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学设计.doc

合集下载

苏教版生物七上第一节《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word教案二

苏教版生物七上第一节《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word教案二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第1课时)张成利涟水县永兴学校 (223400)内容摘要本文提出了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活动与探究关键词黑暗处理(因为光合作用需要光,无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黑暗处理消耗掉叶片中原来的淀粉;黑暗处理是实验中非常关键的步骤。

) 酒精脱色(色素能溶于酒精,排除色素颜色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酒精脱色是实验中关键步骤。

) 自主与合作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 探究能力(新课程教学理念)一、学情分析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查阅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史,明确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水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但都忽略了自然界的其他环境因素如阳光、空气对植物生活的影响。

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收集光合作用发现史的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什么?忽略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绿色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是从何而来的?阳光、空气等环境因素是否与柳树重量的增加有关?实验材料最好是天竺葵,植物,教师可在实验前1~2天组织学生分组选择不同的材料,对植物进行暗处理1昼夜,并启发学生对这一步骤的目的进行思考。

注意实验材料的处理一定要在正常生长的状态下,否则实验效果不理想。

“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步骤可分为5步:①暗处理;②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 h;③酒精脱色;④清水冲洗、滴加碘液;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当进行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 h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对一片完整的叶部分遮光?让学生明白,遮光与不遮光是这个实验中惟一的变量,是导致不同的实验结果的原因,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酒精脱色时,教师要告诉学生,用酒精脱色是因为叶绿素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所以不能直接加热而选择隔水加热。

实验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加热时不能直视烧杯口。

当绿叶在酒精中脱至黄白色时,停止加热,用镊子将叶片轻轻夹出,用清水冲洗,动作要轻柔,因为酒精脱色后的叶片比较脆,要防止叶片破碎。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6.1光合作用的发现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6.1光合作用的发现

《第一节光合作用的发现》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光合作用的实验,说出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通过学习光合作用的实验,背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技能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尝试与同学进行交流,形成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通过资料阅读,尝试对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纳,形成分析与归纳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形成严谨的实验态度
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对比实验
三、教学难点:
对比实验
四、教学方法和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

最新苏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 第6章 第1节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精品教案

最新苏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 第6章 第1节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精品教案

说出 实验现象.
现象: 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植物死亡。 相同时间内,蜡烛继续燃烧、植物也活着。
光照
第二组实验
描述 实验过程.
一段时间后
相同时间内.
说出 实验现象.
现象: 一段时间后,老鼠死亡、植物死亡。 相同时间内,蜡烛继续燃烧、植物也活着。
背景资料: 【好空气:促进燃烧、维持呼吸】 【坏空气:不能促进燃烧、不能维持呼吸、有助于植物生长】
2、为什么活的老鼠和活着的植物放一起就能 在相同的时间内还能活着呢?
1识7清氮还世洁气是纪模中的78糊叶空.的0以6气,前%到,是、了人由1们8对世空纪气,和通气过体对的燃认烧 现氧象气和呼20吸.作95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 认二识氧到气化体碳的0多.样03性%和等空气气的体复杂性。
组成的。
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贮存能量 的有机物(淀粉),并且释放 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光照
叶绿体 有机物
光合作用发现前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人, 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生物学家。
让我们用科学家在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的 有趣实验来验证一下亚里士多德的结论吧!
第一个实验 比利时
17世纪 范·海尔蒙特(V.Helmot,1579-1644)的实
实验所需:
那么,植物增重就不是来自土壤
沙土
柳树幼苗
带盖的木桶
洒水壶
海尔蒙特实验:
第一次称重
只浇雨水
木桶加盖(防灰尘)
只有控制好实验条件,排除实验中的干扰 因素,才能增强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沙土烘干后称重 第二次称重
80公斤
实验数据统计
只浇纯净的雨水 ≠ 实验前后土壤减少的质量
实验前后植物增加的质量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共1课时。

主要内容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探究和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意义的教学。

本节内容的学习为下一节植物的光合作用实质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植物基本层次结构中的细胞组织器官,了解了植物的基本组成,但是对植物的生理活动不是很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大概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一定的知识背景,但是具体光合作用是如何被发现的,以及光合作用如何进行,学生没有掌握。

