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化学食品化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食品风味化学.PPT
Taste chemistry of food
4.味觉生理学(taste physiology)
主要是味蕾,其次是自由神经末梢。
产生味感的途径
呈味物质溶液——口腔内味感受体——神经感
觉系统——大脑味觉中枢——大脑综合神经中
枢系统——产生味感。
.
18
第二节 食品的滋味化学
一、概述 4.味觉生理学(taste physiology)
3.振动理论 气味特性与气味分子的振动特性有关。
.
9
第一节 概 述
三、风味化合物的分析
Introduction
1.感官分析
食品风味的感官总体评价 特征化学成分的感官评价 2.仪器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等
.
10
风味物质的仪器测定
风味仪器分析简介
• 前处理
气质联用
定性定量
前处理即风味物质的提取
• 这种刺激有时是单一性的,但是多数情 况下是复合性的。
.
7
第一节 概 述
一、引 言
3.风味的分类 风味(Flavor)、香味(Aroma)、口味(Taste)、物理 味、化学味、心理味 国别分类 中国:酸、甜、苦、咸、辣、鲜、涩 日本:酸、甜、苦、咸、辣 印度:酸、甜、苦、咸、辣、淡、涩、不正常味 欧美:酸、甜、苦、咸、辣、金属味
5.影响味觉的因素(factors of effect on taste)
温度:在10-40℃之间较敏感,在30℃时最
敏感。
温度对味觉的影响
.
22
第二节 食品的滋味化学
一、概述
Taste chemistry of food 几种物质的味的阈值
名称
《风味化学》课件
05
风味物质在食品工业 中的应用
在调味品中的应用
1 2
增味剂
风味物质可以作为增味剂,提高食品的口感和风 味,如酱油、醋、味精等调味品中添加的风味物 质。
调味料
风味物质可以作为调味料,为食品提供特定的风 味和口感,如香辛料、香草、香料等。
3
调味品的研发
风味物质在调味品的研发中起到关键作用,通过 调整风味物质的种类和比例,可以开发出具有新 风味或改进风味的调味品。
在饮料中的应用
软饮料
风味物质是软饮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可乐、汽水、果汁等饮料中 的果味、甜味、酸味等都是由风味物质提供的。
咖啡和茶
咖啡和茶中的香气和味道也主要来源于风味物质,不同的咖啡和茶 具有不同的风味物质组成。
酒类
酒类中的香气和味道也与风味物质密切相关,如葡萄酒、啤酒、白酒 等。
在焙烤食品中的应用
风味成分的鉴定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分析技术 ,对提取出的风味成分进行定性和定 量分析。
风味化学的应用领域
食品工业
风味化学在食品工业中具有广泛 的应用,如新产品的研发、老产 品的改造、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等
。
农业
风味化学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主要 涉及农作物种植和农产品加工, 通过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加 工工艺,提高农产品的风味品质
02
风味化学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化 学、生物学、食品科学和感官评 价等,旨在揭示食品风味的奥秘 ,并为其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风味化学的研究内容
风味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风味感知机制
利用各种分离技术,如蒸馏、萃取、 吸附等,从食品中提取和分离出风味 成分。
研究人类感官系统对风味成分的感知 机制,包括嗅觉、味觉、触觉等,揭 示不同风味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 对整体风味的贡献。
食品风味化学ppt
17
三、苦味(Bittertaste) 和苦味物质
1.苦味机理
苦味物质的化学结构多种多样,生物碱类化合物 一般多具有苦味,其中奎宁是典型的苦味代表物。 苦味化合物与味觉感受器的位点之间的作用类似于 甜味化合物,不过苦味化合物分子中的质子给体 (DH)一般是-OH、-COHCOCH3、-CHCO2CH3, 而质子受体(A)为CHO、-COOH、-COOCH3, 并且DH和A之间距离只有0.15nm.
