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
女性主义翻译:1)Sex versus gender(人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翻译也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王宁说过:“因为翻译研究总是包含这样两个方面:研究把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狭义的字面翻译;研究把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广义的文化翻译,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形式的束缚,而后者则有着较大的能动性阐释的张力”。
•翻译的生理性别也就是结构主义者所关注的表面上的语言转换,翻译的社会性别是文化。
2)女性主义翻译理论1. 女性主义翻译观的主要观点有:(1)译文与原文应享有同等的地位。
女性主义认为, 原作和译作的关系是平等的, 翻译不是机械性的语言转换, 而是涉及文化干预和操控的创造性活动。
加拿大批评家谢丽·西蒙(Sherry Simon)说道:“译者和女人在他们各自从属的等级秩序中历来处于弱势地位:译者是作者的侍女,女人低于男人”。
(2)强调译者的主体性。
传统翻译过分强调译者消极被动的一面,忽视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女性主义翻译观强调译者的主体性,认为任何文本都带有作者的印记,而这种印记来自于文本的创作意识形态和文化语境。
在此基础上,他们力求以女性的方式翻译原作,从而让翻译的主体也就是女性不再卑微而又隐形,而能够被看到。
这就是所谓的“妇占”(3)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极力倡导重写的翻译策略。
他们有意识的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在译文中凸显女性的痕迹,弗洛图(Louise von Flotow)归纳出三种重写策略:1.增补(supplementing);2.加前言或脚注;3.劫持(hijacking)。
2. 女性主义翻译误区:1)仅从译者的生理性别来判断译者翻译成果的优劣.“双性同体”翻译思想的提出可以纠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过激之处。
该理论给翻译界的印象似乎已经被定义为建构一种完全与传统父权制下的翻译完全对立的翻译理想,而女性译者可以成功地翻译男性作者的作品,而男性译者也可以成功地翻译女性作者的作品。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PPT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下的忠实
忠实既不是针对作者也不是针对读者的,而是 对写作方案(writing project)而言的。作者和 译者都必须承认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双方合 力挖掘原文的意义,将其以全新的面貌在目的 语文化中创作出来,延续原作的生命力。 翻译不是简单机械的语言转换,而是无限的文 本链和话语链中的意义的不断延伸。这样,翻 译就如同彰显了译者主体性的写作行为,是特 定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中的改写行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 翻译理论
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渊源 2. 女性主义翻译观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3.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4.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突破性与局限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渊源
翻译研究
女性主义运动 是如何产生的?
女性主义运动为什 么介入翻译研究的?
该书立足于北美翻译界, 探究了 20世纪后 30年代中,在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文 化语境之下, 性别研究对翻译实践与翻译 理论的影响。
翻译的政治(翻译的实质)
女性主义运动 政治目的:男女平等
政治行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一开始就是一种具有鲜明政治意图的学术研究;女性译者从一开始 就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并未完全遵循世俗和传统对于译者的要求——忠实,而是通 过翻译这一媒介改变文本的原有意义,加入个人的政治宣言。(Flotow, 1997)
男性 女性
父权制的社会等级
写作 翻译
父权文化的文学等级
雪莉·西蒙(Sherry Simon)
雪莉·西蒙(Sherry Simon)是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文化 专 家 , 执 教 于 加 拿 大 康 考 迪 亚 大 学 (Concordia University),任法语系教授。《翻译中的性别:文化身 份和 传播的政治 》( Gender in Translation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1996)是她的 重要译学理论专著之一,也是西方第一本全面论述女性 主义视角下的翻译问题的学术性专著。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西克苏的两极对立(两元对立)
Main Points
翻译和女性从传统上看,都处于弱势和低等位置, 译者是作者的侍女,女人是男人的侍女。潮的关联。
女性差异的三个阶段:
①本质主义阶段:在本质上存在“女性的现实 性”,与父权相对
②差异的存在是历史上通过语言和文化环境形成 的建构主义模式,女性的现实性通过社会产生
(Gender in Translation: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 1996)是她的重要译学理论
