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十位国内外著名专家
-教育技术学界十位专家学者(国外)
教育技术学界十位专家学者(国外)2012-03-19 21:54:13| 分类:教育技术学科理论|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David H. Jonassen简介及研究兴趣:Jonassen是著名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专家,CLE(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模型的提出者,情境教学和学习理论的专家。
主要从事的工作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的认知工具(Cognitive tools (Mindtools) for learning);认知任务分析(Cognitive task analysis);问题解决的学习等。
研究专著:《教育传播与技术手册》(主编);《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主编)(此书已被翻译成中文,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所在学校:现在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曾经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作教授。
Michael Hannafin简介及研究兴趣:乔治亚大学(UGA)教授,教育技术学领域的著名学者。
UGA学习与绩效支持试验室的负责人。
此前,他曾经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SU)的教学系统系工作过。
Dr. Hannafin 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开发和测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设计框架,尤其对那些具有开放性的学习环境的设计框架感兴趣。
研究专著:他出版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教科书以及专著。
在数十个国家做过学术报告,还曾经到过中国。
所在学校:乔治亚大学Donald P,Ely(伊利)简介及研究兴趣:雪城大学荣誉退休教授,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学系统系访问教授,荷兰特温特大学(University of Twente)兼职教授。
美国最大的教育信息资源中心(ERIC)的ERICIT的创始人。
伊利致力于教学技术领域的界定和教育技术学哲学的研究,曾经担任AECT名次与术语委员会的主席,AECT历史上发布的很多定义都有伊利的努力。
研究专著:1970年,伊利发表了《走向教学技术哲学》,成为教育技术领域哲学研究的首创作品,30年后,伊利又发表了《走向教学技术哲学:三十年后》,对三十年中教育技术的哲学研究做了总结和回顾。
教育技术十名专家
9 李龙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职 称: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教育技术基本理论 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开发
教育技术简历:
1958年开始从事电化教育工作,创建内蒙古师范大学电教馆、电教系、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和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点倡导并组建了内蒙古高校电化教育研究会和全国北方地区部分高校电化教育学协作组。历任内蒙古师范大学电教馆馆长、电教系主任、教育技术中心主任、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和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点负责人。现任中国电化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
7 吴庚生
清华大学电教中心
职 称: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教育技术 远程教育
教育技术简历:
1970年3月毕业于清华大学。1970年3月至1993年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从事光电子学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1993年至今在清华大学电教中心从事教育技术、远程教育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现任清华大学电教中心主任,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教育技术学硕士站学科带头人;任中国电教协会副会长、中国电教协会工科高校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学校电教研究会理事长、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技术组组长。
2 南国农
西北师范大学
职 称: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电化教育
抗战后,赴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解放后,支援大西北教育,在西北师范大学开始了电化教育方法的实践,冰开设了电教课程,将取得的经验向校外推广。文革后,在教育部的组织下,与肖树滋先后在全国培训了三期电化教育课的师资和电教骨干,为我国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培养了第一批人才;起草了电化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计划,初步建立了"电化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有代表性的成果和荣誉:
5 丁兴富
戴维·乔纳森: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者
用技术学习”的新主张。 在其将近 4 0 年 的学术生涯 中,乔纳森教授在教育 技术 学 习者 的认识工具 ,提 出了 “ “ 在我们这个领域 的历史发展 中一直充斥着各 的诸多相 关领域成为领军人物 ,对于建构主义学 习观的 他说道 : 贡献更是卓越 。他将 技术视为学习的 “ 思维工具 ”,把 种浪潮 ,新技术 只不过是教育 问题 的权宜之计 。这些浪 “ 问题解决”看成是学 习与绩效的核心。乔纳森的职业 潮帮助我们发现了问题。有 哪一种教育技术在一段时期
很 多荣誉 ,包括 当选为美 国教育研 究协会 会员。他通 手册》第一版和第二版 ( 每一版都有 1 5 0 0 多 页)。 嘲( 有
过严 谨的研究 和深刻 的分 析 ,引领本领 域 的研究 在必 意思 的是接下来 的第三版和第 编的)
杭州 3 1 0 0 2 8)
教育学 院 ,浙江
摘
要 :戴 维 ・ 乔纳森是一位 当代教 育技 术研 究领域 的领 军人 物 ,德 艺双馨。在其近 4 o年 的学术生涯 中,他在探讨建构主
义学习环境 、意义学习分类学、问题解 决能力培 养、教 学任 务分析、思维工具与认 毒 工具开发等方 面出类拔革 ,贡献卓著。
收稿 日期 :2 0 1 5 - 0 6 一 O l
基金项 目 :教育部国家精品共享课 “ 教学理论与设计 ”建设项 目。
作者 , 译者简 介 :崔益善 [ I k s e o n( I k e )C h o i ] ,乔治亚大学学习、设计与技术项 目副教授 ;托马斯 C .里夫斯 ( T h o m a s C .R e e v e s ),乔治亚
生涯经历非常丰富:早期研究始于文本 中的信 息设计,[ 1 】 内从根本上 改变 了我们 的教学 方式?有哪一种教 育技
中国十大教育技术专家
中国十大教育技术学专家:一、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二、萧树滋(河北大学)河北大学教育系教授,著名教育技术专家、新中国电教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是我国著名的电教专家。
