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古讲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野考古学讲义
1.绪论
学习目标:了解田野考古工作人员的必备素质、田野考古的四个阶段及田野考古发展简史,懂得田野考古的工作方式,掌握田野考古学的基本概念。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田野考古学的概念、田野考古学的工作方式、田野考古的四个阶段及田野考古工作人员的素质,并简单叙述了中外田野考古的发展简史。
本章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田野考古学的界说、基本概念、工作的方式、基本程序。
教学难点:1、遗存、遗物、遗迹的概念区别和正确使用。
2、田野考古工作的四个阶段。
1.1田野考古学概说
什么是田野考古学
田野考古学是为了研究人类历史而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实物资料的学科。古代的实物遗存遍布各地,有的暴露于地面,有的深理于地下,有的则被水浸盖淹没。要使它们为人所知,为研究人类历史服务,就必须利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观察、揭露、记录和搜集它们,还必须对得到的实物资料进行科学整理,并把它们发表公布,供科研人员和公众利用。
在考古学上对可移动的古代遗留物称遗物,对不可或不能移动的古代遗留物称遗迹,把遗物和遗迹总称为遗存。
田野考古的首要任务是搜集资料,搜寻对象是有助于研究人类历史的一切遗存,既有人类遗留下来的人工遗迹和人工物,也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然遗存和自然地理资料,例如土样、贝壳、花粉、动物骨骼等等。搜寻对象种类繁多,包罗万象,从居住址、制作场,到墓葬;从日用器、兵器,到礼器、乐器、艺术品;从材料、半成品、成品,到废品、生活垃圾;从巨大的城址、长城运河,到微小的珠饰、籽种、昆虫遗体,以及直径在10~100微米的孢粉,都在搜寻之列。评价田野考古工作成绩大小,主要看通过野外和整理工作,对实际遗存抽取的可靠信息资料有多少。随着考古研究的日益深入,随着新的科技手段的运用,考古收集的对象也在日益扩大。
对遗存调查发掘、收集和整理方法直接影响抽取遗存资料信息的多少和资料科研价值的大小。在田野考古全部过程中都贯穿着研究工作。首先是实地考察研究,分析遗存与周围环境、遗存与遗存之间的各种关系,做出判断,然后才能决定怎样揭露、记录什么、收集什么,而揭露、记录、搜集、整理、编写报告等工作本身都是对遗存反复研究的过程。所以,田野考古既是科学获取实物资料的基本手段,又是对古代遗存进行直接科学研究的第一过程。
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
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有调查、发掘和清理。这是田野考古最主要的工作。其中考古调查是在基本不破坏原有遗存的情况下,对遗存进行考察、记录,有选择地收集暴露出来的遗物,并确定需要保护的遗存。发掘是通过挖掘来揭露遗迹,收集遗物,记录各种现象。清理是在遗存已被破坏的情况下,对其残留部分进行抢救性的发掘,也可以把清理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发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一次工作兼有几种工作方式,如调查中常配以试掘,正式发掘也要边发掘边调查。在几种工作方式中,均要尽最大可能发挥其再现性和保护性,尽可能减少其破坏性和毁灭性(考古发掘的现场文物保护问题)。
田野考古工作的四个阶段
田野考古工作过程—般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野外工作、室内整理、编写发表报告。
田野考古人员的素质
田野考古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这直接关系到是否能高质量地完成田野考古任务。
[习题]:
1、解释遗迹、遗物、遗存有何不同?
2、判断下列各项那些是遗迹,那些是遗物?
柱洞、灰坑、房址、带铭文的铜鼎、石碑、地画、动物骨骼、人骨。
3、田野考古工作分几个阶段?
4、田野考古人员应该具备那些素质?