11
Shallenberger的学说解释不了同样具有AHB结构的化合物为什么甜味强度相差许多倍的 原因,因而后来Kier等对AH-B学说进行了补 充,他们认为在强甜味化合物中还具有第三个 性征,即具有一个适当亲脂区域γ,γ通常是 CH2CH3或C6H5等,γ可以增强甜度。补充后的 学说称为AH-B-γ学说。
18
苦味物质的化学结构多种多样,一般都含有下 列任何一种原子团:-NO2、≡ N、-SH、-S-、 S-S-、-SO3H、=C=S、无机盐类:Ca2+、M g2+、NH4+、生物碱、黄酮类、单宁类、蛋白质水 解产生的苦肽、盐类、胆汗、脲类、蛇麻子等都是 苦味物质。
2
1 食品的滋味与呈味物质 2 食品的香气与呈香物质
3
1.食品滋味与呈味物质
一、食品滋味的形成
1.味觉的生理学 食品中的味是多种多样的,但都是由于食品中可溶
性成分溶于唾液或食品的溶液刺激舌表面的过大脑的分 析产生味觉。
4
味蕾 ①味蕾是一种微结构,具有味孔,并与味觉神经 相通。正常成人口腔中约有9千个味蕾,主要在 舌头表面的乳头中,另有一个部分在上颚、咽喉、 会咽等部位。它的味孔与口腔相通。 ② 数目:成人约有九千多个味蕾。大部分布在 舌头表面的味乳头中;少部分颁布在软颚、咽喉 和会咽处。
三、苦味(Bittertaste) 和苦味物质
1.苦味机理
苦味物质的化学结构多种多样,生物碱类化合物 一般多具有苦味,其中奎宁是典型的苦味代表物。 苦味化合物与味觉感受器的位点之间的作用类似于 甜味化合物,不过苦味化合物分子中的质子给体 (DH)一般是-OH、-COHCOCH3、-CHCO2CH3, 而质子受体(A)为CHO、-COOH、-COOCH3, 并且DH和A之间距离只有0.15nm.
11
Shallenberger的学说解释不了同样具有AHB结构的化合物为什么甜味强度相差许多倍的 原因,因而后来Kier等对AH-B学说进行了补 充,他们认为在强甜味化合物中还具有第三个 性征,即具有一个适当亲脂区域γ,γ通常是 CH2CH3或C6H5等,γ可以增强甜度。补充后的 学说称为AH-B-γ学说。
18
苦味物质的化学结构多种多样,一般都含有下 列任何一种原子团:-NO2、≡ N、-SH、-S-、 S-S-、-SO3H、=C=S、无机盐类:Ca2+、M g2+、NH4+、生物碱、黄酮类、单宁类、蛋白质水 解产生的苦肽、盐类、胆汗、脲类、蛇麻子等都是 苦味物质。
2
1 食品的滋味与呈味物质 2 食品的香气与呈香物质
3
1.食品滋味与呈味物质
一、食品滋味的形成
1.味觉的生理学 食品中的味是多种多样的,但都是由于食品中可溶
性成分溶于唾液或食品的溶液刺激舌表面的过大脑的分 析产生味觉。
4
味蕾 ①味蕾是一种微结构,具有味孔,并与味觉神经 相通。正常成人口腔中约有9千个味蕾,主要在 舌头表面的乳头中,另有一个部分在上颚、咽喉、 会咽等部位。它的味孔与口腔相通。 ② 数目:成人约有九千多个味蕾。大部分布在 舌头表面的味乳头中;少部分颁布在软颚、咽喉 和会咽处。
食品化学-食品风味物质PPT参考课件
品 酶
吡嗪
氨基酸
化
酒类
学
酯、醇
糖、氨基酸
反
硫化物、醇、
应 酱、酱油
酸、酯
糖、脂肪
氨基酸
21
第三节 食品的颜色
色素
眼睛能看到的 有色物质
本来无色,在 加工过程中呈 现颜色的物质
22
食品中天然色素的种类
天然色素
吡咯色素
血红素 叶绿素
多烯色素
胡萝卜素 叶黄素
酚类色素
茶多酚
32
花青素
性质不稳定
光、热 氧、酶 金属盐
褐色 褪色 灰紫色
羟
羟
颜色与结构有关 基
基
少
多
颜色随pH值改变
33
花黄素 鞣质
• 黄酮类衍生物,呈微黄色
•碱
鲜黄色
• 金属
蓝绿色
• 具有涩味,一般无色
• 氧、金属
黑褐色
• 生物碱、蛋白质、重金属 沉淀
34
本章需掌握的内容
风味、风味物质、味感、基本味感、淀粉 糖浆、果葡糖浆、嗅感、天然色素的概念
模块四 食品风味化学
1
第一节 概述
食品的功 能
营养保健
六大营养素 功能性成分
感官刺激
颜色、香气 味道、形状
2
视觉(色、形状等) 嗅觉(香、臭等) 味觉(甜、酸、咸等) 触觉(硬、粘、热等)
风味
3
一、风味及风味物质
