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石历史

合集下载

异彩纷呈、鬼斧神工的观赏石

异彩纷呈、鬼斧神工的观赏石
当时,士大夫阶层以玩石为时尚,许多文人雅士爱石成癖,四处搜罗奇峰 怪石,大者放置庭院,小者置几案作供石,以领略自然之趣。盛唐时期宰 相李勉藏有“罗浮山石”、“海门山石”等名石。曾身居相位之尊的牛僧
孺也是一位石迷,他在洛阳的府第中收藏了很多太湖石,嗜石到了“游息 之时,与石为伍”,甚至到了“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 爱之如儿孙”的境地。大诗人白居易也是一位石迷,他一生写了不少关于
取名为“醉石”(今在庐山南麓虎爪崖下),并作诗咏到:
“万仭峰前一水傍,晨光翠色助清凉。谁知片石多情甚,曾
送渊明入醉乡”。这是有史记载最早被文人雅士命名的一块
奇202石1/2,/21 有人据此而尊陶渊明为赏石鼻祖。
6
二.奇石的发展历史
5.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由于经济繁荣,建筑业,特别是庭院建筑的发展,相应促进了石艺事业的 空前发展,在民间广泛收集和赏玩奇花异石,相当普遍。
帝朱元璋就喜欢石头。与石谱有关的专著较唐、宋
更多,有“园冶”、“素园石谱”、“徐霞客游记”
等。曾出现过奇石买卖的盛大市场,奇石已作为馈
赠亲朋好友的上等礼品。
2021/2/21
11
二.奇石的发展历史
明代的赏石大家当推米万钟,他是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后裔,书画俱佳,并 继承了这位先人的石癖,自称“石隐”,取号“友石”。米万钟在京城里 置有湛园、勺园和漫园三座别墅,都是以奇峰怪石取胜,成为京城的著名 景观。收藏雨花石之风的兴起,这与当初任六合县知县米万钟的倡导有很 大关系。由于米万钟爱石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因此几乎倾家荡产,当时 流传一则“败家石”的故事。一次,米万钟在京城西郊房山发现一块巨大 的房山石(俗称北太湖石),长8米、高4米、宽2米,形状像一只巨型灵 芝,质地细润,用物敲击,能够发出清越的声音。米万钟十分喜爱,想把 它放置在刚整修过的勺园中。于是他雇了上百个民夫,40匹马车,将此石 托运出山。整整花了12天时间,巨石才运至良乡道上,而民夫们都已精疲 力竭,不愿前行了,米万钟的钱也花完了,只好将它弃置于道旁田间。有 人说米万钟因此而家道败落,所以人们戏称此石为“败家石”。一直到清 乾隆年间,这块石头才被运到清漪园(重建后称颐和园),乾隆帝取名为 “青芝岫”。

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被为中国观赏石的“四大名石”

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被为中国观赏石的“四大名石”

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被为中国观赏石的“四大名石”展开全文中国四大名石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被古今藏石界列为观赏石的“四大名石”。

是最古老的品牌,是最有名的品牌。

无论称“四大古石”,还是称“四大名石”,还是称“中国古代四大名石”,实际上指的都是这四种古今奇石。

灵璧石山东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蒲松龄纪念馆內灵璧“海岳石”“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碧玉,秀润四时岚岗翠,宝落世间何巍巍”,这是宋代诗人方岩对灵璧石发出的由衷赞叹。

灵璧石主要产于安徽省灵璧县境内。

《灵璧志略》记载:“灵璧有七十峰,产有磬石、巧石、黑白石、透花石、菜玉石、五彩石等,山川灵秀,石皆如璧。

”灵璧石开发极早,早在《尚书·禹贡》中,就有徐州上贡“泗滨浮磬”的记录。

灵璧石为世人瞩目,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

灵璧石不仅开发早,而且盛名久负,在供石家族中历来占据显赫的地位。

《云林石谱》汇载石品一百一十六种,灵璧石被放在首位介绍;明人文震亨撰写《长物志》,称“石以灵璧为上,英石次之”。

乾隆帝也曾赞誉它为“天下第一石”。

灵璧石质细腻,坚如贞玉,扣之拂之,声音琤琮,余韵悠长,有“玉振金声”之美称。

故古人又把灵璧石称为“八音石”。

在灵璧所产的诸多石种中,扬名最早的是被称为“八音石”的磬石,《禹贡》中就有“泗滨浮磬”的记载,是我国古代的石质乐器——磬的首选材料。

目前故宫、孔庙保留的编磬都是产自灵璧。

自古以来,有名的藏石家无不藏有灵璧珍品,有文献记载的就有苏轼的“小蓬莱”、范成大的“小峨嵋”、赵孟頫的“五老峰”。

风流帝王李煜钟爱“灵璧研山”,宋徽宗还为常常把玩的一株灵璧小峰,题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命人镌于峰侧,并钤御印。

南宋《云林石谱》上记载石品116种,灵璧石被放在首位;明人文震亨撰写《长物志》,也有“石以灵璧为上”的评判。

明朝王守谦《灵璧石考》一文称:“海内王元美(世贞)之祗园、董元宰(其昌)之戏鸿堂、朱兰嵎(之藩)之柳浪居、米友石(万钟)之勺园、王百榖(穉登)之南有堂、曾莲生之香醉居、刘际明之吾石斋、刘人龙之梦觉轩、彭政之啬室,清玩充斥,而皆以灵璧石作供。

观赏石的起源及发展

观赏石的起源及发展

观赏石的起源及发展什么是观赏石?顾名思义,观是观看面视、直观感觉,属于感官层面;赏是欣赏领会心灵感悟,属心智层面。

由观到赏,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过程,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

观赏石是大自然的杰作,富于变幻可以充分调动观赏者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观赏石是大自然的缩影,赏玩奇石是人们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一种意识表示。

观赏石之美的是独特的,不能复制的,观赏石独具的天然艺术性使它立身于艺术品之上。

观赏石源于中国,品位高雅,文化厚重,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奇葩。

观赏石的成因源于地壳不断发生的褶皱、扭曲、叠压、错层、断裂等地质运动,从而改变了岩石最初的赋存状态,在不同底层、地温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反应下,在经过风化作用,从而使观赏石具有了不同的种类、不同的归属。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过文明的国家。

