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作业从一则环境污染案例看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docx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考题(附答案)
博士生课程《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考题1.谈谈你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的理解。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其生命途程中同人类思想史上任何一个伟大思潮一样发生过这样那样地误解和扭曲。
“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需要对它作出科学界定。
①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要了解和懂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必须认真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一个多学科的体系结构。
总起来说,马克思主义就其性质来说是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有人人为地将二者相分离或游离,不为社会主义做论证,而为资本主义张目和唱颂歌,那么这种所谓的马克思主义也就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了。
②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科学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不只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而且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因而具有认识世界、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社会属于被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反对资本主义的思想武器;在社会主义社会属于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工人阶级维护阶级统治的思想武器。
当前我国,我们所以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指导思想只能一元不能多元,道理就在这里。
③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在《提纲》的最后一条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学说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主义作为新的科学世界观,它不仅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正确地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
题目:10近几年我国越来越严重的雾霾问题使环境的污染问题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你对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有什么看法,你认为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文稿:近几年我国越来越严重的雾霾问题使环境的污染问题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中国天气网基于网友藏洪的视角,用实景照片拼接的方式,集中呈现了2015年大部分时候的北京天空状况,无比震撼。
很明显可以看出,蔚蓝的天空已经成了稀罕之物,平常难得一见,反而是各种灰色随时都在出现。
据美国伯克利地球组织(BerkeleyEarth)2015年的最新研究,中国每年死于空气污染的人数约为160万人。
这个数字比2007年的两倍还多。
从2007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发布,截至2015年,中国每年死于空气污染的人数翻了一番,让人不得不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污染排放的累积效应,今年我国的环境状况日趋严峻。
因此,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两者间互相联系而又互相影响。
与人类联系最密切的无非就是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而其中的重中之重则就是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
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两者相互制约,经济的发展要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同时环境也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如果是掠夺资源式的经济发展,必然要遭到自然的报复。
另一方面,两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经济发展都是以一定的自然资源为基础的,自然禀赋的高低直接影响地域经济发展的快慢。
因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部分课后题 参考答案
中国马克思与当代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导论1、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纵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请结合这一论断,谈谈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深刻变化和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答案概要:20世界人类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化。
一是科技革命和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
20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推动者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推动着各国经济联系和现代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
20世纪上半叶,以相对论、量子力学等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和新兴产业的发展;20世纪下半叶,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利用、航天技术、生命科学,特别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根本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社会面貌,加速推进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进程。
二是社会主义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20世纪初,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出现,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国际格局,有力动摇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尽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
但是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在曲折中继续向前发展。
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世所瞩目的重大成就,以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丰硕成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三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全面崩溃。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形成。
在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人类进步力量的共同推动下,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国家逐步取得了民族独立,开始自主探索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污染治理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污染治理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日益突出,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存环境。
保护环境、治理污染也成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但是,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之间的协调关系是一个难题。
毕竟,发展经济为了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保护环境则需要付出成本,这两方面的利益很难做到完全的平衡。
那么,如何在污染治理和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让二者共同协调发展呢?一、经济发展需要治理污染现代经济和现代城市社会运行必须依赖于能源消耗,包括化石能源和清洁能源两方面。
而化石能源的消耗可能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化和环境矛盾。
生物活动在污染物的危害下也难以进行,从而直接影响到生产和贸易的进行,如造成农业灾害、水产资源减少,造成土壤退化、自然资源匮乏等等。
这些都会对经济带来不可避免的障碍。
