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新课改和课程标准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通用9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的文章9篇, 欢迎大家参考查阅!第一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一、以生为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理念。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这一理念最好的践行就是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有效策略,创造一种兴趣盎然、生动活泼、风采迷人的课堂教学气氛,强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趣味性,让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使学生在精彩纷呈的课堂学习中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而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能有一股新兴的魅力牢牢吸引学生,只有学生乐学才能好好学,才能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
一切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势必与教师不厌其烦的细讲精练、单一以课堂为主的资源、没有多大激励作用的单调评价是格格不入的。
于是新课标下的'以学生为主,其实累的是我们一线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琢磨学生的心理特点,要选好教学内容,要设计好课堂环节,要定好教学手段,掌握好教学艺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想想觉得我们又在风口浪尖中做一个时代的弄潮儿,难啊!二、以学为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是老师的教学生学,为了让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老师要把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机会提供给学生。
课标中指出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时间能力这些要求和理念,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学生的学才是第一位。
我想首先在课堂上多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
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都需要学生自己主动探究才能真正让她们掌握知识。
其次要让她们多读多思多讲。
其次在课外要引导学生如何自主预习,自主复习。
于是一些省市的《导学案》的使用,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新课程标准(1)
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经过全国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改革起源编辑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教改依据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
因此,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一定社会中的教育是否要进行改革,而且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标乃至规模。
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地说明了上述论断。
整个教育发展史的事实表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都将引发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
刚刚过去的20世纪之所以被人们称做教育改革的世纪,其原因也在于此。
工业经济时代的学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价值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生产者和劳动者,成为生产和消费的工具。
学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价值。
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人力资本理论。
其专注于经济增长、不顾人的发展的教育模式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
然而,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不着手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学习2022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心得体会【十篇】
学习2022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心得体会【十篇】【篇一】教育研究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强大力量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
就课程方案而言,这是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执行20年来的首次系统修订;就课程标准而言,这是2011 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执行10年来的一次系统修订。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关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这也凸显了本次课程修订的重大意义与基础性价值。
课程体现和凝聚着人类文明精华,体现着国家意志和人民期盼,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遵循和重要载体。
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集中反映,具有极强的科学性,一刻也离不开教育科学研究的支撑、驱动和引领。
本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凝聚了一大批专家学者的智慧,从核心素养的凝练、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组织到学业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三级管理体制的优化,都集中体现着教育研究的价值和作用,可以说教育研究贯穿在本次课程修订的全过程、各领域和各学科,有力地支撑了时代新人的培养。
一是系统研究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政策要求,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课程方案、进课程标准,体现明确的战略性和方向性;二是着力开展现状调研和矛盾分析诊断,破解十多年来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体现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三是深入开展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稳定中推进“,使课程改革既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华,又反映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仍然会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教育研究的任务依然艰巨而复杂。
例如,如何充分发挥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和综合育人价值,既要纵向一体化贯通,处理好幼小衔接和初高衔接的问题,又要横向关联,体现学科融合渗透?如何在“双减”背景下体现课程结构体系优化完善,改进育人方式,提高课程实施的实效?如何优化育人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课程实施的有效机制?等等。
新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是以学生为中心,在课程结构、课程功能等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和实践的联系,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课程改革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核心是让学生参与。
实施时应注意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是一种传递落实教育理念的方案。
新课标和课程改革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在执行的过程中我会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在教学方式上不断创新。
教育部评估专家对这套教材的评价是:风格鲜明,给人一种简洁明快的感觉。
作文精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注重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化,可读性强,适合学生学习。
注意阅读和写作的内在联系;课文后的练习设计启发性强,新颖灵巧,重在激活学生思维,也很注重语言训练;“综合学习”的语言和内容面向社会,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具有一定的特色;“口语交际”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古诗词的内容、难度、背诵都是适中的。
新课改与新课程标准地价值取向是什么?