中华文化是华夏民族创造的最古老、最辉煌灿烂的文明之一。

中华石文化的起源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从广义的概念上讲是同步。

我国已发现的距今4000年至10000年的新石器遗址有700多处,做过发掘有400处左右,经断代分期研究和C14测定,已经建立了史前文化的年代序列。

新石器时代是中华文化起源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石文化起源的重要时期。

研究中国石文化的起源与中国赏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了解中国赏石如何由自然之物变为文化之物?如何由物化的形象变成文化符号的?从而真正深入了解中国赏石对东方所形成的赏石观和审美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为自然界存在最广,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赏石。

可以这样讲,它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化过程和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

人类对于奇石(赏石)审美意识产生的心理、生理和人们应用石的历史等方面来考虑。

人类的审美意识是一个由各种心理形式交织成的意识系统。

它包括了感觉、知觉、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过程的相互融合与渗透,以及通过人类具有社会因素和其依赖的生物生理机制的组合、交叉、协调构成了人类审美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古典赏石知识点总结

古典赏石知识点总结

古典赏石知识点总结一、古典赏石的背景古典赏石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至战国时期或者更早的时期。

当时,中国的道教盛行,道教崇尚自然之美,提倡静心观石,以达到净化心灵、修身养性的目的。

因此,在古代,观石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成为了一种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赏石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审美活动和文化艺术,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二、古典赏石的种类古典赏石的种类繁多,可以大致分为天然赏石和人工赏石两大类。

天然赏石是指天然形成的石头,它们包括山水石、奇石、蜡石、水晶石、玛瑙石等多种类型,形态各异,色彩多样,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人工赏石是指由人工雕刻而成的石头,如刻纹石、雕刻石等。

无论是天然赏石还是人工赏石,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三、古典赏石的鉴赏标准古典赏石的鉴赏标准主要包括石质、形象、纹理、色彩等方面。

首先,石质是赏石的基本属性,它决定了石头的硬度、质地及光泽等特征。

其次,形象是指石头的整体外形,包括大小、形状、线条等,形象的美丑直接影响着石头的观赏价值。

再者,纹理是指石头表面的纹路和花纹,纹理的美丑和独特性也是赏石的一个重要鉴赏标准。

此外,色彩也是赏石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同的石头具有不同的色彩,而且有些石头还会因为气候、时间等因素而出现色彩的变化,因此色彩也是赏石鉴赏的重要方面之一。

四、古典赏石的收藏与保养古典赏石的收藏与保养是赏石爱好者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在收藏赏石时,首先要注意选择正规的赏石市场或者专业赏石商店,确保所购买的石头是真正的赏石。

其次,要对所收藏的石头进行定期的清洁和保养,避免长时间的阳光直射、高温高湿等环境对石头造成的伤害。

此外,还要定期对石头进行检查,防止石头出现开裂、损坏等情况,及时进行修复与保养。

五、现代赏石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古典赏石已经不再是传统文化的专属活动,它也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关注与喜爱。

在现代社会,赏石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化休闲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赏石文化,参与赏石活动。

中华赏石文化史论

中华赏石文化史论

中华赏石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春秋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赏石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古代,赏石文化与园林文化、山水画等艺术形式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唐宋时期,赏石文化逐渐成熟,文人墨客开始将奇石、怪石等纳入其艺术创作中,出现了许多描绘奇石的诗歌和文章。

明清时期,赏石文化进一步发展,奇石、怪石等开始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被广泛收藏和欣赏。

同时,各种石谱、石谱类著作也开始出现,如《云林石谱》、《洞天清录集》等,这些著作对赏石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现代,赏石文化仍然是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各种奇石、怪石等被广泛收藏、展示和欣赏。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石头的认识也不断深入,赏石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

总之,中华赏石文化史论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与多种艺术形式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我国观赏石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

我国观赏石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

苏轼
宋徽宗赵佶
米芾
杜绾
雪浪石 苏轼
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 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 削成山东二百郡,气压代北三家村。 千峰右卷伫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 嗟来城下作飞石,一炮惊落天骄魂。 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卧枯榆根。 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 离堆四面绕江水,坐无蜀士谁与论, 老翁儿戏作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 此身自幻孰非梦,故国山水聊心存。
林有麟 《素园石谱》
明代赏石著作层出不穷,赏石理论趋于成熟。《 素园石谱》共 收集各种名石一百零二种(类),计二百四十九幅大小石画,被公认 为是迄今传世最早、篇幅最宏的一本画石谱录。(与宋代杜绾 《云林 石谱》相比较,《 素园石谱》最大的特点是图文并茂。)
发展到清代,赏石理论研究也不一般,石谱、石志纷纷问世。如沈心 (孤石翁)的《怪石录》、高兆的《观石录》和谷应泰的《博物要览》等; 蒲松林作《石谱》,写《聊斋志异》中的《石清虚》等;郑板桥爱石,画石, 提出了石头丑而雄、丑而秀,发展并完善了赏石理论,同时书画名家纷纷 画石,使得观赏石在绘画方面大放异彩。
柳宗元(公元773年—819年)
唐武宗(公元814年―846年)
李煜(公元937年―978年)
柳宗元(公元773年—819年)
柳宗元: 其在担任柳州刺史期间,对 当地的观赏石十分关注并进行了 研究。在他的《与卫淮南石琴荐 启》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岩石 的基本物理属性,并提出观赏石 应该要具备珍奇、特表殊形、石 质弥坚、颜色自然、声音铿锵等 特征,总结出了品鉴观赏石的 “形、质、色、声”四大要素, 至今仍被人们作为重要的评石标
禹 贡 九 州 图
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战国)中记载,当时各 地贡品中偶有青州“铅松怪石”和徐州(包含安徽部分地区)“泗滨 浮磬”两种怪石,是作为赏玩之物列为贡品的,仅为帝王所用。

赏石文化与人类文明同筑共进——观赏石文化历史回眸

赏石文化与人类文明同筑共进——观赏石文化历史回眸

石乃常物,随处可见,然而上升到文化意识及美学观念,却玄妙深奥,桀鹜声价。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雅士为其倾倒,如痴如醉;又有多少鸿儒硕彦为其著文赋诗,图谱系赞。

从原始人的击石取火到琢石佩饰,开创人类文明;从“女祸炼石补天”到“精卫衔石填海”的神话,创造出美轮美奂的动人故事;从张良殉石到米芾拜石;从宋徽宗的“花石纲”到乾隆皇帝的灵璧“天下第一石”;从蒲松龄的《石清虚》到曹雪芹的《石头记》;从孙悟空的出生到贾宝玉的降世;从卞和的荆山之璞到沈钧儒的纪念石,从“滴水莲花”到“十面灵璧”,如此等等。

