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维尔《认知发展》一书 第六章 社会认知

合集下载

学生个体差异的产生因素及其对策

学生个体差异的产生因素及其对策

学生个体差异的产生因素及其对策一、个体差异及研究现状1.个体差异的概念所谓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

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其中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

2.个体差异研究现状1879年,随着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实验室,心理学家们在研究人类行为的共同特点时,发现对于同一刺激,各人的反应常常不同,发现这种差异与误差无关,而是个体差异造成。

20世纪50年代后,个体差异的研究逐渐被性向研究所代替。

性向作为某种特定情形下行为的预先倾向性或适合性,既包括能力,也涉及个性,既包括意动,也涉及情感,而且还暗含着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特征,因此,在教育、教学以及社会决策和规划的许多领域中均具有重要意义,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

70年代初,元认知研究的兴起,把个体差异研究又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1976年,弗拉维尔在《认知发展》一书中对元认知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系统的论述:“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知,它是以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为对象,以对认知活动的调节和监控为外在表现的认知”。

90年代以来,对个体差异的研究也进一步微观化和综合化。

微观化,如在个体的自我效能、信息加工模式、认知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大量涌现。

近年来,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仍然是心理学、教育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除学习风格、内部动机、认知方式等个体差异变量逐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之外,性别差异和智力差异也一直也受到心理学的关注。

二、个体差异在教学上的典型表现1.性别差异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倾向于认为在小学和初中前期,女生学习成绩优于男生,在初中后期和高中,男生成绩优于女生;男生强于数理化,女生强于语文、英语。

但科学家麦克比和杰克科通过大量调查认为,男女学生智力和学科成就无显著差异。

人的认知发展理论

人的认知发展理论

人的认知发展理论每个人在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对周围世界的人和事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是由于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知能力、技巧和策略。

这些认知能力发生在不同时期,运用着不同的方式所被我们吸收。

现在,让我们来学习认知能力是如何发展的。

一、理解认知和认知发展的概念。

根据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弗拉维尔的看法,认知是人类智力活动的过程与产物,如推理、思想、问题解决等过程以及知识、计划、策略、技能等产物的获得。

而认知发展则是指一个人进行智力活动并获得相应产物的能力的进步或提高。

二、理解认知发展的模式。

认知发展模式表现为阶段性特点和连续性特点,因此形成了阶段性理论和连续性理论这两种不同的认知发展理论。

首先,持有阶段性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技能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点上表现出突发性增长,而在另一些点上却没有变化,即以一种分离的、阶段性的模式发展。

我们可以用“爬楼梯”的例子来比喻,即人爬楼梯,在楼梯的每一个台阶上人都处于不同的高度。

阶段性观点认为认知发展有三个方面的表现:第一,每个阶段都伴随着一套性质完全不同的认知结构,它影响着人们处理外部世界的方式。

第二,认知发展的方向对于每个人而言是相同的,认知能力总是向前发展而不是向后退,只是在个阶段展开的速度可能因人而异。

第三,后面的阶段虽然与前面的阶段不同,但均以前面的阶段为基础而建立的。

其次,持有连续性发展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认知技能的增加是按照连续性的模式平稳地、持续地增长的,更高水平的认知能力是逐渐获得并显现的。

认知发展的连续性过程类似于一个人沿着斜坡向上走逐渐到达更高层面的过程,其中每一个新的进步都是建立在前面的发展之上。

三、理解认知发展过程。

认知发展过程是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领域一般性和领域特殊性。

首先,持有领域一般性观点的认知理论认为值存在一条认知发展路线,即认知发展几乎是同时在多个领域发生的。

其次,持有领域特殊性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认知发展是以不同的速度在不同的领域发生的,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分别存在一些完全不同的发展路线,它们是相互独立的。

幼儿认知的发展

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四节幼儿认知的发展认知是儿童发展的中心任务。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认知的发展就是人的信息加工系统不断改进的过程。

