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之七:残留氯乙烯单体含量

合集下载

各国食品接触材料的限量

各国食品接触材料的限量

食品接触材料限值中国部分第一节:塑料一:食品包装用聚乙烯(PE)制品的卫生标准1: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树脂卫生标准中的理化指标(GB 9691-1998)指标名称指标(%)干燥失重≤0.15灼烧残渣≤0.20正己烷提取物≤2.002: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中的理化指标(GB 9687-1998)项目指标(mg/L)蒸发残渣4%乙酸60℃ 2h65%乙醇20℃ 2h正己烷20℃ 2h ≤30≤30≤60高锰酸钾消耗量水60℃ 2h ≤10重金属4%乙酸60℃ 2h ≤1脱色实验65%乙醇冷餐油或无色油脂四种浸泡液阴性二:食品包装用聚丙烯(PP)制品的卫生标准1: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树脂卫生标准中的理化指标(GB 9693-1988)指标名称指标(%)正己烷提取物≤22: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中的理化指标(GB 9688-1998)项目指标(mg/L)蒸发残渣4%乙酸60℃ 2h正己烷20℃ 2h ≤30≤30高锰酸钾消耗量水60℃ 2h ≤10重金属4%乙酸60℃ 2h ≤1脱色实验65%乙醇冷餐油或无色油脂四种浸泡液阴性三: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PS)制品的卫生标准1: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树脂卫生标准中的理化指标(GB 9692-1998)项目指标(%)项目指标(%)干燥失重≤0.2 乙苯≤0.3挥发物≤1.0 正己烷提取物≤1.5苯乙烯≤0.52: 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中的理化指标(GB 9689-1998)项目指标(mg/L)蒸发残渣4%乙酸60℃ 2h65%乙醇20℃ 2h ≤30≤30高锰酸钾消耗量水60℃ 2h ≤10重金属4%乙酸60℃ 2h ≤1脱色实验65%乙醇冷餐油或无色油脂阴性四种浸泡液四:食品包装用聚氯乙烯(PVC)制品的卫生标准1:食品包装用聚氯乙烯树脂卫生标准中的理化指标项目指标(mg/kg)氯乙烯≤51,2-二氯乙烯(乙炔法)≤21,2-二氯乙烯(乙烯法)≤1502:聚乙烯相关的卫生标准国家标准氯乙烯(mg/kg)高锰酸钾消耗量(mg/L)蒸发残渣(mg/L)重金属(以铅计)(mg/L)脱色实验水4%乙酸20%乙醇正己烷GB 9681-1998 1 10 - 30 30 150 1 阴性GB/T 10805-1989 1 10 - 30 30 30 1 阴性GB 14944-1994片1.0 10 30 30 30 30 1.0 -GB 14944-1994粒1.0 10 - 0.10 - - - -五:食品包装用聚碳酸脂(PC)卫生标准1:食品包装用聚碳酸脂树脂卫生标准中的理化指标(GB 13116-1991)项目指标(mg/L)提取物4%乙酸6h(回流)20%乙醇6h(回流)正己烷6h(回流)水6h(回流)≤15≤15≤15≤15高锰酸钾消耗量水6h(回流)≤10重金属4%乙酸6h(回流)≤1.0酚水6h(回流)≤0.052:品包装用聚碳酸脂成型品卫生标准中的理化指标(GB 14942-1994)项目指标(mg/L)蒸发残渣4%乙酸95±5℃ 6h正己烷20±5℃ 6h水95±5℃ 6h20%乙醇95±5℃ 6h ≤30≤30≤30≤30酚水95±5℃ 6h ≤0.05高锰酸钾消耗量水95±5℃ 6h ≤10重金属(以铅计)4%乙酸95±5℃ 6h ≤1脱色实验冷餐油或无色油脂四种浸泡液阴性六:食品包装用聚酯制品(PET)卫生标准1:食品包装用聚酯卫生标准中理化指标(GB 13114-1991)项目指标(%)提取物4%乙酸0.5h(回流)≤0.565%乙醇2h(回流)≤0.5正己烷1h(回流)≤0.5水0.5h(回流)≤0.5重金属(以Pb计)4%乙酸2h(回流)≤1.0重金属(以Sb计)水2h(回流)≤1.52:食品包装用聚酯制品卫生标准中理化指标(GB 13113-1991)项目指标(mg/L)蒸发残渣4%乙酸60℃ 0.5h ≤30正己烷20℃ 0.5h ≤30水60℃ 0.5h ≤3020%乙醇20℃ 0.5h ≤30高锰酸钾消耗量水60℃ 0.5h ≤10重金属(以Pb计)4%乙酸60℃ 0.5h ≤1重金属(以Sb计)同上≤0.05脱色实验冷餐油或无色油脂四种浸泡液阴性七:食品包装用不饱和聚酯制品(UP)的卫生标准1:食品包装用不饱和聚酯树脂及其玻璃钢制品卫生标准中的理化指标(GB 13115-1991)项目指标(mg/L)蒸发残渣4%乙酸60℃ 2h ≤30正己烷20℃ 2h ≤3065%乙醇20℃ 2h ≤30高锰酸钾消耗量水60℃ 2h ≤10重金属(以Pb计)4%乙酸60℃ 2h ≤1乙苯类化合物(以苯乙烯计)(%)树脂模版玻璃钢制品≤0.2≤0.1八:食品包装用三聚氰胺制品(MF)的卫生标准1:食品包装用三聚氰胺制品(MF)的卫生标准项目指标(mg/L)蒸发残渣水60℃ 2h ≤10高锰酸钾消耗量水60℃ 2h ≤10重金属(以Pb计)4%乙酸60℃ 2h ≤1甲醛4%乙酸60℃ 2h ≤30脱色实验65%乙醇冷餐油或无色油脂四种浸泡液阴性九:食品包装用橡胶制品的卫生标准1: 食品包装用橡胶制品的卫生标准中的理化指标项目指标(mg/L)高压锅密封圈其他奶嘴蒸发残渣4%乙酸60℃ 0.5h正己烷回流0.5h水60℃ 0.5h20%乙醇60℃ 0.5h -≤500≤50- ≤2000≤2000≤30≤40 ≤120-≤30-高锰酸钾消耗量水60℃ 0.5h ≤40 ≤40 30重金属(以Pb计)4%乙酸60℃ 0.5h ≤1 ≤1 1重金属(以Zn计)4%乙酸60℃ 0.5h ≤100 ≤20 30残留丙烯腈(mg/kg)≤11 ≤11 -十:食品包装用尼龙6制品的卫生标准1: 食品包装用尼龙6成品的卫生标准(GB 16332-1996)项目指标(mg/L)蒸发残渣4%乙酸60℃ 0.5h正己烷<20℃ 1h水60℃ 0.5h20%乙醇60℃ 0.5h ≤30≤30≤30≤30高锰酸钾消耗量水60℃ 0.5h ≤10重金属(以Pb计)4%乙酸60℃ 0.5h ≤1己内酰胺水100℃ 1h ≤15脱色实验乙醇冷餐油或无色油脂四种浸泡液阴性十一:一次性可降解餐具的相关卫生标准1: 一次性可降解餐具的相关卫生标准中的理化指标项目名称指标(mg/L)纸板涂膜纸浆模塑植物纤维模塑使用粉模塑蒸发残渣水60℃ 2h正己烷20℃ 2h4%乙酸60℃ 2h65%乙醇20℃ 2h≤30高锰酸钾消耗量水60℃ 2h ≤10 -- -- --重金属(Pb)4%乙酸60℃ 2h ≤1重金属(As)4%乙酸60℃ 2h ≤1重金属(Cd)4%乙酸60℃ 2h -- -- ≤0.2 --二胺基甲苯4%乙酸60℃ 2h ≤0.04 -- -- --氟(F)水60℃ 2h -- ≤0.2 -- --脱色实验乙醇冷餐油或无色油脂四种浸泡液阴性第二节:金属一:不锈钢制品包装的卫生标准1:不锈钢食具容器卫生标准中的理化指标(GB 9684-88)项目指标(mg/L)奥氏体型不锈钢马氏体型不锈钢铅(Pb)10 1.0铬(Cr)0.5 --镍(Ni) 3.0 1.0镉(Cd)0.02 0.02砷(As)0.04 0.04注:4%乙酸煮沸30min,再室温放置24h.二:铝制制品包装的卫生标准1:铝制制品包装的卫生标准中的理化指标项目指标(mg/L)锌(Zn)1铅(Pb)回收铝0.2铅(Pb)精铝--镉(Cd)0.02砷(As)0.04注:4%乙酸煮沸30min,再室温放置24h三:食品罐头内壁涂料的卫生标准1:食品罐头内壁涂料卫生标准中理化指标(GB 4805-1994)项目指标(mg/L)酚醛树脂涂料中游离酚10%环氧酚醛涂料中游离酚 3.5%游离酚0.1游离甲醛0.1蒸发残渣水95℃ 0.5h正己烷37℃ 2h4%乙酸60℃ 0.5h20%乙醇60℃ 0.5h 均30高锰酸钾消耗量10第三节:陶瓷及搪瓷一:陶瓷包装的卫生标准(GB 13121-91)1:陶瓷食具容器的理化指标项目指标(mg/L)铅(Pb)7镉(Cd)0.52:与食品接触的陶瓷制品中铅、镉溶出量允许极限(GB12651-2003)容器非特殊装饰产品特殊装饰产品铅(Pb)镉(Cd)铅(Pb)镉(Cd)扁平5.0 0.50 7.0 0.50除杯外的小空心制品2.0 0.30 5.0 0.50杯类0.5 0.25 2.5 0.25除罐外的大空心制品1.0 0.25 2.5 0.25罐0.5 0.25 1.0 0.253:与食物接触瓷质器皿释放的铅和镉是允许值(AM-AM-FS-Is-0283)与食物接触瓷质器皿分类最大铅释放量最大镉释放量(mg/dm2)(mg/L)(mg/dm2)(mg/L)非烹调食物器皿扁平餐具0.8 0.07凹形餐具(≤3L)0.8 0.07烹调器皿扁平餐具0.1 0.05凹形餐具(≥3L)0.4 0.07桶和容器通过扁平样测试(≥3L)0.1 0.054:饮料镶边的允许极限铅(Pb)(mg/每件物品)镉(Cd)(mg/每件物品)2.0 0.20二:搪瓷包装的卫生标准1:搪瓷食具容器的理化指标(GB 4804-84)项目指标铅(Pb)1.0镉(Cd)0.5锑(Sb)0.7注:以上均为不低于20℃的室温浸泡24h。

