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 前言

合集下载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讲义(全集)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讲义(全集)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讲义(全集)第一章:引言本讲义旨在解决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之间的衔接问题,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物理研究阶段。

通过本讲义,学生将能够理解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之间的连贯性,并且能够在高中物理研究中建立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初中物理回顾本章将概述初中物理的主要知识点和概念。

学生将回顾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了解这些知识在高中物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2.1 力学回顾在这一小节中,学生将复力学的基本概念,例如速度、加速度、力的作用等。

学生还将通过题进行实际应用。

2.2 热学回顾这一小节将回顾初中热学的主要概念,如温度、热传导、热膨胀等。

学生将通过实例了解这些概念在高中物理研究中的延伸应用。

2.3 光学回顾在这一小节中,学生将回顾光学的主要概念,如光线的传播、反射、折射等。

学生将通过示意图和实验理解这些概念的实际应用。

2.4 电学回顾本小节将回顾初中电学的基本概念,例如电流、电压、电阻等。

学生将通过电路图和题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第三章: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延伸在这一章节中,学生将研究一些初中物理知识在高中物理中的延伸应用。

重点将放在初中物理知识与高中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扩展。

3.1 力学延伸学生将研究初中力学知识在高中物理中的深入应用,如动量守恒、万有引力等。

3.2 热学延伸本小节将探讨初中热学知识的扩展,如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等。

学生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来理解这些概念。

3.3 光学延伸在这一小节中,学生将研究初中光学知识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如光的干涉、衍射等。

学生将通过模拟实验来加深对这些现象的理解。

3.4 电学延伸本小节将介绍初中电学知识在高中物理中的延伸应用,如电磁感应、电路分析等。

学生将通过实际案例来理解这些概念的实际应用。

第四章:高中物理研究建议本章将给出一些建议,帮助学生在高中物理研究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学生将了解高中物理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并得到研究方法指导。

4.1 研究重点在这一小节中,学生将了解高中物理研究的重点知识点,并学会分配时间和精力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初中到高中物理衔接教案

初中到高中物理衔接教案

初中到高中物理衔接教案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变化,为
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为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之间的关系。

二、复习初中物理知识(10分钟)
通过提问或者小测验的方式复习学生在初中学到的物理知识,包括力、运动、能量等内容。

三、讲解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区别(15分钟)
讲解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区别,包括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的不同,以及高中物理中新增
加的知识点。

四、讨论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联系(15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之间的联系,看看初中物理知识如何在高中物理中延伸
和拓展。

五、小组讨论和展示(10分钟)
让学生分组讨论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关系,并展示他们的思考结果。

六、回顾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衔接,以及如何做好过渡。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练习或者思考题,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评价方法:通过学生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以及课堂讨论的结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拓展延伸:让学生自主学习更多有关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物理知识面。

初中升高中物理衔接教案

初中升高中物理衔接教案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的:初步认识物理与社会发展、个人发展关系;了解高中物理及高考概貌,了解初高中学习脱节点,明确衔接与学法要领;着眼高中三年乃至一生发展,激发科学情感意志,启迪理想信念。

授课内容:一、物理学研究什么?有什么用?1.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及运动规律的学科。

物质运动形成由简单到复杂分别为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电磁运动、原子和原子核内的运动。

2.物理包括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五大组成部分。

高中力电两大块必考,后三块任选一。

学好力学是关键。

3.物理与其他学科关联4.物理与人类社会进步——物理化学支撑的信息时代和生物世纪;5.物理与个人发展——新一轮高考改革超80%名牌大学要求选考物理;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干什么工作,物理知识及其思维方法将受益终身。

二、高中课程与高考初高中物理课程中,数学知识脱节点:矢量与标量;误差与有效数字;三角函数与解斜三角形;一次函数图象的斜率与截距;二次函数(图象最值顶点,斜率变化等);解析几何曲线斜率与变化率,极限与微分思想。

三、高中物理难学吗?具体到抽象——概念重深入理解,“记”不管用;简单到复杂——规律应用分析难。

一看就懂,一做就错,一点就穿,不点也穿;定性到定量,标量到矢量,公式加图象,数学不习惯,而且跟不上;课堂容量加大,进度较快,需要自律自省自学。

四、高中物理怎么学?(一)良好的学习习惯(态度):1.持之以恒的课前预习习惯;2.咬文嚼字,注重理解的阅读习惯;3.认真听讲,做笔记的习惯;4. 独立作业,做题“三多”的习惯;5.积极参与讨论的习惯;6.勤观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优化学习方法1.着力“三基”,弄清概念规律方法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

概念——为何引入,如何定义,物理意义,本质内涵,适用外延,相关相近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物理量遵循的运算规则等;规律——适用条件和范围,解决什么问题,使用注意事项等。

高中物理教案(序言)

高中物理教案(序言)

高中物理教课设计(前言)〖课题〗前言〖目标〗一、知识与技术1、经过一些风趣的现象,激发学生物理的兴趣。

2、认识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意义,进而自觉地学好高中物理。

二、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认识仔细,仔细听讲,注意察看,做好实验对学好物理知识的重要性;知道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学习研究物理老是的方法,不停提升实验能力、思想能力、自学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认识学好物理的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1、学习物理学家们研究物理问题的态度、质量、毅力。

2、学习物理学家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时间〗第一课时(共一个课时)〖要点〗激发学生兴趣,认识学习物理的方法和习惯。

〖难点〗〖教课方法〗演示、设问、解说〖教课〗 1、感觉起电机; 2、气体的光谱; 3、自感现象。

〖学生状况〗重生〖教课过程〗(一)情形创建:简要介绍一下初中物理所学内容:我们自开始学习物理以来,两年的时间过去了,这段时间里,我们学到了一些初步的物理知识,开始懂得了所学知识在认识自然现象和认识生产技术上的重要意义。

