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古讲义

合集下载

田野考古技术PPT课件

田野考古技术PPT课件
第3页/共67页
பைடு நூலகம்
• 地图同航空像片、卫星像片、地景素描相比有三个 基本特征:(1) 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即按一定的地 图投影和比例尺,将地球表面上的各点转化为平面 上相应的点使图上的点位同地面上的实际物体保持 对应的关系,保证制图对象地理位置的准确性。(2) 运用符号系统表示事物。它不仅可以表示可见物体 (现象),而且还能表示不可见物体(现象)。(3) 运用制图综合的方法,将地面现象的主要特征突出, 次要细节舍去,并运用夸大和简化的手法,使地图 内容清晰易读,符合用图要求。
课程安排二地形图测图总论三卷尺丈量与罗盘仪的使用四地形图测图原理五电子全站仪与gps测图六遥感考古研究与数字摄影测量七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研究八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基础当二次电子数最少为一个时可代替初始电子的作用继续不断从阴极发出电子形成不依赖外界因素的初始电子从而产生自持放电
课程安排
• 一、绪 论 • 二、地形图测图总论 • 三、卷尺丈量与罗盘仪的使用 • 四、地形图测图原理 • 五、电子全站仪与GPS测图 • 六、遥感考古研究与数字摄影测量 • 七、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研究 • 八、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基础
第29页/共67页
• WGS一84坐标系
WGS一84坐标系是世界大地坐 标系统,采用WGS一84椭球。 这种坐标系的原点设在椭球的 中心,x、y轴在椭球的赤道面 内,而且x轴通过起始子午面, z轴与椭球旋转轴一致。所以A 点的空间位置用三维直角坐标, 表示。球心坐标与大地坐标之 间有一定的换算关系,可以通
第30页/共67页
地面点高程
• 地面点沿铅垂线方向 到大地水准面的距离 称为高程,也称为海 拔或绝对高程。大地 水准面通常作为高程 的起始面,所以大地 水准面又称为高程基 准面。一个点的高程 通常以字母H加注脚

田野考古学

田野考古学

田野考古学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学系陈洪海副教授第一章田野考古学概说1-1,考古学的研究体系1-1-1,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与目的1-1-1-1,考古学研究对象的特点考古学虽然不拒绝文献资料,但他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实物资料来复原历史。

而研究技术和方法又是考古资料的特性决定了的。

概括考古资料的特点,有如下三点:实物性;非文字;局部完整与整体的不完整性;1-1-1-2,考古学研究的目的资料的阐释1-1-1-3,考古学的方法论1-1-1-3-1,分析的方法1-1-1-3-2,比较的方法1-1-1-3-3,复原的方法1-2,田野考古学的内容和特点1-2-1,田野考古的内容1-2-1-1,调查、发掘来获取资料1-2-1-2,整理,提取系统化信息1-2-1-3,报告,资料信息的发布1-2-2,田野考古学的特点田野考古学不仅仅是单纯地提供研究资料的技术性环节,同时也是一个研究过程。

田野考古是一套由许多工作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工程,这些技术方法不是任意地杂乱无章的拼凑在一起的,而是针对考古资料的特点和从考古学的目的所提出的要求,按照一定原理组成的技术体系,为了保障这个技术体系的组织合理、运用得当和富有成效,就必须对这套技术体系从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2-2-1,对各种有针对性发展起来的技术其作用和局限性的说明1-2-2-2,对将许多技术组织匹配成一套技术体系时的原理、逻辑关系,及有效性的说明1-2-2-3,对于这个技术体系的发展过程及其背后深层道理的阐释1-3,田野考古学的发展史1-3-1,外国田野考古简史1-3-1-1 ,萌芽期(15 末~18 末)这一时期调查发掘的目标只是艺术品和有经济价值的古物,以及与文献记载有关的古迹和铭刻。

调查、发掘、记录都没有采用科学的操作方法,属于“找宝式”的工作。

1-3-1-2,形成期(19 世纪)形成期(19 世纪) 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逐渐地完善起来,至19 世纪后半叶,地层学的建立,标志着科学的田野考古学形成。

