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原理
逻辑学基本原理
![逻辑学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25c5baee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8d.png)
罗辑学的基本原理1同一率:表现:思维对象概念和判断的统一。
违反:混淆概念,偷换概念。
2排中律:含义:任何一个思想为真或者为假,两个相互排斥的思想必有一真。
违反:对两个命题都否定,找到对命题既不持否定态度,也不持肯定态度。
3上反对:可以同假,必有一假。
4下反对:可以同真,必有一真。
5充足理由律:含义: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
公式:A为真,因为B真,并且由B可推出A,B为A的充足理由。
内容:一切事物都有成因,事物的存在不重要,就知道背后成因才是最重要的。
违反:强推结论,因果倒置,无中生有。
6矛盾律:含义: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判断必有一假。
要求:同一时刻事物在同一方面不能既是这样,又不是这样。
同一时刻事物的不同方面既是又不是是不矛盾的。
违反:避免矛盾就是避免谬误。
7灰色地带:真相不能被确认出来的情况。
8直言命题:词项:指充当直言命题主项和谓项的概念。
词项内涵:指对象的特有属性。
词项外延:指对象的范围。
含义:直言命题是表达一类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组成:直言命题=量项+主项+联项+谓项9主项:被谈论的事物。
谓项:主项事物的性质量项:主项事物的数量联项:连接主谓项的词项关于本源的知识同样可以广泛应用于实践领域,因为找到了事物的根源就可以控制事物的发展,控制事物所带来的影响。
……每一个原因与其结果之间必然存在根本的相似之处。
所谓原因,它必能导致我们所观察到的结果,并将在结果上留下其特定的印记;每一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都将反映出其根源的特性。
逻辑学是在引导我们通过正确的思考和推理,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
当逻辑学的基本原理融入到我们的脑海中,形成我们的第一反应,才能在使用时做到运用自如。
逻辑学四大原理
![逻辑学四大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f48812a3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f7.png)
逻辑学四大原理逻辑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哲学学科,其核心是逻辑原理。
逻辑原理是指在思维和推理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和原则。
逻辑学四大原理是指排中律、矛盾律、否定律和同一律,它们是逻辑学研究的基础,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逻辑学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排中律是指对于任何命题,要么为真,要么为假,不存在中间状态。
这一原理在逻辑推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判断问题时,不能模棱两可,必须做出明确的选择。
排中律的逻辑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避免陷入模糊和不确定的状态。
其次,矛盾律是指同一命题在同一时间、同一条件下不能既为真又为假。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进行推理和论证时,要保持逻辑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不能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
矛盾律的逻辑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严密的逻辑体系,确保推理和论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再次,否定律是指任何命题的否定命题不能同时为真。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推理和论证过程中,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否定和排除,从而找出问题的真相和本质。
否定律的逻辑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摆脱片面和主观的看法,客观客观地分析和判断问题,确保推理和论证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最后,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同一命题不能同时为真和为假。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进行推理和论证时,要保持逻辑的严谨性和完整性,不能出现逻辑混乱和混淆的情况。
同一律的逻辑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完整的逻辑体系,确保推理和论证的全面性和一致性。
总之,逻辑学四大原理是逻辑学研究的基础,它们在思维和推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深刻理解和准确运用这些原理,才能够确保我们的逻辑思维方式是科学的、严密的和有效的。
希望通过对逻辑学四大原理的深入研究和理解,能够帮助我们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逻辑学的方法和原理。
数学逻辑原理
![数学逻辑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a5ca7a56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82.png)
数学逻辑原理数学逻辑是一门研究数学的思维方式和推理规律的学科,它是数学的基础和核心。
数学逻辑原理通过严密的论证和推理,在数学研究和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数学逻辑的基本原理:命题逻辑、谓词逻辑和集合论。
命题逻辑命题逻辑是数学逻辑的基础,它研究的是命题之间的关系。
在命题逻辑中,命题是基本的逻辑单位,它可以是真或假的陈述句。
命题逻辑通过逻辑运算符(如非、合取、析取、蕴含和等价)来进行推理和证明。
首先,我们来介绍非运算。
非运算用符号“¬”表示,它将一个命题的真值取反。
例如,如果命题P是“今天是晴天”,则非P是“今天不是晴天”。
非运算常常用于否定某个命题。
接下来是合取运算。
合取运算用符号“∧”表示,表示两个命题都为真时,合取命题才为真。
例如,命题P是“今天是星期天”,命题Q是“明天放假”,则P∧Q表示“今天是星期天并且明天放假”。
在命题逻辑中,还有析取(用符号“∨”表示)和蕴含(用符号“→”表示)两个重要的逻辑运算。
析取运算表示两个命题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情况下,整个命题为真;蕴含运算表示当一个命题成立时,另一个命题也一定成立。
最后是等价运算。
等价运算用符号“↔”表示,它表示两个命题具有相同的真值,即要么都为真,要么都为假。
等价运算在数学证明中经常使用,它可以将一个复杂的命题分解为多个等价的命题,便于进行逻辑推理。
