斐林。
伐郑。
此晋赵盾之师也,曷为不言赵盾之师?君不会大夫之辞也。
冬,晋赵穿帅师侵柳。
柳者何?天子之邑也。
曷为不系乎周?不与伐天子也。
晋人、宋人伐郑。
【译文】鲁宣公元年,春季,周历正月,鲁宣公即位。
继承被弑杀的宣公国君的君位是不说即位的,这里说即位是什么意思?是为了揭示鲁宣公的心意。
公子遂到齐国去迎接齐女。
三月,遂迎接鲁宣公夫人妇姜从齐国回到鲁国。
公子遂为什么不称公子呢?同一件事这人出现两次,就直接称呼名字。
鲁宣公夫人为什么不称为姜氏呢?这是贬责她。
为什么贬责她呢?谴责在丧期中婚娶。
在丧期中婚娶的是鲁宣公,那为什么要贬责夫人呢?在鲁国没有贬责鲁宣公的道理。
既然在鲁国没有贬责鲁宣公的道理,那么为什么要贬责夫人呢?因为夫人与宣公关系密切,如同一个整体。
这里称宣公夫人为妇是什么意思?这是有婆家的说法。
夏季,季孙行父到齐国去。
晋国放逐自己的大夫肯甲父到卫国。
古文观止全文
![古文观止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ede9f6d00912a2161579297e.png)
古文观止全文38 【单子知陈必亡】(周语中《国语》)周文90439 【展禽论祀爰居】(鲁语上《国语》)周文67740 【里革断罟匡君】(鲁语上《国语》)周文25841 【敬姜论劳逸】(鲁语下《国语》)周文56042 【叔向贺贫】(晋语八《国语》)周文35143 【王孙圉论楚宝】(楚语下《国语》)周文40544 【诸稽郢行成于吴】(吴语《国语》)周文54745 【申胥谏许越成】(吴语《国语》)周文33846 【春王正月】(隐公元年《公羊传》)周文23647 【宋人及楚人平】(宣公十五年《公羊传》)周文51848 【吴子使札来聘】(襄公二十九年《公羊传》)周文48549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穀梁传》)周文17050 【虞师晋师灭夏阳】(僖公二年《谷梁传》)周文44051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檀弓上《礼记》)周文18952 【曾子易箦】(檀弓上《礼记》)周文20253 【有子之言似夫子】(檀弓上《礼记》)周文35754 【公子重耳对秦客】(檀弓下《礼记》)周文25555 【杜蕢扬觯】(檀弓下《礼记》)周文30856 【晋献文子成室】(檀弓下《礼记》)周文100第四卷周文57 【苏秦以连横说秦】(《国策》)周文126858 【司马错论伐蜀】(《国策》)周文60459 【范雎说秦王】(《国策》)周文83960 【邹忌讽齐王纳谏】(《国策》)周文43861 【颜斶说齐王】(《国策》)周文39062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周文114163 【赵威后问齐使】(《国策》)周文34764 【庄辛论幸臣】(《国策》)周文55265 【触詟说赵太后】(《国策》)周文74466 【鲁仲连义不帝秦】(《国策》)周文167667 【鲁共公择言】(《国策》)周文30668 【唐雎说信陵君】(《国策》)周文18969 【唐雎不辱使命】(《国策》)周文48570 【乐毅报燕王书】(《国策》)周文123871 【李斯谏逐客书】(秦文)周文91372 【卜居】(《楚辞》)周文38873 【宋玉对楚王问】(《楚辞》)周文311第五卷汉文74 【五帝本纪赞】(《史记》)汉文23175 【项羽本纪赞】(《史记》)汉文23176 【秦楚之际月表】(《史记》)汉文34577 【高祖功臣侯年表】(《史记》)汉文46578 【孔子世家赞】(《史记》)汉文14379 【外戚世家序】(《史记》)汉文26680 【伯夷列传】(《史记》)汉文99681 【管晏列传】(《史记》)汉文125882 【屈原列传】(《史记》)汉文175483 【酷吏列传序】(《史记》)汉文25384 【游侠列传序】(《史记》)汉文80285 【滑稽列传】(《史记》)汉文87186 【货殖列传序】(《史记》)汉文82387 【太史公自序】(《史记》)汉文141288 【报任少卿书】(司马迁)汉文2866第六卷汉文89 【高帝求贤诏】(《西汉文》)汉文21490 【文帝议佐百姓诏】(《西汉文》)汉文22791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西汉文》)汉文22792 【武帝求茂材异等诏】(《西汉文》)汉文7693 【贾谊过秦论上】(《西汉文》)汉文108394 【贾谊治安策】(一)】(《西汉文》)汉文173695 【晁错论贵粟疏】(《西汉文》)汉文121196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西汉文》)汉文165697 【司马相如上书谏猎】(《西汉文》)汉文34998 【李陵答苏武书】(《西汉文》)汉文156799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西汉文》)汉文1046 100 【杨惲报孙会宗书】(《西汉文》)汉文892 101 【光武帝临淄劳耿弇】(《东汉文》)汉文157 102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东汉文》)汉文303 103 【诸葛亮前出师表】(《后汉文》)汉文752 104 【诸葛亮后出师表】(《后汉文》)汉文762第七卷六朝、唐文105 【陈情表】(李密)六朝、唐文575 106 【兰亭集序】(王羲之)六朝、唐文391 107 