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公元前221-公元589
1、吴歌p51 2、西曲 p51
❖ 歌舞戏p53 倾向于故事性表演。这也是这一时期歌舞音 乐旳一种突出特点。
❖ 歌舞戏主要旳节目p53 《大面》、《钵头》、《踏摇娘》
《声无哀乐论》
作者——嵇康
❖ 是魏晋时代“玄学”旳代表人物之一,也是 著名旳“竹林七贤”之一;
酒狂
❖ 阮籍所作,体现了愤世嫉俗旳情怀 p67
❖ 魏晋以来老式律学发展旳两条路线
❖ 沿着附会历数—钱乐之旳“三百六十 律”p70
❖ 沿着便于旋宫转调具有实际意义旳——何承 天旳“新律” p70、71 这种新律与十二平均律相比较,最大相差不 到半音旳十分之一。处理了“三分损益法” 所处理不了旳“旋相为宫”问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旳音乐 (公元220—589)
清商乐形成背景
❖ 公元4世纪,伴随国家政治中心南移,北方 音乐文化也随之流入江南,并把汉、魏以来 旳相和歌、相和大曲与江南流行旳吴歌、西 曲等民间音乐相结合,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 旳音乐风格与形式——“清商乐”。
❖ 定义p51
清商乐包括旳内容
❖ “中原旧曲”,即东晋和宋、齐所存旳相和诸 曲。
❖ 特点:歌唱、器乐、舞蹈三种艺术有机结合,也可相 对独立表演;
❖ 是一种有器乐伴奏旳歌唱,有乐器伴奏旳歌舞,并 有纯粹乐器演奏部分旳综合性歌舞大曲形式。
❖ 相和大曲旳曲式构造:艳、解、趋三段式构造 p50
百戏
❖ 百戏旳定义p52 ❖ 百戏中旳乐舞类别
❖ 汉代域内音乐文化旳交流旳主要体现 1、南北音乐文化旳共存 2、楚乐文化对中原文化旳影响
黄门鼓吹、横吹、骑吹、短箫鐃歌
相和歌
中国音乐史之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
乐府的极盛时期是汉武帝执政期间。扩大后的乐府 机构共有近千人之多,除行政管理人员外,还有演 唱齐、蔡、巴、楚等地民歌的“讴员”;有来自全 国各地从事乐器演奏的“鼓员”、“竽员”、“琴 员”、“瑟员”等;有专管乐器修理的“柱工员”、 “绳弦工员”等。 但到了汉哀帝时,国力的衰退,经济的窘迫,使朝 廷已无力维持乐府庞大的机构,而采集的民歌中反 映出的强烈反抗情绪也使统治者坐立不安,所以绥 和二年(公元前七年)汉哀帝下诏罢免乐府,对乐 府实施大量裁员,乐府由800余人被裁减至300余人, 留下的乐工主要掌管郊庙祭祀等场合所用的雅乐, 而其余从事民间音乐的乐工则全被裁掉。 此后,乐府逐渐趋于衰微。
清商乐在晋及隋唐各代很受统治者的重视,被视为 华夏正声,统治者与文人都多有创作,唐武则天时, 朝廷不再重视古曲,清商乐在宫廷逐渐衰微,至开 元间朝廷内几乎无人能演奏清乐。 清商乐在宫廷的冷落并不代表它的盛衰,它们中的 一部分和西域音乐结合,形成了辉煌的唐代燕乐, 另一些经过艺术加工的乐舞如《白纻舞》、《巾舞》 等则长期在民间流传,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和欢 迎。
更值得称道的是李延年作曲时运用了大量的民间音 乐素材,他可能还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位利用外国 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音乐家。
西晋崔豹《古今注》及《晋书· 乐志》都载张骞出使 西域时,曾带回胡乐《摩诃兜勒》,李延年根据此 曲创作了二十八首新的曲调,用于仪仗中使用的军 乐。这些乐曲在当时广受欢迎,其影响一直延续至 后世,数百年后的晋代还能演奏其中的《黄鹄》、 《陇头》、《出关》、《入关》等曲。 李延年对民间音乐的重视为乐府创立了良好的传统, 他对西域音乐的改编创作促进了中外音乐的交流。 作为乐府领导人,他更为乐府的振兴作出了不可磨 灭的贡献。可惜的是,李延年的妹妹去世不久,李 家全族被诛,一代杰出音乐家李延年的艺术生命从 此被扼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艺术与文化氛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艺术与文化氛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艺术和文化氛围是该时期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会关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艺术和文化氛围,并发掘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亮点。
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艺术具有独特的特点。
音乐在古代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更是一种能够表达人心和情感的语言。
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与前代不同,它更加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理念。
南北朝时期的乐曲特点突出舞曲,它融合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且旋律明快,节奏鲜明,具有富有节奏感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其次,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艺术是院体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完美结合体。
在这个时期,华丽华贵的宫廷音乐和朴素民间音乐并存。
南北朝时期,宫廷音乐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开始强调音乐的壮丽和华贵。
与此同时,民间音乐也仍旧保留着自身的特色,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会通过民间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互相补充,相互影响,使得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第三,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艺术也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渗透,其中最突出的便是与文学的交互影响。
以《琵琶行》为例,它不仅是一篇文学佳作,更是南北朝时期音乐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个女子弹奏琵琶的情景,通过音乐将女子内心所感所受表达出来。
这样的艺术形式既有文学的艺术魅力,也有音乐的表现力,更充分地表现了当时文学与音乐之间的交互影响。
最后,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艺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在这个时期,音乐不仅在宫廷中被广泛使用,还是各种社会活动和仪式的必备品。
比如,在南北朝时期孝文帝即位时,就有一个盛大的仪式,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宫廷音乐的表演。