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和随意性初步发展。

幼儿大脑结构和内抑制机能的发展、言语和实践活动的发展在幼儿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的任务在于积极引导幼儿认知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过渡,从不随意性向随意性过渡,从而为幼儿进入学校从事正规学习做好准备。

一、记忆的发展记忆是人积累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本手段,也是高级认知过程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根据信息论的观点,如果把人脑看做一台高效能的大型电脑的话,那么,记忆就是一个信息输入、编码、储存、检索和提取的过程。

由于活动的复杂化和言语的发展,幼儿的记忆也在不断发展。

与婴儿期相比,幼儿的信息储存容量相应增大,对信息的接收和编码方式也在不断改进,记忆的策略和元记忆初步形成。

(一)记忆容量的增加一般认为,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由于短时记忆在记忆理论和生活实践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所以关于记忆容量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短时记忆容量的发展上。

研究表明,成人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信息单位(组块)(Miller,1956),而7岁前儿童尚未达到这一标准。

幼儿从3岁到7岁各年龄阶段的短时记忆广度均数分别为3.91、5.14、5.69、6.10、6.09个组块(洪德厚,1984)。

尽管一些研究因实验条件不同而结果各异,但短时记忆容量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即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沈德立等人(1985)研究了幼儿不同感觉通道的记忆容量。

其中有关视觉通道记忆容量的研究,采用再认法测量幼儿对情节图片和抽象图片的再认保持量,图片是用速示器(每张图片的呈现时间为3秒)依次呈现的。

结果发现,不同年龄组幼儿对图片再认的保持量有显著差异。

小班幼儿保持量为7.47,中班幼儿的保持量为11.38,大班幼儿的保持量增至13.57。

有关听觉通道记忆容量的研究,分别采用再认法和再现法测查幼儿对播放的词汇的保持量。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巧用元认知理论,提升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水平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巧用元认知理论,提升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水平

巧用元认知理论,提升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水平高中生学习议论文写作,目前普遍存在着“论点+讲道理+摆事实”的简单思维模式。

从审题立意看,材料离散,论点单薄,深度不够;从谋篇布局看,盲目随意,程序机械,难有梯度;从论证方法看,随心所欲,取舍不当,端出一锅“大杂烩”。

写作之前无计划,写作之中无调节,写作之后无评价。

究其原因,教师没有从元认知的高度去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没有引导学生长期地自觉地通过自我计划、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

鉴于这样的现状,教师运用元认知的理论武装自己、指导教学,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元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于他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活动的了解和控制”。

[1]88《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学生“学会自我监控和管理”,“通过评价反馈,调整学习进程”,“学会持续反思、终身学习”。

[2]45笔者认为,这可以理解为新课标把元认知能力的养成写进了评价建议。

关于“元认知”的早期研究是以一种内省或反省思维的方式来进行的。

如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认为心理学的方法是控制条件下的内省。

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指出反省思维包括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两个过程。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在《认知发展》一书中首次提到了“元认知”。

他认为“元认知是一个人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的认知活动、思维活动、学习活动”。

[3]120世纪80年代盛行于西方的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元认知大体等同于自我意识,所以元认知是自主学习最为基本的条件。

当代中国对元认知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是董奇、张庆林等。

他们详细地讨论了元认知的“实质就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4]68,同时深化对元认知的实践性研究。

综合上述内容可以归纳出以下五个关键词:自我意识、自我监控、自主学习、自我体验、认知活动。

对此进行整合,可以给元认知下这样的定义:元认知是指认知主体在自我意识系统的有效监控下,自主地运用必备的知识,通过真切的体验,达成认知目标的认知活动。

认知发展理论视野下的“三到四确认”行为模式

认知发展理论视野下的“三到四确认”行为模式

认知发展理论视野下的“三到四确认”行为模式摘要:《中国航油飞机加油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是指导飞机加油作业的规范化文件,该指导书对飞机加油作业进行了细化分解,同时增加了加油员行为规范的要求。