可是初中的物理知识还很简易,一些重要的物理知识,我们还没有学到。

从今日开始我们学习高中物理。

(二)新课解说:1、学习物理的重要性:⑴物理学对人类的贡献特别巨大。

举例:① 令人类飞上天空,潜入水底,宽阔视线。

②结束了二次大战:“胖子”、“小男孩”投在日本,“瘦人”提早实验。

⑵物理学给人类带来两次巨大的技术革命。

第一次是蒸汽机的产生带来的蒸汽化革命,由手工生产进入了机械化大生产;第二次着手术革命是电的应用带来的电气化革命,令人类生活发生了排山倒海的变化。

①若是没有电,同学们想想,生活将是什么样子?②若是没有了飞机、火车、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人类生活又要遇到多大影响?③人类的第一台计算机,美国“埃尼阿克”ENIAC,重 30 吨,占地 167O ,耗电 150Kw。

电子管 ***** 个,电阻 ***** 个,电容器*****个,耗费 ***** 美元,而常因电子管烧坏停机维修。

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教案

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教案

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衔接初中和高中物理知识,系统地了解物理学
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初中物理知识的延伸和深化。

教学准备:教案、课件、教学用具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5分钟)
1. 教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

2. 让学生回顾初中物理知识,引导他们思考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关系。

二、学习新知识(30分钟)
1. 教师讲解初中物理知识与高中物理知识之间的衔接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
念和原理。

2. 教师进行示范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

三、练习与巩固(15分钟)
1. 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进行答疑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难题。

四、课堂互动(10分钟)
1. 分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物理知识的应用与思考。

2.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与高中物理知识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
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学生存在的困惑和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程(全)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程(全)

1)、三边关系(勾股定理):
2)、锐角间的关系:∠ +∠ = 90°
3)、边角间的关系:sinA =
; sinB =
;cosA =
; cosB=

tanA =
; tanB =
二、正余弦定律
;cotA =
;cotB =
制表示 1.弧度制——另一种度量角的单位制
五、 角 的 弧 度
4
在一个圆中,圆心角的弧度值等于圆弧的长度除以圆的半径。所以,当圆弧的长度等于圆的半径长
学好物理,上课要认真听讲,要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俗话说:“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自身。”这个“修行”的功夫要下在“独立思考”上。独立思考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会提问的学 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但也不能一遇到问题就问,要先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后不能解答,其关键的那一步没有想 通再去问老师。 3、做好实验,做好练习
勤奋得法 学物理 物理学难学 肯下功夫难化易 论方法 方法论易论 付诸实践易中难 1、认真阅读教材,在预习和复习中学会自学
有意识地注重三个方向的思考: (1)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有什么用?反映什么问题? (2)这个概念是怎么定义的?表达式怎样写? (3)是矢量,还是标量?方向如何? 2、认真听讲,独立思考
这说明高中物理比初中物理内容加深加宽,由定性分析变为更多的定量分析,学习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同学 们要有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3)热学:主要研究分子动理论和气体的热学性质。 (4)光学:主要研究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本性。 (5)原子物理:主要研究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与变化。。 (三)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的主要梯度: 1.从标量到矢量的阶梯。从标量到矢量的阶梯会使我们对物理量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初中我们只会代数 运算,仅能从数值上判断一个量的变化情况.现在要求用矢量的运算法则,即要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运算,判断矢 量的变化时也不能只看数值上的变化,还要看方向是否变化。 2、速度的概念,初中定义速度为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而高中定义为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既有

初升高物理衔接教学设计

初升高物理衔接教学设计

初升高物理衔接教学设计引言:初中与高中物理教学之间的衔接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绩产生重要影响。

在初升高的过程中,学生会面临许多新的知识和概念,因此设计一套有效的物理衔接教学方案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套初升高物理衔接教学设计,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并适应新环境,提高学习效果和兴趣。

一、课程概述:1.1 目标:通过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衔接教学,使学生能够顺利理解高中物理知识,掌握基本物理概念和解题方法。

1.2 内容:包括初中物理知识的复习和拓展,高中物理知识的初步学习,以及物理思维和解题方法的培养。

1.3 时间安排:预计为一个学期,每周3节课,每节课40分钟。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2.1 教学目标:(1) 系统复习初中物理知识,巩固基础;(2) 引导学生逐步接触高中物理知识,适应新知识的学习;(3)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解题能力;(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2.2 教学重点:(1) 复习初中物理知识,夯实基础;(2) 高中物理概念的初步学习;(3) 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解题实践。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3.1 教学内容:(1) 初中物理知识的复习:包括力学、光学、电学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公式;(2) 高中物理知识的引导学习:重点关注电磁学、力学和热学等方面的知识点;(3) 实验操作和观察: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原理,并培养实验技能。

3.2 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利用投影仪或电脑展示初中和高中物理知识的相关内容,图表,方程式等;(2) 互动探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问题解答,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启发;(3) 实验操作:设计适合初升高阶段的简单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结果。

四、教学步骤:4.1 复习和巩固初中物理知识:(1) 梳理初中物理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2) 给学生出一些初中物理知识的练习题,巩固基础;(3)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解决问题。

4.2 引导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知识:(1) 引导学生从相关背景知识入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2) 利用多媒体和实物示范,向学生介绍高中物理知识的基本概念;(3) 给学生布置一些简单的高中物理题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初升高中物理衔接教材

初升高中物理衔接教材

初升高中物理衔接教材
1. 引言
本文档旨在为初中生提供一份物理衔接教材,以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高中物理研究阶段。

