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骨伤科简史
中医骨伤科学1简史
萌芽:公元前21世纪—前476年
z z
z
夏代酒的发明,用酒治伤 商代青铜器应世,用金属刀、针疗疾;甲骨文 记载疾病:疾手、疾肘、疾胫、疾骨等;神家 本草活血药内服,如桃仁 西周、春秋医政设制和分科:食、疾、疡、兽 医;伤创折断;瞻察视审
理论形成:前475—公元221年
z z z z z z
战国、秦汉时代 祖国医学的重要发展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 系,奠定了我国医药学发展的基础 四大经典 五十二病方 华佗 导引
《中医骨伤科学》
骨科教研室 2013年9月11日
第一章
z z z z
发展简史
一、研究范围 防治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学科。 研究骨伤、筋伤及骨病的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科 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以气血、经络、脏腑、精津理论为指 导,结合现代解剖、生理、病理和其它现代医学新发展来 阐述骨科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及治疗
学习要求
研究方法
从微观到宏观,探索二者的有机结 合,探索骨科诊断与治疗的理论架构,掌 握骨科诊治特色 以教材为蓝本,广泛涉猎骨伤科专 著,努力深入
参考书籍
《克氏解剖学》《骨科解剖学》《骨与关节损伤》 《诊断学彩色图谱》《急诊医学图谱》 《骨科基础科学》《图解关节运动生理学》 《骨关节MRI》《关节病影像诊断学》 《软组织影像诊断学》《四肢超声波检查》 《骨伤诊断学》 《骨折治疗的AO原则》 《实用骨科学》 《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研究》
参考书籍作者及出版社
z z z z z z z z z
杨文夫,刘军主编.软组织病影像诊断学.陕西:陕西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1. 孙材江,腾学仁主编.关节镜学.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苏纯闺主释.贝氏身体检查指南.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康斌主编.骨骼肌肉系统疾病超声诊断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朗江明,董吁钢主译.急诊医学图谱.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2001. 周同轼译.图解关节运动生理学.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1987. 吕宗舜主译.全身体征诊断彩色图谱.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00. 于皆平,王纯等主编.临床病案 300 例诊断策略.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2 郭士绂主编.临床骨科解剖学.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88.
第一章-中医骨伤科学发展简史
高骨乃坏。”高起的骨头、腰椎、桡骨突起
《黄帝内经》对中医骨伤的主要贡献
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疗 1. 《灵枢·骨度》骨骼的描述 2. 骨、脉、筋、肉、气血。“肝主筋、肾主
骨……”、“形伤痛、气伤肿”。 3. 骨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骨蚀、骨疽、
学习要求
▪ 重点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成就,特别 是唐代以后的伤科专著、作者及主要学术 思想,以及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一些 技术和成就。
▪ 起源 ▪ 理论雏形 ▪ 技术进步 ▪ 发展 ▪ 兴盛 ▪ 危机 ▪ 新生
第一节 中医骨伤起源
远古时期——公元前476年
远古时期(远古——1.8万年前)
科医院
▪ 50年代,上海成立“伤骨科研究所”。现 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骨伤研究所”
▪ 70年代,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科研究所、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研究所
▪ 随后,省市成立骨伤科研究机构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尚天裕
▪ 骨折治疗四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 内外兼治、医患合作
▪ 治疗开放性感染骨折、脊椎骨折、关节内 骨折、陈旧性骨折脱位,总结了成功的经 验。
▪ 能够制造较精细的工具:砭刀、骨针、石 镰等。
▪ “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 洒,鑱石、挢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 之应,因五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 结筋。”——《扁鹊仓公列传》