专著之一,也是西方第一本全面论述女性主义视角下 的翻译问题的学术性专著。《语言的交流》、《分裂 城市中的间奏曲:翻译蒙特利尔》 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文学研究,探讨作为政治与文学运 动的女性主义对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3)advocates that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a problem of skills and transfer, but also a problem of politics, culture, ideology, etc. 翻译不单是具体的语言 “技巧”问题,还应包括文化、意识形态等诸多问题
立场) Lori Chamberlain劳丽·钱伯伦 (性别与翻译的
隐喻) Luise von Flotow路易斯·冯·弗罗托(女性主义
翻译理论批评)
Sherry Simon雪莉·西蒙
执教于加拿大Concordia University,翻译理论家,文化 专家
Works: 《翻译中的性别:文化身份和传播的政治》
“女”字甲骨文
(委、安、婉、奴)
Feminist translation
浅析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浅析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黄 菲 飞
( 郑 州航 空工业 管理 学 院外语 系 河南・ 郑州 4 i 5 0 0 0 2 )
中图 分 类 号 : H 0 5 9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7 8 9 4 ( 2 0 1 3) 1 6 - 0 1 3 7 — 0 3
与拓 展 。
济教育 、 就业 等权利 ; 女权运动 以行动 和实践为 主 , 侧 重于
推动政府的法案立法来保障女性权利 。这一阶段的女权运 动奠定 了女权 主义 的基本 目标 ,也定义了女权主义和社会 实 践 活 动 紧 密 相关 的这 一 特 点 。 第二代女权 主义 ( 从2 0世纪初到 2 O世 纪 6 0年代 ) : 这 阶段 的女权 主义也被称 为现代 女权主义 ,是女权运动史 上最 为重要 的阶段 。处 于这 一阶段的女权主义者逐渐认识
社会 主义女权 主义 :社 会主义女权主义着重于强调女 性在 经济和政 治方面和男性的平等权利 ,他们认 为女权运
Ab s t r a c t T h e c o mb i n a t i o n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t u d i e s a n d f e mi n i s t i s d e i r v e d f r o m t h e i r c o mmo n k n o wl e d g e a n d s y s t e m c o n t e x t s .
一
到在政治 和经济领域争取 到的平等权利并未能改善女性在 社会生活 中的实 际不平等地位 , 相反 , 为 了实现或者得到这
些政治经济上 的平等权利 ,女性 往往要付出更为惨重 的代 价和努力 ,社会偏见和性别歧 视使女性的平等权利难 以完
略述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略述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不分地区、种族与阶级,女性都处于一种附属的位置。
但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女性运动才开始具有社会性质。
“女性主义”的英文字feminism源自于法国的feminisme。
柯德教授的研究表明,1880年法国女子奥克雷建立的第一个妇女参政权会最先提出了这一个词汇,但是直到20世纪初“女性主义”才被各派争取女权运动者所认同。
随着女性运动的普遍开展,其涉及社会活动各种领域,因为语言在社会性别发展史中维系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女性主义者便把目光转向语言,投向翻译。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最先出现在加拿大女性主义者的翻译实践中,代表人物有谢莉·西蒙(Sherry Simon)、路易斯·福露窦(Loius Flotow),以及巴贝拉·戈达尔德(Babara Godard)等。
1 女性主义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形成的促进女性主义以社会性别差异论(gender theo-ry)为基石,以“从边缘走向中心”为行动要领,性别差异论认为是两性的社会差异而不是两性的生理差异造成了男女之间的不平等,认为女性在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受到不平等的对待。
而语言是文化身份重要的表现形式,在社会发展的漫长过程之中,语言随父权、夫权地位的建立而成为一种“他/男人”的语言。
自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者为争取解放提出了“女性必须得到语言解放,女性的解放必须先从语言着手”的口号。
翻译是重要的语言活动,批评家们认为翻译在父权意识形态下被贬低到从属地位,原作者、原文是男性、阳性、主动的,而译文、翻译者是女性、阴性、被动的,这使翻译和翻译工作者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对待。
女性主义者用犀利的视角观察,用特有的文风表达,在翻译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促使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产生。
2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女性主义的贡献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各种观点都从女性主义角度进行阐发,为女性服务,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使女性在语言中显现,从而让世人看见和听见”,彰显女性主义各种主张,凸现女性主义思想,有很强的政治性,为女性主义开辟了新的战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其他论文文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精品源自生物科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在西方风起云涌。