此外,南北朝时期的民间音乐和众多娱乐活动也密切相关,南北朝时期,通过各种民间音乐活动的举办,人们得以在忙碌的生活中进行放松和娱乐。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艺术与文化氛围是该时期最令人瞩目的方面之一。
第四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
《酒狂》主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
音乐理论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有: 1、开始由政治、社会思考专向音乐本体化层面; 2、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占有突出地位,既与儒家音乐
美学思想正面冲突,又与儒家音乐美学思想进一步融合; 3、儒、道、释三教鼎立的时代思潮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
古琴艺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琴艺术的成熟期。 首先在形制上已出现了十三徽,各个徽位与琴弦全长的弦长比例 基本上构成纯律体系的各音。无论在泛音、琴上的按音或者以琴弦散 音为音阶主音所构成的七声音阶均属于纯律体系。体现了当时纯律的 实际应用。 出现了最早的古琴文字记谱法 其次,还出现了大批的文人琴家和琴曲,如:丘明的《碣石 调·幽兰》、阮籍的《酒狂》、嵇康的《嵇氏四弄》(《长清》、 《短清》《长侧》、《短侧》)等 欣赏 丘明的《碣石调·幽兰》 《碣石调·幽兰》是我国惟一的一首用文字谱记写的琴曲,属于以 文字记录弹奏手法的文字谱式。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公元493~ 590年)。“碣石调”是指它的曲调形式, “幽兰”指乐曲所表现的 内容 。《碣石调·幽兰》 “其声微而志远”、“此弄宜缓,消息弹
主要的美学著作有: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及阮籍 的《乐论》等。
《声无哀乐论》
《声无哀乐论》中嵇康认为人的情感上的哀乐是因为 人心中先有了哀乐,音乐起着诱导和媒介的作用,使它表 现出来的。由于每个人心中的哀乐不同,因此对于相同音 乐的理解也会不一样,那么被触发起来的情感也就会不同。 嵇康大胆反对了两汉以来把音乐简单等同于政治,完全无 视音乐的艺术性,甚至要它起占卜等作用方面,是有着进 步意义的。 《声无哀乐论》是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 利的音乐思想的代表,与主张“礼乐刑政”并举的官方音 乐思想。
[音乐毕业论文]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美学
[音乐毕业论文]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美学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美学,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美学的繁荣不是偶然的,而是音乐美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在时代文化的大背景下,受政治格局、社会思潮(其中包括哲学思潮、美学思想等思想领域的变革)以及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也是在音乐实践土壤中共同孕育的花朵。
我们在研究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时如果不把它置之于时代背景下,是无法深入理解其思想实质的。
第一节时政与音乐美学音乐美学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就如特定的人总是处在特定的时代,人头脑中产生的所有观念、思想又总是与这个时代发生关系。
而一个时代的时局形势、政策方针关系着世人的生计要害,命运遭际。
时政作为时代的风向标对音乐美学观念的影响是首当其冲的。
战乱是魏晋南北朝时代最大的形势特点,它从汉末延续下来贯穿于魏晋南北朝整个时代,造成政权分立、礼崩乐坏的政治局面,它也轻而易举地撕毁了汉代封建神学精心编织的伦理道德罗网,因而带来了人的觉醒,由群体德行转向个体才能的价值体系已然在社会中普遍得以确立。
在动荡的时局,恶劣的政治气候之下,生存遭遇威胁,人们在冰与火的历练中迸发出生命的激情,唱响了生命的赞歌,音乐成为人们精神的家园,灵魂的守候者。
音乐之于人的生命意义日益凸显,从而改变了与此相关的音乐观念。
关键词:音乐美学;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音乐美学的繁荣;音乐毕业论文一、才与性的交锋汉末,曹操颁布“求才三令”对时代的道德观念、审美思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求才三令颁布的时间分别在建安十五年、十九年和二十二年。
《三国志·武帝纪》求才三令认为,一个人身上往往是才能与性行相互背离的,有德者未必有刁…,而有才者未必是德行的楷模。
关于三令的意义,陈寅悟先生说: “三令的颁布是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上的一次大变革。
可视为曹魏皇室大政方针的宣言。
”D同时选拔官吏倡导“唯刁…是举”的大政方针,改变了汉代注重德行的观念,儒家道德伦理观念已然破灭。
魏晋南北朝的音乐与音乐官署
03
魏晋南北朝的音乐机构与官署
太乐署
太乐署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音乐机构之一,负责宫廷雅乐的演奏、排练和 传承。 太乐署的乐师和乐工由政府直接招募和管理,他们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太乐署的音乐活动不仅限于宫廷,也经常参与民间活动和宗教仪式。
鼓吹署
鼓吹署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专门 负责鼓吹音乐的机构,鼓吹音 乐是一种军乐和宫廷仪仗音乐 。
的活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的地位与影响
文化交流与传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在文化交流与传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 后世音乐的演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社会文化功能
音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功能,如礼仪、祭祀 、娱乐等,对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风格和特点对后世的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唐代的燕乐、宋代的词曲等都受到这一时期音乐的影响。
汉代音乐的传承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继承了 汉代音乐的风格和特点,如古 琴、瑟、鼓等乐器的使用,以 及雅乐、清商等音乐形式的流