▪ 手术器械——砭镰 ▪ 外科医生——俞跗
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 萌芽,疡医 ▪ 夏—酒:通血脉、行药势,止痛、消毒 ▪ 商—青铜器--金属刀针;记载病种--疾手、疾
中医骨伤发展历程简述
中医骨伤发展历程简述
中医骨伤治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中医学家们根据实践和经验,逐渐总结出许多骨伤治疗的方法和理论。
最早出现的骨伤治疗手法主要包括推拿、拔罐、刺血等方法,用以帮助恢复骨骼的功能。
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整体内的能量流动和平衡来促进自愈力的发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骨伤治疗方法逐渐丰富和完善。
宋代的《千金方》和元代的《黄帝内经素问》中都有涉及骨伤治疗的经验总结和方剂介绍。
这些文献中记录了一些草药的使用,以及一些针灸、艾灸等物理疗法的应用。
到了明清时期,中医对于骨伤治疗的理论和实践更加系统和完善。
明代杨继洲的《伤寒论》中详细介绍了用草药疗治骨伤的方剂,有助于提高骨骼康复的效果。
清代张志聪的《针灸甲乌集》和卢文蔚的《外科正宗》等著作中,也收录了许多骨伤镇痛的经验和疗法。
近代以来,随着西医的发展和中西医结合的趋势,中医骨伤治疗方法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应用。
中医骨伤科的专业化逐渐确立,并且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提升。
目前,中医骨伤治疗已经涵盖了中药治疗、针灸、推拿、艾灸、拔罐、刮痧等多种疗法和手段。
总的来说,中医骨伤治疗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传统经验的积累、理论的完善以及现代技术的引入与创新。
这一发展历程为中医
骨伤治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使其成为了保护和恢复骨骼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
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01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南:龚宣庆《刘涓子鬼遗方》
02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03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是现存最早的骨科专著
关于蔺道人:会昌年间,怀才不遇、悲观厌世、消极混日,是当时“下岗” 僧人,从长安流落到江西宜春,过隐居生活;蔺为他的帮工彭之子治好骨折,医术精甚传开,把《理伤续断方》传给了彭,不辞而别。
中医伤科发展史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学术水平
“一煎水洗,二相度损处,
三拨伸,四或用力收入骨, 五捺正,六用黑龙散通, 七用风流散填症,八夹缚, 九服药,十再洗”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您的内容已经简明扼要,字字珠玑,但信息却千丝万缕、错综复杂,需要用更多的文字来表述;但请您尽可能提炼思想的精髓,否则容易造成观者的阅读压力,适得其反。
李仲南《永类钤方》
颈椎骨折脱位(首创悬吊牵引复位、卧位对拉牵引复位) 胸腰椎骨折(俯卧过伸复位法) 肱骨折、股骨、踝部骨折诊治 髋关节(前、后)脱位鉴别:以“粘膝”“不粘膝”征作区别
伤科兴盛时期(明)
中医伤科发展史
编排系统:伤科大法、方药、医案 强调治伤整体观念,其“肢体损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为内治纲领 突出脾胃、肝肾在伤科疾病中作用;后人称为“温补骨伤科学派的”始祖
明,异远真人《跌损妙方》 明,薛己《正体类要》
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详解ppt
指导康复锻炼
中医骨伤科理论指导下的康复 锻炼,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 速骨折愈合、防止关节粘连等 ,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
02
中医骨伤科的历史演变
古代中医骨伤科的发展
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医骨伤科源于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其中的《灵枢》部分详细论述了 骨骼系统及伤后治疗方法。
隋唐时期的骨伤科
认知度不足由于中医骨伤科的学习期长,难度大,导 致人才匮乏。
由于宣传和普及不够,中医骨伤科在很多地 区认知度不足。
中医骨伤科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西医结合
中医骨伤科应积极与现代医学结合,发挥 各自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人才培养
加强中医骨伤科人才的培养,提高专业水 平和社会认知度。
科技支持
