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地形平坦
影
响 土壤肥沃
聚
落 发
水源充足(井、湖、河畔)
展
的 自然资源丰富
因
素 交通便利(临海或河或
交通线)
由于环境不同,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风格也会不同,为什么呢?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观察下面几幅图,同桌讨论说 出它们的形成与环境的关系?
东南亚——干栏式(高脚屋) 西亚北非——厚墙小窗 因纽特——冰屋
—— 约·诺里斯
③ 随着城市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乡村人
口变成了城市人口,他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 哪些变化?
④ 在河流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在河流入
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你能解释这 种现象吗?
乡村的分布:乡村民居有的集中, 有的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 山麓或公路、铁路分布。
城市的分布:城市是由乡村发展
而来的,在干流与支流汇合处,或 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
敦煌莫高窟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福建土楼 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和红场上的教堂
课后练习
把下列地区与相应的建筑用线连接起来
东南亚
冰屋
西亚
高脚屋
北极
厚墙小窗
我国的黄土高原
竹楼
云南的西双版纳
窑洞
北京
四合院
炎热多雨, 比较潮湿
双层竹楼通风 好,人住上层。
总结:
世界各地的居民风格不同,既能适应 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 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 俗等。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古代人遗留下来的建筑物、城堡、雕塑、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课题世界的聚落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能举例分析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小黑板等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情感调节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几幅图片,他们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学生认真观察出示的几幅图片,思考所反映的景观。
预设学生回答出城市和乡村的景观。
承转城市和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聚落主要包括两大类:城市和乡村。
思考:城市和乡村的区别有哪些?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思考2分钟,然后组内轮说。
根据教师抛出的问题,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开动脑筋,发散思维。
组内轮说:城市与乡村的内容: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时间:3分钟要求:大号先说,依次轮说,小号总结,3号准备发言。
知者加速:思考聚落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轻声高效的完成组内轮说,总结概括。
区别小组展示1.景观差异:乡村居住地相对分散,房屋一般不是很高,但经济实用;城市居住状况相对拥挤,高楼林立。
2.城市问题: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破坏3.教育条件、信息沟通快慢、物质娱乐生活等等学生展示,师生共同总结。
承转刚才同学们介绍了城市和乡村生活的美好,以及带来的不便和问题,那民居建筑和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读图分析小组讨论内容:结合以上图片思考民居建筑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时间:6分钟要求:1、2、3组讨论前两幅图,4、5、6组讨论后两幅图,将讨论结果写在互帮显示板上。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课题世界的聚落主备人教学目标1.说出聚落的主要形式,描述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会简要分析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重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难点分析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预设流程个性化设计一、自主学习(一)“聚落的形态”(阅读课本60~61页,画记并填写:)1.什么是聚落?2.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是什么?3.填表比较乡村与城市聚落的特点:生产活动人口分布建筑特点交通特点环境污染程度城市密集乡村农业生产低矮、稀疏道路较稀疏环境较好4.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完成课本61页“活动”的第①题。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阅读课本64~65页,完成:)5.列举3处世界文化遗产:、、二、合作探究专题一:聚落的形成与发展1.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居住地。
请在下列条件的地区中选择你认为适合定居的地方:①交通闭塞、空气稀薄的青藏高原②平坦肥沃的华北平原③干旱的撒哈拉沙漠④气候酷寒的南极地区⑤水网密集的长江流域⑥资源丰富的地区2.读右图,回答:(1)三处聚落的选址有什么共同点?(2)图中①②③处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一般城市的是哪一处?为什么?3.根据以上分析,说说有哪些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专题二:1.请你来当设计师。
阅读课本63页的内容后,帮助以下地区的居民设计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并说明理由。
A、高温潮湿的地区:B、炎热干旱的沙漠地区:C、寒冷、多雨雪的地区:2.(1)下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做法正确的有:①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的侵蚀②在古代建筑上刻写“×××到此一游”③在著名的文化遗产地过度发展旅游业④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2)我们为什么要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三、展示提升四、归纳总结五、训练巩固完成基础训练 P.35~36 的内容。
六、知识链接云南傣族的竹楼: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潮湿,人们充分利用当地的竹木资源,搭建竹楼,通常屋子没有门窗,便于通风透气,既凉爽又干燥;竹楼房顶坡度较大,利于雨水的快速倾泻。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课标要求】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课标解读】1.核心概念(1)城市:指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2)乡村: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其中规模较小的叫村庄,规模较大的叫集镇。
(3)文化遗产:人类在历史上留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解读(1)城市和乡村是聚落的两种基本形态,对于由乡村进入城市的学生来说,对这两种形态有着更深的体会与认识,然而却没能以地理学的视角从更高的认知水平去认识和理解它们。
对于长期生活成长在城市的学生来说,很少体会甚至见过乡村聚落的景观等。
而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又存在着区域差异等,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沉重学生很难在将生活中的感受、体验等联系起来并形成较为共性的结论。
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在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生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聚落的分布、传统民居的风格、设计等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3)认识每一种遗产都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入手:其一,被认定为的遗产一定具有突出的、普遍性的价值;其二,遗产价值具有载体形式,如物质构成、文本构成和内华语人身上的技能等。
