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及史料学共68页文档
历史文献
![历史文献](https://img.taocdn.com/s3/m/e633785cf7ec4afe05a1df0d.png)
编年体一.概述1. 编年体:按年月日时间顺序编排记载史实的史书体裁。
它可以给人以完整的时间概念并有利于考察各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因果关系。
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先秦时各国的编年体史书都叫“春秋”,孔子写的《春秋》是据鲁国的改编而来。
2. 编年体史书的起源:1)编年体是先秦时期的主要的史书体裁2)编年体史书是上古记载史事所普遍使用的一种体裁3)《春秋》之后,出现“春秋三传”,特别是其中的《左传》,对《春秋》的编年体裁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4)至战国时期,出现了《竹书纪年》,记载从夏朝到战国魏国的史事,此书今有辑本3. 编年体史书的发展:汉魏南北朝时期编年体取得长足发展1)出现大量编年体史书前所未有,如:荀悦《汉纪》袁宏《后汉记》今仍存世;今以亡佚的有:张番《后汉纪》干宝《晋纪》裴子野《宋略》等2)体例的新突破荀悦《汉纪》在编年体例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首先,预先确立编书的凡例(编写时所要遵循的规则方法)《序言》集中明确阐述写作原则和条例,不同于《春秋》《左传》意例散见书中;其次,改纪传为编年创立断代编年史书。
《汉纪》约编《汉书》将史事归于十二帝纪中,仅相当于原本四分之一,开缎带编年史书之先河,影响深远后继者很多(汉纪创作原因:给皇帝编一本简明历史教科书,汉献帝命荀悦给他编一本简编教材,是根据《汉书》改编;再次,《汉纪》以前的史论,多随文而发文辞简略,《汉纪》有许多长篇大论,评人评事议论得失,表现作者历史哲学思想,把史论推向一个新高度。
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史论实源于此。
3)编年体类型日趋增多出现了起居注和实录等新的编年体史书,起居注是以时间为顺序的帝王言行录;实录是一代帝王的编年大事记。
二者都是修国史的重要材料隋唐时期编年体进入一个低谷1)数量少隋唐开始禁止个人修史,魏晋以来的私家修史的风气骤然衰落,官修史书以纪传体为主,因此这个时期所产生的编年体史书数量较少2)质量差未出现卓越的编年体史家和具有特色的编年体史书,所产生的几部编年体史书也没有流传下来两宋至清明复兴繁荣时期1)数量空前丰富各朝都有以编年体形式编纂的史书,卷浩繁数量庞大,以往无法比拟2)出现具有典范意义的巨著,北宋时期出现了第一步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从编纂体例、叙事方法、编修凡例、工作程序等多方面都为后世树立了榜样,继承之作丰富,该书起到振兴编年体的作用3)使编年体足以与纪传体相提并论如:刘赎《通鉴外论》司马光《资治通鉴》毕远《续资治通鉴》夏燮《明通鉴》,记事从上古到明朝,形成了一套与纪传体并行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中国古代历史《左传》评介1关于《春秋》作者: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为孔子体例:编年体,按鲁国十二国君编排,依次为: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内容:起于鲁隐公元年(BC722)止于鲁哀公十四年(BC481),共242年史事。
史料学与文献检索(全套课件110P)
![史料学与文献检索(全套课件110P)](https://img.taocdn.com/s3/m/6513cbc2ce2f0066f533222e.png)
客 家 围 屋
2、墓葬:实际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缩影, 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当时的社会制度、等级 关系、社会经济、意识形态、文化风俗等方面 的情况。
3、遗物(历史文物):生产工具、生活资料、货 币、武器、刑具、度量衡、刻石、砖瓦等。
《晋书.职官志》:“著作郎,……魏明帝太和中,诏
臵著作郎,于此始有其官。……著作郎一人,谓之大著作
郎,专掌史任,又臵佐著作郎八人。’于是改隶秘书省。 著作郎始到职,必撰名臣传一人。”
《新唐书.百官志二》:“著作局。郎二人,从五品上;
著作佐郎二人,从六品上,……著作郎掌撰碑志、祝文、 祭文、与佐郎分判局事。”
司马迁《史记· 五帝本纪》屡次提到对史料的处理情 况:“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