因此,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在保持环境相对稳定和可持续的条件下,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的质量。
只有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使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得到较好的解决,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
二、治理污染需要经济支持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需要一定的成本和技术支持。
如进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减少化学废气排放、重点污染物监测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同时,还需要特别的技术和装备来进行控制和处理。
而问题在于,这些技术和装备的成本高昂,企业和地方政府需要承担巨大的经济压力。
因此,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必须得到经济支持,也需要发展和铺设高新技术来有效地解决问题。
同时,需要通过国际间的合作,取得更多的技术和资金的支持。
这样才能真正地解决污染和环境问题,同时还能维护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协调发展需要政策支持相对于经济和治理污染的复杂问题,相关的政策调控和规范方案是相对容易解决的。
政府和立法机关必须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法律措施,来引导和规范经济的增长和监管污染物的排放。
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与协调
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与协调近年来,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不可忽视的矛盾,但同时也有可能通过协调来实现双赢。
本文将探讨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与协调,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来看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之处。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排放等问题日益严峻。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等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
然而,社会经济发展通常会牺牲环境的利益,以追求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
这就导致了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
然而,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并非绝对的矛盾关系。
首先,环境保护本身也是一种经济行为。
通过发展环保产业和推动环境技术创新,可以为社会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同时,环境保护也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改善企业形象,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投资者。
因此,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其次,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可以通过协调来实现双赢。
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依靠环境资源,如果环境受到破坏,社会经济发展也将受到限制。
因此,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经济发展的基础。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也可以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用于改善环境状况和促进环境保护。
通过加强环境治理、制定环境政策、加强国际合作等手段,可以实现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
那么,如何实现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呢?首先,需要加强环境意识和教育。
只有人们对环境问题有清晰的认识,才会更加重视环保工作。
同时,政府应加强环境管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强化环境保护的法制化建设。
其次,要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地实施。
通过制定和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此外,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达成全球环境治理的共识。
总之,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但通过协调和合作可以实现双赢。
运用马克思原理分析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精选文档】
运用马克思原理分析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鲜明的立场,以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践,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部分组成,是一个十分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按照恩格斯的论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贡献,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正是这两大发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工人阶级在这一伟大革命变革中的历史使命。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于马克思主义不是一般学说,而是工人阶级的战斗武器,因此它的鲜明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由于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作为反映实践、指导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不断创新,因此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品质。
和以往各种理论体系包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过深刻影响的黑格尔哲学体系不同,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僵化的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因为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逝世宣告中止,而是继续发展.在20世纪的俄国和中国,分别形成了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在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我们也有过深刻教训。
在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内,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当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比较重要的有:关于过渡时期我国社会性质的理论、关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关于通过合作化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方针、关于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的政策、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等。
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的矛盾与协调
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的矛盾与协调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这使得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之间形成了一种明显的矛盾。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社会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环境污染治理也不能大范围地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寻求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之间的协调成为当今时代的紧迫任务。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是相互关联的。
过去的发展模式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而环境恶化又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只有在环境污染治理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社会经济才能得到长期稳定的保障。
其次,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需要统筹推进。