聚氯乙烯卷材地板中有害物质检测

聚氯乙烯卷材地板中有害物质检测
(6)样品的贮存与保管:把水分含量合格的试样,按批号装满于广口瓶中, 密封保存。必须在24 h内进行测定。凡是超过24 h者,要注明试样的贮 存时间。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子项目一 聚氯乙烯卷材地板中氯乙烯单 体含量测定
任务二操作训练
试样溶液配备 从试样的聚氯乙烯层中切取0. 3~0. 5 g(准确到0. 1 mg),置于样品瓶中,
质,其材料是一种非结晶性材料。PVC材料在实际使用中经常加入稳定 剂、润滑剂、辅助加工剂、色料、抗冲击剂及其他添加剂。具有色泽鲜 艳、不易燃性、高强度、耐气候变化性以及优良的几何稳定性。PVC对 氧化剂、还原剂和强酸都有很强的抵抗力。然而它能够被浓氧化酸如浓 硫酸、浓硝酸所腐蚀并且也不适用与芳香烃、氯化烃接触的场合。 2. PVC的分类 PVC可分为硬PVC和软PVC。
下一页 返回
子项目二 聚氯乙烯卷材地板中重金属含 量测定
任务一仪器与试剂的认知与准备
1.仪器 (1)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配备铅、镉、铬空心阴极灯,并装有通入空气
和乙炔的燃烧器。 (2)分析天平。 (3)容量瓶:100 mL。 2.试剂 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所用水均符合GB/T6682中三级水的要求。 (1)盐酸:1.0 mol/L。 (2)盐酸溶液:0. 07 mol/L。
下一页 返回
子项目三 聚氯乙烯卷材地板中挥发物含 量测定
VOC对人体的影响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气味和感官,包括感官刺激,使人感觉干燥。 二是钻膜刺激和其他系统毒性导致的病态,如VOC很容易通过血液一大
脑的障碍,从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因此当VOC达到一定浓度 时,会引起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引发抽搐、昏 迷,伤害肝脏、肾脏、大脑和神经系统,造成记忆力减退等严重后果。 三是具有基因毒性和致癌性(当然,VOC对人的影响与其浓度有关)。

