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的知识分工
[经济学]哈耶克专辑之四——经济学和知识
哈耶克专辑之四——经济学和知识一本章标题的含糊性并非偶然。
虽然它的主题是关于不同社会成员的假设及命题在经济分析中所起的作用,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这个主题与另一个可以在同样的标题下讨论的问题无关。
这个问题是,标准的经济分析究竟在何种程度上传播了有关现实世界的知识。
实际上,我的主要论点将是一种同义反复(tautologies)(经济学中的标准均衡分析实质上由这种同义反复组成)可以转化成另外的一些命题,其仅在我们能够用关于如何获得并传播知识的明确论述充实那些标准命题的范围内,才告诉我们现实世界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的原因。
简言之,我所主张的是:在经济理论中,经验因素——它是不仅涉及含义而且涉及原因和结果,并因此而得出结论的唯一因素(从原则意义上说,这些结论无论如何都能得到证实)——是由一些有关获取知识的命题所组成的。
或许,我应该首先提醒你们注意一个有趣的事实,即,最近在不同的领域里大量超出传统均衡分析限制的理论探讨所得出的答案,很快就证明了,一些理论上的结论取决于我们在某一点上所做的假设,即对预见的假设,即使这些结论与我们设想施不完全一致,至少有一部分是一致的。
我认为,正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首次引起广泛注意的有关预见假设的讨论领域,是风险理论。
在这方面,由富兰克·H·奈特的著作所施加的激励,可以证明它具有远远超越风险理论这一特殊领域的深刻影响。
此后不久所作出的一些有关预见的假设,对解决非完全竞争理论以及垄断和寡头等问题,具有根本性的重要作用。
从此,人们便日益明确地发现,在有关货币和产业周期这种更加“动态”的问题讨论中,对预见所做的假设和“预期”起了同等关键的作用。
尤其是那些从纯粹均衡分析中借用并引进到这些领域的概念,比如均衡利率问题,更是可以只根据有关预见的假设被恰当地定义。
这样说来情形似乎是,在我们能够解释人们为什么会犯错误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解释他们为什么应该永远正确。
一般他说,我们似乎都已经认识到,虽然也许我们仍未一致赞同这些基本假设的确切内容,但是,仅仅根据有关预见的假设,我们就能确定并清楚地阐明均衡概念本身。
哈耶克知识问题中的信息与知识论
① [德 ]格尔 哈德 ·帕普 克:《知识 问题 及其影 响——序 》, [德]格尔哈 德 ·帕普 克 编:《知识 、自由与秩 序》,黄冰 源 、冯 兴 元 、赵 莹 、梁 晶 晶译 ,中 国社 会 科 学 出 版 社 ,2001年 。第 l~32页 。
哈耶克1936年在经济学与知识之中明确地指出知识分工乃是经济学中真正的核心问题他认为中央计划计算不可行的关键在于计划者无法充分利用分散知识dispersedknowledge或者知识分工thedivisionofknowledge而市场价格机制则是利用个人分散知识的最为有效率的信息系统
◎ 谢 志 刚
关 键 词 哈 耶 克 问题 信 息 与 知 识 计 划 经 济 [中图分类号]F011;F091.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30447—662X(2018)06—0042—09
“哈耶克 知识 问题 ”在狭 义上 可 以简单 理解 为 “知 识 在 社 会 中的 应 用 ”问 题 ,也 就 是 在 社 会 经 济 之 中如何有效率地利用个人分散 知识 ; 在广 义上 ,则 代 表 了哈耶 克 以认 知 和知识 为 基本 视角 来考察 个 体 、社会和经济 的方法和思想 ,并包含 了从个体到社 会 多个层面 的知识 构建 、演化和 应用 等子 问题。知 识 问题源 自哈耶克在社会主义经济计算大论战 中对 市场价格机制的辩护和对 中央计划经济 的批判 。此 后知识问题不断拓展 ,特别是 与其 自发秩 序理论 联 系起来 ,具有 了一 般 进化 论 、认识 论等 多方 面 的涵 义 。虽然主流经济学界似乎将哈耶克排除在经济学 者之外 ,但随着人们对 经济学 主流 范式 的反思 和批 判 ,新兴 的经济学方法和理论如演化经济学 、行 为经 济学等却越来越多地与哈耶克思想遥相呼应 。
哈耶克社会中知识利用
要成功地做到这一点,他需要多少知识呢?在超出 他的直接知识范围的那些事件中,何者与其决策直接有 关呢?关于这些事件,他又需要知道多少呢?
