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十六中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 绿色蝈蝈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3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3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3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1[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本教案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强。

一、情景导入有条件的地方可捉来实物,没条件的可出示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从蝈蝈的外形特征方面作一介绍。

二、整体感知课文1.快速看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蝈蝈外表特征的句子,并比较与同学们的介绍有何不同。

明确: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文中运用了描写性语言,将蝈蝈进行拟人化描写,写出了它的漂亮、可爱,透露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区别,引导学生对事物作生动介绍。

2.文中除了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外,还写了哪方面的内容?明确: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3.学生相互介绍蝈蝈的特征。

三、重点研读,合作交流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2.你最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学生在研读讨论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语言生动传神,拟人贴切自然,突出事物特征。

四、问题研究有人说文章写蝈蝈的食性这几个段落中,作者极写其残忍贪婪,与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不相吻合,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五、布置作业1.在小字本上抄写本文的生字词。

2.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写一篇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短文。

3.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教学设计B]创意说明: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备课,制作课件,讲课。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得到充分调动,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一、布置预习1.第一组负责本课的生字词的学习。

2.第二组负责介绍作者及其《昆虫记》。

3.第三组负责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4.第四组谈本文的写作特点。

5.第五组全面评价本文。

6.第六组质疑。

二、学生上台汇报他们的自主学习情况,并授课。

七年级语文上册 绿色蝈蝈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绿色蝈蝈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学习目标七年级语文上册绿色蝈蝈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①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②体味文中美词佳句,并分析美词佳句的作用。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学习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1.朗读法。

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观察与联想。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学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习工具。

学时安排2课时课前了解一、蝈蝈的趣名蝈蝈是我国南北各地男女老幼都十分喜爱的鸣虫。

北方人叫它蝈蝈,南方人叫它“叫哥哥”、“叫蚰子”,古人叫它“蛞蛞”、“聒聒”、“螽斯”,在春秋时代就被人们饲养了。

因它能繁殖众多的子孙,故被古人视为兴旺的吉祥物。

至今,民间在小儿摇篮边还挂着蝈蝈的笼子。

蝈蝈由于生长环境不同,体色也各不相同。

体色翠绿者,称为“绿哥”、“翠哥”或“三青蝈蝈”;体色黄中带白者,称为“糙白”、“白哥”或“草白蝈蝈”;体色紫红如铁锈者称为“铁哥”或“铁皮蝈蝈”。

从体色价值来说,有“黄不如绿”“绿不如黑”之说。

蝈蝈如按眼睛的颜色来分,绿眼又称翠眼;黑眼又称墨眼、乌眼;红眼又称赤眼、朱眼、珊瑚眼。

以眼色价值来讲,也有“绿不如黑,黑不如赤”之说,其中尤以“红眼翠哥”与“黑眼铁哥”为好,因为它们颜色艳丽,色彩调和,令人青睐。

此外,在端午节后出现的蝈蝈称“夏叫”“夏哥”,声音低弱;在立秋后十天出现的蝈蝈称“早叫”、“秋哥”,叫声洪亮;在晚秋后出现的蝈蝈称“冬虫”、|冬哥“,叫声柔弱。

二、作者简介亨利法布尔(1823—1915)国著名家,科普家。

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绿色蝈蝈》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绿色蝈蝈》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绿色蝈蝈》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

能力目标: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学习重点:品味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美;练习快速阅读筛选并概括要点的方法。

学习难点: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学法指导:1.三遍阅读法。

总体要求是:用心阅读、可出声、可默读,尽量做到带着情感、带着体验,读出形象、读出趣味、读出品味、读出神采、读出语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一篇文章经过这样用心地、反复地诵读,相信同学们对文本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受,你的语文学习也会变得轻松而快乐。

2.阅读的欣喜来自于对未知的破解。

散文常常以情感人,议论文是以理服人,说明文阅读的快乐来自于对未知领域的破解。

《绿色蝈蝈》的题目告知了我们文章的说明对象,司空见惯的蝈蝈在法布尔的笔下妙趣横生,通过文章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蝈蝈的歌声和食物习性。