田野考古PPT课件

田野考古PPT课件

田野考古的重要性
田野考古是获取古代人类文化信息的 重要途径,对于了解人类历史、文化 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田野考古能够揭示古代人类的文化特 征、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等方面的信 息,为人类学、历史学、文化遗产保 护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研究资料。
田野考古的历史与发展
田野考古起源于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探 险活动的增加,学者们开始对各地的古代文化遗存进行调查 和发掘。
田野考古ppt课件
目录
• 引言 • 田野考古的方法与技术 • 田野考古的实践与案例 • 田野考古的成果与影响 • 田野考古的挑战与展望
01
引言
什么是田野考古
01
田野考古是人类学和考古学的重 要分支,主要通过实地调查、发 掘和研究古代人类文化遗存,揭 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02
田野考古涉及的内容包括遗址的 发现、发掘、记录、整理和保护 等方面,旨在获取古代人类文化 、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信息。
田野考古的发现有时能够纠正一些历 史记载中的错误,为历史研究提供更 准确的信息,推动历史研究的进步。
保护文化遗产
保护文物
田野考古的发掘和研究有助于更 好地保护文物,防止文物被破坏 和流失,为后代保留宝贵的历史
遗产。
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田野考古的成果和宣传有助于提高 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引导 公众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制定保护政策
田野考古的发现和研究结果可以为 政府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提供科 学依据,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 开展。
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学术交流
田野考古的发掘和研究结果可以 为学术界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思 路,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
相关学科的发展。

田野考古学一

田野考古学一

掘,收集所有发现的东西,并作出说明;第三,一切遗址古迹和发掘过程
都要绘制出准确的图纸;第四,要尽快地完整发表发掘报告”。是田野考 古技术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系统总结和发展了当
时的类型学理论,他在1885年发表了著名的《论青铜时代的年代学》,
1903年发表了《东方和欧洲古代文化诸时期》,其中第一卷《方法论》 被翻译成中文本《先史考古学方法论》,对我国后来的田野考古产生很大
田野考古学概论
教学内容与目的
• 1、内容。主要有两大部分:A理论,即地 层或层位学、类型学、聚落考古学。B方法, 考古调查与发掘、室内整理与编写考古报告。 • 2、目的。通过学习初步掌握田野考古学理 论与方法,具有初步从事田野考古工作和编写 考古报告的基本技能。
教学大纲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田野考古学概说
三、田野考古的四个主要阶段
田野考古工作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野外工作、 室内整理、编写发掘报告。 1、准备:(1)查阅田野工作对象的有关资料,例如工作 对象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等;(2)了解工作地点的交通、
住宿、气候、雇工等情况;(3)制定工作计划;(4)办理
审批手续,无论是调查还是发掘都必须办理审批手续;(5) 筹集经费、组建工作队;(6)准备物品,一般的田野考古
田野考古学是运用地层学或层位学原理,通过实地考察和 科学发掘来获取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实物资料,用以研究人类 历史的学科。 古代人类留下的遗存遍布各地,有的暴露于地面,有的深 埋于地下,有的则深没于水下。这些遗存是研究人类历史必 不可少的实物资料,而要利用这些材料,就必须运用科学的 方法去获取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科学整理,并且使其刊布于世, 供研究之所用。但是仅有文献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只要文献 记载不足的历史,都需要田野考古提供科学资料,那么,田 野考古资料便成为唯一的史料来源。

田野考古学2考古层位学

田野考古学2考古层位学
中断,或因自然灾变(如洪水、火山爆发) 中断,或因自然灾变(如洪水、火山爆发) 在熟土层之间会出现不含有任何人工遗物的 自然堆积层
地层:考古上把生土层、 地层:考古上把生土层、熟土层和间
歇层统称为“地层” 歇层统称为“地层”
单位
一个地层堆积或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 被称为一个单位。 被称为一个单位。 它是考古学中最常用的一个代表时间和空 间的量。(也可以定义为按土质土色不能 再分的一个堆积) 再分的一个堆积)
考古地层学,又称层位学,是关于 考古地层学,又称层位学, 区分遗址诸堆积并确定其先后次序 的学说。 的学说。
一、地层学的中国化历程
大体 脉络: 脉络:
20年代的水平深度发掘 20年代的水平深度发掘 31年后的土质土色发掘 31年后的土质土色发掘 曾一度流行的文化期划分层位方法 现在越划越细的趋势
1931年,梁思永主持安阳 1931年,梁思永主持安阳 后冈遗址的发掘,摒弃了西 方的水平层位法,按土质土 方的水平层位法,按土质土 色划分地层。发现和确认了 色划分地层。发现和确认了 仰韶、龙山和商代三个时期 仰韶、龙山和商代三个时期 堆积相互叠压的层位关系。 从此,按土质土色划分地层 成为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基本 准则。实践证明,这一准则 是非常正确的。
1、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 陈星灿: 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 1895-1949》 第二章第四节、 1895-1949》,第二章第四节、第三章第三 第四章第三节,生活·读书· 节、第四章第三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1997年 店,1997年。 2、孙祖初:《考古地层学的中国化历程》, 孙祖初: 考古地层学的中国化历程》 青果集》 知识出版社,1998年 《青果集》,知识出版社,1998年。 3、刘斌、张婷:《建国后考古地层学的发 刘斌、张婷: 文博》2003年 展》,《文博》2003年3期。