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事件都会影响到 他本应做出的决策。不过,关于这些事件,他不必知道 则多,更不需要知道其所有后果。为什么在某一特殊时 刻对某种尺寸的螺丝钉的需求相对增加了?为什么纸袋 比帆布袋更容易获得?为什么一时较难以获得某类技术 工人或特殊机械工具?对于他来说,这些并不重要。重 要的是这些东西较其他东西的获得变得更为困难或容易 的程度,或对他生产或使用的各种东西的需要在多达程 度上变得更为急切或不则急切了。重要的是他所关心的 那些东西的相对重要性,改变这些东西的相对重要性的 原因并不是他所感兴趣的,也与他本人所处情况中的那 些具体事情无关。
合理经济秩序问题的特殊性恰恰取决于如下事实:我们 必须利用有关我们的处境的知识,但这样的知识从来也 不会以集中或整体的形式存在,而是人们分散地特有的 支离破碎且常常相互矛盾的知识碎片。因此,社会经济 问题并不仅仅是如何配置“给定的”资源—如果这里的 “给定”指将其给予单个头脑来精心解决这些“数据” 所界定的问题的话。社会经济问题更多地是如何确保社 会的每个成员所知道的资源得到最优使用,将其用于相 对重要性仅仅为个人所知的目的。简单说,社会经济问 题是任何单个人都不可能从整体上占有的知识的利用问 题。
经济学家们越来越倾向于忘记组成整幅经济图画的不断 发生的小的变化。原因之一是他们越来越热衷于统计总 量,而统计总量要比细节变量更具稳定性。然而,总量 的相对稳定性并不能像统计学家们偶尔所做的那样,用 “大数定律”或随机变动的相互抵消来解释。要对付的 因素的个数还没有大到偶然因素产生稳定性的程度。商 品和服务流动的背后是蓄意的调整,是为了适应昨天不 曾预计到的新情况而做出的重新部署,是A的失败导致B 的乘机而入。甚至大规模和高度机械化工厂的持续运转 也主要因为存在一种环境,使其能够获得各种意外必需 品,其房顶上的瓦片、办公用的文具、成千上万种它自 己不能生产的设备部件以与该工厂的运营所需要的方案, 这些都要在市场上随手可得。
哈耶克知识问题中的信息与知识论
哈耶克知识问题中的信息与知识论
哈耶克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知识问题理论对现代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都有很大影响。
其中,信息与知识论是他的一个重要观点。
信息是指已知的事实或数据,而知识是指人们对信息的理解、解释和应用。
在哈耶克看来,信息和知识之间存在一个不可分割的联系,他认为知识是由信息组成的,只有具备信息,才能形成知识。
他还提出了“局部知识优于全局知识”的观点,意思是说,相对于全局的知识,每个人所掌握的局部知识更为真实、准确和适用。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情境、经验和观点,所以在某些领域,局部知识比全局知识更具有价值。
哈耶克还指出了“信息的分散性”这一问题。
他认为,信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分散在个体之间,无法集中在任何一个中心掌握,因此市场经济的有效性和创新性都取决于信息的分散利用。
总之,哈耶克的信息与知识论认为,知识是由信息组成的,每个人所掌握的局部知识更为真实、准确和适用,市场经济的有效性和创新性都取决于信息的分散利用。
哈耶克的市场经济理论
哈耶克市场经济理论概要摘要哈耶克认为,知识与信息是以分立的形式掌握在个人手中的,任何个人与机构都不可能收集到分散在个人手中的全部知识与信息,因而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必然是低效率的,计划经济与自由、民主是不相容的,它会导致独裁与暴政。
只有市场经济才能充分利用分散在个人手中的知识与信息,并保障个人自由与民主。
哈耶克反对对市场运行本身进行任何干预,认为这只能是弄巧成拙。
然而,作为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领袖,哈耶克并不赞同自由放任主义,相反他认为国家应该为市场的正常运作创造条件。
关键词: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国家干预知识信息The Essence of Hayek’s Market EconomicsAbstractHayek contends that both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are possessed by individuals, and that neither person nor organization can collect all the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possessed by individuals. Thus, the centralized planned economy must be inefficient and antagonistic to freedom and democracy. It would result in autocracy and tyranny. Only the market economy can make the most of these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and can safeguard freedom and democracy. Hayek holds that any interference with the function of market in itself is nothing rut a mistake. But Hayek, as the leader of the liberal economics, doesn’t approve of laissez-faire. On the contrary, he contends that the government need to do much to make the market function well.Keywords: planned economy; market economy; state interference; knowledge; information哈耶克(1899-1992)是二十世纪西方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当代西方古典自由主义复兴的代表人物。
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简述
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简述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自由主义思想对当今世界的经济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以其对自由市场、个人自由和限制政府干预的坚决主张而闻名,被誉为新古典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首先,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强调个体的知识和信息分散性。
他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信息传递和协调机制,个体在市场中通过价格机制交换信息,实现了资源的最有效配置。
在这种市场机制中,个体根据自身的需求和能力作出决策,而不需要中央计划者干预。
哈耶克强调,将知识与权力分开,让市场机制自主运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高效分配。
其次,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反对中央集权和计划经济。
他认为过度的政府干预会破坏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能力,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
他主张让市场自由竞争,通过价格和竞争来调节资源的配置和分配,以实现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哈耶克认为,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原则,只有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才能创新、提高效率,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此外,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财产权的保护。
他认为,个体的自由是人类尊严和幸福的基础,政府应该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自由权利。
财产权是个体自由的基石,只有保护财产权,才能激发个体的生产力和创造力。
哈耶克反对政府过度征税和干预,主张尊重私有产权,让市场自由发挥作用,实现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
总的来说,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是一种强调市场自由、个体自由和财产权保护的经济理论。
