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名词解释
什么是申论

什么是申论作为一种应试文体,申论是指针对特定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论述。
申论试题一般由以下三部分组(1)注意事项,是指针对考生应试作答提出的指导性建议。
(2)资料。
申论所给定的阅读材料,从篇幅来看,一般在1500字左右;从内容来看,大多是一组集中反映社会生活中某一热点问题的带有新闻性质的文字材料。
(3)申论要求。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对给定阅读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与概括;②针对资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或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③对提出的对策或方案进行论证。
三方面的要求,一般通过三个题目来体现,有时也可以是两个或四个题目。
申论最早出于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中。
经过几年的实践,以及专家学者们的改进与完善申论现已成为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一门基本科目,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2.申论试题的特点(1)给定材料的广泛性与非专业性。
申论考试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发现问题、阐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本质上属于一种基本素质测试。
因此,申论考试所给定的材料多为人们所熟知的、反映社会生活中热点问题的背景材料,可选择的范围较广,一般不会向某种专业性知识特别倾斜,以便保证每个考生都能有论而发。
在近年中央机关和各地的命题实践中,有些试题似乎涉及某一专业领域,但考生作答质量的高低与其是否掌握该领域的专业知识无必然的联系。
(2)命题的针对性。
申论命题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即要求考生就一些社会现实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及途径。
因此,考生应在充分把握所给定材料的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材料中预设的环境和条件,有针对性地、有重点地去分析和论证问题。
申论考试中给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基本都是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不一定有现成的解决方案,但肯定是能够解决的。
因此,考生应在抓住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解决方法、措施、步骤、时间、人员安排等度,提出具有现实可行性的方案。
如提出的方案缺乏可操作性,则作答肯定是失败的。
二、申论的应试技巧1.仔细阅读“注意事项”与“申论要求”部分的内容在拿到试卷后,考生首先务必要做是快速地阅读一下“注意事项”部分的指导性建议,以便按其要求依次作答,千万不要图事。
什么是申论申论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申论申论是什么意思申论是什么意思,申论主要考考生哪些能力?不清楚的小伙伴看过来,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什么是申论申论是什么意思”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资讯!什么是申论申论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申论申论,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中,考生根据指定的材料进行分析,提出见解,并加以论证。
申论考试是具有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性质的能力考试。
申论主要考查应考人员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考人员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
申论命题五大特点1.命题准确、科学,一般没有争议所关注的绝大多数都是有明确导向、方向的社会性议题比如2019年国考申论关注的“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我们不仅要促进城市繁荣、实现乡村振兴,更需要理顺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的关系,促使两者共生、共存发展一般不会涉及到敏感类话题,命题的思路、方向不会有相应的争议2.融合古代策论、应用文及基础写作题目会涉及对材料的分析理解,针对问题提出办法,会涉及到宣传稿、讲话稿、公开信等应用文对文字表达能力有基础性的要求3.分级考试,与实际工作结合更紧密比如乡镇类别的申论往往会涉及到具体的工作情景、问题从实际的工作需要来命题。
4.偏向基层、文化意识形态综合近年国考、省考的命题看所涉及的乡村振兴、厕所革命、社会心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等,都体现了这一点5.没有官方、标准的答案国考、省考后,都不会发布答案和评分标准原因在于申论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而文字化的表达不会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在实际的作答、写作中更多的应注重对题目意图的分析、对材料的挖掘,去理解题目的内在逻辑综合而言,申论并不是单纯的写作文。
申论议论文格式要求一、标点符号(一)标点符号需要独立占格这是标点符号最基本的格式,很多考生惯于将标点符号点在字的右下角,平时不是很显眼。
但,公务员考试是有格子的,而标点符号的格式在评分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所以必须习惯于将标点符号也当成文字的一个独立部分。
申论名词解释