作业指导书分为准备工作、出车前检查、加油车行驶、加油作业、“三到四确认”绕车一周检查和收车检查工作等六个方面,简称“六步工作法”。

本研究以认知心理理论为出发点,对中国航空油料公司飞机加油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中六步工作法中的“三到四确认”的行为模式进行了理论剖析。

这不仅有利于推进飞机加油标准化作业,也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实现“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大有裨益。

关键词:认知发展理论“三到四确认” 注意元认知“三到四确认”飞机加油绕车一周检查是确保加油车安全驶离航空器的最后一道屏障,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由于项目较多需要持续性的注意。

而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任何一段时间内,人们应对手中的任务以及面对外界输入的信息的心理能量只能是一个确定的值,即如果任务或信息超过了一定的阈限,心理资源会超载进而影响任务的执行或信息的收集。

如何将有限的心理能量集中到“三到四确认”飞机加油绕车一周检查中,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的课题。

“三到四确认”是基层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中通过长时间的调整与修改,最后总结出来经过实践检验并具有相关理论支持的行为模式。

1、注意的操作与监控注意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部分。

威廉·詹姆士(1890)将注意解释为“心理以清晰而又生动的形式对若干中似乎同时可能的对象,或连续不断的思想中的一种的占有。

它的本质是意识的聚集和集中,它意指离开某些事物以便有效地处理其他事物。

”也有研究者用聚光灯、瓶颈等隐喻来解释注意,不管怎样,都是为了说明注意有一个确定的范围与容量。

由于人的加工信息的能力受到“通道容量”、个人兴趣以及个人的“唤醒水平”的限制,所以人在进行相对比较复杂的任务时倾向于有意注意。

教育心理学:元认知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元认知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元认知知识点关于元认知的内容在考试过程当中,多数都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

但是却是一个不太容易理解的一个内容,所以在面对例子型反选的时候,很多同学就会掉入“陷阱”当中,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元认知的内容。

一、元认知概念在学习元认知策略之前,首先让我们下来了解一下“元认知”这个词,“元认知”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弗拉维尔所提出的,他于1976年在《认知发展》一书当中首次提出了元认知这个概念,在当时也是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那么也有很多学者对于元认知做了相关的研究和探索。

那么究竟什么是元认知呢?根据弗拉维尔的观点来看,所谓的元认知,指的是个人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和控制,概括的说就是对于认知的认知。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认知活动,而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我们就必须学会对于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而这些对于认知活动的再认知就属于元认知的一个研究范畴。

二、元认知的构成元认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①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知识是个体关于认知活动的一般性知识,在这里是关于个人作为就学习者的知识。

②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体验是指伴随认知活动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

③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能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评价,适时调整,以保证任务的有效完成。

三、我们要能够区分元认知和认知两者之间的不同我们可以通过下图来总结一下认知和元认知之间的联系:首先认知使我们能够接受教育的基础,正是因为我们能够接受来自于外界信息,并进行加工改造,所以我们才要接受教育,同时教育活动促进了我们认知能力的发展,认知和元认知之间的区别在于两者的认知对象是不同的,认知的对象可以是客观的事物,也可以是主观的知识,而元认知的认知对象就是认知本身,所以如果认知不存在,那元认知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另外认知能够使我们更好的进行认知活动,保障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元认知和认知不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活动和教育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所以教育活动也在不断的促进云认知的发展。

在学习者自主性培养中元认知策略的作用

在学习者自主性培养中元认知策略的作用

在学习者自主性培养中元认知策略的作用作者:林琳来源:《卷宗》2013年第12期摘要:元认知策略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能否成功。

通过元认知策略培训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经过了为期一学期的性元认知策略培训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英语成绩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元认知策略培训在大学英语教学及自主学习中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培训;学习者自主1 引言学习者自主性这一现代学习理念自20 世纪80 年代初由Henri Holec( 1981)引入外语教学以来,一直受到西方外语界的高度重视。