有史可考,有物可证,有文可读,有图可鉴的石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史的洋洋大观,放射着中华文明史的灿烂光华。

沿至今天,这个发源于中华大地,深涵中国文化底蕴的赏石文化,正日益深远地影响着整个地球,辐射到整个人类文明。

这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在整个人类社会中的光大和延伸,这一高雅文明的赏石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

石,是地球上年代最老的古物,是人类赖以生存、进化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上古时代,人类祖先依穴而居,斫石而猎,击石取火,以石求生存;稍后演进,又琢石佩身,研石饰面,以石求美观,继而又击石为乐,拊石作舞,以石求娱乐,逐渐从野蛮走向文明,开创了人类石文化史之新纪元。

我国古老文/孙淮滨 by Sun Huaibin—— 观赏石文化历史回眸题名: 收藏:朱现金【玉玲珑】赏石文化与人类文明同筑共进的典籍《史记》中有“轩辕赏玉”“舜赐玄圭”“臣贡怪石”的记载。

殷商时代已经用灵璧“泗滨浮磬”雕琢虎纹石磬以供宫廷之乐。

周武王灭商“得宝石万四千,佩玉亿有八万”,足见古人爱石之风炽。

春秋《阚子》一书中记载过宋人得燕石,归而藏之,以为大宝的故事。

古籍经典《尚书•禹贡》里有徐州贡“泗滨浮磬”、青州产“怪石”的记载。

始皇统一六国后,巡狩各地名山大川,崇尚自然山水。

因此,在他建造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中,广植奇木怪石。

汉武帝在长安营造方圆四百里的“上林苑”,广采奇石,点缀假山真水。

我国古代赏石理论的形成及传承发展

我国古代赏石理论的形成及传承发展

我国古代赏石理论的形成及传承发展文/王沛 by Wang Pei赏石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分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新石器时代是其启蒙时期,先秦时期逐步形成,秦汉魏晋持续发展,唐宋时期达到鼎盛,金元时期滑向低落,明清时期恢复发展,基本上是一个“抛物线形”轨迹。

先秦以前,赏石文化以山石崇拜和玉文化为主(笔者另有专文叙述),本文着重谈隋唐以后古人玩石赏石的风尚、所形成的理论以及传承发展情况,希冀对今人赏石有所裨益。

一、园林艺术与园林石鉴赏园林是古代中国赏石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最初叫“囿”,它起源于殷商,是帝王放养禽兽、取乐欣赏的场所,后来逐步发展演变为皇家园林。

随着园林业和造园技术的发展,人们赏石审美观念的转变,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与赏石相分离,均成独立的艺术门类。

这里列举两个例子,一个是隋末皇家园林。

大运河开通后,隋炀帝杨广三下江南,收寻民间的奇石异木。

“西苑”就是隋大业元年(605年)杨广在东都洛阳营造的皇家园林,是我国历史上最华丽的御苑之一。

《隋书》记载:“西苑周二百里,其内为海,周十余里,为蓬莱、方丈、瀛州诸山,高百余尺,台殿观阁,罗塔山上,……穷极华丽。

”另一个是北宋末年的皇家园林,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宋徽宗赵佶在京都汴梁修筑的“寿山艮岳”。

赵佶凭借深厚的书画功力,在造园上超凡脱俗,具有独到的鉴赏力。

他遍搜天下名花奇石,许多奇峰怪石“皆越海、渡江、凿城廓而至”。

此园林耗时5年,规模和内容集我国园林之大成。

此外,朝廷大臣和官员、商贾富豪、部分文人也纷纷修建私人园林,有的尚具一定规模和档次。

这里有一个重要观念——“天人合一”哲学思想,需要粗略交待一下。

这一思想概念最早由道家学派提出。

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后来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体系。

其核心是: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秦岭观赏石的历史地位及文化内涵

秦岭观赏石的历史地位及文化内涵

秦岭观赏石的历史地位及文化内涵秦岭石“米芾拜石”秦岭石“金镶玉”□ 文/董永宁图/郭峰大秦岭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孕育地和塑造者。

秦岭石作为中国观赏石之一,日益彰显出它独特的审美内涵和艺术价值。

秦岭观赏石时尚珍贵、内涵丰富,在中华石文化里有着极其重要的标志意义和地位!秦岭石作为观赏石应始于新石器时代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秦岭滋养了八百里秦川,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汉字始祖仓颉有感于秦岭山川石木鸟迹,创造出中国最原始的文字。

我们在惊叹唐代诗人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秦岭诗意时,不要忘了,正是博大精深、幻象无边的秦岭山石及水木生态,赋予了“诗佛”灵感,升华了他的境界。

作为历代灵修人士长期隐身的圣地,兼容并蓄的秦岭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祖庭,是外来佛教融入中国后各大宗派的主要诞生地,也是儒学发扬光大立地生根之所在。

正所谓“生道、融佛、立儒”,能让佛、道、儒三家均能临其境并受益于其中,秦岭一直以其独有的方式,给予源远流长的中华哲学传统以不可替代的重要精神资源和自然给养。

在秦岭古文化的众多脉络中,秦岭石文化是最丰富、最具象、最可触摸感悟的一脉。

据考证,将秦岭石作为观赏石应始于新石器时代。

笔者在研究创作石艺的过程中,就“秦岭观赏石之渊源”曾进行过多方面的考证与研究。

其间,笔者通过拜访“半坡遗址博物馆”研究员何周德先生,考察公王岭“蓝田猿人遗址”,从实物到资料证实了:早在新石器时期母系社会,西安半坡先民就以秦岭石作为玩赏及佩戴的吉祥物,从而开创了观赏石文化的先河。

这一发现,将秦岭观赏石的历史上溯至六千五百年前。

半坡宝贵的物质文化遗存,生动地说明了我们的祖先在同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不仅以自己的智慧用秦岭石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工具和武器,而且还创作出了满足精神生活需求的石质装饰观赏艺术品,如石饰、石坠、石环、石球、石珠等。

可见,秦岭石在历史长河中对华夏文明的繁荣与发展,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向度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岭石对华夏文明的承载也功不可没。

中国古代赏石文化及其艺术成就

中国古代赏石文化及其艺术成就

中国古代赏石文化及其艺术成就中国古代赏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艺术传统和历史文化底蕴。

赏石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朝时期,自唐宋时期以后,逐渐形成一种广为流传的文化传统,并在明代和清代达到了高峰。