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大力度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通过加强环境监管和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实施,降低产业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减少排放物的释放,提高环境的质量。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避免过度的环境治理措施对产业发展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全面、科学、合理的规划,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同时,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需要多方合作。
各个利益相关方应该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政府应当发挥引导和监管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并设立专门的环保部门。
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环境质量监测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公众也应该加强环境意识,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去。
此外,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还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持。
科技创新能够为环境治理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减少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例如,通过研发环境友好型的新材料和绿色能源技术,可以有效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最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需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人们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够实现长期稳定的经济发展。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改变过去仅仅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转向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发展模式。
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的矛盾与协调中,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平衡点。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后题答案解析
第一讲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第一题邓小平在1985年的一次谈话中提出和平问题、发展问题是现代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联系21世纪以来的世界形势分析和平与发展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针对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的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论断要从“和平与发展”主题提出的背景、现实影响和未来面临的挑战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1.邓小平同志对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出现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即新科技革命深刻地改变了当今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
首先新科技革命使世界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科技革命引起的经济全球化发展使世界各国的生产、流通、投资等日益联结为一个整体各国经济发展只有在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
同时各国之间又充满了矛盾和激烈竞争而矛盾和竞争的核心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
其次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使世界政治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动。
世界多极化的趋势逐渐显现国际形势总体上出现了相对和平的发展趋势。
尽管世界并不太平局部地区的战争仍有发生但制止战争的因素也在逐步增长在较长时期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
总之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成为时代的潮流。
邓小平根据世界经济与政治发生的重大变化敏锐地把握到时代的主题已开始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及时提出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
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基本思想。
第一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党才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
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邓小平指出当今世界有很多问题但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即和平与发展问题。
第三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
首先当代世界在政治上的主要矛盾是东西方还存在对抗与世界要和平的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成了东西对峙、美苏争霸世界的两极格局给世界和平带来极大威胁。
2011.9.9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50多万人在逃离之际感到呼吸困难、眼睛灼痛、 呕吐和浑身不适。当时因中毒而死亡人数至少 有5325人,受害人数为521262人。而且,有相 当多的受害者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呈现出免疫 功能低下、染色体异常、精神噪郁等症。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生态 环境问题
课程名称: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主讲教师:秦书生 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所
•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及内涵、原则 • 三、循环经济与生态技术 • 四、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 五、胡锦涛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思想 • 六、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境与对策
• 先觉者的呼吁和呐喊,民众对自然保护 的呼声,西方爆发了环境运动。
• 1969年的“地球日”之后,大学生也走 出校园,参加环境运动,要求政府解决 环境问题。
• 1970年4月22日,美国2000多万人(相当 于美国人口的1/10)举行了大规模的游 行,要求政府重视环境保护,根治污染 危害。
• 美国最大的环境团体——野生动物联盟 到1975年时已有会员350万人,其他西方 国家也纷纷出现“绿党”、“生态党”、 “环境党”和“价值党”等组织,并且 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介入西方各国 的政治斗争。
环境运动的意义?
• 环境运动的意义在于它极大地推动了环境 科学的普及和民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其结 果是使政府和民众两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 触动,能够认识到保护环境无论对于个人 还是对于全人类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 随着世界各地的环保呼声日益高涨,许 多国家成立了负责环境管理的政府部门, 通过了清洁空气法和清洁水法,环境保 护逐渐登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并 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运用马哲原理来分析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
运用马哲原理来分析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需以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运动观点入手进行探讨和认知,充分认识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下面本人以论题来具体回答你所提出的问题:论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一、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任何形态的物质运动,都同一定的物质条件相联系,是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的。
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物质形态也不例外,它是同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相联系的,离开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类社会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发展。