传。
民族大融合
随着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进 程,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相互交 流和融合,丰富了这一时期音乐 的多样性。
士人阶层的兴起
魏晋时期,士人阶层对音乐的兴趣 逐渐浓厚,音乐成为他们社交、娱 乐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
融合与创新
魏晋南北朝音乐的多元性和创新性启示现代音乐应注重 融合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元素,创造新的音乐形式。
保持传统
魏晋南北朝音乐对于传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对现代音 乐在面对西方音乐的冲击时,如何保持和发扬自身的传 统特色具有重要启示。
音乐的教化作用
魏晋南北朝音乐在教育、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 用,启示现代音乐应注重发挥其社会教化作用,提高人 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和戏曲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和戏曲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但是在这个时期,音乐和戏曲艺术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这些艺术形式也逐渐成熟起来。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论述这个时期的音乐和戏曲艺术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主要是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
宫廷音乐是由宫廷乐师演奏的一种表现皇家尊严的音乐形式。
而民间音乐则是广泛传播于民间的一种音乐形式,它更多的是通过各种庆祝活动和民间娱乐中表现出来。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廷音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这主要是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室都非常注重文化建设。
他们聘请了许多有才华的音乐家来创作和演奏宫廷音乐。
这些音乐家中最著名的就是嵇康和阮籍。
嵇康和阮籍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著名的音乐家和文化人。
他们在音乐创作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嵇康创作了一系列儒家音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广陵散》,这首曲子被传颂至今。
而阮籍则创作了一些很有特色的宫廷音乐,代表作品有《高山流水》和《龙腾虎跃》等。
除了上述两位音乐家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一些其他的音乐家也有很高的创作能力,这些音乐家的音乐作品被称为“七绝”。
这些音乐作品集结了当时一些最好的音乐家的精华,被后人广泛传唱。
而在民间音乐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很多当时的农民和工匠都有着非常出色的音乐才能,他们利用传统的乐器,演奏出了许多儒雅而有趣的曲子。
这些民间音乐作品常常被用来陶冶人的情操,表达人民的喜怒哀乐。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是非常多样化的。
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之间互动频繁,让音乐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戏曲艺术除了音乐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戏曲艺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戏曲艺术主要包括南戏和北曲两种形式。
南戏是指由江南地区演出的一种戏曲艺术。
南戏包括皮黄、花鼓、弹词等多种形式,其中以皮黄最为著名。
皮黄是一种表演采用皮影剪辑和说唱结合的戏曲形式,具有独特的韵味。
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4).doc
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4)(上接《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3)》)三、鼓吹鼓吹是汉魏六朝开始盛行的一种重要乐种。
据刘《定军礼》记载,大约秦末汉初之际,鼓吹已在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居住区流行。
当时,是用鼓、萧(排萧)、笳在一起演奏的。
笳又称胡笳,是一种颇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乐器。
最初的笳,可能是用芦叶卷起来吹奏,后来则把芦叶做成哨子装在一根有按孔的管子上吹奏,叫做笳管。
鼓吹后来传入中原地区,并被汉代宫廷采用。
由于乐队编制和应用场合的不同,鼓吹又可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一)鼓吹,主要由鼓与萧(排萧)、笳等乐器组成。
其中,由建鼓与萧、笳在朝会宴享时演奏的称“鼓吹”或“黄门鼓吹”;由提鼓与萧、笳在马上作为出行仪仗演奏的专称“骑吹”;由提鼓、萧,笳,加上饶在马上作为军乐演奏的称“铙歌”或“短萧铙歌”。
它们的乐曲,从《乐府诗集》所收的汉代鼓吹乐的歌词来看,如写女子与无情无义的负心男人决绝的《有所恩》,写女子坚贞不渝的爱情的《上邪》,写诅咒统治阶级发动侵略战争的《战城南》等曲,原都是各地的民歌。
其中《上邪》一曲由四解组成(《古今乐录》)。
其曲式结构与相和歌的”曲”大体相当。
排箫(二)横吹,又称鼓角横吹,一般由鼓、角、横吹(横笛)等组成,有时可加用笳与排萧。
横吹的乐曲,相传有乐府“协律都尉”李延年用西域乐曲《摩诃兜勒》为素材创作的军乐《新声二十八解》。
此曲由《黄鹊》、《陇头》、《出关》、《入关》、《出塞》、《入塞》等二十八首乐曲联缀而成,后人又称它为《汉横吹曲二十八解》。
它的歌词在《乐府诗集》中保存有《出塞》一首:侯旗出甘泉,奔命入居延。
旗作浮云影,阵如明月弦。
它具体描写了汉武帝为抗击匈奴贵族的骚扰,派兵急速出征的威武阵容,歌颂了武帝抵御异族侵犯坚持国家统一的作为。
(三)“萧鼓”,因它用排萧与建鼓合奏而得名,一般也用作仪仗音乐,有时乐工可以坐在鼓车中演奏。
这种鼓车大都有楼,又叫楼车。
楼上站立两个乐工敲击巨大的建鼓,楼下车厢里可坐四个乐工吹奏排萧。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演变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演变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社会经济、文化风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个时期,音乐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演变。