19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聚氯乙烯卷材地板中有害物质限量

19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聚氯乙烯卷材地板中有害物质限量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聚氯乙烯卷材地板中有害物质限量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聚氯乙烯卷材地板(又称聚氯乙烯地板革)中氯乙烯单体、可溶性铅、可溶性镉和其他挥发物的限量、试验方法、抽样和检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以聚氯乙烯树脂为主要原料并加入适当助剂,用涂敷、压延、复合工艺生产的发泡或不发泡的、有基材或无基材的聚氯乙烯卷材地板(以下简称为卷材地板),也适用于聚氯乙烯复合铺炕革、聚氯乙烯车用地板。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 T 2918—1998 塑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GB / T 4615—1984 聚氯乙烯树脂中残留氯乙烯单体含量测定方法3 要求3.1 氯乙烯单体限量卷材地板聚氯乙烯层中氯乙烯单体含量应不大于5 mg /kg。

3.2 可溶性重金属限量卷材地板中不得使用铅盐助剂;作为杂质,卷材地板中可溶性铅含量应不大于20 mg /m 2。

卷材地板中可溶性镉含量应不大于20 mg / m2。

3.3 挥发物的限量卷材地板中挥发物的限量见表1。

表1 挥发物的限量单位为克每平方米4 抽样4.1 按有关产品标准规定执行,相关产品标准无抽样规定时按6.1执行。

4.2 从每批产品中随机抽取1卷样品。

4.3去掉样品卷最外3层后抽取,沿产品长度方向裁取1 m。

4.4 样品抽取后,用非聚氯乙烯塑料袋密封在阴凉处放置,不应进行任何特殊处理。

5 试验方法5.1 时效自生产之日起在仓储条件下放置7d后进行试验。

5.3 氯乙烯单体含量的测定从试样的聚氯乙烯层切取0.3g ~ 0.5g,按GB / T 4615—1984规定测定氯乙烯单体含量。

5.4 可溶性重金属含量的测定5.4.1 仪器:原子吸收光谱仪(石墨炉),分析天平(感量0.000 1g)。

本体法PVC树脂残留氯乙烯单体含量超标原因及调整措施

本体法PVC树脂残留氯乙烯单体含量超标原因及调整措施

第48卷第12期 2020年12月聚氯乙烯 Polyvinyl ChlorideVol .48, No . 12 Dec . , 2020【科研与生产】本体法P V C 树脂残留氯乙烯单体含量超标原因及调整措施王西能*(新疆中泰化学托克逊能化有限公司,新疆吐鲁番830〇24)[关键词]本体法P V C 树脂;残留氯乙烯含量;表观密度;颗粒形态;真空;汽提[摘要]分析残留氯乙烯含量超标树脂的质量,深人讨论本体聚合过程,找到了本体法P V C 树脂残留氯乙 烯含量超标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工艺优化和配方调整,使本体法P V C 树脂残留氯乙烯含量从2 000 pg/g 降至5 pg /g 以下,解决了制约本体法P V C 树脂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

[中图分类号]TQ 325.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9 -7937(2020) 12 -0001 -05Cause of excess vinyl chloride content in bulk PVC resin and adjustment measuresWANG X i9 neng(Xinjiang Zhongtai Chemical Toksun Energy Chemical C o . , L td.,Turpan 830024,China )Key words : bulk PVC resin ; residual vinyl chloride content ; apparent density ; particle morpholo ­gy ;vacuum ; strippingAbstract : Through the quality analysis of the bulk PVC resin with excess residual vinyl chloridecontent and in-depth discussion on the bulk polymerization process , the reasons for the excess residual vi ­nyl chloride content in the bulk PVC resin were found out . Process optimization and formula adjustment were made to target the reduction in the residual vinyl chloride content of bulk PVC resin from 2 000 jxg /g to blow 5 jxg /g , thus the key problem restricting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of bulk PVC resin was solved .新疆中泰化学托克逊能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托克逊能化)20万t /a 本体法P V C 生产装置于 2019年11月建成投产。

聚氯乙烯车间原辅材料规格及质量指标

聚氯乙烯车间原辅材料规格及质量指标

聚氯乙烯车间原、辅材料规格及质量指标1.氯乙烯单体:密度0.911㎏/L 沸点-13.9℃熔点-153.8℃临界温度156.5℃临界压力55.2atm 纯度≥99.99%乙炔含量≤0.001%高沸物≤0.001%氯化氢含量≤2ppm(1ppm)水分≤250ppm铁≤1ppm 醛(乙醛)≤5ppm二氯乙烷≤30ppm 氯甲烷≤80ppm2.分散剂:1)聚乙烯醇KP-08分子式:-{CH2-CH(OH)-}m{CH2-CH(-O-COCH3)-}n性质:此品为白色粉末,比重1.2~1.3,不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

醇解度:73.0~75.0(mol,%);粘度:6.0~9.0cps(4%水溶液,200C);PH值: 5.0~7.0(4%水溶液),贮存阴凉干燥处。

2)聚乙烯醇KH-17分子式:-{CH2-CH(OH)-}m{CH2-CH(-O-COCH3)-}n性质:此品为白色粉末,比重1.2~1.3,溶于水,不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

醇解度:78.5~81.5(mol,%);粘度:32~38mpas(4%水溶液,200C);PH值: 5.0~7.0(4%水溶液),贮存阴凉干燥处。

3)聚乙烯醇L-11分子式:性质:本品为黄色颗粒,比重,溶于水,不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

醇解度:71.5-73.5%粘度:5.5-7.5 mpas(4%水溶液,200C)PH值:5.0~7.0(4%水溶液),贮存阴凉干燥处。

挥发份:3.0%4)聚乙烯醇LM-10HD分子式:性质:醇解度:38.0-42.0mol%粘度:4.5-5.7 mpas(4%水溶液,200C)PH值; 5.0~7.0(4%水溶液),贮存阴凉干燥处。

5)聚乙烯醇L-9分子式:-{CH2-CH(OH)-}m{CH2-CH(-O-COCH3)-}n 性质:此品为黑稻草色,无味颗粒粉末,溶于水,几乎不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

醇解度:69.5~72.5(mol,%);粘度:6.0~6.5cps(4%水溶液,200C);本品应室内贮存,远离潮湿地带,发热物质(超过80 0C)和明火-CH2。

偏氯乙烯-氯乙烯共聚树脂编制说明

偏氯乙烯-氯乙烯共聚树脂编制说明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偏氯乙烯-氯乙烯共聚树脂》(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及简要起草过程(一)任务来源根据2007年3月全国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国家卫生标准修订工作协作组第1次会议的制标计划分工和卫生部食品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2007-2008年卫生标准制(修)订项目委托协议书》(食标发[2007]44号)要求,由我所负责修订《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偏氯乙烯-氯乙烯共聚树脂卫生标准》,我所会同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南通汇羽丰新材料有限公司、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电化厂等联合组成了修订标准项目组。