而保护遗产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人类生存层面、生计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如图3-4-1。
聚落的形态首先介绍聚落的基本形态:城市与乡村。
城市(定义)是指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规模大(规模),道路密集,居住状况相对拥挤,房屋以高层住宅为主且分布密集,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利用率。
然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例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破坏(环境污染、噪声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P61活动1)。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第一部分《世界的聚落》设计思路《世界的聚落》选自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节的内容。
本课以楼兰古国为背景展开,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视频、文字材料和图片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整个课堂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本课内容分为四部分,分别是“聚落形成的条件”,“聚落的形态”,“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聚落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
课前预习部分,教师先请各小组做课前预习汇报并简单点评。
教学新课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聚落形成的条件”,学生扮演角色,假如自己是古楼兰的富商,如何选址建房,小组间进行讨论并由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紧接着教师提供楼兰古国的视频和文本材料,小组继续讨论建房选址与古楼兰的繁荣之间的联系,讨论期间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读图训练,讨论结束后教师以框架图形式引导学生总结并形成知识体系。
第二部分“聚落的形态”,根据新课标要求“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教学上主要以小组辩论的形式展开。
学生课前先分为三大组,分别是城市组、乡村组和购房组,按分组情况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发言材料,在课堂辩论中各小组分别描述各方代表的优势和对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争取购房组的支持,辩论后教师以表格的形式指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强调人地协调观。
第三部分“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在外出旅行时看到的不同区域民居的差异,结合世界各地典型民居建筑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民居与当地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繁荣的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是否与环境有关。
第四部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观看楼兰古国消失的视频,教师组织学生谈观看后的体会,再次落实人地协调观。
紧接着教师展示部分世界文化遗产的景观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化遗产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世界的聚落》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聚落的形式及其形成、发展变化。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情景导入、小组辩论、分组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一组图片(图片展示:农村、集镇、城市、林村、牧村、渔村等),他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学生回答)承转:尽管这些景观差别很大,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聚落。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聚落的有关知识。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60-63,完成以下问题:(1)、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哪些?(2)、观察图3-17、18、19、思考:从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中,聚落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3)、你喜欢城市还是乡村?请阐述自己的理由。
(4)、请你总结:乡村和城市的主要差别是什么?(5)、完成P61活动题2、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1、为什么有的地方只能形成乡村,而有的地方却能发展成为城市呢?2、民居建筑风格的形成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教师精讲点拨】1、阅读下列信息,试分析每一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①平原地区的聚落多呈团状,且规模较大,而山谷地区的聚落多呈条带状,且规模较小。
地形②沙漠地区的聚落很少,且集中在绿洲上。
水源③石家庄原来只是一个小村庄,京广铁路开通后才逐渐发展成为特大城市。
交通④东营和大庆是在石油开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
资源2、(课件或图片展示下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民居:热带雨林、北极地区、热带沙漠地区仔细观察图片,分析各地区的环境特点及民居特色:气温高低降水多少墙壁厚度屋顶坡度建筑材料等。
一般说来,降水丰富的地区,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越丰富,屋顶坡度越大,而且降水较多的地区,一般也较潮湿,住宅还要防潮,所以一些多雨地区的民居建筑多采用木竹架空式,即“干拦式”结构(也就民居建筑风格 当地气候特点东南亚的高脚屋双层木楼、防潮、尖顶高温多雨 北非的平顶屋墙厚,小窗、防日晒、保温干旱、气温日夜变化大因纽特人的冰屋低矮、无窗、半地窖式、保温好严寒是俗称的吊角楼)以利于通风、消暑、防潮。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展过程中它的规模 发展过程中它的景 口变成了城市人口,
和建筑有哪些变化?观有哪些变化? 它们的生活方式会发
人口增加, 物质丰富, 逐渐扩展为 城市。建筑 密度增大
生哪些变化? 人口的进一步增加,经 济的进一步发展,小城 转化为固定的 镇扩展为城市。城市道 工作时间,利 路质量和等级提高,规 用节假日去休 模扩大,密度增大,并 闲、娱乐等。 向高层发展。
1、了解聚落的含义,知道聚落的主要形式。 2、能对比分析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区别。 3、能举例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早安说说心情短语
1、我和你,一步之遥;我既无法上前 一步, 陪伴你 左右;也 无法退 后一步 ,重新 找 回朋友的支点,只能静静地看着你, 默默地 祝福你 。
2、人生是一场电影,痛苦是一个开端 ,挣扎 是一种 过程, 死亡是 一种结 局。
自由女神
雅典卫城
故宫
金字塔
1、了解世界文化遗产
•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创造了辉 煌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为数众多的文化 遗产。比如古代的城堡、庙宇和纪念性建筑 物,皇家的宫殿、园林和陵墓,历代著名的 雕塑、壁画和碑刻等。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 在许多国家,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 经得到空前的重视。比如,控制工业污染 对历史性建筑物、雕塑和壁画的侵蚀,在 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化 建筑物,减轻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等。
4、在支流与干流
会合处。河流入海 处,往往形成比较 大的城市,请解释 这种现象?