因此学生带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学习本节内容。

为学习下一节《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场所》做了铺垫。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经典实验的探究,认识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了解经典实验的方法及结论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条件并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在模拟和分析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前人设计实验的思维方法;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分析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发现光合作用的经典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格,并进行科学史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过程的艰辛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通过了解光合作用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爱护植物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条件并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难点:通过探究发现过程,建构光合作用概念。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有关图片和课件。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情境导入【设疑引入】观看图片:植物是与人类关系紧密的伙伴,假如有一天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了,会怎么样?引出:光合作用。

【过渡】既然光合作用这么重要,它是怎么被科学家发现的呢?它又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引出本节课题。

【目标导学】课件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苏教版生物七上3.6.1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教案设计

苏教版生物七上3.6.1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教案设计

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和意义。

2.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3.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表达式。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实验设计的创新能力和分析、归纳并合理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并体会探究过程和感受。

2.领略和感悟科学家在探究过程中的科学思维方式(如何去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难点重点尝试解释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

难点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生物圈中大多数生物在呼吸过程中,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据统计,全世界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所消耗的氧气量每秒平均为10000千克。

提出设问:为什么我们却没有感觉到缺氧呢?消耗的氧气通过什么途径补充呢?二、学习过程老师:我们就来学习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光合作用?1.阅读课本第89页内容,什么是光合作用?学生自己读书体会,回答问题。

老师:那么光合作用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17世纪。

2.阅读教材第89页材料一,思考下列问题:(小组合作探究)(1)描述实验过程。

(2)柳树增加的质量是多少?(3)土减少质量是多少?(4)柳树增重的原因是什么?(5)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通过学生讨论,得出本实验的结论:柳树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从水中获得的,而不是从土壤中获得的。

老师:该结论完全正确吗?从植物生活的环境考虑,还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呢?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纷纷发言,还应考虑到阳光、空气。

老师:说明该实验还有局限性,那么怎么办呢?时间到了18世纪。

3.阅读材料二,思考下列问题:(小组合作探究)(1)阅读实验一,描述过程,说明蜡烛熄灭的原因。

(2)阅读实验二,描述过程,说明绿色植物死亡的原因。

(3)阅读实验三,描述过程,为什么钟罩内放入一盆植物后蜡烛依然燃烧,老鼠依然活着?(4)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老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把有共性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苏教版生物七上3.6.1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教案设计(1课时)

苏教版生物七上3.6.1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教案设计(1课时)

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一、课时:1课时二、课型:新课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2、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3、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能力目标:1、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2、经历科学家研究的一般过程;3、初步学会合作、交流,控制实验条件,设置对照等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领悟科学的不断发展;2、体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进一步增强热爱生命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2、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

3、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难点:1、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

2、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表达方式。

五、学情分析本节课是一部有关生物学史的教学,重演了光合作用的研究、发现过程。

科学史是生物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但是科学家的生活时代、背景离学生的距离太远,学生不容易身临其境,而且,在前面的教学中有关光合作用的内容就只提到了“叶绿体与光合作用有关”这么一句话,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构想是:1、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入手,提出问题,一环扣一环,一步扣一步,降低了知识的起点,缩短了科学与生活的距离。

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好奇心;2、利用科学史重演过程,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六、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七、教学准备:1、搜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应用知识。

2、PPT:(1)范·海尔蒙特的实验;(2)普利斯特莱实验;(3)其他科学家实验(4)光合作用。

八、板书设计:第3单元第6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1、光合作用需要水;2、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3、光合作用是在光下进行的;4、光合作用的表达式。

九、教学过程:第一步:温故知新环节1:师友互查教师出示全面学习的相关内容。

1、在细胞基本结构中,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哪里?2、在植物细胞基本结构中有很多细胞器,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有关的结构是什么?3、在细胞器中,与呼吸作用有关的结构是什么?师友互查,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进行抽查。