他以德高望重、功绩卓著驰名于电教界。
“十个…第一‟誉满神州:1、第一个被公派出国学习教育技术,攻读硕士学位;2、第一个获电教硕士学位,回国建设新中国,参加“开国大典”的电教人员;3、第一个出任新中国中央电教领导机构的官员(萧先生为负责人之一),并制作了第一批科普幻灯机;4、第一个建议高校开设“电化教育课”和在高校开设“电化教育课”;5、第一个提出“电化教育”的定义和概念(新中国成立后);6、第一个编写出版电化教育课教材;7、第一个敢于在全国性权威报纸《人民日报》上争鸣有关电化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问题,使我国电教事业得以继续发展;8、第一个出版电化教育专著;9、第一个获得电教(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办学者;10、第一个终身从事电教事业并为电教事业奋斗终生的人。
三、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等。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四、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副组长,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等多项学术兼职。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科学理论、计算机辅助教育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五、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校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黄荣怀教授的中文简历
黄荣怀教授的中文简历黄荣怀,男,1965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5年于湖南师范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于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知识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游戏软件分会青少年保护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专家组成员,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信息化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小学校园网建设专家组组长,《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中国远程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等杂志和期刊的编委。
他曾任第六届、第八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程序委员会联席主席、第十四届国际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第十届计算机及其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大会和第五届无线、移动和普适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国际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现任第五届高级数据挖掘及应用国际会议大会主席和亚太计算机教育应用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2008-2011)。
黄荣怀教授一直积极地探索如何通过开发新的工具和创造性地利用新方法来促进人类学习,特别在协作学习及其支持软件方面富有卓见。
他于198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自1988年以来,他从事了长达8年的数学课程的教学和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后转入教育技术的学习和研究。
从1997年开始,黄荣怀教授一直从事教育技术和知识工程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完成和在研项目40多项,包括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863”计划课题和其他各部委资助的课题,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和关键技术突破,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20余本。
一、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知识科学与工程、多媒体网络技术、信息安全二、教育经历z1981.9-1985.7,在湖南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z1985.9-1988.7,在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概率统计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师从严士键教授和刘秀芳教授;z1997.9-2000.7,在北京师范大学电子学系教育技术学专业攻读在职博士,师从我国著名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教授,于2000年7月获理学博士学位。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导师简介
傅钢善(1955年——)教授,院党委书记,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专家组成员,我校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所所长,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延安大学兼职教授。
研究方向是网络与远程教育、智能技术教育应用和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等,主编和参编教材6部,两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主讲国家精品课程一门,主持省部级项目5项,横向课题4项,获陕西省教育厅一等奖4项。
兼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理事、该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副主任委员及该协会影视传媒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硕士招生方向:网络与远程教育、智能技术教育应用。
张文兰(1967年——)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现任学院副院长,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访学。
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
发表文章近30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3部,主持和参与省部级项目5项。
兼任教育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文理科教育技术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高校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安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西安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