本文将从音乐形式、风格、主题等方面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演变的特点。
一、音乐形式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形式经历了由古乐向新乐的转变。
古乐典雅庄重,主要是宫廷音乐,而新乐则以民间音乐为主。
这种演变主要受到了社会经济的影响,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间音乐开始兴盛起来,并逐渐渗透到宫廷音乐中。
另外,古乐以管弦乐为主,而新乐则加入了更多的弹拨乐器,使音乐形式更加多样化。
二、音乐风格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风格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文人风尚盛行的时代,文人雅士们对音乐的追求也更加注重个人表达和情感体验。
这种风格的转变在音乐中得到了体现,音乐作品更加注重细腻的情感表达,更加偏向于抒情主义的风格。
三、音乐主题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主题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古乐主题以祭祀神明、宴会娱乐为主,而新乐则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情世故。
随着社会的动荡和时代的变迁,人们对音乐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更加追求具有现实意义和情感共鸣的音乐作品。
四、音乐表演形式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表演形式也有了新的发展。
宫廷音乐的表演形式仍然沿袭古代礼仪,讲究庄重和规矩,而民间音乐则更加注重娱乐性和表演的艺术性。
民间音乐的表演形式更加随性活泼,乐器演奏和歌舞表演相结合,场面热闹而有趣。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演变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音乐形式由古乐向新乐转变、音乐风格变得更加抒情主义、音乐主题由祭祀宴会转向社会现实和情感共鸣、音乐表演形式更加随性活泼。
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演变,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风貌的转变,也为后世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无论在形式、风格还是主题上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为后世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转第三章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转第三章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公元前206年--公元前589年)一、概述短暂的秦王朝揭开了封建大一统的序幕。
它虽然在音乐文化的发展方面并未留下很多业绩,但一统思想,包括开水渠;修驿道;筑长城;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力图规范化的政策措施,却给音乐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印迹。
汉承秦制。
汉初,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发展封建制的政策,西汉文、景之治与汉武帝时期接连出现了两个科学文化发展的高峰,音乐文化的发展也相应进入了中古伎乐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音乐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历史的发展以动荡、割据为特点。
以三国建立,到梁、陈灭亡的三个半世纪中,除西晋灭吴后有过短暂的统一外,我国长期处于南北分裂状态。
北方先后出现了20多个政权;南方前后经历了六个王朝。
在这种分裂状态下,战乱不可避免,各个政权的分立、对峙,也造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局面,为音乐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特别是由于局部战争而造成的民族迁徙和融合,使得中原文化传统在并未中断的情况下进一步融汇外来文化而得到新的继承和发展。
二、乐府乐府是汉代兴盛起来的,以采集改编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
它的设置,可以上溯到秦代。
乐府的兴旺发达是在西汉武帝时期。
此时的乐府较多地担负了搜集民间歌谣的职司。
西汉乐府规模达到过1000余人。
其中各类乐人分工精细,除演奏员外,还包括了乐器制造的工匠。
"乐府"一词的含义,后来扩大为三种:其一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其二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以及后人拟作的类似的民间诗歌或文人诗作;其三大凡入乐或不入乐的,曾和音乐有关的各种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也有"乐府"之称。
李延年是乐府中重要的音乐家。
中山人,出身娼门,地位卑微。
他的音乐才能很受汉武帝的赏识。
其主要成就是能够创作歌曲,即所谓"为之新声曲"。
三、相和歌汉代北方兴起的歌曲形式。
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卓越才华
文姬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自小过人,她6岁时听父 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 弦弹断的声音。其父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 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长大后她更是琴艺超人。 相传,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 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 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 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 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 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 代表作品:琴歌《胡笳十八拍》