谓词逻辑谓词逻辑是命题逻辑的推广,它研究的是命题中的变量和量词。
谓词逻辑通过谓词和量词的运用,能够更准确地描述对象之间的关系。
在谓词逻辑中,谓词是表示与一个或多个变量相关的命题函数。
例如,P(x)可以表示“x是偶数”,Q(x, y)可以表示“x比y大”。
通过谓词,我们可以给命题加上变量,以便更加灵活地进行推理和推广。
与命题逻辑类似,谓词逻辑中也有逻辑运算符。
例如,全称量词“∀”表示对于所有的变量都成立,存在量词“∃”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变量成立。
全称量化和存在量化是谓词逻辑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用于描述对象的属性和关系。
逻辑学四大基本原理
![逻辑学四大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2418b964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c0.png)
逻辑学四大基本原理
逻辑学四大基本原理如下:
1. 同一律:事物只能是其本身,任何事物不能同时是另一事物。
这一原理表明个体事物的唯一性和独立性。
2. 排中律:在一定条件下的判断,只能是“是”或“非”,不存在中间状态。
也就是说,事物不能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只可能存在两种极端状态。
3. 充足理由律: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
也被称为因果原理,表明事物发生或存在的原因是可以被找到和解释的。
在进行论证时,需要为观点或结论提供充分的理由和证据。
4. 矛盾律:在同一时刻,某个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方面既是这样又不是这样。
这个原理告诉我们,在逻辑推理中,我们需要避免自相矛盾的观点或论证。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查阅逻辑学相关书籍。
逻辑学四大原理
![逻辑学四大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aa7e6189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c1.png)
逻辑学四大原理逻辑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人类思维的规律和方法。
在逻辑学中,有四大基本原理,它们是矛盾原理、排中律、第三种排中律和因果律。
这四大原理贯穿于逻辑学的各个领域,对于我们正确思考和分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矛盾原理是逻辑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指出,对于同一对象的同一方面来说,它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不可能既存在又不存在。
这意味着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而且矛盾着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质变。
例如,水是液体,不可能既是液体又是固体。
矛盾原理告诉我们,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也是事物变化的原因。
其次,排中律是逻辑学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它指出,对于任何命题来说,要么是真,要么是假,不存在第三种可能性。
这意味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的,不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
排中律告诉我们,要对事物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就必须坚持真理和事实,不能模棱两可。
第三种排中律是逻辑学的又一个基本原理。
它指出,对于任何命题来说,要么是真,要么是假,不存在第三种可能性。
这意味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的,不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
排中律告诉我们,要对事物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就必须坚持真理和事实,不能模棱两可。
最后,因果律是逻辑学的最后一个基本原理。
它指出,任何事件都有其必然的原因和结果,事件的发生是由其原因所决定的。
因果律告诉我们,要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就必须找到事件的根本原因,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总之,逻辑学的四大原理是我们正确思考和分析问题的重要工具。
矛盾原理告诉我们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排中律告诉我们要坚持真理和事实,第三种排中律告诉我们不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因果律告诉我们要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
只有深刻理解和运用这些原理,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
逻辑学四大原理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逻辑学四大原理
![逻辑学四大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cb6a7ff4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c0.png)
逻辑学四大原理
逻辑学有四大基本原理,分别是:
1. 非矛盾律:一个陈述和它的否定陈述不能同时为真。
例如,如果说"今天是星期一"为真,那么"今天不是星期一"必定为假。
2. 排中律:对于任意的陈述,其本体和其否定二者必定有一个为真,而且只有一个为真。
例如,对于陈述"这杯水是冷的",
要么这杯水是冷的为真,要么这杯水不是冷的为真,二者必定有一个为真。
3. 含中律:对于一个复合陈述,如果它的某个组成部分为真,那么它本身就为真。
例如,如果有一个复合陈述"如果今天下雨,那么我就带伞",那么只要今天下雨,那么整个陈述就为真。
4. 归谬律:如果从假陈述出发,可以得出任何陈述,那么这个陈述是无效的。
例如,如果说"如果猫是哺乳动物,那么大象
可以飞",显然这是个错误的陈述,因为从假的前提无法得出
正确的结论。
这四大原理是逻辑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原理,它们为我们分析和推理事物的关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逻辑学四大基本原理
![逻辑学四大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b019e599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b5.png)
逻辑学四大基本原理逻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推理规律的学科,它的基本原理是逻辑思维的基础,对于理解和运用逻辑思维至关重要。
