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地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
6.隋唐长安
宇文恺规划 完整体现了《周礼· 考 工记》的城市形制规 则 先测量定位,后筑城 墙、埋管道、修道路、 划定坊里。
宫城居中
中轴线对称的格局 规整的方格路网 居住形式采用坊里制, 108坊。坊门坊墙,东 西两市。
7.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
三套方城:内城、皇 城、宫城 中轴线对称的格局, 突出皇权至上的思想 宫城居中
结合街道景观建设的需要形成标准的住房平面及街道设施;
成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美城市改建的样板
4.城市美化运动
英国公园运动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入城市中,出现了围绕 城市公园布置联列式住宅的布局方式;
奥姆斯特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
1893年在芝加哥举行的博览会为起点,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 改进为标志的城市美化运动在美国全面推广。
6.有机疏散理论——分散主义理论
1943年沙里宁出版《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主要思想:
(1)城市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变化的机体 ;
(2)城市规划是动态的 ; (3)城市的功能产生离心力和向心力,当分散的离心 力大于集中的向心力时就会出现分散发展的现象; (4)他认为,以往的城市是把有秩序的疏散变成无秩 序的集中,有机疏散可以把无秩序的集中变为有秩序 的分散。 实践:大赫尔辛基规划
(2)城市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人口3万人,占地4404.7hm2,城市外围有 2023.4hm2土地为永久性绿地,供农牧业生产用; (3)城市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有6条大道由圆心放射出去,中央是一个占 地20 hm2的公园。沿公园也可建公共建筑物,其中包括市政厅、音乐厅兼会堂、 剧院、图书馆、医院等,再外一圈为住宅,最外围建设各类工场、仓库和市场 ;
2.古罗马时期 建造大量的营寨城 (提姆加 得)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中国古代是世界上最早形成城市文明的文化之一,其城市建设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特点包括城市策划、城市布局、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发展和特点。
一、城市策划古代中国城市的建设往往是由君主或官方进行策划的。
城市的规划往往考虑到地势、水系、交通等要素,以及城市的功能划分。
比如,古代中国常常设置有城墙来保护城市安全,并根据不同层级的社会地位划分城市的功能区域,如皇城、商业区、官府等。
城市策划的目标是创造一个有序、安全、有机的城市环境,为居民提供便利和安全。
二、城市布局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方式有两种主要类型:格网式和街坊式。
格网式布局是在城市内部按照东、南、西、北的方向设置主干道和街道,形成方正整齐的道路网格。
这种布局方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影响,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
街坊式布局则是通过曲径通幽、弯曲、错落有致的街巷,形成具有独特风味的城市景观。
这种布局方式注重人文因素,在城市中创造出丰富多样、有趣宜人的环境。
三、建筑风格古代中国城市建筑以宫殿、庙宇、园林和民居为主要建筑形式。
宫殿和庙宇是表示统治者权力和祭祀信仰的重要场所,其建筑风格通常庄严、宏伟、富有装饰性。
园林则代表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渴望和追求,通常以假山、湖泊、花草树木等元素来营造出幽静、优美的环境。
民居建筑则体现了古代中国百姓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常以传统的木结构为主,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四、城市发展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往往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有关。
随着朝代的更迭和社会的发展,城市逐渐成为政治中心、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
例如,古代中国的首都长安是唐朝时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汴京则是宋朝时期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随着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城市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和风貌。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特点包括城市策划、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也代表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生活环境的追求和期望。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设计思路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设计思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阶段。
古代城市规划不仅关乎城市的功能性发展,也紧紧与社会、文化、艺术有关。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设计思路。
1. 以宫殿为中心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中,宫殿是一个城市建设的重要元素。
对于古代中国皇帝而言,宫殿是其居住、办公、修行的地方,是权力象征的所在。
因此,在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中,无论城市大小,宫殿往往都是城市的中心,城市建设以之为基础。
典型的例子有北京的紫禁城和西安的大雁塔,这些历史名城都是以宫殿为中心进行规划设计的。
2. 五行思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五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五行分别为金、木、水、火、土,相互间有制约与相克的关系。
在古代城市规划中,五行的认知和应用也十分普遍。
例如,五行思想在南京中山陵的规划设计中得到了应用。
中山陵的基地以”水”为中心,周边是“山”及“土”,“水”和“土”相互衔接,体现了五行思想的应用。
这对于城市规划的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3. 城市的方位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中,方位的选择十分重要。
相当一部分城市是按照历史传统、民俗习惯和地形地貌的特点而规划的,如南京、北京等城市便是如此。
在城市规划中,人们往往用山水和天象作为指导。
这些因素决定了建筑物及市区的摆放位置和方向。
山水风水的配置不仅考虑到了城市的美学、生态和环境,也考虑到了城市运作的效率和安全性。
比如,古北京城市规划的方位以天象为主,以北为城市的天兵方位,以南为城市的 heaven方位,以东为医工方位,以西为商业方位,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起到了指引的作用。