1.2田野考古简史
外国田野考古简史
1、萌芽期(15世纪末~18世纪末)这一时期调查发掘的目标只是艺术品和有经济价值的古物,以及与文献记载有关的古迹和铭刻。调查、发掘、记录都没有采用科学的操作方法,属于“找宝式”的工作。
2、形成期(19世纪)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从沃尔赛对丹麦沼泽地的发掘开始,经过瑞士的湖居遗址发掘,菲奥里特在意大利的庞培城,库乌齐斯在希腊的奥林匹亚,谢里曼和德普费德在土耳其的特洛伊,皮特•里弗斯在英国,皮特里在埃及的发掘逐渐地完善起来。19世纪后半叶科学的田野考古学便形成了。
3、发展期(20世纪)20世纪上半叶,田野发掘的科学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科学发掘的技术逐渐得到普及推广。一些探讨田野考古方法的著作在20世纪初相继问世,“田野考古学”的名称也被正式提出来。
我国的田野考古简史
1、古代对古迹的野外调查我国古代的一些地理、地方志作家,实地考察过一些城址、碑刻、冢墓等地上古迹,并记载下来。
2、近代田野考古的产生这一阶段,我国一些学者,出于爱国之心和认识我国历史的追求,开始从事田野发掘工作,开展了专业性的联合或独立的田野调查和发掘工作。但是当时对发掘的科学方法缺乏全面了解,对我国遗址的具体情况又缺乏实际经验,不能够按土质土色区分不同时期和不同性质的堆积,这是最大的缺陷。
3、田野考古的科学化田野考古在这一时期已初具规模,随着经验的积累,发掘和整理的科学方法逐渐成熟。
4、田野考古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唯物史观成为研究历史的主导思想,田野考古受到前所未的有重视,获得了重大的发展。
2.地层学与类型学
学习目标:掌握考古学的两大基本理论-地层学和类型。会运用这两种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田野考古学两大基本理论-地层学和类型学。
本章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考古地层学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2、考古类型学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
教学难点:1、层位关系与早晚关系。
2、如何运用类型学对器物进行排序。
2.1地层学
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1、遗址的地层堆积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
遗址中未有人类活动前天然堆积的土层叫“生土”。当人类居住或进行其它长期活动时,会在地表大面积形成新的土层,其中夹杂人们有意抛弃的垃圾和无意失落的物品,叫“熟土”。熟土层的形成是不断进行的过程,在堆积成分大体不变的情况下,呈现基本一致的色和质。但当遗址中人的活动或自然环境有所变化而使堆积成分也有显著改变时,新形成的熟土层和旧的熟土层在色、质等方面会产生差别,这样就出现了考古工作中可以辨别的不同熟土层。有时,由于当地人类活动有较长时间中断,或因自然灾变(如洪水、火山爆发)在熟土层之间会出现不含有任何人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层,叫“间歇层”。考古上把生土层、各熟土层和间歇层统称为“地层”。
—个堆积积压于另一个堆积的现象叫“叠压”。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可以肯定下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一定早于上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应当注意,有时在破坏原生地层堆积过程中会形成再生的“倒装地层”。如在坡度较大或断崖陡壁地带,高处原有的多层地层堆积,因雨水冲刷或人工大面积堆土而逐次破坏移向低处。原在上面的堆积物首先到达低处,而原在底部的堆积物最后到达低处,这样在低处形成一种倒置的分层堆积。它从形成先后关系看,仍是下层早,上层晚,但包含物的实际年代却是下层晚上层早。
2、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堆积层面相联系的。
沟穴类遗迹在形成时破坏原先的堆积,这种现象叫“打破”。显然被打破者形成年代早于打破者的形成年代。
每个遗迹都是在当时地表面上形成的,因此,弄清墙台之类遗迹的基底在哪—个层面,坑沟之类遗迹开口于哪一个层面是关键问题。不论坑沟之类遗迹有多深,打破多少地层和遗迹堆积;也不论墙台之类遗迹有多高,甚至上升到现代地表之上;它们的开口和基底所处的层面才是它们形成年代的标尺。
3、后期破坏能毁掉地层和遗迹,现在的地层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积的原有表面。
人类活动(如修筑大型建筑地基、填平去高平整土地)和自然力作用(如长期风蚀水冲)能大面积破坏地表,甚至毁灭已形成的地层和遗迹堆积,在遗址形成过程中和形成之后都有这种破坏,所以,现有地层往往比实际形成过的地层少,现今分辨出的地层交界面也不一定是地层原有表面,坑沟类遗迹的现今开口层面也不一定是原先的开口层面。
4、同一时期的堆积处于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代上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