学习者自主性作为一种能力,不仅能使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受益匪浅,而且能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必要的心理基础。

自美国学者弗拉维尔(J.H.Flavell)在他的《认知发展》一书中提出元认知概念起,学界关于自主学习能力和元认知理论的研究渐趋兴盛。

元认知策略作为学习策略的一种,它认为自主学习不只是对所学对象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有意识的对该过程学习任务进行积极监控、调节的元认知过程,元认知策略在学习者学习活动中起作用,有效的元认知知识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促进作用。

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教师从元认知策略角度对其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训,有助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和发展。

2 元认知策略与学习者自主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使学习更加轻松、灵活、快捷、有效,更能适应新的环境而采取的措施。

认知心理学家根据学习认知心理过程把学习策略分为三大类:元认知策略(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认知策略( cognitive strategies)和社会/情感策略( social/ affective strategies)。

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成功学习一门外语而采取的管理步骤,是学习者用来监控、调节或自我指导学习行为的策略,如制定学习计划( planning )、监控学习过程( monitoring)和评估学习效果( evaluating)。

社会认知发展从婴儿到成年人的认知变化

社会认知发展从婴儿到成年人的认知变化

社会认知发展从婴儿到成年人的认知变化认知是指个体对自身、他人、环境和事物的感知、理解、记忆、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认知发展涉及个体对社会中的人、角色、规则和情境的认知和理解。

从婴儿到成年人,人类的社会认知能力会经历许多变化和发展。

一、婴儿期的社会认知发展在婴儿期,社会认知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感知和交互行为的逐渐成熟。

新生儿对于人脸的偏好和表情的敏感性很高,他们能够通过眼神交流和面部表情来与他人进行互动。

在婴儿期末期,婴儿开始意识到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个体,他们能够辨别不同人的声音和面部特征。

同时,婴儿在社会互动中学会了模仿和学习他人的行为和表情。

他们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和其他照顾者的行为,学会了基本的社会交往技巧,如微笑、挥手和拥抱,并逐渐形成了社会认知的基础。

二、幼儿期的社会认知发展在幼儿期,社会认知的发展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幼儿开始建立对他人的情感和意图的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表情来推测他们的意图和感受。

他们能够区分不同的角色和身份,并能够模仿和扮演不同的角色,展开想象和创造力的游戏。

此外,幼儿开始意识到社会规则和常规的存在,并渐渐理解并遵守这些规则。

他们能够通过规则的约束和指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逐渐形成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儿童期的社会认知发展进入儿童期,社会认知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更为复杂和深入的阶段。

儿童开始形成对他人的情感、意图和角色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解来预测和解释他人的行为。

他们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自我概念和对自我价值的评价。

社会认知的发展还表现为儿童开始理解和运用更为复杂的社会规则和道德原则。

他们能够理解公平、正义和责任等概念,并在行为中表现出相应的合作和负责任的态度。

他们还能够通过观察和评估他人的行为,来形成自己的社会态度和价值观。

四、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的社会认知发展在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社会认知继续发展并趋向成熟。

青少年逐渐形成了对他人的更多维度的理解和评价,能够识别和分析不同的情绪和情感,并对他人的行为和思维进行推理和解释。

发展心理学之认知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之认知的发展
儿童掌握概念并不是简单地、原封不动的接受,而是要把成人传授的现成概念纳入自己的知识经验系统中,按照自己的方式加以改造。
问题解决能力
希格勒(天平实验)
4、元认知结构
布朗
认知的知识+认知的调节
弗拉维尔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
国内学者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认知调节
元认知知识:个体对影响认知活动过程和认知结果的各种因素的认识。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运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最大成就是获得了守恒;
儿童通常通过可逆性思维、补偿性思维、同一性思维达到守恒。
形式运算阶段(12—成人)
(命题运算阶段)
是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
其最大的特点是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
形式运算阶段的2大特征:假设—演绎推理(单摆振动实验)、命题思维。
(元理解知识+元理解监控)
元学习能力的发展,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而在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自觉地计划、监察、检查、反馈、控制和调节的一种学习能力。
5、
心理理论
含义★
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的能力。
元认知体验:伴随个体的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
元认知监控: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的、自觉地监视、控制和调节的过程。
元认知能力
的发展
元记忆的发展,主体对记忆活动和以及过程的知识和监控