这场由知识女性发起的意识形态的战争,波及到了政治、文化、文学等社会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更推动了女性主义在学术领域的发展。
翻译研究者从中找到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的相似点,认为翻译中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开始质疑暗含男性中心论的译论。
由此,女性主义翻译观应运而生。
一、女性主义与翻译两千多年来,翻译领域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性别隐喻,如,把翻译比作“不忠的美人”。
翻译被置于与女性相同的地位。
原作对于再生产的译本所具有的等级上的权威与阳性和阴性的意象连接在了一起:原作被视为强壮而具有生产力的男性,而译本则是低弱的派生女性。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认为,翻译处于这种弱势地位是长期受父权压制的结果。
父权中心制统治下的翻译研究移植了社会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性别伦理,使翻译这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也被视为从属、派生的部分,进而被女性化和边缘化。
女性与翻译在共同的历史境遇上找到了相似点和类比的基础,从而引发了两者相互结合的可能(徐翠波,2011,p.60)。
二、理论主张女性主义和翻译都是对语言的一种批判性理解,当二者结合起来时,便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研究的视角,它对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其主要观点包括:(1)对传统翻译理论标准“忠实”的颠覆,强调叛逆 (2)重新界定译文与原作的关系,突显译者主体性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打破了传统的“作者/原作-译者/译文”的两元对立模式,提倡原作-译文的共生共荣。
这首先表现在翻译延伸了原作的生命,使得它得以在另一个语言文化空间中面对新的读者群体。
也就是本雅明所说的译文是原作的后续的生命 (afterlife),译文为原作开启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提出“性别译者”(feminist translator)的概念,首先肯定了译者性别差异所导致的对原文文本意义阐释过程中的不同,从而丰富了原文文本的内涵;同时也提高了译者的主体性并肯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的中西话语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的中西话语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其地位日益凸显。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作为翻译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旨在揭示翻译过程中被忽视或边缘化的女性声音,推动翻译实践中的性别平等。
本文旨在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西方语境下的发展、影响及挑战,以期为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贡献新的视角。
本文首先回顾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西方的发展脉络,梳理了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核心观点,包括雪莉·西蒙、路易斯·冯·弗洛图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包括其在中国语境下的独特贡献和所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比中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本文揭示了两者在理论建构、实践应用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异同。
文章还深入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意义和价值,包括促进性别平等、推动跨文化交流以及丰富翻译理论体系等方面。
本文总结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西方话语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的挑战。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推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深入发展,为翻译研究的多元化和跨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概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作为一种独特的翻译理论视角,其核心在于挑战传统翻译理论中的权力结构,尤其是那些反映了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的观念。