申论名词解释概述申论是指在考试或竞赛中,根据给定的题目,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证分析、评价和提出自己的观点的一种写作形式。
申论是对某一主题或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通过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提供相应的理由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申论的特点1.主题性强:申论要求围绕一个具体的主题展开讨论,深入剖析该主题下的各种问题。
2.立场明确:申论要求作者明确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立场,并通过合理的论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3.辩证性思维:申论要求作者能够从多个角度全面分析问题,运用辩证思维进行逻辑推理。
4.文章结构清晰:申论通常采用三段式结构,即引言、正文和结尾。
每一段都有明确的功能和目标。
5.语言简练精炼:申论要求作者用简洁、准确、有力的语言表达观点,避免冗长和啰嗦的表达。
申论的写作步骤1.理解题目: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确定主题和立场。
2.思考观点:对于给定的主题,思考自己的观点,明确自己的立场。
3.收集素材:通过阅读书籍、报纸、杂志等途径收集相关的素材和信息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4.构建论证框架:根据主题和立场,构建自己的论证框架。
可以采用对比、因果关系、分类等方法来展开论证。
5.写作组织:按照引言、正文和结尾的结构进行组织。
引言部分要引出主题并明确立场;正文部分要展开论述,并提供合理的论据和例证加以支持;结尾部分要总结全文并得出结论。
6.语言修辞: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增强文章表达力。
7.修改润色:检查文章是否符合逻辑,语言是否通顺,并进行修改润色。
申论写作技巧1.立足实际:申论要紧密联系现实问题,关注社会热点,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论证。
2.多角度思考:申论要求从多个角度全面分析问题,不仅要考虑正面观点,也要思考反面观点,并进行合理的辩证推理。
3.逻辑严谨:申论要求逻辑严密,思路清晰。
每一段都要有明确的主题句,并通过合理的论证和例证来支持主题句。
4.语言精准:申论要求用简洁、准确、有力的语言表达观点,避免冗长和啰嗦的表达。
申论知识点总结提纲

一、申论的概念和作用1. 申论的含义- 申论是指在特定主题下进行申述和论证,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 申论是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从多方面进行论证,提出建议和对策。
2. 申论的作用- 提高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 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分析和评价问题的能力。
二、申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1. 审题- 仔细阅读题目内容,确定题目要求和要点。
- 审题能够更好地把握论证的方向和内容。
2. 立意- 立意是指确定文章的主题和论点。
- 立意应当符合题目要求,不能偏离主题。
3. 论证- 论证是申论文章的核心部分,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论证。
- 论证要注重事实依据和逻辑推理,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观点。
4. 结构- 申论文章应当有清晰的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尾。
- 结构要合理,逻辑性强,能够使读者清楚地理解和认同作者的观点。
5. 表达- 申论文章应当使用准确、清晰、简练的语言进行表达。
- 避免使用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式,以免影响读者的理解和阅读体验。
1. 抓住关键词- 在审题过程中,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明确论证的方向和重点。
2. 准确把握论证材料- 论证过程中需要使用相关的事实、数据和案例,确保论证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 科学运用逻辑- 要遵循逻辑的思维方式,从点到面,由表及里,确保论证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4. 注意文采和语言表达- 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技巧,提升文章的文采和艺术性。
5. 控制文章的篇幅- 申论文章要控制好篇幅,避免篇幅过长或过短,以免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四、申论的内容和范围1. 当前热点社会问题- 可以选取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污染、教育问题、城乡差距等作为论证的主题。
2. 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问题- 可以选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问题作为论证的主题,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3. 公共政策和管理问题- 可以选取公共政策和管理问题作为论证的主题,关注政府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提升。
什么是申论

申论答题技巧什么是申论?公务员招录中申论又是什么?公务员招录中申论的实质又是什么?申:申述、申辩、说清楚;论:就是论据、进行论证。
申论就是把事情说清楚,加于论证。
公务员招录中申论就是针对当前存在的社会热点和难度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对策。
公务员招录中申论的实质--------公务员的思维方式!申论作为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初试科目,主要通过报考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报考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报考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
从本质上说,申论考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建立在这种思维方式基础上的文字表达。
那么何谓申论思维呢?简单的说,申论思维就是按照申论考试的要求对特定社会问题系统化的思考方式。
其内容可以划分为对特定事实表现、原因和对策的思考。
很多考生因为是应届生,习惯按校园里形成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而不能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看待社会现象。
建立在这样思维方式基础上,申论难以考到高分就不奇怪了。
有些网友问我:我写作能力很好,文学功底很深厚,句子优美生动,论据充分有力等等,结果申论也就得40分那样!判卷人员不是看你文章句子优美生动,论据充分有力,而是想通过申论这份试题,了解你的思维,是否具备: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这五种能力!请记住:申论考试是选拔人才,而不是写作比赛!申论万能八条: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3、教育培训,提高素质。
4、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
5、组织协调,形成机制。
6、增加投入,依靠科技。
7、加强监督,全面落实。
8、总结反思,借鉴经验。
申论答题技巧来源:郑瑞的日志关于怎样打申论,有几个技巧可以借鉴,从别人那复制下来与大家共享一下:一、吃透材料,阅读之前要有问题意识,要把乱七八糟的东西看成是一个整体。
申论名词解释