苏教版七上《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word教案

苏教版七上《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word教案
[思考题]:
1.该实验中,进行了一组对照实验,对照的变量是什么?变量是光照。
2.实验的现象有什么不同?研磨过滤后的绿色叶片在阳光下放出气泡。
3.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有光照时,有气体产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植物在光照下产生气体。
[讲述]:三个实验说明植物的光 合作用与水、二氧化碳、光照有关。请小组讨论并完成书上P80的图6-3(光合作用示意图)。
情感目标:
1、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进行科学探的愿望。
2、进一步增强热爱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难点:阐明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
1、搜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应用知识。
2、FLASH:(1)普利斯特莱实验;(2)光合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言]:我们中国有句谚语“万物生长靠太阳”。请同学们想一想,植物生长靠太阳吗?植物靠太阳干什么?
[讲述]:不论是微小的单细胞藻类 ,还是高大的绿色植物,都能通过光合作用在体内积累有机物。绿色植物像一个巨大的能量转换站,把太阳能贮存在植物体内的有机物中。
五、板书设计:
第3单元第6章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1、光合作用需要水
2、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1、光合作用需要水
[ 材料一]: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
[思考题]:
1.少?而土减少的质量是多少?柳树增加的质量是80公斤,土城少的质量是100克。
3.柳树增重的原因是什么?直观地发现柳树增重的原因是水。
4.本实验的结论是 什么?
植物是从水中而不是从土壤中得到营养物质。
[实验三]:在光下,没有植物,蜡烛无法燃烧;在光下,没有植物,小老鼠无法生存。说明蜡烛燃烧时耗尽了氧气,放出二氧化 碳。

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苏教版初一上) (12)

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苏教版初一上) (12)

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苏教版初一上)
(12)
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觉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讲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觉的过程。

〔重点〕
2、讲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觉的意义。

〔重点〕
3、讲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技能目标:
尝试讲明发觉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

〔重点〕
情感目标:
1、锤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进行科学探的愿望。

2、进一步增强热爱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难点:1、阐明发觉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

三、教学预备:
1、搜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应用知识。

2、FLASH:〔1〕普利斯特莱实验;〔2〕光合作用。

苏教版生物七上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word教案三

苏教版生物七上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word教案三

《光合作用发现》教教事例三星初中筱竹教课目的:1、知识方面: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2、能力方面:经过几个经典实验的图示,培育学生对图示进行剖析、归纳的能力,初步意会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方法3、思想感情方面:经过教课的存心浸透,培育学生的识图能力、探究能力及优秀的科学修养教课要点: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2、解说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3、说明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教课难点:说明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教课过程:导入:中国有句谚语“万物生长靠太阳” ,那植物的生长靠什么呢?学生:也是靠太阳。

教师追问:靠太阳做什么?学生回答:进行光合作用。

教师作增补,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光合作用。

既然光合作用这么重要,科学家又是如何发现的呢?接下来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看看科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发现光合作用的。

这也就是我们今日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板书: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大概公元前 3 世纪,古希腊的亚利士多德提出,植物生长的土壤是组成植物体的原资料。

这类看法关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而言仍是比较先进的,所以长久被奉为经典。

向来到 17 世纪上半叶,比利时的海尔蒙特做了一个简单而存心义的实验,一切才开始改变。

他所进行的实验我们柳树实验。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对着纲要上的问题进行议论沟通(学生议论)表达沟通教师问:那么大家感觉海尔蒙特的这个结论能否完整正确学生回答:不正确。

教师:但比亚利士多德的结论很多了。

教师:这个结论考虑到了水参加物质的合成,却没有考虑到空气对植物形成所起的作用。

在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达成后的100 多年间,人们广泛以为水是构成植物的独一原料。

向来到18 世纪,有一位科学家对气体特别感兴趣,他就是普利斯特利。

他经过实验又对海尔蒙特提出了怀疑。

那么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是怎样进行的呢?在看资料以前老师先提几个问题1、你知道人进行呼吸时需要何种气体?呼出的是什么?那动物比方老鼠呢?2、蜡烛在焚烧的时候需要何种气体?产生的气体又是什么?(这个问题可提示学生盾实验三中的最后一幅图,这幅图表示蜡烛焚烧时候需要的气体与产生的气体与老鼠需要的气体,产生的气体是同样的)而后教师请学生看实验二:假如把绿色植物独自放在玻璃罩中,绿色植物会怎么样?学生:说明植物也需要气体!师:究竟需要何种气体呢?我们一同来看实验一:密闭的玻璃罩内和植物一同的蜡烛没有熄灭!和植物生活在一同的小白鼠也没有死亡!此刻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慧才华,想想,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中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老师给你们五分钟的时间,四个人为一组,在前二组实验的基础上思虑!告诉老师,为何会这样?学生得出结论,动物与蜡烛的焚烧需要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植物的生活需要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苏教版七上生物 6.1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教案设计