田野考古学(西大考古)

田野考古学(西大考古)

墓葬调查及钻探: ①、封堆墓:常见土堆,也有石头堆。范围:墓区平面形状,外面有无陵园、墙垣残存,长、
宽、高、门、道路、建筑方法。封堆分布;封堆如何构筑,筑造过程、形制、尺寸。地 面建筑与碑刻:建筑、碑刻、神道、像生等,测量、绘图、拍摄。周边情况:与其它遗 迹的关系。 详细的记录、报告,并附各种图。 ②、无封堆:普探,打梅花桩,先打大间距再缩小间距,找出具体位置、大致范围,卡边, 平面分布图,记录、报告。
西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讲义
1
田野考古学
操作。皮特里,1904 年《考古学目的与方法》;法国《史前学研究手册》、《考古发掘技 术一般原则》;1946 年,《田野考古学》。欧洲考古学严格、正规。 惠勒,20 世纪上半 叶,田野考古发掘重要贡献,受业于皮特里。 皮特里,基本原则,发掘的目的是研究 形成遗迹遗物的人而非遗迹遗物本身。在此原则下制定一套田野发掘规范,如隔梁、关 键柱等一套探方发掘方法。夏鼐,惠勒的学生,《从土中发掘出来的考古学》。 4. 创新:首先出现在航空考古上。1906 年,英国士兵夏普利利用气球对巨石阵作出倾斜拍 摄。后来,1914 年~1939 年,采用精确定点技术。39 年以后,完整大面积覆盖区域拍摄。 36 年对大墓,带相机的潜望镜。以后引进探头,不破坏墓里面。电磁方法,磁力物探方 法,发展科学分析方法,孢子花粉法,水选法、筛选法。 二、中国: 1. 中国古代:《史记》、《水经注》、《长安志》、《长安图志》、《河溯考古记》。 2. 近代田野考古学产生:鸦片战争后。疑古学派、古史辨派的激发。 考古学发现:1899 年殷墟甲骨,直接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日本人鸟居龙藏,东北;英国斯坦因,西北; 伯希和,新疆、敦煌。 安特生,1921 年仰韶;《甘肃考古记》。 1926 年,李济,山西 夏县西阴村,中国人第一次独立科学发掘。 1928 年,殷墟。 1930 年,城子崖。 3. 田野考古学科学化。 梁思永,1931 年,后岗三叠层,地层学,按底层堆积发掘。 殷墟。 城子崖。 燕下都调查。 宝鸡斗鸡台,徐旭生,中央研究院,《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苏秉琦,《斗鸡台沟东区墓葬报告》,《斗鸡台瓦鬲的研究》,类型学,周秦探源。 4. 新中国的田野考古学。 周口店、殷墟,一些大型遗址的发现、发掘,半坡,1953 年, 新中国起点,第一次有目的、严格操作的遗址。 洛阳中州路,战国墓葬,《洛阳中州路》 的后记,类型学的发展,遗迹单位的类型学。 新的科学技术的引进,碳-14。中国考古 学文化时空框架的建立,区系类型学说。 5. 发展中的田野考古学。 地层学的发展,由控制剖面进入控制平面。类型学:文化因素 分析。

第二章 田野考古 (《考古学》PPT课件)

第二章  田野考古 (《考古学》PPT课件)