社会认知发展研究观对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启示

社会认知发展研究观对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启示
2015年 7月 第 4期
南 京 晓 庄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Ju1.2Ol5 NO.4
社 会 认 知 发 展研 究 观 对 幼 儿 园社 会 教 育 的 启示
李 煜
(南京晓庄学 院 教师教育学 院 ,江苏 南京 211171)
在皮 亚杰 奠基 性工 作 的基础 上 ,近 几 十年 来 发 展心 理学 家关 于社会 认 知 发 展 的研 究 ,主要 有 两 种 取 向 :过程 取 向和 结构 取 向。过 程 取 向研 究 把 社 会 认知理解为社会信息加工 的过程 ,重点考察个体 的 社会 判 断赖 以发生 的认 知加 工 环 节 和程 序 ,以弗 拉 维 尔和道 奇 的社会信 息加 工模 型为代 表 。其 中道 奇 的理论更 好地 揭示 出儿 童 在 面对 某 种 社会 情 境 时 , 对 来 自他 人 的 各 种 社 会 性 刺 激 (如 动 作 、表 情 、语 言 ),在作 出行 为 反 应 之 前 所 经 过 的特 定 的社 会 认 知加工过程。如幼儿想介入同伴 的游戏 ,同伴对他 的表情 和动作 就 是重 要 的社 会线 索 ,幼儿 根 据对 这
一 、 对社会认知发展研 究观 的界说
社会认知是 与“非社会认 知”相对而言 的。“非 社 会认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认知”,即对物理 客体 的 认知 ,这是狭义 的认 知概念 ,广义 的认知包括社会认 知 和非社会认知。…“非社会认 知”理 论主要 关注个体 的 认知过程 ,很少考虑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变量 。
从 上世 纪 6o年 代起 ,在认 知心理 学 和社会 心理 学 中出现 了大量 的社会认 知 的研究 内容 。最早 的是 认 知发 展心 理学 家皮亚 杰 的理 论 。他从 传统 的只关 注儿 童认 识 物 理 世 界 和 其 思 维 发 展 的 “非 社 会 认 知”的研 究 领 域 转 移 到 关 注 儿 童 对 社 会 现 象 的认 知 ,并 对儿 童 的道 德判 断 、惩 罚 、自我 中心主义 、行 为 的意 图等方 面进行 了探 讨 。

弗拉维尔元认知策略

弗拉维尔元认知策略

弗拉维尔元认知策略1. 哎呀,说到弗拉维尔的元认知策略,可别以为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

其实啊,这就是咱们学习时的"想明白自己在想什么"的小秘诀,就像是给自己的大脑装了个监控器。

2. 打个比方啊,你在看书的时候,突然觉得:"哎呀,这段话我怎么看不懂呢?"这种察觉到自己不懂的感觉,就是元认知在起作用啦!就像脑袋里有个小警察,时刻提醒你学习状态不对劲。

3. 这位弗拉维尔大叔把元认知分成了三个小伙伴: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

听着挺吓人,其实特别好理解,就像是学习时的三个好帮手。

4. 元认知知识就像是咱们的"锦囊妙计",知道自己适合用什么方法学习。

比如有的同学知道自己是个"听音乐学习派",有的知道自己是"安静独处派",这些都是元认知知识在帮忙。

5. 元认知体验可有意思啦!就是学习时的那些小感受。

比如做题时突然有种"啊哈"的顿悟感,或者读书读到一半觉得"完蛋,这段完全不懂",这些都是元认知体验。

6. 元认知监控就像是给自己装了个"学习导航仪",随时提醒你该往哪个方向走。

学习时老走神?它会提醒你;"这道题好像做错了?"它也会及时报警。

7. 来看个实际例子:小明在做数学题,突然想到:"咦,这题好像在哪见过",接着又琢磨:"对了,跟昨天那道题挺像",最后恍然大悟:"原来用那个公式就能解决!"这整个过程就是元认知策略在发挥作用。