中国赏石文化不仅展示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特殊魅力,而且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

赏石的历史渊源赏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深厚的文化渊源。

早在周朝时期,古人就有拾山石、栖伏其间之说。

而后秦汉时期,则是石鹰坐雉、石虎伏地等器具的应用较为广泛。

自唐宋时期以后,中国赏石文化逐渐形成并发展。

唐代时,相传李白常常饮酒赏石,将其赞誉为“大千世界无所不在,赏之无穷”,并留下了“天然盆景”之称的诗句。

而宋代时期,则有赵构在《石谱》中对赏石作出了系统的论述,提出了“活石七法”和“静石五德”的观点,为中国赏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明清时期,中国赏石文化达到了最高峰。

明代时,明朝皇帝朱元璋更是在紫禁城内设置石室和石馆,用以收藏名贵石器,并命令中国名匠雕刻盆景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及实用价值。

在清代时,清朝宫廷更是收藏了大量的名贵石器,并在旗人社会中形成了崇尚赏石的风气。

赏石的艺术特点中国赏石文化具有深刻的艺术特点,在艺术构成、审美标准、精神境界等方面均体现出其独特魅力。

首先,中国赏石文化体现出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成方式。

中国赏石注重传统意境的表现,要求石头有着自然形态、独特造型和丰富内涵。

中国赏石,不仅是中外文化艺术互动的产物,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深邃内涵,是一种富有哲学思考意义的艺术形式。

其次,中国赏石文化有着独特的审美标准。

在中国赏石传统中,有“活石七法”和“静石五德”的观点。

前者是指石头具有天然形态、马到功成、模拟物象、观巧品类、似物华富、杂瑞奇致、起伏有序七种属性;后者则是指石头有坚实、厚重、光润、静穆、豪放五种特性。

这些审美标准,为中国赏石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觉标准,使得观赏者更容易鉴别和欣赏。

观赏石的文化史志

观赏石的文化史志

观赏石的文化史志航东【期刊名称】《超硬材料工程》【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2页(P57-58)【作者】航东【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人类对赏石、藏石文化的研究和探索过程也是对人类起源、人类发展、地球能源、自然能源、自然规律的研究探索过程,无休无止,历史悠久、博大而精深。

中国的石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丰富多彩,而观赏石则是能给人以视觉快感、引发美的启悟和联想的、具有一定观赏价值、装饰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石头。

1 赏石的历史由来我国观赏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初期。

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和浙江河姆渡文化层中,就出土有石珠、白玉和玛瑙,这可以说是观赏石的鼻祖了。

春秋时代,已有了刻意玩石、藏石的主人。

从两汉到两晋,再到南北朝,玩石之风逐渐兴盛。

到了唐代,由于政治昌明、经济繁荣,各行各业都得到长足的发展,玩石之风也盛行于朝野,寄情山水、钟情美石之人不胜枚举。

当时的名臣李德裕、牛僧孺,政治上相互对立,形成“牛李党争”,但爱石的雅趣却相似,都是出了名的“石痴”、“石迷”。

到了宋代,玩石之风更盛,观赏石艺术也被推上一个高峰。

随着观赏石品种的不断增加和人们鉴赏能力的提高,有关观赏石品种、产地、形态及评价的理论著作渐次问世。

从元到明,再从明到清,继承了宋玩石、赏石之遗风,观赏石热潮有增无减。

明万历进士米万钟,爱石成癖,其担任六合县令时曾钟情于雨花石。

就连清高宗乾隆,巡游江南时也不忘把号称“青芝岫”的精美巨石拖运至清漪园,供自己赏玩。

如今,观赏石已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变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养情怡性、陶冶情操的佳品。

我国的观赏石资源极为丰富,从东到西,从南至北,各式各样的观赏石琳琅满目。

2 形形色色的观赏石观赏石的分类一直以来都是困惑专家们的难题。

目前业内普遍接受的方案是将观赏石分为七大类,即造型石、纹理石、矿物晶体观赏石、化石观赏石、砚石、印石、事件纪念石。

奇石鉴赏历史

奇石鉴赏历史

奇石鉴赏历史一、古代奇石的鉴赏古代奇石鉴赏历史悠久,早在中国古代文化的薪火传承中,就有了对奇石的热爱与追求。

奇石被视为天地精华的凝聚,被古人视为宝贝,因而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古代奇石鉴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

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奇石的热爱和鉴赏达到了一个高峰。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皇室贵族和文人雅士都对奇石情有独钟。

他们不仅将奇石作为装饰品摆放在宫殿和庭院中,还研究奇石的形态、纹理和色彩,以及奇石背后的文化内涵。

古代奇石鉴赏的高潮出现在唐宋时期。

这个时期的文人骚客对奇石的热爱达到了一个巅峰,并形成了独特的奇石文化。

他们以奇石为灵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和文章,将奇石与自然、人生、艺术等诸多领域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

二、现代奇石的鉴赏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美的追求,奇石鉴赏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艺术活动。

在现代奇石鉴赏中,人们更加注重奇石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他们不仅关注奇石的形态和纹理,还注重奇石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现代奇石鉴赏的艺术性体现在人们对奇石的审美追求上。

他们注重奇石的造型和比例,追求奇石的和谐与美感。

同时,他们也关注奇石的纹理和色彩,认为奇石的纹理和色彩能够体现奇石的独特性和美感。

现代奇石鉴赏的观赏性则体现在人们对奇石的情感和内涵上。

他们认为每一块奇石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故事,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因此,现代奇石鉴赏不仅是一种审美活动,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宣泄。

三、奇石鉴赏的意义奇石鉴赏不仅是一种艺术活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通过欣赏奇石,人们可以领略到自然的奇妙和生命的无穷魅力,感受到宇宙的浩瀚和人生的短暂。

奇石鉴赏能够让人们从繁忙的生活中抽身出来,放松身心,净化心灵,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奇石鉴赏还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通过观赏奇石,人们可以提高对美的敏感度和鉴赏能力,培养对自然和艺术的独特感受。

同时,奇石鉴赏也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一份艺术的乐趣。

观赏石介绍

观赏石介绍
自立于观赏石之林,已成为独立的石种,石友对它的欣
赏尤以画面古老、苍劲、造型生动、意境深远为所爱。 它的经济价值非常可观,有形状的沙漠漆石每公斤上百 万元。
石友的一块沙漠漆石,重 3.5公斤,形状似海螺, 有人出600万元他都不 卖,可见价值之高。
(4) 阴 山 雪