该理论主张,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和权力的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强调译者的主体性,认为译者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对原文进行再创造,以打破原有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权力结构。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女性主义运动开始挑战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开始关注翻译过程中的性别问题,认为翻译是一种社会和文化实践,它受到性别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性别关系的构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反对传统翻译理论中的“忠实原文”的观念;提倡在翻译中引入女性的视角和经验,以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关注翻译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尤其是那些反映了性别不平等和歧视的差异;强调翻译的社会和政治功能,认为翻译应该服务于社会公正和平等。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
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在西方风起云涌。
这场由知识女性发起的意识形态的战争,波及到了政治、文化、文学等社会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更推动了女性主义在学术领域的发展。
翻译研究者从中找到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的相似点,认为翻译中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开始质疑暗含男性中心论的译论。
由此,女性主义翻译观应运而生。
一、女性主义与翻译两千多年来,翻译领域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性别隐喻,如,把翻译比作“不忠的美人”。
翻译被置于与女性相同的地位。
原作对于再生产的译本所具有的等级上的权威与阳性和阴性的意象连接在了一起:原作被视为强壮而具有生产力的男性,而译本则是低弱的派生女性。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认为,翻译处于这种弱势地位是长期受父权压制的结果。
父权中心制统治下的翻译研究移植了社会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性别伦理,使翻译这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也被视为从属、派生的部分,进而被女性化和边缘化。
女性与翻译在共同的历史境遇上找到了相似点和类比的基础,从而引发了两者相互结合的可能(徐翠波,2011,p.60)。
二、理论主张女性主义和翻译都是对语言的一种批判性理解,当二者结合起来时,便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研究的视角,它对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其主要观点包括:(1)对传统翻译理论标准“忠实”的颠覆,强调叛逆中外传统翻译理论一直把“忠实”视为翻译的根本准则之一。
传统翻译理论中翻译标准的核心就是“信”或“忠实”,译文必须忠实于原作,以原作/作者为中心,强调译文/译者对原作/作者的绝对忠实。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坚决反对这一观点,她们认为,语言中充满了性别歧视,“忠实”通常意味着剥夺女性的话语权(马丽娜, 2012, p.127)。
因此,在翻译中,她们要“妇弄”(woman handling)文本,对文本从女性视角、以女性的方法进行操纵,大胆实践自己的理论宗旨。
(2)重新界定译文与原作的关系,突显译者主体性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打破了传统的“作者/原作-译者/译文”的两元对立模式,提倡原作-译文的共生共荣。
【8A文】英语专业-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
译者在传统女性角色中获得 结果: 了自己的印镜,而女性也在译者 那里获得了自己的喻像,两者互 相纠结,有了难以分割的关系, 同时也使两者后来结合并形成女 性主义翻译理论成为可能。
二、女性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一)翻译是早期女性进入 文学世界的手段
• 在早期翻译创作时,女性译者并未完全按照 世俗和传统对译者的要求———“忠实”地 对宗教文本进行翻译,而是通过翻译这一媒介 暗中改变了宗教文献中的某些原意“加入了 个人的政治宣言”,这是那时的女性除翻译这 一途径外,别无他法可以做到的。也就是说, 女性在受到严格限制不能自由发表见解和发 挥才能的情况下,通过自己在狭小空间的积极 选择做着最大程度的反抗,表达了女性对生活、 对社会、对爱情、对政治的看法。
• 女性角度:
• 在西方,女性主义阵营内部对语言和女性问题一般分 为两派。 • 女性主义激进派认为,语言是造成女性被歧视的根本 原因;而女性主义改良派也认为,语言至少反映了女 性受歧视的社会现实。 • 女性主义者认为,性别歧视不仅是意识形态问题,也 是语言问题。由此女性主义的口号之一便是“妇女 通过语言获得解放”。20世纪70年代一个耳熟能详 的呼起就是:女性必须得到语言解放,女性的解放 必须先从语言着手。
最典型的例子还可以在弗洛图的文本中找 到,弗洛图(Flotow)列举女性主义翻译家戈达 德翻译的女性主义作家尼古拉· 布罗萨尔 (Nicole Brossard) 的小说L.Amer。L.为La (the);Amere 代表三个词:mere(mother 母亲),mer(sea 海),amer(bitter 辛酸)。 这一标题看似不可译,译者却明知其不可为而为 之,译文更是妙不可言。译者将原文的文字游戏 变成书法游戏。 组合成These Our mothers(这 些我们的母亲)或These Sour Smothers(这些 辛酸的溺爱者)
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女权运动对之后30年内的学术与文艺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女权主义思想在社会中的普及和蔓延,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两者相互交织,相互促进。
也是在同一时期,翻译研究逐渐被接纳为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