所谓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构成人类社会这一运动形态的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其中就包括了地理环境和必须进行环境保护这一重要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河流、矿藏,以及植物和动物等等,是社会生活及其发展的前提,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的最经常且非常必要的条件。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一天,它就不能脱离一定的地理环境。
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201至202页)由此可见,没有同一定地理位置相联系的自然条件,没有由这些自然条件所提供的物质和能量,人和人类社会是无法生存下去的。
地理环境的状况可以加速或者延缓社会的发展,有多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1)地理环境的好坏,自然条件的优劣,对于生产劳动率的高低和生产速度的快慢,具有重要的影响;2)天然财富的富饶程度,自然资源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发展的潜力;3)生产部门的发展和分布状况,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这些都在很程度上受到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制约;4)而且地理环境保护的好坏,甚至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心理、性格、风俗和精神面貌等多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地理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问题地理环境的重要作用告诉我们,如何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防止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当代世界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环境保护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环境保护研究在现代社会中,环境保护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既具有高效性和创造力,又存在着环境破坏的隐患。
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理论视角马克思主义认为,市场经济的核心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必然导致资源过度开发、环境破坏和不可持续的发展。
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保护环境:1. 价值观念的转变: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追求社会公正。
因此,马克思主义主张人们的价值观念要从追求物质享受转变为追求节约资源、环保的新价值观。
2. 政府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府是社会管理的主导者,可以通过制定环保政策、监管市场行为等手段来保护环境。
政府应当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引导企业和个人实现可持续发展。
3. 产权制度的完善:马克思主义认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权制度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可以通过立法和监管来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二、实践视角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国家。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环境保护被视为一项重要任务,并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在实践层面,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1. 制定环境法律法规: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范了企业和个人的环保行为,加大了对环境破坏者的处罚力度。
2. 实施节能减排政策:中国实施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物。
同时,中国也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讨经济发展与环境系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1.从“规律及其客观性”方面。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历来就是一个争议性的问题。
我们知道,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有其客观规律。
具有客观性特点的规律,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人不能改变规律,控制规律,相反,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受到规律的支配,违背规律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也不例外,经济发展若违背了自然客观规律,将会给人类造成难以预计的损失,甚至导致灾难。
公元前两千多年前,在富庶的印度河流域,存在着一个繁荣的城市——摩亨焦达罗。
这座可以说是当时文明代表的古城,最后却悄然消失了。
然而,它的消失既不是由于外敌入侵,也不是由于内乱暴发,而是环境的恶化!原来,为了烧制建造城市所用的砖块,当地人大肆砍伐树木,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位抬升,最终导致了一座城市文明的消亡。
或许保护环境的警钟没能翻过冰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脉,四千多年以后,同样的悲剧在另一个文明大地上发生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不久,全国发起了一场以大炼钢为主的“大跃进”运动。
无数的树木难逃厄运,森林变成了荒漠,沙石在长空里曼舞,盲目的砍伐使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们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终于,人们从睡梦中惊醒:经济发展不能忽视客观规律,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要发展好经济,走可持续化道路,就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犹如大禹治水,只有把握自然规律这股流势,疏通环境保护的障碍,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经济发展这个平原上驰骋。
2.从“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对立统一”方面。
当我们认识到规律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的重大意义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有必要更进一步了解二者的相互联系与对立统一。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互联系的。
经济的发展总是避免不了环境问题,而环境的变动同样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困扰。
例如,“工业三废”废弃、废水、废渣的大量排放会引发空气污染、水质恶化和土壤变质等一系列问题。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生态环境【四篇】
我们深信,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在更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前进的社会。所以,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人类历史 的终结,而是人类自由自觉历史的开端。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 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 变革。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我认为应该从以下 方面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生态环境篇3
马克思、恩格斯在150多年前的这段论述,在今天读起来仍感到实实在在、掷地有声。从那时算起,虽然资本 恩格斯对资产阶级的这段刻画和描述依然那么生动 并富有时代感,足见革命导师对事物把握的准确性和深刻性。我认为,这段论述对于我们今天清楚地认识资产阶级 的阶级本质,清醒地认识今天的经济全球一体化浪潮,积极应对我们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抓住机遇、迎头赶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学习的目地全在于运用。所以,我们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 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一,在思想上要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 产主义远大理想。理想是人生观不断进取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历史上的胜利与成功。永远属于具有崇高理想、坚定 信念
.老师态度认真,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
.课程设置合理,讲课详略得当,程度适中。
.讲课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由浅入深的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奥妙。