蛋白玛瑙
当地人称羊肚子石,石质为蛋白玛瑙,主要成分 为二氧化硅,硬度为7度左右,隐晶质结构,石 质细腻,微透明、半透明,有青白、瓷白、黑 花、紫罗兰等多种颜色。 产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 后旗。
质作用下和火山爆发散落在地表后,经上亿

年风沙剥蚀所形成的形状奇特、色彩绚丽、

花纹美观、质地坚硬、手感柔润,未经人 工雕琢,就具有一定观赏、玩味、经济和

收藏价值的石质艺术品。我国地域辽阔, 地质条件复杂,地貌类型多样,观赏石资

源十分丰富,种类繁多。根据对全国观赏

石资源的调查,已探明石种500余种,其中 内蒙古就是奇石资源大区,品种多,质地好,
观赏石
同学们好,今年的地球日的主题是“多样的 物 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现在世界上共
同关注的地球上的资源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地
下水、有色金属矿物体、煤炭、森林等能源性的
物种,世界各国都围绕这些资源在博弈、明争暗
斗、你抢我夺,有的甚至造成战争。

我想给大家讲的,除了以上说的对能源性的
关注,现在有很多一部分人在关注观赏石、宝玉
产于赤峰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清水河 阿拉善等地。冰洲石为内蒙古的优势矿产,颜色 为无色、粉红、淡紫、浅黄等色,透明,玻璃光 泽。阿拉善盟桃葫芦山冰洲石矿产于大理石溶洞 中,晶体较大,晶体呈假六方柱状三连晶,晶体 头部呈尖锥状。晶体大小为5—20厘米,集合体呈 放射状。颜色为白色、灰白色,晶体呈浅米黄色。 清水和县所产文石晶体,晶型特殊,具观赏和收 藏价值。

关于太湖石的简单介绍

关于太湖石的简单介绍

关于太湖石的简单介绍
太湖石又名湖石,是我国传统的观赏石,因产于太湖地区而得名,是中国园林最好的用石。

历史悠久,在唐宋时期就尤为著名,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其《太湖石记》中,就有对太湖石的详细的描述,形象的表达了唐朝期间文人墨客对太湖石的一个喜爱之情。

到了宋朝时期,太湖石发展再一次走向高峰,最出名的便是宋徽宗运送花石纲建造“艮岳寿山”,在建造艮岳寿山中太湖石的运用占比最多,这一次大规模的使用太湖石,而且还是宋朝皇帝的推动下,算是一次扬名立万。

北宋大书画家之一的米芾,提出以“皱、瘦、透、漏”为太湖石的评鉴标准。

中国园林四大观赏名石

中国园林四大观赏名石

中国园林四大观赏名石 石头是世界上年代最久远的物质,它经过远古时期强烈造山运动的褶皱、断裂、碾压和亿万年的风化、水浸,在内外力的扭曲作用下,形成了各种造型奇特,天然成趣的自然珍品。

在我国,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被古今藏石界列为观赏石的“四大名石”。

是最古老的品牌,也是最有名的品牌。

无论称“四大名石”,还是称“四大古石”或“中国古代四大名石”,实际上指的都是这四种奇石。

灵璧石 灵璧石,又称磬石,产自安徽省灵壁县磬石山一带,为中国四大名石之首,历来为帝王、将相、文人雅士所珍爱。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对外播出的《东方红》就是用编磬演奏的,因此灵璧石还被誉为“会唱歌的石头”。

清 灵璧石鱼形摆件 灵璧石矿形成于晚元古代,即震旦纪,约有九亿年历史。

进入随着时代的变迁,气候的变化,浮游生物死亡之后与海水的碳酸盐一起沉淀下来,形成了一层层的碳酸盐沉淀,在地球内部温度、压力作用下固结成岩。

在多次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岩层发生褶皱、断裂,加之亿万年的雨水冲刷,就形成了灵璧石。

“九华峰”灵璧石供石清 灵璧石万象多姿山子太湖石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朵奇葩,因最早发现于江苏、浙江之间的太湖地区而得名。

太湖石分有水石和干石两种。

水石是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的。

干石则是地质时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

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其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

目前在我国园林景区中,仅独置的清代以前的景观太湖石就有一百多件,如苏州留园的“冠云峰”、苏州十中的“瑞云峰”、北京中山公园的“青莲朵”、青州偶园的“福寿康宁”、曲阜孔府的“万仞峰”、潍坊十笏园的“镂云石”、扬州个园的“龙骨石” 、南京瞻园的“仙人峰”、上海秋霞园的“缀华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等。

昆石 昆石产于苏州昆山玉峰山中,是距今5亿年前寒武纪的产物,由于地壳运动,富含硅的火山熔岩从海底喷发,浸入玉峰山裂缝里,冷却后形成了石英晶簇体。

中国观赏石简介3

中国观赏石简介3

中国观赏石简介3中国观赏石简介3日月石主要观赏其图纹,岩质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以石英岩和沙粒岩为主,硬度一般在5度左右。

原岩大部分来自黄河沿岸的山体中,由暴雨洪水冲入黄河,并撞击破碎成大小石块,经河水冲刷磨砺后光滑细腻,其沙粒岩因河磨损程度不同有的则非常粗糙。

由于卵石长圆不等,形成的图案多偏向一边,要采到一块较佳的石品,亦需发现机遇。

日月石品种独特,色调丰富,图案逼真,但产地狭、蕴藏量较少。

恐龙蛋化石,产于河南省南阳地区的西峡盆地。

西峡盆地恐龙蛋化石群分布面积约80平方公里,恐龙蛋化石埋藏地点己确认的有7个,数量达数万枚,其类型多样、分布密集、数量之多,堪称世界之最。

其中以西峡县丹水镇上田村西坡最为集中,另在该县阳城乡赵营村西南白垩纪地层中,除有大量恐龙蛋化石外,还发现了恐龙骨骼化石。

西峡恐龙蛋化石群形成于距今约9000万年以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早期,目前已发现有6科9属13种,其小者如鸡蛋,直径4至6厘米,大者直径40至50厘米,以扁圆状居多,另有形如橄榄者,直径达50厘米以上。

其中西峡长园柱蛋为世界上独有类型,戈壁棱柱蛋为世界罕见。

该盆地恐龙蛋化石群分布面积大,在西峡县的丹水镇、阳城乡、内乡县赤眉乡等范围内均有蕴藏。

埋藏较为集中,地下剖面有3个化石层,蛋化石呈窝状分布,排列有序,每窝十几到三十几枚不等。

化石基本上完整如初,除少量蛋壳受岩层挤压表面略有凹陷外,大部分保存着较好的原始状态。

蛋化石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现形式,亦保存的相当系统且完整,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