【归去来辞】(陶渊明)六朝、唐文399 108 【桃花源记】(陶渊明)六朝、唐文396 109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六朝、唐文210 110 【北山移文】(孔稚珪)六朝、唐文784 111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六朝、唐文445 112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骆宾王)六朝、唐文526 113 【滕王阁序】(王勃)六朝、唐文916 114 【与韩荆州书】(李白)六朝、唐文598 115 【春夜宴桃李园序】(李白)六朝、唐文141 116 【吊古战场文】(李华)六朝、唐文768 117 【陋室铭】(刘禹锡)六朝、唐文101118 【阿房宫赋】(杜牧)六朝、唐文630 119 【原道】(韩愈)六朝、唐文1735 120 【原毁】(韩愈)六朝、唐文828 121 【获麟解】(韩愈)六朝、唐文247 122 【杂说一】(韩愈)六朝、唐文144 123 【杂说四】(韩愈)六朝、唐文180第八卷唐文124 【师说】(韩愈)唐文558 125 【进学解】(韩愈)唐文920 126 【圬者王承福传】(韩愈)唐文809 127 【讳辩】(韩愈)唐文629 128 【争臣论】(韩愈)唐文1391 129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韩愈)唐文577 130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韩愈)唐文906 131 【与于襄阳书】(韩愈)唐文541 132 【与陈给事书】(韩愈)唐文424 133 【应科目时与人书】(韩愈)唐文322 134 【送孟东野序】(韩愈)唐文775 135 【送李愿归盘谷序】(韩愈)唐文619 136 【送董邵南序】(韩愈)唐文176 137 【送杨少尹序】(韩愈)唐文440 138 【送石处士序】(韩愈)唐文604 139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韩愈)唐文498 140 【祭十二郎文】(韩愈)唐文1275 141 【祭鳄鱼文】(韩愈)唐文552 142 【柳子厚墓志铭】(韩愈)唐文1152第九卷唐、宋文143 【驳《复仇议》】(柳宗元)唐、宋文797 144 【桐叶封弟辨】(柳宗元)唐、宋文338 145 【箕子碑】(柳宗元)唐、宋文410 146 【捕蛇者说】(柳宗元)唐、宋文570 147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唐、宋文583 148 【梓人传】(柳宗元)唐、宋文1252 149 【愚溪诗序】(柳宗元)唐、宋文542 150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柳宗元)唐、宋文494 151 【钴鉧潭西小丘记】(柳宗元)唐、宋文411 152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唐、宋文269 153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柳宗元)唐、宋文685 154 【待漏院记】(王禹偁)唐、宋文633 155 【黄冈竹楼记】(王禹偁)唐、宋文405 156 【书《洛阳名园记》后】(李格非)唐、宋文277 157 【严先生祠堂记】(范仲淹)唐、宋文271158 【岳阳楼记】(范仲淹)唐、宋文440 159 【谏院题名记】(司马光)唐、宋文205 160 【义田记】(钱公辅)唐、宋文715 161 【袁州州学记】(李覯)唐、宋文490 162 【朋党论】(欧阳修)唐、宋文732 163 【纵囚论】(欧阳修)唐、宋文508 164 【释秘演诗集序】(欧阳修)唐、宋文505第十卷宋文165 【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宋文618 166 【送杨寘序】(欧阳修)宋文396 167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宋文394 168 【五代史宦者传论】(欧阳修)宋文456 169 【相州昼锦堂记】(欧阳修)宋文568 170 【丰乐亭记】(欧阳修)宋文505 171 【醉翁亭记】(欧阳修)宋文480 172 【秋声赋】(欧阳修)宋文503 173 【祭石曼卿文】(欧阳修)宋文357 174 【泷冈阡表】(欧阳修)宋文1365 175 【管仲论】(苏洵)宋文829 176 【辨奸论】(苏洵)宋文588 177 【心术】(苏洵)宋文747 178 【张益州画像记】(苏洵)宋文1046 179 【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宋文674 180 【范增论】(苏轼)宋文643 181 【留侯论】(苏轼)宋文735 182 【贾谊论】(苏轼)宋文765 183 【晁错论】(苏轼)宋文656第十一卷宋文184 【上梅直讲书】(苏轼)宋文642 185 【喜雨亭记】(苏轼)宋文462 186 【凌虚台记】(苏轼)宋文507 187 【超然台记】(苏轼)宋文647 188 【放鹤亭记】(苏轼)宋文601 189 【石钟山记】(苏轼)宋文599 190 【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宋文1015 