(二)文字史料:是指用文字记录的形式体 现和保存下来的人类活动遗迹。
(三)口传史料:即口述史料或口碑史料, 主要是指以口头流传为显著特征的史料。其 最常见、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神话传说、民 间故事和歌谣。 在现代史料学的意义上,口传史料还包 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等。
三、史料的一般性质和特征 史料不是自然物,而是人的创造物,是特定人群
我国古代文字史料的积存,与史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密不可分。
甲骨文中的贞人、史、尹等,都是神职的史官。 周代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守藏之史等,这些 史官的共同任务是起草文件、宣读文件、记录某些活动、 保管各种官文书,尽管官职不同,但大致都与文字记录 有关。
西周晚期,各国诸侯国也都设有史官,史官的职责 渐趋专门化。 秦汉有兰台令史、太史令等掌管典籍文书兼记史书的 官职。 魏晋正式出现了专掌史事的著作郎、著作佐郎等 职。
历史文献学与史料学
![历史文献学与史料学](https://img.taocdn.com/s3/m/03d16f93d5bbfd0a7956736d.png)
历史文献学与史料学
历史文献学绝不是史料学。
史料学是评介研究某一学科所需要的基本史料的专门之学,它的目的,是使研究者掌握最基础、最重要的史料,以避免在众多的史料面前不知所从,以至走弯路。
在评介这些史料时,史料学可以充分利用历史文献学的已有有成果。
如某一史料是否可靠,是否重要,直接提出可否就行了,大可不必去作具体的考辨,考辨材料的可靠与否是历史文献学的事。
在评介史料时,可以指出其所以可所以否的理由来,这些理由,直接引述历史文献学的成果就足够了。
历史文献学是史料学的基础,前者强调对历史文献的具体考辨和整理,后者则强调历史文献在具体研究工作中的史料和实用价值。
历史文献及史料学..
![历史文献及史料学..](https://img.taocdn.com/s3/m/e6ffa4c5a58da0116c1749ea.png)
二、典志、诏诰律令
申时行等:《明会典》,万历重修,中华书局影印 本,1989年。
清五朝会典及“则例”、“事例”、“图”等。 清三通。如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献通考》,浙江
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8年。
《皇明祖训》,见《明朝开国文献》,台湾学生书 局,1963年。
《御制大诰》,见《明朝开国文献》(一),台北, 学生书局影印本,1963年。
黄六鸿:《福惠全书》,康熙三十三年(1694)刻本。 陈宏谋:《在官法戒录》,同治七年(1868)崇文书局。 田文镜:《抚豫宣化录》,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丁日昌:《牧令书辑要》,《政书集成》本,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年影印。
焦 竑:《国朝献征录》,上海书店影印本,1987年。 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明清史料汇编》初集第一册,
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 李 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光绪十年(1884)湘阴李氏
版。 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四部备要》本,中华书局,
1936年。收录“先正”1108人。 钱仪吉:《碑传集》,光绪十九年(1893)江苏书局。 阮 元:《畴人传》,商务印书馆,1935年。 《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28年。
④ 乾嘉时期,清初启蒙思想家的反理学思潮蜕变为朴实考经 证史,传统的考据学至此得到充分发展,叙事史学再次受到 推重。
⑤ 清代中晚期,史学风气又为之一变,经世实学再现史坛, 注入了救亡图强的意识和社会改良的历史必变观点,史学呈 现出新旧分化的趋势,新史学正在兴起。
正文 一、实录、东华录、方略
《明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 印本,1967年。
《清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
蒋良骐:《东华录》,中华书局,1980年。
中国历史文献学PPT课件