硕士招生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张立国(1965年——)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教育技术系主任,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在《电化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项;出版专著1部:《虚拟学习社区交互结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先后被教育部聘请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委员会”、“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评审委员会”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硕士招生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网络与远程教育乜勇(1970年——)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
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课程与教学论。
在权威、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省部级项目,曾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黄荣怀:在教育技术学领域披
黄荣怀:在教育技术学领域披作者:荆斩棘岳丽杰来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7年第09期“教授”“院长”“良师”“严父”“益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的师生喜欢用这些词语来称呼他们引以为敬的黄荣怀老师。
1965年出生,今年52岁的黄荣怀老师已经有29年的教龄了。
如今的他不仅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还身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院长、教育技术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位,并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等学术兼职。
面对这么多的工作和头衔,他却说最喜欢“上讲台”“带学生”,喜欢站在三尺讲堂上,喜欢别人叫他黄老师。
多年来,他已培养硕士毕业生100余名、博士毕业生38名,多次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北京市教学名师。
无论是学术研究、教学与人才培养,还是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黄荣怀老师积极探索、硕果累累。
2017年,被教育部授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荣誉。
多年来,黄老师牢记教育技术学科的历史使命,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扎根教育技术学的相关研究,并与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的几十位知名专家一起出版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中外学术交流搭建了良好的沟通平台。
2012年开始,黄老师和研究团队开始构建面向国际前沿的教育技术研究生“课程、研究、实践(Curriculum, Research, Practice,简称CRP)”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首先,黄老师邀请全球教育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组建国际化教学团队,为研究生开设“全球化视野下的学习技术前沿”课程,分享国际上学习技术最前沿的内容。
同时,黄老师组建了一个教学与导师团队,除了北师大校内的教授,还包括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育技术知名教授以及知名企业家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联合指导研究生撰写英文论文和著作、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参加学术活动,解决研究生国际化学术研究能力不足的问题。
-教育技术学界十位专家学者(国外)
教育技术学界十位专家学者(国外)2012-03-19 21:54:13| 分类:教育技术学科理论|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David H. Jonassen简介及研究兴趣:Jonassen是著名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专家,CLE(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模型的提出者,情境教学和学习理论的专家。
主要从事的工作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的认知工具(Cognitive tools (Mindtools) for learning);认知任务分析(Cognitive task analysis);问题解决的学习等。
研究专著:《教育传播与技术手册》(主编);《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主编)(此书已被翻译成中文,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所在学校:现在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曾经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作教授。
Michael Hannafin简介及研究兴趣:乔治亚大学(UGA)教授,教育技术学领域的著名学者。
UGA学习与绩效支持试验室的负责人。
此前,他曾经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SU)的教学系统系工作过。
Dr. Hannafin 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开发和测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设计框架,尤其对那些具有开放性的学习环境的设计框架感兴趣。
研究专著:他出版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教科书以及专著。
在数十个国家做过学术报告,还曾经到过中国。
所在学校:乔治亚大学Donald P,Ely(伊利)简介及研究兴趣:雪城大学荣誉退休教授,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学系统系访问教授,荷兰特温特大学(University of Twente)兼职教授。
美国最大的教育信息资源中心(ERIC)的ERICIT的创始人。
伊利致力于教学技术领域的界定和教育技术学哲学的研究,曾经担任AECT名次与术语委员会的主席,AECT历史上发布的很多定义都有伊利的努力。
研究专著:1970年,伊利发表了《走向教学技术哲学》,成为教育技术领域哲学研究的首创作品,30年后,伊利又发表了《走向教学技术哲学:三十年后》,对三十年中教育技术的哲学研究做了总结和回顾。
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知名导师及著名学者介绍(供专业考研同学参考)
一、教育技术学部分知名导师介绍1.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有:***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等。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2.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