(二)简要起草过程2007年7月-2008年2月,本项目组完成了国内外相关资料的收集和调研,了解了近20年来国内外产品卫生质量的动态情况,对国内企业产品生产配方、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等进行了调研,特别是专程考察了江苏南通汇羽丰新材料有限公司、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电化厂、山东新程金锣肉制品有限公司等。

2008年3-8月,完成了对3家国内企业计42件树脂和8件成型品样品(其中包括18件国外产品)的采集和检测工作。

检测项目包括偏氯乙烯单体残留量、氯乙烯单体残留量、重金属(以Pb 计)等3项指标,样品检测方法按GB/T 14943《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聚乙氯烯树脂及成型品中残留1,1-二氯乙烷的分析方法》和GB/T 5009.60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进行。

2008年9月,完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

2008年11月,完成了《标准(报批稿)》、《编制说明》和《征求意见汇总处理表》。

2008年12月和2009年1月卫生部食品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分委员会年会和卫生部食品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查了本标准并提出了修改意见,根据修改意见形成本编制说明。

2010年7月按《食品安全法》和第一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委员会食品相关产品分委会第一次会议的要求作了相应文字和格式修改,最终形成本编制说明。

PVC中残留氯乙烯含量的测定

PVC中残留氯乙烯含量的测定

(3)选择固定液的原则
• 一般按“相似相容”原则选择:
被测物极性和性质与固定液极性和性质类似
五.气相色谱法理论基础
(一).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
色谱流出曲线:由检测器输出的电信号强度对时间作图所
绘制的曲线,又称为色谱图 基线:是在操作条件下,没有组分流出时的流出曲线。基 线反映仪器 (主要是检测器) 的噪音随时间的变化。 色谱峰:是流出曲线上的突起部分。每个峰代表样品中的 一个组分。 保留值(定性参数 ):死时间、死体积、保留时间、调整
1. 担体(亦称载体)
担体是一种多孔的惰性固体。对担体要求: 比表面积大 热稳定性好 化学惰性

机械强度好
担体分类
硅藻土型和非硅藻土型两类。
硅藻土型由于加工处理方法不同,又分为白色担体和
红色担体两种。这两种担体在机械强度、表面惰性、表面
孔径和比表面积等方面有所不同,白色担体适于分离极性
一般可按固定液的极性来分类 规定:ββ′一氧二丙腈的相对极性为100,
角鲨烷的相对极性为0,
以此二者为标准进行分类。在相对极性0~100 之间,每20为一级,用“﹢”号表示,如ββ′一氧
二丙腈为“+5”,是强极性固定液。
几种常用的固定液
几种常用的固定液 名 称 相对 极性 角鲨烷 甲基硅油 邻苯二甲酸二壬脂 磷酸邻三甲基苯脂 有机皂土—34 β β ′—氧二丙腈 聚乙二醇—20M 0 +1 +2 +3 +4 +5 氢键型 4428 2308 0 205~229 802 1420 乙醚 氯仿 乙醚,甲醇 甲醇 甲苯 甲醇,丙酮 乙醇,氯仿 麦氏常数 常用溶剂 最高使用 温度/℃ 140 200 130 100 200 100 200 烃类,非极性有机化合物 非极性,弱极性有机化合物 烃,醇,醛,酮,酯,酸等 烃类,芳烃,酯类异构物,卤化物 芳烃,对于二甲苯异构物由高选择性 伯胺,仲胺,不饱和烃,环烷烃,芳烃 醇,醛,酮,脂肪酸,酯 分析对象

PVC树脂粉质量指标相关知识解析

PVC树脂粉质量指标相关知识解析

采用标准 GB/T5761-2006 GB/T2914-2008 GB/T2915-1999 GB/T2917.1-2002 GB/T3400-2002 GB/T3401-2007 GB/T4611-2008 GB/T4615-2008 GB/T15595-2008 GB/T20022-2005 GB/T9349-2002
4.结果表示 对每次测定按1式计算挥发物的质量分数w,数值以%表示 m2-m3
w=
×100....................(1)
m2-m1 式中: m1------空称量瓶及盖(经加热并冷却)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 m2------加热前称量瓶,盖及试样的质量分数,单位为克。 m3------加热后称量瓶,盖及试样的质量分数,单位为克。 如果试样两次测定值之差的绝对值小于0.10%用其计算平均值, 修约至0.01%。否则,再次进行测定,直至满足要求。但若两次测定值 均小于0.30%,则忽略其绝对值之差直接计算平均值。
聚氯乙烯制品都有哪些
PVC制品可以说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制品包括:家具,橱柜,室内外装饰,建材,白板, 广告板,护墙板,地板,电子仪表产品外壳,汽车 配件,水管,吊顶,电缆绝缘,软管,电线套管, 门,窗,床垫,楼梯扶手,塑料袋,塑料瓶,发泡 板,水洗皮(人造革),透明薄壁容器,包装袋, 雨衣,桌布,窗帘,塑料大棚,地膜,拖鞋,鞋 底 ,雨衣,雨靴,行李包,玩具,体育运动用品 等…
1.原理
将过量的邻苯二甲酸二辛脂(DOP)加入到定量的树脂 中,在规定的条件下将混合物离心分离,计算保留在树脂中 增塑剂的量 2.仪器和材料 离心机 、砂芯试管、DOP 、天平 3.步骤 称取砂芯试管的质量,精确至0.1mg。而后在试管中称取 约1g的试样,精确至0.1mg,用滴定管加入2mlDOP,放置 10min. 打开离心机,使其样品底部位置的离心加速度为 11000m/s2--13000m/s2,转动60min,待离心机静止后,取出 离心管,仔细擦去外壁上残留的DOP并称量,精确至0.1mg

聚氯乙烯GBT--5761-2006

聚氯乙烯GBT--5761-2006

悬浮法通用型聚氯乙烯树脂Suspension polyvinyl Chloride resins of general purposeGB/T 5761-2006代替 GB/T 5761-19932006-09-14发布 2007-02-01实施前言本标准对应于ASTMD 1755:1992(2001年确认)《聚氯乙烯树脂规范》,与ASTMD 1755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代替GB 5761-1993《悬浮法通用型聚氯乙烯树脂》。

本标准与GB 5761-1993的技术差异为:——对范围进行了调整(1993年版的第1章;本版的第1章);——修改了部分物化性能指标(1993年版的4.2;本版的4.2); ——修改了型式检验项目中抽检项目的检验周期(1993年版的6.3.2;本版的6.3.2);——取消了样品保存期限——删除了附录B “白度(160℃,10min )试验方法”;——增加了附录B “聚氯乙烯树脂干筛试验方法”。