我们发现常见的事物、现象中常常蕴涵着不为人知的奥秘,说明文就是将这些奥秘揭示给我们看。

我们在阅读说明文时,如果准确把握了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就是破译一个个奥秘,我们就会获得阅读带来的快乐。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预习是教学的前提和重要环节,其实质就是同学们的自学。

传统预习往往仅停留在阅读课文、掌握字词上。

把预习课文简单地等同于掌握字词,是对预习的窄化认识。

其实,掌握字词只是预习的任务之一,预习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对作品进行整体感知。

1.疏通文句,把握字词。

预习时阅读课文先要扫除文字障碍,要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形、音、义,做到会认、会写,能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这些词语的语境含义,能在造句、写作中应用这些词语,使其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素养。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绿色蝈蝈》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绿色蝈蝈》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8课《绿色蝈蝈》学案教师寄语:在科学上最好的助手是自己的头脑,而不是别的东西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要点点拨《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

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

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篝.火()(2)wú桐()(3)shòu猎()(4)喧嚣.()(5)yīn哑()(6)静谧.()(7)cuàn夺()(8)螽.斯()(9)吮.吸()2、根据下面的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1)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2)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一点儿也不拖拉,干脆果断。

()(4)形容非常地慌张,以致一点办法都没有。

()3、本文中运用了很多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两句并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1)句子:作用:(2)句子:作用:二、整体感知4、快速阅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蝈蝈外表特征的句子。

5、文中除了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外,还写了哪方面的内容?三、品读赏析6、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7、你最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四、拓展延伸8、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五、学习小结9、通过学习本文,你学习到了哪些写作方法?有什么感想?达标检测(一)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

()A、他正在津津有味....地读着一本新近出版的小说B、遇到意外事情,要镇定,不要惊慌失措....。

C、军军找到了一种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D、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稍逊一筹....的歌手了。

(二)课内阅读(1)在6月份,我捉了不少雌雄的蝈蝈关在我的金属罩里。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绿色蝈蝈教案新人教版5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绿色蝈蝈教案新人教版5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绿色蝈蝈教案新人教版5篇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绿色蝈蝈教案新人教版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绿色蝈蝈教案新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概括内容2.细节感悟,品味语言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阅读能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培养阅读能力——整体感知,概述内容2.品味语言——体会美词佳句难点:概括内容,品味语言三、课时安排:1个课时四、教学流程设计猜谜语:大姐天天逛花园,二哥弹琴夜黑天。

三姐织布到天明,四妹做饭香又甜。

(猜四种昆虫)谜底:蝴蝶、蝈蝈、蜘蛛、蜜蜂(一)出示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概括内容2.细节感悟,品味语言(如果让你来介绍一下绿色蝈蝈,你会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外形、叫声、食物、居住)(二)自学指导(一)一——筛选信息,理解课文自学内容: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有关描写声音、外形、食物、居住的段落。

大声地读读这些语段,寻找关键词,并用一段话将蝈蝈的特点串联起来,概括出你对绿色蝈蝈的第一印象。

(5分钟)自学方法:①用圈画法;②扫描跳跃阅读;③锁定:关键语段——关键词。

生自学,师巡视。

达标测试:1.第3段写的是声音;第4段写的是外形;第5—10段写的是食物;第11节写的是居 1 住。

2.第三段中声音特点:尖锐、急促、清脆、柔和;第四段中外形特点是漂亮;第5~10段写蝈蝈吃的食物有:第六段中有“吃蝉”;第七段中有“酷爱甜食”;第八段中有“吃昆虫”;十一段中的居住特点是“和睦共处”。

3.一句话概括:(请学生概括)绿色蝈蝈的外形漂亮,声音尖锐,急促,清脆,有时也柔和,食物主要有甜食,昆虫,水果,青菜,有时也同类相食,过着群居生活。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探究,研读课文捕食的蝈蝈和美食的蝈蝈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捕食的蝈蝈是勇敢的,美食的蝈蝈是贪婪的。

)成果交流:1.勇敢的蝈蝈——细节:第五节,“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绿色蝈蝈》新课标教案完整篇