首问责任制首问责任制是针对群众对机关内设机构职责分工和办事程序不了解、不熟悉的实际问题,而采取的一项便民工作制度。
该制度规定群众来访时,机关在岗被询问的工作人员即为首问责任人。
要求首问责任人对群众提出的问题或要求,无论是否是自己职责(权)范围内的事,都要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对职责(权)范围内的事,若手续完备,首问责任人要在规定的时限内予以办结;若手续不完备,应一次性告之其办事机关的全部办理要求和所需的文书材料,不要让群众多跑或白跑。
对非自己职责(权)范围内的事,首问责任人也要热情接待,并根据群众来访事由,负责引导该人到相应部门,让来访群众方便、快捷地找到经办人员并及时办事。
对不遵守首问责任制,造成不良影响的,要给予相应处理。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局机关的行政效能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服务质量,确保群众满意,特制定本制度。
一、有关人员来福建省局机关办事,第一位接受询问的局机关工作人员即为首问责任人。
二、首问责任人要热情接待来办事的人员,负有为其服务的责任,必须做到使用文明、规范的用语;耐心听讲,认真受理,服务周到。
三、属于首问责任人所在处室职责范围的事项,要按有关规定及时接洽,能马上办理的即予办理,不能马上办理的,应耐心说明情况;不属于首问责任人所在处室职责范围的事项,首问责任人要负责向对方明确地告知有关承办处室。
四、属于业务不明确或首问责任人不清楚承办部门的事项,首问责任人要及时与局办公室联系,帮助落实有关承办部门。
对群众提出的问题或要求,无论是否是自己职责(权)范围的事,都有责任和义务给群众以一个满意的答复。
五、办理事项若不属于我局职能范围的,首问责任人要耐心给予解释。
六、有关人员来电话反映情况或举报的,接听电话的局机关工作人员为首问责任人,首问责任人应将来电内容、来电人姓名、联系电话等登记在册,转局办公室或有关部门办理。
来电话咨询的,接电话的工作人员为首问责任人,属于本人业务范围的,应认真负责地回答;属于其他部门业务范围的,应将有关的电话号码告知来电人。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是什么意思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公务员考试申论申:申述、申辩、说清楚;论:就是论据、进行论证。
申论就是把事情说清楚,加于论证。
公务员招录中申论就是针对当前存在的社会热点和难度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对策。
公务员招录中申论的实质--------公务员的思维方式!公务员申论考试内容申论考题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历史、社会、科学教育等多个政策性和应用性的知识点。
申论主要考查应考人员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考人员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
公务员考试申论难吗一般公务员考试申论的分数普遍在65分左右,而能够达到70分以上的考生占比仅有25%左右。
相应地,50-60%的考生分数在70以下。
因此,如果你能在申论考试中取得70分以上的好成绩,那么只要行测分数达到50+,就基本上可以确定你能够进入面试环节。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申论考试就非常容易。
实际上,申论需要考生对各类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问题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独到的见解。
同时,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训练,因此要在短时间内取得好成绩并不容易。
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时间多久行测部分,申论部分,在国考中,国考申论是最难的一科,很多考生都表示很难下笔,考试时间短,没有答题时间。
其实国考申论的作答时间是有规定的,一般是在45分钟之内。
很多考生在答题的时候总是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问题,从而导致最后没有时间答完试卷。
其实申论考试时间是有规定的,申论考试在上午进行,上午8:30—11:30为笔试时间。
考生要尽量提前15分钟进入考场。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国考申论考试的相关知识吧!公务员申论怎么备考一、摘抄、诵读。
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一定要多写多练多积累。
很多学生写的申论作文都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是纯粹地照抄材料,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积累不够。
申论的名词解释