本标准的附录A 和附录B 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聚氯乙烯树脂产品分会(SAC/TC 15/SC 7)归口。

本标准委托全国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聚氯乙烯树脂产品分会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锦西化工研究院、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乐金大沽化学有限公司、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大沽化工有限公司、福建省东南电化股份有限公司、河北沧州化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沛云、孙丽娟、赵阳、姜军、张英民、谌绍铜、方向阳、孙文育。

本标准于1986年首次发布,1993年第一次修改。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应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悬浮法通用型聚氯乙烯树脂的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以悬浮法生产的通用型聚氯乙烯树脂。

给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国家标准

给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国家标准

给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国家标准给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0002.1-1996neq ISO 4422:1990ISO 4422:2:1996代替GB 10002:1-88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以聚氯乙烯树脂为主要原料,经挤出成型的给水用硬聚氯乙烯管材(以下简称管材)的材料、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物内外(架空或埋地)给水用管材。

本标准规定的管材适用于压力下输送温度不超过45?的水,包括一般用途和饮用水的输送。

2 引用标准下外标准所包含有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033-86 塑料密度和相对密度试验方法GB 4615-84 聚氯乙烯树脂中残留氯乙烯单体含量测定方法GB 574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6111-85 长期恒定内压下热塑管材耐破坏时间的测定方法GB 6671.1-86 硬聚氯乙烯(PVC)管材纵向回缩率的测定GB 8802-88 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及管件维卡软化温度测定方法GB 8805-88 硬质塑料管材弯曲度测量方法GB 8806-88 塑料管材尺寸测量方法GB 9644-88 硬聚氯乙烯(PVC-U)饮水管材和管件,铅、锡、镉、汞的萃取方法及允值1/7GB 13526-92 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二氯甲烷浸渍试验方法GB 14152-93 热塑性塑料管材耐外冲击性能试验方法,真实冲击率法3 材料3.1生产管材的材料应以PVC树脂为主,加入为生产符合本标准的管材所必要的添加剂组成的混合。

混合料中不允许加入增塑剂。

3.2 允许使用满足本标准的本厂的回头料。

不得使用其他再加工材料。

4 产品分类4.1 产品按连接形成分为弹性密封圈连接型和溶剂粘接型,见图1和图2。

PVC知识

PVC知识

PVC技术知识介绍:老化白度和热稳定性时间PVC树脂的老化白度和热稳定性时间反映了树脂的热稳定性能,但这些指标又不能作为树脂热稳定性好坏的标尺,因为在一定数值范围内,数值低的,加工过程中所体现的热稳定性并不一定差,这和PVC树脂聚合过程及其结构有关。

但一般讲,树脂老化白度低,说明PVC分子缺陷结构较多,热稳定性差。

另外,老化白度的高低对树脂加工成型的着色有重要影响。

青岛海晶吴明静等[1]研究表明,(1)老化白度低的PVC因其热稳定性不好,在加工时塑料制品会出现色差。

对于PVC来说,老化白度指标比热分解温度指标史能反映热稳定性。

(2)老化白度低的PVC虽然具有较高的表观密度,但能消耗较多的稳定剂而延长其塑化时间。

提高PVC树脂热老化白度的主要措施有:(1)单体中含铁量控制2³10-6以下;(2)在生产高型号PVC树脂时,加入可消耗高能自由基的链转移剂;(3)聚合转化率控制在80%左右时出料;(4)加入低于0.02%的C7~9酸锌等。

国标中规定白度(160°C,10min)的测定按GB/T15595进行。

其中试样受热温度为(160±1)°C,时间为10min。

若用户对热稳定性还有其他要求时,可由供需双方协商,选用GB/T2917.1或GB/T9349进行测定。

具体测定方法:(1)称取9.5~10.5g树脂样品,均匀地铺在称量瓶(φ75mm ³35mm)中,然后在热老化试验箱(带转动盘和风机)外把装有样品的称量瓶先放在转盘上,用夹子固定。

(2)将试验箱升温并调控在(160±1)°C,把转盘迅速的安放在试验箱中,使样品瓶的上平面距温度计1cm,立即关门计时,转动转盘。

这时试验箱的温度不低于155°C,并继续升温至(160±1)°C。

(3)10min±5s,关闭试验箱电源,取出转盘,用样品勺把结块样品压碎并均匀混合。

聚氯乙烯的聚合原理

聚氯乙烯的聚合原理

聚氯乙烯的聚合一、聚氯乙烯悬浮聚合原理聚氯乙烯工业化生产方法有四种:悬浮法、乳液法、本体法、微悬浮法。

悬浮聚合:通过强力搅拌并在分散剂的作用下,把单体分散成无数的小液珠悬浮于水中由油溶性引起剂引起而进行的聚合反应。

溶有引起剂的单体以液滴状悬浮于水中进行自由基聚合的方法称为悬浮聚合法。

整体看水为连续相,单体为分散相。

聚合在每一个小液滴内进行,反应机理与本体聚合相同,可看做小液珠本体聚合。

悬浮聚合体系普通由单体、引起剂、水,分散剂四个基本组分组成。

悬浮聚合体系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需借搅拌和分散剂维持稳定。

在搅拌剪切作用下,溶有引起剂的单体分散成小液滴,悬浮于水中引起聚合。

不溶于水的单体在强力搅拌作用下,被粉碎分散成小液滴,它是不稳定的,随着反应的进行,分散的液滴又可能凝结成块,为防止粘结,体系中必须加入分散剂。

悬浮聚合产物的颗粒粒径普通在0.05~0.2mm。

其形状、大小随搅拌强度和分散剂的性质而定。

悬浮聚合法的典型生产工艺过程是将单体、水、引起剂、分散剂等加入反应釜中,加热,并采取适当的手段使之保持在一定温度下进行聚合反应,反应结束后回收未反应单体,离心脱水、干燥得产品。

悬浮聚合所使用的单体或者单体混合物应为液体,要求单体纯度≥99.9%。

表1.氯乙烯单体的指标,% 水,ppm 铁,ppm 乙醛,ppm 低沸物,ppm 高沸物,ppm 纯度≥99.9 ≤300 ≤5≤10≤10≤500在工业生产中,引起剂、份子量调节剂分别加入到反应釜中。