8. 用好元认知策略,就像给学习装上了"智能系统"。

学习前想想该怎么学,学习中检查有没有走偏,学习后回想学得怎么样,这样学习效率蹭蹭往上涨。

9. 有趣的是,这些策略还能互相配合。

就像打游戏时,既要看地图知识,又要注意血量体验,还得随时调整策略监控,这样才能过关斩将。

弗拉维尔元认知

弗拉维尔元认知

弗拉维尔元认知弗拉维尔元认知是指在心理学领域中,一种基于对自身和对环境的感知与理解,以及不同元认知类型的调节和控制能力的理论框架。

它强调了意识和非意识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思维过程的基本机制。

本文将探讨弗拉维尔元认知的概念、原理和特点,以及它在心理学和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

概念弗拉维尔元认知源于弗拉维尔和特博德的研究工作,它认为元认知是人类思维过程中的一种基本机制,涉及到知觉、记忆、推理、情感、决策等多个方面。

元认知的概念源自韦伯的“反身性”,即人类思维可以对自身进行反思和控制,这就需要对自身和对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弗拉维尔元认知的概念包括意识控制和非意识控制两个层面。

意识控制层面包括注意、启动和切换、工作记忆和执行功能等,这些都是基于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的高级认知。

非意识控制层面则强调知觉和自动化处理、不自觉影响和习惯化行为等,这些是基于外部因素和先天认知机制的低级认知。

总之,弗拉维尔元认知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概念框架,涉及到认知、情感、行为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原理弗拉维尔元认知的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1. 元认知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它是人类能够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的原因,也是人类认知能力变得更加复杂和丰富的原因。

2. 元认知的过程和机制基于大脑的神经元结构和活动模式,涉及到多个脑区和神经回路之间的互动和协同,从而产生人类思维和行为过程的各种因素和特征。

3. 元认知包括意识和非意识层面,不同类型的元认知在不同心理学任务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时相互影响和平衡。

4. 元认知的发展和变化受到文化、环境、社会经验和个人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人类的行为和思维也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特点弗拉维尔元认知的主要特点包括:1. 它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框架,涉及到心理学、哲学、神经科学等多个研究领域,意味着它可以在多个领域和研究方向中得到应用。

2. 它为认知科学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认知控制模型,说明了不同类型的元认知类型和机制在人类思维和行为过程中的作用和贡献。

第四章社会认知发展

第四章社会认知发展

第四章社会认知发展第一节社会认知发展的概述社会认知是指个体与他人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的认知,这种认知可以理解为社会信息的加工过程,个体的社会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影响着这个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

特别强调结构和过程。

社会认知是一种研究社会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的范式,是一种研究思路。

既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结构,二者相互结合。

重视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这主要是因为人的能动性。

社会认知研究的兴起和繁荣广义的社会认知包括很多方面,如信息加工范式的社会认知、早期归因理论、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等。

以往研究中只注意了对物体的知觉过程,忽视了知觉主体本身的研究,1947年,布鲁纳首先提出了社会知觉的概念,50年代以后,人们围绕社会知觉到社会印象再到社会判断以及如何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这个完整社会认知过程展开了研究。

现代社会认知研究也就是狭义的社会认知研究,是指基于信息加工范式的社会认知研究。

20世纪70年代前期,现代社会认知兴起,它主要是介于认知心理和社会心理学之间,是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领域。