***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副组长,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等多项学术兼职。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科学理论、计算机辅助教育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3.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4.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校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高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现代远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基础教育司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工作组副组长。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5.桑新民(南京大学)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
2003 年获首届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开发6.丁新(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
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
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较为系统地引入了国际远程教育基础理论,多次参与***有关远程教育重大改革和发展项目的设计与论证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远程教育7.徐福荫(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信息传播研究所所长、教育技术学学科教育电视方向学术带头人。
教育技术学代表人物简介-PPT文档资料
乔纳森除在美国多所大学供职之外,还曾先后在新加坡、
挪威、奥地利、荷兰、英格兰等国的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工 作,丰富的人生阅历,孕育了学术思想的博大精深。
结语
Thomas C.Reeves 曾服务的机构则涵盖了世界银行、
美国陆军、美国海军、苹果公司、IBM,国家科学基金…… 其行业跨度之大,足迹遍布之广,实在令人赞叹。
RichardE_Mayer
理查德•梅耶(Richard E. Mayer, 也有译作理查德•迈耶)是美国 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实验 心理学家、国际多媒体学习的 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学 术领袖,现任美国加利福尼亚 大学圣达巴巴拉分校心理系教 授。目前,他是美国教育研
究协会学习与教学分会副主 任,14 本杂志的编委会成员。
戴维_乔纳森
戴维· 乔纳森,国际教学系统设计领 域著名学者,现为美国密苏里—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杰出教 授,信息科学与学习技术系问题 解决研究中心主任。曾世界上多 所大学或国际研究机构任教或访 问。还曾在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 协会(AECT)、美国教育研究协 会学习与教学部、美国培训与开 发协会、基于计算机的教学系统 开发委员会等研究机构任职。
沃特_迪克
沃特•迪克 (Walter Dick),佛罗里达 州立大学(FloridaState University) 教育学院教学系统专业教授。他于宾 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enn State University)获得心理学和教育心理 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工作于佛罗里 达州立大学教育学院。他长期致力于 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是教育 设计领域杰出专家之一。
度,探寻促进学生学习的策略与方法,对领域无比的热忱和 坚贞的研究理念,激励着青年学子……
Robert A.Reiser
教育技术学(何克抗)
教育技术学(何克抗)1教育技术:AECT94定义:Instructional T 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AECT2004定义: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using、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二者比较]从2004定义来看,缩小了它的内涵,不再提理论体系了,而只提研究和合乎伦理或道德的实践领域,这与国外只将教育技术看成一个应用领域是直接相关的,与国人一定要将它学科化是相反的。
同时实践的范畴也只提创设,使用,管理呢,不再是以前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管理,但其实本质的过程是没有多大的变化的。
关键在于它们后面加了“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作宾语,翻译成“适切的与技术相关的过程与资源”,可以作如下理解,学习与教学过程中与技术相关的过程与资源可以作为教育技术的实践与研究领域,其它不相关的则不再是我们的研究与实践的领域,而这一点明显比94定义更切符合教育技术的实质了,否则的话,依据94定义,“与技术相关”各“与技术不相关”的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都是我们的专业的,有些抢饭碗之嫌!在现在,这个技术尤指信息技术!这一点好像印证了greenforrest 以前的观点,教育技术就应该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
教育技术学十位国内外著名专家
1、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原理详细资料:1943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山大学教育专业,194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专业,获硕士学位。
1953年任教国立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1978年以来,致力于我国电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著作甚丰,主编我国第一本《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学》和《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是当代知名的电化教育专家,在全国电化教育界享有崇高威望。
科研方向是:电化教育理论,教育传播学和电化教育试验研究等。
南先生曾于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得甘肃省教学名师奖,2010年获“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2010年获“情系陇原、献身教育”特别荣誉奖,2011年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等。
成就:1978年以来,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南先生、萧先生一起从理论和实践上竖起电化教育这面大旗,使电化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978年,将电化教育赋予了教育的身份进入教育学。
