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让学生在探究中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课让学生在探究中成长

发表时间:2013-11-14T15:10:39.98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4年1月总第159期供稿作者:张磊

[导读] 重视让学生想办法。培养学生想办法,是培养学生自我设计实验能力的初步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集中体现。

张磊山东省平度市张戈庄小学266738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应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探究性学习作为我国新一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是一种包含着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教学实践活动。在科学教学中,使学生学会自行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行探究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认识方法的重要内容。基于以上知识,我认为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行探索能力的培养,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这说明提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活动和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自然探究就是探究问题、找出原因,良好的提问往往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但问题应怎样提出呢?我觉得,教师应创设一种情境,由学生主动提出想探究的问题。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会主动思维,成为探究的主体。例如,在《不倒翁》一课中,教师先让学生玩不倒翁。他们一会儿朝这个方向扳,一会儿朝那个方向扳,还会把它按倒后再猛一松手……不论怎样扳,不倒翁总能站起来,这时他们内心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不倒翁为什么总扳不倒呢?

二、创设民主和谐氛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教学活动是一种情感活动,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能够为学生学习创造提供心理上的保证,从而也能使学生的创新潜力淋漓尽致地发挥。在日常教学中,我注意运用亲切的教态、和蔼的语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认真地蹲下来倾听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和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师的呵护中尽情发挥。如我在教学《水的净化》中过滤这一环节时,并没有直接引导学生用滤纸做实验,而是让学生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尽情地想办法:如何能让一杯浑水变得更清?学生们积极动脑、各抒己见,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想法,有的说用纱网,有的说用纱布……我让学生有选择地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实验,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究兴趣。

三、放手让学生搜集资料

当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后,应准备探究所需要的各种资料。科学课是融观察、比较、实验、动手等多种活动于一体的课程,因此自然教学中需要的资料是多种多样的。这些资料有些是文字资料,有些是图片资料,一方面增加了他们与大自然的接触,另一方面能使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探究。例如《动物和环境》一课中,教师让每个同学带1—2条蚯蚓,这对学生来说既感兴趣又容易准备,就在学生积极主动地挖蚯蚓的过程中,他们也获取了什么地方挖到蚯蚓的感性知识。所以当课堂上老师提出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环境中时,许多同学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再让学生用蚯蚓进行实验,进一步让他们感知,使同学们得出蚯蚓喜欢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的结论。

四、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究

当学生有了足够的观察材料,教师应大胆放手,由学生独立自主地观察、操作,使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目的“自由”地去获取知识。在学生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1.重视让学生想办法。培养学生想办法,是培养学生自我设计实验能力的初步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集中体现。引导学生想办法的过程是启发创造精神、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能力的过程,但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和不同内容的课应有不同的要求,对相同内容而不同水平的学生也要有不同的标准。如:在低年级教学时可采用“想一想”、“试一试”的方法;在中年级可采用根据提供的试验材料自行设计试验;到高年级阶段可先由学生设计实验,然后根据所设计的实验要求选择有关材料。这样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逐步培养了学生自行探究的能力。

2.重视学生探究后的发言。例如《声音的产生》一课中,教师问:“用手接触正在发音的音叉时有什么感觉?”一生回答:“很费劲。”学生的回答听起来别扭,却是他的真实体会。其实,他说的费劲是指手不听使唤,是手指被振动的音叉打击造成的。教师明白了学生语言的含义后,可进一步指导:“当我们试图抓住一个正在剧烈运动的物体时就感到很费劲。你刚才感到费劲时,手指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说明音叉又是怎样的?”这样,使学生逐步学会了用逻辑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也促进了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3.重视为“失败”找原因。当学生对探究的事实材料进一步分析整理,就会得出相应的结论。由于学生对探索过程的设计不同,以及自身操作等原因,有时会出现不同的结论(同一问题)。对于获得错误结论的学生,教师应耐心指导,使学生自己找出“失败”的原因。

五、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

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例如《声音的传播》一课中,学生对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不易理解,为了让学生相信这一结论,教师设计了两种做法,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体验:一是选择晴朗的早晨,让学生到指定地点听上课的电铃声;二是选择一个有大雾的早晨(两次距离相同),并多次变换位置,让其听上课的电铃声。并让学生注意辨别:在两种不同的天气里所听到的铃声有什么变化?同学们豁然开朗,原来雾是悬在低空中的小水珠,是液体,学生很快理解了有雾(液体)比没雾的天气传播声音的本领强、速度快、声音大,传播的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这样,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的情趣。

我们要真正在实践中落实科学探究性教学的目标,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需要探索的还很多很多,但愿大家能引导我们的孩子在探究中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