采集遗物: 全面采集那些特征鲜明且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遗物标本 尽量选择能够反映其质地、颜色、纹饰、形制和时代的各类标本,尤
其要选择能够反映器物整体形态的口沿、足、底、流、纽等关键部位标本 对于可复原的标本或以往少见的标本(包括陶瓷器、石器、金属器
等),则应全部采集 遇到暴露于地表、包含遗物丰富的遗迹,采集的标本要单独编号存放
二、重点调查 又称专题调查,是指为了解决特定学术课题对一个地区的某类遗存 专门开展的地面勘查
(一) 文化谱系调查 1959年徐旭生主持的豫西“夏墟”调查,发现了登封王城岗、偃
师二里头等重要遗址,拉开了考古学探索夏文化的序幕,填补了中 原地区先秦考古文化谱系的空白
(二) 大遗址调查:洹北商城的勘察 (三) 环境考古调查:青海民和县官亭盆地和山东寿光市沿海 (四)遗址资源域调查:山东青岛丁字湾沿岸史前遗址
姓名和日期 如何确定古代聚落的真实存在和实际范围 如何进一步改进调查技术也是比较迫切的问题
偃师二里头遗址两种分布范围对比图
四、调查资料的整理 包括遗存资料和记录资料两大类 三个基本任务:系统整理、分析研究和编写报告
(一)实物资料的整理: 检查与核实:清污、拼对和修复 资料条理化和分析:编号、分类统计、登记信息卡、提炼结论
夯土较厚,路土由硬而薄的土层构成 居住面有人工迹象,烧面、抹泥面、白灰面等易辨识,
红烧土及草木灰:用火行为,泥土红色,产生黑灰色灰烬, 灶或陶窑、房址和灰坑
墓葬五花土:挖出和回填的混合过程,墓穴填土五颜六色, 五花土堆积往往是判断墓葬存在与否的重要线索
淤土:河底、沟底和井底等低洼处,以灰色、青灰色居多,质地细腻, 层状分布,含水分较多,包含的水生动植物遗骸较多
主动性挖掘:学术准备、实地踏查和勘探、针对性挖掘 被动性发掘:抢救性发掘和配合基本建设发掘

田野考古学课件-探方法发掘

田野考古学课件-探方法发掘

► 沒有進行圖上布方的探方,編號可按分佈次序
或按布方先後次序編排。
► 面積大的或有自然地貌分割的遺址,可以採用
分區編號。T301表示第3區第1個探方,T204表 示第2區第4個探方有A、B、C……或用Ⅰ、Ⅱ、 Ⅲ……表示區號的。
► 多次發掘的遺址,有的在編號時把發掘的次數
編入序號中,如白音長汗遺址第三次發掘的探方 AT301表示第三次發掘的A區第1個探方。
總座標基點應測量經緯度和高程。總座 標基點要和分座標基點保持通視。
二、引基線布方
► 一般遺址正式發掘是採用大面積連續布方形式,這種方法有
利於大面積揭露同一層面的遺跡,便於橫向觀察遺存之間的關 係。如果把選定的發掘區西南角當作基點,把發掘區視作直角 坐標系,那麼,發掘區的西邊線是縱軸,南邊線是橫軸。布方 之前,要計算好探方規格和數量,發掘區的邊長米數,布方時 可先從發掘區基點出發,向正北方向引出水準的縱軸線,為縱 向基線,是主基線;向正東方向引出水準橫軸線,為橫向基線。 基線的方向要反復校正,否則所布探方方向不正。校正方向以 往使用羅盤,現在多使用全站儀,精度提高。
橫向發掘(平面發掘),河南鄧州八裏崗遺址聚落考古發 掘現場
五、發掘的基本原則
田野發掘的總要求:是能夠根據收集到的實物標本和記錄資料,恢復發 掘對象在發掘前的原狀。探方發掘要達到這—要求,就必須遵循下列基 本原則: (1)、平剖面結合,根據土質土色區分堆積,確定早晚關係。 (2)、先挖晚的,後挖早的。 (3)、按原貌揭露遺跡。 (4)、按單位收集全遺物。 (5)、及時、客觀、全面做好記錄。
2009年頒佈《田野考古工作規程》提出編號的方法:
TS8W6方,指距0點南第8、西第6個探方(探方邊長 5米)。
同一位置,亦可編為Ⅲ區(即第三象限)T0806號探 方(08縱軸第八,06為橫軸第六)等等。