逻辑学的四大基本原理包括恒真律、排中律、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
首先,恒真律是指任何命题与其否定命题不可能同时为真。
也就是说,命题和其否定命题不能同时为真。
例如,命题“今天是周日”和“今天不是周日”不能同时为真。
这一原理是逻辑思维的基础,它保证了命题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其次,排中律是指任何命题要么为真,要么为假,不存在中间状态。
换句话说,任何命题的真假只有两种可能性,不会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
例如,命题“这个苹果是红色的”要么为真,要么为假,不存在其他可能性。
排中律保证了命题的确定性和明确性。
接着,矛盾律是指任何命题与其否定命题不可能同时为真。
也就是说,命题和其否定命题不能同时为真。
例如,命题“这个苹果是红色的”与“这个苹果不是红色的”不能同时为真。
矛盾律保证了命题之间的互斥性和对立性。
最后,充足理由律是指任何命题要么有充足的理由证明其真实性,要么有充足的理由证明其虚假性。
换句话说,任何命题都需要有充足的理由支持其真假。
例如,如果要证明“这个苹果是红色的”,就需要提供充足的理由和证据来支持这一命题。
充足理由律保证了命题的证明和推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总之,逻辑学的四大基本原理包括恒真律、排中律、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
这些原理构成了逻辑思维的基础,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逻辑思维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应该始终遵循这些原理,以确保我们的思维和推理是合乎逻辑的。
逻辑学的四大基本原理是我们进行思维和推理的基石,只有深刻理解和准确运用这些原理,我们才能做出合乎逻辑的判断和推理。
逻辑学的四大基本原理是我们进行思维和推理的基石,只有深刻理解和准确运用这些原理,我们才能做出合乎逻辑的判断和推理。
逻辑学的基本原理
![逻辑学的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5bf3cf8b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45.png)
逻辑学的基本原理一、引言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和推理的学科,它的基本原理对于人类的思维和语言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介绍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命题逻辑、谓词逻辑、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等方面。
二、命题逻辑命题逻辑是研究命题之间关系的一种形式化方法。
命题是一个陈述句,它要么是真实的,要么是虚假的。
在命题逻辑中,我们用符号来表示命题,并且通过符号之间的连接来表示不同命题之间的关系。
1. 命题符号在命题逻辑中,我们用字母和符号来表示不同类型的命题。
例如:- P表示“今天会下雨”- Q表示“明天会晴天”- ¬P表示“今天不会下雨”- P∧Q表示“今天会下雨并且明天会晴天”2. 逻辑连接词在命题逻辑中,我们用符号来表示不同类型的逻辑连接词。
例如:- ¬表示否定- ∧表示合取(and)- ∨表示析取(or)- →表示蕴含- ↔表示等价通过这些连接词,我们可以将不同的命题组合起来,形成更复杂的命题。
三、谓词逻辑谓词逻辑是研究谓词之间关系的一种形式化方法。
谓词是一个描述性的语句,它通常包含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并且可以用量词来限定主语的范围。
在谓词逻辑中,我们用符号来表示不同类型的谓词,并且通过符号之间的连接来表示不同谓词之间的关系。
1. 谓词符号在谓词逻辑中,我们用字母和符号来表示不同类型的谓词。
例如:- P(x)表示“x是一个人”- Q(x)表示“x是一个学生”- R(x,y)表示“x喜欢y”2. 量化符号在谓词逻辑中,我们用量化符号来限定主语的范围。
例如:- ∀x表示“对于所有x”- ∃x表示“存在一个x”通过这些量化符号,我们可以将不同类型的命题组合起来,形成更复杂的命题。
四、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一种基于已知事实和规则进行推理和判断的方法。
在演绎推理中,我们根据已知事实和规则得出结论,并且可以通过证明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1. 假设和前提在演绎推理中,我们需要先假设一些前提,然后根据这些前提进行推理。
逻辑学的基本原理与概念
![逻辑学的基本原理与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4a86aab9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91.png)
逻辑学的基本原理与概念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思维和推理规律的学科,它关注的是我们如何正确地思考和推理。
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清晰、准确和合理的思维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
一、命题逻辑命题逻辑是逻辑学的基础,它研究的是命题之间的关系。
命题是陈述性语句,可以被判断为真或假。
命题逻辑的基本原理包括“与”、“或”、“非”和“蕴涵”等。
其中,“与”表示两个命题同时为真时整个命题为真,“或”表示两个命题中至少有一个为真时整个命题为真,“非”表示命题的否定,“蕴涵”表示如果前提为真,则结论也为真。
命题逻辑的概念还包括真值表、逻辑联结词和命题公式等。
二、谓词逻辑谓词逻辑是命题逻辑的扩展,它研究的是命题中的对象和属性之间的关系。
谓词逻辑引入了量词和谓词,量词包括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用来表示命题在某个范围内是否成立。
谓词表示对象的性质或关系,它可以是单个对象的属性,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关系。
谓词逻辑的基本原理包括量词的分配律、量词的对偶律和量词的去范围律等。
三、推理推理是逻辑学的核心内容,它研究的是从已知命题出发得出新的结论的方法和规则。
推理可以分为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两种。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过程,它基于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的规则,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正确性。
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过程,它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推理的基本原理包括假言推理、拒取式推理、假设演绎和归谬法等。
四、谬误谬误是逻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指的是推理过程中的错误和伪命题。
谬误可以分为形式谬误和实质谬误两种。
形式谬误是指推理过程中违反了逻辑规则,导致结论不正确。
实质谬误是指推理过程中出现了事实错误或逻辑错误,导致结论不可靠。
谬误的常见类型包括偷换概念、诉诸个人攻击、虚假二选一和滥用类比等。