他认为,只有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个体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幸福,社会才能实现繁荣和进步。
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在当今世界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们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启示。
行测—经济常识
知识点睛与解题技巧(注:黑色字体为原来的复习大纲,彩色为自行添加的内容)1.西方经济学理论简介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
(1)古典经济学(17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①、李嘉图②、西尼尔、穆勒③、马尔萨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④。
这一阶段以亚当·斯密①为代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一次革命,建立了以自由主义为中心的经济学体系,这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
在《国富论》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是被广为接受的:①分工论。
斯密以制针业为例,说明了分工的重要性,他说,按照目前的情形,普通人要单独制针是毫无效率的,但是分工组织在工厂内成立的话,一人一份的生产量将可达240倍以至4800倍,由此揭开了近代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原因。
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他的绝对优势理论第一次从生产领域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能够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其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解释发达国家之间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不能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
②价值规律的初阐述与“看不见的手”。
斯密提出了市场价格(商品价格)围绕自然价格(商品价值)上下波动的规律,斯密实质已对价值规律做了初步的阐述,只不过是概念有所偏差而已。
③资本积累。
斯密认为,节省剩余价值而量行投资,就是资本积累,这被视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机能。
④自由贸易主义。
斯密认为重商主义的奖出限进政策,是一种独占殖民地贸易的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借贸易差额从国外获得金银货币,因此其主张实行自由贸易。
李嘉图②是英国资产阶级最杰出的代表和完成者,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后的伟大的代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是他在经济理论方面的主要代表作。
李嘉图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国际贸易方面,他是自由贸易的倡导者,并且在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成本说,也就是比较优势理论。
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与误用从哈耶克的知识分工理论看人类社会的货币控制
一、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
哈耶克认为,知识是人们在劳动和交往中不断积累和创造的产物。在现代社会 中,知识的运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尤其在科学研究、教育和文化方面发挥 着重要作用。例如,科学家通过系统地研究和探索自然规律,为我们提供了更 加精确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教育者则通过传授知识,培养了更多具有创新能力 的人才;文化知识则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为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相关研究表明,知识的运用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罗默尔 和诺斯的研究发现,知识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其作用甚至超过了物质资 本和劳动力。另外,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研究也表明,隐性知识的转移和 分享对于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知识在社会中的误用
然而,知识在社会中也存在误用的情况。哈耶克指出,知识的误用往往源于人 们对知识的错误理解、过分追求功利以及缺乏道德约束。例如,迷信和伪科学 现象的存在,往往是由于人们对某些领域的认知不足,过于相信奇迹和神秘力 量;另外,一些人也可能出于对利益的过度追求,而忽视了知识的价值和道德 准则。
在总结中,知识社会学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之间存在紧密。这种理 论提醒我们不应忽视知识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帮助我们深化对知识、社 会以及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理解。通过知识的社会背景和作用,我们可以更好 地理解和解决当代社会的问题,从而实现一个更加公正、自由和平等的社会。
谢谢观看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批判理论之一。它以批判的理性主义 为基础,强调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和反思。法兰克福学派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 的文化工业、科学技术等领域,并认为这些领域在为资本主义服务的同时,也 对人的自由和尊严产生了威胁。因此,法兰克福学派试图通过批判现代社会的 弊端来唤醒人们的反思意识,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哈耶克的知识分工
哈耶克的知识分工一、引言哈耶克(F﹒A﹒Hayek,1899-1992)是被公认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在其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对各种形式的计划经济、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极权主义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是坚定的自由主义捍卫者。
由于对自由市场的坚定信奉和市场经济的深刻洞见,哈耶克荣获了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除了是集众多二十世纪伟大的自由主义者的“朝圣山学社”(the Mont Pelerin Society)的创立者外,哈耶克还是数个领域的精神领袖,一生涉猎的科学领域包括:经济学、心理学、政治理论,法哲学等。
并且在所涉的每个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对众多领域作了跨学科的研究之后,哈耶克建立起了一个庞杂而坚固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正如J.Gray所说:“哈耶克的论著阐发了一个思想体系,其抱负之宏大完全可与穆勒(John﹒Mill)(由于翻译原因,后文的约翰﹒密尔指同一个人)和马克思(K﹒Marx)的思想体系相媲美,但是却远不如它们易于受到批判,因为哈耶克的体系乃是一种在哲学上站得住脚的有关理性之范围和限度的观点为基础的……。
”凯恩斯(J﹒M﹒Keynes)说“这个世界其实是由思想统治的”这一观点是非常正确的。
在我国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了解和研究哈耶克的思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内兴起了一股学习和研究哈耶克的热潮,已翻译出版了哈耶克的几乎所有的重要著作。
本文的目的在于理出其思想体系的基石。