新课改与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要求教师成为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要求教师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等等。
2、为什么学生会偏科?学生偏科有很多因素,其中兴趣、态度是最主要的。
你有心去学一门功课,无论周围有什么影响你,你都可以坚持下去。
兴趣也是主要的,但只有你有这个心去学习,不管你是否喜欢这门功课,你都会变得比以前更加感兴趣。
老师也只能叫你如何去学,即使他教得不好,但只有你有心,还是回学好的。
3、做好一个教师固然离不开敬业、爱生、专业知识扎实,除了这些,你认为教学的最重要特质是什么?首先、敬业、爱生、专业知识扎实,我认为一个好教师还要乐业,这一点也很重要。
其次,健康尤其是心理和精神健康、再有就是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学生满意,喜欢听!个人认为师德、人品及个人的修养。
良好的表达能力及为人处事能力;爱心与责任心。
4、你赞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种提法吗?为什么?同意“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种提法,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但要因材施教。
因为学生是人,作为个体,都有其特殊性。
老师要想教好学生,一定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同时也要注意方法,好的方法和得体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如孔子也提出了因材施教的主张。
5、学生记忆有什么特点,学科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一、动机的诱发——培养记忆能力的基础二、兴趣的培养——提高记忆能力的前提三、方法的指导——提高记忆能力的关键。
6、你认为一种科学的备课方法是什么?平时你是怎样备课的?备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备出一份好的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也能使教师教学更有底气,甚至变得胸有成竹。
同时,好的教案设计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效率等多个方面,最终对整个课堂课的教学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无论是哪门学科,教师真正要备好一堂课,就必须脚踏实地,并结合自身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创造性地研究和设计。
“二期课改”和《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ppt
(案例)主题二 物质的变化及其规律
二级 学习内 学习水平
主题 容
ⅠⅡⅢ
说明
活动建议
氧 化
氧化剂、 B
还原剂
根据化合价升降或 电子转移来判断氧 化剂和还原剂
…查询资料分析: 化学电源、电解 和电镀工业等会 引起的环境问题,
还 原
原电池
B B B 铜锌原电池
可以采用哪些有 效措施进行环境 保护和物质的再
(2)通过定量实验方案的设计、比较、优化, 提高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以及综合评价能力;
(3)在定量实设计的过程中,学习实验设计技 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方法的探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实验方法的比较研究,让学生了解科 学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通过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团结 协作,勇于创新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严肃 认真的科学态度。
拓展型课程—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体现不同要求的具有选择性的 课程
研究型课程—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发现、提出、探 究、解决问题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 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
关注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精选课程的内容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提倡多样的学习方式
2. 《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科学事实、概念、原理、规 律、实验操作等
过程与方法 科学探究过程、科学思维方法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等
3. 化学学科的课程理念
(五个关注)
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提供可选择的课程; 关注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精选课程的内容;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倡多样的学习方式; 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开发多元的评价方式。
2024年小学二年级数学课改计划(二篇)
2024年小学二年级数学课改计划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为了使新课程改革实验由形式走向实质,搞好小学数学的课改,更好地发挥县实验基地校的引领作用,现结合我班教育实际,特制定出数学下册课程改革计划一、主要任务1、解读、试用和评价数学课程标准。
解读数学课程标准,解析并把握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内容要点,明确数学学科的教学改革方向;运用数学课程标准理解、把握小学数学新教材,指导新教材的教学;通过解读和试用,按数学课程标准对教材作评价,提出修改、完善数学课程标准的建议。
2、通读、试教和评价小学数学实验教材。
通读并把握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内容体系,将新教材与旧教材对比分析,找出新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发现并把握新教材的“新质”;通过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试用,验证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中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并探索总结使用过程中具有规律性的教法,对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内容结构、体系及其应体现的基础性、整体性、均衡性、前瞻性作出评价,对小学数学实验教材试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修订、完善建议。
3、探索研究实施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改革。
在实验过程中组织和引导数学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运用现代课程论和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努力探索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新方式,新方法。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形成一套系统的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与使用新教材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4、探索研究对实施小学数学新课程的评价。
在小学数学课程实验的同时,加强对小学数学新课程的评价研究,在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探索并逐步形成促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促进课程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
5、总结整理一年来本人在课程改革中好的经验、典型案例、教学设计,并汇编成册。
推广符合课改精神,具有创新性、示范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操作方法,使之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
二、具体措施1、集体备课,重点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研究教材,教法,设计教案,制作课件。