191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苏轼)宋文553 192 【前赤壁赋】(苏轼)宋文650 193 【后赤壁赋】(苏轼)宋文446 194 【三槐堂铭】(苏轼)宋文681 195 【方山子传】(苏轼)宋文453 196 【六国论】(苏辙)宋文632 197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宋文614198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宋文553 199 【寄欧阳舍人书】(曾巩)宋文904 200 【赠黎安二生序】(曾巩)宋文432 201 【读孟尝君传】(王安石)宋文103 202 【同学一首别子固】(王安石)宋文333 203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宋文619 204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王安石)宋文446第十二卷明文205 【送天台陈庭学序】(宋濂)明文510 206 【阅江楼记】(宋濂)明文678 207 【司马季主论卜】(刘基)明文402 208 【卖柑者言】(刘基)明文347 209 【深虑论】(方孝孺)明文618 210 【豫让论】(方孝孺)明文774 211 【亲政篇】(王鏊)明文1122 212 【尊经阁记】(王守仁)明文1226 213 【象祠记】(王守仁)明文642 214 【瘗旅文】(王守仁)明文904 215 【信陵君救赵论】(唐顺之)明文1110 216 【报刘一丈书】(宗臣)明文678 217 【《吴山图》记】(归有光)明文427 218 【沧浪亭记】(归有光)明文358 219 【《青霞先生文集》序】(茅坤)明文717 220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明文441 221 【徐文长传】(袁宏道)明文860 222 【五人墓碑记】(张溥)明文795卷一周文【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左传》)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诗经《正月》原文、翻译和注释
![诗经《正月》原文、翻译和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bbe466ca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e5.png)
诗经《正月》原文、翻译和注释(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诗经《正月》原文、翻译和注释【导语】:诗人忧国哀民,叹息人民的穷困,国家的覆亡。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439e32952ea551810a6874a.png)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注释(1)永王:唐玄宗第十六子,名李璘。
《永王东巡歌》集中本十一首,元人萧士赟、近人郭沫若等认为原其九为伪作。
(2)正月:指农历十一月。
这里用的是王正月。
周以建子之月(农历十一月)为正。
《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
公羊传: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李白用王正月,取大一统义,是春秋笔法。
(3)天子句:谓唐玄宗授永王璘以重任,使其远巡。
龙虎旗,绘有龙虎的旗帜,为天子仪仗。
这里借指节度使的重任。
(4)波:指乱象。
(5)江汉句:江汉,指和汉水之间及其附近的地域。
翻为,反而成为。
雁鹜池,王琦注:《太平御览》:《图经》曰:梁孝王有燕鹜池,周围四里,梁王所凿。
这里泛指游乐之地。
(6)三川句:形容洛阳被安禄叛军占领后的乱象。
三川,指洛阳。
以其有河、洛、伊三川。
北虏,指安禄山叛军。
(7)四海句:公元311年(西晋永嘉五年),刘曜攻陷洛阳,百官士庶三万余人,中原衣冠之族相率南奔,避乱江东。
安禄山破两京,士人多携家奔江东,有似永嘉之难。
(8)但用二句:以谢安自居,希望永王重用自己。
《晋书谢安传》: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
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
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
东山,谢安隐居处。
(9)雷鼓:如雷的鼓声。
(10)云旗句:云旗,画有熊虎图案的大旗。
猎猎,风声。
寻阳,即浔阳。
晋浔阳郡,隋为九江,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改浔阳。
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
(11)三吴:泛指吴地,具体说法较多。
(12)五色光:官军上面的瑞气。
《南史王僧辩传》:贼望官军上有五色云。