4. 城市布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布局多数为格状布局,以方盘形的街区为基本构造。
将街道规划为横街和纵街使得城市的交通更加畅通,人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便捷的出行。
城市规划的时候,人们也会注意用巨石围墙将城池固定起来,实现城市的防御功能。
例如,在古代中国的首都南京中,城门、城池、城墙等防御策略极为完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城市和国家的安全。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思想
工业区靠近河流,码头 、火车站设在工业区附近 ,并与市区以快速干道相 连。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 有大片绿地分割。
、文化、娱乐等完整设施
。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思想
Ch2 §2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二、近代规划理论的探索
(二)西班牙人马塔的带形城市 (A.S.Matao and “Linear City”)
(三)战国时代 城市向着多种规划布局模式发展
3、战国时代形成了两本极为重要的著作:
◆《管子》:“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
,道路不必中准绳”
◆《商君书》:论述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
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 的先例。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思想
Ch2
§1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三)古希腊 ——希波丹规划模式
普列耶城
1、 方格形道路网 2、城市中心由一个广场 和一些建筑艺术上有联系 的公共建筑组成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思想
Ch2 §2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一、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产生的背景
(一)工业革命的爆发及其带来的城市发展矛盾
1784年爆发的工业革命 给社会和城市发展带来了 巨大的冲击。人口拥挤、住房短缺、城市中的贫民窟 大量涌现,疾病、瘟疫横行,城市居民的死亡率大 大高于农村地区。
花园城市设想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思想
Ch2 §2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二、近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探索
(三)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
——英国人霍华德(Ebenezer Howard)
花园城市设想
1、城市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 可分为中心区、居住区和工业地 带三部分。
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规划
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规划中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多样的城市建设与规划经验。
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实践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更是展示了古代中国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本文将从城市的选址、布局、建筑风格和规划管理等方面,探讨古代中国城市建设与规划的特点和影响。
一、城市选址与布局古代中国城市的选址主要考虑地理条件、水源和交通等因素。
典型的例子是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其选址考虑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等因素。
城市的布局通常遵循对称性原则,以中轴线为基准,将城市划分为内城、外城和皇城,形成了明确的等级和秩序。
二、建筑风格与特色古代中国城市的建筑风格包括宫殿、庙宇、衙门、住宅和商业街等。
宫殿和庙宇通常采用木材和石材相结合的建筑手法,以富丽堂皇的外观和精美的雕刻装饰著称。
衙门和住宅则注重实用性,以砖石结构为主,同时注重传统文化的体现。
商业街是城市的经济中心,通常采用纵横交错的巷道布局,形成繁华的商业氛围。
三、城市规划与管理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与管理注重社会秩序和公共事务的管理。
城市规划包括市区划分、道路交通规划、公共设施建设等。
在城市管理方面,古代中国采取严格的制度措施,以官员的管理和治理手段为主,确保城市的稳定和安全。
同时,市民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形成了“城市自治”的局面。
古代中国城市建设与规划的特点可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注重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利用。
古代中国城市选址侧重于地理条件和水源等自然资源,以确保城市的发展和生存条件;二是保留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
古代中国城市建筑风格注重传统文化的表达,以雕塑、壁画、纹饰等手法展示古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三是兼顾城市规划与管理。
古代中国城市规划注重市区划分、道路规划和公共设施建设,通过政府管理和市民自治相结合的方式,维护城市的秩序和稳定。
古代中国城市建设与规划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经济发展,更是展示古代中国文明和智慧的重要窗口。
这种城市建设与规划思想和理念,为后世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二、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同样受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
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民主思 想
受古罗马建筑风格、城市规划的影响
(三)中国几个典型的古代城市
(一)有影响的论著
《周礼.考工记》:春秋,按封建等级制度建立不 同级别的城市,是最早的城市规划思想。
《管子》:战国,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布局模式,从 城市功能出发,确立了理性思维和以自然规律和谐 的准则。
《商君书》:战国,论述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 城市发展规模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 系研究的先例。
4、封建制度的影响
以礼制为核心的封建制度表现在城市的规 划布局中,特别强调“辩正方位”,以界 定礼制的等级位序
“择中而立宫”号“王城居中” “前朝后市,左祖右社,文左武右”
5、社会经济形态
城市功能分区,“仕者近宫,耕者近门,工 商者近市”
(三)中国几个典型的古代城市
周王城(P14 图2-1-1) 唐长安城(P16 图2-1-3) 宋东京(宋城) 清北京(北京)