![中国历史文献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ee89873f524ccbff02184c3.png)
李斯《諫逐客令》:“擊甕叩缶,彈箏博髀,而歌呼嗚 嗚、快耳目者,真秦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 樂也。今棄擊甕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說明秦人音樂古樸,沒有中原音樂先進,所以秦國人 自己都放棄了秦聲轉而學習其他國家的樂舞。
授课:XXX
6
❖ 歷史文獻學:是對歷史文獻的形成、發展、整理、利用進行 研究,探索其規律,從而加以理論說明的一門學問。
❖ 它以歷史文獻為研究對象 ,任務是為各種文化學術研究提 供豐富而信實的資料,特別是在搜集、鑒別史料方面,能為 歷史科學研究建立堅實、可靠的資料基礎。
❖ 歷史文獻學既包括傳統的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輯佚學、 辨偽學、傳注學,又有新提出的史源學、歷史文獻編纂學, 金石學、方志學、檔案學和甲骨學等也是歷史文獻學中獨立 出來的相關學科。
2021/3/9
授课:XXX
5
現代文獻定義
❖ 後來則專指有歷史價值或參考價值的圖書資 料。
❖ 1983年誕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文 獻著錄總則》的文獻定義:
“文獻是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
❖ 《中國大百科全書》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 “信息”二字: “記錄有知識和信息的一切載體。”
2021/3/9
2021/3/9
授课:XXX
7
❖ 作為歷史學院的專業基礎課,我們的課程重要選文,同時介紹古漢語語法、文化常識等,培 養學生閱讀、研究古文典籍的能力。
2021/3/9
授课:XXX
8
❖ 二、學習中國歷史文獻的意義 ❖ (一)研究歷史的需要。
一方面我們必須瞭解基本史料,另一方面,我們必 須能夠正確解讀這些文獻資料。 (二)繼承民族文化遺產的需要。
对“史料学”、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关系的探析
![对“史料学”、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关系的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a472652d5901020207409cc5.png)
对“史料学”、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关系的探析[摘要]“史料学”、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有各自的内涵与学术特色,在治史中,单一的“史料学”眼光会造成严重的学术偏差。
在史学史研究缺位的情现下,也可能形成对桌些历史文献的讹误认识,如对清朝修改前三朝实录普遍性的偏见就因此而形成。
所以,文献史料的运用,要建立在历史文献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
所谓的“史料学”不能自成一学,不可依赖。
而对许多历史文献的认识,往往必须从史学史的研究中予以定性和定位,以免深陷于学术误区。
[关键词]史料学历史文献学史学史学术误区治史理路历史学包含多方面、极丰富的内容,其内部分出多种专门的研究内容、探讨角度及治学方法,这不仅顺理成章,而且很有必要。
但不同的视角、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深度、广度亦存区别,应当配合运用、互为补益。
倘若以偏代全、墨守一隅,则难免会导致舛误之见。
本文谨对中国“史料学”、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之间的关系从命题内涵到学术实例作一番解析,抛砖引玉,以供史学界时贤思考和商榷。
一、三个专业命题的内涵与视角“史料学”以“史料”为学,“史料”之含义甚明,就是可以用于说明历史、研究历史的所有资料。
而实际上,史料的范围几乎无所不包,文字形态的史籍、文集、诗歌、议论,实物形态的文物、器物、遗址,社会现存的民俗生活、追忆口述等等,均可能成为很有价值的史料。
以“史料”为“学”,若不限定于具体的历史研究对象,真乃漫无边际。
因此,所谓的中国历史的“史料学”,实际上是从研讨一定范围的历史问题的需要出发,汇总相关的、可能利用的各种资料,予以排列、介绍和分析。
其本质上体现的是对已知历史文献及历史遗存从利用角度的提取与组合。
“历史文献”的概念也具备广泛的内涵,古代“文”指文字性资料,“献”指贤者的叙述和议论。
现代合称“文献”,意义有变,主要是指书面文字材料,历史文献就是蕴含有真实历史内容的书面文字资料。