田野考古课件

田野考古课件
而水晶宫也将在今日(27日) 再次灌水,南海Ⅰ号将继续 “沉睡”,等待下一次的发 掘,未来南海Ⅰ号有望成为 水上考古研究学科基地。
2009年12月24日南海一号水晶宫在阳江亮相 。在二号展区,空间和面 积最大的为“水晶宫”,镇馆之宝“南海一号”正安放于此。“水晶宫” 内特别建造了两条长60米,宽40米的水下观光走廊,在二号展区的上层则 是水下考古平台。
1999年9月9日9时9分9秒,
1999个气球飞上天空,
最后一块云居寺辽金石经
板被搬入地宫,地宫门准 时关闭。
地宫内部设有9个观察窗 口,可以直接观察到 10082块辽、金石经的壮
从1956年开始,中国佛教协
会和有关部门一起,对封藏
在北京房山石经山九洞中和
寺院内压经塔下的地宫中的
石经进行全面彻底的调查、
水晶宫
“南海一号”自1987年发现至2007年12月22日 整体打捞出水,历经20年。移进“水晶宫”后, 一直浸泡在相对同质的海水中。今年8月18日 至9月28日,考古队员在“水晶宫”对“南海 一号”进行了40天的试掘,发现“南海一号” 船舷和上甲板保存完好,出土了数百件瓷器, 以及捆紮瓷器的草绳凝结物,试掘中还完成了 三维激光扫描动画图,并依据此图对如何恢复 古船原貌做了数据评估,为往后的古船考古工 作提供参考。
常见的发掘遗迹现场保护方式:
1、回填保护----最常用最有效最简 单的保护方式---考古队实施
2、建博物馆保护—利于展示的高造 价保护---政府实施
3、露天展览,表面风化部位进行化 学和物理加固,--低成本,利于展示, 效果最差—政府管理
开皮去表土
表土是草根腐殖土,为了保护环境,单独码垛
回填探方后的状态,表皮土位于上面,有利于回复生态

田野考古学课件-收集遗物和采样

田野考古学课件-收集遗物和采样
► 木牘、竹簡是古代的文書,各枚之間有先後順序。 簡牘的“編冊”狀態必須完全保留,否則會給後來 的整理、識文、判讀與研究帶來困難。成堆、成束、 成片的簡牘要一次整取托出。若它們與器物交疊時, 首先清理簡牘周圍的器物,使它們完全顯露出來, 以保證完全取出。泥土中,用套箱法取出較好,可 以在室內精細“發掘”,尋找編綴捆紮的繩索朽痕。
► 陶器。所以出土後要立刻觀察記錄。粘泥處用毛刷蘸 水刷去,不能在陽光下曝曬,彩繪張裂的可用三甲樹脂稀液 加固,或噴水溶性保護材料加固。
► 2006年初,在山東青州香山發現一座漢代墓葬的陪葬坑,發 掘出土了成千件的彩繪陶器,包括彩繪陶俑、陶馬和其他的 彩繪,這些彩繪陶器除上層出現破碎外,多保存完整、色彩 鮮豔。在這些彩繪陶俑中有些是直接彩繪的,有些經分析是 先用漆襯底,然後彩繪形成的。
► 6、檢測標本或土樣的採取,一定注意避免污染。
四、泥器和陶器(彩繪陶器)的起取方法
► 泥器酥軟易碎,發現後應用手鏟、竹簽剔出外形,讓其陰涼 風乾,恢復硬度,外用麻紙圍裹二層,再雙手捧起。已破碎 的用膠糊紙三四層,使碎片粘結在紙上,然後起出。或用三 甲樹脂稀液加固後起取。
► 陶器較硬,火候高者,剔清週邊和內部的土,即可起取。 低溫陶,長期掩埋而吸收水分,變得酥軟,風乾後再取出。 已碎裂的低溫陶,糊紙後再揭取。
► 遇到似屬同一器的陶片,要用紙單獨包裝,灰坑 內陶片數量多而密集者,也要分層起取,每層單獨 裝袋。這必將大大減少拼對工作量。
現場邊起邊粘對碎裂陶器的方法實例-
用棉花做襯托的包裝。要把器物標籤 放在箱子內。
常規發掘的陶片按照單位收集存放
精細發掘要求:1個或幾個相連的陶片分別裝在塑膠口袋內。
► 遺跡所出的小件,以遺跡為單位,依發現的先後依次編號。 例如,某探方有兩個遺跡,即H2和M8。H2出1石刀、1石斧, M8出1鬲,1盆。則石刀編為H2的1號小件,石斧編為H2的2 號小件;鬲編為M8的1號小件,盆編為M8的2號小件。

【田野考古学】田野

【田野考古学】田野

第二章田野考古学理论第一节地层学一、地层学的定义、任务及相关术语(一)、地层学的定义地层学:又称层位学,是关于区分遗址诸堆积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学说,也是科学地获取考古学资料的理论基础。