了解和识别谬误有助于我们避免在思考和推理过程中犯错。
总结起来,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清晰、准确和合理的思维方式。
逻辑学四大原理
![逻辑学四大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e3432a32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cf.png)
逻辑学四大原理
逻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推理规律的学科,其核心是逻辑原理。
逻辑学四大原理是指恒真律、排中律、矛盾律和同一律。
这四大原理是逻辑学的基础,对于理解和运用逻辑学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恒真律是指任何命题与其自身的否定之间的关系。
恒真律指出,任何命题与其自身的否定之间的关系是恒定不变的,即命题与其否定之间的关系永远是真的。
例如,“今天是周一”与“今天不是周一”之间的关系就符合恒真律。
其次,排中律是指对于任何命题,它要么为真,要么为假,不存在第三种可能。
排中律强调了命题的确定性,即命题要么为真,要么为假,不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
例如,“这个苹果是红色的”这个命题要么为真,要么为假,不存在其他可能性。
接下来,矛盾律是指任何命题与其否定之间的关系。
矛盾律指出,任何命题与其否定之间的关系是互相排斥的,即命题与其否定之间不可能同时为真。
例如,“这个苹果是红色的”与“这个苹果不是红色的”之间的关系符合矛盾律。
最后,同一律是指任何命题与它自身之间的关系。
同一律指出,任何命题与它自身之间的关系是恒定的,即命题与它自身之间的关
系永远是真的。
例如,“今天是周一”与“今天是周一”之间的关
系符合同一律。
总的来说,逻辑学四大原理是逻辑学的基础,它们对于理解和
运用逻辑学具有重要意义。
恒真律、排中律、矛盾律和同一律分别
强调了命题与其自身的关系、命题的确定性、命题与其否定的关系
以及命题与它自身的关系。
只有深入理解和运用这些原理,才能更
好地理解和运用逻辑学。
逻辑学四大原理
![逻辑学四大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5b5b4ca1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95.png)
逻辑学四大原理逻辑学作为一门哲学分支,研究的是人类思维和推理的规律。
在逻辑学中,有四大基本原理,它们是矛盾原理、排中律、同一律和唯一律。
这四大原理是逻辑学研究的基石,它们为我们理解世界、分析问题、推理论证提供了重要的逻辑基础。
首先,矛盾原理是逻辑学中最基本的原理之一。
它指出了矛盾存在的客观事实,即对立的两个命题不能同时成立。
例如,在命题“这个苹果是红色的”和“这个苹果不是红色的”中,这两个命题不能同时为真。
矛盾原理告诉我们,在推理和论证过程中,我们需要排除矛盾,保持逻辑的一致性和严谨性。
其次,排中律是指在任何命题中,命题要么为真,要么为假,不存在中间状态。
这意味着任何命题的真值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真,要么是假。
例如,在命题“这个苹果是红色的”和“这个苹果不是红色的”中,这两个命题必有一个为真,一个为假,不存在其他可能。
排中律为我们提供了在逻辑推理中判断命题真值的基本原则。
再者,同一律是指同一个命题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意义下,只能有一个真值。
这意味着在特定的条件下,同一个命题只能是真或者假,不能既是真又是假。
例如,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条件下,“这个苹果是红色的”这个命题只能有一个真值,要么是真,要么是假,不能同时为真和假。
同一律为我们提供了在逻辑推理中判断命题真值的基本原则。
最后,唯一律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同一命题只能有一个真值。
这意味着在特定的条件下,同一个命题只能是真或者假,不能同时为真和假。
唯一律强调了在特定条件下命题真值的确定性,为我们提供了在逻辑推理中判断命题真值的基本原则。
总之,逻辑学四大原理——矛盾原理、排中律、同一律和唯一律,构成了逻辑学的基本框架,为我们理解世界、分析问题、推理论证提供了重要的逻辑基础。
通过深入理解和运用这些原理,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好地进行思维和推理。
逻辑学四大原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是我们认识世界、分析问题、推理论证的重要工具,也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探索的基础。
什么是逻辑的基本原理?
![什么是逻辑的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18dfa44e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53.png)
什么是逻辑的基本原理?
逻辑的基本原理是一种思维方式,用于推理和判断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真实性。
它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问题,以及从中得出合理的结论。
逻辑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真理与假理:逻辑基于真理与假理的概念。
一个陈述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不存在中间状态。
例如,陈述“今天是星期一”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
2. 命题与推理:逻辑使用命题来描述陈述的真假。
命题是一个陈述句,可以是
真的或假的。
通过推理,我们可以根据已知的命题得出新的结论。
例如,如果
已知命题A是真的,且已知命题A蕴含命题B,则我们可以推断命题B也是真的。
3. 逻辑联结词:逻辑联结词用于连接命题,形成复合命题。
常见的逻辑联结词
有“与”、“或”、“非”等。
例如,命题A与命题B的合取命题可以表示为A且B,
命题A或命题B的析取命题可以表示为A或B。
4. 推理规则:逻辑使用推理规则来推导新的命题。
常见的推理规则有假言推理、析取三段论、消解等。
通过运用这些规则,我们可以从已知的命题中得出新的
结论。
5. 证明与反驳:逻辑要求我们对一个命题提供证明或反驳。
证明是通过逻辑推
理得出命题的真实性,而反驳是通过逻辑推理得出命题的假性。
通过运用这些基本原理,我们可以进行逻辑思考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和做出
合理的判断。
逻辑的基本原理帮助我们建立清晰、准确和有条理的思维模式,
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复杂的问题。
逻辑的4个基本原理
![逻辑的4个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82452134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02.png)
逻辑的基本原理包括:
第一、同一律。
事物只能是其本身。
比如说白菜就是白菜,不会是萝卜。
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事物只能是其本身,不会是其他什么事物。
第二、充足理由律。
也可以称作是因果原理。
任何事物都是有它存在的充足理由的。