(二)影响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的几个方面
1、早期的耕作制度——以井田制为代表 2、传统的营建技法——院墙 3、特有的文化观念 4、封建制度的影响 5、社会经济形态
1、井田制的影响
百百百 亩亩亩
百公百 亩亩亩
百百百 亩亩亩
民居 市 民居 民居 王宫 民居 民居 朝 民居
3、特有的文化观念
A:天圆地方说和天人感应的思想 B:阴阳、五行和易学说
C:相土、形胜与风水说
B:阴阳、五行和易学说
对古代中国城规的影响表现在三方面: (1)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布局中极有
特色的“象天法地”的思想 (2)形成了古代中国城市布局讲求数的
中西古代城市形制比较
中西古代城市形制比较摘要:城市的发展受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中西古代由于政治、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
本文结合产生原因,比较了中西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城市形态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城市形制城市是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它是由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建构而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中西方由于政治、文化、哲学思想等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
因此首先对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进行比较。
一.中西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主要可以分成两大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礼制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周礼·考工记》作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它提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因为这种方正严整、等级分明的城市格局可以反应皇权统治的至尊无上。
此外,在古代中国,本身抽象和无意义的数字也与一些观念形态结合起来。
数字“3”代表了天、地、人合一的思想,“5”代表了金、木、水、火、土和阴阳五行,“9”象征着九重天,寓意尊贵。
这些思想在城市规划就有应用。
(二)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明确的指导思想相比,西方城市规划体现出了一种多元性和历史性。
西方古代城市的发展大致可分成几个重要的阶段:古希腊时期、希腊化时期、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
每个阶段,城市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这不仅反映了规划思想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种社会结构的改变。
(三)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比较与中国统治阶级推崇的“王权至高无上”相反,西方认为“神权至高无上”,神庙和教堂及其广场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其庞大的体积和超出常规的高度控制着城市的整体布局,教堂广场是市民公共活动场所的中心。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能够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古代都城的规划,如长安、洛阳、南京等城市。
这些城市规划上遵循了一些基本原则和规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古代中国城市规划注重环境和气候的考虑。
城市建立在适宜生活、防御和交通的位置,如靠近水源或山脉。
城市的布局通常是依山而建,设置有防汛设施、护城河和城墙等防御设施,以确保城市的安全。
古代中国城市还注重城市的通风和采光,使城市更适宜居住。
其次,古代中国城市规划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
城市的规划通常分为内城和外城两个部分,内城主要是皇宫和官员居住的地方,外城则是市区和商业区等。
在内城和外城之间,通常还会有一条宽阔的街道,连接内外两个城区。
这种分区的设计使得城市更加有条理,方便管理和生活。
再次,古代中国城市规划注重道路和街巷的规划。
城市的道路通常是直角或者环形的,主要是为了便于交通和管理。
大街和大巷经常是纵横交错的,形成了城市的网格布局。
同时,古代中国还建造了许多桥梁和水闸,以便于交通和灌溉,提高城市的功能。
最后,古代中国城市规划注重城市的建筑风格和景观设计。
城市内的建筑通常是以宫殿、庙宇、园林和居民住宅为主,注重建筑的美学和功能。
在城市规划中,通常还会保留一些自然景
观,如湖泊、山脉和花园等,以增加城市的美感和宜人性。
总而言之,古代中国城市规划注重了环境、功能、道路和建筑等多个方面的考虑。
这些规划原则和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塑造了中国古代城市的面貌,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独特性和卓越性。
关于《管子》城市规划思想的几个问题
的几个问题2023-10-28CATALOGUE 目录•《管子》城市规划思想概述•《管子》城市规划中的空间布局思想•《管子》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思想•《管子》城市规划中的社会文化思想•《管子》城市规划思想的现代意义01《管子》城市规划思想概述《管子》的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和战争频繁,城市建设和发展成为当时的重要议题。
《管子》作者管仲在此背景下,结合其政治实践和理论,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城市规划思想。
《管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典籍,包含了丰富的城市规划思想。
03重视社会经济因素《管子》在城市规划中不仅考虑了城市的地理、环境因素,还特别重视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管子》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01受古代哲学思想和城市实践的影响《管子》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深受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和城市实践的影响。
02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城市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
实用性《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其提出的规划方案在实际的城市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系统性《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了城市布局、交通、供水、防洪、环保等多个方面。