嵩山画石,产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

此石色泽艳丽,石上常呈现设色山水画面,峰峦叠嶂,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纹理线条、皴法,非常流畅,显色巧妙,过渡自然,浑然天成。

石面色纹的明暗变化,虚实合理,形成似崇山峻岭的图案,具有深远感和雄浑感。

南阳石,又称硫黄石,产于河南省南阳一带。

该石质坚且极为细润,多呈淡绿色调。

有纯绿色花、淡绿花、油色云头花等品种,以纯绿花者为佳,其他渐次之。

观赏石文化的历史渊源

观赏石文化的历史渊源

观赏石文化的历史渊源作者:陈跃康来源:《大众科学》2018年第11期石头是一种古老的自然资源,人类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对石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从考古学角度来看,旧石器与新石器文明的划分,是以古人类对石头利用的水平为标志的。

旧石器时代,以古人类的打制石器为标志;新石器时代,以古人类的磨制石器为标志。

可以说,人类的幼年,就是伴随石头的有效利用而成长的。

石头是人类原始劳动的第一代生产工具,也是人类之初,在与自然界生存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石”来运转,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初体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土陶时代、青铜时代、铁器石代、机械时代及电子时代的到来,石器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大浪淘沙,逐渐退出了人类第一生产工具的历史舞台。

但是,人类并没有忘记石头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和功绩,将其作为一种图腾而世代流传。

乌蒙石:思想者(精摩尔)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神话故事;中岳嵩山下的启母石的典故;长江三峡神女峰的传说,就连文学作品中的《红楼梦》(又名《石头记》)等等,无不打上英雄时代及文明社会人类石崇拜的烙印。

当人类文明从传说时代进入信史时代,石头开始成为了人们的审美对象,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审美内涵,石头就从一般的自然资源上升成为观赏石资源,进而成为了观赏石文化。

从这一刻起,人类就在情感和理性上形成了对石头的全新的感恩与崇拜意识,人类的石文化情结延续数千年,根深蒂固,源远流长。

历朝历代的达官贵人为其倾倒,无数文人骚客为其作赋吟诗,佳话迭出。

先秦时期的和石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醉石、北宋时期米芾、苏东坡对石头的痴爱等等趣闻轶事,无不积淀成中华石文化传统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

乌蒙石:玉玲珑乌江石:梅瓶迎春观赏石具有十分古老的历史和深厚的社会基础。

观赏石文化是石文化的有机传承,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远古的旧石器时代、中古的新石器时代、近古的土陶时代、古代的奇石时代、近代的赏石时代,到现当代的观赏石时代,石文化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见证了历史的风雨与彩虹。

中国观赏石之城——灵璧石的历史初探

中国观赏石之城——灵璧石的历史初探
瞻 仰 古前 贤 ,激 扬精 气 神 ,继承 先 烈志 ,共圆 发展 梦 。宿 州 ,承 代梓 版 , 为古代 赏 石文 化 ,平 添翰 墨 隽永 之芳 馨 。据 考证 , 《 尚 载 着 厚 重 的历 史 文化 ,从 远 古健 步 走 来 ,拓 展 6 5 0 万 宿 州 儿女 的 书 . 禹贡 》 《 后汉书》 《 宋史》 《 素 园石 谱 》 等2 0 余 部 古 籍对 灵 美好 前成 文化 产业链 ,直到成为享誉 国 内外的观 声 、韵 、 神和 邹 、透 、瘦 、 丑、雄 、秀 的瑰 丽 多姿 ,不 知倾 倒 多 赏石品牌 ,使 宿州被授 予 “ 中国观 赏石之 城”的荣誉 称号进行全面阐 少 王侯 雅 士 、布衣 商贾 。从 公元前 1 6 0 0 年 商 王朝 御 用之 物一 “ 虎 述。 旨 在使 大家对 家 乡的灵 璧石进 一步 了解关注和喜 爱 。对宿州的明 纹磬 ”( 1 9 5 0 年 河 南安 阳殷 墟 出土 ,经 专 家 鉴定 该 “ 虎 纹 磬 ”为
厚爱 与鞭 策 。
造 访 马戏 乡 ,欣 赏坠 子 戏 、泗 州戏 、梆 子 戏 、花鼓 戏 。 问道书 画 诚然 ,宿州 获此 殊 荣 ,决 非偶 然或 幸 运 。因 为灵 璧石 历 史悠 城 ,闻得 翰 墨香 。 品尝 香稻 米 、符 离鸡 、 油桃 、葡 萄 、砀 山梨 。 久 ,传世 古 石 , 皆有 佳 品可 循 , 古籍经 史 也多 有 记载 。洋 洋 于历
库大 坝 ,北 靠龙 尾 山. 距清福 寺 4 0 0 多 米 ,三面 环 山 ,南面 朝海 。
1 9 3 5 年 ,温 州 专署 第 八 大 队驻 设 宫 内 1 年 多 时间 , 1 9 3 6 年 ,国 民
岙底 太 阴 宫又名 娘 娘 宫, 原为 岙底 天 后 ( 妈祖 )宫 ,始建 于 明正 党 玉环 县 县长 陈定 邦在 太 阴 宫宣 判海 盗李 志君 等 三 匪死 刑 ,1 9 4 9 月u日 “ 南 部 ”被 歼 , 德8 年 [ 1 4 9 8 ] 。最初 宫 舍矮 小 简陋 ,其 后5 0 0 年 间历 十一 次拆 扩 年 , 国 民党 南 光辉 部 占踞 太 阴宫 , 当年 9 大 门解放 ,解 放军 营 部 驻 设 宫 内时 间 1 年 多 ,其 地 方 史志 的见 证 建而 至现 状 。 目前 宫 内存 有乾 隆 二十 年 的石狮 子 一座 、嘉 庆 八年 9 3 1 年 至1 9 4 5 的石 烛 台 二个 、 同治 二年 的禁 示碑 记 一座 、光 绪 四年 的木 制 匾额 意 义 不容 忽视 。作为 大 门岛政 治 、经 济活 动 中心 , 1

桂林赏石文化发展简史

桂林赏石文化发展简史

桂林赏石文化发展简史
桂林赏石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唐朝及文景之治以来,在传统文化的辉煌壮丽下,更加盛极一时。