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加强技术更新和创新 ,提高诊疗水平。
效果
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环、 促进炎症消退等。
中医骨伤科的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以达到调和气 血、平衡脏腑功能的目的。
适应症
可广泛应用于各种骨伤科疾病 ,如颈肩腰腿痛、风湿病等。
效果
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局部血 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等。
中医骨伤科的中药治疗方法
01
02
03
中药治疗
通过服用中药,以调和气 血、平衡脏腑功能的目的 。
药物治疗
中医骨伤科药物治疗以中药为主, 根据不同的病情,配制不同的药方 ,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 止痛等作用。
中医骨伤科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补充现代医学
中医骨伤科在骨折愈合、关节 功能恢复、防治感染等方面有 着独特的优势,可以弥补现代
医学的不足。
与现代医学结合
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
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防治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学科。
骨伤科基础理论的形成这是对创伤后严重并发症—破伤风的最早记载。
《五十二病方》骨伤科诊疗技术的进步晋·葛洪著《肘后救卒方》中,在世界上最早记载了下额关节脱臼手法整复方法。
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钱秀昌著《伤科补要》,髋关节后脱位采用屈髋屈膝拔伸回旋法整复等。
一、损伤的分类损伤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性因素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的破坏,及其带来的局部和全身性反应。
1.按照损伤部分分类:外伤和内伤2.按照损伤性质分类:急性损伤与慢性劳损3.按照受伤时间分类:新伤和陈伤4.按照受伤部分破损情况分类:闭合性损伤与开放性损伤5.按照受伤程度分类:轻伤与重伤6.按照伤者的职业的特点分类7.按照致伤因素的理化性质分类二、损伤的病因外力伤害1.直接暴力2.间接暴力3.肌肉过度强烈收缩4.持续劳损损伤的症状体征局部症状体征(一)一般症状体征1.疼痛2.肿胀青紫3.功能障碍(二)特殊症状体征1.畸形2.骨擦音3.异常活动4.关节盂空虚5.弹性固定骨病的症状体征骨骼、关节及其周围筋肉的疾病,称为骨病。
四诊中医诊断学基本理论指导、结合实验室、影像学一、望诊要求暴露足够的范围,一般采用与健肢对比二、闻诊4.听筋的响声(1)关节摩擦音(2)肌腱弹响声与捻发音(3)关节弹响声测量检查肢体长度测量法1.上肢长度从肩峰至桡骨茎突见2.上臂长度肩峰至肱骨外上髁3.前臂长度肱骨外上髁至桡骨茎突,或尺骨鹰嘴至尺骨茎突4.下肢长度髂前上棘至踝下缘,或脐至内踝下缘(骨盆骨折或髋部病变时使用)5.大腿长度髂前上棘至膝关节内缘。
6.小腿长度膝关节内缘至内踝,或排骨头至外踝下缘。
肌力检查肌张力在静止状态是肌肉保持一定程度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临床检查法1.主要用途1.摸压痛2.摸畸形3.摸温度4.摸异常活动5.摸弹性固定6.摸肿块2.常用手法1.触摸法“手摸心会”2.挤压法检查肋骨骨折时、检查骨盆骨折时3.叩击法四肢骨折是否愈合4.旋转法5.屈伸法6.摇晃法明代医家异远真人《跌损妙方·用药歌》曰:“归尾兼生地,槟榔赤芍宜。
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
3
二、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
(一)起源与萌芽
(二)基础理论的形成
(三)诊疗技术的进步
(四)骨伤科的形成
(五)--------发展
(六)--------兴盛
(七)--------危机
(八)--------新生
2023/11/13
4
(一)起源与萌芽(远古~公元前476年) 远古到夏商周
1.远古时代: 原始医学
华佗-麻沸散与五禽戏
东汉-《神农本草经》
2023/11/1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6
(三)诊疗技术的进步(公元220~581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晋代葛洪-《肘后救卒方》 世上最早记载颞颌关节脱位的整复方法。
2.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 3.北魏太医署-骨伤专科医师——折伤医。
2023/11/13
月
2023/11/13
11
(八)骨伤科的新生(公元1949年以后)
成就:
1.成立中医骨伤科医院或中医院内设中医骨伤科。
2.学校开设骨伤专业、专业教材。
3.成立中医骨伤科研究所。
4.中西医结合骨科的的发展。
2023/11/13
12
现状:
1.现代化工农业生产、交通事故和自然灾害造 成的损伤层出不穷。
1.宋代-解剖学显著的进步 法学家宋慈著《洗冤集录》
2.金元四大家 3.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草乌散,记载有组成、功用、剂量、注意事项 世界上最早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