这些地区地势 平坦,交通便 利,土壤肥沃, 水源充足等。
5、世界居民的不同建筑风格
• 世界各地的居民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些 居民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又与居民的 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四节《世界聚落》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湘教版的义务教育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内容《世界的聚落》,是在学习“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由于受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所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突显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与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从本节的授课内容来看,没有太难理解的东西,关键是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伸缩空间。
1.地理学科的教学要实现学习与学生生活的接轨新课标对于《世界的聚落》一节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这种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就是要鼓励学生睁大双眼,就是要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使之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学科魅力,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为了体现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理念——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活”的地理,生活中“真”的地理,感受生活中地理的“实”,生活中地理的“广”,在” 学以致用”的环节,打破常规课格局,大胆创新,别开生面,让人耳目一新,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创设了“小明家就住在要改造的旧城区,要面临着拆迁。
政府已经建好安置房,小明家要重新选房子居住,你能不能帮小明一家出出主意?”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在现实生活中现象,这样设计的目的就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符合了学生探索欲和好奇心,从中体验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工商、服务业等非 农活动
改造大
农业活动
改造小、自然环境 较好
存在问题或不 交通、住房、污染、 商品种类少、教育
足
治安等问题
医疗落后、文娱设
施少等
城
市 与
是?
乡
村
的
关
系
一 九 五 零 年 南 宁 市 街 道 图
聚落为何
常常坐落于 河流两岸?
南宁的骑楼
北方的四合院
福建土楼
陕北窑洞
马头墙
对待 文化遗产 保护、珍惜 来个中国的实例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乡村
聚
自然地理环境
城市
落
社会经济环境
形成和发展
聚 落
形式
分布
与地理环 境的关系
世界民居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诺里斯
1、了解聚落的含义,知道聚落的主要形式。 2、能对比分析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区别。 3、能举例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8分钟辩论会:
城市好?还是农村好?
人口
城市 多、密集
乡村 少、稀疏
面积
大
较小
建筑
高大、密集
较低矮、稀疏
交通
便利、但易拥堵 不够便利、车辆较 少
从事的经济活 动
对环境的改造
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市优质课一等奖ppt课件
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即国王)和王后的陵墓,是 古埃及文明最具有影响力和持久力的象征,是世界公认 的“古代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希腊雅典卫城修建于公元前5世纪,帕特农神庙是卫 城中的主要建筑物,全部由白色大理石砌成。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 之精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A气候寒冷 B地势平坦 C湖泊众多 D森林茂密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 告诉大家好吗?
乡村
聚
自然地理环境
落
城市
社会经济环境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丰 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 诺里斯
A.城市
B.都市
(C )
C.乡村
D.集镇
4.该传统居主要反映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 A )
A.炎热多雨的气候
B.炎热干旱的气候
C.崎岖的地形 D
.寒冷潮湿的气候
• 6.“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 统”这种房屋主要分布在------------------ ( )
A炎热多雨的地区
2 东南亚高脚楼
楼上住居民,
楼下养牲畜
双层木楼或竹楼
房屋窗口大,便于通风散热;屋顶为斜顶,便于
排水。多竹子。
一、聚落的形态
3 北非民居的屋顶大多是平顶,这是为什么?