唐代是桂林赏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朝代。

早在唐朝,桂林就已经形成了多样而
深厚的赏石文化。

其中以洞庭湖、洛宁石峰为代表的赏石文化发展得最为宏伟壮观。

数十年来,唐朝一代代书人、画家因这里罕见而绘出矗立于湖海峰峦之上的精美古迹碑刻,形成神奇壮观的桂林赏石文化。

此外,桂林赏石文化也在明清时期得以繁盛发展。

由开封洪阳古庙修缮出的
“李汉砚台”,即称为“明朝砚台”,它以神奇景观和清新写意的雕塑,展示了桂林的赏石文化的精华。

此外,当今美丽的拱北园林,也是从民间推广而来的桂林赏石文化的精华。

在桂林,许多古时候也开始发展大学教育,桂林壮观的景致让很多古代大学家
来此增长知识,他们也赞美桂林赏石文化的传统。

今日,桂林赏石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桂林形成了完整而庞大的赏石文化体系。

它已经成为桂林文化的标志,也深深影响着桂林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桂林赏石文化的发展历经几百年的漫长历史,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宗旨,把唐
代文化的光芒代代传承,也是桂林文化发展的基石。

从这个角度看,桂林赏石文化在高校与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贡献,传承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赏石历史一、观赏石历史爱石、玩石、采石、藏石是我国的文化传统,长盛不衰,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赏石艺术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古今一切用石头的行为及其理论,构成了我国石文化的基本内容。

其实,人类最早与石结缘并非玩赏,而是在于实用、装饰和崇拜。

早在原始社会,就称为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利用石头做成各种简单的工具、武器,营造穴居和生活器皿。

后来,又逐渐把具有美丽色彩和质地的石块制成饰品。

早在7000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造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赏石文化的序幕。

人们将纹理细密,色彩鲜丽,形状奇绝的“美石”作为审美对象。

在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

从新石器时代就有许多文化遗存,如辽西的红山文化、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下游杭州湾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中都发现过大量的玉质、玛瑙质和水晶质的石制品,有的作为生产工具,有的用来作为佩戴的装饰品或殉葬的礼品。

早在五六千年前,南京的原始先民就把雨花石作为装饰品和欣赏品。

在鼓楼岗的北阴阳营氏族村落遗址中,就有出土陪葬。

人们从石器的制作过程中获得雕刻技术的训练,孕育着雕刻的艺术才能和审美观念。

中国雕刻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商周时期,作为赏石文化的先导和前奏,雕刻艺术日趋成熟,出现了很多精美的石雕作品。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现在所见的中国古代石雕作品,基本上从属于墓葬、宗教和建筑。

汉代玉器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基本格局,玉雕大致可分为礼玉、葬玉、饰玉、陈设玉四大类。

中国赏石文化最初实为赏玉文化的衍生与发展,在东汉开始流行,到南朝时已达相当水平。

二、观赏石文化史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朦胧期:中国战国时代的《尚书》中有一篇《禹贡》,专门记述各区域山川分布、交通、物产状况以及贡赋等级。

内中指出泰山山谷中产怪石,并将怪石列为进贡物品之一。

这说明先秦时代统治者对“怪石”就已产生浓厚兴趣,并有了一定数量的需求。

有奇石,必然会出现石迷、石痴。

古人“癖石者”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则属春秋时代《阙子》里面记述的这样一个亦庄亦谐的故事: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即梧宫之台。

梧宫,齐国宫名。

故址在今山东临淄县西北)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

周客闻而观之,主人斋七日,端冕之衣,衅以特牲,革匮、缇巾十袭。

客见之,卢胡而笑,曰:“此燕石也,与瓦甓不殊。

”主人大怒,曰:“商贾之言,竖匠之心!”藏之愈固,守之弥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先秦时代,民间罕有收藏奇石者,癖石者被视作“愚人”,“燕石”等同粗陶器。

“宋之愚人”是因燕石之美才精心收藏的。

因此,当有人将石视作不值钱的商品,他便“大怒”,骂他们有小商人的势利眼,人匠般的粗顽心。

宋之愚人,大可作为后世“石痴”们真正的祖师。

燕石,燕山所产石。

《山海经.北山经》:“北百二十里曰燕山,多婴石。

”晋代郭璞《注》曰:“言石似玉,有符彩婴带,所谓燕石者。

”可见,燕石是一种有着玉一般质地和五彩纹理的美石。

先秦时代,有关奇石的记载还是零星散见的,对奇石的描述也语焉不详,但先秦诸子哲学中的美学思想,却为我国的赏石理论奠定了基础,我国以及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受儒、道思想影响较深的国家,赏石玩石的雅事流风绵绵,历久不衰,也和这种坚实的理论基础密不可分。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论诗,主张“温柔敦厚”;论文,主张“文持彬彬(质文兼备)”;论乐,主张“雅乐”,这些理论对后人赏石追求“造型雅致”观念的形成极为重要。

此外,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学说,也使得“奇石是一种缩景艺术“有了理论依据。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崇尚自然,反对雕琢堆砌,反对矫揉造作,更是后世赏石家们最为推崇的理念,并将其运用到对奇石的采治、养护等实践操作中。