(13)龙盘虎踞:钟山龙蟠,石头虎踞。
帝王州,南朝谢脁《入朝曲》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为其所本。
(14)帝子句:帝子,指永王李璘,因其是唐玄宗之子。
公羊传《春王正月》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公羊传《春王正月》原文注释译文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dfa69c38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c5.png)
公羊传《春王正月》原文注释译文鉴赏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 大一统也①。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
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②。
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
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
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③。
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
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
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
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长不以贤④; 立子以贵不以长。
桓何以贵?母贵也。
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注释】①大:强调。
②平:治理。
反:同“返”。
③扳:同“攀”。
④適 (di):通“嫡”。
【译文】“元年”是什么意思?是国君的即位之年。
“春”是什么意思?是一年的开端。
“王”指的是谁?是指的周文王。
为什么先说“王” 后说“正月”?这里意思是周王朝的正月。
为什么要说“王正月” 呢?是为了强调天下一统。
隐公为什么不说“即位”? 这是成全隐公的意愿。
为什么要成全隐公的意愿? 隐公要等治理好国家之后再把君位还给桓公。
为什么要还给桓公? 桓公幼小而尊贵,隐公年长而地位卑微。
他们之间的尊卑差别较小,国人没有知道的。
隐公年长而贤明,大夫们为讨好隐公而立他为国君。
隐公如果此时推辞不就君位,就没办法知道桓公一定得到大夫们的拥立。
况且如果桓公即位,隐公担心大夫们不愿意辅佐幼小的君主。
所以,隐公的即位,是为了桓公以后能够即位。
隐公年长而贤明,为什么不适合即君位呢? 如果嫡夫人的儿子有多位,则立年长的,而不是看是否贤明; 如果是非嫡夫人的儿子,则立出身高贵的,而不是看是否年长。
桓公为什么高贵?是因为他的母亲高贵。
母亲高贵,那么儿子为什么高贵?儿子因母亲地位高而高贵,母亲则因为儿子即位而高贵。
【鉴赏】本文所解释的是《春秋》经文的第一句:“元年春王正月。
”第一段通过分析这几个字的顺序,阐明了《春秋》所谓的“尊王”思想。
第二段指出隐公执政的目的是要将君位还给桓公,原因是当时宗法制度的要求,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诗经《正月》原文译文鉴赏
![诗经《正月》原文译文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781a1cee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19.png)
诗经《正月》原文|译文|鉴赏《正月》是一位忧国忧民、愤世嫉俗的周大夫创作的怨刺周幽王的诗歌。
诗中表现了末世昏君、得志小人和广大人民三种人的心态,道出了乱世人民的不幸。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正月》原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
民之讹言,亦孔之将。
念我独兮,忧心京京。
哀我小心,癙忧以痒。
父母生我,胡俾我瘉?不自我先,不自我后。
好言自口,莠言自口。
忧心愈愈,是以有侮。
忧心惸惸,念我无禄。
民之无辜,并其臣仆。
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瞻彼中林,侯薪侯蒸。
民今方殆,视天梦梦。
既克有定,靡人弗胜。
有皇上帝,伊谁云憎?谓山盖卑,为冈为陵。
民之讹言,宁莫之惩。
召彼故老,讯之占梦。
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谓天盖高,不敢不局。
谓地盖厚,不敢不蹐。
维号斯言,有伦有脊。
哀今之人,胡为虺蜴?瞻彼阪田,有菀其特。
天之杌我,如不我克。
彼求我则,如不我得。
执我仇仇,亦不我力。
心之忧矣,如或结之。
今兹之正,胡然厉矣?燎之方扬,宁或灭之?赫赫宗周,褒姒灭之!终其永怀,又窘阴雨。
其车既载,乃弃尔辅。
载输尔载,将伯助予!无弃尔辅,员于尔辐。
屡顾尔仆,不输尔载。
终逾绝险,曾是不意。