而蕴含历史内容的书面资料在形式、体裁、内容、性质上多种多样,史籍自莫能外,而举凡经、子、集部书籍,大多也可归人,方志、笔记、档案、公私文书、散见碑铭等也概属其中,此外还有如甲骨文献、金文文献、敦煌文献、汉晋书简等专门类别。
精华资料历史文献学资料整理
![精华资料历史文献学资料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dcee99a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ee.png)
历史文献学资料整理00时间:12月25号,上午10:00~11:30000地点:F_109000一.名词解释00001.春秋三传:《左传》、《公羊》、《穀梁》0000春秋三传:解释经的著作,在战国秦汉时都叫“传”。
春秋三传就是《春秋经》的三部传,即《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
西汉立博士的时候,只有《公羊》一家,后来《谷梁》、《左氏》相继出现,东汉时三传并行。
《春秋左氏传》就是《左传》,是西汉后期古文经学所尊崇的传,今文经学则推崇《春秋公羊传》,汉代最为盛行,六朝后,《左传》盛行,唐代以后三传都不被重视,宋人胡安国的传盛行,直到清儒刻意复古,三传才渐渐恢复。
00002.刘向: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
沛县人,为汉高祖弟楚元王(刘交)之四世孙,。
元帝时石显弄权,被诬下狱,成帝时复进用,迁升至光禄大夫。
宣帝时习《谷梁春秋》,在学术上属今文派,但也重视古文,能诗善赋,通神仙方术,好言灾异。
成帝时,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刘向、任宏、尹咸、李柱国校书。
刘向不仅分校经传、诸子、诗赋三大类书,而且总撰各书叙录。
后来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
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继承其工作,集六艺群书,编着《七略》。
刘向父子在校勘学、目录学上皆有开创,能够广考众本,提要钩玄,洞明流变,促进了书籍的普及。
对后世影响很大0000是我国目录学创始人。
“目录”一词现存文献以《汉书》为最早。
《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爱著目录,略序洪烈。
”0000受汉成帝之命对图书进行系统整理,订正讹误,补脱删衍,剔其重复,整理成定本。
对那些同类文献尚未结集者,则辑为定型文献,如《楚辞》、《战国策》、《列女传》等都是利用现成文献编集而成。
000刘向每校订一种书,都写一篇“书录”,大约相当于今天书前的“目次”和“序”两部分内容。
000刘向校书有个班子。
刘向与其子刘歆在每一书后都撰有一篇书录,当时把这些书录单独辑成一部书,叫《别录》。
参考文献及有关资料
![参考文献及有关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afd8bd776eeaeaad1f33001.png)
参考文献及有关资料一、参考文献1、《中共栖霞地方史》第一卷2、《栖霞党史资料第一辑》3、《栖霞第一个共产党员李子民》4、栖霞县志、民政志5、政协文史资料(第4-15辑)6、栖霞党史大事记(1931-1949)7、《中共胶东地方史》二、有关资料抗战时期栖霞县日伪军修建工事情况表(一)抗战时期栖霞县日伪据点分布情况表(二)抗战时期栖霞县日伪据点分布情况表(三)三、重要历史事件背景及过程简介灵山阻击战1940年1月10日凌晨,驻寺口镇灵山村的栖霞七大队70多人,获悉观里据点日伪军80余人向寺口方向进犯,并已到达邴家附近。
为掩护当地群众转移,连长吴志修决定在灵山南山阻击敌人,并从全连挑选出25人分三个组阻击,由连长吴志修和指导员朱凤彩亲自指挥,部队埋伏在灵山南山东临寺口河一带,其他战士则负责保护群众安全转移。
阻击的部队刚布臵好,日伪军已由灵山村东之寺口河向北扑来,3个阻击组立即向来敌开火,遭打击的日伪军立即散开队形进攻三连阵地,并以骑兵分两路包抄三连,三连指战员英勇顽强,在激烈的交战中打退了日伪军多次进攻,日伪军的进攻遭到打击后,便分出一股从邴家村西向西北包围三连阵地。
3个阻击组在互相失去联系失去统一指挥的情况下,灵活机动,各自为战,英勇打击进攻之敌,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中午时分,在群众安全转移后,三连才撤出战斗。
连长吴志修负重伤,指导员朱凤彩壮烈牺牲,战士19人伤亡,毙伤日伪军20多人,残敌东窜栖霞城。
大韩家伏击战1940年1月下旬,从栖霞城出动日伪军200多人,到县城西北的艾崮山区根据地扫荡抢掠。
我北海警卫四营获此情报后,于1月27日凌晨两点从黄县闫家沟出发,跋涉40余里于拂晓前赶到大韩家南山。