在我看来,作为哈耶克思想体系基础的是他于1936年发表的《经济学与知识》(Ec onomics and Knowledge)中提出的“知识分工”的思想。
由于“知识分工”的存在,使人们必然对现实世界中的很多事件处于必然的无知状态。
每个行为主体都只能根据自己的信念和所掌握的信息作决策。
作为传递信息的系统的市场协调着不同的行为主体的行动。
市场和其它的制度要有效的运行和发挥应有的作用,个人必须能自主的做各种决策。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的基本原理哈耶克(Friedrich Hayek)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对自由和秩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自由不仅仅是指个人行动的自由,还包括一种秩序,即自由秩序。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原理:1. 知识分散原理哈耶克认为,知识在社会中是分散、不完全和局部化的。
没有任何一个人或团体能够掌握全部知识,也无法预测未来发展的情况。
因此,中央计划者无法有效地管理整个经济体系。
相反,个人和企业通过市场交换信息和知识,并根据自身利益作出决策,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性。
2. 自发性秩序原理哈耶克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其中存在着大量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个体行为。
这些行为在没有中央指导或计划的情况下形成了一种自发性秩序。
这种秩序不是出于某个人或团体的意志,而是由无数个体的自主决策和相互合作所形成的。
这种自发性秩序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市场是个体之间自由交换的场所,通过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来调节资源的分配。
3. 规则与秩序原理哈耶克强调,一个自由社会必须建立在一系列规则之上。
这些规则不仅仅是法律和法规,还包括传统、习俗和道德准则等非正式规范。
这些规则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框架,在其中个体可以自由地行动,并使得不同个体之间能够相互协调和合作。
这种规则与秩序的结合使得社会能够在无中央计划的情况下实现稳定和繁荣。
4. 自由与正义原理哈耶克认为,自由并不是一种目标或价值观本身,而是一种手段,用于实现正义。
他将正义定义为“按照公平原则对待每个人”。
在一个自由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并根据自己的努力获得相应的回报。
自由的市场经济能够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资源的有效分配,从而实现正义。
5. 限制权力原理哈耶克强调,为了保护个人的自由和秩序,必须限制政府的权力。
他认为,政府应该只扮演一个规则制定者和仲裁者的角色,而不是直接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
社会学理论题型整理
社会学理论题型整理社会学名词解释1、韦伯:社会行动、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理解、社会学研究的可还原性、理想类型、主观意义的客观分析、工具理性类型、价值理性类型、传统行动类型、情感行动类型、解释的循环、阶级、权力、权威、传统权威、感召权威、合法权威、科层制、社会秩序合法性、选择亲和性、资本主义精神、理性化2、迪尔凯姆:社会事实、不可还原性、社会比率、集体表象(集体观念)、受控比较法、社会学主义、社会团结、机械团结、有机团结、社会分工(社会分化和专业化)、集体意识(集体良心)、利他性自杀、利己型自杀、失范性自杀3、林南: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的密集性(紧密性)、资源、社会结构(结构)、个体行动(行动)、结构假设、互动假设、网络假设、行动假设、弱关系力量命题、位置力量命题、制度场、资本流、情大于法4、哈耶克:知识分工、有关各种情势的知识、无知、能够克服的无知、无从克服只能应对的无知、真个人主义、唯科学主义、进化论理性主义、建构论唯理主义、自由、个人自由、自生自发秩序(感性秩序)、组织秩序、内部规则(一般性规则)、外部规则、扩展秩序、肯定性义务5、卢曼:系统、社会系统、技术主义原则和方法、环境、互动系统、组织系统、社会整体系统、社会分化、环节分化、层级分化、功能分化、社会进化、沟通、双重偶然性6、格兰诺维特:弱关系、弱嵌入型、集体行动、阈值7、怀特:生产市场、网络地位等同体布特:结构洞8福柯:知识考古学、话语实践、实证性、话语实践个体化、档案、注视、洞视、知识型、分类学、一般语法、微观权力物理学、酷刑、“调查”性权力——知识型、惩罚形式表象化、层级监视、规范裁决、检查制度、全景畅视监狱9、埃利亚斯:习性、宫廷理性、型塑化过程、国王机制、10、马尔库塞:辩证逻辑、辩证理性、形式逻辑、艺术理性、历史辩证法、爱欲、压抑文明的辩证法、幻想、审美意识、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无规律的合规律性、单向度社会、高层文化、忧患意识、幸福意识、语言的功能化、仪式化、封闭化、思想的双向度性、自然革命、新感受力11、亚历山大:新功能主义、类型化、策略制定、经验论、唯理论、后实证主义方法论、科学思想连续体、后实证主义、一般性话语、研究项目、解释性、策略性、典型化、创新、市民社会12、鲍曼:荒野文化、园艺文化、选择性亲和、现代世界观、立法者、后现代世界观、阐释者、现代性社会学、后现代伦理学、观光者(旅游者)、流浪者、流动的现代性13、福山:信任、道德性社团、私人信任、公众信任、社会资本、自发行社交(次社会资本)14、孔德: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社会秩序、社会静力学、社会动力学、人道教15、斯宾塞:分化、整合、16、马克思:实践、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异化、异化劳动17、齐美尔:社会形式、社会几何学、等式服从、等级式服从、多重角色复合体、文化悲剧18、米德:姿势对话、主观定义、半意识状态、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理性化、普遍化的他人、内部组织、外部组织、承担他人角色19、霍曼斯:群体、互动、情感、群体外部系统、群体内部系统、附加系统、成本、报酬、惩罚、强化、数量、价值、失落、满足、投资、公平分配、利益最小原则、稀有资源原则、地位不和谐、基本行为、制度行为20、布劳:内部报酬、外部报酬、内部交换、外部交换、平等互惠准则、欠情感、加权效应、合法化的价值、特殊价值、普遍价值21、帕累托:非逻辑或非理性社会行为、逻辑行为、剩余物、派生物、群体持续性、联合的本能、精英22、帕森斯:模式变量、动机取向、价值取向、社会的情境、非社会的情境、集体、制度、内化、制度化、目标达到、潜在的模式维持23、默顿:中层理论、显性功能、隐性功能、功能失调、功能替代(功能抉择)、反功能、角色丛、地位丛、参照性的自我意识24、社会冲突论:科塞:不平等的社会系统、下层被剥夺感、对群体的忠诚、亲密关系、制度化的冲突、社会安全阀、现实冲突、非现实冲突、初级关系中的冲突、次级关系中的冲突、次级关系、党派冲突、个人冲突达伦多夫:显在利益(外显利益)、潜在利益、准群体、显群体、冲突强度、冲突烈度柯林斯:互动仪式链、控制他人的主观愿望、强制力量的威胁、地位群体25、曼海姆:意识形态虚假性、官僚保守主义、自由民主主义、历史保守主义、知识分子、观点、知识个别化、26、舒茨:主观意义、客观意义、手头库存知识、主体间性、变形的自我、生活世界、生平情景、常人知识、类型化、关联化、自然态度、行动的理念类型、多充实在、跃迁27、利奥塔:叙事知识、知识的合法性原则、神话叙事、思辨叙事、政治叙事、后现代知识分子、日常生活、彻底体验简答或论述一、韦伯:1、简述或论述解释社会学在社会学史中的地位和意义。
哈耶克|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完整版)
哈耶克|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完整版)本文系哈耶克名篇《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选自《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编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5-100页。
该文系统论述了“知识的分散性”,在哈耶克的知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故推送全文,供朋友们参考。
转自中华好学者ID: zhonghuahaoxuezhe一当我们努力建构一种合理的经济秩序(a rational economic order)的时候,我们想解决什么问题呢?根据人们熟知的某些假设,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十分简单的。
假设我们拥有所有相关的信息,假设我们能够从一个给定的偏好系统(a given system of preferences)出发,又假设我们掌握了有关可资使用的手段或资源的全部知识,那么剩下的问题也就只是一个纯粹的逻辑问题了。