申论的名词解释申论是一种考试形式,主要用于评估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才能。
它是中国公务员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类似的招聘考试中。
申论的主要目的是考察考生在现实情境中运用知识、展现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能力。
申论是一种对考生进行评估的工具,可通过不同方式进行。
一般来说,申论考试会要求考生回答开放式问题,有时还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文章写作任务。
这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背景知识、批判性思维和优秀的写作技巧。
申论考试中常见的题目有政策分析、问题解决方案、理论应用等。
在面对这些题目时,考生需要理解问题的背景和要求,并结合个人知识和经验,提出有说服力、逻辑严谨的观点。
在回答问题时,考生需要注意结构和逻辑的合理性,以及表达方式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为了在申论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考生需要通过充分准备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首先,他们应该广泛阅读和积累知识,不仅能够了解各种问题和热点话题,还能提高自己的信息处理和理解能力。
其次,他们应该学会使用各种写作技巧,如论证、举例和比较等,以提高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此外,考生还应该注重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以及合理运用标点符号和语法规则。
申论考试不仅是对考生知识掌握和写作能力的考验,也是一个展示个人思维和创造力的机会。
优秀的申论作品应该能够独特地思考问题,提出新颖的见解和观点。
考生可以通过参加模拟考试、写作培训和与他人交流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尽管申论考试对考生的要求较高,但它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估个人能力的机会。
参加申论考试可以帮助个人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促进自我成长和发展。
因此,无论是否考虑进入公务员队伍,掌握申论的技巧都是有益的。
总之,申论是一种评估个人综合素质和才能的考试形式。
在申论考试中,考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回答开放性问题,并用清晰、准确和逻辑性强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充分准备和提升写作能力,考生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并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无论是否从事公务员工作,掌握申论的技巧都是对个人发展有益的。
申论是什么意思

申论是什么意思
申论,全称为公务员申论,是指公务员考试中的一种考
试科目。
申论的目的是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等。
申论题目通常是与社会热点、实际问题或管理案例相关的,要求考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申论的写作形式可以包括议论文、说明文、评论文等。
考生需要根据题目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对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并给出解决方案。
申论题目通常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环境等领域,要求考生对相关领域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理解。
申论考试对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考生需要能够独立思考问题,运用逻辑推理和辩证思维分析问题,并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申论考试的时间通常较为紧张,考生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够迅速理清思路并高效地完成写作任务。
申论成绩在公务员考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也是区分考
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
因此,考生需要认真准备申论,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和综合素质,以便在考试中获得较好的成绩。
申论

申论第一章申论基础第一节申论概述一、申论的含义1 、申论的定义申论是对材料、事件、或问题有所说明、有所申述,从而发表见解、意见,进行论述、论证。
2、申论与策论策论是我国汉代选拔人才的一种方法,后来演变为科举考试的一个科目,它的要义就是给定题目论证某项政策或对策。
申论是对策论的继承与发展,两者有历史渊源关系。
相同之处:①考试目的相似②借助的载体一样③不受严格的文体限制④写作内容都要切中时需⑤行文语言表达的要求相似不同之处:①两者产生的土壤不同②选拔人才的功能、方式、方法有别③命题的形式、规则不一④答题的主体身份有异3、申论与日常的作文比较申论要以日常的作文功底作为基础,两者有些相似,都是以文字为载体,在表达方式上常常都要运用叙述、议论和说明的方法,都有命题和自命题之分。
但是两者的差别也很明显:①给定材料不同②难度不同③要求不同④写作主体身份不同二、申论考试面面观1 、起源论2 、考查能力论3 、方法论4 、社会问题分析论5 、质疑论6、角色论7、文体论8、题型论9、心理过程论10、职业素质考查论三、申论考试的内涵与性质1、申论考试的内涵申论考试是根据目前机关工作需要,对考生的阅读能力、文字水平及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方法。
申论考试全部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50 分钟,满分100 分。
2、申论考试的性质①申论考试是具有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能力性质的能力测试②申论考试要求考生具有比较丰富的常识,但不会对某种专业知识特别倾斜③申论考试所给材料,涉及面广,但试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合理性,问题的解决方案一般具有可行性。
3、申论考试的基本立足点申论考试是针对招考公务员职位要求而设立的,有三个基本立足点:①模拟:用考场的形式组织测试,同时规定在一定时间限度内完成有关公务员处理日常公务的过程。
②日常工作:给定有关公务员日常事务的资料,一般是经过处理的半成品,要求考生在规定的范围内解答。
③能力测试:考查考生处理公务性文件、应对公共行政事务、作出相关参谋与决策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申论名词知识点总结大全