风味是指食品在摄入前、后刺激人的 所有感官而产生的各种感觉的综合效 应
风味物质指能体现食品风味的化合物
O2 △
高铁血红素
(Fe2+,红色)
(Fe3+,褐色)
吡嗪
氨基酸
化
酒类
学
酯、醇
糖、氨基酸
反
硫化物、醇、
应 酱、酱油
酸、酯
糖、脂肪
氨基酸
21
第三节 食品的颜色
色素
眼睛能看到的 有色物质
本来无色,在 加工过程中呈 现颜色的物质
22
食品中天然色素的种类
天然色素
吡咯色素
血红素 叶绿素
多烯色素
胡萝卜素 叶黄素
酚类色素
茶多酚
32
花青素
性质不稳定
光、热 氧、酶 金属盐
褐色 褪色 灰紫色
羟
羟
颜色与结构有关 基
基
少
多
颜色随pH值改变
33
花黄素 鞣质
• 黄酮类衍生物,呈微黄色
•碱
鲜黄色
• 金属
蓝绿色
• 具有涩味,一般无色
• 氧、金属
黑褐色
• 生物碱、蛋白质、重金属 沉淀
34
本章需掌握的内容
风味、风味物质、味感、基本味感、淀粉 糖浆、果葡糖浆、嗅感、天然色素的概念
模块四 食品风味化学
1
第一节 概述
食品的功 能
营养保健
六大营养素 功能性成分
感官刺激
颜色、香气 味道、形状
2
视觉(色、形状等) 嗅觉(香、臭等) 味觉(甜、酸、咸等) 触觉(硬、粘、热等)
风味
3
一、风味及风味物质
风味是指食品在摄入前、后刺激人的 所有感官而产生的各种感觉的综合效 应
风味物质指能体现食品风味的化合物
O2 △
高铁血红素
(Fe2+,红色)
(Fe3+,褐色)
《食品风味化学》课件
《食品风味化学》PPT课 件
食品风味化学是研究食物中感知的味觉和嗅觉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食材和 食品处理方法对风味形成的影响。
食品风味化学的定义
食品风味化学是关于食物中各种化学成分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特定的味觉和嗅觉感受的科学研究领域。
味觉与嗅觉
了解味觉和嗅觉的原理,以及它们在食物风味 中的作用。
多酚氧化
含有多酚类物质的食材在氧气存在下发生氧化 反应,影响食物风味和颜色。
食品风味调味品的应用
各种调味品在食品烹饪和调理中起着重要的风味调整和增强作用,提升食物的味觉感受。
1 香料与草本植物
各种香料和草本植物为食物添加独特的风味 和芳香,如胡椒、咖喱和香菜。
2 酱料和调味酱
酱料和调味酱通过增加风味成分和调整比例, 改变食物的风味特征,如番茄酱和酱油。
食品风味的感知受到多个物理和化学因素的调控,包括味蕾感受、气味挥发和化学反应。
味蕾感受
气味挥发
味蕾是感受食物味道的关键器官, 对糖、酸、苦和咸等味觉有着不 同的反应。
食物中的香气化合物直接影响我 们对食物的嗅觉感知,通过鼻腔 与食物风味结合。
化学反应
食物烹饪、加工和储存过程中的 化学反应对风味产生重要影响, 如美拉德反应等。
食品风味化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多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科学家们研究食品风味的形成机制和感知过程。
1
感官评估
通过专业的品尝和感官评估人员,评估食品风味的感知特征和喜好度。器,测定食材和食品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和特征。
3
生物感知
通过生理仪器和神经科学研究,探索人类对食物风味的生物感知机制。
1 感官体验
风味刺激带来丰富多样的感官体验,使进食 变得更加令人愉悦。
食品风味化学是研究食物中感知的味觉和嗅觉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食材和 食品处理方法对风味形成的影响。
食品风味化学的定义
食品风味化学是关于食物中各种化学成分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特定的味觉和嗅觉感受的科学研究领域。
味觉与嗅觉
了解味觉和嗅觉的原理,以及它们在食物风味 中的作用。
多酚氧化