这就是说,对什么是可资使用的手段或资源的最佳用途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隐含在我们的上述假设之中了。
解决这个最优问题(this optimum problem)所必须满足的那些条件已经完全设定了,因此我们可以经由数学的形式而得到最佳的陈述;用最简洁的话来说,这就是:任何两个商品或任何两个要素间的边际替换率(the marginal rates of substitution)在它们所有不同的用途中都必定是相同的。
然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这根本就不是社会所面对的那种经济问题。
再者,我们为解决这个逻辑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经济运算方法也没有为我们解决社会经济问题提供某种答案,尽管这种经济运算方法仍不失为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向上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这种经济运算方法的发现之所以无法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其原因在于:作为这种经济运算方法之出发点的“数据”或“基据”(datum),就整个社会而言,对于一个能够计算其结果的单一心智来说,从来就不是“给定的”,而且也绝不可能是如此给定的。
合理经济秩序的问题所具有的这种独特性质,完全是由这样一个事实决定的,即我们必须运用的有关各种情势的知识(the knowledge of the circumstances),从来就不是以一种集中的且整合的形式存在的,而仅仅是作为所有彼此独立的个人所掌握的不完全的而且还常常是相互矛盾的分散知识而存在的。
哈耶克的知识分工
哈耶克的知识分工” 一、引言早在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哈耶克作为专业经济学家就已经具有了世界声誉,是坚定的反凯恩斯主义者,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干预主义成了时代的最显著的特征,凯恩斯的干预思想成为思想界的主流,作为凯恩斯长期论敌的哈耶克从大论战中败下阵来。
尽管在那个年代哈耶克仍然写出了不少在今天看来属经典之作的论著,但这些都被知识界对凯恩斯的追捧所淹没了。
直到1944年发表《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哈耶克又为自己获得了世界性的影响。
这一次,不仅仅是在经济学家中,而且在普通百姓中,哈耶克都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通往奴役之路》很快成为畅销书。
但这也给他带来了一个不好的影响,在职业经济学家们看来,一个严肃的经济学家是不应写出如此大众化的读物的。
传言这还使得他未能在当时快如日中天的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谋得一个教职,倒是后来却成为该校“社会思想委员会”的主要教授。
在与凯恩斯论辩的数年中,哈耶克对凯恩斯的很多主要著作都作了批判。
但由于凯恩斯在学术上经常改变自己的观点,且往往在论辩中不能针锋相对,使得哈耶克渐渐厌倦了这种争论。
以致于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后哈耶克没有及时对其进行更猛烈的批判,这也成了他终身遗憾之事。
在凯恩斯的思想风靡之时,哈耶克发现仅仅从经济学上对凯恩斯主义及其它形形色色的干预思想进行批判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其更基本的思想渊源进行彻底的攻击。
这一次,哈耶克的雄心更大,他不仅要对各种各样的干预思想进行猛烈的批判,而且还要建立起牢固的自由思想体系,使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得到延续,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二、对新古典均衡理论的批判三、“知识分工”的含义如果我们假设经济社会中任何人都是全知全能者,那么我们可以宣称社会处于均衡状态或可以处于均衡状态。
然而,这个“均衡”含义却没有任何的经验性意义,在真实世界里,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件及事件发生的原因,每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占全社会知识总量的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作者:八角茴香奥地利学派在非主流经济学派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70年代出现,以门格尔、庞巴维克、哈耶克、米塞斯等人的经济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发展而来的。
奥地利学派属于极端主义学派,他强调更为彻底的主观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将经济学归纳为人类行为学,认为人的心理动机很难用数量化的方法加以概括,因此,他反对主流经济学的自然科学式的分析方法,排斥数学。
他重新认识了知识、时间、竞争和自发秩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理论框架。
1)、知识:奥地利学派认为知识是不完全的,人们处在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他认为知识有一下几个性质。
1、知识的私人性:由于每个人的认知和感受程度不同,他们对于知识的获取程度不同。
因此,在任何一种市场的运行过程中,知识并不是均匀的分布在每一个人当中,而是分散的,每一个人的知识都是相互差异的。
2、知识的经验性:哈耶克认为,经济主体所寻求的信息是经验的,是特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知识。
3、知识的默会性:在许多情况下,默会知识以一种技能、风俗或行为规则的形式出现。
经济主体的认知过程是难以通过一般的学习过程来完成,需要长时间的感知与领悟。
4、主观知识:哈耶克将知识分为特定时间地点的知识,是一种可转让知识;个人从市场过程中获得的全部信息,属于默会知识,不可习得,因而,知识也具有了不可传递性。
5、知识的传播体系:其一为价格体系,其二为社会的制度规则等。
价格体系传播的知识诱导经济主体的行为,使其不断发生变化,推进市场过程的运行与经济发育;而规则制度所传播的知识使社会保持稳定与连贯,使文明得以延续与传承,并且约束经济主体的行为,使这种行为可以以相互理解的方式来进行。
2)、时间:奥地利学派很重视对时间的解释,认为时间是异质的,并不是均匀的,每段时间的前期与后期皆不相同。
因而认为,时间是由记忆和预期所构成的动态连续的,他们之间是通过感觉相联系,也就是说人们对过去行为的记忆,会改变他们对未来的看法,也就产生了时间的因果联系的性质。
从知识分工看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
知识分工协作在促进技术知识的生产、提高企业 竞争力 的同时 ,必 然会产生协调费用 ,而且随着知识分工的细化 ,知识 协作的协调 费用也 越 高。 知识分工深化一方 面导致 企业 人员 已有知 识单 一而不 易学 习 , 另一方 面导致新知识复杂程度及难度加深 ,这都导致了企业学 习成本越 来越 高。如果企业考虑 的是知识应用取得的净收益的话 ,那 么知 识协调 费用所产生 的成本增加 ,将会抵消知识应用所带来的收益 ,从而 使得企 业将认知投 资维持在一个 固定 的水平 ,放弃接受新的知识 。 知识 只有在编码后才变得易于传播 ,否则默会的知识不 能以正规 的 形 式来传递 ,只能通过人与人在实践 中传播 。但是知识在编码 的过程 中 会 被排除那些默会 的不能简化 的知识 ,只保 留那些主干 的信 息。而编码 后的知识 往往在 降低认知成本 的同时 ,也使得信息量减少 引起认 知收益 的降低 ,这样知识 还是难 以得到扩散 。另外 ,对于编码知识 传播还要求 人们先建 立一个共 享的代码 系统 ,而这个系统本身需要大量 的投资和 收 益成本分析比较来确定是 否可 以实现共享和传播 。 三、知识分工与产 业集群创 新网络
从 知 识 分 工看 产 业集 群 创 新 网络 的形 成
李 函育 刘 晓辉
摘 要 :知识分工在促进技 术进 步和 生产 力发展的 同时,具有外部依赖性强和群体传导性弱 等缺点 ,不利 于新 知识的协 同整合 。产业 集群创新 网络可以通过降低 知识传 导的交易成本来有效地解决有关于知识分工造成的学习成本和路 径问题。产业集群创 新 网络为知 识创新 提供 了良好的环境和机制 ,并据此给出我 国产业 集群创新 网络建设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知识分工 ;产业集群 ;创新 网络;交易成本
无知与自由——哈耶克知识论问题探微
值判断的理论前提 , 所以必然在理论 中有前提预设
作 为无 需证 明的前 提 条件 。无论 这 些 理论 多 么庞 大 、 妙 , 果我 们加 以层层 分析 , 直分析 到理论 精 如 一
第2 7卷第 2 期
21 0 0年 4月
晋
中
学
院
学
报
Vo. 7 No2 1 2 .