引起剂用量为单体量的0.1% ~ 1%。

悬浮聚合目前大都为自由基聚合,但在工业上应用很广。

如聚氯乙烯的生产75%采用悬浮聚合过程,聚合釜也渐趋大型化;聚苯乙烯及苯乙烯共聚物主要也采用悬浮聚合法生产;其他还有聚醋酸乙烯、聚丙烯酸酯类、氟树脂等。

聚合在带有夹套的搪瓷釜或者不锈钢釜内进行,间歇操作。

大型釜除依靠夹套传热外,还配有内冷管或者(和)釜顶冷凝器,并设法提高传热系数。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壁纸中有害物质限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壁纸中有害物质限

醋酸胺,加水稀释到 1000mL。
以上标准溶液在使用前应进行标定。
将 1mL 甲醛溶液置于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 1 000mL,并按以下步骤进行标 吸取 20mL 稀释后的甲醛溶液 A, 与 25 mL 碘溶液和 10mL 氢氧化钠溶液混合, 放在暗处保存 15min,再加入 15mL 硫酸溶液。用硫代硫酸钠溶液反滴定过量的 碘,接近滴定终点时,加几滴淀粉溶液作为指示剂。用 20mL 水作空白平行试验, 并按式(3)计算甲醛溶液 A 的浓度。 1000 c V0 V c' 15 20 式中: c——甲醛溶液 A 的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V—试样耗用硫代硫酸钠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o——空白样耗用硫代硫酸钠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c'——硫代硫酸钠溶液的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6.3.4.2 甲醛标准溶液 B 按照标准溶液 A 的浓度,计算出含 15mg 甲醛所需标准溶液 A 的体积。用微 量滴定管量取此体积的甲醛标准溶液 A 至容量瓶中,加水稀释到 1000mL。 注,1mL 这样的溶液含 15ug 的甲醛溶液。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壁纸中的重金属(或其他)元素、 氧乙烯单体及甲醛三种有害物
质的限量、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本标准主要适用于以纸为基材的壁纸。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 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 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4615—1984 GB/T 10342 GB/T 10739 187:1984)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壁纸 wallpapers 主要以纸为基材, 通过胶粘剂贴于墙面或天花板上的装饰材料,不包括墙毡 及其他类似的墙挂。 4 要求 壁纸中的有害物质限量值应符合表 1 规定。 表 1 壁纸中的有害物质限量值 有害物质名称 钡 镉 铬 重金属(或其他)元素 铅 砷 汞 硒 锑 氯乙烯单体 甲醛 5 试样的采取、制备和预处理 单位为毫克每千克 限量值 ≤1000 ≤25 ≤60 ≤90 ≤8 ≤20 ≤165 ≤20 ≤1.0 ≤120 聚氯乙烯树脂中残留氯乙烯单体含量测定方法 纸张的包装和标志 纸 浆 、 纸 和 纸 板 试 样 处 理 与 试 验 的 标 准 大 气 (eqv IS0

聚合中控

聚合中控

单体杂质对聚合的影响
• 乙炔:活泼的链转移剂,易和大分子自由基发生转移反 应,这种转移反应速率比单体高,但产生游离基的活性 都比较低,因此,不仅使PVC聚合度降低,还使聚合速率 变慢。同时,所产生的炔型游离基进行链增长反应,使 PVC大分子中含烯丙基氯(或乙炔基)链节,导致 PVC产 品的热稳定性变坏。 • 高沸物(二氯乙烷、乙醛等):均为链转移剂,会降低 聚合度。不过低含量存在,可以清除PVC大分子端基双键, 对PVC热稳定性有一定好处,一般认为乙醛等高沸物在较 高含量下才显著影响聚合度及反应速率。 • 铁:无论水、单体、引发剂还是分散剂中的铁,都对聚 合反应有不利的影响。一是延长诱导期、使反应速度变 慢,二是使产品热稳定性变坏、产品带色。 • 水:单体中含水量过高时,不仅易产生酸性,形成铁离 子,带到聚合体系中,同时会影响VCM的精确加料量。
反应方程式 nCH2=CHCl→ [CH2-CHCl]n
氯乙烯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加入适量的助剂,经 过聚合反应生成聚氯乙烯。 特点:不可逆、放热、体积缩小、各种助剂。 步骤:链引发、链转移、链终止。
聚合反应的分类
乳液聚合(emulsion polymerization):是高分子合成过 程中常用的一种合成方法,因为它以水作溶剂,对环境十 分有利。在乳化剂的作用下并借助于机械搅拌,使单体在 水中分散成乳状液,由引发剂引发而进行的聚合反应。 本体聚合(bulk polymerization ;mass polymerization ):是单体(或原料低分子物)在不加溶 剂以及其它分散剂的条件下,由引发剂或光、热、辐射作 用下其自身进行聚合引发的聚合反应。有时也可加少量着 色剂、增塑剂、分子量调节剂等。液态、气态、固态单体 都可以进行本体聚合。 悬浮聚合:溶有引发剂的单体以液滴状悬浮于水中进行自 由基聚合的方法称为悬浮聚合法。整体看水为连续相,单 体为分散相。聚合在每个小液滴内进行,反应机理与本体 聚合相同,可看作小珠本体聚合。

仪器分析技术 第二版 项目3 PVC产品残留氯乙烯单体的含量的测定

仪器分析技术 第二版 项目3 PVC产品残留氯乙烯单体的含量的测定

(2) 应用范围广。它几乎可用于所有化合物的分离和测定,无论是有机物、无机物、 低分子或高分子化合物,甚至有生物活性的生物大分子也可以进行分离和测定。
(3) (4)
分析速度快。一般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就可以完成一次复杂样品的分离和分析。 近来的小内径(0.1mm i. d.)、薄液膜(0.2μm)、短毛细管柱(1~10 m)比原 来的方法提高速度5~10倍。
图12 不同分离度的色谱峰
通常用R≥1.5 作为相邻两峰得到完全分离的指标
总结
1.知识目标:
(1)“茨维特”实验原理,气相色谱的分类; (2)色谱流出曲线和基本术语; (3)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 (4)分离度的概念和应用。
❖ 色谱法的分类
按固定相和流动相所处的状态分类
按固定相性质和操作方式分类


根据分离过程的物理化学原理分类

❖ 色谱法的优点
图2 “茨维特经典实验”
子任务1:了解色谱法——“茨维特经典实验”
流动相
表1 按两相所处状态分的色谱法分类
总称
固定相
色谱名称
气体 液体
气 相 色 谱(GC) 液 相 色 谱(LC)
❖ 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动画1,动画2)
气-固色谱分离原理 气-液色谱分离原理
❖ 色谱分离的基本理论
塔板理论 (马丁(Martin)和詹姆斯(James), 1941) ——柱分离效能指标
速率理论 (范第姆特(J. J. Van Deemter),1956) ——影响柱效的因素
子任务3:熟悉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
固体 液体 固体 液体
气固色谱(GSC) 气液色谱(GLC) 液固色谱(LSC) 液液色谱(LLC)