在这个教材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初升高中物理的重要概念和基础知识,并提供一些简单的实例和练,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2. 物理基础
2.1 运动学
-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 匀速和匀加速运动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 自由落体运动和重力加速度的关系
2.2 力学
- 牛顿三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 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区别
- 弹簧力和重力力的计算方法
3. 热学
3.1 热量和温度
- 热量和温度的区别
- 传热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3.2 热力学定律
-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
4. 光学
4.1 光的本质
-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 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现象
4.2 光学仪器
-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应用
- 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和结构
5. 电学
5.1 电荷和电场
- 电荷和电场的概念
- 电场强度和电势差的计算方法
5.2 电路和电流
- 电路的基本元件:电源、导线和电阻
- 并联和串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6. 总结
本教材涵盖了初升高中物理研究所需的基本知识点和概念,希望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份简明扼要的衔接教材。

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完成练题来巩固所学知识,为高中物理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本文档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材还需要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

初高中物理衔接课教案模板

初高中物理衔接课教案模板

初高中物理衔接课教案模板正文:随着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会大幅提升,特别是在物理这门科学课程上。

为了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物理的学习环境,设计一份高效的初高中物理衔接课教案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份精心策划的初高中物理衔接课教案模板范本,旨在为教师们提供一个实用的教学参考。

一、教案目标明确化在制定教案时,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教学目标。

这些目标应当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具体到物理学科,就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物理概念和原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以及激发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的有序衔接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重初高中知识点的衔接。

例如,可以从回顾初中所学的力和运动的知识入手,逐步引入高中物理中的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等概念。

在此基础上,通过举例和实验,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知识。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衔接课上,可以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教案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这些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物理现象,还能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五、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初高中物理衔接课上,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小测验和期末考试等。

这样的评价体系既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能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六、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案中应包含相关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

通过分析真实世界中的物理问题,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结而言,这份初高中物理衔接课教案模板范本的核心在于确保学生能够平滑地从初中物理学习过渡到高中物理学习。

物理初高中衔接课程教案

物理初高中衔接课程教案

物理初高中衔接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复习巩固初中物理基础知识,包括力和运动、能量守恒、电与磁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引入高中物理的核心概念,如牛顿运动定律、电磁学基础、波动光学等,为学生提供初步了解。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技能,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物理现象的认识。

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自信心,为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初中物理知识回顾- 力学部分:力的分类与合成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速度与加速度的概念、重力与摩擦力的特点等。

- 热学部分:热量的传递方式、内能与热量的关系、物态变化等。

- 电学部分:电路的基本组成、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电阻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等。

- 光学部分:光的反射与折射规律、透镜成像原理等。

2. 高中物理知识预习- 力学部分:牛顿三大定律的介绍、动力学问题的分析方法、功与能的计算等。

- 电学部分:欧姆定律的深入理解、串联并联电路的分析、电容器和电磁感应的基础概念等。

- 热学部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初步认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通过问题引导学习过程。

2. 结合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动画等,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化,易于理解。

4. 安排适量的课后习题和项目作业,加强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

四、评价方式1. 定期进行知识点的小测验,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2. 通过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来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3. 设计综合性的问题解决任务,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的习惯。

总结:。

初中升高中1物理衔接教案

初中升高中1物理衔接教案

初中升高中1物理衔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熟悉初中物理基础知识,为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 理解高中物理知识与初中物理知识的联系和延伸;3. 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磁学- 电流、电压、电阻的基本概念;- 电阻和电流的关系;- 电阻的计算方法;- 电路的基本组成和类型;- 电路中的基本规律。

2. 运动学- 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 牛顿三定律;- 物体的运动规律;- 力的分解与合成;- 斜面运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物理规律;2. 实验与观察相结合,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3. 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引言(5分钟)- 回顾初中物理知识,铺垫高中物理学习;- 介绍本节课学习内容和目标。

2. 理论讲解(30分钟)- 电磁学和运动学基础知识的简要讲解;- 解释相关概念和公式。

3. 实验操作(20分钟)- 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收集数据。

4. 练习与讨论(20分钟)- 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进行讨论。

5. 总结与作业(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布置相关作业,供学生巩固与复习。

五、教学资源准备:1. 实验器材和材料;2. 课件PPT或教学板书;3. 相关教辅资料。

六、评价与反馈:1. 定期进行小测或问答,检验学生学习效果;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给予及时解答和反馈;3. 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学习。

初高中物理完美衔接教案

初高中物理完美衔接教案

初高中物理完美衔接教案教学目标:1. 学习完整掌握初中物理知识,为进入高中物理学习打好基础。

2. 帮助学生了解初中与高中物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内容:1. 回顾初中物理知识,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基础内容。

2. 引入高中物理相关概念,如牛顿力学、电磁学、热力学、光学等。

3. 分析初中与高中物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学习的延续性和进阶性。

教学步骤:1. 第一阶段:回顾初中物理知识- 复习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如牛顿三定律、功率、电阻等。

- 练习相关例题,巩固基础知识点。

2. 第二阶段:引入高中物理知识- 引入高中物理的相关概念,如动力学、电路分析、热力学律等。

- 分析初中与高中物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习的延续性和进阶性。

3. 第三阶段:实践应用与拓展- 给学生提供实践应用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实验和探究,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 拓展知识点,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1. 旁征博引法:引导学生从已学知识中找出与高中物理相关的概念和规律。

2.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和规律。

3.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发现物理知识的应用场景和实际意义。

教学评价:1. 考查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

2. 评价学生对高中物理相关概念的接受和理解程度。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提供个性化评价和指导。

通过这份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初高中物理的过渡,了解物理学习的延续性和进阶性,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掌握物理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初中~高中衔接班物理讲义