由此,文化间性别角色的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和表达,以及通过翻译将这些表达植入不同的文化背景等种种错综复杂的问题,成为翻译工作者、关注女性发展、研究女权运动的学者关注的焦点。
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背景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及理论渊源。
(1)女性主义又称女权主义。
20世纪,席卷欧美并波及世界其它地区的女性主义运动,使人们尤其是女性意识到这个世界的父权性质,发现了性别不平等的现实,进而要求性别平等和女性独立。
随后,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以性别作为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切入点,强调女性的主体意识,并用女性的主体意识重新审视整个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突破一系列传统范畴和价值尺度,致力于揭示女性在历史、社会、文化中从属的根源,以达到发掘女性话语、重建文化研究新理论的目标。
她们认为女性必须获得语言的解放,她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力求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在语言消除性别歧视之后,她们敏锐的视角很快延伸到翻译领域。
(2)女性与翻译隐喻2000多年来,中西文化中,女性形象一直被歪曲。
同样,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原作者、原文可比拟为男性、阳性、主动的;译者、译文都被比拟为女性、阴性、被动的。
翻译常被比喻为女性,而且比喻中常带有对女性的歧视。
德莱顿认为译者是原作者的奴隶,奴隶只能在别人的庄园里劳动,给葡萄追肥整枝,然而酿的酒却属于别人。
巴托认为译者处于从属地位,原作者是主人,译者只是仆人,只能紧跟原作者忠实地再现和反映原作的思想和风格,不能逾越仆人的身份进行创作,不能进行任何修改和删减。
法国的梅那日称一些不顾原文风格、随意增改原文的翻译为“不忠的美人”;随后贝尔特朗也说到,“翻译好比美人,美丽的不忠实,忠实的不美丽”。
女性翻译主义(全文)
女性翻译主义一、引言女性主义思潮发源于18世纪的自由女性主义(liberlfeminism),以社会性别论,或社会性别差异论(gendertheory)为其理论基石(鲍晓兰,1995:1-18)。
女性主义在其进展过程中受到了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学等现代理论的影响,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这些影响折射到了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观是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其理论功用主要为女性服务,即在翻译中尽量“使女性在语言中显现,从而让世人看见和听见女人”(Simon,1996:20)。
意义问题自20世纪以来,一直是人文科学所关注的热点之一。
其中,关于意义的生成、确立、解读以及意义的不确定性、多元性等问题的探讨与翻译研究紧密相关(刘云虹,20XX)。
而在对翻译文本中意义的阐释过程中,现代阐释学与接受美学为意义的多层次、多角度彰显提供了理论立足点。
而本文重点探讨现代阐释学中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接受美学中姚斯的“读者中心论”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影响,并对其理论指导下文本意义话语空间的有力拓展。
二、当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目的是,坚决反对在文学作品中将女性置于社会下层,并将翻译附属于文学的哲学传统。
为此,女性主义必须探讨翻译是如何被“女性化”的过程,解构以结构主义为基础的传统译论以及构成其哲学基础的性别逻辑,因此对翻译的性别角色,对规定性的“忠实”伦理以及语言的功能和作用提出了质疑。
女性主义认为原作在地位上等同译作,语言反映性别卑视的现实,并且强化了性别卑视,翻译不是一种机械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涉及到文化干涉和协调的制造性活动(张景华,20XX)。
女性主义翻译观主要代表人物有L.Flotow,S.Simon,G.Spivk,L.Chmberlin,B.Godrd,S.Lotbinier e-Hwood等。
她们的观点主要有:(1)消除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中对女性的卑视;(2)重新界定译作和原作的关系,译文与原文应享有同等的地位;(3)翻译不单是具体的语言“技巧”问题,还应包括文化、意识形态等诸多问题(蒋骁华,20XX)。
feminist translation studies
feminist translation studies摘要:1.引言:介绍女性主义翻译研究2.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3.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4.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我国的现状与影响5.结论:总结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重要性正文:【引言】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作为女性主义思潮在翻译领域的延伸,旨在揭示翻译理论与实践在性别、文化和权力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以及在我国的现状与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而逐渐发展壮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20 世纪70 年代至80 年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创立阶段。