Apr 201 . 0
J u a o Jn h n Unvri o r l f iz o g n iesy t
无 知 与 自由
— —
哈 耶 克知识 论 问题 探微
任 小 鹏
( 中国人 民大学 哲 学院 , 北京 107 ) 0 8 2
时别 人知道 的很 多知识 也不为 他们所 知 晓。 知识 的
多 强 、 识是 来 自于外 界 、 知 还是 来 自于我 们 的先 验
世界、 知识能否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问题等。知识 论可 以分成两类 : 经验论和唯理论。 经验论认为, 人 的知 识来 自于 人类 的外部 经验 ; 唯理 论者 一般认 为
识 》 , 耶克 正式 提 出 了他 对 知识 及 其 重要 性 的 中 哈
人文社 会科 学 由于涉及 人 的 问题 , 无法 摆脱价
看法 。 该论文Βιβλιοθήκη 经济学问题转化为知识论问题 , 从 而实现了其学术生涯的研究主题 由技术经济学向 人文社会研究的转 向, 并通 过 对 知 识 论 基 础 的 奠
6 ・ 0
哈耶克 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
哈耶克(Friedrich Hayek)是20世纪重要的经济学家和社会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于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观点和贡献。
以下是哈耶克关于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的主要观点:
知识的分散性:哈耶克认为,知识是分散在社会的各个个体中,没有任何一个集中的机构或个人能够完全掌握全部知识。
因此,他提出了知识分散的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个体应该自由地运用和传递自己的知识,而不依赖于中央计划或权威。
自由市场与竞争:哈耶克主张自由市场和竞争机制是有效利用分散知识的方式。
他认为自由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机制将分散的个体知识整合起来,通过竞争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创新的产生。
他强调市场经济的自发秩序和价格体系的信息传递功能。
受限知识与计划经济:哈耶克批评了集中计划经济的模式,认为中央计划者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和知识,从而导致资源的低效配置和经济的失调。
他强调了受限知识的概念,即个体只能了解自己所处环境的一小部分,无法全面把握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复杂性。
法治和个人自由:哈耶克主张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社会秩序,保障个体的自由和财产权利。
他认为自由的个体能够更好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和创造力,为社会创造繁荣和进步。
综上所述,哈耶克的思想强调了知识的分散性和个体自由,主张自由市场和竞争机制作为有效运用和整合分散知识的方式。
他的思想对于理解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影响。
哈耶克思想简介
哈耶克思想简介哈耶克是20世纪最杰出的自由主义者,也是20世纪罕见的社会科学家。
虽然哈耶克1974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他的学术贡献却远远超出经济学范围。
他毕生发表了130篇文章和25本专著,涵盖的范围从纯粹的经济学到理论心理学,从政治哲学到法律哲学,从科学哲学到思想史。
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这方方面面,哈耶克绝不是玩票,而是见解卓著。
不过,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于,作为一位自由主义者,坚持和重申了古典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
英国学者伯林的划分。
狐狸多知,而刺猬有一大知。
哈耶克自己也曾划分过两种类型:本专业中的万事通,和困惑型人物。
前者对自己的专业了如指掌,熟悉古往今来各种见解,大多数成功的教师、作家和演说家,都属于这类人物。
哈耶克也将这类人称为记忆型的天才。
困惑型人物则凡事都要自己问个为什么,他们获得知识的过程,是自己思考的过程。
他们记不住别人说了什么,他们总是把别人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思考中。
他们总是让六经注我,他们固执己见。
他们从各个方面思考,进行探讨,经常是围绕着一个主题。
哈耶克就是这类天才的典型。
第一部分、哈耶克的思想谱系哈耶克1899年5月8日于出生在维也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92年3月23日去世。
他足够长寿,经历了整个20世纪,经历两次世界大战。
亲眼看到了自己所钟爱的观念,自由主义的衰落,及复兴的全过程。
看到极权主义兴起和崩溃的过程。
一、 哈耶克的生平第一阶段:维也纳时代维也纳哈耶克思想成长的时代,是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维也纳。
他曾经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结束之后,在维也纳大学获得的博士学位(1921-1923)。
从思想、知识的角度看,这个时代的维也纳是维也纳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也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中非常生动地描述了19世纪末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那段岁月奥地利、主要是维也纳的气氛。
他在回忆录的第一段话就是“倘若要我今天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千我长大成人的那个时代作一个简明扼要的概括,那么,我希望我这样说:那是一个太平的黄金时代”。
经济学的小故事
经济学的小故事在经济学的世界里,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这些故事或许并不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但却能够生动地展现经济学的原理和规律。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些小故事吧。
故事一,亚当·斯密的钢钉工厂。
亚当·斯密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劳动分工的理论。
据说,斯密曾经访问过一家钢钉工厂,工厂里的工人们分工明确,每个人负责一道工序,效率非常高。
斯密通过观察这家工厂,得出了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的结论。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劳动分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故事二,瓦尔拉斯的面包交换。