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绿色蝈蝈》新课标教案完整篇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绿色蝈蝈》新课标教案—绿色蝈蝈[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本教案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强.ﻭ一、情景导入有条件的地方可捉来实物,没条件的可出示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从蝈蝈的外形特征方面作一介绍。

二、整体感知课文ﻭ1。

快速看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蝈蝈外表特征的句子,并比较与同学们的介绍有何不同。

ﻭ明确: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文中运用了描写性语言,将蝈蝈进行拟人化描写,写出了它的漂亮、可爱,透露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区别,引导学生对事物作生动介绍。

ﻭ2。

文中除了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外,还写了哪方面的内容?明确: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3.学生相互介绍蝈蝈的特征.三、重点研读,合作交流ﻭ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ﻭ2。

你最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学生在研读讨论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语言生动传神,拟人贴切自然,突出事物特征。

ﻭ四、问题研究ﻭ有人说文章写蝈蝈的食性这几个段落中,作者极写其残忍贪婪,与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不相吻合,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ﻭ五、布置作业ﻭ1.在小字本上抄写本文的生字词。

2.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写一篇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短文。

ﻭ3.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教学设计B]创意说明: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备课,制作课件,讲课。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得到充分调动,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ﻭ一、布置预习ﻭ1.第一组负责本课的生字词的学习。

ﻭ2。

第二组负责介绍作者及其《昆虫记》。

ﻭ3。

第三组负责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ﻭ4.第四组谈本文的写作特点。

ﻭ5.第五组全面评价本文。

ﻭ6.第六组质疑。

ﻭ二、学生上台汇报他们的自主学习情况,并授课。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八课《绿色蝈蝈》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八课《绿色蝈蝈》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最新中小学教学设计、试题、试卷第十八课《绿色蝈蝈》导教案学习目标1、推测语言,领会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并说出其作用2、学习法布尔认真察看、仔细推测的研究创新精神学习重、难点领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学习怎样抓住事物的显性特点。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领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学习怎样抓住事物的显性特点。

2、认真达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可以解决的问题标志出来,并填写到后边“课后反省“处。

3、利用 15 分钟高效达成。

教材助读阅读作者资料法布尔,法国散文家、昆虫学家。

生于贫困农民家庭。

年青时在乡村打散工,抽暇自学,曾考入师范学校,毕业后当小学教师多年。

他常常仔细察看昆虫的生活,将察看所得详尽的记录下来,用大部分生的时间和精力陆续写成 10 大卷《昆虫记》( 1879-1907 )。

这部用简短、朴实、生动的文笔写成的察看昆虫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是一篇篇令人着迷的散文的集结。

它之因此成为世界有名的著作而流传于后代,主要在于它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来介绍这些动物。

《昆虫记》头几卷问世后,法布尔成为广大读者所熟习河热爱的科学文艺作家。

后被提高为中学教师。

暮年退隐乡村,认真察看自然界,持续描绘昆虫生态。

他的旧居和实验室此刻已经建成法布尔纪念馆。

预习自测1、参照课文说明,查阅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篝火()打猎()喧哗(...夺取()均匀()螽斯(...嗉囊()喙()搅乱(...()2、参照课文说明,查阅工具书,解说以下词语。

喧哗:喑哑:窸窣:静谧:夺取:抢掠:行径:以强凌弱:更胜一筹:)窸窣()喑哑()静谧()....)莴苣()逃跑()抢掠()....)下颚()弱肉强食()更胜一筹...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可以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讲堂解决。

课内研究学始于疑教学设计、试题、试卷中小学1最新中小学教学设计、试题、试卷(1)第一段写什么?“我”指谁?“我单独一人”说了然什么?(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是在第几段怎样引出这一说明对象的?怀疑研究1、本文主要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语文 18.《绿色蝈蝈》教案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语文 18.《绿色蝈蝈》教案

18.《绿色蝈蝈》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通过快速阅读归纳课文内容。

2.通过诵读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说说其作用,并积累美词佳句。

3.培养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以及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感情。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2.掌握描写动物的具体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