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要关注女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第二阶段: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开始关注翻译文本中的性别问题,提出“女性主义翻译”的概念。
3.第三阶段:20 世纪90 年代至今,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成熟阶段。
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开始关注女性在翻译实践中的挑战和机遇。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1.性别意识:认为翻译过程中的性别问题应引起重视,翻译作品应关注女性在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2.文化差异:强调翻译应尊重原文的文化背景,充分考虑文化差异,避免将一种文化观念强加于另一种文化。
3.权力关系:认为翻译是一种权力关系,女性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权力压迫,因此需要关注女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地位和权力。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我国的现状与影响】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我国逐渐受到关注。
目前,我国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为我国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英语专业】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 4、女性主义翻译首先肯定了译者性别差异 所导致的对原文本意义阐释的不同,并由 此提出“性别译者’的概念使性别分析范 畴在翻译领域里也占有了一席之地。她们 认为,女性特有的语言感知力、经验和内 心情感有时不是男性能够觉察到的,或是 根本不想察觉,或是潜意识中不知不觉陷 人了男性中心的思维陷阱中,从而对女性 作品或女性主义作品缺乏准确的理解和阐 释,所以应该有女性来翻译这类作品。这 种理论主张无疑也给翻译领域注入了新的 元素和角度。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起源 及相关问题
• 女性和翻译在西方历史上的地位 • 女性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 女性主义翻译观 •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要主张 •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本质
引言
•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理论蓬
勃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
面。翻译研究逐渐自成体系,成为一门具
有自己理论体系的学科在众多的翻译理
• feminism是后结构主义思潮和后现代理 论的一部分,是解构一切中心、为边缘 者争取权力的思想运动,是一个涵盖面 极广的概念。
• 现代女性主义源于美国,经历了两大高潮(刘 军平,2004):
• 第一个高潮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20年代。这 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从法律上为女性争取财产 权、选举权以及受教育权。
女性与翻译的共性:
• 女性和翻译在各自的领域都处于被 边缘化和受冷遇的地位。翻译被视 为非创作性的次等品具有了衍生的、 女性的特征。一些人士索性将评判 女性的标准和翻译标准结合起来。
译者在传统女性角色中获得 • 结了果自:己的印镜,而女性也在译者
那里获得了自己的喻像,两者互 相纠结,有了难以分割的关系, 同时也使两者后来结合并形成女 性主义翻译理论成为可能。
代表人物:路易斯·梵·弗洛图
Feminist translation
2.3 Lori. Chamberlain
• 美国翻译家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 • 发表论文:《性别和翻译的隐喻学》(1988; 1992) • 女性翻译研究和性别研究中的经典代表作。
3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要思想
身份或认同可理 • 3.1 Sherry Simon 解为话语和历史 的地位。 • 3.1.1 女性身份认同与翻译 • “女性主义在塑造文化身份方面,是挑战过去几十年里语 言和社会的最有力的表现方式。” • 翻译和女性从传统上看,都处于弱势和低等位置,译者是 作者的侍女,女人是男人的侍女。 • 这一不平等的伙伴关系及其象征意义,催生了翻译与女性 思潮的关联:质疑传统的性别角色和等级序列,怀疑确凿 无疑的忠实概念,挑战意义和价值的普世标准,理解语言 所表达的社会,以及性别和历史文化差异。
法国著名存在主义 作家,女权运动的 创始人之一
• 《第二性》(波伏娃,1949)是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经 典之作,被后人奉为“女权运动”的“圣经”。 • “女人并非生来就是,而是后天变成的。” • 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带来的另外一个结果, 就是女性主义 学术研究的兴起。 •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女性主义以“性别”作为文学批评研 究的基本切入点, 致力于揭示妇女在历史、文化、社会中 处于从属地位的根源, 探讨性别与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 并 向传统的男性中心观念提出挑战, 以达到发掘女性话语、 重建文化研究新理论的目标。
3.2.3 寻找失去的作品与神话改 写