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曾经提出了一种假设,假设一个岛上只有两种商品,面包和鱼。
岛上的居民通过互相交换面包和鱼来满足各自的需求。
瓦尔拉斯通过这个简单的假设,引出了供求关系和交换的概念,这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非常重要。
故事三,哈耶克的知识问题。
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提出了“知识问题”的理论。
他认为,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分散的知识。
没有任何一个人或组织能够掌握所有的信息,只有通过市场的竞争和协作,才能够充分利用分散的知识。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市场经济是一种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故事四,马歇尔的市场供求。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了供求曲线的概念,他通过观察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关系,总结出了供求关系的规律。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市场上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通过调节供求关系,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这些小故事或许只是经济学理论的一个缩影,但却能够生动地展现经济学的原理和规律。
通过这些小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也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希望这些小故事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哈耶克(F﹒A﹒Hayek,1899-1992)是被公认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在其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对各种形式的计划经济、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极权主义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是坚定的自由主义捍卫者。
由于对自由市场的坚定信奉和市场经济的深刻洞见,哈耶克荣获了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除了是集众多二十世纪伟大的自由主义者的“朝圣山学社”(theMontPelerinSociety)的创立者外,哈耶克还是数个领域的精神领袖,一生涉猎的科学领域包括:经济学、心理学、政治理论,法哲学等。
并且在所涉的每个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对众多领域作了跨学科的研究之后,哈耶克建立起了一个庞杂而坚固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正如J.Gray所说:“哈耶克的论著阐发了一个思想体系,其抱负之宏大完全可与穆勒(John﹒Mill)(由于翻译原因,后文的约翰﹒密尔指同一个人)和马克思(K﹒Marx)的思想体系相媲美,但是却远不如它们易于受到批判,因为哈耶克的体系乃是一种在哲学上站得住脚的有关理性之范围和限度的观点为基础的……。
”凯恩斯(J﹒M﹒Keynes)说“这个世界其实是由思想统治的”这一观点是非常正确的。
在我国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了解和研究哈耶克的思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内兴起了一股学习和研究哈耶克的热潮,已翻译出版了哈耶克的几乎所有的重要著作。
本文的目的在于理出其思想体系的基石。
在我看来,作为哈耶克思想体系基础的是他于1936年发表的《经济学与知识》(EconomicsandKnowledge)中提出的“知识分工”的思想。
由于“知识分工”的存在,使人们必然对现实世界中的很多事件处于必然的无知状态。
每个行为主体都只能根据自己的信念和所掌握的信息作决策。
作为传递信息的系统的市场协调着不同的行为主体的行动。
市场和其它的制度要有效的运行和发挥应有的作用,个人必须能自主的做各种决策。
因此,自由是必不可少的。
而法治是自由的真正保障。
故哈耶克的思想脉络可简单表述为:知识分工到自由,再到法治。
早在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哈耶克作为专业经济学家就已经具有了世界声誉,是坚定的反凯恩斯主义者,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干预主义成了时代的最显著的特征,凯恩斯的干预思想成为思想界的主流,作为凯恩斯长期论敌的哈耶克从大论战中败下阵来。
尽管在那个年代哈耶克仍然写出了不少在今天看来属经典之作的论著,但这些都被知识界对凯恩斯的追捧所淹没了。
直到1944年发表《通往奴役之路》(Theroadtoserfdom),哈耶克又为自己获得了世界性的影响。
这一次,不仅仅是在经济学家中,而且在普通百姓中,哈耶克都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通往奴役之路》很快成为畅销书。
但这也给他带来了一个不好的影响,在职业经济学家们看来,一个严肃的经济学家是不应写出如此大众化的读物的。
传言这还使得他未能在当时快如日中天的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谋得一个教职,倒是后来却成为该校“社会思想委员会”的主要教授。
在与凯恩斯论辩的数年中,哈耶克对凯恩斯的很多主要著作都作了批判。
但由于凯恩斯在学术上经常改变自己的观点,且往往在论辩中不能针锋相对,使得哈耶克渐渐厌倦了这种争论。
以致于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后哈耶克没有及时对其进行更猛烈的批判,这也成了他终身遗憾之事。
在凯恩斯的思想风靡之时,哈耶克发现仅仅从经济学上对凯恩斯主义及其它形形色色的干预思想进行批判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其更基本的思想渊源进行彻底的攻击。
这一次,哈耶克的雄心更大,他不仅要对各种各样的干预思想进行猛烈的批判,而且还要建立起牢固的自由思想体系,使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得到延续,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empirenews.page--]二、对新古典均衡理论的批判作为哈耶克思想体系的基石的即是与凯恩斯的《通论》同年发表的《经济学与知识》(因为这两篇文章,1936年应是经济学思想史上重要的年份)。
在这篇文章中,哈耶克第一次提出了“知识分工”的思想。