(出示课题:绿色蝈蝈)二、作者简介法布尔是法国的著名昆虫学家。

他热爱昆虫,对昆虫进行了几十年的孜孜不倦的研究,把一生都献给了昆虫研究事业。

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写了一部很有影响力的书——《昆虫的故事》。

《昆虫的故事》原名《昆虫记》,这部书行文生动活泼,语言传神,内容多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很受青少年的喜爱。

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许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因而黄亚治在翻涌对,把它改名为《昆虫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法布尔老人,一同走进这个神秘的昆虫世界,认识一位昆虫朋友——蝈蝈三、检查预习、词语学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喧.嚣(xuān)劫.掠(jié)静谧.(mì)吮.取(shǔn)喑.哑(yīn)篡.夺(cuàn)鸟喙.(huì)莴.苣(wō)狩.猎(shòu)嗉.囊(sù)螽.斯(zhōng)下颚.(è)三、整体感知:1、教师出示,学生交流有关蝈蝈的文章与图片,学生整体了解感知蝈蝈;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七级语文上册《绿色蝈蝈》优秀教案人教新课标版【试题教案】.docx

七级语文上册《绿色蝈蝈》优秀教案人教新课标版【试题教案】.docx

18.绿色蜩帼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蝉的牛活习性。

3、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4、体会并学习文中拟人的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扌舌要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信念。

教学重点:1、站味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美;2、练习快速阅读筛选并概括要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1、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2、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当我们每天穿梭于这个城市,忙于紧张学习的日子里,是否还能记起,小吋候, 我们常听到知了唱歌、蟋蟀鸣叫,看到蜘蛛织网、蚂蚁搬家?这些都是自然界大家庭的丰富美景。

今犬,我们要介绍的这位作者,他有一个特殊的爱好,他把观察自然界的各种昆虫作为他毕纶最大的爱好,对昆虫的热爱达到痴迷的程度,他在小镇荒地上开辟了一处旧宅,取了一个雅号——荒石园,栽花、种草,为昆虫营造一个美满的大家庭,us-日地在园子里观察各种昆虫,并写下了不朽的科学巨著一一《昆虫记》。

同学们回想一下,这位作者与我们学过的哪位作家有着相同的特点?一一对了,他与前面我们学过的《童趣》的作者沈复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善于观察、富有想象力、热爱人白然。

好,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今天这位作者要向我们推出的是人自然的哪位主角呢?二、整体感知1、走近作者师:今天要带领我们学习的这位作者有些特殊,他是法国的箸名昆虫学家。

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家境贫寒,但从小迷上大口然中的花鸟虫草。

为了实现口己的夙愿,几经周折,历尽艰辛,数十年如一日,在自己的住所——“荒石园”屮完成了一卷又一卷《昆虫记》,详尽地记录了法布尔观察昆虫所取得的成果,因此被称为“昆虫学家”。

《绿色蝈蝈》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绿色蝈蝈》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绿色蝈蝈》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绿色蝈蝈》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绿色蝈蝈》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绿色蝈蝈》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让我们了解了一个关于环保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爱惜自然,保护环境。

本文将对《绿色蝈蝈》进行学案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

一、文本分析1. 故事情节最初的时候,小明在市场上买了一只青蛙,他收养了它,给它取名为“绿色蝈蝈”,并在家里富养。

后来,“绿色蝈蝈”变得非常虚弱,小明带它去看兽医,发现原因是环境污染。

小明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他带领全家去扫公园,并疏通了水道,为环境保护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 文章主旨本文主要讨论环保意识的问题,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告诉我们,环境保护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所有人都需要为之努力。

二、课内思考1. 你觉得小明为什么要把这只青蛙带回家?2. “绿色蝈蝈”的环境是如何变得虚弱的?3. 小明了解到“绿色蝈蝈”生病的真正原因后,他是怎么做的?三、拓展阅读1. 请你查找一些最近关于污染的新闻,并讨论如何可以将这些情况遏制和纠正。