北非全年炎热干燥,多风沙,房屋墙体厚,用来隔热; 窗口小,防止太阳辐射和风沙侵袭;降水稀少,屋顶 多为平顶。
黄土高原的窑洞
气候干燥,多黄土,直立性好,冬暖夏凉。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2、改善交通条件 3、严格控制污染排放 4、通过绿化,改善环境 5、加强宣传教育 6、建立健全法律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异。
2、知道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理解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有文化特色的传统的聚落建筑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图片,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分析不同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等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要素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观察各种图片的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讨论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明确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初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半学期的学习,学生学过地形知识,对天气现象有切身感知,并具备一定的读图获取信息能力,能够简单的归纳相应的知识要点。
但初一学生缺乏基础知识的积累,对问题的分析还不够全面,表达也不够规范,还需要适当的引导。
三、学习重点1、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四、学习难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播放视频:顺德篷简水乡航拍。
师问:播放的是哪里?生答活动1、考你眼力:认识卫星遥感影像中的地物二、认识聚落问:学校周边环境与下面哪幅景观图更相似?知识小结聚落的概念和主要形态活动2、与图对话:比较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图片欣赏: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知识小结:聚落的分类阅读课文P61,了解城市化过程及带来的问题。
活动3、考你眼力:比较两幅卫星图拍摄时间先后三、分析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活动4、与图对话:看图,这里的聚落主要沿什么分布?追问:想一想,还有其他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吗?活动5、能力试探:据地形示意图选择露营地点知识小结: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承转:不同的环境下,民居建筑会有差异,形成不同的风格,并发展成不同特色的聚落。
活动6、走进民居:探究自然环境对下列各种民居的影响,归纳民居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
《世界的聚落》设计思路
《世界的聚落》选自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节的内容。
本课以楼兰古国为背景展开,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视频、文字材料和图片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整个课堂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本课内容分为四部分,分别是“聚落形成的条件”,“聚落的形态”,“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聚落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
课前预习部分,教师先请各小组做课前预习汇报并简单点评。
教学新课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聚落形成的条件”,学生扮演角色,假如自己是古楼兰的富商,如何选址建房,小组间进行讨论并由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紧接着教师提供楼兰古国的视频和文本材料,小组继续讨论建房选址与古楼兰的繁荣之间的联系,讨论期间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读图训练,讨论结束后教师以框架图形式引导学生总结并形成知识体系。
第二部分“聚落的形态”,根据新课标要求“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教学上主要以小组辩论的形式展开。
学生课前先分为三大组,分别是城市组、乡村组和购房组,按分组情况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发言材料,在课堂辩论中各小组分别描述各方代表的优势和对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争取购房组的支持,辩论后教师以表格的形式指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强
调人地协调观。
第三部分“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在外出旅行时看到的不同区域民居的差异,结合世界各地典型民居建筑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民居与当地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繁荣的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是否与环境有关。
第四部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观看楼兰古国消失的视频,教师组织学生谈观看后的体会,再次落实人地协调观。
紧接着教师展示部分世界文化遗产的景观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化遗产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接着再展示文化遗产遭受破坏的相关漫画,通过对漫画内容的讨论让学生明确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并列举保护相关措施。
课堂的最后,请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体系。
第二部分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聚落的概念,描述聚落的主要形式、形成和发展变化。
(2)通过收集图片和联系生活实际,比较并能举例说明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
(3)能够分析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尝试分析楼兰古国的消失与环境的关系。
(5)讨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和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教材,说出聚落的概念和主要形式。
(2)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在古楼兰建房选址的因素,从而分析这与楼兰古
国繁荣的关系并总结聚落形成的条件。
(3)通过收集图片和辩论来比较城市和乡村的特点和差别。
(4)通过案例,讨论民居与当地环境的关系。
(5)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说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运用图片、视频、案例等素材,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地理思维和合作意识。
(2)通过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能认识到人地协调的重要性,同时世界文化遗产的宣传,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责任意识、保护意识。
二、教学过程
学习3.【小组讨论】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楼兰古国形成的
可能原因。
教师提示,要结合自然和社会条件分析。
4.【小组发言,教师总结】
小结:自然原因:地势平坦,临湖临河,水源充足,绿洲河
谷,生态环境好。
社会原因:人口密集,地处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交通便利,
商业贸易繁荣,经济发达,发展农田。
5.【拓展延伸,小组合作学习】
看图分析下列问题:
a.图中①②③三处属于哪种类型的聚落?