古代文人艺术家有这样几个共同点:
1、 2、
3、
4、 5、
有很高的音乐天赋,但不以音乐为职业。 多数擅长于弹琴; 有的兼及音乐创作和理论著述; 往往是音乐世家,有家学渊源; 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操
蔡琰与《胡笳十八拍》
蔡琰(约177-?):即 蔡文姬,汉末著名琴家, 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 辨,又妙于音律。”父 亲蔡邕是曹操的挚友。
酒狂及其音乐特征
是一首古老的琴曲,载于《神奇秘谱》等多种曲谱, 相传为阮籍所作。据姚兵严先生打谱,《酒狂》,又渐次下行的乐句。只一主题的特点是将调 式主音和属音等稳定音作为每拍首尾的支点,中间 嵌入大调音程,从而造成节拍轻重颠倒的效果,刻 画出饮酒者醉意朦胧、步履蹒跚的神态。全曲通过 五个段落的循环变奏,将主人公对黑暗现实强烈不 满而又找不到出路的矛盾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
东晋和南北朝期间,相和诸曲逐渐演变成清
商乐,“相和三调”也就随之逐渐改称为 “清商三调”(清、平、瑟三调)。“清 调”,以“太簇”宫为主音;“平调”,以 “黄钟”宫为主音;“瑟调”(又称之为 “侧调”),以姑洗角为主音。由此可见, “相和三调”、“清商三调”皆为调式的名 称。
中国古乐文化之魏晋南北朝音乐
中国古乐文化之魏晋南北朝音乐中国古乐文化之魏晋南北朝音乐这是一个动荡的时期。
由于民族的迁徙杂居,文化的频繁交流,中国音乐正酝酿着巨大的发展变化,但这个时期由于没有强大的统一政权对民间音乐进行搜集整理工作,所以流传下来的资料很少。
汉代的鼓吹曲和相和歌,有很多流传到魏晋以后。
相和歌所用的乐律,主要是“平调、清调、瑟调”,“汉世谓之三调”。
到魏晋时期,在相和歌的基础上,又有新音乐发展起来,称为“清商三调”或“清商乐”。
“三调”表示继承了相和歌的乐律,“瑟调以角为主,清调以商为主,平调以宫为主。
”举清商以代表三调,所以称为清商三调。
魏晋两代,朝廷都设置了掌管音乐的机构“清商署”。
清商署虽因清商三调而得名,但所演奏的音乐不会只限于清商三调,也必然继承了其他传统乐曲,吸收了当时流行的民歌,这些民歌大部分出于北方各地区。
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族,已陆续进入黄河流域,各政治集团割据一方,建立政权。
西晋灭亡后,东晋即被迫迁都建康(今南京),偏安江南,北方人大批南迁,把北方音乐也传到江南,对当地音乐一定会有影响。
南朝各代不断地涌现新声,而记载下来的主要是“江南吴歌”和“荆楚西曲”。
吴歌产生的中心是建康(今南京),即今江苏一带的民歌。
西曲歌出于荆(今湖北江陵)、郢(今武昌一带)、樊(今湖北襄樊一带)、邓(今河南邓县)之间。
从歌词中出现的地名考虑,西曲分布在今湖北、江西、四川东部和河南一带。
吴歌和西曲产生的地域大致相当于汉代相和歌中《吴楚、汝南歌诗》产生的地域。
再往上推,都和楚辞、楚声有些渊源关系。
南朝的清商乐也流传到北方。
北魏统一北方后,把相和歌、清商三调以及吴歌、西曲等,统称为清商乐。
北魏及其以后的北齐的音乐机构,除搜集整理一些民间乐歌之外,也都保存了一部分清商乐。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西晋王朝取得短暂的统一局面外,中国处于分裂状态中,到处是动乱的现象,政治黑暗,烽火连天,人民饱经忧患。
当时的歌词对这种社会现实,都有所反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谢谢大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本章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音乐交流第三节、音乐思想第四节、清商乐第五节、古琴音乐第六节、歌舞戏第七节、乐器第八节、乐律学成果本章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清商乐歌舞戏《声无哀乐论》琴曲《碣石调??幽兰》、《酒狂》、《广陵散》新律清商乐:社会背景公元4世纪,西晋灭亡,东晋建都建康(今南京),但北方仍处于十六国频繁战争的局面。
随着国家政治中心南移,北方音乐文化也随之流入江南,并把汉、魏以来的相和歌、相和大曲与江南民间音乐相结合,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与形式――“清商乐”。
概念:东晋南渡以后,北方的相和歌随之南迁,此时南方音乐又有了显著的发展,南方音乐和北方音乐逐渐融合成一种新颖的音乐,即所谓“清商乐”。
清商乐是南方音乐和北方音乐的总称,但主要成份已是南方民间音乐了。
其成分主要包括“中原旧曲”、“吴歌”、“西曲”。
清商乐“与相和歌的一个显著不同之处,是它的作品绝大多数皆以爱情为题材,较少有触及社会矛盾的现实内容。
其风格一般都较纤柔绮丽,但也有许多确实具有清新自然之美”,这是和魏、晋以来“士族门阀”阶层的享乐需要分不开的。
清商乐所用的乐器比相和诸曲又有增益。
据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小序》载,清商乐用打击乐器节鼓为主;弦乐器除了原有的琴、瑟、筝、筑、琵琶外,又有箜篌和击琴;吹奏乐器除了原有的笙、笛、篪外,又有了箫、埙等;并增加了击乐器钟和磬,这在前代俗乐中是没有的。
东晋和南北朝期间,相和诸曲逐渐演变成清商乐,“相和三调”也就随之逐渐改称为“清商三调”(清、平、瑟三调)。
“清调”,以“太簇”宫为主音;“平调”,以“黄钟”宫为主音;“瑟调”(又称之为“侧调”),以姑洗角为主音。
由此可见,“相和三调”、“清商三调”皆为调式的名称。
魏晋时期的琴人及音乐作品魏晋是我国历史上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时代,恰是这样的特殊环境,使得化臣失意的文人寄情于音乐,产生了一批文人音乐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状态,除西晋的短暂统一以外,在近四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先后存在过三十多个政权。
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礼乐制度废坏,自然给社会生产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然而在这一时期,秦汉以来的天下统一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合二为一的固定模式打破,政治文化中心开始南移,边疆地区和周边的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已有长足的发展。
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和建立政权,在与汉族的接触交往中,逐渐接受了汉族传统文化而开始进行汉化进程,汉民族也大量吸收了个少数民族和域外传入的各种文化因素。
即以音乐而言,“天竺乐”、“龟兹乐”“康国乐”“安国乐”“疏勒乐”等西域胡乐几乎畅通无阻的涌向了中原,风靡南北,不仅带来了“胡乐荐臻”状态下的音乐文化的大融合,也为隋唐宫廷燕乐得形成奠定的基础。
同时,佛教音乐也开始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代打破了经学一统之局,进入文学自觉之时代,再次出现文化多元走向并相互吸收、借鉴、融合,成为中国历史由秦汉一统向隋唐盛世之过渡阶段。