最早来自于地质学的地层学,但不等同于地质学的地层学。

(二)、地层学的任务①区分堆积:依土质土色;②判断堆积的早晚:依靠叠压、打破关系。

(三)、地层学的相关术语1. 堆积:由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

分为两种:①地层堆积:是指大面积的呈层分布的堆积。

②遗迹堆积:遗迹在使用或废弃过程中形成的堆积。

如,沟、坑、墓、墙等。

2. 单位: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一个单位,它是考古学中最常用的一个代表时间和空间的量。

3. 叠压:是指在一种堆积的表面形成另一种堆积的现象。

通常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堆积发生的重叠现象(无论中间是否夹杂自然形成的间歇层)都叫叠压关系。

正常条件下,晚期形成的文化堆积层压在早期文化堆积层之上,下早上晚。

打破:是指一种堆积在形成过程中破坏了原有堆积的现象。

通常打破者晚于被打破者。

4. 层位:是指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中所处的特定位置。

(在特定的情况下,层位又被用作堆积单位的代名词。

)地层关系/层位关系:是指单位与单位之间形成的先后关系,即叠压或打破关系。

也表示同时间形成的各堆积单位之间的共时关系,即平行关系。

在表示层位关系时,一般使用“→”来表示叠压或打破关系。

(箭头左边叠压/打破箭头右边)5.生土:完全由自然力作用而形成的,遗址中未有人类活动前天然堆积的土层。

熟土:当人类居住或进行其它长期活动时,会在地表大面积形成新的土层,其中夹杂人们有意抛弃的垃1圾和无意失落的物品。

6.间歇层:由于当地人类活动有较长时间中断,或因自然灾变(如洪水、火山爆发)在熟土层之间会出现不含有任何人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层。

间歇期:并非连续使用的遗址,从上一文化堆积的停止到下一文化堆积的形成之间,遗址即进入间歇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野考古学讲义1.绪论学习目标:了解田野考古工作人员的必备素质、田野考古的四个阶段及田野考古发展简史,懂得田野考古的工作方式,掌握田野考古学的基本概念。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田野考古学的概念、田野考古学的工作方式、田野考古的四个阶段及田野考古工作人员的素质,并简单叙述了中外田野考古的发展简史。

本章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田野考古学的界说、基本概念、工作的方式、基本程序。

教学难点:1、遗存、遗物、遗迹的概念区别和正确使用。

2、田野考古工作的四个阶段。

1.1田野考古学概说什么是田野考古学田野考古学是为了研究人类历史而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实物资料的学科。

古代的实物遗存遍布各地,有的暴露于地面,有的深理于地下,有的则被水浸盖淹没。

要使它们为人所知,为研究人类历史服务,就必须利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观察、揭露、记录和搜集它们,还必须对得到的实物资料进行科学整理,并把它们发表公布,供科研人员和公众利用。

在考古学上对可移动的古代遗留物称遗物,对不可或不能移动的古代遗留物称遗迹,把遗物和遗迹总称为遗存。

田野考古的首要任务是搜集资料,搜寻对象是有助于研究人类历史的一切遗存,既有人类遗留下来的人工遗迹和人工物,也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然遗存和自然地理资料,例如土样、贝壳、花粉、动物骨骼等等。

搜寻对象种类繁多,包罗万象,从居住址、制作场,到墓葬;从日用器、兵器,到礼器、乐器、艺术品;从材料、半成品、成品,到废品、生活垃圾;从巨大的城址、长城运河,到微小的珠饰、籽种、昆虫遗体,以及直径在10~100微米的孢粉,都在搜寻之列。

评价田野考古工作成绩大小,主要看通过野外和整理工作,对实际遗存抽取的可靠信息资料有多少。

随着考古研究的日益深入,随着新的科技手段的运用,考古收集的对象也在日益扩大。

对遗存调查发掘、收集和整理方法直接影响抽取遗存资料信息的多少和资料科研价值的大小。

在田野考古全部过程中都贯穿着研究工作。

首先是实地考察研究,分析遗存与周围环境、遗存与遗存之间的各种关系,做出判断,然后才能决定怎样揭露、记录什么、收集什么,而揭露、记录、搜集、整理、编写报告等工作本身都是对遗存反复研究的过程。

所以,田野考古既是科学获取实物资料的基本手段,又是对古代遗存进行直接科学研究的第一过程。

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有调查、发掘和清理。

这是田野考古最主要的工作。

其中考古调查是在基本不破坏原有遗存的情况下,对遗存进行考察、记录,有选择地收集暴露出来的遗物,并确定需要保护的遗存。

发掘是通过挖掘来揭露遗迹,收集遗物,记录各种现象。

清理是在遗存已被破坏的情况下,对其残留部分进行抢救性的发掘,也可以把清理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发掘。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一次工作兼有几种工作方式,如调查中常配以试掘,正式发掘也要边发掘边调查。