秦汉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奇石的记载,还多局限于皇家宫苑和贵族园林。

如秦始皇的阿房宫,西汉王朝的未央宫、上林苑,汉梁孝王的兔园(梁园)等,都用了大量的观赏性奇石加以点缀或堆砌假山。

值得注意的是,到魏晋南北时期,奇石从园囿中构筑假山的局限中脱颖而出,开始成为独立欣赏的对象。

《南齐书.文惠太子传》介绍,文惠太子开拓园圃的同时,还在“楼观塔宇”中,“多聚奇石,妙极山水“。

但这只是个别例子。

在南北朝之前,“奇石”收藏,还只能说是处于一个朦胧时期。

如:被后世文人尊奉为赏石祖师陶渊明,也不过拥有一块“醒石”而已。

相传陶潜宅边赏菊之余,便诗兴大发。

他见此石有醒脑提神之独特功效,就给它取名为“醒石”。

此举引得后人艳羡不已。

其实,严格说来,此石跻身于供石之林还是勉强的,它是能归在较为广泛的奇石范围之内。

形成期:隋唐时代开始,收藏奇逐渐形潮流。

帝王贵族以奇石装缀宫苑之习未变。

唐代藏石形成潮流的主要标志是,那些具有艺术家气质的文人雅士或官宦,取代了帝王贵族,成为赏石界主流。

他们将奇石引向民间,引进书房客厅,闲时面对奇石,流连不已,并由此勃发诗兴。

唐代也是赏石理论开始成的时期,其要点如下:1、始评品奇石的高下等次。

白居易评石,以太湖石甲等,罗浮石、天竺石次之。

牛僧孺将其石按石之大小分为甲、乙、丙、丁四等,每等按其品第之高下分为上、中、下三品,并将品第结果铭刻于石之背面。

2、赏奇石的一些术语开始出现,并作了阐述。

3、在与顽石交流,要爱惜敬重它。

牛僧孺对奇石的态度就是“待之如宾,亲之一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

4、通过养石、赏石,提高自身的修养。

白居易就提倡所谓“爱石十德”:养情延爱颜,助眼除睡眠,澄心无秽恶,草木知春秋,不远有眺望,不行入岩窟,不寻见海浦,迎夏有纳凉,延年无朽损,弄之无恶业。

中国的奇石文化从唐代开始,还影响到了周边国家,与唐代关系密切的新罗国(今韩国)就直接借鉴了唐代园石布置法。

及至今日,韩国仍保留着不少唐代流行的“峰石”,陈列在年代久远的宫殿和寺庙里。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由于经济繁荣,庭园建筑业的发展,相应促进了造园艺术与石艺事业的发展,在民间开始广泛收集,赏玩奇花异石,体现山水真意,同时流入宫廷府邸,成为宫苑装饰、观赏珍品和贡品,开创了中国赏石文化的新时代。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中“石有聚族,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石次焉。

”繁荣期:宋代,国势长衰,丧失了汉唐社会蒸蒸日上、开放甚至扩张的优势,加以朋党之争愈演愈烈,文人、士大夫的心态,也由唐人之向外投射型为主转为内省型为主。

这对文学艺术的发展影响甚巨。

气势较收敛,技巧更细腻,是宋代文艺的重要特征,宋诗、宋文如此,赏石、藏石的情况也如此。

由于奇石艺术是一种内省型、发现型、赏玩型的艺术,所以在宋代发展较快,而且终于造就了宋代奇石艺术这样一个黄金时代。

现有资料表明,至晚在北宋,中国的奇石文化已影响、远播及日本,启迪了日本“水石”玩赏的思想。

至今,日本较著名的寺院仍保存着历史悠久的名石。

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观赏石事业大兴。

杜绾编著的中国最早的赏石理论文献《云林石谱》诞生,该专著对166种观赏石的品种、产地、形状、质地、品评有较详细的记述,并谈及山石列几案清供或作盆景观赏。

北宋四大家之一的米芾,他因爱石成癖,对石下拜,被国人称为“米癫”。

他撰写的玩石专著《园石谱》中,首创了评鉴太湖石“皱”、“瘦”、“漏”、“透”之赏石理论,对石的鉴赏具有相当水平。

苏轼也是一位藏石爱好者,他不仅玩石、藏石,还写有《雪浪石》、《双石》、《壶中九华》等著名咏石诗,品位高雅。

北宋末年,宋徽宗广泛收罗奇花异石,收集闻名的“宣和65石”,供皇亲贵族、文人雅士观赏,现存的“江南三大奇石”(上海“玉玲珑”、苏州“冠云峰”、杭州“绉云峰”)及南京玄武湖公园内的“童子拜观音”景点的“观音石”、“童子石”都是当年“花石纲”的遗物。

鼎盛期:明、清是我国古代奇石文化集大成的时期。

其表现为,一是品石专著层出不穷,赏石理论更为完整严密。

二是收藏奇石已不再是士大夫阶层的专利,一些将校士兵、贩夫走卒、农夫工匠、乃至未成年的学生,也走进了这个高雅的行列。

明、清流传至今的石谱、石录、石赞在十种以上,这还不包括多种专谈印章石、砚石的专著。

明清时,玩石、赏石之风席卷全国,达到鼎盛时期。

对花园中的孤赏石、假山石,庭堂中的清供石以及手中把玩的袖珍石,更是钟爱和讲究。

如太湖石、灵璧石、大理石、雨花石、卵石、化石、砚石、玉石、矿物晶体石都在收藏之列。

所配几座、几架也十分考究,各种石谱、石论的著作不断问世。

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有关赏石的专著有著名造园大师计成的《园冶》、林有麟著的《素园石谱》、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等。

当时曾出现过观赏石买卖的盛大市场。

同时,观赏石已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上等礼品。

清代(1644年~1911年),赏石专著有金陵王寅的《冶梅石谱》。

当时已将观赏石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扎根到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之中。

如曹雪芹著的《石头记》、施耐庵的《水浒》、宋荦的《怪石赞》等都有过对观赏石的赞颂和形象描述。

民国时期,我国的观赏石事业日趋衰落。

主要论著有章鸿剑著的《石雅》、王猩酋著的《雨花石小记》、张轮运著的《万石斋灵岩大石谱》。

解放后,我国的观赏石事业经过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8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人民物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赏石艺术如同枯木逢春,欣欣向荣,既继承传统,又不断创新,使观赏石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

日本、印尼、港澳台地区及西方发达国家也兴起了采石、赏石和藏石的热潮三、观赏石发展趋势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观赏石热波及中华大地,观赏石从业人员成倍增加,新石种大量发掘,观赏石展示活动声势越来越大。

无论是新石种不断发掘、精品观赏石档次的提升,还是观赏石理念的更新、文化内含的丰富,都以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加之目前人们进入生活节奏更快、竞争力更加激烈的时代,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将追求更加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赏玩天然造就的奇石异矿,正好适应了当代人的心理状态。

赏石文化已进入无序中又有序的全面发展的趋势,理论研究有新的的突破,赏石理念也有较大的转变。

具体表现在:(一)观赏石的发展已与政府、社团、企业家相结合(二)观赏石的发展已与国际接轨1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地区开始出现观赏石收藏,经营的热潮,长沙,桂林郑洲,北京等地已有不少人走出国门,数次参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美国图森宝石,矿物,化石展销会2外国奇石占比加大,日、韩的外国奇石约占20%。

欧美的占比甚至更高。

由于地壳物质分布的不均衡,各地地史演化的差异性,各国会出现一些特有石种,比如日本的红菊花石、神居古潭石,缅甸的翡翠、木化石,印度的赤玉石,巴西的紫水晶等都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珍宝,各国石友人见人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