营长高明轩对战斗作了具体安排部署:一连和营部抢占大韩家南山制高点,二连埋伏在南山庙西的山头上,三连埋伏在南山最西的矮山坡上,待敌人进入伏击圈,三连先行动手后,一连则在制高点拦截先头之敌。
战斗打响后由二连攻击中部之敌,使敌人顾此失彼,首尾不能相顾。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件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7164052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76.png)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件历史文献的载体、类别与形式一、历史文献的载体记录、保存、传播文献的物质实体,称为文献的载体。
在世界历史上,泥版、纸草、牛皮、龟甲、兽骨、竹木、金石、缣jiān帛类织物直至纸张等等,先后被不同地区的人们用于书写和印刷文字,进行社会交往,从而留下了各种载体的文献。
载体不同,文献的制作方式也不同。
以物质载体分类文献,应包括制作技术。
我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献,可区分为八大物质技术类别。
八大类目是:①甲骨文献;②金石文献;③简牍文献;④缣帛文献;⑤抄本文献(同一种书,抄本越多,歧义也就越多,人们的版本意识也就越强烈。
);这五种不同物质载体文献,是印刷术通行前的文献形式;(文献原意,口耳相授)⑥雕版印刷文献,是以纸张为载体的雕版技术文献,也是传统版本学研究的主体;(什么是板本?P266)⑦活字印刷与现代技术印刷文献,也是以纸为载体的近现代技术印刷文献;⑧以现代技术为载体的文献,指摆脱纸为载体的非印刷型文献,即音像、微缩与机读文献。
1、甲骨文献以甲骨为载体的文献称甲骨文献。
甲,指龟甲,包括腹甲、背甲,以腹甲为主;骨,指兽骨,包括牛骨、鹿骨、羊骨、猪骨、马骨等,而以牛骨为主,特别是水牛的肩胛骨。
(相对柔软)(1)、甲骨文的起源甲骨文献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文献,它主要是商代后期殷人占卜的记录。
商人信鬼,巫术、祈禳(瓤)、占卜和祭祀是商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其中以占卜和祭祀为商代最常见的两种早期宗教行为。
商代的占卜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包括祭祀、收成、征伐、天气、祸福、田猎、疾病、生育等等无所不占。
占卜使用后的甲骨,一般要加以慎重地埋藏,近年来在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很多都是成坑出土,表明是商人有意识地保存起来的。
因此,甲骨文又称“卜辞”占卜之外,祭祀也是商代宗教生活的重要方面,卜辞记载的商代祭祀名目有几十种之多,一年360天中商王几乎无日不举行祭祀,祭祀的对象包括先王、先公、先妣(比)等祖先神以及日、月、星辰等各种自然神,祭祀的内容有献黍、献酒、献牛羊、献人牲等,祭祀的目的则有祈福、祈年、祈寿、禳灾、报恩、求雨、去病等各个方面(2)、甲骨文的制作与内容占卜的程序:①整治。
历史文献及史料学..
![历史文献及史料学..](https://img.taocdn.com/s3/m/e6ffa4c5a58da0116c1749ea.png)
直接史料更可信、更正确,一旦得到一个可信 的材料,可以校正间接史料,“点活”文献资 料。
但是,有时某种直接史料孤立而不能利用,而 间接史料是前人归纳直接材料而来的,与直接 史料的价值差不多。因此,章太炎上世纪30年 代学风时曾说“讲史学者喜考古史,有二十四 史而不看,专在细致之处吹毛求疵”。而且, 间接材料可以为了解直接材料做准备。陈寅恪 言:“非通经无以释金文,非治史无以证石 刻。”
黄宗羲:《黄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
袁 枚:《小仓山房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
章学诚:《章氏遗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冯桂芬:《显志堂稿》,光绪二年(1876)校邠庐 刊本。
白寿彝认为:“从明初到嘉靖以前, 也可以算作一个历史阶段,这个阶 段,是明清史学的一段比较苍白的 阶段。”
顾炎武批评明代前期读书人只读官方指定的圣贤 书,不读古代原典:
自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出而经说亡。
今人纂辑之书,正如今人之铸钱。古人采铜于 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 所铸之钱既已粗恶,而又将古人传世之宝舂剉碎 散,不存于后,岂不两失之乎!