含有多酚类物质的食材在氧气存在下发生氧化 反应,影响食物风味和颜色。
食品风味调味品的应用
各种调味品在食品烹饪和调理中起着重要的风味调整和增强作用,提升食物的味觉感受。
1 香料与草本植物
各种香料和草本植物为食物添加独特的风味 和芳香,如胡椒、咖喱和香菜。
2 酱料和调味酱
酱料和调味酱通过增加风味成分和调整比例, 改变食物的风味特征,如番茄酱和酱油。
食品风味的感知受到多个物理和化学因素的调控,包括味蕾感受、气味挥发和化学反应。
味蕾感受
气味挥发
味蕾是感受食物味道的关键器官, 对糖、酸、苦和咸等味觉有着不 同的反应。
食物中的香气化合物直接影响我 们对食物的嗅觉感知,通过鼻腔 与食物风味结合。
化学反应
食物烹饪、加工和储存过程中的 化学反应对风味产生重要影响, 如美拉德反应等。
食品风味化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多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科学家们研究食品风味的形成机制和感知过程。
1
感官评估
通过专业的品尝和感官评估人员,评估食品风味的感知特征和喜好度。器,测定食材和食品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和特征。
3
生物感知
通过生理仪器和神经科学研究,探索人类对食物风味的生物感知机制。
1 感官体验
风味刺激带来丰富多样的感官体验,使进食 变得更加令人愉悦。
[课件]食品风味化学-第一章PPT
• 绿色食品(green food) 、无公 害食品(harmless effects food):
绿色食品是指经国家专门机构认定、 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 安全、优质、营养食品的通称;绿 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
我国对绿色食品的规定: • 产品及原料产地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食 品中不能含有对身体有含的物质。 • 原料作物的栽培管理必须执行农业部颁发 的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规定; 灌溉水符合水质标准;家畜家禽的饲养必 须符合国家标准局颁布的饲料标准。 • 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 必须符合我国食品卫生法要求,最终产品 经食品检测机构依据绿色食品有关标准检 测合格。
⑶、食品或其原料有固体、液体、 胶体或多相混合物,任何一种 提取或分离方法,几乎不可能 获得与天然风味相同的风味物 质。 ⑷、不论是天然食物或加工食品, 它的风味成分很难保持恒定。
首先要了解风味物质的成分 和组成,即要对风味物质进行 成份分析,结合感官评定加以 研究分析。
其方法总程序如图所示:
含 有 风 味 食 品 样 品 遇 氮 气 或 真 空 分 离 风 味 成 分 用 溶 剂 吸 收 萃 取 风 味 成 分 蒸 馏 浓 缩 风 味 成 分 气 相 色 谱 ( G C ) 分 级 分 离 气 相 色 谱 ( G C ) 再 分 级 分 离 仪 器 分 析 ( G C - M S , I R , N M R ) 加 上 感 官 鉴 定 鉴 定 风 味 成 分 有 机 合 成 或 生 物 合 成 合 成 风 味 成 分
• 味觉(Taste):
食品中的可溶性成分溶于唾液 或食品的溶液刺激舌表的味蕾, 再经过味神经纤维达到大脑味觉 中枢,使人感知甜、酸、咸和苦 等,这就是风味中的“味觉”。
食品风味化学12风味的概念风味物质的特点ppt课件
物理感觉
视觉(色、形等) 听觉(声音等)
心理感觉
一、 风味 的概念
3.“风味”概念的讨论:
(1)狭义的理解: “风味”主要是指食物刺激人类感官而引起 的化学感觉。
(2)广义的理解:
“风味”是指食物在摄入前、后刺激人的所 有感官而产生的各种感觉的综合。
一、 风味 的概念