1979年——1982年,在西北师范大学举办了电化教育研讨班,被誉为中国电化教育的“黄埔军校”。
1980年,创办《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该杂志成为电化教育的理论阵地。
1983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
1984年——1990年,担任全国电化教育课程教材编审组组长,该组现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先后担任该协会的负责人有南国农、顾明远、何克抗、徐福荫。
1990年以后,担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等职。
代表作品:《电化教育基础》《电化教育学》《教育传播学》《信息化教育概论》《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2、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国外著名远程教育专家——魏德迈
国外著名远程教育专家——魏德迈转载▼(2006-03-14 16:52:51)(1)个⼈简介查尔斯·魏徳迈(1911.9.8-1999.8.1),被誉为美国远程教育之⽗。
他出⽣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在威斯康星⼤学麦迪逊分校获得英语专业学⼠和硕⼠学位。
第⼆次世界⼤战爆发后,他中断博⼠学位的学习,加⼊美国海军。
魏德迈在这段军旅⽣涯有意外的收获——选择了他毕⽣热爱的事业:远程教育。
战争结束后,他带着在军队中对通信技术在成⼈培训中应⽤的发现和思考回到了威斯康星⼤学。
1967年他被评为教育学教授,主持威斯康星⼤学函授学习项⽬,同时任威斯康星⼤学麦迪逊分校继续教育学院教育学教授[1]。
从此他将⼈⽣都奉献给了远程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1968-1972年期间他担任国际函授教育理事会协会(1982年更名为国际远程教育理事会)主席,并担任了多个国家和组织的客座教授、访问学者和顾问。
魏德迈教授对早期远程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他获得了包括⽜津⼤学荣誉博⼠学位和埃塞俄⽐亚⼤学荣誉博⼠学位在内的很多荣誉学位。
他是第⼀个获得英国开放⼤学荣誉博⼠学位的外国⼈。
为了表达对他的尊敬,1987年8⽉3⽇在第三届国际远程教育理事会世界⼤会上,设⽴并第⼀次颁发查尔斯·魏德迈奖。
该奖项每年奖励⼀位在远程教育领域中有突出贡献的研究⼈员或者实践⼯作者。
现在这⼀奖项已成为全球远程教育界的最⾼荣誉之⼀。
(2)理论建树1、独⽴学习的概念魏德迈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于1971年提出 “独⽴学习”的概念——独⽴学习包含许多教与学的安排形式,在这些形式中学⽣和教师相互分离,他们以各种⽅式进⾏沟通以完成和履⾏各⾃的基本任务和责任。
独⽴学习能够把校内学⽣从不适当的学习进度或模式中解放出来,也能为校外学⽣提供在他们⾃⼰的环境⾥继续学习的机会,同时促使所有学⽣发展⾃主学习的能⼒[3]。
由独⽴学习的定义可以看出,它包括了两种教育形式:校内学⽣的学习和校外学⽣的学习。
国内教育技术专家介绍
国内教育技术专家介绍1.肖树滋教授肖树滋(1914-2002) 男,1953年10月,他奉命支援西北,调入西北师范学院(后改为西师大)教育系任教兼任学校电教研究室主任。
1982年,肖教授调到河北大学教育系,先后为教育系、图书馆系开设了电教必修课,为物理系开设了电教选修课。
1986年,河北大学开办了培养高层次电教人才的硕士研究生点,成为我国当时仅有的三个电教研究生点之一。
他还是华南师大电教系、东北师大电教系、河北师大电教系的兼职教授。
除完成繁重的教学工作外,肖树滋从1982年起,历任河北省电教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大部;河北大学第三、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电教》主编等职。
为推进全国电教工作的开展,他走过十八个省市,参加过近百次重大电教活动,为数万人讲过学。
多年来,他培育人的同时还潜心著述,先后发表论文70多篇,并出版了《电化教育》、《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概论》、《电化教育实用教程》等著作。
更多内容请查看:/academist/xsz/xsz.htm2.南国农教授南国农,男,1920年生于江西,现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他作为我国电教开拓者与奠基人,从理论和实践上树立起了“电化教育”这面旗帜,激励着一代代的电教人为之不断奋斗。
解放后,他与肖树滋一起到兰州参加支援大西北的教育事业行列,在西北师范大学开始了电化教育方法的实践,之后又开设电教课程,编写电教课程大纲,将取得的经验向校外推广,并与肖先生一同创办了《电化教育研究》杂志。
更多内容请查看:/academist/ngn/ngn.htm/thread-302-1-1.html3.何克抗教授何克抗,男,1937年8月生,广东省大埔县人。
1963年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东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教育技术学》知识点何克抗、李文光版
《教育技术学》知识点何克抗、李文光版第一篇:《教育技术学》知识点何克抗、李文光版1、先行组织者(《教学系统设计》P132)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示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他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容性。
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在于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并帮助学习者区分新材料和以前学过的材料)。
可以是比较性的,也可以是讲解性的。
2、学习资源教学资源(《教育技术学》P74):指的是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支持教与学的所有资源,即一切可以被师生开发和利用的、在教与学过程中使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貌似蒋XX说学习资源就是教学资源)学习资源是指在教学系统和学习系统所创建得到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显现的或潜隐的条件。
可用于学习的一切资源3、掌握学习(《教学系统设计》P134)掌握学习是由布卢姆等人提出的一种旨在把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个别需要和学习特征结合起来、让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所教内容并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
4、教学系统开发(《教育技术学》P186)教学系统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内容,是连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
在教学系统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把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及教学过程)联系起来,而且还要把这两种理论和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联系起来;与后一个环节相关的全部过程就称之为教学系统开发。
教学系统开发通畅包含“分析、设计、开发、实践和维护”等五个阶段。