比如我的父母是我存在的理由。
第三、排中律。
对于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判断都是有明确的“是”或者“否”,不存在中间状态。
房间里有一台电视,这句话要不然是真的,要不然是假的,没有其它的可能。
第四、矛盾律。
在同一时刻,某事物不可能在同一个方面既是这样又不是这样。
这也是同一律的延伸。
比如说,我不可能同时身在广东梅州和广州,这就是同一方面。
针对同一个事物,如果有两个完全相反的命题,则它们是矛盾的。
这两个命题不能同时成立,如果一个是正确的,那么另外一个就是错误的。
逻辑的基本原理是不证自明的,是不能被证明的。
基本原理反映的是绝对基础的事实,是人类意识行动的首要基础。
哲学中的逻辑原理与推理规则
![哲学中的逻辑原理与推理规则](https://img.taocdn.com/s3/m/6c8b1a85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d6.png)
哲学中的逻辑原理与推理规则引言逻辑是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思维和推理的规律。
在哲学讨论中,逻辑原理和推理规则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本文将介绍哲学中的逻辑原理和推理规则,探讨其在哲学思考和论证中的应用。
逻辑原理的基本概念1. 矛盾律矛盾律是逻辑中的基本原理之一,它认为任何命题与其否定命题之间存在矛盾关系。
换言之,一个命题与其否定命题不可能同时为真。
例如,命题A为“天是蓝色的”,那么它的否定命题为“天不是蓝色的”。
根据矛盾律,这两个命题不可能同时为真。
2. 排中律排中律是逻辑中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它认为对于任何命题,它要么为真,要么为假。
排中律排除了命题的中间状态,即命题不可能既为真又为假。
例如,命题B 为“这个苹果是红色的”,那么它只能是真或假,不存在其他可能。
3. 引入与消去规则引入规则指出如何从已知命题中得到新的命题。
例如,从命题C:“Socrates是人类”和推理规则“如果一个东西是人类,那么它是动物”,我们可以得到新的命题:“Socrates是动物”。
这个过程称为引入规则。
消去规则则是引入规则的逆过程。
它告诉我们如何从已知的命题中去除条件。
例如,如果我们已知命题D:“Socrates是动物”,以及条件命题“如果一个东西是动物,那么它是人类”,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消去规则得出新的命题:“Socrates是人类”。
推理规则的运用推理规则是基于逻辑原理的具体应用,它们用于构建有效的推理过程。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推理规则。
1. 全称量化推理规则全称量化推理规则用于处理带有全称量词的命题。
它指出,如果我们知道一条命题在一个特定范围内都为真,那么我们可以推断这个命题的全称量化是真的。
例如,如果我们知道“所有人类都是有思维能力的”,那么我们可以推断“John是人类,所以John是有思维能力的”。
2. 特称量化推理规则特称量化推理规则用于处理带有特称量词的命题。
它指出,如果我们知道某个命题在一个特定个体上为真,那么我们可以推断这个命题的特称量化是真的。
逻辑推理的基本原理
![逻辑推理的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91986ca1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59.png)
逻辑推理的基本原理逻辑推理是一种基于严密论证和演绎推理的思维过程,它有着一系列的基本原理。
了解和掌握这些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逻辑推理,提高我们的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一、充分必要性原理充分必要性原理是逻辑推理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指出“如果某条件是一个事件发生的必要条件,那么只要这个事件发生,这个条件一定存在”。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要火车准点运行,那么“检修好机车”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因为只有当机车检修好了,火车才能准点运行,但即使机车检修好了,火车未必就能准点运行。
二、排中律原理排中律原理是逻辑推理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指出“对于任何命题P,要么P成立,要么非P成立,不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
这意味着在逻辑推理中,我们可以根据排中律原理将问题进行二分,逐步缩小解空间。
三、归谬原理归谬原理是逻辑推理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指出“如果前提是正确的,而推理的结论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可以断定推理过程中存在错误”。
归谬原理告诉我们要警惕逻辑谬误的存在,不要只看结论而忽视推理过程的正确性。
四、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逻辑推理中常用的推理方法之一,它是基于前提和推理规则,通过逻辑关系来推理出结论。
演绎推理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式,通过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和推演,得出结论的合理性。
五、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逻辑推理中常用的推理方法之一,它是基于观察到的个别事实或案例,从中提取共性或普遍规律,推断出普遍情况或原则。
归纳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式,需要注意归纳的合理性和逻辑的严密性。
六、假设推理假设推理是逻辑推理中常用的推理方法之一,它是在缺乏直接证据的情况下,根据已有的信息和推理规则,提出一个假设,并在此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推理。
通过不断验证和修正假设,最终得出结论。
七、同一性原理同一性原理是逻辑推理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指出“如果两个命题在逻辑上是等价的,那么它们可以相互替代,不会改变推理的结果”。
同一性原理在逻辑推理中非常有用,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逻辑学四大原理
![逻辑学四大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3901d7fc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95.png)
逻辑学四大原理逻辑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和推理规律的学科,其中有四大原理是逻辑学的基础,它们分别是矛盾原理、排中律、第三种排中律和同一律。
这四大原理贯穿于逻辑学的方方面面,对于我们正确理解世界、分析问题、推理论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矛盾原理是逻辑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指出的是,对于同一个事物,在同一个意义下,它的两个对立的方面是互相排斥的,它们不可能同时存在于同一时间、同一条件下。