申论名词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名词的定义和分类1. 名词的定义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时间等事物名称的词,是词类的一种。
名词通常用于句子中作主语、宾语、表语、定语等成分,起着强调表达对象存在、属性特征或动作含义的作用。
2. 名词的分类(1)普通名词:具有普遍性,表示人、事、物的通称,如鸟、书、树、国家等。
(2)专有名词:指特定的人、地方、机构、团体等具体名称,如中国、北京、李明等。
(3)集体名词:表示若干个个体或事物组成的总体,如家庭、班级、队伍等。
(4)抽象名词:表示抽象的事物或概念,如爱、美、幸福等。
(5)物质名词:表示没有确定形状的物质,如水、沙子、金属等。
二、名词的数和格1. 名词的数名词有单数和复数之分。
单数表示一个,复数表示多个。
名词的复数形式根据其词尾不同,可以分为不规则变化和规则变化两种。
不规则变化的名词复数形式需经过记忆,规则变化的名词复数形式则遵循一定的变化规则。
2. 名词的格名词有属格和宾格之分。
属格表示所属关系,通常在名词后加's或'。
宾格表示宾语的格,在句子中作宾语。
三、名词的性质1. 名词的可数性名词有可数和不可数之分。
可数名词可用于单数和复数,不可数名词只有单数形式。
不可数名词通常表示抽象的概念、液体、材料等。
2. 名词的所有格名词的所有格表示所属关系,通常在名词后加's或'。
当名词是复数形式时,只在名词后加'。
四、名词的派生和构词1. 名词的派生名词的派生是指通过添加后缀或其他形式的词缀,从其他词类派生出名词的过程。
例如,通过在动词后添加-ing后缀形成名词,如running、building等。
2. 名词的构词名词的构词是指通过合成、转化、缩略等方式形成名词的过程。
合成是指两个或多个词组合成一个新的名词,如火车、自行车等。
转化是指通过改变词类形式派生名词,如动词转化成名词,如swim→swimming。
缩略是指通过缩减词语的部分音节或字母形成名词,如info(information)、bus(omnibus)等。
申论 词语

申论词语及解释:
1.申论:申论是一种考试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和加工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2.论述:论述是指在申论文章中对某个问题或观点进行阐述、论证或论述。
3.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是指在申论文章中对给定材料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把握其内在联系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归纳概括:归纳概括是指在申论文章中对给定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把握其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5.政策建议:政策建议是指在申论文章中针对给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或现象,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或解决方案,以推动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进步。
6.语言表达:语言表达是指在申论文章中运用恰当、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7.逻辑结构:逻辑结构是指在申论文章中合理安排段落和层次,使文章结构清晰、条理分明、逻辑严谨,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8.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是指在申论文章中运用多种论证手段,如举例、对比、引用等,对观点进行深入的论证和阐述,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9.政策背景:政策背景是指在申论文章中了解和分析相关政策法规、文件精神等背景信息,为提出政策建议提供依据和支持。
10.社会热点:社会热点是指在申论文章中关注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或事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案,为政策建议提供现实依据。
以上是申论考试中常见的词语及解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申论作文常用术语汇总表

申论作文常用术语汇总表1. 观点论证 (Argumentation): 对某个问题或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给出相关的论据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2. 分析论证 (Analysis): 通过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提供相关的细节、数据和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3. 举例论证 (Illustration): 使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4. 对比论证 (Comparison): 通过对比两个事物或观点的优劣、差异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合理性。
5. 引用权威 (Quotation): 引用权威人士的观点、数据或研究成果,以增加自己观点的可信度。
6. 实证研究 (Empirical research): 引用已有的实证研究结果,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
7. 数据分析 (Data analysis): 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8. 考察历史 (Historical examination): 对某一事件或问题的历史过程和背景进行分析,用以支持自己的观点。
9. 逻辑推理 (Logical reasoning): 通过合理的逻辑推理过程,来得出自己的结论。
10. 层层递进(Progressive elaboration): 在文章中逐步展开论述,从而使得观点更加完整和有说服力。
11. 解决问题 (Problem-solving): 对某个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法,并给出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12. 比较优势 (Comparative advantage): 强调自己的观点在某个方面具有优势,从而增加观点的说服力。
13. 增进共识 (Consensus building): 通过寻找共同点,促进不同观点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从而达成共识。
14. 反驳异议 (Refuting objections): 对反对自己观点的异议或质疑进行反驳,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
15. 提出建议 (Making suggestions): 在问题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方案,以解决问题或改进状况。
申论解释的名词解释