鱼在于沼,亦匪克乐。
潜虽伏矣,亦孔之炤。
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虐!彼有旨酒,又有嘉肴。
洽比其邻,婚姻孔云。
念我独兮,忧心殷殷。
佌佌彼有屋,蔌蔌方有谷。
民今之无禄,天夭是椓。
哿矣富人,哀此惸独。
译文及注释译文正月地上满是霜,让我心中很忧伤。
民心已乱谣言起,谣言传播遍四方。
独我一人愁当世,忧思不去萦绕长。
可怜担惊又受怕,忧思成疾病难当。
父母生我不逢时,为何令我遭祸殃?苦难不早也不晚,此时恰落我头上。
好话既都嘴里说,坏话也全口中讲。
忧心忡忡不合时,因此受辱遭中伤。
郁郁不乐心里忧,想我没福能消受。
平民百姓无罪过,也成奴仆居末流。
可悲我们若亡国,利禄功名哪里求?看那乌鸦将止息,飞落谁家屋檐头?远望树林成一片,粗细只能当柴烧。
百姓正在危难中,上天昏睡不知道。
如果天命已确定,没人抗拒能奏效。
古文观止——目录、篇头2018.6.5
![古文观止——目录、篇头2018.6.5](https://img.taocdn.com/s3/m/0ac5152cee06eff9aef8071b.png)
车驾至临溜自劳军,子严敦书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
15
后汉书1诸葛亮前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
16
2、诸葛亮后出师表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第七卷六朝唐文
序
篇名
篇头
1
李密陈情表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
8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
9
王勃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10
李白1,与韩荆州书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
11
2,春夜宴桃李园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
12
李华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
13
3
3、秦楚之际月表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
4
4、高祖功臣侯年表
正义高祖初定天下,表明有功之臣而侯之,
5
5、孔子世家赞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6
6、外戚世家序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
7
7、伯夷列传
夫学者载籍极博。尤考信于六艺。《诗》、《书》
8
8、管晏列传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
16
16、吴许越成
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槜李也。
第三卷周文(《国语》)
序
篇名
篇头
1
1、祭公谏征犬戎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
2
2、召公谏厉王止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
古文观止注释
![古文观止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ad59d1b1f121dd36a32d828e.png)
《春王正月》古文赏析注释:①《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迄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
《公羊传》的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公羊传》的体裁特点,是经传合并,传文逐句传述《春秋》经文的大义,与《左传》以记载史实为主不同。
《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历代今文经学家时常用它作为议论政治的工具。
同时它还是研究至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②元年:君王执政的第一年,这里指鲁隐公元年。
③王:能够贯彻天道、地道、人道而治天下的君王。
孰谓:指的是谁。
文王:即周文王姬姓,名昌。
④曷(he):同“何”,什么。
⑤王正月:每年的头一个月叫正月,每月的头一天叫朔。
古时候王者受命,必改正朔。
周历以建子之朋(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
这里讲的“王正月”是说奉周王的正朔,以周历纪年月。
⑥大一统:强调王道统一于道、天下统一于王。
⑦公:指鲁隐公。
即位:就君王之位。
⑧成公意:成全隐公的心意。
⑨平国:使国家平定。
平,治。
反之桓:归还给鲁桓公,反同“返”,归还的意思。
桓:指鲁桓公。
⑩贵:出身高贵,指嫡生。
桓幼而贵:桓公虽年幼却比隐公高贵。