在几种工作方式中,均要尽最大可能发挥其再现性和保护性,尽可能减少其破坏性和毁灭性(考古发掘的现场文物保护问题)。

田野考古工作的四个阶段田野考古工作过程—般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野外工作、室内整理、编写发表报告。

田野考古人员的素质田野考古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这直接关系到是否能高质量地完成田野考古任务。

[习题]:1、解释遗迹、遗物、遗存有何不同?2、判断下列各项那些是遗迹,那些是遗物?柱洞、灰坑、房址、带铭文的铜鼎、石碑、地画、动物骨骼、人骨。

3、田野考古工作分几个阶段?4、田野考古人员应该具备那些素质?1.2田野考古简史外国田野考古简史1、萌芽期(15世纪末~18世纪末)这一时期调查发掘的目标只是艺术品和有经济价值的古物,以及与文献记载有关的古迹和铭刻。

调查、发掘、记录都没有采用科学的操作方法,属于“找宝式”的工作。

2、形成期(19世纪)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从沃尔赛对丹麦沼泽地的发掘开始,经过瑞士的湖居遗址发掘,菲奥里特在意大利的庞培城,库乌齐斯在希腊的奥林匹亚,谢里曼和德普费德在土耳其的特洛伊,皮特•里弗斯在英国,皮特里在埃及的发掘逐渐地完善起来。

19世纪后半叶科学的田野考古学便形成了。

3、发展期(20世纪)20世纪上半叶,田野发掘的科学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科学发掘的技术逐渐得到普及推广。

一些探讨田野考古方法的著作在20世纪初相继问世,“田野考古学”的名称也被正式提出来。

我国的田野考古简史1、古代对古迹的野外调查我国古代的一些地理、地方志作家,实地考察过一些城址、碑刻、冢墓等地上古迹,并记载下来。

2、近代田野考古的产生这一阶段,我国一些学者,出于爱国之心和认识我国历史的追求,开始从事田野发掘工作,开展了专业性的联合或独立的田野调查和发掘工作。

但是当时对发掘的科学方法缺乏全面了解,对我国遗址的具体情况又缺乏实际经验,不能够按土质土色区分不同时期和不同性质的堆积,这是最大的缺陷。

3、田野考古的科学化田野考古在这一时期已初具规模,随着经验的积累,发掘和整理的科学方法逐渐成熟。

4、田野考古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唯物史观成为研究历史的主导思想,田野考古受到前所未的有重视,获得了重大的发展。

2.地层学与类型学学习目标:掌握考古学的两大基本理论-地层学和类型。

会运用这两种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田野考古学两大基本理论-地层学和类型学。

本章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考古地层学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2、考古类型学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

教学难点:1、层位关系与早晚关系。

2、如何运用类型学对器物进行排序。

2.1地层学地层学的基本内容1、遗址的地层堆积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

遗址中未有人类活动前天然堆积的土层叫“生土”。

当人类居住或进行其它长期活动时,会在地表大面积形成新的土层,其中夹杂人们有意抛弃的垃圾和无意失落的物品,叫“熟土”。

熟土层的形成是不断进行的过程,在堆积成分大体不变的情况下,呈现基本一致的色和质。

但当遗址中人的活动或自然环境有所变化而使堆积成分也有显著改变时,新形成的熟土层和旧的熟土层在色、质等方面会产生差别,这样就出现了考古工作中可以辨别的不同熟土层。

有时,由于当地人类活动有较长时间中断,或因自然灾变(如洪水、火山爆发)在熟土层之间会出现不含有任何人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层,叫“间歇层”。

考古上把生土层、各熟土层和间歇层统称为“地层”。

—个堆积积压于另一个堆积的现象叫“叠压”。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可以肯定下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一定早于上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