至亚当﹒斯密(Adam﹒Smith)1776年发表《国富论》以后,他的自由市场的思想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且也得到了继承,但作为其核心思想的分工理论却没有得到发展,只是在1928年杨格的一篇文章引起了人们重新重视分工思想。
显然,哈耶克这篇文章里把分工理论作了创造性的发展。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分析中,会有一些不符合现实的基本假设,如信息是完全的、个人偏好不会发生变化、不考虑时间因素等等。
这里的信息即是哈耶克所用的“基据”(datum)也即在这里“意指的是应当成为客观事实的东西,而是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相同的……”(哈耶克,2003a,P60),而作均衡分析时不考虑时间因素,在哈耶克看来“纯属无稽之谈”。
故均衡理论中以往被忽视或不合实际的假设实是非常重要。
“第一,只有当一个人持续采取的先后行动都是同一项计划中的一部分的时候,他的这些行动之间才会存有某类均衡关系;因此,这个人所具有的相关知识所发生的任何变化,亦即会致使他修正自己计划的任何变化,都会打乱他在他的知识发生变化以前所采取的行动与他在此之后所采取的行动之间的那种均衡关系;换言之,一个人只有在他的预期被证明是正确的期间内所采取的行动才能构成均衡关系。
第二、由于均衡是行动间的一种关系,又由于一个人所采取的行动从时间上讲必定是相继发生的,所以显见不争的是,就赋予均衡这个概念的任何意义而言,时间的推移便是至关重要的。
”(哈耶克,2003a,P57),从这段引文可见哈耶克的动态经济学思想。
在这篇文章中,哈耶克同时也对新古典均衡理论中的信息充分的假设作了批评。
在研究均衡是如何产生的时候,新古典经济学中隐含的一个假设即完全竞争市场,这就意味着信息充分,市场中每一个成员都知道每一件事,故“第一,那种为了满足均衡分析之假设所必需的完善市场绝不仅限于意指各类商品的特定市场;第二,必须把整个经济系统都假设成一个完善的市场,而在这种完善的市场中,每个人都同时知道每一件事。
这样,有关完善市场的假设就仅仅意味着,即使该共同体中的所有成员没有被假设为绝对的无所不知,也至少应当被认为是自然而然的知道所有与他们的决策相关的事情。
”(哈耶克,2003a,P68),在一篇文章中,要创造性的包含多种思想,实属不易。
除了上述两点外,哈耶克在这篇文章中还阐述了理性预期的理论,我相信这篇文章影响了基德兰德(Finn ﹒Kydland)和普雷斯科特(Edward﹒Prescott)(在经济周期和经济政策的设计上的重大贡献而获得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正如前述,哈耶克对静态分析的批判中指出的,在均衡分析中不考虑时间因素是不可取的。
一旦考虑到时间因素,则市场中的行为者的偏好和行动的其它相关的条件都可能发生变化。
在这种动态条件下的均衡理论,不是某个时点上的均衡状态理论,也绝不是行为者无所不知条件下的均衡理论。
“无论过分追求纯粹经济学的论者偶然说过些什么,有一点似乎是不容置疑的,即惟一能够证明我们关注这种均衡状态的合理理据乃是这样一种假定:社会中存在着一种趋于均衡的趋势”(哈耶克,2003a,P67)。
这种趋“第一,只要预期被证明是正确的,那么均衡就会持续下去;势需以行动者正确预期作为特征。
第二,只是在与个人决策相关的那些问题上,这些预期才必须正确的”(哈耶克,2003a,P64-65)。
从这些分析可见,在哈耶克看来,新古典的均衡分析,以静态分析、完全信息为基础实为不可取。
而应是建立在行动者正确的预期,即是行动的一致性基础上,以动态分析方法为分析工具的均衡理论,用此一理论可以描述一种逐渐进化的[!--empirenews.page--][1][2][3]下一页社会,也可以用来描述那些近来一直给我们的研究造成许多麻烦的只具短暂性质的价格关系。
但是如何才能达致这种均衡状态呢?要达致均衡状态需要行动者的正确预期,每个人需要知道什么知识以及多少知识呢?哈耶克在回答这一系列问题时提出了“知识分工”的深刻洞见。
三、“知识分工”的含义如果我们假设经济社会中任何人都是全知全能者,那么我们可以宣称社会处于均衡状态或可以处于均衡状态。
然而,这个“均衡”含义却没有任何的经验性意义,在真实世界里,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件及事件发生的原因,每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占全社会知识总量的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或者说行为者个人不可能掌握完全的信息,即使是一些伟大的专家,他们可能对某一领域或少数的几个领域知之甚多,但他们绝不可能完全了解所有的知识。
这即是类似于劳动分工的“知识分工”(thedivisionofknowledge)。
知识分工在哈耶克看来“至少是与劳动分工同等重要”的问题,甚至是经济学中的“中心问题”。
然而它却一直未得到认真的研究。
既然个人只能掌握部分知识,要达到“均衡”状态,需要对拥有不同知识的个人进行协调。
显然,每个人只能根据自己拥有的知识行动。
一旦与行动有关的外界情况发生了变化,或者个人在行动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新信息,则行动者就可能会改变其行动。
因此,“为了达到均衡,一个人所必须拥有的那种相关知识乃是根据他的原初状况而注定能够获得的那种知识以及他在当时制定的那些计划”(哈耶克,2003a,P77)。
因为知识分工或信息不充分,一些人没有机会了解到会使他们改变行动的知识,故均衡能得以实现。
把掌握不同知识的行动者协调起来,价格机制作为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现,担当着这一职能。
人们不需要知道某种产品的详细的生产情况,不需要知道需求者对该产品的喜好程度,也不需要知道这种产品的原材料的稀缺程度,该种产品在市场中的价格传递了足够的信息,这些信息指导着企业家们是增加对这种产品还是减少对这种产品的生产;同时指导着消费者增加或减少对商品的购买。
传统的经济学,对价格机制的分析形成了大量真知灼见的文献。
但他们一直假定形成价格的那些客观的“基据”都是给定的,因此一直习惯于只强调价格知识的必要性。
而哈耶克重视的知识却非如此。
“我所关注的知识问题中的那个更为广泛的方面,实际上就是有关人们如何能够获得和使用不同的商品以及他们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切实获得和使用这些不同的商品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的知识问题,亦即为什么不同人的主观基据会与客观基据相一致这样一个一般性问题。
我们在这里所讲的知识问题是在不同人的主观基据与客观基据之间存在着一致性,而绝大多数当下的均衡分析研究却只是假定存在着这种一致性”(哈耶克,2003a,P75)。
哈耶克还在解释这种知识问题的注解中对“知识”作了进一步的说明“这个意义上的知识要比通常所谓技艺的东西更宽泛,而且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知识分工要比劳动分工的含义更宽泛”(哈耶克,2003a,P84)。
至此,我们可以简单的对“知识分工”作一小结: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特定知识,而他们的行动要根据自己的信息作出只要行动者根据自己的信息而作的行动是一致的,则“趋于均衡状态”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