氯乙烯安全技术规程GB 14544-93(doc 8)

氯乙烯安全技术规程GB 14544-93(doc 8)

(GB14544-93)氯乙烯安全技术规程氯乙烯安全技术规程GB 14544-93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07-19 批准1994-05-01 实施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聚氯乙烯生产中氯乙烯合成、净制、压缩、精馏、灌装、聚合、浆料处理、离心、干燥、包装及其装置的设计、生产和管理方面的安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乙炔法生产氯乙烯和氯乙烯聚合物的企业。

与聚氯乙烯生产有关的部门,亦应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GB 7231 工业管路的基本识别色和识别符号GB J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J57 建筑防雷设计规范TJ 36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3 术语3.1 动火作业work with flame指在氯乙烯制备和聚氯乙烯生产厂(车间)内,一切能产生明火、火花、强烈热辐射和安设非防爆型电气设备及探伤的各种作业。

3.2 清釜作业cleaning caldron work指在聚合釜内进行清除粘釜物和防粘釜涂布的作业。

4 基本规定4.1 通用要求4.1.1 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的氯乙烯制备和聚氯乙烯生产厂(车间),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4.1.2 氯乙烯防护应选择先进的生产工艺方法或从生产装置上采取措施,使工厂(车间)的卫生和环境条件符合TJ 36 的规定。

4.1.3 氯乙烯属于Ⅰ级(极度危害)物质,直接接触氯乙烯生产、贮运、回收和使用的作业人员,必须进行专业培训和安全生产技术教育。

经考题取得岗位安全合格证后,方可上岗操作。

4.1.4 氯乙烯制备和聚氯乙烯生产厂部、车间、工段必须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他们应熟练掌握工艺过程、设备性能和安全技术,并能指挥事故处理。

4.1.5 按时对设备、管道进行巡回检查,及时消除跑、冒、滴、漏。

4.1.6 凡有不安全因素的部位,应设置醒目的安全标志,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4 1 7 压力容器设计制造使用和管理应符合现行的《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钢制压力容器》的规定;维护检修应符合《化工中、低压容器维护检修规程》的规定。

聚氯乙烯树脂残留氯乙烯测定

聚氯乙烯树脂残留氯乙烯测定

聚氯乙烯树脂残留氯乙烯测定1 测定步骤(1)标准气的配制在样品瓶[(25.0±0.5)mL使用温度90°C,耐压0.05Mpa,带硅橡胶盖和金属螺旋密封帽]中放几颗玻璃珠后,盖紧密封,在分析天平上称重(精确到0.1mg)。

用注射器从氯乙烯容器取出5mL气体(取气时注射器先用氯乙烯气体洗两次)注入瓶中,再称重(精确到0.1mg),摇匀后静置10min,立即使用,该气体浓度C1约为400µg/mL。

可按下式计算: C1=(W2-W1)/[(V1+V2)³106]式中W1——放进玻璃珠的样品瓶质量,g;W2——放进玻璃珠的样品瓶注入了5mL氯乙烯气体后的质量,g;V1——样品瓶的体积,mL;V2——加入氯乙烯的体积,mL。

(2)标准样的配制在两个系列各三个样品瓶中,用微量注射器分别准确地注入3mLDMAC(N,N-二甲基乙酰胺),再分别准确地注入0.5µL、5µL、50µL标准气摇匀待用。

每个标准样中氯乙烯单体(VCM)的含量(µg)按下式计算:VCM=C1²V式中 C1——标准气体浓度,µg/mL;V——加入的标准气的体积,mL。

(3)试样溶液的制备在分析天平上称取两份已充分混合均匀的试样0.3~0.5g (准确到0.1mg),置于样品瓶中,再放入一根φ2mm³25mm镀锌的铁丝,立即盖紧。

将上述样品瓶放在电磁搅拌器上,在缓慢搅拌下,用注射器准确地注入3mL DMAC,使试样溶解。

把标准样和试样一起在恒温器(70±1)°C中放置30min 以上,使氯乙烯在气液两相中达到平衡。

依次从平衡后的标准样和试样瓶中,用注射器迅速取1mL上部气体,注入色谱仪中分析(当试样含量低时,可取2~3mL 气体),记录氯乙烯1.实验仪器VARIAN CP3800 气相色谱仪: 附(FID) COMBIL顶空自动进样器。

HG-JC-29.D0 壁纸中残留氯乙烯单体检测方法细则

HG-JC-29.D0 壁纸中残留氯乙烯单体检测方法细则

壁纸中残留氯乙烯单体含量检测方法细则1 概述本检测方法细则参照GB 4615-1984《聚氯乙烯树脂中残留氯乙烯单体含量测定方法》以及GB 4615-2008《聚氯乙烯树脂残留氯乙烯单体含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中氯乙烯含量气相色谱测定方法进行编写。

由于氯乙烯标准气难以获得,并且置于实验室中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使用目前市场上普遍使用的氯乙烯液体溶液标样进行测定,并且使用顶空进样技术。

由于毛细管柱的性能优于普通的填充柱,根据本实验室仪器的实际配置情况及现有的检测能力,改用毛细管柱进行检测。

特编制本检测方法细则,适用于本实验室对壁纸中残留氯乙烯单体含量的测定。

2 适用范围本检测方法细则适用于本实验室有关壁纸中残留氯乙烯单体含量的气相色谱法定量测定。

3 依据标准GB/T 4946-2008 气相色谱法术语GB 4615-1984 聚氯乙烯树脂中残留氯乙烯单体含量测定方法GB 4615-2008 聚氯乙烯树脂残留氯乙烯单体含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4 试验方法4.1 方法提要试样由顶空法注入气相色谱仪中,经色谱柱分离后,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以外标法定量。

4.2 试剂和溶液氯乙烯单体标准溶液甲醇:色谱纯4.3 仪器气相色谱仪:具有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色谱柱:DB-624石英毛细管柱(30 m×0.32 mm i.d×1.80 μm),或其他性能相当的毛细管色谱柱;色谱数据处理机(或工作站);顶空进样系统4.4 气相色谱操作条件柱温:初始温度30 ℃(保持10 min),然后以20 ℃/min的升温速率升至200 ℃(保持10 min);进样口温度120 ℃分流比为1:1顶空进样瓶体积为20 mL平衡温度90 ℃平衡时间60 min进样量为1000 μL保留时间6.5min4.5 测定步骤4.5.1 标准样品的配制和测定以甲醇为溶剂,将购买的氯乙烯标准贮备液稀释为2 μg/mL、5 μg/mL、10 μg/mL、15 μg/mL、20 μg/mL、25 μg/mL,用微量注射器移取上述溶液100 μL于顶空瓶中,配制一系列浓度的标准溶液,使得顶空瓶中的氯乙烯单体质量分别为0.2 μg、0.5 μg、1.0 μg、1.5 μg、2.0 μg、2.5 μg ,分别进行气相色谱法分析。