学习2022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心得体会【九篇】
学习2022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心得体会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
就课程方案而言,这是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执行20年来的首次系统修订;就课程标准而言,这是2011 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执行10年来的一次系统修订。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关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这也凸显了本次课程修订的重大意义与基础性价值。
中国教育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是我国教育系统成立最早、覆盖人群最多、影响面最广的全国性、专业性、群众性教育学术组织,是教育部党组联系基础教育战线特别是一线校长和教师的桥梁和纽带,是高水平平台型教育智库,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基础教育科学决策、服务课程实施、提高基础教育整体质量水平等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
学会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学术组织的平台优势、专家优势和资源优势,以重大项目工作为载体,服务义务教育新课程高质量实施。
一是着力开展好课改培训“领航计划”,为课程实施提供专业支持。
学会专家和会员遍及全国中小学,是推动课程落地的重要力量。
为服务课程改革,学会专门研究制定了课改培训“领航计划”。
随着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的公布,学会将发挥联系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优势,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任务驱动,积极组织开展案例式、互动式、个性化、研究型的研修培训,帮助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钻研新课程标准,用好新修订的教材,改进教学,为推动国家课程方案落地、引导课程理念深入人心作出学会贡献。
要着力提升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对新修订课程方案的充分理解和行动自觉,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进一步理解培养目标;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进一步理解课程设置;从校长和教师作为教育的最终实践者,进一步理解课程实施。
新课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精选6篇)
新课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精选6篇)新课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新课程标准》已经于修订并颁布实施,通过近阶段对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学习,自己对新课程有了一个更进一步的认识,也使自己认识到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探索,结合学生实际,深刻认识到新教材内容发生了很多变化,这就要求教师相应的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反思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现总结如下:一、教学观念的改变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
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
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因而,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如: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
作为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
要在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反思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课程方案与课标修改意见和建议2
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改的几点意见和建议高中新课程改革已走过了八个年头,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带给一线教师的既有不尽的惊喜,也有种种的困惑。
本文是在当前国家教育部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调研的新形势下,结合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谈谈课程实施中存在的几点问题,以及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改的几点建议:一、高中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困难1.高中课程设置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形成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但“模块+选修”的课程结构,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使知识要点变得分散,不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加之初高中在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的严重脱节,给高中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就历史学科而言,采用了中外关联,古今贯穿的专题模块课程体系,是要建立在学生对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把握的基础之上的,但目前的现状是高中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贮备严重不足,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且初中通史课程内容删减了不少的知识要点,其主管目的可能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其“低幼化”的课程内容与高中“专业化”的课程内容形成鲜明的对照,初高中之间的历史学习很难做到有效的衔接。
近年来济南市初中的学业水平考试历史科采取等级评价的方式,许多学校的管理人员及教师本着功利性的应试教育目的,使历史课的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也是造成学生基础知识储备严重缺乏,学习能力严重不足的重要原因。
2.高中课程内容改变了过去的“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但现行的新课标教材,由于是高校教师参与编写,缺乏在普通高中的一线任课经验,缺乏对普通高中学校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的深入了解,带有明显的专业化研究倾向,形成了新的“繁”、“难”、“偏”的现象。
上海市二期课改英语学科课程标准简介
(二)阶段目标
学段 等级 能力与知识 小学 1B 小学 1A 初中 2B 初中 2A 高中 3B 高中 3A
策略与情感
8
对英语学习表现出兴趣和爱好,对学习过程中接 触到的外国文化习俗有求知欲。学习注意力集中, 乐于参与实践,与他人合作,开始养成良好的学 习习惯,能比较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策略情 感 小学 1B)
5
4、层次性和开放性 – 教学目标、教学内 容要求等, “下有保底;上不封顶”:
阶段目标为每级两等(基本要求B, 较高要求A),共三级六等;
词汇量、视听量、阅读量和课时量均 如此
5、拓展性 – 拓宽学习渠道、加大语言信
息输入量,树立 “大课本、大
课
堂、大教学、大教育”的新观念
6
二、课程目标
(可参见实物投影)
二、词汇量表 (实物投影) 三、视听量表 (同上) 四、阅读量表 (同上) 五、语言功能表(略) 六、词汇表 (略)
23
参考问题(供各小学英语教研组参 考): 1、在目前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怎 样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设计思路? 2、我们在日常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如 何理解、把握语言知识、技能、策略 和态度这四要素?