⑾隐:指隐公。
长(zhang):年长。
卑:出身卑微,指庶生。
⑿其:他们。
微:不容易被人知道。
⒀莫:沒有人。
⒁贤:贤德⒂诸:各位。
扳(ban):强行拥立。
隐:指隱公。
立之:使之立于国君之位。
⒃于是:在此情況下。
辞立:谢绝被立为国君。
⒄且:况且。
如:如果。
⒅相(xiang):辅助。
幼君:指桓公。
⒆故:所以。
凡:总起来说。
⒇適(di):通“嫡”,指嫡生的,封建宗法制度称正妻所生的儿子叫嫡子。
(21)以:根据。
(22)立子:立庶子。
嫡夫人没有儿子,则从媵人、侄娣所生的儿子(庶子)中选择继承人。
《宋人及楚人平》古文赏析【注释】①外平不书:《春秋》是鲁史,对于他国的称外。
31《春王正月》原文译文及赏析 《古文观止》每日一篇
![31《春王正月》原文译文及赏析 《古文观止》每日一篇](https://img.taocdn.com/s3/m/0dd1753daeaad1f346933fd0.png)
《古文观止》每日一篇31.春王正月【原文】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
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
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
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
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
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
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
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桓何以贵?母贵也。
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译文】“元年”是什么意思?是君主即位的头一年。
“春”是什么意思?是四季中的头一季。
“王”指的是哪一位?指的是周文王。
为什么先说“王”然后说“正月”?因为正月是周文王所确定的正月。
为什么要说“王正月”?因为四方都奉行周历,表明天下统一。
记载隐公为什么不说是即位?这是为了成全隐公的心愿。
为什么要成全隐公的心愿?因为隐公打算治理好国家,然后把国家交还给桓公。
为什么要还给桓公?因为桓公虽然年幼但地位尊贵,隐公虽然年长却地位略低,但他们这种尊卑的区别很小,国人是不知道的。
隐公年长而又贤能,所以大臣们拥立隐公为君。
隐公如果在这个时候辞让,那么他也不知道桓公日后是否一定立为国君。
况且如果立桓公为国君,恐怕各位大夫们也不能尽力辅佐这位幼君。
因此凡事隐公对自己摄位为君的考虑,实际上都是为了日后桓公能立为国君。
隐公年长而又贤能,为什么不应该立为国君呢?这是因为立国君有立国君的制度,立嫡子为国君,只根据年龄大小而不根据是否贤良;立其庶子为国君,只根据地位尊卑而不根据年龄大小。
那么桓公为什么尊贵?因他的母亲尊贵,母亲尊贵儿子为什么就一定尊贵?是因为儿子由于母亲尊贵而尊贵,母亲又由于儿子尊贵而尊贵。
【艺术特色】本文选自《公羊传》,通篇以设问对答行文,文情起伏,中间两度曲折,意在揣度鲁隐公心事,婉曲慰贴。
篇末以一语总结,论断明确斩截而有余韵。
春秋齐桓公二十一年原文与解析
![春秋齐桓公二十一年原文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e2a3738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0a.png)
春秋齐桓公二十一年原文与解析春秋时期,齐国的桓公在位二十一年,这段历史被记录在《春秋左传》中。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一时期的原文和解析。
原文:
「二十一年,春,王正月,公如晋,還如齊。
夏,公如周,還如齊。
九月甲子,公孫敖帥師侵黄。
冬,十月丙申,鄭伯弔晉還如鄭。
」解析:
经过简洁的时间描述,原文首先提到齐桓公在公元前533年正月游
览晋国,然后返回自己的国家齐国。
夏季,桓公再次前往周国,并返
回齐国。
接着,在九月的甲子日,公孙敖带领大军侵略黄国。
然后,
到了冬季的十月丙申日,郑伯前往晋国表示哀悼,然后返回鄭国。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齐桓公二十一年发生了多次的出访与
外交活动,以及侵略行为。
他先后访问了晋国和周国,并亲自带领军
队进攻黄国。
此外,他还与晋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这段原文表达简练,用词精确,展示了当时国家间的交往和冲突。
通过对春秋齐桓公二十一年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
历史背景和事件。
请注意,本文只回答题目所要求的内容,不再重复标题或其他不相
关信息。
高中文言文阅读:年春,王正月,秦伯纳之。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①,曰:“臣负羁绁②从君巡于天下,臣