5、学习媒体也称为教学媒体(《教育技术学》P80——P86)按媒体的表达方式分类:口语媒体、印刷媒体、电子媒体按媒体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分类: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多媒体特性:恩定性(固定性)、传播性(扩散性)、重复性、组合性、工具性、独立性。
△几种常用教学媒体特性比较(《教育技术学》P84)选择依据:依据学习者(教学对象)的特征、依据教学(学习)任务、依据客观条件、依据媒体特点与教学功能6、教育资源(《教育技术学》P74)教学资源指的是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支持教与学的所有资源,即一切可以被师生开发和利用的,在教与学过程中使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包括各种学习材料,媒体设备,教学环境以及人力资源等。
教育技术学简介
教育技术
第四阶段
视听传播 视听教学
视觉教育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2.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史—国外
第一阶段:视觉教育 最早使用视觉教育术语的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出版公司,1906 年,它出版了一本介绍如何拍摄照片、如何制作和利用幻灯片的书,书名 就是《视觉教育》。1923年,美国教育协会建立了视觉教育分会。 第二阶段:视听教育 30年代后半叶,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录音机先后在教育中获得运 用,人们感到视觉教育名称已经概括不了已有的实践,并开始在文章中使 用视听教育的术语。在诸多关于视听教育的研究中,堪称代表的是戴尔( E. Dale)于1946年所着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该书提出的“经验之塔 ”理论成了当时以及后来的视听教育的主要理论根据。
戴尔经验之塔
“抽象”的经 验
言语
符号
视觉符号 广播和录音 静止画面 电影
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 越抽象。 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及通过视听 环境得到的信息对学生的刺激 更深刻。 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 逐步上升到抽象理念。
“观察”的经 验
电视 参观展览
学习旅行
观摩示范 角色扮演
“做”的经验
第四阶段:教育技术
由于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理论观念的拓新,国际教育界深感原有视听教 育的名称不能代表该领域的实践和研究范畴,1970年6月25日,美国视听教 育协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1972年,该协会将其实践和 研究的领域正式定名为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技术学的功能与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学专业意义
教育技术学十位国内外著名专家
1、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原理详细资料:1943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山大学教育专业,194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专业,获硕士学位。
1953年任教国立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1978年以来,致力于我国电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著作甚丰,主编我国第一本《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学》和《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是当代知名的电化教育专家,在全国电化教育界享有崇高威望。
科研方向是:电化教育理论,教育传播学和电化教育试验研究等。
南先生曾于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得甘肃省教学名师奖,2010年获“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2010年获“情系陇原、献身教育”特别荣誉奖,2011年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等。
成就:1978年以来,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南先生、萧先生一起从理论和实践上竖起电化教育这面大旗,使电化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978年,将电化教育赋予了教育的身份进入教育学。
1979年——1982年,在西北师范大学举办了电化教育研讨班,被誉为中国电化教育的“黄埔军校”。
1980年,创办《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该杂志成为电化教育的理论阵地。
1983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
1984年——1990年,担任全国电化教育课程教材编审组组长,该组现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先后担任该协会的负责人有南国农、顾明远、何克抗、徐福荫。
1990年以后,担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等职。
代表作品:《电化教育基础》《电化教育学》《教育传播学》《信息化教育概论》《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2、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教育技术专家1、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原理详细资料:1943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山大学教育专业,194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专业,获硕士学位。
1953年任教国立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1978年以来,致力于我国电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著作甚丰,主编我国第一本《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学》和《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是当代知名的电化教育专家,在全国电化教育界享有崇高威望。
科研方向是:电化教育理论,教育传播学和电化教育试验研究等。
南先生曾于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得甘肃省教学名师奖,2010年获“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2010年获“情系陇原、献身教育”特别荣誉奖,2011年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等。
成就:1978年以来,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南先生、萧先生一起从理论和实践上竖起电化教育这面大旗,使电化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978年,将电化教育赋予了教育的身份进入教育学。
1979年——1982年,在西北师范大学举办了电化教育研讨班,被誉为中国电化教育的“黄埔军校”。
1980年,创办《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该杂志成为电化教育的理论阵地。