并且在1984年,有两本关于社会认知的专著出版。

此后迅猛发展。

但并未形成统一理论,主要因为研究者的不同着眼点和学科背景。

社会认知既是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范式,也是他们的研究内容。

现代社会认知研究兴起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与是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发展有关,很多学者从一开始关注简单的信息加工过程如河内塔问题等到研究个体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关于社会信息加工的研究不断兴起。

另一个是由于世界范围内越来越重视社会问题,比如吸毒、种族歧视等很多问题,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些问题,所以现代社会认知研究兴起。

皮亚杰学派的社会认知发展研究皮亚杰对自然认知和社会认知的研究都很卓越,受皮亚杰理论影响的领域很多,如观点采择研究、道德认知发展研究、心理理论研究等。

他认为儿童的社会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相互依存的,其中认知发展是一个更基本的过程。

某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都可以从相应的认知发展阶段中找到根源。

有关元认知的书籍

有关元认知的书籍

有关元认知的书籍元认知是指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认知能力进行反思和调控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元认知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它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认知任务,提高学习、决策和问题解决的效果。

下面将介绍几本关于元认知的经典书籍,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和应用元认知。

《元认知:如何提高学习、决策和问题解决的能力》这本书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弗拉维尔(John Flavell)撰写,是元认知领域的经典之作。

书中详细介绍了元认知的概念、发展和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元认知策略提高学习、决策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元认知如何影响个体的认知过程,以及如何运用元认知策略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元认知与学习》这本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戴维森(John H. Davidson)和阿南达·普拉萨德(Ananda Prasad)合著的,主要介绍了元认知与学习的关系。

书中阐述了元认知如何影响学习过程,以及如何通过元认知策略来提高学习效果。

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不同的元认知策略对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策略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元认知:自我监控与自我调节》这本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巴里·J·齐默(Barry J. Zimmerman)和达尔文·罗伊斯(Darwin D. Royce)合著的,是元认知领域的经典之作。

书中介绍了元认知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过程,以及如何通过这些过程来提高个体的学习和表现。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元认知对个体学习和表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发展和运用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元认知:个体差异与学习成就》这本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D·布朗(John D. Brown)和彼得·J·科普斯(Peter J. Copus)合著的,主要介绍了元认知与个体差异和学习成就的关系。

书中详细探讨了元认知在个体差异和学习成就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发展和运用元认知能力来提高学习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认知发展
社会认知发展主要分为:
一、社会认知的概念、性质和范围
二、社会认知与非社会认知的异同
三、社会认知的发展:婴儿期、童年期的发展(重点:关于婴幼儿心理知识的发展)、关于特质(个性)和(社会)行为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及对社会关系(对递归思维的认识、对同伴关系和同伴互动的认识、社会-认知行为相联系、道德推理的发展)的认识等。

一、社会认知的概念、范围、性质
1.1社会认知的概念和性质
社会认知,以人类和人类事件为对象,指的是关于人们及其所做所为的认知。

主要包括:①个人关于人类的内在心理过程、心理状态或属性的推论、信念或观念(对象包括自己、他人、另一群人);②个人关于个体或群体间的各种不同关系和相互作用,包括了外显行为和内隐认知。

(是对社会性客体及其之间关系的认知、理解和推断,包括:人(他人和自我)、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角色、社会规范、社会生活事件等。


1.2社会认知的范围
社会认知只涉及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领域,不包括物理和数理逻辑领域。

主要有:对自我、对他人、对人际关系、对群体、对社会风俗和习惯以及对制度的认知等。

成功的社会认知的三个条件:存在、需要和推论。

社会认知发展是正在形成中的关于各种各样可能的心理状态和活动的知觉和一般知识(存在),是发展中的关于一个人何时和为什么可能或应该试图认识这类对象的觉知(需要),也是各种各样用以认识这类对象的认知技能(推论)的发展。

社会认知的过程既是根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又必须通过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和归纳)来进行。