1
一、导言
外语的价值和地位 –
桥梁 – 通向世界;
适应需要(全球化、信息化);
满足需求(社会发展、学生发展)
标志 – 国际化进程、综合经济实力
个人学力
素质 (现代公民)
2
(一)课程定位
中小学教育 – 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
外语 – 工具类基础学科
英语 – 最主要的外语语种;上海的第一外语
1、加强(教)科研 2、优化设置(起始年级低、课时频率高) 3、开发资源(一纲多本、视听阅读、双语教 材等各
新课改和课程标准ppt课件
三、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 ,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四个方面” 及“综合性学习 ”。 4、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
总目标
四、课程目标与内容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
一、新课改背景
1、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产业 工人。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将改变“文盲”的传统内涵,“文盲”一词 将不再单纯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 的知识和技能的人。强调终身学习,学习经济; 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国际竞争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方面,而且这种竞争 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人类的生存发展面临困境:人类目前面临的诸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 资源的短缺、人口迅速膨胀等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 问题。
三、新课改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对待自我:反思 问 题:谈谈你对“经验 + 反思 = 教师成长”这一公
式的理解与体会。 1、是波斯纳提出的;这句话反映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
一般途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规律。 2、经验是重要资源,反思则是教师摆脱封闭、僵化教学
设计,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3、教师应在实践基础上提高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能
4、体验性:身体参与,直接经验 (做题) 5、问题性:问题引发求知欲,问题意识是发现学习、
研究学习的重要心理机制
六、综合实践活动
要点:是必修课,小学3年级起开设,每周3节,集中分
散开设均可
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
小学数学新课改的四个目的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新课改的四个目的新课程标准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
沐浴着新课程的阳光,我们豁然开朗:教师不是救世主,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
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
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_hellip;_hellip;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
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关于新课程标准改革新课改的九要素解读
《关于新时代课改指导意见》解读转变“育”的方式,基于“九个新要素”的教学改革同志们:为落实《xx市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十大行动》精神,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xx市关于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我作为42所课改领航学校的教学副校长,于xx年8月4日至7日,参加了xx市教学研究室组织的为期4天的《xx市教育局关于新时代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培训会。
聆听了省教科院及省内课改名校6位知名专家专业解读《xx市教育局关于新时代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
根据县教研室的安排,我把《意见》中的转变“育”的方式,基于“九个新要素”的教学改革给各位同仁汇报如下: 《意见》指出: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内容是落实学科育人价值,强化核心素养培养,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这三个核心内容合起来讲就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
怎样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呢?重点是关注“学”的发生,学习目标、资源、脚手架、具体讲就是要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师生的共同学习目标,把有利于教学内容学习的资源交给学生,搭建起脚手架,促进学生自学自育。
在实践中育人方式重点应关注“九个新要素”,课程标准、学生学习、特定主体、内容整合、情境、技术、实践、选择、评价等方面的育人方式。
一、基于“标准”的教学改革。
《意见》指出:探索研制基于“标准”的教学要求。
侧重突出课标的统领作用和“课标——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的内在一致性。
教学中要贯彻课标新理念、体现课标新意图,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
进一步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以学科大概念/大单元为统领,突出学科思想与方法,创设与生活关联的、任务导向的真实情境,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
基于“标准”的教学改革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解读:一是顶层设计。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二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二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二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发生了转变。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出台,课堂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提升师生互动,进一步提升了教学质量。
这种转变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还带来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育教学取得积极成果。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为学生提供了更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二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转变,教育体制改革,课程标准,教学模式,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互动,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学生学习促进,教育成果。
1. 引言1.1 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教育体制改革是当前社会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主要包括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和调整,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等多个方面。
教育部门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和支持,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在这种大背景下,教育体制改革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也为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教育事业朝着更加科学、民主、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1.2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它的推出为小学二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新课程标准在内容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更新,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实际交流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为教师在课堂上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024年新课改工作计划初中数学
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课程改革,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数学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1.课程建设:优化数学课程设置,加强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和探究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2.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3.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客观评价学生的数学素养。
4.教师发展: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
5.资源建设:整合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适合初中生的数学学习软件和在线课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具体措施1.课程设计:△结合地方特色和学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丰富课程资源。
△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开设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实施选课走班制度,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
2.教学改革:△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智慧教室、在线学习平台等,提升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3.评价体系:△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问题解决能力等。
△增加表现性评价,如数学建模、项目式学习等,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素养。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轨迹,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
4.教师发展:△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开展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
△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提升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
△选拔骨干教师,组建学科教研团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5.资源建设:△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视频、课件、习题等,实现资源共享。
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实施方案范文
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实施方案范文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我们需要提前开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
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实施方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实施方案篇1一、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落实区教育局关于开展义务段课程标准系列学习研讨活动的通知,帮助教师及时掌握新颁布课程标准的新精神、新变化、新要求,学习、掌握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将新课标的目标要求落实到学科教学中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参与对象。
全校教师。
三、研修目标。
通过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让教师明确学习课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学习课标的思路;通过教研组集中培训,详细解读任教学科课程标准并应用于学科教学;通过学习课标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研究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的指导意义并形成案例成果。
四、组织实施。
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研修工作,学校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全面负责校本研修工作的组织领导、具体实施和考核评价。