b.三处聚落的选址有什么共同点?
c.三处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是哪一处?为什么?
d. 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6.【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聚
落形成的条件。
形成有了从
浅入深,从认
识到运用的
提高。
4.教师梳理
内容,引导学
生形成知识
体系。
地形:地形平坦
土壤:土壤肥沃,适于耕种
水文:水源充足,沿河沿湖分布
资源:自然资源丰富
气候:温暖湿润
经济:经济发达
交通:临河临湖,交通便利
开发历史:开发较早,历史悠久
自然条件
学习新课图二:黄土高原的窑洞
图三:北非的建筑
小结:
图一:干栏式民居,高脚、窗大、墙体薄。
有利于排水散热,
在热带地区的海岸或河边造房,方便乘船生活。
图二:黄土高原,全年少雨,而在冬天来自西北的风非常严
寒,在夏季又非常炎热,当地人利用黄土具有直立性的特点,
建造了窑洞,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图三:为了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入的太阳热量,和减少
民居的选址,
建筑特点等
思考,分组分
任务针对性
学习,有利于
提高效率和
学习质量。
学习
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所以墙体厚实,窗小。
又由于干旱
少雨,所以屋顶大多平顶。
3. 【过渡】: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发现民居与环境的影响是相互的,
一方面,环境影响民居的位置、建筑特点和规模,另一方面,
通过民居建筑的形态,也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环境特征。
但
是,聚落会不会影响、改变环境呢?芳草萋萋,绿洲河谷的
楼兰古国为什么会被沙丘所埋没呢?
四、文化
遗产的保
护
1.【播放视频,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
请学生谈体会。
2.教师【展示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图片】,并简单介绍。
师:我们今天之所以能看到这些瑰丽的建筑、精美的壁画,
都离不开前人的智慧,以及先辈对这些文物的保护。
但是,
随着这些珍宝的问世,越来越多的人来参观的同时也带来了
一些问题。
3.教师【展示世界文化遗产被破坏的漫画】:
1.学生谈体
会,加强人地
关系问题认
识。
2.图片的冲
击,学生从美
和震撼到惋
惜痛心,加强
对保护的认
识,也是学生
责任意识的
培养。
4.【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和措施。
课堂总结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运用课件展示知识体系,梳理本节
知识要点。
小结,课堂升
华,形成知识
体系。
三、学习效果反馈与矫正
由于课前分工明确,分组均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了学生主观
能动性,学生在课堂中从不同环节的任务获取知识分享着小组学习成果,收获合
作学习的快乐和知识获得的幸福感,教师从启发、引导推动学生打开知识大门,
用视频、文本、图片等多种素材,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为知识的获取创造了情
境和途径,学生课堂训练和课后作业都反映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当然本课也有一
些方面需要矫正,比如小组活动后的展示多以汇报为主,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没
有体现,应适当结合思维导图、做图设计等方面汇报展示,并且课堂的评价机制
缺少量化,不够具体全面。
四、其他特色内容
课堂围绕着楼兰古国的背景展开,充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历史和今天
的聚落中扮演角色投入课堂,同时教师从视频、文本、图片等多种素材出发,
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为知识的获取创造了情境和途径。
第三部分
《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一、学习行为的改变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在本课中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方法,一方面聚落的内容是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学生便于理解也便于观察,另一方面相比于传统讲授式教学,学生由过去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适应社会以及创新和良性竞争。
《世界的聚落》这一课,课前教师便精心设计好课堂活动,提前分组并分配任务,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活动流程清晰,并且教师积极营造轻松的氛围,启发学生寻找知识的突破点,正确引导学生;而学生参与的活动,从角色的转换思考,从讨论、分析、辩论、汇报、设计、比较等,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活动主体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相比于传统课堂,带有更多的自主性和探究性,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学生的过程参与、个体的独特性和合作意识。
本课正是由这一考虑出发,情境问题、分组探究、辩论竞争、小组汇报等,学生在小组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在组与组之间运用知识竞争,最后分享收获的喜悦。
这是真正的发现、学习和获得过程,学生体验真切,主体地位突出。
三、学习效果的提升
本课采取小组合作式学习,教学中教师的教成为引导和启发,整堂课学生运用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析身边的事物,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也利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提高。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真正的能从教师提供的资料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这种亲身体验的学习效果才是真正有效的。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学生学习的满足感不断增加,也看到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也让他们看到了成功的机会,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
所以,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这样才能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培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