初中~高中衔接班物理讲义

初中~高中衔接班物理教材前言【目的】高中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能不能很好的度过这一阶段,能不能在这个阶段取得大的进步和收获,是关系每位同学今后人生走向的一个大问题.而高中阶段从课程的设置、课程的难度、内容的深度、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等各方面比初中都有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所以许多初中毕业生在升入高中后,变得不适应,学习成绩大幅度下滑,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失去动力.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适应高中生活,迈好进入高中的第一步,特此编写了衔接班的教材,以期对同学们的学习有一个好的大的帮助.【内容】高中物理主要分为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几大部分,其中力学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其中的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处理问题的一些思路在高中是贯穿始终的;其次是电磁学,这是高中物理的另一大部分内容,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教材主要讲解一些高中常用的解题思想、思维方法、推理过程等基础性的知识,为同学们更好的学习高中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一部分力学力学中的主要内容:静力学、力的平衡、力的合成与分解、动力学等.力学中的主要方法:受力分析、图解法、正交分解法等第一节力一、力的概念1.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既有施力物体,又有受力物体.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1)力的大小用测力计(弹簧秤)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2)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要把一个力完全表达出来,既要说明它的大小,又要说明它的方向.(3)大小和方向都相同的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不同位置,即力的作用点不同,产生的效果一般不同.3.力的图示:用一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表示出来的方法.4.力的示意图:用一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方向和作用点表示出来的方法.5.力的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使物体发生形变6.力的分类:(1)按力的性质分类: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2)按力的作用效果分类: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二、难点辨析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吗?我们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物体A对物体B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必然受到B 对A的作用力.对于A对B施加的作用力来说,A是施力物体,B是受力物体,而对B施加于A的作用力来说,B是施力物体,A是受力物体,因此说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三、例题讲解如图所示,静止木块对桌面的压力为6N,试画出压力的图示,说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并画出木块所受重力和支持力的示意图.解析:画力的图示时,要按以下步骤进行:(1)选标度;(2)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长短按标度和力的大小来画,线段标上刻度;(3)在线段上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如图所示.压力的施力物体是木块,受力物体是桌子.画力的示意图时,只需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对线的长短没有严格要求.四、针对练习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磁铁间有作用力,说明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B.只有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C.一个力必定与两个物体相联系D.力可以用天平测量2.下述各力中,根据力的性质命名的是A.重力B.拉力C.阻力D.摩擦力3.如图所示甲中木箱的P点,用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上的150N的力拉木箱;在图乙中木块的Q点,用与竖直方向成60角斜向上的20N的力把木块抵在墙壁上.试作出甲、乙两图中所给力的图示,并作出丙图中电灯所受重力和拉力的示意图.4.下列四组力中,完全按照性质命名的是哪一组A.万有引力、动力、压力B.重力、弹力、摩擦力C.拉力、压力、支持力D.弹力、阻力、拉力5.下列有关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有当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时,这两个力才相等B.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作用时,由于这两个力所产生的效果相互抵消,所以对物体不产生任何效果C.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同的力对物体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一定相同D.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不改变它的大小和方向,而将其作用点移动时,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可能发生改变第二节 重力一、重力的概念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也叫重量.地球上的一切物体,不管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因此都受到重力的作用.2.重力的大小:用弹簧秤测量.mg G =,kg N g /8.9=.(1)在静止的情况下,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但拉力不是重力.(2)在静止的情况下,物体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但压力也不是重力.(3)称量原理:利用二力平衡来称量物体的重力.3.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能说成是垂直向下.4.重心: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作物体的重心.(1)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位置只与物体的几何形状有关,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2)物体的重心不一定都在物体上.例如质量分布均匀的直角拐尺,质量分布均匀的圆形铁环.(3)对于厚度很小的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可以用悬挂法求出.二、例题讲解把一条盘在地上,长为L 的质量分布均匀的软绳向上提起,当绳刚好拉直时,它的重心位置升高了 ;把一边长为L 的正方形均质薄板ABCD (如图)绕C 点翻到对角线AC 处于竖直位置时,其重心升高了 .解析:当软绳在地面上时,重心高度为零,当绳刚好拉直时,重心在离地面高为2L 处;当薄板没有翻转时,重心高为2L,当薄板绕C 点翻到对角线AC 处于竖直位置时,重心高为L 22.所以,答案为:2L , L 212-三、针对练习1.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C.重力的大小可以直接用天平来测量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用弹簧秤竖直悬挂一个静止的小球,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对弹簧秤的拉力就是小球的重力B.小球对弹簧秤的拉力大小等于小球的重力大小C.小球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弹簧秤D.小球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B.空中飞行的子弹受重力作用C.重力就是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D.静止时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大小等于重力 4.试画出图中各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5.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为 ;一个60kg 的人,其重力为 ;如果这个人在6gg ='的月球上,它的重力变为 .6.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或天平直接测出B.物体对悬线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一定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C.物体对竖直悬线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一定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D.