苏教版七上生物 6.1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教案设计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2).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3).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2、能力目标:(1)通过光合作用经典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2)通过扮演讨论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光合作用发现史扮演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及创新、合作精神,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科学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教学难点:角色扮演科学家探究的过程;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1)预习本课课文的内容。

(2)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应用的知识。

2.教师准备(1)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应用的知识。

(2)制作光合作用的发现的实验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多媒体出示一组在阳光下勃勃生机的绿色植物图片,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这些绿色植物,那么你们知道这些绿色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哪些生命活动呢?生1:光合作用,生:2呼吸作用,生3吸收作用,生4:蒸腾作用。

师:那么,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呢?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探究第六章第一节《光合作用的发现》2、板书课题: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二、指导学生学习新课。

自主活动(一)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1、学生自学课本89页上面的一段材料,思考:(1)什么是光合作用?(2)光合作用的发现有什么意义2、学生自学后小组讨论交流3、指名汇报自主活动(二)讨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知识准备:蜡烛燃烧和鼠的呼吸都需要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但直到18世纪70年代才发现了空气的成分,认识了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科学家普利斯特莱在做实验时还不知道空气的成分。

1、探究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

(1)师:让我们把时光退回到十七世纪,看看科学家海尔蒙特,重温一下当时他是怎么实验的吧。

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苏教版初一上) (5)

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苏教版初一上) (5)

第一节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苏教版初一上) (5)第二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觉教学目标1.讲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觉的过程。

(重点)2.讲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觉的意义。

3.讲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学情分析关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小学的«自然»中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光合作用发觉的历史,讲明光合作用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课前预备1.学生预备(1)预习本课课文的内容。

(2)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应用的知识。

2.教师预备(1)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应用的知识。

(2)制作光合作用的发觉的实验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国有句谚语是〝万物生长靠太阳〞。

请同学们摸索一下:植物生长靠太阳吗?植物靠太阳干什么?(进行光合作用)人们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开始于17世纪。

此后的几百年间,人们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

到18世纪80年代,美国的科学家因其在研究光合作用方面的突出奉献,获得了诺贝尔奖。

光合作用被称为地球上最重要的光化学反应。

通过介绍光合作用发觉的历史,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爱好。

引导学生识不本节目标。

(略)二、探究过程关于光合作用的发觉过程,课文是通过3个经典的实验来讲明的。

1.材料一: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

学生每6个人一组,进行自学材料一,时刻是4min。

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通过咨询题提示,鼓舞学生合作共同归纳该实验的结论。

要提出的咨询题有:你能描述该实验的过程吗?柳树增加的质量是多少?而土减少的质量是多少?柳树增重的缘故是什么?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引导学生观看范·海尔蒙特的实验过程的课件,描述实验过程和结论。

2.材料二:18世纪,普利斯特莱的实验。

投影:〝知识预备〞:蜡烛燃烧需要氧气,产生二氧化碳;鼠的呼需要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学生每6个人一组,进行自学材料二,时刻是7min。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6.1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案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6.1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案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共1课时。

主要内容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探究和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意义的教学。

本节内容的学习为下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七上第二单元学习了生物体结构层次中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学习了植物的基本组成,但是对植物的生理活动不是很了解,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大概学习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一定的知识背景,但是具体光合作用是如何被发现的,以及光合作用如何进行,学生没有理解和掌握。

因此学生带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学习本节内容。

本节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下一节《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场所》做了铺垫。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2.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并尝试说说光合作用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实验设计的创新能力和分析、归纳并合理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和感悟科学家在探究过程中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了解光合作用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爱护植物的情操。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说出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2.总结归纳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建构光合作用概念。

五、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法、讲授法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有关图片和课件。

七、课时计划:1课时八、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一个人每天平均消耗一千克氧气,地球上有六十多亿人,每天要消耗60多亿千克的氧气,同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到缺氧呢?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跟着老师的导入语进入新课内容。

2019最新苏教版七上《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1

2019最新苏教版七上《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1

2019最新苏教版七上《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1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课题: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学目标: 1.能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2.说明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教学重点: 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3.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教学难点:阐明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教学过程:一.引题为什么绿色植物的叶和一些茎会是绿色呢? 那是因为它们含有一元素叫叶绿体,这个叶绿体它有什么作用呢?用处可大了,它能利用光能,把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同时释放氧气,由此我们说叶绿体的作用非常巨大,植物少了它就不能存活,在这里,我们把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发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那么,植物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呢?二.教授新课(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材料一、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材料二、18世纪,普利斯特来的实验材料三、20世纪,希尔的实验2.分析上述三个实验的基本过程(1)范海尔蒙特他在100kg干燥的细粒土壤中,种了一棵 2.5kg重的柳树,然后往盆里浇水,但不供给他其它营养物质。