前瞻性《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具有前瞻性,其提出的规划方案不仅符合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也对未来的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管子》城市规划思想的特点02《管子》城市规划中的空间布局思想空间布局的原则管子认为城市空间布局应依山傍水,利用自然环境为城市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依附自然整体观念节约土地居住舒适城市空间布局要注重整体观念,道路、河流、建筑等元素相互协调,形成完整的城市格局。
管子提倡节俭用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不主张浪费土地。
城市空间布局要注重居住的舒适性,合理安排公共空间和绿化带,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管子主张都城规划要注重功能分区,宫殿区、商业区、住宅区等要合理分布。
同时都城要有完整的城墙、城门和街道等基础设施。
总结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总结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源远流长,对于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原则和理念被统一的国家制度和文化价值观所影响。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总结。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天人合一”。
这是基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天道观念,即人类社会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与自然秩序相统一。
在城市规划中,这一思想被体现在城市布局、建筑风格和水利系统的规划中。
例如,中国古代城市通常采用方形布局,以象征四方天地的广阔无边。
城市中的主要街道通常按照南北方向布置,以利风水流通。
整个城市规划被视为一个整体,以保持天人合一的宇宙秩序。
二、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还存在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城市规划中的街道、建筑和社区通常按照社会地位和等级划分。
例如,在中国古代的都城,皇宫和官员宅邸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象征权力和荣誉。
而商业区、市场和平民居住区则位于城市的外围。
此外,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还注重将地理环境和文化遗产与城市结合起来。
一些著名的古代城市(如北京、西安和南京)在城市规划中融入了丰富的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三、水利系统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非常重视水利系统的规划。
水资源在古代农业社会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城市规划中的水利系统被认为是城市的血脉。
中国古代城市通常都建有运河、湖泊和水库,以供居民农业生产和生活所需。
受到水利系统的影响,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也常常沿着河流、湖泊或运河的方向进行。
城市中的水利系统被视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保持城市的稳定和繁荣。
四、城市规划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还强调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城市规划的重点是在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经典案例就是苏州的古典园林。
苏州的古典园林以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的景观而闻名,将人工建筑和自然环境完美地融为一体。
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布局
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布局中国古代城市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在城市规划与布局方面的智慧和工艺水平。
在这些城市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独特的设计和布局特点,它们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城市空间的理解与运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布局,包括城市的地理选择、城市的门户布局、以及城市的街道与建筑。
首先,中国古代城市的地理选择是城市规划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古代中国城市大多建立在平原地带或河流附近,因为这些地区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发展条件。
平原地带提供了广阔而肥沃的土地,适合农业生产和城市扩展。
河流的存在则为城市提供了水源和交通网络,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商业活动。
例如,位于黄河流域的洛阳,作为古代中国的都城,其地理位置优越,为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古代中国城市在门户布局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
门户布局是指城市的主要出入口以及城市与外界连接的通道。
根据古代中国的传统观念,城市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门户布局对城市的安全和繁荣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古代中国城市大多采取"四面水绕、三面山抱"的布局方式。
这种布局可以提供较好的自然防御条件,并使城市形成一个安全稳固的整体。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布局方式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例如水源和绿地。
此外,古代中国城市的街道与建筑也展现出丰富的设计与布局理念。
在街道方面,古代中国城市常常采用格网状的布局。
街道呈东西、南北交错的分布形式,使得城市的交通畅通,并方便人们的出行和交往。
这种布局方式也有利于商业活动的发展,形成了繁华的商业中心。
与此同时,古代中国城市的建筑通常遵循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注重与环境的协调与融合。
例如,在城市中常常可以看到传统的庙宇、城墙和园林等建筑,它们与城市的环境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
最后,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现代城市的发展。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分析
中西城市规划设计之比较分析摘要: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中西方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
本文从文化方面比较了中西古代规划思想和当代城市形态的差异,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城市规划思想城市形态比较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儒家礼制规划思想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轮廓(图1)。