五、研修内容。
我校所使用的8个学科课程标准: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
研训的内容主要包括:1、掌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
2、了解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则、目标。
3、了解修订课标与原课标发生了那些变化。
4、了解怎样把握新课标的新精神、新变化、新要求。
5、运用用新课标有效指导本学科课堂教学。
六、研修方式。
(一)自主研读。
1、研修内容:自学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
2、措施办法:(1)每位学科教师认真研读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
教师要重点掌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三大核心部分,熟记相关章节,写3000字左右学习笔记。
(2)教师要将学习课标与实际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将课标理念、目标、要求有效应用于学科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新课改的目标(重点)
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创新精神是民族的灵魂,要 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价值观等三维评价。教学改革核心是课程改革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过去:注重知识传授 改革后: “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
做人”,实现全人发展
2、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过去:学科本位,缺乏整合 改革后: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四、课程目标与内容
课程目标与内容
识字与写字 阅读 写话、习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
低年级段 :
识字:认识1600个汉字,会写800个字 ; 默读 :不出声; 写话 :写自己想说的话 ;
中年级 : 识字:写的1800字,能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 默读 :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 口语交际 :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 ; 高年级 : 阅读教学:要体会文章的表达效果; 习作 :要有一定速度
四、新课改的教学观
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判断: 新课改理念认为教师应当更加关注学生学习 到的知识和实际效果。
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是学科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关注学
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五、新课改的学习方式变革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精神:
自主、合作、创新
现代学习方式:
2、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中国民众对教育要求的提高 中国民众对教育要求的提高主要表现 在三个方面:对教育层次要求的提高; 对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对教育体系 的公平性要求的提高。
素质教育方针的提出
1985年5月,邓小平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我国沉 重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 是素质教育的最初思想源头。 1994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 出各地要抓素质教育改革试验区。 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 意见》明确指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这是第一次正式 在中央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 1997 年 10 月29 日,国家教委颁发《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 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的决定》。由此,素质教育开始作为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进入国 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实施的新阶段。 2001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 行)》,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2009年秋季,全国义务 教育阶段全面实施新课程,已有25个省份的普通高中进入新课程。
五、实 施 建 议
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4、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1.英国 (1)四项发展目标( 2)六项基本技能( 3)四方面共同 的价值观 2、美国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美国学生在4、 8、 12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 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应对挑战”,最近更是特别强调“不 让一个孩子掉队”的理念。 综上所述,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点是:调整培养目标; 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进 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反映社会和科技的最新发展; 改革评价方式。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得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交 流合作等四大能力
二、新课改的目标 (重点)
5、建立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考评机制
过去:选拔甄别功能 改革后: 发挥教育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
课程更新,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三级课程管理机制,
过去:管理集中 改革后: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
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探究学习:充斥着大量的探究和发现等认知过程;问
题开端、注重过程、全程开放
合作学习:概念;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设定小组
目标,评价总体表现;激发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团队合 作精神
五、新课改的学习方式变革
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
1、主动性:能动性,“我要学”; 2、独立性:我能学,相信学生能力
课程标准的认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 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 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一、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 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 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 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 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 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新课程改革与学科课程标准
中观教育理论的认识与实施
内容提要: 1、新课改的背景 2、新课改的目标 3、新课改教师角色、教学行为的转变 4、新课改教学观的变革 5、新课改学习方式(学生观)的变革 6、综合实践课程 7、信息技术教育
一、新课改背景
20世纪中国的教育始终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新 中国成立后,除了几次重大的学制调整之外,在基础 教育课程和教材领域至少进行了七次较大规模的改革。 本次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指1999年正式启动的第八次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
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 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 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 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 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 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 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通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 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 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新课改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对待自我:反思 问 题:谈谈你对“经验 + 反思 = 教师成长”这一公
式的理解与体会。 1、是波斯纳提出的;这句话反映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 一般途径和规律。 2、经验是重要资源,反思则是教师摆脱封闭、僵化教学 设计,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3、教师应在实践基础上提高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能
3 、 独特性: 每个人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尊重每一
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 4、体验性:身体参与,直接经验 (做题) 5、 问题性: 问题引发求知欲,问题意识是 发现学习、 研究学习的重要心理机制
六、综合实践活动
要点:是必修课,小学3年级起开设,每周3节,集中分
散开设均可 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 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四部分
力,激活教育思想的实践效应,发掘有利于自己专业发展
的资源。
四、新课改的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师生都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的创造者 和主体;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
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
师生是合作伙伴关系,强调尊重、民主
学校与社区关系: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强调学校和社区的互动关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新课改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对待师生关系:尊重欣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即: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全人教育;追求学生个性化
发展
要求: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学 会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称赞
对待教学关系上:帮助,引导
“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启发
三、新课改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对待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利于培养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在教学前、中、
后均可以进行
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合作
与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的配合,处理好和家长 间的合作关系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三、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 ,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四个方面” 及“综合性学习 ”。 4、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
3、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1996年至1998年,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针对1993年起的九年制义 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向全国9个省市城镇和农村的 16000名学生, 2000名校长、教师进行了问卷、访谈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