2023/11/13
9
(六)骨伤科的兴盛(公元1368~1840年) 明清时代
明朝
1.《金疮秘传禁方》-利用骨擦音诊断有无骨折
2.夏、商、周三代 夏代-酒 商代-青铜器 周代-最早的医学分科
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中医骨伤科学)
(一)夏代(前21世纪一前16世纪)
夏代主要生产工具是石器,用以治病的针是石针、骨针。考古工 作者在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很多陶制的酒器,《战国策魏二》曰: “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可见在夏代已有了人工酿酒。 酒可以通血脉、行药势,也可以止痛、消毒,这对治疗创
(二)商代(前16世纪一前1066年)
商代冶炼技术有很大发展,从殷墟出土文物来看,不仅有刀、针、 斧、镑、矢等青铜器,而且还发现了炼铜遗址和铜范,说明商代 已达到青铜器的全盛时期。由于青铜器的广泛使用,医疗工具也 有了改进和提高,砭石逐渐被金属的刀针所代替,子》记载,古 人“以刀刺骨”,说明“刀”骨伤疾患的手术工具了。
商代后期,我国汉字发展已基本成熟,辞和器物铭文中发现记载 的疾病有几十种,科的有疾手、疾肘、疾胫、疾止、疾骨等。有按 摩、外敷药物及药熨治病的记录。
第一章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
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研究防治骨关节及其 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学科。古属“疡医” 范畴,又称“接骨”“正体”“正骨”“伤 科”等,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骨 伤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各族人民 长期与损伤及筋骨疾患作斗争的经验总结, 具有丰富的学术内容和卓著的医疗成就,对 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中医骨伤科的起源
一、远古时期 (远古——1.8万年前)
早在170万年前,“元谋猿人”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土地上生活、劳动和发 展着。
60多万年前,“北京猿人”已能制造粗糙的石器和原始骨器工具,在原始人 居住的山洞里发现很厚的灰烬与用火烧过的兽骨,证明“北京猿人”已学会 用火。
20万年前的“河套人”时期,石器有了很大进步,并已发明了人工取火。在 烘火取暖和烤炙食物的基础上,人们发现热物贴身可以解除某些病痛,产生 了原始的热熨疗法。
骨伤科学发展史
六、骨伤科的兴盛与提高 (公元1368—1840年 明清时 期)
主要著作有王肯堂著《证治准绳》、钱秀昌著 《伤科补要》王清任著《医林改错》沈金鳌著 《沈氏尊生书·杂病源流犀烛》等,其中代表性的 为薛己著《正体类要》。
七、骨伤科的厄运与危急 (公元1840—1949年)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传入,使中医受到歧视, 伤科医生视为“走江湖,卖膏药之下九流”。 刚处于萌芽状态的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技术 不仅没有发展,而且基本失传。
二、骨伤科的萌芽(公元前21世纪-公元 前475年 夏、商、周)
1夏代发明了酿酒,这是医学史上的重大创造,洒是最早 的兴奋剂和麻醉剂,可以通血脉,行药势.也可用以止痛, 这对处理创伤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2商代的伊尹创制了汤液,这是医药发展史上的一次跃进, 标志着复合方剂的诞生,大大提高了药物疗效,对创伤施 行内治具有广泛的作用。 3商代达到青铜器的全盛时期,青铜器的广泛使用,改进 了医疗工具,砭石逐渐被金属的刀、针所代替,这是我国 针术的萌芽,也是骨伤科应用原始医疗工具的开始。 4周代,出现了专门的医生职业,使医学从巫术中解脱出 来而独立,医学本身也出现了分科专业化。
三、骨伤科理论的初步形成(公元前 475一公元221年 战国、秦汉时代)
1 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基发掘的医学帛书,表明 了当时骨伤科技术的进步。《五十二病方》载 有52种 病,共103个病名,涉及内、外、骨伤、妇、儿五官诸 科。还载录中药247种,方剂283首,其中治伤方17首。 《五十二病方》中应用水银膏治疗外伤感染,这是世 界上应用水银于外伤科的最早记录。 2《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较全面、 系统地阐述了人体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断、 治疗等基础理论,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如《灵枢·经 脉》曰:“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的描 述。 3 西汉初期,名医淳于意留下的“诊籍”记录了两 例完整骨伤科病案:一则是堕马致伤;一则是举重致 伤。西汉中期《居延汉简》的“折伤部”记载了创伤 骨折的治疗医案。
中医骨伤发展历程简述