简单来说,就是矛盾双方是互相排斥的。
比如说,一个物体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不可能既存在又不存在。
这个原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排中律是逻辑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原理。
它指出的是,对于任何一个命题,要么它为真,要么它为假,不存在第三种可能。
比如说,对于命题“今天下雨了”,它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不存在其他情况。
排中律原理帮助我们在推理和论证时,正确区分命题的真假,避免混淆和模糊。
第三种排中律是在排中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原理。
它指出的是,在某些情况下,排中律的两个选择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可以同时存在或者同时不存在。
这个原理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有着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最后,同一律是逻辑学中的最后一个基本原理。
它指出的是,同一个事物在同一个意义下,它只能是自己,不可能既是自己又是其他事物。
这个原理帮助我们正确界定事物的范畴和边界,避免混淆和混乱。
综上所述,逻辑学四大原理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之中,它们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世界、分析问题、推理论证,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些原理,不断运用它们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更大的成就。
逻辑学的基本原理
![逻辑学的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9981308b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54.png)
逻辑学的基本原理
逻辑学的基本原理指的是逻辑学研究的基本规则和准则,它们是逻辑推理的基础。
以下是逻辑学的基本原理:
1. 非矛盾原理:也称为排中律,指的是一个命题与其否定命题不能同时为真,即一个命题要么为真,要么为假。
2. 归结法则:指的是通过分析和推理,将复杂问题归结为简单问题,从而更容易解决。
3. 充足条件原理:也称为蕴涵律,指的是如果一个命题正确,那么它的充足条件也必然正确。
4. 等同原则:指的是两个具有相同真值的命题可以互相等同替换。
5. 拉链原理:也称为合取析取律,指的是对于一个复合命题,其合取形式和析取形式是等价的。
6. 前提-结论原理:指的是一个推论只有在前提正确的情况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些基本原理是逻辑学的基础,它们帮助我们进行逻辑推理和思考,并用于证明和解决问题。
逻辑学的研究通过分析和应用这些原理,帮助我们理解和运用逻辑规则,从而提高我们的思维和推理能力。
逻辑是基于什么原理的理解
![逻辑是基于什么原理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17e00f5e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f2.png)
逻辑是基于什么原理的理解
逻辑是正确推理的基础,它建立在三条基本法则之上:1. 非矛盾律:一个论述不可能既真又假,必须真或假。
2. 排中律:一个论述要么真要么假,不允许存在第三种中间状态。
3. 除middle 律:任何论述要么为A要么为非A,不允许存在第三种情况。
逻辑规律来源于人类长期认知经验的总结提炼。
逻辑思维遵循“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推理过程。
1. 先建立普遍的原理或规律。
2. 再把个别情况应用到这个原理中去。
3. 得出针对个别情况的结论。
逻辑原理的产生有以下几个阶段:1. 古希腊时期,索克拉底提出概念定义的重要性。
2. 柏拉图主张通过归纳总结获得普遍定义。
3. 亚里士多德建立了三段论逻辑推理体系。
4. 中世纪发展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
5. 近现代数理逻辑把逻辑推理由语言符号化。
通过历史发展,逻辑学不断完善,成为正确推理的科学依据。
它使我们能更好地分析事物的本质,避免思维上的歧义错误。
总体来说,逻辑基于人类认识规律的总结和演绎推理的需要。
逻辑学四大基本原理
![逻辑学四大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996afe14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59.png)
逻辑学四大基本原理逻辑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和推理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逻辑学中,有四大基本原理,它们构成了逻辑学的基础,对于我们理解和运用逻辑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排中律是逻辑学中的一条基本原理。
排中律指的是对于任何命题来说,它要么为真,要么为假,不存在中间状态。
这意味着在逻辑推理中,我们不能同时接受一个命题和它的否定。
举个例子,对于命题“今天下雨了”,按照排中律,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不能说“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雨”。
其次,矛盾律是逻辑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原理。
矛盾律指的是对于任何命题来说,它不能同时为真和为假。
换句话说,一个命题和它的否定不能同时成立。
比如说,“这个苹果是红色的”和“这个苹果不是红色的”这两个命题不能同时为真。
再次,同一律是逻辑学中的第三个基本原理。
同一律指的是同一个命题在同一个时间和同一个意义下,要么为真,要么为假,不存在其他可能性。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说“这个苹果是红色的”,那么在同一个时间和同一个意义下,这个命题要么为真,要么为假,不能有其他情况。
最后,唯中律是逻辑学中的第四个基本原理。
唯中律指的是对于任何复合命题来说,它要么为真,要么为假,不存在其他可能性。
这个原理强调了在逻辑推理中,复合命题的真假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为真,要么为假。
总的来说,逻辑学四大基本原理构成了逻辑学的基础,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理解和运用这些基本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逻辑推理,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逻辑学的研究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它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逻辑学的学习,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的原理