申论解释的名词解释申论解释,是指在申论题目中出现的名词或概念,需要对其进行深入解释和阐述的写作方式。
申论解释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都有应用,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题与内容。
本文旨在探讨申论解释的概念、特点以及常见应用,以期为写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一、申论解释的概念申论解释是指对申论题目中出现的名词进行详细的阐释和解读。
这些名词可能是特定领域的专业术语,也可能是常见的词汇,但在具体的语境中都需要通过解释来明确其涵义和作用。
申论解释的目的是让读者对相关概念有一个全面、准确的理解,为后续的讨论和分析提供基础。
二、申论解释的特点1. 精准性:申论解释需要对名词的定义和含义进行准确的阐述,避免歧义和模糊性的存在。
通过清晰明了的解释,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名词所指代的概念或事物。
2. 逻辑性:申论解释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由浅入深地展开对名词的解释。
需要明确名词的起源、发展和应用,并结合实际案例或数据加以论证,使解释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3. 全面性:申论解释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方面或者某一种观点,而应该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全面分析名词的背后的各个维度和关联。
要善于把握名词的宏观和微观层面,深入挖掘其内涵和外延,使解释更加全面和详尽。
三、申论解释的应用1. 政治领域:在分析国内外政治事件和政策时,通过解释相关概念,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含义,加深对政治现象和社会变革的认识。
2. 经济领域:在解读经济新闻和报告时,申论解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经济术语和概念,从而掌握市场动态和经济走向,为个人和企业的决策提供依据。
3. 科技领域:在科技领域的文章或讨论中,通过对科技名词的解释,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最新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意义,拓宽科技应用的思路和视野。
4. 文化领域:在对文化现象的评析、解读和批判时,通过申论解释,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化名词、新兴文化现象,加深对文化多样性和变迁的认识。
申论是什么—申论定名

申论是什么—申论定名
申论从字面上看,“申”可以理解成申述、申辩、申明,“论”则是议论、论说、论证。
所谓申论也就是对某个问题阐述观点、论述理由,合理地推论材料与材料以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如果从一般意义来讲,“申论”一词,是对材料、事件或问题有所说明、有所申述,从而发表见解、进行论证的意思。
但“申”字后面既缀上个“论”字,这个词自然就有点像“导论”、“绪论”那样,可理解为“论说”的某种体式。
可是它又并非写作理论中的习惯用语,其含义又有特殊之处。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最早讲文章体式的一本权威著作,其中《论说》篇指出:“论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
”可见凡融通种种见解而深入阐发某些道理的文辞,一概都可称之为“论”。
纵论时事政治的称之为“政论”,考辨历史的称之为“史论”,总览内容予以阐述的称之为“概论”,评优劣、论得失的称之为“评论”等等,总起来都属于“论”,但每种“论”又各有特点。
可见申论考试,是针对给定材料,从政府的观点立场出发进行应对表达的一种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材料阅读与归纳、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试。
申论的本质是考察从事机关工作应该具备基本能力的科目。
2000年,在京郊某宾馆,有关领导和命题组(写作命题组)成员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对公务员考试关于“写作”(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作文)方面的命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讨论。
在广泛借鉴古今中外选拔人才“写作”方面的考试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应用写作”、“公文写作”、“案例分析”、“策论”、“政论”等,最后,经相关部门和领导批准,将该考试定名为“申论”,并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了其基本形式和结构。
由此产生了第一份完整意义上的“申论”试卷,据其主题将之简称为“扰民”。
申论是什么

一、申论是什么?“申论”一词,出自孔子所说的“申而论之”。
从字面来理解,“申”为引申、申述,“论”为议论、论证,“申论”则指针对特定话题提出自己观点,并展开论述。
作为一种应试文体,申论最早出现于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之中。
经过几年的实践,以及专家学者们的改进与完善,申论现已成为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一门基本科目,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从考试大纲规定及历年实际出题情况来看,申论考试为应试者提供了一系列反映特定实际问题的文字材料,要求考生仔细阅读这些材料,概括出它们反映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实际方案,最后再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较详细的阐述和论证。
二、申论考什么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
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
申论考试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两类试卷。
(一)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
(二)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能够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观点、事实作出恰当的解释。
申论是什么意思