中医骨伤发展历程简述中医对骨伤的治疗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其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最早的中医骨伤治疗记载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古代医学经典中。
在古代,中医主要采用按摩、推拿等手法来治疗骨伤。
当时的医师通过手法的施加,可以达到疏通经络、舒筋活血、消肿止痛等效果。
到了宋代,中医骨伤治疗逐渐发展为以外治为主。
《外台秘要》一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医的外科治疗方法。
当时的医师通过采用贴药、熨法、刮法等方式,将药物直接施于患处或通过外敷的方法来治疗骨伤。
这些外治方法具有独特的疗效,很好地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到了明清时期,中医骨伤治疗又取得了新的进展。
《千金方》、《玉函方》、《温病条辨》等医学经典陆续问世,其中对于骨伤治疗的记载更加详细和系统。
中医药物治疗在骨伤康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同时,一些著名医师如杨绍通、朱震亨等也对骨伤治疗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医学的引入,中医骨伤治疗得到了新的发展。
中医骨伤专科逐渐形成,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临床实践。
石井熊彦等医师提出的“活血化瘀”治疗理论,对骨伤的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医骨伤治疗方法也逐渐丰富,如针刺疗法、火罐疗法、拔罐疗法等都被广泛应用于骨伤康复领域。
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医骨伤治疗也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医学与中医相结合,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骨伤治疗模式。
影像学检查的应用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一些新的治疗技术如针灸、推拿、拔罐等也融入了现代医疗设备和技术。
总的来说,中医骨伤治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按摩推拿到现代的中西医结合,中医骨伤治疗方法不断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这些成果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对于骨伤患者的康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骨伤治疗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在临床实践和研究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蔺道人的肩关节脱位“椅背整复法”
(下一页)
• 蔺道人的髋关节脱位“手牵足蹬”复位法。
(返回)
5中医伤科的发展 (公元960~1368年)
• 宋代设“正骨科”。《洗怨集录》是我国现存 最早的法学医学专著。《太平圣惠方》、《普济 本事方》等都对伤科有丰富的记载。 • 李杲《医学发明》发挥了《内经》“肝藏血”的 理论,认为“血者,皆肝之所主,恶血必归于肝, 不问何经所之伤,必留于胁下,盖肝主血故也。” 创“复元活血汤”。 • 元代 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在世界上最早 施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
• 中医伤科学 是一门防治骨、关节及其周 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学科。 是祖国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又称”接骨”,”正体”,”正骨”,”骨伤”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1中医伤科的起源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 起源很早 热物贴身可以解除某些病痛,产生原始的热熨疗 法. 伤处抚摸、按压可以减轻症状,产生理伤按摩 疗法 伤口用树叶、草茎等外敷可以疗伤,产生外用 药物 形成了丰富的外治疗法 • 骨针、石镰的发明,产生了砭刺、切割,并逐渐 形成为外科手术器械。
8中医伤科的新生(1949~)
• 50年代上海市首先成立了“伤骨科研究所”, 70年代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与天津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研究所相继成立,之后不少 省市纷纷成立伤科研究结构。 • 80年代十余中医院校相继成立中医骨伤系,招 收大学本科,还招收博士生。 • 建骨后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石筱山《正骨疗法》、 《平氏郭氏正骨法》、魏指薪《治伤手法与导 引》、郑怀贤《伤科疗法》、杜自明《中医正骨 经验概述》、梁铁民《正骨学》、《刘寿山正骨 经验》、《林如高正骨经验》等。