物体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上,它对地面的压力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 7.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心就是物体上最重的点B.重心是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C.物体的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但有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的重心就一定在物体上D.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必与其几何中心重合第三节弹力一、基本概念1.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1)弹性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今后一般的形变都是指弹性形变.(2)物体的弹性形变按其形状变化情况可分为拉伸或压缩形变、弯曲形变及扭转形变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作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所以它们都是弹力.3.弹力产生的条件:(1)物体之间必须相互接触(2)物体要发生形变4.弹力的方向:总体来说,弹力的方向总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总与受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同.(1)压力或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而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2)绳的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3)平面产生的弹力(压力或支持力)垂直于平面,曲面产生的弹力垂直于曲面该处的切平面,一个点产生的弹力垂直于跟它接触的平面(或曲面的切平面).5.弹力的大小:(1)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也随之消失.(2)根据二力平衡求弹力的大小二、难点辨析弹力产生的条件是: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发生形变时,则在接触处产生弹力;如果仅仅是接触而不发生形变,则没有弹力产生,那么如何判断是否发生形变呢?(1)利用假设法判断:要判断物体在某一接触处是否受到弹力的作用,可假设在该处将与物体接触的另一物体去掉,看物体是否在该位置保持原来的状态,从而判断物体在该处是否受到弹力的作用.例如如图所示,一球放在光滑的水平面AC上,并和AB光滑面接触,球静止,试分析球所受的弹力.(2)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例题同上题.三、例题讲解例1.在图中画出均匀木杆受到的重力和弹力.例2画出图中A球受到的重力、支持力或压力.例3在图中画出A点受到的弹力四、针对练习1.下列关于弹力产生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B.两个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产生弹力C.发生形变的物体才产生弹力D.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间可能产生弹力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木块放在桌面上受到向上的支持力,这是由于木块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B.用一根细竹竿拨动水中的木头,木头受到竹竿的推力,这是由于木头发生形变而产生的C.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D.挂在电线下面的电灯受到向上的拉力,是由于电线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3.如图所示,细绳竖直拉紧,小球和光滑斜面接触,并处于静止状态,则小球受到的力是A.重力、绳的拉力B.重力、绳的拉力、斜面的弹力C.重力、斜面的弹力D.绳的拉力、斜面的弹力4.画出图中A物体受到的重力和弹力,画出结点O受到的弹力,各接触面均光滑.5.在图中,各接触面均光滑,问(1)甲图中的物体A、B之间是否有弹力作用?(2)乙图中的物体C受到几个弹力作用?(3)丙图中的悬线是竖直的,小球D与地面之间是否有弹力作用?6.用两段绳子将物体A、B挂在天花板上,如图所示.物体A受到几个力作用?各是什么物体对它作用?各是哪种性质的力?各力的方向是怎样的?画出物体A受力的示意图.7.如图所示,物体的重力均为10N,加在物体上的力F均为6N,那么,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分别是第四节 摩擦力一、基本概念(一)滑动摩擦力1.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2.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接触面粗糙;(2)两物体相互接触且存在弹力; (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的切线方向,且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滑动摩擦定律(1)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2)公式:N F F μ=,μ为动摩擦因数,取决于两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与接触面的面积无关.(3)计算动摩擦因数可运用NF F=μ.动摩擦因数是两个力的比值,没有单位.与公式中的摩擦力F 及压力N F 无关,不能说成μ与F 成正比,与N F 成反比.(二)静摩擦力1.静摩擦力: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的另一个物体对它的阻碍作用,叫做静摩擦力.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接触面粗糙;(2)两物体相互接触且存在弹力; (3)两物体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趋势.3.静摩擦力的方向:沿着接触面的切线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4.静摩擦力的大小:静摩擦力的大小要根据物体所处的状态利用二力平衡求解.5.最大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大小随外力的增大而增大,当外力增大到使物体处于将动未动的状态时,达到最大值——最大静摩擦力m F .注意:静摩擦力随外力的变化在0<F ≤m F 的范围内变化.静摩擦力与压力并不成正比,最大静摩擦力才与正压力成正比.计算静摩擦力大小时,切记不能用N F F μ=.二、难点辨析1.静摩擦力产生在相互接触且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之间,但并非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例如:如图所示,A 、B 两物体叠放在一起,在A 上施加一水平拉力,使A 、B 一起沿水平地面匀速运动,试分析A 、B 受到的力.解析:由题意知,A 相对B 有向右滑动的趋势,故它受到向左的静摩擦力,而B 相对于A 有向左滑动的趋势,故B 受到向右的静摩擦力.从该例可看出,运动的物体也可以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2.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沿着两物体接触面的切线,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而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又难以判断,这样在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问题时,可有以下方法:(1)用假设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我们可以假设接触面是光滑的,判断物体将会向哪滑动,从而确定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进而判断出静摩擦力的方向.例如:如图所示,物体A 静止在斜面B 上,试判断A 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2)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利用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结合二力平衡等条件解答.例如:如图所示,A 、B 两物体叠放在一起,在A 上施加一水平拉力,使A 、B 一起沿水平地面匀速运动,试分析A 、B 受到的力.三、例题讲解例1.重为400N 的木箱放在水平地面上,动摩擦因数为0.25,如果分别用70N 和150N 的,木箱受到的摩擦力分别为多少?(设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相等)解析:最大静摩擦力N G F F N m 100===μμ,要推动木箱,推力必须大于或等于100N.当推力为70N 时,推力小于最大静摩擦力,所以木箱不动,其受到的是静摩擦力,由二力平衡条件知:摩擦力和推力大小相等,即摩擦力大小为70N.当用150N 的水平力推木箱时,推力大于最大静摩擦力,木箱与地面发生相对滑动,此时木箱受到的是滑动摩擦力,所以大小为N G F f N 100===μμ.小结:(1)计算摩擦力时应首先判断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若是静摩擦力不能用N F F μ=来计算.(2)在没有告诉最大静摩擦力的情况下,常利用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近似相等来分析问题.例2.在图中,一木块随斜面一起匀速向左运动,二者保持相对静止,试画出木块的受力示意图,并比较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是否在同一直线上.