.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进行探究。
.一些实践环节的开展,使我们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 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 远意义。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 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 我应该遵循的原则。我觉得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收获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更深刻了 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 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受益匪浅。《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教会我们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方式,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一 定的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分析题答案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分析题答案第一篇: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分析题答案第一次上课分析与思考题:1.马克思提出,要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联系起来,这一论述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请谈谈你对这个思想的理解。
首先,“人类同自然的和解”。
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天人关系,也就是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解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这种“和解”在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互动过程。
这种互动一方面表现为“自然界向人的生成”,即人通过物质生产活动,把自然界中人的生活资料和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另一方面,这种互动又表现为“人向自然界的融化”,即人通过实践活动广泛掌握和同化自然力,用各种自然物的属性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命活动,使自己能力的提高和发挥根植于自然系统的演化之中。
“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实践基础是物质生产活动,实现这一“和解”,要求“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用“物质变换”的概念说明了人类与自然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对立统一、和谐发展的辩证关系。
其次,“人类本身的和解”。
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关系问题。
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看穿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另一部分民族、国家和阶级不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加深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分裂和对抗,阻碍着世界性普遍交往的进一步发展,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因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建立起有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制度,把人自身从自然和社会条件的束缚中、从资本主义悲惨的境遇中解放出来,最终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后题答案
第一讲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第一题邓小平在1985年的一次谈话中提出和平问题、发展问题是现代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联系21世纪以来的世界形势分析和平与发展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针对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的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论断要从“和平与发展”主题提出的背景、现实影响和未来面临的挑战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1.邓小平同志对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出现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即新科技革命深刻地改变了当今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
首先新科技革命使世界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科技革命引起的经济全球化发展使世界各国的生产、流通、投资等日益联结为一个整体各国经济发展只有在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
同时各国之间又充满了矛盾和激烈竞争而矛盾和竞争的核心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
其次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使世界政治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动。
世界多极化的趋势逐渐显现国际形势总体上出现了相对和平的发展趋势。
尽管世界并不太平局部地区的战争仍有发生但制止战争的因素也在逐步增长在较长时期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
总之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成为时代的潮流。
邓小平根据世界经济与政治发生的重大变化敏锐地把握到时代的主题已开始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及时提出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
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基本思想。
第一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党才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
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邓小平指出当今世界有很多问题但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即和平与发展问题。
第三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
首先当代世界在政治上的主要矛盾是东西方还存在对抗与世界要和平的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成了东西对峙、美苏争霸世界的两极格局给世界和平带来极大威胁。
用马克思主义浅谈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
广西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论文题目:用马克思主义浅谈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组长(姓名、学号):陈础 1012010119成员(姓名、学号):赵大雷 1012010116陆崇万 1012010113林土淇 1012010112韦岳峰 1012010114覃毅文 1012010115张威 1012010118院(系)、专业、年级、班级: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10级物理学一班指导老师:提交日期:摘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几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令全世界瞩目。
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影响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阐述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并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正文:用马克思主义浅谈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随着特色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中国经济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时代车轮的前进,中国近几年来经济发展与前几年相比,速度明显降低很多。
伴随经济发展脚步缓慢的同时,在近年来,自然环境也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