魏晋南北朝的美学在扬弃先秦两汉伦理实用美学传统的基础上,构建了倡表现、偏心理、重主体的情感愉悦型的新的美学体系。
中国古典美学偏于抒情和表现的总体特征,正是在此时期获得了基本确立。
而对美学发展演变起决定作用的是玄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提出。
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的士人们以《老子》、《庄子》、《周易》为谈资,掀起了一场谈玄风尚。
而在文艺上的三曹、嵇康、阮籍,书法上的钟、卫等人都是在意识形态各部门内开创真善美新时期的显赫代表。
在没有过多的统治束缚、没有皇家钦定的标准下,文化思想领域比较自由而开放,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
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与歌功颂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和一种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
这二者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飞跃。
魏晋人的生活与人格具有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的特征,“任自然”的审美意识,本质地表现为自然主义与个性主义的有机统一,因而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意识的主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与舞蹈传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与舞蹈传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与舞蹈传统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和特点。
在这个时期,音乐与舞蹈被广泛应用于社交活动、庆祝仪式,以及娱乐场所。
音乐和舞蹈在社会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被广泛视为享受生活、表达情感和传达文化的媒介。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方面,有着丰富多样的发展。
乐器的数量和种类也得到了大幅增加,其中包括琴、瑟、筝等弹奏乐器,笙、簧等吹奏乐器,以及鼓、锣等打击乐器。
这些乐器的使用不仅限于宫廷和贵族,也普及到了民间音乐中。
在宴会、婚礼和庆典等场合,音乐成为人们快乐和欢庆的重要元素。
除了乐器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还注重歌词的创作。
许多优秀的文人士大夫也是音乐家,他们以文字才华创作了大量的歌词。
这些歌词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和情感,还表达了对自然、爱情和社会事件的观察和思考。
这些歌词与音乐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形式和风格。
舞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个重要的表演艺术形式。
舞蹈的演变和创新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
舞蹈作为一种身体语言,被广泛应用于宴会、祭祀和娱乐活动中。
舞蹈的形式丰富多样,有宫廷舞蹈、民间舞蹈以及宗教仪式中的舞蹈等。
在宫廷舞蹈中,舞者们穿着华丽的服装,以优雅的姿态和流畅的舞步展示自己的优雅和高贵。
这些舞蹈强调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舞者们通过身体的动作和表情,传达出一种温文尔雅和高尚的氛围。
而在民间舞蹈中,舞者们则更注重表达自然和真实的情感。
他们以轻快的舞步和欢快的音乐,展示出人们的朝气和活力。
民间舞蹈多以庆祝丰收、祈福和欢庆节日为主题,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
此外,在宗教仪式中的舞蹈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佛教、道教和儒教等各种宗教活动中,舞蹈被用于表达信仰和教义。
舞者们通过虔诚的舞姿和肢体语言,向神明表达敬意和虔诚。
这些舞蹈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和审美价值,使人们进入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与舞蹈传统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创新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的时代,也是中国南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中国与外国在音乐上大融合的时代。
这一时期音乐理论大大发展,如嵇康、刘勰等人的理论。
除对原有乐器的改造取得了重大成就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乐器,如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筚篥、方响、锣、钹、星、达等。
这时少数民族与外国音乐,如龟兹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等都已在内地流行。
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印度佛教的传入,吸收印度佛教音乐,初步创造了中国佛教音乐的体系,在中国音乐文化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聊城大学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课件 魏晋南北朝音乐
曲谱与记谱法
· 文字谱: ·它是古琴“减字谱”尚未发明之前的一种原始
记谱方法,用文字记述弹琴的指法和弦位。即 通过规定的定弦法,将左右两手固定的指 法 标记在一定弦位和徽位上,间接地记录了 音 高,也保留了一部分节拍、节奏的信息。 (见《教程》第53页)
《碣石调·幽兰》
·我国现存最早 的琴谱,是目 前仅见的一首 文字谱。
钱乐之三百六十律
· 所谓“三百六十律”,就是在“京房六十律 的基础上继续用“三分损益法”往下生律, 共生出三十组不同律高的“十二律”,其最 后一律与黄钟律的音差,其音程值为1.845音 分,比法国拉莫(1683~1764)发现的 “小微音差”1.954音分还要小,今天称之 为“钱乐之音差”。(见《教程》第53页)
简论“相和歌”与“清商乐”的联系和区 别。 《声无哀乐论》提出了什么样的音乐美学 主张?有哪些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
·创作:《长清》《短清》《长侧》《短 侧》,被称为 “嵇氏四弄” 。
· 演奏:以弹奏《广陵散》最负盛名。
嵇康弹琴图
· 南京西善桥古墓 出土的南朝竹林 七贤模印砖画像 中,有嵇康弹琴 图。图中嵇康所 弹的琴,面上刻 有徽,表明在南 朝梁陈之际,琴 已具备完整的十 三个徽位。
阮籍