解析: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都是平衡状态,受力情况是完全一样的.由木块相对于斜面静止可知:木块受到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 具体受力如图 小结:(1)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的受力情况可以当作物体静止时来分析(2)物体所受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物体运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例 3.如图所示,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车上有一木箱,试判断下列情况中,木箱所受摩擦力的方向.(1)汽车由静止加速运动时(木箱和车面无相对滑动) (2)汽车刹车时(二者无相对滑动) (3)汽车匀速运动时(二者无相对滑动) (4)汽车刹车,木箱在汽车上向前滑动时(5)汽车在匀速过程中突然加速,木箱在汽车上滑动时解析:(1)向前的摩擦力;(2)向后的摩擦力;(3)不受摩擦力;(4)向后的滑动摩擦力;(5)向前的滑动摩擦力小结:(1)假设法是判断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有效方法(2)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即摩擦力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3)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4)静摩擦力不仅仅存在于两静止的物体之间,两运动的物体间也可以存在静摩擦力.四、针对练习1.关于滑动摩擦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滑动摩擦力总是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B.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C.滑动摩擦力不可能是动力D.滑动摩擦力跟物体的重力成正比2.关于摩擦力与弹力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有弹力一定有摩擦力B.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C.有摩擦力一定有弹力D.同一接触面上的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一定垂直3.关于静摩擦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一定有静摩擦力的作用B.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C.静摩擦力一定是阻力D.在压力一定的条件下,静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有一个限度4.关于相互接触的两物体之间的弹力和摩擦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物体接触面上的摩擦力方向一定与弹力的方向垂直B.有摩擦力必定有弹力C.摩擦力的大小正比于弹力的大小D.弹力是动力,摩擦力是阻力5.在图中,质量为20kg的物体在动摩擦因数为0.1的水平面上向右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受到水平向左、大小为10N的拉力作用,则物体所受摩擦力为(kg)10g/NA.10N,向右B.10N,向左C.20N,向右D.20N,向左6.如图所示,甲、乙两物体叠放在水平面上,用水平力F拉物体乙,它们仍保持静止状态,甲、乙间接触面也为水平,则乙物体受力的个数为A.3个B.4个C.5个D.6个7.如图所示,在皮带传动中,Ⅰ轮为主动轮,沿逆时针转动.那么皮带上的A点和Ⅱ轮边缘上的B点所受摩擦力的方向为A.A点受摩擦力沿A点切线向右B.A点受摩擦力沿A点切线向左C.B点受摩擦力沿B点切线向右D.B点受摩擦力沿B点切线向左8.试画出图中各静止物体A 所受摩擦力的示意图第五节 力的合成一、基本概念1.合力、分力、力的合成:一个力产生的效果如果能跟原来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注意:(1)力的合成实际上就是找一个力去代替几个已知力,而不改变其作用效果.(2)合力和分力在作用效果上是等效的,它们之间可以等效替代.2.共点力: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则这几个力就叫做共点力.3.矢量、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合成时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物理量叫矢量;只有大小而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标量,合成时按代数方法求和.二、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1.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2.同一直线上的多个力的合成:首先规定一个正方向,然后和正方向相同的力取正值,方向相反的取负值,将这些力相加,求出代数和即可.代数和是正值,说明合力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代数和是负值,说明合力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例如:在物体A 上作用有四个力1F 、2F 、3F 、4F ,大小分别为2N 、4N 、5N 、9N,方向如图所示,试求出四个力的合力合F .解析:方法一)规定向右为正方向,则四个力可分别表示为N F 21=、N F 42=、N F 53-=、N F 94-=,则它们的合力N F F F F F 8)9()5(424321-=-+-++=+++=合,负号表示合力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方向水平向左.方法二)规定向左为正方向,则四个力可分别表示为N F 21-=、N F 42-=、N F 53=、N F 94=,则它们的合力N F F F F F 895)4(24321=++-+-=+++=合,正值表示合力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方向水平向左.三、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1.原则:平行四边形定则——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注意: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则,所有的矢量在合成时都必须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方法:(1)作图法:选取统一的标度,严格作出力的图示及平行四边形,用统一的标度去度量作出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求出合力的大小,再量出对角线与某一分力的夹角,求出合力的方向.(2)计算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示意图,然后利用解三角形的方法求出对角线,即为合力.力的合成的几种特殊情况:①相互垂直的两个力的合成,如图(1)所示,2221F F F +=,合力F 与分力1F 的夹角12F F tg =θ.②夹角为θ、两个等大的力的合成,如图(2)所示,作出的平行四边形为菱形,利用其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特点可得直角三角形,则可求得合力2cos 2θF F =',合力与每一个分力的夹角为θ/2. ③夹角为 120的两个等大的力的合成,如图(3)所示,实际是②的特殊情况:F F F =='2120cos 2,即合力大小等于分力. 注意:以上三种特殊的合成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用到,应熟练掌握.3.合力与两分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在两个力1F 和2F 大小一定的情况下,改变1F 与2F 方向之间的夹角θ,当θ角减小时,其合力F 逐渐增大,当 0=θ时,合力最大21F F F +=,方向与1F 和2F 方向相同;当θ角增大时,其合力逐渐减小,当 180=θ时,合力最小21F F F -=,方向与较大的力方向相同. 即合力大小的取值范围是21F F -≤F ≤21F F +.四、例题讲解例1如图所示,物体受到互相垂直的两个力1F 、2F 的作用,若两个力大小分别为N 35、5N ,求这两个力的合力.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平行四边形如图,由勾股定理得N N F F F 105)35(222221=+=+= 合力的方向与1F 的夹角θ为3335512===F F tg θ,所以 30=θ例2.如图所示物体受到大小相等的两个拉力作用,每个拉力均为200N ,两力之间的夹角为 60,求这两个拉力的合力.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平行四边形,通过解其中的直角三角形求合力N N F F 346320030cos 21=== ,合力与1F 、2F 的夹角均为 30.小结:(1)求矢量时要注意不仅要求出其大小,还要求出其方向,其方向通常用它与已知矢量的夹角表示.(2)要学好物理,除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外,还要注意提高自己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五、针对练习1.两个大小和方向都确定的共点力,其合力的A.大小和方向都确定B.大小确定,方向不确定C.大小不确定,方向确定D.大小和方向都不确定2.两个共点力的大小分别为N F N F 9,1521==,它们的合力不可能等于A.9NB.25NC.6ND.21N3.有两个大小恒定的力,作用在一点上,当两力同向时,合力为A ,反向时合力为B.当两力相互垂直时,其合力大小为 A.22B A + B.222B A + C.B A + D.2B A + 4.某物体受三个力的作用,其中N F N F N F 8,5,4321===,则该物体受到的合力的最大值是 ,最小值是 .。