氯乙烯单体的质量分析

氯乙烯单体的质量分析

第4期
潘宇婷:氯乙烯单体的质量分析
13
(4)结果。氯乙烯单体中水分含量的测定结果
见表 1。
表1 氯乙烯单体中水分含量的测定结果
样品编号 氯乙烯单体质量/g 水分含量/(μg·g-1)
1
4.20
672.2
2
3.15
684.8
3
4.09
697.9
4
1.56
1 004.9
5
3.71
687.9
6
4.25
671.6
7
4.18
663.2
8
3.53
677.4
从表 1 可以看出,氯乙烯单体质量在 3.0~4.0 g,
水分含量比较稳定,水分含量的算术平均偏差为
9.9,比较小,精密度较高。剔除异常数据样品编号
4,氯乙烯单体质量平均值为 3.87 g,水分含量平均
值为 682.2 μg/g。
2.2 不挥发分、酸度的测定
(1) 试剂和溶液。NaOH 标准溶液 0.01 mol/L;
1 试样的采取
用两端带阀和耐压装置的钢瓶进行取样,取样 口应设计回路,避免取样过程中造成取样人员中毒 及污染环境。取样时打开进口阀和出口阀,待钢瓶
和管路内充分置换后,关闭出口阀,等待几分钟后关 闭进口阀,取下钢瓶。
2 实验部分
2.1 水分的测定 (1)试剂和溶液。库伦法卡氏试剂阳极液。 (2)仪器。卡尔费休水分测定仪:C30S;电子天
第4期
12
2019 年 4 月
中国氯碱 China Chlor-Alkali
No.4 Apr.,2019
氯乙烯单体的质量分析
潘宇婷 (中盐吉兰泰盐化集团有限公司质量管理部,内蒙古 阿拉善盟 75033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标之七:残留氯乙烯单体含量
氯乙烯是有毒物质,PVC卫生树脂要求氯乙烯单体尽量脱除。

残留氯乙烯含量是衡量树脂卫生等级的重要指标。

对于医用塑料制品和食品包装材料,树脂中残留氯乙烯含量应≤5μg/g。

国标中规定残留氯乙烯单体含量的测定,按照GB/T4615进行。

1 测定步骤
(1)标准气的配制在样品瓶[(25.0±0.5)mL使用温度90°C,耐压0.05Mpa,带硅橡胶盖和金属螺旋密封帽]中放几颗玻璃珠后,盖紧密封,在分析天平上称重(精确到0.1mg)。

用注射器从氯乙烯容器取出5mL气体(取气时注射器先用氯乙烯气体洗两次)注入瓶中,再称重(精确到0.1mg),摇匀后静置10min,立即使用,该气体浓度C1约为400µg/mL。

可按下式计算: C1=(W2-W1)/[(V1+V2)³106]
式中 W1——放进玻璃珠的样品瓶质量,g;
W2——放进玻璃珠的样品瓶注入了5mL氯乙烯气体后的质量,g;
V1——样品瓶的体积,mL;
V2——加入氯乙烯的体积,mL。

(2)标准样的配制在两个系列各三个样品瓶中,用微量注射器分别准确地注入3mLDMAC (N,N-二甲基乙酰胺),再分别准确地注入0.5µL、5µL、50µL标准气摇匀待用。

每个标准样中氯乙烯单体(VCM)的含量(µg)按下式计算:
VCM=C1²V
式中 C1——标准气体浓度,µg/mL;
V——加入的标准气的体积,mL。

(3)试样溶液的制备在分析天平上称取两份已充分混合均匀的试样0.3~0.5g(准确到0.1mg),置于样品瓶中,再放入一根φ2mm³25mm镀锌的铁丝,立即盖紧。

将上述样品瓶放在电磁搅拌器上,在缓慢搅拌下,用注射器准确地注入3mL DMAC,使试样溶解。

把标准样和试样一起在恒温器(70±1)°C中放置30min以上,使氯乙烯在气液两相中达到平衡。

依次从平衡后的标准样和试样瓶中,用注射器迅速取1mL上部气体,注入色谱仪中分析(当试样含量低时,可取2~3mL气体),记录氯乙烯的峰面积(或峰高)。

2 计算
试样中残留氯乙烯单体(RVCM)含量(mg/kg)按下式计算:
RVCM=A1C1V/(A2W)
式中 A1——试样中氯乙烯的峰面积(或峰高),cm2(或mm);
A2——与试样含量相近的标准样的峰面积(或峰高),cm2(或mm);
C1——标准气的浓度,µg/mL;
V——与试样含量相近的标准样的体积,mL;
W——试样质量,g。

由于氯乙烯的高毒性,因此国内外对食品包装材料、医疗器械等使用的PVC中氯乙烯的残留量早有规定。

1991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规定食品包装材料中的氯乙烯单体应不高于1.0ppm。

欧盟“关于与食品接触的塑料原料及其制品的指令(2002/72/E2)”的附录Ⅱ列出了允许塑料原料及其制品使用的单体和其它物质的目录,目录中编号2650是聚氯乙烯,其技术要求参照“关于与食品接触的、含有氯乙烯单体的原料及其制品指令(78/142/EEC)”。

78/142/EEC指令附录Ⅰ规定,原料及其制品中氯乙烯单体的含量不大1ppm,附录Ⅱ规定原料及其制品中氯乙烯单体的含量和由原料及其制品中释放转移到食品中的氯乙烯单体的含
量的测试方法是气相色谱法,方法测试精度为0.01ppm。

我国现行国家标准对氯乙烯单体的残留量也有规定,如食品包装材料标准GB4803-94《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聚氯乙烯树脂卫生标准》规定PVC树脂中的氯乙烯单体残留量为5ppm;GB9681-1998《食品包装用聚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GB14944-1994《食品包装用聚氯乙烯瓶盖垫片及粒料卫生标准》,医疗用品标准GB14232.1-2004《人体血液及血液成分袋式塑料容器第1部分:传统型血袋》、GB15593-1995《输血(液)吹塑薄膜袋用软聚氯乙烯塑料》、GB10010-1988《医用软聚氯乙烯管材》规定PVC成型品中的氯乙烯单体残留量不大于1pp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