3.“风味”概念的讨论:
1) 狭义:化学感觉
人们对食品的味感和嗅感的综合反映。
2) 广义:
① 化学感觉 + 物理感觉 1986年 Hall.R.L提出
② 化学感觉 + 物理感觉 + 心理感觉
一、 风味 的概念
3.“风味”概念的讨论:
(3)更广义食品风味: 食物在摄入前、后刺激人的所有感官而产生的 各种感觉的综合。 它包括味、嗅、触、视、听等反应引起的化 学、物理和心理感觉,是它们的综合效应。
一、 风味 的概念
3.“风味”概念的讨论:
(4)特殊倾向性:
对风味的理解和评价会带有强烈的个人、地区 或民族的特殊倾向性。 1) Flavour (风味):
含有仅指一切挥发性物质的意思。欧美对风味 的研究和解释,侧重于嗅感。
2) 中文“风味”:
内涵比Flavour更为广泛。本课程仅侧重讲授 食品所引起的化学感觉。
二、风味物质的特点
(1)种类繁多,相互影响。 形成某食品特定风味的物质,尤其是产生嗅感的风味物质,其 组分都很复杂,类别众多。如: ① 咖啡的风味成分,已鉴定出468多种组分,尚未鉴定的仍有 数百种。 ② 焙烤过的土豆,已鉴定的风味组分200多种。
风味物质各组分之间,有拮抗作用或协同作用。如: ① 含有1mg/kg的(3Z)-己烯醛时,会有青豆气味;而含有 13mg/kg的(3Z)-己烯醛及12.5mg/kg的(2E,4E)-癸二烯醛时 并无气味。 ② 当2-丁酮、2-戊酮、2-己酮、2-庚酮和2-辛酮分别为5、5、 1、0.5、0.2mg/kg并单独存在时不产生嗅感,但将它们按上 述浓度混合,则会形成明显的嗅感。
《食品风味化学》课件
风味物质的相互作用影响因素:研究影响风味物质相互作用的因素,如温度、pH值、离 子强度等
风味物质的相互作用应用:研究风味物质相互作用在食品加工、贮藏、风味改良等方面的 应用
风味物质的提 取和分离技术
风味物质的合 成和修饰技术
风味物质的检 测和分析技术
风味物质的应 用领域:食品 添加剂、调味 品、食品加工
食品保鲜:使用抗氧化剂、防腐剂等化学物质,延长食品保质期 防腐剂:使用防腐剂可以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质期 抗氧化剂:使用抗氧化剂可以防止食品氧化,保持食品新鲜度 食品包装:使用食品包装可以防止食品受潮、受热、受污染,延长食品保质期
食品风味物质的种类和特性 食品风味物质的提取和分离技术 食品风味物质的应用领域和前景 食品风味物质的安全性和法规要求
生物合成:通过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产生 化学合成: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如化学合成香精、香料等 物理转化:通过物理方法如加热、冷却、干燥等改变食品的风味 酶催化反应:通过酶的催化作用,使食品中的风味物质发生变化
水溶性化合物:如糖类、氨 基酸等,具有甜味和鲜味
非挥发性化合物:如氨基酸、 糖类等,具有持久的香气
等
局限性:需要样品 具有一定浓度的核 磁共振活性,对某 些样品不适用
调味品种类:包括盐、糖、醋、酱油、辣椒等 调味品生产工艺:包括发酵、提取、混合等 调味品品质控制:包括原料选择、生产过程控制、成品检测等 调味品包装与储存:包括包装材料选择、包装方式、储存条件等
香精香料的定义和分类 香精香料的生产工艺 香精香料的应用领域 香精香料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方法
感官评价:通过品尝和嗅觉来评价 食品的风味
原理:利用不同溶剂对不同风味物质的溶解度差异进行提取 优点:操作简单,成本低,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缺点:提取效率较低,可能存在溶剂残留 应用:常用于提取咖啡、茶叶、香料等食品的风味物质
风味物质的相互作用应用:研究风味物质相互作用在食品加工、贮藏、风味改良等方面的 应用
风味物质的提 取和分离技术
风味物质的合 成和修饰技术
风味物质的检 测和分析技术