初高中衔接教材走进高中物理课堂之前

初高中衔接教材走进高中物理课堂之前

绪论怎样学好物理第一节认识高中物理和高考物理一、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

在物理学的领域中,研究的是宇宙的基本组成要素:物质、能量、空间、时间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借由被分析的基本定律与法则来完整了解这个系统。

物理在经典时代是由与它极相像的自然哲学的研究所组成的,直到十九世纪物理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实证科学。

在现代,物理学已经成为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

物理学理论通常以数学的形式表达出来。

经过大量严格的实验验证的物理学规律被称为物理学定律。

然而如同其他很多自然科学理论一样,这些定律不能被证明,其正确性只能经过反覆的实验来检验。

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经典物理学奠定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近代物理学推动了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的迅速发展,继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化。

物理学与其他许多自然科学息息相关,如数学、化学、生物、天文和地质等。

特别是数学和化学。

化学与某些物理学领域的关系深远,如量子力学、热力学和电磁学,而数学是物理的基本工具,也就是物理依赖着数学。

二、回顾初中物理1. 机械运动:重点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

2. 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二力平衡条件,同一直线二力合成,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

3. 密度4. 压强:包括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

5. 浮力6. 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功、功率。

7. 光学: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凸透镜成像规律8. 热学:包括温度、内能9. 电路的串联并联、电能、电功10. 磁场、磁场中的力、感应电流11. 能量和功三、高中物理知识结构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最新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备课讲稿

最新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备课讲稿

__________V 时,小灯泡正常发光,若此时电流为
0. 3A,则该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__________W.
5. 电阻 R和电动机 M相串联接到电压恒定的电路中,如图所示,电阻
R 与电动机的阻值相等,电路接通后,电
动机正常工作,设电阻 R和电动机两端的电压分别为 U1 和 U2 ,经过时间 t ,电流通过电阻 R做功 W1,产生的电
上,已知导线上损失功率是 9 W,那么此时电灯实际消耗功率是(

A. 91 W
B
.小于 91 W C .大于 91W D .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3. 在家庭电路中, 只让一个用电器正常工作 1h,能使标有 3000r/kw ·h 的电能表表盘转动 1500r, 则此用电器所
消耗的电能为
kw ·h。当在用电高峰时,此用电器两端的实际电压仅达到额定电压的
恒定律、功和能的关系。
( 2)
主要能力要求:
①善
于在读题后形成物体的运
动情景并用
图示
意。
②能
熟练应用动能定理解题
③能
熟练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
解题
二、知
识对接:
1、功:在初中只要求计算力 F 和物体移动距离 S 方向相同时所做
的功,在高中
教材中拓宽到物体受到的力 F 与发生的位移 S 互成角度时功的计
算。
4/5 ,则实际功率
与额定功率的比值为

4. 小华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她用电源电压恒为 3V 的电池组, 额定电压为 2.5V 的小灯泡等
元件连成如图所示的电路.实验中,小华调节滑动变阻器时,发现当电压表的示数为
2.5V 时,小灯泡却不能正
常发光.请分析:在不改变电路连接情况下,当电压表示数为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教案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教案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复习初中物理中的基础知识,如力、运动、能量等;(2)引入高中物理中的概念和理论,如牛顿力学、电磁学等;(3)掌握初高中物理之间的衔接知识,为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基础。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2)提高学生的物理问题解决能力;(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激发对科学的热爱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和转化;2. 难点:高中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复习初中物理知识(1)力的概念和公式;(2)运动的基本规律;(3)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2. 引入高中物理概念(1)牛顿三定律;(2)动能、势能和机械能;(3)电荷、电场和电流。

3. 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1)利用初中物理知识解决高中物理问题;(2)探讨初中知识与高中知识的联系和区别;(3)进行实验和案例分析。

4. 练习与讨论(1)学生进行练习题,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2)讨论物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解答学生疑问,引导深入探讨物理知识。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与示范;2. 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3. 实验探究与案例分析;4. 小组练习与展示交流。

五、教学资源1. 课件、教材与实验器材;2. 多媒体资料和案例分析;3. 学生教辅资料和试卷。

六、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题目和案例分析;2. 阅读相关物理资料并做笔记;3. 准备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七、教学反馈1. 学生答辩和作业检查;2. 学生反馈和评价;3. 教师总结和反思。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案模板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案模板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案模板作为一名物理高中老师,你知道如何写一篇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案吗?它能帮助你的物理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并对你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的帮助。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有关于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案,希望你喜欢。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案1一、教学目标1.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情况,学习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

2.对功和能及其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总结。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功和能的关系,明确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它处理有关问题。

3.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更加全面、深入认识功和能的关系,为学生今后能够运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热学、电学知识,为学生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规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掌握应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和认识功和能的关系。

2.本节教学实质是渗透功能原理的观点,在教学中不必出现功能原理的名称。

功能原理内容与动能定理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难点问题,必须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认识,从笼统、肤浅地了解深入到十分明确认识“某种形式能的变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对功、能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是本节、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不断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认识。

三、教具投影仪、投影片等。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结合复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各是什么?评价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如果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如何变化?物体机械能的变化和哪些力做功有关呢?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呢?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要求学生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三十余年前,编者初上讲台教高一物理时,一位从事高中物理教学三十多年的老前辈对我讲,初高中物理关联不大,许多中考物理拿高分的学生,学不好高中物理。