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声污染、光污染,各种污染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但我们发展经济并不是为了破坏环境,而是为了改造自然,并未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而现在这种发展方式就违背了人们发展经济的初衷,因此,中国现在的这种畸形的发展方式需要迅速改变,这样才能达到科学发展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自然史的过程,从而创立了真正科学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在《资本沦》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的过程的考察,科学地论证了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同时,他又深刻地指出:“人类史同自然史的区别在于,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与人类历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是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性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性研究【摘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视域探讨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性。
首先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指出只有协调二者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环境保护,强调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
然后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指出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
接着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要性。
最后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性的重要性,呼吁在实践中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优势,实现经济与环境的良性互动。
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启示,可以为未来的发展路径指明方向,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协调性、理论基础、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政策、重要性。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各国政府和各界人士共同关注的焦点。
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作出深刻分析,强调经济发展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
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理论层面,更在于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目标,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所在。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
环境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环境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平衡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同时也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并与经济发展实现平衡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首先,环境污染治理不仅仅是一个道德责任,更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一方面,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直接影响,给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成本。
例如,空气污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增加,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为医疗保健系统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另一方面,环境污染也削弱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破坏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给经济发展带来了隐患。
如何治理环境污染,实现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决策者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其次,环境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平衡需要多方面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政府是环境治理的主要责任机构,它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推动企业改善生产工艺和实施环保措施。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投资发展绿色产业,推动环境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同时,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承担起环境责任。
企业应当加强环保意识和环境敏感性,优化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主动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此外,广大公民也应积极参与环保行动,通过节能减排、垃圾分类等日常行为,共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再次,环境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平衡需要注重科技创新与环境技术的发展。
新的科技和环保技术的应用能够降低环境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
例如,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能源清洁利用,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此外,环境监测技术的进步也能帮助政府和企业更好地了解环境状况,制定相应的治理策略。
因此,政府和企业应当加大对环保科技和创新的投入,鼓励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加强合作,加速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最后,环境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也需要注重区域协同和国际合作。
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内容摘要:本文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从整体与部分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对立统一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等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谈谈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从此事件中了解到现实生活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密切关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造福于世界,造福于人类,美化地球,保护环境。
关键词:环境保护;人与环境;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进入工业时代以来,为了发展经济,不顾环境的破坏,人们都是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使的环境不断的恶化,使生态失去平衡,当时人们又何尝去分析经济与环境是一个系统的两个因素,它们既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要怎样发展经济又能保护环境?怎样利用环境来促进经济呢?又要怎样管理企业,工厂使得更多的原料充分利用提高经济保护环境?一、用整体与部分的观点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环境是一个系统的两个因素,它们既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环境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保护环境可以促进生态资源良性循环,使资源的再生增殖能力大于经济增长对资源的需要,为农、林、牧、付、渔各业生产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促进企业加强管理,采用无污染少污染的工艺技术,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可以广泛开展资源、“三废”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三废”的利用率,避免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环境对经济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环境受到污染与破坏后,不仅使社会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环境资源枯竭后,限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例如,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使水资源日益减少,使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所以环境对经济的制约,不是限制经济的发展,而是限制其在经济发展中不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活动,使之符合自然生态规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应该有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办事情既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因此,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作业从一则环境污染案例看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1.案例简介