![逻辑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3b279db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56.png)
逻辑的原理逻辑是一门研究思维和推理规则的学科,它通过系统化的方法来分析和评价论证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逻辑的原理主要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
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理以及其在逻辑思维中的作用。
首先是概念。
概念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要素,是人们对具有相同属性或意义的事物进行概括和归纳的产物。
概念可以分为个别概念、种类概念和属性概念。
个别概念是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认知,如"这只猫";种类概念是指对一类事物的共性进行概括,如"猫";属性概念是指对事物所具有的特征进行概括,如"有四条腿、长毛、捕鼠能力强"等。
在逻辑思维中,概念的明确定义和分类是进行有效推理的基础。
其次是判断。
判断是根据已有概念之间的关系,对事物进行肯定或否定的思维过程。
判断有两个要素,即主语和谓语。
主语是被判断的事物,谓语是关于主语所陈述的属性或特征。
判断可归纳为陈述判断和概括判断。
陈述判断是对具体事物的特征进行陈述,如"这只猫是黑色的";概括判断是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加以概括,如"猫是哺乳动物"。
在逻辑思维中,判断的明确表达和判断的合理性是进行有效推理的前提。
最后是推理。
推理是在一些已知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运用逻辑规则来产生新的结论的过程。
推理通常有两种形式,即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是从普遍原理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特殊结论的过程,如"所有人都会死,张三是人,所以张三会死";归纳推理是从若干具体事实出发,通过归纳总结得出普遍结论的过程,如"这只猫有四条腿,那只猫也有四条腿,所以所有猫都有四条腿"。
在逻辑思维中,推理的合理性和推理的有效性决定了结论的正确性。
逻辑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科学研究中,逻辑的原理被用于建立和验证理论;在法律领域中,逻辑的原理被用于推理和评价证据的可信度;在商业活动中,逻辑的原理被用于分析市场趋势和制定决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论中的逻辑学原理一、立论一般辩论中,论辩双方根据自己的观点立场进行论证和反驳。
首先需要准确地表述自己的论点或立场,对于遗词、用句十分讲究,来不得半点含糊,否则“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后果不堪设想。
(一)对辩题的逻辑分析根据辩论赛的规则,在抽签决定辩题的同时也确定了立场。
对指定的立场,应该深入地进行逻辑上的分析,才能真正把握住辩论立场的要害。
1、关键词(组)的定义辩题是一个具体的命题,如“人性本善”、“流动人口的增加有利于城市的发展”、“知难行易”等等都用判断陈述句表明辩论一方的立场。
这种表明立场的陈述句由连接词将几个关键词联成语句。
如在“流动人口的增加是否有利于城市发展”的辩题中,关键词组有“流动人口”、“增加”、“有利于”(或“不利于”)和“城市的发展”四个词组,立论时,对这四个词组都要作相应的定义。
“定义”又称“界定”,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概念的内涵反映在概念中的事物具有的特殊属性,因此,给概念下定义就应揭示这个概念所反映事物的特性。
换言之,给概念下定义与给概念反映的事物下定义是一致的。
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很多属性,如:质、、色、味、形、时间、空间、状态、功能、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等等。
在这些属性中有一事物区分于他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属性相同的对象可以被归于同一个类,重要的是在同一类事物中找出共同的本质属性。
与概念属性(内涵)相关的是概念的“外延”,一般情况下,确定了概念的内涵就同时确定了概念的外延。
“内涵”反映概念的“性质”,回答“什么是”的问题;“外延”则反映概念的“量”,回答“哪些是”的问题。
内涵与外延之间存在“反变关系”,即:外延大、内涵少,外延小、内涵丰富;或者说:内涵丰富、外延小,内涵少、外延大。
生物学根据具有的共同属性(内涵)由少到多的递进关系有:门、纲、目、科、属、种的外延包含关系。
如:人属于“脊椎动物”门、“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人”种。
辩论赛中涉及的外延划分基本上用三层包含关系:科、属、种就够了。
定义的逻辑方法有内涵定义法和外延定义法两种。
“内涵定义”指出被定义词所表述的概念;“外延定义法”则表明被定义词所包含的范围。
定义时要适度把握内涵与外延大小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内涵丰富、外延小时易守不易攻。
与作战相比,“内涵多,外延小”反映要坚守的阵地很小、进攻的阵地很大,自然容易守,不容易攻。
反之,“内涵少,外延大”时,易攻不易守。
至于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如何处理妥当,应视具体辩题而定。
2、立论的逻辑层次辩论的水平高低与实际辩论的逻辑层次直接相关;而辩论的逻辑层次受立论的逻辑层次制约;立论的逻辑层次又取决于对立论命题中关键词的定义。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东西分大小,有分类,分类有层次。
例如:白猫、猫都是指猫,但猫包括了白猫,猫的外延比白猫大;当我们讲猫科动物的进修,涉及到一个比猫更大的范畴(外延);然而,动物的概念比猫科动物的概念更加大。
从一般意义上说,生物学上的门、纲、目、科、属、种是一个外延不断缩小,内涵不断增加的递进包含关系;反过来,是内涵递进减少,外延逐步扩大的被包含关系。
立论时必须同时注意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当一方对关键词的定义的外延包含另一方定义的外延时,该方的逻辑层次高于另一方的逻辑层次。
逻辑层次高的一方在进攻时比较主动,因为,此时对方的逻辑可以被本方的逻辑吸收。
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是绝对的,无限扩大外延的结果将丧失许多本质特性,约束施展辩论技巧的天地。
(二)底线设置立场是防卫的基点、进攻的起点,也是辩论的归宿。
战争中,每一场战役都有进攻的目标、守卫的防线,辩论亦然。
考虑到对手的进攻,必须根据本方立场建立防线,称为“底线”。
原则上,底线不能只设一条。
为“进可攻,退可守”的战术需要,至少要设两条底线。
但也不是底线越多越好。
赛前内部需约定,由第一条底线退守第二条底线的原则,以及必须死守的底线。
二、逻辑辩论赛是逻辑之战,能否赢得比赛的胜利和辩论所在逻辑层次的高低、逻辑严谨的程度、推理演绎是否流畅密切相关。