五年后,他发现柳树的重量为82.5kg.(2)在光照下,普利斯特莱让一只蜡烛在内有薄荷枝条的玻璃罩里燃烧至熄灭。

十天后,薄荷枝条仍是繁茂的。

当普利斯特莱重新点燃熄灭的蜡烛时,蜡烛又重新明亮的燃烧起来。

(3)希尔巴植物的叶片烘干后,碾成粉,然后把叶绿体和叶绿素一起提取出来。

他把这些叶绿体和叶绿素与不同的铁化合物相混合。

当他把光照射在这个培养的混合物上时,出现了气泡。

当光照停止后,氧气流也停止了。

3.归纳每个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并在书上图6-4中用文字或符号表示出来。

(由学生自己归纳)(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由学生自己归纳)三、练习(思考题)。

最新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

最新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共1课时。

主要内容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探究和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意义的教学。

本节内容的学习为下一节植物的光合作用实质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植物基本层次结构中的细胞组织器官,了解了植物的基本组成,但是对植物的生理活动不是很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大概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一定的知识背景,但是具体光合作用是如何被发现的,以及光合作用如何进行,学生没有掌握。

因此学生带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学习本节内容。

为学习下一节《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场所》做了铺垫。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经典实验的探究,认识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了解经典实验的方法及结论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条件并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在模拟和分析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前人设计实验的思维方法;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分析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发现光合作用的经典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格,并进行科学史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过程的艰辛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通过了解光合作用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爱护植物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条件并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难点:通过探究发现过程,建构光合作用概念。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有关图片和课件。

五、教学过程板书设计6.1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发现1. 范·海尔蒙特2. 普利斯特莱3.后来科学家二、植物的光合作用 1. 概念2.意义二氧化碳+水 氧气+有机物光照叶绿体制造有机物、提供能量、提供氧气课后反思:。

苏教版生物七上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word学案

苏教版生物七上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word学案

苏教版生物七上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word学案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觉学案科目生物执笔蒋志芳课题:植物光合作用的发觉课型新授讲学时刻09年12月【学习目标】:1、说出光合作用发觉的过程和意义(重点)2、说明发觉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学习过程】:一、光合作用的概念: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利用光能,把和水转化储存着的,同时开释出的过程。

2、光合作用包括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两个过程。

是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和氧;是将光能转化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二、范·海尔蒙特的实验过程1648年比利时范·海尔蒙特第一次试图用定量的方法研究植物的营养来源。

范·海尔蒙特在100㎏干燥的细粒土壤中,种了一棵2.5㎏重的柳树,然后往盆里浇水,但,五年后,他发觉柳树的重量为82.5㎏,而泥士仅减少了0.1㎏通过实验,他认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要紧来自水,而不是土壤。

80 kg物质除了部分来源于水以外,要紧还来源于?摸索:柳树增加的80㎏从哪儿来?提示:不可能来自泥士,因为泥土仅减少了0.1㎏,而整个实验中施加的唯独物质只有水。

因此,范·海尔蒙特的实验说明了是植物体建筑自身的要紧原料。

结论:植物的生长需要作为原料。

三、普利斯特莱的实验:1、普利斯特莱的实验过程:(1) (2)(3)(1)他把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只小白鼠分别放到密闭的玻璃罩里,蜡烛不久就了,小白鼠专门快也。

(2)他把一盆植物和一支点燃的蜡烛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

他发觉植物能够长时刻地活着,蜡烛也没有。

(3)他又把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

他发觉植物和小白鼠都能够正常地。

上述实验差不多上在光照下进行的。

因此,他得出了结论:(1)、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2)、蜡烛燃烧需要,产生,老鼠呼吸需要,产生。

后来的科学实验证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6.1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教案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6.1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教案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本节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第一节内容。