社会认知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

二、社会与非社会认知的异同
2.1相似性
●用以思考的头脑相同:基本心理工具(知识结构、符号能力、信息加工)也
用于对社会资料进行分类、记忆、推理等。

●在输入的一些基本性质相似:人也是占据一定空间位置的物理客体、参与到
发生于一定时间的事件中、彼此之间以许多方式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社会概念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发展倾向的相似:
由表及里、有浅入深——都倾向于从表面现象开始,以后逐渐透过表面,建构某种推测性的底层事实。

为当前所吸引:易受此时此地突出特征的影响,年幼儿童紧密固着于
眼前的社会情境。

不变性的建构:对身体、个性、社会和性别角色及身份不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认知建构。

抽象和假设的思维:能思考具体的个人,也能思考群体、制度、人类以及宗教、道德、政治等抽象观念。

认知缺陷:在关于自己和他人的推理中常出现偏差和歪曲:归因、自我中心的不良影响。

游戏感:全面的揣测他人心思,认识到他人可能隐瞒自己的心理活动等。

2.2差异性
对象的不同:对象是人,人类有意识,持续进行着心理活动且人的行为难以预测。

自我-对象的关系的不同:个人与客体的关系不同:会利用自己作为参照点,假定其他人与我们以相同的方式感受事物;与社会对象存在动态、互动的关系:个人与社会对象的相互的特殊反应方式,且错综复杂地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内容上的差异:我们关于其他人对我们及我们的行为的想法、愿望、信念和态度的心理表征;我们对他人和我们自己在道德或社会传统的义务和责任等方面的心理表征。

三、社会认知的发展:婴儿期、童年期的发展
重点放在关于婴幼儿心理知识的发展方面。

3.1婴儿期社会认知发展
主要包括:对声音和面孔的早期注意偏好、跨通道感知、对面部表情和其他人类行为的模仿以及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社会认知与依恋:内在工作模型
3.2儿童关于心理的知识
3.2.1心理理论的定义
宽松的和严格的定义:宽松的泛指任何关于心理的知识-任何朴素的心理知识。

严格的定义:某种日常的、非正式的用于认识心理世界的“框架”,这种“理论”由一个抽象、连贯的因果解释系统构成,它使儿童能够借助诸如信念和愿望等无法观测的心理状态来解释和预测行为。

一般使用严格的定义。

3.2.2婴儿和学步儿的心理知识的发展
●关于婴幼儿有多少、具有哪一些心理知识以及心理知识以后的发展的研究。

●研究范式:错误信念范式。

●年龄特征:2、3、5、7、9岁等的差异。

●发展的差异:文化内的(家庭内的、性别的、归因的、生物的)、文化间
的(不同国家、文化的)、种族间的(人类和黑猩猩)
●儿童心理理论的理论:
理论论:儿童具有关于某一领域的日常的非正式的理论或框架。

对心理理论的认识有内在一致性。

争议:在多大程度上类似理论。

模块论:神经生物的成熟而不是来自经验(理论的修正)指引心理理论的发展。

问题:各自的相对作用未达成一致。

拟化论:儿童利用他们关于他们自己的心理状态的知识去推测测他人的心理状态。

如角色的采择的联系和发展、假装游戏能力。

问题:对自我的心理内容的认识和对他人的心理内容的认知的先后及其关系某一统一说法。

其他:领域普遍性的执行功能的局限影响心理理论的发展
3.2.3当前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横向和纵向
●纵向联系:各种心理理论序列之间的联系。

●横向联系:心理理论与在同一时间发展的其他技能和概念的联系:
与语言、情绪发展、游戏、合作性、社会行为、神经水平的联系;
与认知任务:记忆、注意和问题解决的联系;
实际活动中每时每刻心理理论的使用情况。

3.3对自我的认识
主要有:儿童的认知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的发展研究。

从婴幼儿到青春期的自我发展特点。

3.4关于社会关系的认识
主要分为:对递归思维的认识、对同伴关系和同伴互动的认识、社会-认知行为相联系、道德推理的发展的认识的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