1983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
1984年——1990年,担任全国电化教育课程教材编审组组长,该组现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先后担任该协会的负责人有南国农、顾明远、何克抗、徐福荫。
1990年以后,担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等职。
代表作品:《电化教育基础》《电化教育学》《教育传播学》《信息化教育概论》《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2、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现为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终身教授)。
长期从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育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化教育、教学系统设计。
详细资料:1963年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3年12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中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1994年7月入选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第23卷;1997年成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2004年聘为东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名师;2007年被评为全国宝钢优秀教师;2012年12月被评为“首都教育界十大有影响人物”。
成就:自1978年以来,先后六次获国家教委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四次,三等奖两次,一次获北京国际发明展览金奖。
何克抗教授及其领导的团队主要在“教育信息化工程”、“中小学的教学改革试验”和“教育创新理论”等三个方面开展了研究与探索。
不仅研发出一大批国内领先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和教育软件产品,而且率先倡导并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并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始终引领国内的方向与潮流。
在担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期间,负责主持制定了全国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与此同时,何克抗教授在长期深入进行中小学教改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探索网络时代的创新教育理论,对国内外教育名家思想、理论进行批判继承,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在创造性思维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等方面逐步创立了自成一家的全新教育理论。
代表作品:1.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3. 《教学人员教育技术教程》(初级教程)4.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光盘》——案例、文献资料及素材选编5. 《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6. 《教育技术学》7.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8.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0. 《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11. 《计算机应用基础》(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计算机课教材)12《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13《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建构与发展》3、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副组长,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等多项学术兼职。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科学理论、计算机辅助教育人详细资料:李克东,教授,博士生导师。
广东新会人,l938 年9 月出生,1962 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学院物理系,1986 年12月任教授,1983年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和传播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从事计算机辅助教育与教育传播理论研究。
l988年作为德国帕德博恩大学控制论研究所高级访问科学家,从事教育控制论与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教育应用研究。
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成就:1989 年,《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创建我国第一电化教育专业》项目,获第一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优秀奖、广东省一等奖。
l992 年获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突出贡献专家。
1993 年,《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获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广东省一等奖。
1994 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1996 年,《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项目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二等奖。
1997 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项目,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二等奖。
1997 年,《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997 年,《教育技术专业综合技能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获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广东省一等奖。
代表作品:《教育传播科学研究研究方法》《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数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多媒体技术教学应用》《学习反应信息处理方法与应用》《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教育应用》《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4、桑新民(南京大学)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