植物的光合作用对整个生物圈有重要的影响,本节内容作为整章的引入部分,可以通过分析光合作用经典实验,激励学生从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中汲取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对接下来光合作用的场所、实质等章节教学知识的吸收、理解、运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并且可以通过探讨相关实验的设计,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索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激发学生对植物光合作用强烈的研究兴趣,有助于建构大科学、大自然观念,从而培养学生从光合作用角度评价人类自身行为准则的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1)光合作用的发现(2)光合作用的定义。

2、(1)通过光合作用经典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2)通过学习讨论光合作用的发现,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3、通过光合作用发现史的学习及实验设计与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及创新、合作精神,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科学思想教育。

三、教学重点: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3、说明光合作用的定义。

四、教学难点:1、科学探究的过程;2、阐述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原理。

五、学情分析: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表现自我,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如何设计环节使学生真正理解科学家在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学习科学探究素质是本节的关键之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重现当年的探究过程和体会其中的奥妙,最终由学生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发现”的过程,从而体会到小科学家的成功喜悦。

六、教学设计:1、教学方法:采用发现式教学法,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引导探究、分析→总结并迁移,强调一环扣一环、丝丝入扣的逻辑性。

2、教学模式:根据教材特点采用教师“设问、引导”和学生“探究、答问”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加深学生对经典实验的理解。

苏教版生物七上3.6.1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教案设计

苏教版生物七上3.6.1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教案设计
通过比喻,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重、难点的记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护自然的良好行为习惯。
总结出公式对学生的要求又提升了,同时也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3、柳树增加的重量来源于哪里?
4、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想一想:在这个实验当中,柳树除了需要水进行光合作用以外,它的光合作用还会受到环境当中什么因素的影响?如果让你在海尔蒙特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你会探究什么问题?
实验探究普利斯特莱的实验:
动画演示
问题:1、实验二中的植物为什么会死亡? 2、实验三中的蜡烛为什么会熄灭?老鼠为什么会死亡?3、实验一中的蜡烛继续燃烧,老鼠活着,植物生长良好说明了什么?4、这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
本节目标:
知识目标: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作用发现的过程;
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
能力目标:体会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
培养学生小组交流、口头表达、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爱护花草树木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说明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答:人们可以调控温室中的光照、湿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为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增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联系实际:理论上的学习应该是为生产实践服务的。通过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结提升
绿色植物好象一个巨大的生产工厂,那么,这个厂的生产车间在哪里?以什么为原料?生产的“主打”产品是什么?生产过程中必须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我们发现这一系列的实验都是在光下进行的,那么如果把这些实验转到暗处,实验现象是否相同?
过程是怎样的?这个实验说明什么?
书上图6-3上用文字或符号标示出这三个实验的结论。

生物苏教版七年级上第6章第1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

生物苏教版七年级上第6章第1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

第6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课题: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学目标:1.能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2.说明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教学重点: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3.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教学难点:阐明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教学过程:一.引题为什么绿色植物的叶和一些茎会是绿色呢? 那是因为它们含有一元素叫叶绿体,这个叶绿体它有什么作用呢?用处可大了,它能利用光能,把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同时释放氧气,由此我们说叶绿体的作用非常巨大,植物少了它就不能存活,在这里,我们把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发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那么,植物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呢?二.教授新课(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材料一、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材料二、18世纪,普利斯特来的实验材料三、20世纪,希尔的实验2.分析上述三个实验的基本过程(1)范海尔蒙特他在100kg干燥的细粒土壤中,种了一棵 2.5kg重的柳树,然后往盆里浇水,但不供给他其它营养物质。