2. 请你列出环境保护的五个方面措施,并分析它们的实施难度有多大。

3. 请你写一篇 100 字的小短文,表达你对“绿色蝈蝈”这篇文章的看法,并提出你的环保观点。

四、个人思考1. 你认为仅仅是打扫公园和疏通水道就足够吗?2. 你认为人们需要怎样的环保行动来保护我们的家园?3. 如果你是小明的父母会怎么做来帮助他扩大对环境保护的影响本文告诉我们环保是每个人都需要关注的事情。

不能只是靠一个人或一家人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而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参与。

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采取实际措施去实现环境的改善,我们才能保护我们的地球和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个人认为,打扫公园和疏通水道只是环保措施中的一小部分,我们还可以从减少垃圾、节约用水、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等多个方面入手来保护环境。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3《绿色蝈蝈》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3《绿色蝈蝈》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23《绿色蝈蝈》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

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体会并学习文中拟人的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练习快速阅读筛选并概括要点的方法,品味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美。

2、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

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丰富多采的大自然给我们展示了缤纷美丽的花草树木和种类繁多的动物,去过农村的同学一定会在田野中发现许多的昆虫如蟋蟀、油蛉,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种昆虫——绿色蝈蝈。

二、走进作家、作品1、作家简介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

生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极其穷困,15岁考入师范学校,毕业后谋得初中数学教师的职位,一次带学生上户外几何课,忽然在石块上发现了垒筑蜂和蜂窝,从此“虫心”焕发,立志做一个为虫子写历史的人。

文学界尊称他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亦被誉为“昆虫诗人”。

著作《昆虫记》。

2、《昆虫记》简介《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它们为了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写成详细确切的笔记。

《昆虫记》共十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

《昆虫记》不仅充满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探求真相、追求真理的精神。

《昆虫记》第一册于1879年问世。

1910年,当《昆虫记》第十册问世时,法布尔已经86岁了。

三、检测预习对照幻灯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课件)篝(gōu)火静谧(mì)螽(zhōng)斯莴(wō)苣(jù)大颚(è)喙(huì)嗉囊(sù náng)窸(xī)窣(sū)吮(shǔn)吸喧嚣(xiāo)喑(yīn)哑(yǎ)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明确速读方法:找中心句,抓关键词。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绿色蝈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绿色蝈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绿色蝈蝈法布尔【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二)能力目标: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课文类型】阅读课【教法设计】教师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制作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

【学法引导】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带、投影仪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

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

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二、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课题:绿色蝈蝈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四、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明确汐L 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五、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

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 .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b .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

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绿色蝈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绿色蝈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绿色蝈蝈教学目标1.初读:筛选主要信息。

2.精读:理解文章,欣赏文学性的描述,学习生动活泼的修辞表达。

3.领悟法布尔以人性观照虫性的人文精神,感受他执着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精读课文,理解文章,欣赏文学性的描述,学习生动活泼的修辞表达。

教学难点领悟法布尔以人性观照虫性的人文精神,感受他执着的探索精神。

教学手段及资源 PPT图片“绿色蝈蝈”。

学生活动速读与精读相结合质疑与思考相结合板书设计叫声:像……又像……蝈蝈食性:酷爱甜食,喜欢吃肉……归纳:以人性看待虫性,尊重生命描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比喻、拟人)←法布尔(对自然充满好奇)作业当堂训练见后面家庭作业:《学习评价》教学后记本次备课,基本找出了各个环节的联系。

基础训练和提高性的训练相结合,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四分钟)展示图片“绿色蝈蝈”。

板书:嫩绿、漂亮……二.解读文本(三分钟)师:这篇文章写了蝈蝈哪些生活习性?明确:食性叫声(一)食性(板书)(师生明确4—10段写食性)学生齐读完第四节写食性的句子后,师问:蝈蝈不爱吃生菜叶,那么它们爱吃什么呢?1.师:这是篇科普类文章,但我们在读了这段后并不觉得单调乏味,充满学术气。