· 三国时代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 ·理论著述:《乐论》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
·清商乐作为宫
·歌舞戏是指南北朝末年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 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兼有伴唱 和管弦伴奏的音乐形式。
· 南北朝时期的歌舞戏:《大面》《钵头》 《踏谣娘》。 (见《教程》49页)
音乐家
·曹植:三国魏时诗人,曹操之子。有学者 认为,在佛教初传入中国的时期,是曹植 记录了来自天竺的佛教音乐。(见《教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文姬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蔡文姬饱 经离乱忧伤,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 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对于蔡文姬自然有些 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纳了她,在婚后第 二年,董祀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来到曹操 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 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宽宥了董 祀。 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对蔡文姬重新评估,夫妻 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 的山麓。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经前去探视。 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 师为妻。
哀怨惆怅,肝肠寸断
——琴曲《胡笳十八拍》
当曹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又舍不得离开两个孩子,还乡喜 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 于是她写下了著 名长诗《胡笳十八拍》,哀叹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琴曲中 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 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乡而又不忍 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胡笳是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管乐器,其音悲凉,后 代形制为木管三孔。 为什么“胡笳”又是“琴曲”呢?此诗最后一拍也说: “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可知原为笳曲,后 经董生之手翻成了琴曲。 “拍”是指段落,“十八拍”,乐曲即十八乐章,在歌辞也 就是十八段辞。
何承天的新律
何承天,东海郯(今山东省郯城县)人,晋末曾任参军、浏 阳令、太学博士等职。到南朝宋时,历任衡阳内史(地区民 政长官)、著作佐郎和御史中丞、太子率更令等职。公元 447年,曾任吏部侍郎,后因泄漏密旨而被免职。 何承天在十二律本身内调整各律高度,创造了最早的“十 二平均律” 。他根据三分损益法计算出来各律长度的比数, 依着计算次序,将高低八度之间总的差值平均分配于各律之 间,这样,就得出了他的“新律”。这种新律与十二平均律 相比较,最大相差不到半音的十分之一。在实际效果上,它 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何承天是人类最早向十二平均律探索, 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功的乐律学家
东晋和南北朝期间,相和诸曲逐渐演变成清
商乐,“相和三调”也就随之逐渐改称为 “清商三调”(清、平、瑟三调)。“清 调”,以“太簇”宫为主音;“平调”,以 “黄钟”宫为主音;“瑟调”(又称之为 “侧调”),以姑洗角为主音。由此可见, “相和三调”、“清商三调”皆为调式的名 称。
魏晋时期的琴人及音乐作品
魏晋是我国历史上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时代, 恰是这样的特殊环境,使得化臣失意的文人寄情于 音乐,产生了一批文人音乐家,――蔡邕(蔡琰父女、 阮籍、阮瞻、嵇康等,他们超越专业的乐官、乐工 而显名于乐坛,在中国音乐史上写下了不同凡响的 一页。 所谓文人音乐家,就是即是文人,又是音乐家。 他们不以音乐为业,但恰恰又是这些文人音乐家, 打破了音乐固于某种技艺的局限,把深邃的哲理、 丰富的想像,创新的技巧注入音乐创作与演奏中, 具备博古通今的知识,流畅犀利的文笔,又善于从 理论高度去探索和研究音乐艺术的作用和规律。因 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赋予了音乐更加深沉的 灵魂。把音乐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本章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三节、音乐思想 第五节、古琴音乐 第七节、乐器 第二节、音乐交流 第四节、清商乐 第六节、歌舞戏 第八节、乐律学成果
本章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清商乐
歌舞戏 《声无哀乐论》 琴曲《碣石调· 幽兰》、《酒狂》、《广陵散》 新律
清商乐:
社会背景
古代文人艺术家有这样几个共同点:
1、 2、
3、
4、 5、
有很高的音乐天赋,但不以音乐为职业。 多数擅长于弹琴; 有的兼及音乐创作和理论著述; 往往是音乐世家,有家学渊源; 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操
蔡琰与《胡笳十八拍》
蔡琰(约177-?):即 蔡文姬,汉末著名琴家, 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 辨,又妙于音律。”父 亲蔡邕是曹操的挚友。
清商乐“与相和歌的一个显著不同之处,是它的作 品绝大多数皆以爱情为题材,较少有触及社会矛盾 的现实内容。其风格一般都较纤柔绮丽,但也有许 多确实具有清新自然之美”,这是和魏、晋以来 “士族门阀”阶层的享乐需要分不开的。 清商乐所用的乐器比相和诸曲又有增益。据宋郭茂 倩《乐府诗集· 清商曲辞· 小序》载,清商乐用打击 乐器节鼓为主;弦乐器除了原有的琴、瑟、筝、筑、 琵琶外,又有箜篌和击琴;吹奏乐器除了原有的笙、 笛、篪外,又有了箫、埙等;并增加了击乐器钟和 磬,这在前代俗乐中是没有的。
琴歌《胡笳十八拍》以感人的音调诉说了蔡琰一生 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抒发了对祖国乡土的思念和不忍骨肉分离的强烈感 情。 (一)第一拍是全曲的引子,概括了作者生逢乱世, 沦落异乡的悲惨经历。直到第十拍,一步步地深化 了离乡的悲愤感情。 (二)十一、十二是全区的转折,是音调欢快明朗 的段落。抒写归国的喜悦。 (三)十三—十八,仍以抒发悲痛的感情为主,主 要表现了对稚子的思念。 音乐方面,汉蒙音调揉合一起有如水乳交融,音乐 形象十分鲜明。