![高中文言文阅读:年春,王正月,秦伯纳之。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①,曰:“臣负羁绁②从君巡于天下,臣](https://img.taocdn.com/s3/m/52a4952652d380eb63946d06.png)
高中文言文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二十四年春,王正月,秦伯纳之。
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①,曰:“臣负羁绁②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甚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由此亡。
”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其璧于河。
济河,围令狐,入桑泉,取臼衰。
二月甲午,晋师军于庐柳。
秦伯使公子絷如晋师。
师退,军于郇。
辛丑,狐偃及秦、晋之大夫盟于郇。
壬寅,公子入于晋师。
丙午,入于曲沃。
丁未,朝于武宫③。
戊申,使杀怀公于高梁。
吕、郤④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
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
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
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
三月,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
晦,公宫火。
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
初,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其出也,窃藏以逃,尽用以求纳之。
及入,求见,公辞焉以沐。
谓仆人曰:“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宜吾不得见也。
居者为社稷之守,行者为羁绁之仆,其亦可也,何必罪居者?国君而仇匹夫,惧者其众矣。
”仆人以告,公遽见之。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
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有删改)(注)①公子:指重耳,因骊姬之乱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
②羁绁:羁jī:马笼头;绁xiè,同“绁”,绳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王正月》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作品介绍】
《春王正月》选自《公羊传》的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春王正月条。
全文分两部分。
前一部分解释《春秋》经文“元年春王正月”的含义,表明《春秋》尊崇周王室为天下宗主的“大一统”思想。
后一部分解释该年虽为隐公元年却不称隐公即位的原因,目的在于阐发“辨尊卑,别嫡庶”的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类冠冕堂皇之辞的背后,其实是一场血雨腥风的夺权斗争。
鲁惠公元妃孟子无子,继室声子生子,名息姑。
息姑长大后,鲁惠公为他娶宋武公女仲子。
仲子来到鲁国,却被惠公看中,夺而自娶。
仲子为惠公生子,名允,即后来的鲁桓公。
于是,惠公升仲子为夫人,以允为太子。
鲁惠公死后,本应由太子继承君位,但太子年幼,因而鲁国人拥立息姑摄政,是为鲁隐公。
鲁隐公声称自己摄政是因为担心诸大夫不能辅佐年幼的太子,他虽宣言让位,但却在位达十一年之久。
羽父看透了鲁隐公虚伪的心理,向隐公表示愿意去杀太子,作为交换条件是任命他为太宰。
隐公不从。
羽父又反过来为太子策划,派人杀隐公,而拥立太子允,是为鲁桓公。
【原文】
《春王正月①》
出处:《公羊传·隐公元年》
元年者何也②?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③。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④?王正月也⑤。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⑥。
公何以不言即位⑦?成公意也⑧。
何成乎公之意也?公将平国而反之桓⑨。
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⑩,隐长而卑⑾,其为尊卑也微⑿,国人莫知⒀。
隐长又贤⒁,诸大夫扳隐而立之⒂。
隐于是焉而辞立⒃,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
且如桓立⒄,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⒅。
故凡隐之立⒆,为桓立也。
隐长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