• 父权意识下的文学作品,就其文学审美或文学价值而言, 偏向男性,文学传统中女性经典隐没不彰。女性翻译理论 家试图较为系统地发掘女性体验、创造力,以建立女性翻 译实践的谱系。 • “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因此死对以前女主人翁的改写,改 写的是不同时代的女性的性别特点和态度。性别意识既有 自我苛评的一面,也有自我庆幸的一面。”(《翻译与性 别》, 1997) • “对于女性译者来说,翻译是一个繁衍差异,叙述多余、 重译不断、积极有为、不可避免的一项活动。”(同上)
浅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传统译论
浅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传统译论浅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传统译论论文摘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继翻译文化转向之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意识流派,它是女权主义与翻译理论的结合体,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目的性。
从宏观上看,二者的结合为翻译理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推动了解构注意翻译观,殖民主义翻译观等翻译理论的发展;从微观上看,女性主义译者在译文中进一步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致力于识别和批判那些既将女性又将翻译贬入社会和文学底层的观念、概念,探讨翻译被女性化(feminized)的过程、原因及其负面影响,并最终动摇那些歧视女性、歧视翻译的深层结构。
然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对文本的过于干预和重写,女性主义译者反而可能会助长滥译之风,甚至会威胁整个翻译行业。
关键字: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翻译策略一、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的契合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并蓬勃发展,女性主义理论的研究视野进一步得到扩展,从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中对财产权和选举权的争取迅速上升到对教育,福利,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诉求。
20年代80年代,继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人们开始对翻译活动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层面投入更多的关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女性主义开始介入翻译领域。
可以肯定的是,二者的结合并非偶然,首先,翻译是当时女性进入文学界以及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有效途径。
女性长期生活在男权制度话语的控制下,根本没有自主表达的机会,因此只能通过翻译来介入某些活动以提升自己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其次,从理论上来讲,女性与翻译在当时的等级秩序中都处于弱势地位,都处在社会的最边缘地带。
法国修辞学家梅内有一句名言:“Les belles infideles”,即“翻译像女人一样,漂亮的不忠实”。
梅内的这句谚语深刻的揭露了潜藏在西方译界的双重歧视,也反应了翻译与女人在文学等级系统以及社会等级系统中的卑微地位。
这样看来,女性主义触发翻译研究的反思是必然的。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用大写的 M 指示原文隐含的男性中心主义;
《圣经》翻译中在呼语 Brothers 的前面补 上
Sisters,即属“增补”。
2.前言和脚注(prefacing and footnoting)
加写前言与注脚在弗洛图看来是女性主义翻译中的常规
操作,这一技巧包括解释原文的背景、作者的意图,勾
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翻译策略,旨在凸显译者的
从而对女性作品或女性主义作品缺乏准确的理解和阐释,所以应
该有女性来翻译这类作品。这种理论主张无疑也给翻译领域注入
了新的元素和角度。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主要致力于:
l)重新界定译作和原作的关系,译文与原文应享有同等的地位。 2)从语言上对原文本进行解构,消除男性主义中心。消除翻译研 究和翻译实践中对女性的歧视。 3)分析翻译作品中不同性别的语言的处理及其意识形态。
苏 姗 妮
·
德
·
洛
特
宾
尼
尔
·
哈
伍
德
Susanne·De·Lotbiniere · Harwood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激进派代表人
物,拒绝翻译男性作者作品,如若翻译女性作者的作品,也会将
其中的阳性词汇主观地改为女性主义词汇。代表作有《双语人》
The Body Bilingual.提出:“要使翻译实践深受女性主义意识的影
女人身份,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女性主义身份及其在意义
的创造中作为一个积极参与者的作用。
3.劫持(hijacking)
女性主义译者往往对本身并不一定具有女性主义意 图的文本进行挪用。比如在原文采用全称阳性词的 地方,在译文中却变成了包含阳性和阴性一起的词。
如 hystory 从希腊语词根 hyst“子宫” +story 创造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ⅱ. Criticism What such a theory of translation based on equivalency ignores is the extreme difficulty in translating meaning because of the importance of co-textual (formal) and contextual( 上 下 文 ) relationships.