危亦林采用“悬吊复位法”正复脊柱骨 折
(返回)
6中医伤科的兴盛 (公元1368~1840年)
• 明清时代,伤科出现了许多学术上有相当成就的 医学家,撰写了大量的伤科专著,形成了不同学 派。 • 明 薛 己 著〈正体类要〉。序曰:“肢体损于 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 和”。强调突出辨证论治。 • 清 吴谦《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较系统地 总结了清代以前的伤科经验,既有理论,亦有实 践,图文并茂。 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 提、推、拿、按、摩八法。 运用攀索叠砖法、 腰部垫枕法整复腰椎骨折脱位等。 • 胡廷光 《伤科汇篡》。钱秀昌 《伤科补要》
• 晋 葛洪 《肘后救卒方》,在世界上最早记载了下 颌关节脱位手法整复方法:“令人两手牵其颐已, 暂推之,急出大指,或咋伤也”。 还首次记载 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肠断裂用桑白皮线进行肠 缝合术,首创口对口吹气抢救猝死病人的复苏术。 • 隋 巢元方 《诸病源流论》记载许多有关“金疮” 的病理、诊断、治疗的经验。提出清创疗法四要 点:清创要早,要彻底,要正确地分层缝合,要 正确包扎。
பைடு நூலகம்
• 西汉初期,淳于意记2例完整的伤科病案: 一则是坠马致伤;一则是举重致伤。 • 东汉 《神农本草经》载中药365种,用于伤 科的有100种。 华佗擅长外伤科手术,发明麻沸散,施 行剖腹术,刮骨术,创立五禽戏。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记攻下逐瘀方药, 如大承气汤,桃仁承气汤等。
4伤科诊疗技术的进步 (公元220~960年)
•
• 以尚天裕为代表,中西医结合,总结出新的正骨 八大手法,研制成功新的夹板外固定器材,编著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提出“动静结合、筋 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治疗骨折四项原 则,使骨折治疗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国内外产 生重大影响。 • 70年代以后,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开发性感染骨 折、脊椎骨折、关节内骨折及陈旧性骨折脱位等 方面总结了成功的经验,有了新的进展。
(下一页)
中、西医治疗骨折的基本方法对照:
• 1、整复
中医
(下一页)
• 西医
(下一页)
• 2、固定
中医
(下一页)
西医
(下一页)
• 3、药物治疗
• 中医:中药外敷、内服。以气血学说、 脏腑理论为基础,按早、中、后三期辨证 施治。 西医:以对症处理为主,暂无系统药 物治疗理论。
(下一页)
•
• 4、功能煅练
2中医伤科的萌芽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 夏代 《韩非子》记“以刀刺骨” 《神农本草经》记“桃仁主瘀” • 西周、春秋 设疡医 • 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 祝药、劂杀之齐。” 《礼记 月令孟秋》记“命理瞻伤、察创、 视折、审断,决狱讼必端平”。
3伤科基础理论的形成 (公元前476~公元220年)
• • 中医:夹板固定后,即可按早、中、 后三期指导活动。 西医:因固定范围大,早期难以进行 活动,通常在中、后期才可功能煅练。
(下一页)
• 5、其它(诊断方法、基础理论)
•
中医:通过望、问、闻、切(触摸)获 取病症,结合粗略的解剖学知识,运用中 医传统理论辨证施治。
西医:通过望、触、叩、听、X线等理 化检查获取病症,运用现代解剖、生理、 病理学知识,分析病理特点,制定治疗方 案。 (返回)
• 浙江伤科名家: • 富阳,张绍富。 • 宁波,陆银华。 • 金华,黄乃昌。 • 绍兴,顾氏。 • 嘉兴,罗氏。
•
西医骨科和中医伤科是生活在不同地域 的人类在与损伤性疾病斗争中创造的不同医 疗体系,虽然两者的理论差异很大,但对伤 病的治疗原则基本相同,并且各有自己的优 势和不足,两者互补性很强,因而不应该互 相对立。
7中医伤科的危机(1840~1949)
• • • • • • • • • • • • • 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医受到歧视。 建国前较有名的伤科流派: 河南 平乐郭氏正骨世家、 天津 苏氏正骨世家, 上海 石筱山、魏指薪、王子平等伤科八大家, 广东 蔡荣、何竹林等五大伤科名家, 湖北 武当派李氏正骨, 福建 少林派林如高, 四川 杜自明、郑怀贤, 江苏 葛云彬, 北京 刘寿山, 山东 梁铁民 辽宁 孙华山。
•
唐 孙思邈 《备急千金方》,王焘《外台秘方》, 亦有丰富的有关伤科的记载。 • 唐 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 存最早的一部伤科专著,其中分述骨折、脱位、 内伤三大类证型;总结了一套诊疗骨折、脱位的 手法,提出了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和 功能锻炼的治疗大法;对筋骨并重、动静结合的 理论也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提出了伤损按早、中、 晚三期治疗的方案。所载方50首,药139味,体 现了伤科内外兼治的整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