申论是什么意思申论指的是什么意思,申论考试考的又是什么?不知道的考生看过来,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申论是什么意思”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内容!申论是什么意思“申论”一词,在清人编撰的《四库全书御制读史记儒林传》中能找到“申而论之”的最初出处。
其基本要求是针对一段材料,通常是社会事件、民事纠纷等,进行归纳整理,提炼概括,对材料、事件问题有所说明、申述,在此基础上发表中肯见解,提出方略进行论证它要求准确把握住一定的客观事实或材料,作出必要的说明申述。
申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务员进行资格考试的其中一个科目,考查应考人员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考人员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
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相关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综合分析能力——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准确理解把握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办法。
文字表达能力——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
申论的写作格式:在横行书写的文稿中,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都占一个字的位置,放在句末的右下角。
这七种符号通常不能放在一行的开头,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和后一半都占一个字的位置,前一半可以放在开头的第一行,但前不出现在一行的末尾,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的开头。
申论写作,属于议论文的范畴,涵盖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与一般性议论文所不同的是,其往往立足特定的立场,通过对题目、给定资料的分析,进而提出核心观点,并将其论证清楚。
拓展阅读:公务员申论写作技巧成绩不理想的原因1、做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不当,尤其是站在政府立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够。
行测申论的名词解释汇总

行测申论的名词解释汇总行测申论是指一种常见的公务员考试科目,涉及到大量的名词术语。
本文将对行测申论中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和梳理,并对其在考试中的重要性和应用进行探讨。
一、行测行测是公务员考试的主要科目之一,全称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科目之一。
行测主要包括文字推理、数量关系、资料分析等题型,通过这些题目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等。
行测在考试中的分值通常较高,一般占据总分的30%至40%左右。
因此,行测的备考至关重要。
考生可以通过积累大量的练习题,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从而在行测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二、申论申论是公务员考试的另一主要科目,全称为申论综合能力测验,是考察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科目。
申论试题通常要求考生对某一问题进行阐述,包括问题分析、观点表达等。
申论试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求考生有独立思考和写作的能力。
因此,备考申论需要具备良好的行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素材积累能力。
三、模拟题模拟题是指模拟公务员考试中出现的题目类型进行组织和编写的题目集。
模拟题通常分为行测模拟题和申论模拟题两种。
行测模拟题主要用于帮助考生熟悉行测题型,掌握解题技巧和提升答题速度。
考生可以通过做大量的模拟题,逐步提高自己的解题水平,熟悉考试的时间限制和答题要求。
申论模拟题主要用于培养考生的写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模拟题的答题练习,考生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掌握一定的表达技巧和论证方法。
四、判断题判断题是行测中的一种题型,其主要考察考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判断题通常是根据一定的前提和条件,判断一个结论是否成立。
在行测中,判断题常常出现在文字推理和数量关系题中。
考生需要仔细阅读题目,分析题干中的信息,确定结论的正确与否。
判断题在备考中重要性不容忽视,通过多做题并总结解题思路,可以提升自己在行测中的得分率。
五、资料分析题资料分析题是行测中的一种题型,其主要考察考生对大量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申论基本知识