Here, translation theory rejoins feminist textual theory( 女 性 主 义 文 本 理 论 ) in emphasizing the polyphony(多音) of the translated text in that it foregrounds the self-reflexive elements( 自 省 元 素 ) of the translator’s/rewriter’s discourse and flaunts its work, its texuality(文本性).
Quotation The repetition of the words of others, quotation can only be the simulacraphantasm(幻象) in the Platonic system of mimesis (模仿), the impure form(不纯形式) and not the icon-copy(图像拷贝), or the pure form, a resemblance and not the truth(1979: 125).
Ⅲ. Feminist Translation
ⅰ. The Role of The Translator In translation theory, pragmatics understands the translator to be an active reader first before becoming a writer. ⅱ.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The result, according to Octavio Paz, is ‘translations of translations of translations…Every translation, up to a certain point, is an invention and as such it constitutes a unique text’ (Bassnett-McGuire, 1980: 38) …It is not transparent with respect to the original’ but as ‘transformation’ works upon the original to decentre it (Meschonnic, 1973: 307; my translation).
Theorizing Feminist Discourse/Translation
女性主义话语/翻译的理论阐释
Outline
Ⅰ. Introduction Ⅱ. Criticism on Equivalence ⅰ. Poetics of Transparency ⅱ. Criticism ⅲ. Breakthrough Ⅲ. Feminist Translation ⅰ. The Role of the Translator ⅱ.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ⅲ. Translation as Rewriting ⅳ. Summary Ⅳ. Perspective ⅰ. Several New Concepts ⅱ. Conclusion
Ⅰ. Introduction
In this, feminist discourse presents transformation as performance as a model for translation.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xt is conceived within the axioms of topology(拓扑学: 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个研究连续性现象的数学分 支 ). However, this is at odds with the long dominant theory of translation as equivalence grounded in a poetics of transparence(透明诗学).
Quotation & Parody Both quotation and parody concern themselves with interdiscursive(互为话语 的) repetition, repetition considered to be a thing in itself, a fact of language. The value of the repetition is a supplement of meaning.
Parody Like quotation and other modes of repetition, parody is a mise-en-abyme( 图 像 的 图 像 ), a ‘mirroring’ of the origins of the process of realistic figuration(现实成形) and consequently has a meta-fictional(元小说:有关小说的小说) function(Payant, 1980: 29). Like translation, parody consists of two text-worlds, those of parodist and target, received by the reader at another time and place and based on two connected models o communicatmanhandling the text in translation would involve the replacement of the modest, selfeffacing translator. Conclusion The feminist translator, affirming her critical difference, her delight in interminable re-reading and re-writing, flaunts the signs of her manipulation of the text. The feminist translator immodestly flaunts her signature in italics, in footnotes-even in a preface.
ⅲ. Breakthrough Equivalence is located between the codingdecoding operations of two text systems(文本系 统) rather than between the contents or words of two messages. As Bassnett/McGuire frames this: Author-Text-Receiver=Translator-Text-Receiver 原文作者—原文—原文读者=译者—译文—译文 读者.
ⅳ. Summary In light of this rewriting, the concept of translation is enlarged to include imitation, adaptation, quotation, pastiche, parody-all different modes of rewriting: in short, all forms of interpenetration( 渗 透 ) of works and discourses. When translation is concerned not only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languages but between two text systems(文本系统), literary translation becomes a text in its own right so that the traditional boundary set up to separate original works from their translations collapses. As a corollary, there is a reassessment of the status of the source text overvalued in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which are blind to the id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ir textual manipulations.
Perspective
Difference Though traditionally a negative topos in translation, ‘difference’ becomes a positive one in feminist translation. As feminist theory has been concerned to show, difference is a key factor in cognitive processes and in critical praxis. Meaning discerned and assigned by the translator becomes visible in the gap or the surplus which separates target from source text. (Brisset, 1985: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