五年后,他发现柳树的重量为82.5kg.(2)在光照下,普利斯特莱让一只蜡烛在内有薄荷枝条的玻璃罩里燃烧至熄灭。

十天后,薄荷枝条仍是繁茂的。

当普利斯特莱重新点燃熄灭的蜡烛时,蜡烛又重新明亮的燃烧起来。

(3)希尔巴植物的叶片烘干后,碾成粉,然后把叶绿体和叶绿素一起提取出来。

他把这些叶绿体和叶绿素与不同的铁化合物相混合。

当他把光照射在这个培养的混合物上时,出现了气泡。

当光照停止后,氧气流也停止了。

3.归纳每个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并在书上图6-4中用文字或符号表示出来。

(由学生自己归纳)(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由学生自己归纳)三、练习(思考题)学[优═中*考∷,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目标:
1、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进行科学探的愿望。
2、进一步增强热爱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难点:阐明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
1、搜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应用知识。
2、FLASH:(1)普利斯特莱实验;(2)光合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言]:我们中国有句谚语“万物生长靠太阳”。请同学们想一想,植物生长靠太阳吗?植物靠太阳干什么?
[讲述]:不论是微小的单细胞藻类 ,还是高大的绿色植物,都能通过光合作用在体内积累有机物。绿色植物像一个巨大的能量转换站,把太阳能贮存在植物体内的有机物中。
五、板书设计:
第3单元第6章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1、光合作用需要水
2、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讲述]:人们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开始于17世纪。此后的 几百年间,人们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到18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因其在研究光合作用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了诺贝尔 奖,光合作用被称为地球上最重要的光化学反应。
[讲述]:关于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书上为我们介绍了3个经典的实验来解释。
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的发现
[实验三]:在光下,没有植物,蜡烛无法燃烧;在光下,没有植物,小老鼠无法生存。说明蜡烛燃烧时耗尽了氧气,放出二氧化 碳。
二氧化碳和阳光是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材料三]:20世纪,希尔的实验。
[讲述]:希尔带着氧气是由叶绿体在什么时候产生的问题,把植物的叶片烘干后,碾成粉,然后把叶绿体和叶绿素一起提取出来,放到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放在阳光下和黑暗中,发现光照射有混合物上时,出现了气泡,当光照停止后,氧气流也就停止了。
3、光合作用是在光下进行的。
4、光合作用的表达式。
六、课堂作业:
一、填空题
1.光合作用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2.光合作用的能量转化过程是指________________转变为贮存在________________里的能量;光合作用的物质转化过程是指简单的________________转变成复杂的________________,并且释放出______ __________。
[材料二]:18世纪,普利斯特莱的实验。
[思想题]:1.)请你描述实验一、二、三。
2.)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2、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
[实验一]:密闭的钟罩下的植物和燃烧的蜡烛是互利的。植物能放出使蜡烛燃烧和小老鼠存活的气体。
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3、光合作用是在光下进行的
[实验二]:在光下没有蜡烛,植物无法生存。植物需要蜡烛燃烧放出的气体(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主备人:丁月香
课型: 课时:
二次备课
第3单元第6章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重点)
2、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重点)
3、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表达方式。(重点、难点)
技能目标:
尝试解释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重点)
[实物投影仪]:展示每个小组的结论。
[分析]:光合作用的意义:植物从外界获得水和二氧化碳,在体内积累有机物,释放出氧气;植物把太阳能变成化学能。
三、)光合作用的表达式 。
[提问]:请同学们尝试用公式的形式表达光合作用。
[小结]:二氧化碳+水+光有机物+氧气
叶绿体
[提高]: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氧气、水的化学分子式(CO2,O2,H2O)。
[思考题]:
1.该实验中,进行了一组对照实验,对照的变量是什么?变量是光照。
2.实验的现象有什么不同?研磨过滤后的绿色叶片在阳光下放出气泡。
3.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有光照时,有气体产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植物在光照下产生气体。
[讲述]:三个实验说明植物的光 合作用与水、二氧化碳、光照有关。请小组讨论并完成书上P80的图6-3(光合作用示意图)。
二、简答题
1.在希尔实验中,为什么在光下叶绿体滤液中有气泡产生,而在暗处无气泡产生?
2.分析范·海尔蒙特、普利斯特莱、希尔实验的基本原理,归纳这三个实验的结果。
3.羊吃草与光合作用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尝试画一幅图来表现这种关系。
教学后记:
[讲述]:范·海尔蒙特第一次企图用实验来回答植物营养物质的问题。他在100kg干燥的细粒土壤中,种了一棵2.5kg重的柳树,然后往盆里浇水,但不供给其他营养物质。五年后,他发现柳树的重量为82.5kg。土壤晒干后的重量仅比原来少100g。因此范·海尔蒙特说,植物是从水中而不是从土 壤中得到营养物质。
1、光合作用需要水
[ 材料一]: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
[思考题]:
1.你能描述该实验的过程吗?
2.计算:柳树增加的质量是多少?而土减少的质量是多少?柳树增加的质量是80公斤,土城少的质量是100克。
3.柳树增重的原因是什么?直观地发现柳树增重的原因是水。
4.本实验的结论是 什么?
植物是从水中而不是从土壤中得到营养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