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
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学思想。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
儒家思想强调重礼、崇孝、尚文。
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
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
在崇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形成了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宅布局(二合、三合、四合院(图2)等),并成为我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
乃至村镇、城市的布局等。
2、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图1 明代北京城复原图图2 中国传统四合院“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突出特点就是:要顺之以天理,追求与天同源、同构,与自然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始终。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国内古代城规思想
1、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 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以天子为中心,皇权至上)
皇城前左建太庙,右建社稷坛(左祖右社)
城外四方建天、地、日、月四坛
皇城北门玄武门外设内市(前朝后市)
2、中轴对称
从南门永定门直至鼓楼构成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沿这条 轴线布置了城楼、牌坊、华表、桥梁和各种形状不同的 广场,加上两旁的殿堂,更加强了京城的庄严气氛,以 显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势。
2.5 元明清 城市规划中礼制思想得到完全实践 元大都 北京城
元大都 第一个全部按城市规划修建的都城 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思想。
(1)继承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 优秀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 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
(2)规则的宫殿和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相结 合。元大都在规划时充分利用原有的海子 区绿化区,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效果。
《尚书·禹贡》说:“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 山大川”。“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滽、沮 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
“教民稼穑,捕鱼畜牧,”“尝百草为药, “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史记·五 帝本纪》)
1.2 商 商代是我国最早形成城市雏形 的时代。
河南偃师尸乡沟、中期郑州商城、湖北盘 龙城,及晚期安阳殷墟等商代都城遗址
2.3 隋唐 规划严格遵守尊统于一的思想,先 修城墙,后开辟干道,再建里坊。 长安城 背景 总体布局 道路系统 里坊(居住区) 商肆
长安城
背景
长安城始建于隋,建成、兴盛及著称于唐。初名大兴城, 由宇文恺创制(制定规划)并利用冬闲时节征集关中民佚 在很短的时间内完全按规划建成。严格遵守尊通于一的 思想,至唐初才基本建成。高宗时又在城东北修建规模 很大的大明宫,玄宗时又建兴庆官,唐末战乱为朱温烧 毁。
古代理想城市规划思想
• 明中叶以后,海上交通受倭寇侵扰,修防御性卫所城堡, 清初又实施海禁(仅劈广州一城对外贸易),沿海城市 不发达。
古代理想城市规划思想
4.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
• 我国古代的城市,道路有明确的等级划分(形成道路体 系)。 如:周代用“轨”表示道路的等级和宽度的基本单位。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唐长安城:全市性主要交通干道、划分坊里的一般城市干 道、坊内道路。
古代理想城市规划思想
7.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艺术与规划思想
古代理想城市规划思想
二、西方理想城市的规划思想与实践的轨迹
• 西方城市规划可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古 希腊城邦时期,那时城市建设中就存在 希波丹姆(Hippodamus)模式,提出方 格形的道路系统和广场设在城市中心的 规划思想。
• 希波丹姆在历史上被誉为“城市规划之 父”,他的规划思想在米列都(Milet) 城建设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 道路有明显的功能分工。 • 城市道路系统的形式及道路的分级与城市性质规模有关。
通常,都城每边开三门(北侧多为二门),府城每边开二 门(井字型),一般县城每边开一城(十字型)。 • 城市道路由小到大,唐朝为顶峰,宋代以后,由宽变窄, 出现商业街。
古代理想城市规划思想
5.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市肆的分布
• 向往古代文化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师 阿尔伯蒂、费拉锐特、斯卡莫齐等人师 承古罗马的维特鲁威,发展了理想城市 模式。
古代理想城市规划思想
• 阿尔伯蒂从1450年起著述《论建筑》一 书,提出了典型的理想城市模式:街道 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形成有利于防御 的多边形星形平面。中心点通常设置教 堂、宫殿或城堡。整个城市由各种几何 形体进行组合。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有哪些特点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特点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环境因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充分考虑了地理环境因素,如地形、水系、气候等。
城市选址往往依山傍水,临近河流,既有交通便利的优势,又能防御自然灾害。
2.礼制与都城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深受礼制的影响,尤其是都城的规划。
如北京的故宫,严格按照封建礼制进行布局,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3.城市布局:中国古代城市布局一般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外城则为居民居住和商业活动区。
城市街道宽敞整齐,有利于交通和市容美观。
4.水利工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水利工程占有重要地位。
城市附近河流往往被疏导、利用,用于供水、灌溉、排水、防洪等。
5.防御设施:古代城市规划中,防御设施是重要组成部分。
城墙、护城河、城门等防御设施完备,既保障了城市安全,又体现了城市特色。
6.宗教建筑:古代城市规划中,宗教建筑占有重要地位。
如寺庙、道观、教堂等,既有宗教信仰的功能,又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7.公共设施:古代城市规划中,公共设施齐全。