你们知道法布尔这个人吗?明确:法布尔是个对大自然充满好奇,沉醉于昆虫世界的生物学家。

2.师:就从这段文字中,你能发现法布尔就是这样的人吗?3.师:鹰捕云雀是何等潇洒自如,游刃有余。

蝈蝈,小小的昆虫,作者怎么能拿蝈蝈捕蝉明确:对比,突出蝈蝈捕猎物时的勇猛、迅疾。

从文字中也可见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4.师:欣赏完该段,作者明白了蝈蝈爱吃什么了吗?学生仔细观察这只蝈蝈的“肖像”,然后试着细致地描述它。

接着,学生打开课本,欣赏法布尔对蝈蝈的细腻描写。

学生找到第六段,齐读。

学生速读,筛选信息。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第五段。

(三分钟)学生七嘴八舌。

(两分钟)学生找到“跑”。

(两分钟)学生讨论。

(三分钟)学生:爱吃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5.读完后,问:蝈蝈还吃什么?明确:酷爱甜食,还吃一点青草,也吃死去的同伴。

《绿色蝈蝈》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绿色蝈蝈》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法布尔和《昆虫记》。

2.速读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通过速读课文、筛选关键字词来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品味、鉴赏的方式体会生动说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学习重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体会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学习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体会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学法指导速读法、筛选信息法、讨论探究法学习过程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喧嚣()劫掠()静谧()吮取()下颚()篡夺()鸟喙()狩猎()嗉囊()螽斯()喑哑()()莴苣()()2.请将横线处的文字表述替换成成语(或词语)。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②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常常成了绿色蝈蝈进攻的目标。

()③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3.了解作者《绿色蝈蝈》的作者是国著名的学家(姓名),他在他的居所(居所名字)写下了昆虫学巨著。

这部著作主要内容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

1.绿色蝈蝈的外表有什么特征?作者介绍了蝈蝈的哪些习性?重点介绍了哪方面的习性?外表习性2. 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作者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称呼,说说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使用情况称呼效果3.作者介绍绿色蝈蝈时用了大量拟人手法,用“我喜欢(文中的词语、句子或者段落),因为”的句式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句:我喜欢“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这句话,因为它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与蝉鸣作比较,突出了蝈蝈叫声的动听,表现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3《绿色蝈蝈》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I)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3《绿色蝈蝈》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I)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23《绿色蝈蝈》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I)绿色蝈蝈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学法指导: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

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

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一、检查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扰.()乱狩.()猎喧嚣.()暗.()哑静谧.()篡.()夺劫.()掠《绿色蝈蝈》选自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国著名_________家,他的代表作是_________。

二、问题导学1.作者在文中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这样写何效果?将蝈蝈人格化,使语言生动活泼。

2.作者用什么修辞来描写蝈蝈的歌声,有什么好处?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蝈蝈歌声的特征。

三、拓展延伸大多数昆虫是有益的,是人类的朋友。

平日里你一定观察过一些昆虫,听到过一些昆虫的叫声,请以“我喜欢的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短文。

四、达标训练1.给加点字注音,按拼音写字。

喧嚣.( ) 篡.( )夺窸窣.( ) 劫.掠( )gōu ( )火静mì( ) 嗉náng( ) 贪lán( )2.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1)喧嚣(喧哗)静谧(安静)(2)喑哑(缄默,不说话)和睦(和好亲近)(3)狩猎(打猎)篡夺(用阴谋手段夺取地位或权力)(4)惊慌失措(安放,安排)窸窣(细小的声音)3.解释词语。

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补充:31974 7CE6 糦38140 94FC 铼35184 8970 襰%:36885 9015 逕40542 9E5E 鹞[21789 551D 唝-30550 7756 睖&40373 9DB5 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绿色蝈蝈》
学习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
1、理解积累词语,体会并学习文中拟人的手法的运用。

2、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信念。

预读(看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

比比谁知道的多。

法布尔:
《昆虫记》:
2、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喧嚣劫掠静谧吮取喑哑狩猎嗉囊螽斯下颚
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
思悟(相信自己,我能行!)
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呢?
2、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
3、研读课文第9段,归纳这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什么生活习性?说明蝈蝈属_ _(A.食肉B.食草
C.杂食)性昆虫。