(一)证明、证据与论证的关系辩论中的“论”实际上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的“证明过程”,“论”具体表现在“陈词”阶段,也普遍存在于“辩”的中间,因为“辩”本身就是讲道理,用“证明”的方法批驳对方,否定对方;维护自己,肯定自己。
“证明”即“演绎”。
根据前提,由一些判断为真的命题,运用“必然推理”的规则(即MP规则),去确定另一些判断为真的思维过程。
在证明中使用的“已经判断为真”的命题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论据”,也是下面“推理演绎”中引进的已经“证明”为真的判断(命题)。
亚里士多德把证明分为“人为证明”和“非人为证明”两种。
这种区分思想有助于我们分析辩论。
(1)非人为证明。
是指客观已经存在的、无需论辩者“创造”的、证明中可以直接利用的事实或材料。
例如法律、规定、契约以及事实等。
(2)人为证明。
是指并不存在,要靠论辩者临场发挥,“创造”的证明。
其中包括“信誉证明”、“情感证明”、“逻辑证明”。
信誉证明原指性格、气质。
就是说论辩者要用个人素质和团队的整体素质说服评委和观众。
情感证明是指论辩者通过自己对辩论立场的情感认同,调动评委和观众的感情,达到说服的目的。
逻辑证明指的是由论证产生的说服力。
(二)逻辑推理方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每一个人都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需要与人交谈,必要时还会展开争论,得出结论。
在这种思维、争论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逻辑推理的规则。
这些规则帮助我们从条伯或前提出发得出相应的结论。
与日常生活不同,在辩论赛中,辩手应该自觉地、灵活地、严谨地掌握和运用逻辑推理的规律与模式。
人们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和规则,从已有的判断(命题)推论出新的判断(命题),达到认识真理或论证真理的目的。
这种思维的形式就是“推理”、“演绎”。
辩论就是这样一个演绎推理的过程。
严格说,辩论的过程就是构造推理、演绎的过程。
辩论时,每一方都应将本方的立场构成一个“论证形式”,分清前提和结果。
该论证本身应该是不矛盾的。
必要时还应引进新的假设前提,目的是构成与辩论立场相关的有效论证。
辩论的过程就是从论证的前提出发,寻找一个“推理证明”的过程;该过程从前提出发,经过“有效推理”,最终得到结论。
也可以说,辩论的推理过程由许许多多的有效论证组成,一旦其中的某一步形成的是“非有效‘的论证,必将功亏一匮,导致整个证明出错,辩论失败。
为此,我们在进行推理或证明的时候,必须保证引用的理论和材料是正确无误的;使用的规则或推理模式是正确的。
(三)归纳证明法关于归纳法的理论最早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
“归纳证明法”是从个别的或特殊的事实出发概括出一般性原理、原则的证明方法。
通常适用于论据是关于特殊事实的判断,辩题是一般性的原则。
整个归纳论证过程体现了“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特点。
根据枚举的前提不同,有三种不同的归纳法:“完全归纳法”、“枚举(不完全)归纳法”和“排除归纳法”。
“完全归纳法”要求列举全部可能情况,被列举的对象都具有某个相同特性,就能归纳得出该类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质特性。
“枚举归纳法”是从列举的某些地事物的共性推断出一类事物均具有那些特性。
辩论中经常要用不完全归纳法。
也就是从(大量的)个别现象中,找出某类事物所共有的共同性质。
与枚举法相关的有“概率归纳法”。
有时由某些前提出发归纳出的结果并不唯一而不同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大小不一样,有的出现的可能性大一些、有的出现的可能性小一些,在辩论中必须认真对待,尽量用可能性大的结果;如果,我们需要的是可能性小的结果,必要时增加前提条件使需要的结果成为概率大的结果,当然,增加的条件必须与原有前提相容。
“排除归纳法”是将上述两种归纳法反其道而用之:即从枚举的事物不具有的特性出发,归纳出一类事物不具有这类特性。
相应地有“完全排除归纳法”和“不完全排除归纳法”。
(四)类比法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的比较,有某些相同的属性,从而推出他们有其他相同的属性。
由于类比法证明的结果是“或然的”,在运用类比法的时候要注意:找出类比对象间尽可能多的相同属性。
因为,共同的属性越多,结论的可靠性越高;尽量选取被类比的对象较本质的属性作比较。
因为,前提中确认的属性越本质,相同属性与类推属性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结论的可靠性也越大。
类比法常常使我们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五)例证法属于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也是我们在辩论中经常使用的事实证明法。
它必须列举大量的、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些事实的共同特点是:(1)有一个或几个丰同的前提,(2)事实中包含了某些共同的结论。
由此提炼出有关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
(六)反证法反证法的理论依据数理逻辑的有效论证:A→B等价于~B→~A这个有效论证就是通常所说的“有则不必然,无则必不然”的数理逻辑的符号表示。
以命题“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我们以A表示命题“谈道德”,B表示“有温饱”,命题的符号表达式是A→B,反映了B(有温饱)是A(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而~B →~A则表示:“没有温饱就不能谈道德”;而B→A却不一定成立,即B成立时A不一定成立,在本例意为“谈道德”不等于已经“有温饱”。
(七)对付诡辩的方法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诡辩。
诡辩是指那些故意违反逻辑规律和规则要求,为错误论点作辩护的各种似是而非的论证。
这是一种为了蒙骗别人而作的虚假的论证。
诡辩是反科学、反逻辑的。
但是,诡辩往往有伪装,比较容易蒙骗人。
其次,我们要搞清楚诡辩者常用的伎俩。
常见的诡辩术有:偷换概念、偷换论题、含糊其词、模棱两可、捏造论据、机械类比、以偏盖全、人身攻击等等,不一而足。
辩论中,自己不搞诡辩,但却需要针锋相对破诡辩。
由于诡辩总带着貌似正确的伪装,容易使人上当,所以首先应该捍诡辩的伪装。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辩论应该遵循的四项原则,凡是诡辩一定违反这四条原则中的某一条,甚至几条。
所以只要正确使用这四条原则进行分析就能识别诡辩的伪装。
因为诡辩是为谬误进行辩护,经常采用的是似是而非的证明办法,其中必然存在矛盾。
由此,反驳诡辩的第二个方法就是捍其与客观事实相违背的地方。
第三,可以从论题、论据、论证方式三个方面反驳。
证明就是根据论题,提供论据,寻找论据与论题间的联系(论证)。
既是诡辩,必然在这三方面之一出现问题,所以,我们要针对诡辩作具体分析,指出其具体矛盾。
三、论的基本技巧这里所说的“论”,包括“论述”和“论证”。
论述,在辩论赛中表现为“陈词”;论证,则表现为在陈词和自由辩论中的推理、演绎以及证明。
这里着重说一说对“陈词”的基本要求。
陈词的目的是亮明观点,为论辩作铺垫。
因此,陈词应该做到:第一、立场明确。
用简捷明了的语言,条理清晰、明白无误地叙述本方对辩题的理解与认识。
尤其是关键词和关键词之间的逻辑联系必须交代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