第二部分申论第一章申论基本知识第一节申论的概念及特点知识要点一、申论的概念“申论”顾名思义,自然是申说、议论的意思。
“申”即引申、申述,如“申明理由”、“三令五申”等,都用的是这个意思。
“论”为议论、论证。
所谓“申论”就是指对某个问题或某些现象阐述自己的观点、见解,并结合所给的材料进行合理地论证。
从2000年开始,申论已经成为公务员录用考试的一门基本科目。
这是对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也是国家公务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涉及的内容。
我国古代的八股文考试中,要求就给定题目论证某项政策或对策,撰写论文,称之为“策论”。
申论与策论和传统的作文有些类似,比如它们都要求考生表现出优秀的分析判断能力,出众的文字表达能力,提出的方案要切实可行。
但又有很多不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说,它比一般作文难度要大一些。
申论考试的内容、方法及测评要素,涵盖了作文和策论两种考试的基本方面。
申论考试主要测查应试者的写作水平,但与传统的作文有所不同。
作文只是要求考生根据给定题目展开议论,侧重考查应试者的语言文字能力。
考生可以凭自己的主观爱好去立论选材,尽情张扬自己的个性,发表议论。
因此,作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应试者的写作水平,而无法全面体现考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申论考试则不同,它要比策论更加灵活多变,不仅仅对应试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文字能力进行考查,而更侧重考查应试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针对性,适应了当今公务员实际工作的需要。
公务员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申论“主要通过考生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从大纲及历年真题来看,申论考试为考生提供一系列反映特定实际问题的文字材料,要求考生仔细阅读这些材料,概括出它们反映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实际方案,最后再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较详细地阐述与论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工业反哺农业:反哺是一个仿生概念。
这里借用反哺概念,显然是为了表明在长期接受农业哺育后,工业已“长成”,应该回报农业。
工业反哺农业,是对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一种概括,是对“农业哺育工业”的升华转化。
这里的工业和农业都是历史性的概括性概念,工业泛指非农业部门和城市,农业则涵盖“三农”。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既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工业反哺农业是中国特色的政策性概念,是政策选择的结果。
工业反哺农业政策选择与工业化进程中农业的功能演变密切相关。
在工业革命以前的社会,农业是社会上惟一的主导性产业,也是社会生存的基础性产业。
到了工业社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工业生产逐渐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成分,工业部门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部门,农业部门的主导性,也就是发展带动性,逐渐被工业部门所取代,但它的基础性,也就是生存保障性,还没有其他部门可取代,农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并在这个基础上保障工业部门的稳定,保障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和持续发展。
工业反哺农业是发展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产业。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将呈刚性增长。
而农产品生产则受到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增产的困难很大。
我国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进口来弥补不足,但作为一个大国,不可能过分依赖国际市场。
为此,就必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增强国内农业生产能力。
工业反哺农业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要求:为了克服我国农业经营规模超小型的不利因素,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就必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不断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公益性服务,全面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工业反哺农业是提高社会公平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既是减缓乃至扭转这种城乡差距扩大趋势的要求,是按贡献取酬和提高社会公平的要求,也是稳定社会的要求
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
民生问题也是
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
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也是对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在中国目前的体制政策环境下,民生首先是一个政治层面的问题。
第一,这些看起来属于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它后面直接关联的,是与政府的公共服务有关。
一个政府行为规范,公共服务意识、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强,围绕民生问题反映的社会问题也许不很突出。
因为政府的行为和能力容易受到民众的认可。
第二,表现为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也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一个社会公平正义度比较高,即使这个社会的经济能力有限,社会利益分配得比较合理,那可能老百姓的怨声还不至于很高;如果说这个社会不能体现公平、正义,社会利益分配又明显不公,即使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了,民众的呼声仍然会很高,甚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第三,这种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也与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有关。
就是说,这方面的制度安排得合理不合理,得当不得当,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经济问题,而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
因为这种制度安排的后面,直接反映着政府的价值追求和治国理念,也反映着一定时期政府的政策导向,这些都是其政治意志的直接体现。
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特征: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为了妥善解决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于1997年9月2日下发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国发…1997‟29号)。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是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
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主要对象是以下三类人员:
1、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民;
2、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3、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基本生活费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各地人民政府自行确定。
保障标准由各地民政部门会同当地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制定,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并且随着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
所定标准要与其他各项社会保障标准相衔接。
在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时,对第一类保障对象要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发放,如其原来享受的生活救济标准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则按原救济标准发放;对其他保障对象均按其家庭人均收入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发放;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特殊待遇的优抚对象等人员,其抚恤金等不计入家庭收入。
事故处理的“四不放过”原则:
(1)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
(2)事故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
(3)广大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
(4)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事故处理的“四不放过”原则是要求对安全生产工伤事故必须进行严重认真的调查处理,接受教训,防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
“四不放过”原则的第一层含义是要求在调查处理伤亡事故时,首先要把事故原因分析清楚,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不能敷衍了事,不能在尚未找到事故主要原因时就轻易下结论,也不能把次要原因当成真正原因,未找到真正原因决不轻易放过,直至找到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并搞清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才算达到事故原因分析的目的。
“四不放过”原则的第二层含义是要求在调查处理工伤事故时,不能认为原因分析清楚了,有关人员也处理了就算完成任务了,还必须使事故责任者和广大群众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及所造成的危害,并深刻认识到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使大家从事故中吸取教训,在今后工作中更加重视安全工作。
“四不放过”原则的第三层含义是要求在对工伤事故进行调查特大安全事故的法律责任与预防控制处理时,必须针对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防止相同或类似事故发生的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并督促事故发生单位加以实施。
只有这样,才算达到了事故调查和处理的最终目的。
“四不放过”原则的第四层含义也是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的具体体现,对事故责任者要严格按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