琴曲《广陵散》
产生时间:最初是东汉末年产生在广陵地方的
一首琴曲。 题材内容:聂政刺韩王 音乐内容 是我国现存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 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 的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碣石调·幽兰
此曲谱是现仅存最早的琴曲谱,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原件 在日本。最初是民歌,叫《陇西行》,后来用它唱曹操的诗 《碣石篇》,就改叫《碣石调》,再后又用《幽兰》诗来填 配它,便称为《碣石调· 幽兰》。《南齐书· 乐志》记载: “《褐石》,魏武帝辞,晋以为《碣石舞》,其歌四章。” 现存琴谱也分四段,与《碣石调》原有四解相同。《幽兰》 最早是“楚调”中的著名歌曲。 乐曲通过对深山幽谷里馥香兰花的描写,来抒发古代文人怀 才不遇的苦闷心情,曲调清丽委婉。全曲共四段,第一段是 乐曲的引子,其余三段是乐曲的主体。
公元4世纪,西晋灭亡,东晋建都建康(今
南京),但北方仍处于十六国频繁战争的局 面。随着国家政治中心南移,北方音乐文化 也随之流入江南,并把汉、魏以来的相和歌、 相和大曲与江南民间音乐相结合,由此而产 生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与形式——“清商乐”。
概念: 东晋南渡以后,北方的相和歌随之南迁,此 时南方音乐又有了显著的发展,南方音乐和 北方音乐逐渐融合成一种新颖的音乐,即所 谓“清商乐”。清商乐是南方音乐和北方音 乐的总称,但主要成份已是南方民间音乐了。 其成分主要包括“中原旧曲”、“吴歌”、 “西曲”。
阮籍与《酒狂》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字嗣宗,竹林七 贤之一。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 兵。 所处时代正是统治阶级内部相互争斗、杀戮的恐怖岁月。阮 籍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 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 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以此来逃避卷入 政治斗争的漩涡。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 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 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徵、寄托,藉古讽今, 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 诗歌之外,阮籍还借用音乐来排遣自己的苦闷。
中国古代琴曲。为现存最早的琴曲谱,亦是现保存于文字谱 上的唯一所见乐谱。谱前解题说明此曲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 (494-590)。曲名之前冠以调名,此标题为琴曲中仅见, 应是以碣石调表现《幽兰》的内容。嵇康与《无哀乐》
《声无哀乐论》是一篇音乐美学著作。全文是用“秦客”问“东野主人” 的对话形式写成。 ①首先提出了“声无哀乐”的基本观点。 ②嵇康认为音乐的本体是“和”。 ③嵇康认为人的情感是人“心”受到外界客观事物影响的一种反映, 具体地说是受政治影响的结果。 ④嵇康还肯定了一般人在音乐生活中的地位,并提出了“劳者歌其事, 乐者舞其功”的理论,与“王者功成作乐”的统治阶级垄断音乐的理论 相对抗。 ⑤嵇康大胆地反对了两汉以来把音乐简单地等同于政治,甚至要起占 卜作用,而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的音乐观,具有十分重要的进步意义。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在反复论证他的观点时相当广泛触及了音乐艺术本 身所包含的一些矛盾,即: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之间的关系;感情表 达的多样性和音乐表达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音乐欣赏和条件反射式联 想的关系等,这些都是儒家音乐思想中没有触及过的。他在这方面的探 讨已大大超越了在此之前音乐美学重在阐述音乐与道德、政治的关系的 界限,而向着音乐艺术内部深入。
酒狂及其音乐特征
是一首古老的琴曲,载于《神奇秘谱》等多种曲谱, 相传为阮籍所作。据姚兵严先生打谱,《酒狂》采 用三拍子的节奏。乐曲的音乐主题是一个不断向上 跳进,又渐次下行的乐句。只一主题的特点是将调 式主音和属音等稳定音作为每拍首尾的支点,中间 嵌入大调音程,从而造成节拍轻重颠倒的效果,刻 画出饮酒者醉意朦胧、步履蹒跚的神态。全曲通过 五个段落的循环变奏,将主人公对黑暗现实强烈不 满而又找不到出路的矛盾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
《声无哀乐论》的局限: 认为音乐并不能引起人的感情变化,人之所以从音 乐中感受到快乐或悲哀,只不过是因为人的思想中 已经有了快乐或悲哀的缘故等论点,忽视和抹杀了 音乐的社会性,更忽视了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作用, 因而具有片面性和机械性。 《声无哀乐论》的意义: 嵇康的音乐实践和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 处于不断上升时期无疑是有其进步、积极意义; 《声无哀乐论》也为后来的音乐家研究音乐的自身 规律和特点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
一生三嫁,命运坎坷
蔡文姬16岁时嫁给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更 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 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 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 的反对,毅然回到娘家。后父亲死于狱中,文姬被匈奴掠去, 这年她才二十三岁,被左贤王纳为王妃,居南匈奴12年,并 育有二子,此间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及一些异族的语言。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文姬 流落南匈奴,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 把她赎了回来。这年她三十五岁,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田 校尉董祀,就在这年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