应当注意,有时在破坏原生地层堆积过程中会形成再生的“倒装地层”。

如在坡度较大或断崖陡壁地带,高处原有的多层地层堆积,因雨水冲刷或人工大面积堆土而逐次破坏移向低处。

原在上面的堆积物首先到达低处,而原在底部的堆积物最后到达低处,这样在低处形成一种倒置的分层堆积。

它从形成先后关系看,仍是下层早,上层晚,但包含物的实际年代却是下层晚上层早。

2、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堆积层面相联系的。

沟穴类遗迹在形成时破坏原先的堆积,这种现象叫“打破”。

显然被打破者形成年代早于打破者的形成年代。

每个遗迹都是在当时地表面上形成的,因此,弄清墙台之类遗迹的基底在哪—个层面,坑沟之类遗迹开口于哪一个层面是关键问题。

不论坑沟之类遗迹有多深,打破多少地层和遗迹堆积;也不论墙台之类遗迹有多高,甚至上升到现代地表之上;它们的开口和基底所处的层面才是它们形成年代的标尺。

3、后期破坏能毁掉地层和遗迹,现在的地层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积的原有表面。

人类活动(如修筑大型建筑地基、填平去高平整土地)和自然力作用(如长期风蚀水冲)能大面积破坏地表,甚至毁灭已形成的地层和遗迹堆积,在遗址形成过程中和形成之后都有这种破坏,所以,现有地层往往比实际形成过的地层少,现今分辨出的地层交界面也不一定是地层原有表面,坑沟类遗迹的现今开口层面也不一定是原先的开口层面。

4、同一时期的堆积处于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代上可以相差很远。

遗迹堆积具有打破前期堆积或突入后期堆积的特点,地层堆积也不是水平的,因为天然地表本来就有高低起伏,人类活动形成的地层也不是处处一样厚,地震会使地层错位,有大的地下空洞也会造成地层的局部塌陷,形成断层。

5、遗迹形成和遗迹内堆积形成可能有很大的时间差距,同一遗迹堆积也有早晚之分,所以也应当分析“内部的叠压、打破关系”,分析形成过程。

墙台之类遗迹的形成也是其堆积的形成,有的则有后来修补增建部分,尤其是城墙,多次修补而间隔时间又长。

坑沟之类遗迹形成时,内部本无堆积,在使用中或废弃后才形成堆积。

有的遗迹从建造到内部充满堆积,相隔时间不长,包含物没有多大变化,可以根据包含物年代推定遗迹建造和使用年代。

有的遗迹建造、使用、废弃经历了漫长的年代,应特别注意三者的时间差距,不但要区分内部堆积的层次,而且不能把遗迹和遗迹内堆积混为一谈。

6、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能出晚期遗物。

在早期堆积形成时,晚期遗物还没有出现,因而不存在埋入早期堆积的可能。

晚期堆积在形成时会扰动破坏早期堆积,会把早期遗物翻到晚期堆积中,有些物品是早期制造的,流传到晚期才埋入晚期堆积,所以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

层位与层位关系层位(探方地层编号)与层位关系(层位关系表述)是地层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地层学的根本问题就是划分层位、确定层位关系。

因此,现在又称地层学为层位学。

层位是指堆积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中的特定位置。

在特定的情况下,层位又被用作堆积单位的代名词。

层位关系是指堆积单位与堆积单位之间的叠压或打破关系。

田野考古学是凭借带有时空坐标的实物资料构建起“历史的骨架”,供人们去复原历史,或复原历史的某一部分。

地层学确定年代的方法是依靠层位关系卡年代。

而层位是堆积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体系中的位置,因此,堆积单位的划分得粗与细,直接影响所卡年代的精度。

所以堆积单位划分越细越好。

地层学的重要作用第一、它使田野考古能获得有层位关系的资料,为相对年代研究提供了坚实依据。

第二、使田野考古能获得有共存关系的资料,为确定遗存组合关系提供了必要前提。

第三、使发掘能逐次揭露出遗迹的面貌。

地层学局限性第一、地层学直接确定的是堆积形成的先后关系,据之确定的遗物早晚只是遗物被埋藏的先后关系,并不能绝对准确地反映出遗物制造和使用时的先后关系。

第二、层位关系相同的堆积单位,地层学就不能判定它们之间的早晚关系。

第三、决定地层厚度的因素是堆聚的时间、堆聚速度和受破坏程度,不能根据地层厚度推测地层跨越的时间长度。

第四、一个堆积单位内部也有形成过程,但在堆积成分不变的情况下,难以再区分层次。

第五、地层学不能确定堆积单位之间有多大的时间间隔。

认为地层的直接叠压就反映了时间连续,甚至认为在文化上是相袭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六、地层并不与历史发展的各时代一一对应。

划分地层的根据是地层成分的变更,而一个文化期内,由于生活内容改变导致垃圾成份不同或取土来源发生变化都可以形成新的地层,而社会政治制度变革却不一定导致地层成份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