4、“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

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普通的猎物一样。

”本语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拓展延伸(坚信自己,我真行!)
1、《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蝈蝈,昆虫。

螽斯的一种。

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

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

也有称之为“哥哥”。

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笔法特点。

检测题(我努力我进步,我成功我快乐!)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的形状、性质、功用的文章叫说明文。

()
(2)《绿色蝈蝈》采用平实性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蝈蝈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
(3)蝈蝈和螳螂一样,都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

()
(4)《绿色蝈蝈》是英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

()
2、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4、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课外阅读(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冬日闲趣养蝈蝈
自清代时起,皇宫内外的官宦人家都喜爱聆听蝈蝈清脆的叫声,特别是在冬季里。

每逢雪天,他们都要聚集在一处,把各自的蝈蝈摆放在温暖的房间里,一边赏雪,一边享受蝈蝈悦耳的歌声。

这个习俗历经百年延至今日,如今竟成了平民百姓们冬日里的一大乐事。

说起冬天养蝈蝈,寇金宝老先生要算是其中最正宗的一脉了,100多年以来,寇家积累了不少饲养蝈蝈的经验,并且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寇先生告诉记者,凡是能在冬天饲养的蝈蝈,一般都是经过人工繁殖培育出来的。

每年的8月至9月底,寇先生都要前往山区收购一大批成年的母蝈蝈(也叫驴驹,尾部有一根长长的产卵管,无翅,不会鸣叫),带回饲养基地,交配后,在土中产卵。

10月初,新孵出的幼虫最需要精心的照顾,它们一般吃一些涂裹了黄豆粉的胡萝卜,环境温度和日晒量都会影响到蝈蝈将来的颜色和体形。

这些幼虫到了11月初,基本上结束蜕变,进入成虫期。

简单地说,成年蝈蝈根据颜色、体形,大约分为
四个品种:青色的叫做“山青”,在它不动的时候,看起来就像是蜡制品似的鲜艳、清亮;黑色(或深咖啡色)的叫做“铁蝈蝈”;类似枯草颜色的叫做“草白”;另一种纯绿色的叫做“绿蝈蝈”。

这些成年蝈蝈基本上属于肉食动物,饲养者可以每天喂它们一些“面包虫”,间或也可以喂一些蔬菜及瓜果,以做到营养均衡。

在冬天喂养蝈蝈,最重要的是掌握好喂养蝈蝈的环境温度。

一般情况下,在高于27~28摄氏度时,蝈蝈就会开始大声鸣叫,但是切忌把养蝈蝈用的葫芦放在暖气上烘烤,并且长时间的鸣叫也会缩短蝈蝈的寿命。

当环境温度低于20摄氏度,大约在16摄氏度左右时,蝈蝈就会停止鸣叫,当然,温度也不能太低,0摄氏度以下时就容易造成蝈蝈的死亡。

这些冬蝈蝈一般都可以活到第二年的五一前后,不过,也有许多饲养高手能让它们一直活到第二年的8月份左右,这就在于精心地为它们搭配饮食,并且控制好它们生活的环境温度。

另外,不仅喂养冬蝈蝈本身充满乐趣,盛蝈蝈用的葫芦也十分讲究。

那些葫芦的外表有着相当复杂的花纹图案,这些花纹并非雕刻而成,是通过模子使葫芦在生长的过程中就形成的。

在清代也有“官模”“民模”和“本长”之分。

葫芦的构造也非常巧妙,通常在葫芦口内会放置一个盘丝状的铜制线圈,再加上一个有着许多透气孔的盖子,这样一来,蝈蝈在葫芦腹内鸣叫时传出的声音就会更加清脆、优雅。

1.给加粗字注音。

聆听()一脉()蜕变()间或()
2.第二节依次介绍了关于冬蝈蝈的()、()和(),其中和课文相同的是对()的介绍,但是课文介绍得详细,而本文介绍得简略。

3.养冬蝈蝈的人常常把蝈蝈揣在怀里,你能在文中找出这么做的理由吗?
4.葫芦的讲究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5.“如今竟成了平民百姓们冬日里的一大乐事”,你对此现象怎么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