风味物质的应 用领域:食品 添加剂、调味 品、食品加工
食品保鲜:使用抗氧化剂、防腐剂等化学物质,延长食品保质期 防腐剂:使用防腐剂可以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质期 抗氧化剂:使用抗氧化剂可以防止食品氧化,保持食品新鲜度 食品包装:使用食品包装可以防止食品受潮、受热、受污染,延长食品保质期
食品风味物质的种类和特性 食品风味物质的提取和分离技术 食品风味物质的应用领域和前景 食品风味物质的安全性和法规要求
生物合成:通过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产生 化学合成: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如化学合成香精、香料等 物理转化:通过物理方法如加热、冷却、干燥等改变食品的风味 酶催化反应:通过酶的催化作用,使食品中的风味物质发生变化
水溶性化合物:如糖类、氨 基酸等,具有甜味和鲜味
非挥发性化合物:如氨基酸、 糖类等,具有持久的香气
等
局限性:需要样品 具有一定浓度的核 磁共振活性,对某 些样品不适用
调味品种类:包括盐、糖、醋、酱油、辣椒等 调味品生产工艺:包括发酵、提取、混合等 调味品品质控制:包括原料选择、生产过程控制、成品检测等 调味品包装与储存:包括包装材料选择、包装方式、储存条件等
香精香料的定义和分类 香精香料的生产工艺 香精香料的应用领域 香精香料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方法
感官评价:通过品尝和嗅觉来评价 食品的风味
原理:利用不同溶剂对不同风味物质的溶解度差异进行提取 优点:操作简单,成本低,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缺点:提取效率较低,可能存在溶剂残留 应用:常用于提取咖啡、茶叶、香料等食品的风味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苦味的基准物质:奎宁 奎宁的结构: 常见的苦味物质:
常见的苦味物质有生物碱、糖苷、氨基酸、 多肽、盐及动物的胆汁。
1.茶叶、可可、咖啡中的生物碱: 茶叶、可可、咖啡中的苦味物质主要是生
味感产生的原因:舌头上的味蕾对呈味物质的 刺 激引起的 反映
味感包括:酸、甜、苦、咸、鲜、涩、碱、凉、 辣、金属味等10种。其中酸、甜、苦、咸为食 品的4种基本味。
味觉生理学(味感区域):
苦 酸酸不挥发物,能溶于水,阈 值比呈气味物高得多。
阈值:味觉器官能感觉某物质滋味的最低浓度.
阳离子的影响
➢ 钠离子和锂离子产生咸味.
➢ 钾离子和其他阳离子产生咸味和苦味。
阴离子的影响
➢ 在阴离子中,氯离子对咸味抑制最小,它 本身是无味的。
➢ 较复杂的阴离子不但抑制阳离子的味道, 而且它们本身也产生味道。
长链脂肪酸或长链烷基磺酸钠盐产生的肥皂 味是由阴离子所引起的,这些味道可以完全掩 蔽阳离子的味道
乳 酸>草酸>盐酸
➢在pH相同时,HAc比HCl有更强的酸味感。有机酸 有令人愉快的副味;而无机酸具有苦、涩副味。有机 酸在口腔中能持续地产生H+ 使酸味维持长久。
➢有机酸根A-结构上增加羟基或羧基,则亲脂性减弱, 酸味减弱;若增加疏水性基团,有利于A-在脂膜上的 吸附,酸味增强。
➢人唾液的pH在6.7~6.9之间,大多数食物的pH在 5~6.5之间.当pH< 5时就会产生酸感,当pH< 3时,由 于酸感过强而产生拒食心理。
H2O
SO2 N- + Na+
CO (强甜味)
SO2NH2
COOH (苦味)
一 概述
呈酸机理:
酸味(Sour taste)是由H+刺激舌粘膜而引起的 味感。 H+是定味剂,A-是助味剂。
酸味的强度与酸的强度并不呈正相关性。 酸感与酸根阴离子种类、 PH 、可滴定度及其他
物质的存在(特别是糖)。 ➢ 在同一PH下,酸味的强度顺序:醋酸>甲酸>
第五节苦味及苦味物质
呈苦机理:
苦味与甜味分子都是由类似分子激发的,大多 数苦味物质具有与甜味物质同样的AH/B模型及疏 水基团。受体部位的AH/B单元取向决定了分子的 甜味和苦味。