2015年6月的中央电视台上有一则新闻非常让人惋惜,让我感到协调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刻不容缓。
长江南岸一个小镇的土地一直都很肥沃,并口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
可奇怪的是最近儿年,这个镇的很多农
民却不种地了,镇里数千亩农山全都变成了荒地。
从新闻里可以看到大片土地被摇
荒搁置,杂草丛生。
引起土地被遗弃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上游的工业园大量排放污水, 导致村民们用来灌溉的河流遭到严重污染,以至于无法用于灌溉。
往年一直清澈的
灌溉水现在已经呈喑红色或者黑色,水面漂着大量泡沫,并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
村民们因为无法耕地,只能去找村企业讨个说法。
遗憾的是,村民们得到的答复竟
然是从未往河里排放,并号称河中都是地表水,以此來推卸责任。
通过调査,确实
发现企业为了通过环保部门的检杳,是在排污沟的侧边用土堆了堤坝,防止污水流
入河流。
如果按照这个说法,那河流究竞是怎么样被污染了呢?更进一步的蹲守调
杳终于发现,原來是工业园的管委会偷偷让人定期把土堤坝挖开,直接将污水排放
入河流,这样就可以减少污水处理的费用,并且还能躲避责任。
经过取样检验,发
现河流水屮已经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并通过河流最终直接进入长江。
更让人感到
遗憾的是,挖开堤坝进行排污的时候,始终无人出面制止,拨打环保举报电话也一
宜无人接听。
就这样,化工企业把周围的良出都变成了无法耕种的荒地。
2.问题阐述
从工业革命开始,人们生活品质有了质的飞跃,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些刺激了人们对提高工业生产效率的狂热追求。
然而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很容易被繁华和金钱蒙蔽了双眼。
为了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们一味追求效率的提升,产量的增加,就无节制向大自然索取原料,大肆砍伐森林,无限制向大口然排放废气废料,环境恶化的趋势13益加剧,人和白然的矛盾口益尖锐,人与自然关系
的冲突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失调,带來了所谓的环境保护问题。
FI前,全国约三分Z—以上工业废水和十分Z九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湖,致使水环境污染严重。
大气污染严重,城市污染尤其严重,中国大面积区域都开始遭遇罕见强度的雾霾天气。
我们在亨受到经济发展带给我们的安逸时,也遭受到大自然对我们的报复,那么如何才能止确处理经济发展,乂最大限度减少环境的污染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环境污染不能忽视,经济发展也不能丢弃,因此我们要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弄清楚他们的互相影响,从夹缝中寻求出路,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使二者和谐发展。
3.经济发展和环保的关系分析
1)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首先,经济发展需要环境提供场地,原材料。
原材料包括水、能源、矿产、土地、动植物等等。
工业的进行要不断从环境中获取资源,进行加工,增加其利用价
值或者产生新的产品为人类服务。
其次,工业过程中排放的废物需要坏境的自净。
环境具有扩散、贮存和同化废物的机能。
2)环境制约经济发展
首先,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环境资源所能支持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是有限的。
可再生资源受到破坏、过度利用,再生速度、能力降低。
对于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用完了就会没有,像石油,煤炭等。
因此会制约一部分以其为原料的T业生产活动。
废物排放量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经济发展。
其次,经济发展过程屮,如果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损害,那么我们将受到自然的严厉惩罚。
在重人的白然灾害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务恐怕人人超过了牺牲环境带来的经济效益。
3)经济发展影响环境
经济发展过程屮会从环境中索取资源,如砍伐森林,捕捉动物等,影响大口然的正常生长规律;工业生产的排出的废水,废气等破坏了大自然原有生态结构;现代工业产物如汽车等,消耗汽油,排出尾气,对环境造成污染。
4)经济发展可以给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兴技术不断研发出来,在进行保护环境的过程屮,我们可以采用科技武器來帮助我们保护大自然。
例如:净水器的发明,可以净化被污染的水源;人工降雪可以降低大气小的固体颗粒含量;濒临灭绝的物种可以通过发达的生物医学来保护它们;采用工业机器进行植树造林等。
5)二者之间的关系
综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至少在短期内存在着矛盾。
其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依存关系。
保护坏境木质上就是保护资源,保护生产力,促进能源和资源的节约,这都有益于经济的增长和效益的提高;从长期来看,经济的发展乂能为环境保护提供物质条件和技术的支持。
4.解决方法分析
1)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由于人类的能动性受到受动性的制约,所以需要人在自然界中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相统一。
人类在进行经济发展的时候,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应该把对大气质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索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甫此引入牛态工业,简称ECO,其依据牛态经济学原理,以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等为特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运用牛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经营和管理的一种综合经济发展模式。
工业生产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的消耗。
2)尽可能顺应自然来发展经济
要尽可能顺应自然的正常生长变化规律來发展经济。
今天的资源使用不应减少未來的实际收入,对于森林和鱼类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其利用率必须在再生和H然增
长的限度内,使其不会耗遍,像矿物燃料和矿物这样的不可再牛资源,其消耗的速率应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以确保在得到要接受的替代物之前,资源不会枯竭。
工业生产活动耍尽力减少对大自然的生长产牛影响,耍尽量维持其原有的环境和条件。
3)重视资源合理利用与回收
发展经济,创造财富主要通过两种方法:①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取更多资源,增加被转化的资源总值。
②不增加资源的消耗总量,提高单位资源的转化利用率。
我们要将重点放在后者。
虽然在研究提高单位资源的转化利用率方法的过程屮,需要消耗一些人力财力物力,但是却有着“一劳永逸”的效果,短时间收益可能会减少, 但是从长远来看,却是一项明智的投资。
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包括有效的回收利用。
原料没冇完全利用要凹收再利用,
或者对废料进行二次开发,赋予其新的功能,产生新的物品。
这些都是资源合理利
用的有效途径。
4)使可持续发展深入人心
现阶段,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公众参与意识和程度低,社会普及性差,很多人都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
因此应该利用宣传工具,实践活动等号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
从人的规模,国家规模乃至全球规模上合理地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
5.总结与反思
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对我们都很重要,我们不能选择只发展其中一方面。
经过分析二者Z间的关系,得出在经济发展屮,我们的行为要受到一定的约束。
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要尽可能顺应自然来发展经济;要重视资源合理利用与冋收;要使可持续发展深入人心。
这指导企业在发展中,要遵循保护环境的原则;科学人员在研发科技中,要以环境保护为引导方向;工厂在生产过程中,要秉承资源合理利用的思想;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要从小事上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这也
知道我们每个人在平时生活中,节约每一度电,杜绝污染。
节约生活中的每一滴水,努力减少水污染。
节约每一张纸,使用再生纸和节约用纸,保护森林资源。
节约每一升汕,减少空气污染源。
节约每一粒粮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少用一次性制品,保护地球环境和生态平衡。
白备购物袋,减少白色污染。
动员周围同学, 全面加强环保节能的思想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