2003年获首届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开发。
详细资料:桑新民南京大学数字化学习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育情报学博士生导师(2004年挂靠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招收教育技术学方向博士研究生),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家顾问组成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近十年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和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研究,在教育基础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高校教学改革实践三者的内在结合上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主持的教改实验项目《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2001年获国家级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3 年获全国高校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主持的《信息时代学习理论与实践》网络课程2004年获全国高校首届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4年3月调南京大学,主持创建南京大学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与知识工程)本科专业。
挂靠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情报学)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①教育信息技术理论研究②数字媒体与知识工程;挂靠南大高教所课程与教学专业硕士点招收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与知识工程)方向硕士研究生。
成就:2005年,《学习科学与技术》获江苏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5年,主编的《学习科学与技术》获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
2004年,全国高校首届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3年,全国高等学校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2001年,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
2001年,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1年,广东省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3年,曾宪梓高等师范院校教师三等奖;1990年,霍英东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代表作品:《学习科学与技术》《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教育哲学对话》《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义务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当代教育哲学》5、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校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1974年毕业于华东师大数学系,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和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理论与系统工程,网络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管理技术详细资料:早年学习数学,后转向计算机科学,80年代初投入教育技术领域,1996年从荷兰Twente 大学获博士学位。
网络教育学院院长暨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同时被聘任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他还担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暨教育信息技术学科组组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CNU联系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信息化项目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专家、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国项目专家组组长以及四家国际学刊编委。
成就:他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网络化教学模式的文化分类框架和支持多元教育文化的通讯模型,建立了由文化因素到通讯系统构量的映射关系,为深入理解网上教育系统的信息传播机理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模型。
代表作品:《教育软件的交叉文化可以性》(英文专著,国外出版)《计算机教育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CAI》《多媒体CAI课件的设计与开发》《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实用指南》(第二卷)《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6、David H. Jonassen戴维 H.乔纳森详细资料:Jonas是著名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专家,CLE(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模型的提出者,情境教学和学习理论的专家。
主要从事的工作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的认知工具(Cognitive tools (Mindtools) for learning);认知任务分析(Cognitive task analysis);问题解决的学习等。
主要研究方向:在他最近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了一种用于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 简称CLE)的最新模型,由图可见,它由六部分组成:1. 问题(包括疑问、项目、分歧等):这是整个建构主义学习环境(CLE)设计的中心,学习者的目标是要阐明和解决问题(或是回答提问、完成项目、解决分歧);2. 相关的实例(或个案):与问题相关的实例或个案(如法律、医疗、或社会调查等方面的实例或个案);3. 信息资源: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文本、图形、声音、视频和动画等)以及通过WWW从Internet上获取的各种有关资源;4. 认知工具:主要指在计算机上生成的、用于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的工具,通常是可视化的智能信息处理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