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 李 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光绪十年(1884)湘阴李氏
版。 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四部备要》本,中华书局,
1936年。收录“先正”1108人。 钱仪吉:《碑传集》,光绪十九年(1893)江苏书局。 阮 元:《畴人传》,商务印书馆,1935年。 《清史列传》,该书依据国史馆材料撰成,其 文献价值较高。因国史馆在东 华门内,故名《东华录》。蒋 录共32卷,止于雍正朝。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https://img.taocdn.com/s3/m/6f3b9282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06.png)
经部分类:19类
易类、尚书类、诗经类、周礼类、仪礼类、礼 记类、大戴礼记类、三礼总义类、乐类、春秋左传 类、春秋公羊传类、春秋穀梁传类、春秋总义类、 四书类、孝经类、尔雅类、群经总义类、小学类、 谶纬类
经部文献汇编:
《十三经注疏》416卷(宋人汇集,阮元校刻) 《通志堂经解》140部1786卷(纳兰性德,康熙时) 《皇清经解》189部1400卷(阮元,道光时) 《皇清经解续编》209部1430卷(王先谦,光绪时)
子书要籍汇编
1. 光绪间湖北崇文书局光绪元年(1875)《百子全 书》收书101种
2. 世界书局《诸子集成》收书28种,中华书局重印 3. 上海古籍《二十二子》收书22种 4. 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 两辑
5. 钟肇鹏选编《续百子全书》(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8年)25册
6. 四川大学古籍所《中华诸子宝藏》(四川人民出 版社1999年)含《诸子集成补编》(10册)《诸 子集成续编》(20册)《诸子集成新编》(10册)
(具体分析详下节:历史学文献类别)
(三)子部
子书庞杂 诸子书今谓之哲学类著作。但中国古典
目录四部分类时,凡经、史、集无法容纳的 书皆入子部,以致子书日益庞杂,宗教、科 技、类书、杂著等皆列于此部。
子部分类:15类 周秦诸子类、儒学类、兵书类、农家类、
工艺类、医家类、历算类、术数类、艺术类、 杂学类、典故类、小说类、道教类、佛教类、 其它宗教类
重要类书简目(2)
6. 《太平广记》,宋李昉、吴淑等编500卷 7. 《册府元龟》,宋王钦若、杨亿等,1000卷 8. 《玉海》,宋王应麟,200卷 9. 《山堂考索》,宋章如愚,212卷 10. 《永乐大典》(残),明解缙等,22877卷 11. 《渊鉴类函》,清张英,450卷 12. 《骈字类编》,清吴士玉等,240卷 13. 《佩文韵府》,清张玉书等,212卷 14. 《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等,10000卷 15. 《格致镜源》,清陈元龙,100卷
历史文献及史料学PPT共70页
![历史文献及史料学PPT共70页](https://img.taocdn.com/s3/m/9b3728d25727a5e9846a616d.png)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历史文献及史料学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历史文献资料
![历史文献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eaa791c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92.png)
AppreciatION 鉴赏耀州窑《元丰九域志》载:“耀州华原郡土贡瓷器五十事。
”《宋史·地理志》载:“耀州……崇宁户一十万二千七百六十七;口;三十四万七千五百三十五;贡瓷器。
”1953年,北京广安门出土一大批耀州青瓷,发现“熙宁”“大观”“政和”楷书刻款。
历史文献资料元 青釉碗编辑|屈梦夏AppreciatION 鉴赏定窑陆游说:“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
”陆游生于公元1125年,公元1158年(时年33岁)入闽任宁德县主簿,公元1163年孝宗赐进士出身,公元1190年返乡山阴。
公元1210年逝世,享年85岁。
陆游讲“故都时”,也是道听途说而来,因靖康二年时他仅2岁。
讲的是某一时段的短暂现象是可能的,从长期的角度看,这不符合事实。
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出土的“官”窑款定窑盘11只,碗15只。
此陵为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建。
《宋史·职官志》载:“……曰尚食,掌膳羞之事;曰尚药,掌合剂疹候之事……”此两类定窑器皿的瓷片出土甚多,整器亦有存世。
宋代邵伯温在《闻见录》载:“仁宗一日幸张贵妃阁,见定州红瓷器,帝坚问曰:‘安得此物?’妃以王拱辰所献为对。
帝怒曰:‘尝戒汝勿通臣僚馈送,不听何也?’因以所持柱斧碎之。
妃愧谢,久之乃已。
”邵伯温(公元1056年~1134年)生于仁宗朝至和三年,逝于绍兴四年。
在北宋朝生活了71年,乃是本朝人写本朝事,可信度较高。
《吴越备史》载:“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九月十一日,王进朝谢于崇敬殿,复上金装定器二千事。
”此时钱弘淑以纳土归宋(公元978年)。
吴越国本是越窑与秘色瓷的产地,但钱王特地绕道跑到曲阳定购定窑并饰上“金装”进贡宋廷,可见定窑在宋廷还是大受欢迎的。
根据以上史料可以清楚地得出定器是“入禁中”的,所谓“芒口”之说也是立不住的。
金 钧盘编辑|屈梦夏AppreciatION 鉴赏《宋会要辑稿》载:“江东东路饶州浮梁县景德镇,景德元年(公元1104年)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