沙氏理论认为苦味来自呈味分子的疏水基, AH与B的距离近,可形成分子内氢键,使整个分 子的疏水性增强,而这种疏水性是与脂膜中多烯 磷酸酯组成的苦味受体相结合的必要条件。
长。
3. 柠檬酸:
广泛存在于果蔬中,酸味柔和优雅,爽口。在食 品工业中用于清凉饮料、水果罐头、果酱及配制酒 中,还可作为抗氧化剂的增效剂使用。
氯化钠和氯化锂是典型咸味的代表。以NaCl(离子的 直径为0.556nm)的咸味最纯正。当盐的原子量增大, 有苦味增大的倾向。
呈咸味与阴、阳离子均有关系,阳离子产生咸味,阴 离子抑制咸味。
相对甜度 0.27 0.5 0.5~0.7 0.6
0.7 0.8 1 1.1~1.5
甜味剂 甘草酸苷 天冬氨酰苯丙氨酸甲酯 糖精 新橙皮苷二氢查耳酮
相对甜度 50
100~200
500~700 1000~1500
2.影响因素: (1)结构: A. 聚合度: 聚合度大则甜度降低;
B. 异构体:葡萄糖:> , 果糖:> ; C. 环结构: -D-吡喃果糖> -D- 呋喃果糖; D. 糖苷键: 麦芽糖( -1,4苷键)有甜味,龙胆二
(3)二氢查耳酮衍生物:
甜度极高,后味无苦味,毒性很小,热稳定性 差。
新橙 皮糖苷 糖 O -OH
HO O
OH OCH3
(4)糖精(Saccharin): 属合成甜味剂 ,后味有苦味。 在主食及婴儿食品中不允许使用。糖精长时间
加热会产生苦味,浓度过大(> 0.5%)也会苦味。
SO2
H2O
NNa
CO (苦味)
风味化学食品化学
风味(flavour):是指人以口腔为主的感觉器官对 食品产生的综合感觉(味觉,嗅觉,视觉及触 觉)。
风味物质一般具有下列特点:
(1)成分多,含量甚微; (2) 大多是非营养物质; (3) 味感性能与分子结构有特异性关系; (4) 多为对热不稳定的物质。
味感:是人体味觉器官(舌头)对呈味物质的 反 映
上述过程可用如下表示:
甜味物质
A—H…………….B.
B……………..H—A
味觉感受器
化合物分子中有相邻的带电负性原子是产生甜味 的必须条件。
其中一个原子还必须具有氢键键合的质子。
氯仿
邻—磺酰苯亚胺
葡萄糖
二.甜度及其影响因素: 1.甜度:
甜味剂的相对甜度
甜味剂 乳糖 麦芽糖 葡萄糖 半乳糖 甘露糖醇 甘油 蔗糖 果糖
糖(-1,6苷键)苦味。
(2)温度: 果糖随温度升高,甜度降低。(异构化)
(3)结晶颗粒大小: 小颗粒易溶解,味感甜。
(4)不同糖之间的增甜效应: 5%葡萄糖< 5%蔗糖 但5%葡萄糖+10%蔗糖=15%蔗糖。
(5)其它呈味物的影响
三. 甜味剂:
1. 糖类: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等
2. 糖醇:木糖醇,麦芽糖醇等
3. 糖苷:甜叶菊苷(Stevioside)等
甜叶菊二萜烯类的糖苷,甜度为蔗糖的 300倍。是无热量甜味剂。稳定,安全性好, 无苦味,无发泡性,溶解性好。
4. 非糖甜味剂:
(1)甜蜜素: 甜度为蔗糖的40~50倍,易溶于水,对 光、热、空气稳定,安全性好。
(2) 甜味素(阿斯巴甜,二肽衍生物):
由L -天冬酰氨和L -苯丙氨酸组成,是营养性非 甜味剂,安全性好,甜度为蔗糖的100~200倍; 但热稳定性不好。
一 呈甜机理
夏伦贝格尔(Shallenberger) --- 关于风味单位的AH-B理论
甜味物质的结构为AH- B。 A代表电负性原子,如O\N\F B也是带电负性原子,也是O\N. 要求B离AH 2.5-4 Å 这样甜味化合物上的AH- B单位和味觉感受器上 的AH- B单位相作用(氢键作用),产生甜味感。
二.酸味剂: 1.食醋:
主要的酸味成分是醋酸,含量在3~5%,此外,还 含有乳酸、氨基酸、琥珀酸、醇类、酯类、糖份等。
食醋在烹饪中作用:
➢增香及去除不良气味 ➢刺激食欲,利于消化 ➢减少Vc的损失,促进原料中Ca, Fe, P 等无机物的 溶 解
➢防止果蔬的酶促褐变 ➢具有抑菌作用
2. 乳酸: 存在于酸泡菜、酸奶中。乳酸可以抑制杂菌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