调至深圳后,编者除中途改教了几年初中科学,一直从事初中物理教学。

这么多年来,教过的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都是高中物理,特别高一物理难学。

为什么初高中物理反差如此之大呢?
与高中物理相比,初中物理总体上过于“直观”。

初中物理的概念、规律,基本上都是简简单单地“从现象中来,到现象中去”,很少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思考为什么。

如“透镜”一节,只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不要求学生了解为什么凸透镜对光会有会聚作用。

如此“直观”、蜻蜓点水式教学训练出来的学生,遇到对抽象逻辑思维要求很高的高中物理,自然会觉得好难好难。

然而,物理又是理科生无法绕开的一门基础学科。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编者在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书。

本书一至十二章的总体编排顺序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大致相同,所选内容也紧密依托教材,但侧重点与教材不同。

初中物理教师,单从第一章机械运动的5个小主题——测量实质与单位换算、计时原理、坐标系与运动的相对性、路程时间图像和伽利略论运动的相对性,即能看出本书的定位与现行教材有很大的不同。

虽然学生在小学就学习了测量,但很少有学生想过测量是怎么一
回事。

“测量实质与单位换算”一节不仅明确地介绍了测量是怎么一回事,而且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单位换算的实质和方法。

转换法是物理学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常用研究方法,与之密切相关的函数是对物理学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数学思想,二者都是学习研究物理必须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计时原理”一节特别强调了函数和转换在计时工具中的应用。

物理学是一门高度定量化的科学,“自然这一巨著是用数学符号写成的”(伽利略语)。

要清晰准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就需引入坐标系。

坐标系也是学习物理必须掌握的数学工具。

“坐标系与运动的相对性”一节就是应用坐标系研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图像在物理学中应用极为广泛。

“路程时间图像”一节不仅详细地介绍看图方法,而且还通过“拓展题”介绍了更为重要的“位置时间图像”。

虽然抛体运动很多高中生都很难弄懂,但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所说的,“即使不懂,也要看看。

这种学习方法,我叫它‘渗透法'。

中国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一种‘透彻法'。

懂得透彻很重要,但若对不能透彻了解的东西就抗拒,这不好。

‘渗透法'的好处,一是可以吸收更多知识;二是对整个的动态,有所掌握。

不是在小缝里,一点一点地学习。

”编者有感如此,在“伽利略论运动的相对性”一节不仅引用了伽利略对运动相对性的经典表述,而且还以此为基础分析探讨了抛体运动。

力学是高中物理很难很难的“冤大头”。

“隔离体法”和“整体法”
是力学中最常用的两种分析解答问题的具体方法,而等效替代、转换、理想模型、对称、守恒等既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又是重要的物理思想,它们都是本书关注的重点。

第五章用近似方法分析球面对光的折射,第十二章又粗略介绍了阿基米德用公理化方法对杠杆原理的推导。

虽然在中学物理中很少用到这两种在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但就训练科学思维和开阔视野而言,这两种方法学生还是很有必要了解的。

编者曾将部分相关内容印发给优秀学生看,部分学生看后能独自完成思考题。

在人教版中,分子运动论安排在九年级学习。

本书将分子运动论放在第三章,并用它解释物态变化、密度和气压等。

相比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更容易理解。

没有牛顿第三定律,初中力学体系也不完整——连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对地面的压力等于重力这样简单的经验事实,都只能诉诸直观。

本书很多推理离不开牛顿第三定律。

“功和能”是分析处理力学问题的另一条主线。

不补充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条主线就很难发挥作用。

在这条主线上,本书特别突出了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间的定量关系,并以它为基础应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阿基米德原理、机械平衡等学生熟知的事实。

第十三章讲“平行四边形法则”。

“矢量”一节借位移的合成与分解,介绍矢量合成与分解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力的合成与分解”一节借理想斜面省力规律,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力臂”一节应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则说明力臂定义的合理性。

如此编排,
一方面是为学生学习高中物理作准备(平行四边形法则是高一物理教学难点,提前了解些许,难度多少会稍稍降低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渗透物理之美。

就基本知识点而言,上述的“牛顿第三定律”、“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和“平行四边形法则”,是本书补充的重点内容。

与教材相比,本书更强调概念、规律、事实间的联系。

爱因斯坦说:“从那些看来…十分不同的复杂的现象中认识到它们的统一性,那是一种壮丽的感觉。

”编者希望学生在读完本书后,对此能有一点点模糊的印象。

与数学相比,物理是非常实际的。

学习物理要注意从实际出发,要多联系实际思考“万物之理”。

物理之美,在“物”、在“理”、更在“物中之理与理中之物”。

学习物理,不仅要突出“物”,而且也要突出“理”。

物理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通过“物”认识“理”的过程,也是一个通过“理”更进一步地认识“物”的过程。

望学生阅读本书时能将这一点放在心上。

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大发明家爱迪生说:“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希望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手脑并用”,耐心思考。

部分内容一时理解不了,也不用紧张,上了高中自会渐渐明白。

本书每个小主题的后面都安排了一道拓展思考题,每章之后都有一句名人名言,希望读者能认真品读思考。

几年前,陈理校长建议编者编写一本初中生看的书。

在陈校的大力支持下,编者编写的《初中物理课外读本》也已成书(未公开发行)。

考虑到《初中物理课外读本》适合学生休养阅读,并不适合作初中物理选读暨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编者就又在其基础之上编写了本书。

虽然本书所选内容都是编者反复思考过的,每一篇文章编者也都反复修改过,但限于个人水平,书中的错误应当不少,诚请有识之士批评指正。

2019年6月6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