如官府、学堂、医院、市场等,满足了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8.绿化与环境:古代城市规划注重城市绿化与环境美化。
公园、花园、庭院、山林等,使城市环境宜居宜人。
9.城市交通:古代城市规划中,城市交通布局合理。
道路宽广平整,有利于行人、车辆出行。
同时,城市内设有桥梁、隧道等,便于交通畅通。
10.城市发展方向:古代城市规划受历史时期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发展方向各有不同。
如唐代的长安城,东西发展;宋代的开封城,南北发展等。
总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特点,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城市建设和居住环境的智慧与追求。
习题及方法:1.习题:古代城市选址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解题方法:回顾知识点中关于地理环境因素的描述,提取关键信息。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从一开始,中国的城市就存在着人为的规划。
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周礼考工记》。
作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一部著作,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它提出:“方九里,旁三门”;“经涂九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一系列理论。
这些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很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思想。
在这些城市中,城市本身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工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城市已成为一种“符号”,它代表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
人们生活其中,日复一日的受到空间秩序的影响,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社会定位,而想超越自己原有的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正好符合了统治的需要,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周礼考工记》的影响是如此的深渊,甚至当代的很多城市规划中仍可见到它的影子。
《管子》。
相比《周礼考工记》的“符号理论”性,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中也有很理性、功能主义的一面,这集中反映在《管子》一书和后世的一些有关风水的理论中。
《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后人假托管仲所作的政治名著。
《管子》一书在很多方面对《周礼》进行了否定,在城市规划领域,《管子》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一格。
要“因天才,就地利”,不为宗法封建与礼制制度所约束。
所以,“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同时,在城市与山川环境因素的关系上,《管子》也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
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立政篇》)。
这些理论对后世风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风水理论对于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无疑是重要的。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的数理哲学与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的数理哲学与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数理哲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均衡思想。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讲究均衡,重视均衡思想,认为均衡是城市规划的核心。
以周文王的《周礼》为例,其中提出“天衡”的理念,认为城市规划要建立在天人合一、天地和
谐的基础上,以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中庸思想。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强调中庸思想,认为城市规划应该以“中庸”为原则,即把握城市规划的均衡性,不偏不倚,避免过分倾斜,以保持城市规划的和谐稳定。
三、调和思想。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讲究调和,重视调和思想,认为城市规划要建立在调和的基础上,不仅要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要调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以保持城市规划的和谐稳定。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美学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讲究美学思想,认为城市规划要以美学思想为指导,以美学的视角来审视城市规划,以美学的标准来评价城市规划,以美学的原则来保证城市规划的完美性。
二、视觉美学。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强调视觉美学,认为城市规划要以视觉美学为准则,注重城市规划的视觉美感,使城市规划美观大方,。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一、引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在历史长河中发展了数千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创新。
这些城市规划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工程能力,成为了留存至今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城市布局、道路规划和建筑物设计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和价值。
二、城市布局中国古代城市布局注重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的原则。
根据风水学说,良好的城市布局应该有山势作背靠、水势环绕,形成“山环水抱”的格局。
这样的布局不仅能够提供良好的防御条件,还能保证城市内部的气流畅通和水源充足。
古代中国城市的核心区域通常由宫殿、寺庙和市场组成。
宫殿作为统治者的居所和政务办公场所,位置通常靠近山脉以得到更好的防御;寺庙作为宗教信仰的中心,常常选址在水边以取得更好的风水效果;市场则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位置,方便市民进行交易和商业活动。
三、道路规划古代中国城市的道路规划注重通达性和规整性。
主要街道一般采用南北、东西走向,形成十字交叉的格局,方便市民商业往来和行人交通。
这些街道通常比较宽阔,两旁建有石头铺就的人行道,方便行人通行。
此外,古代中国城市经常设置城门和城墙,以便于进行有效的边界管控和防御。
城门是城市的出入口,设计精美且坚固耐用,往往成为城市地标和重要的建筑物。
城墙则围绕整个城市,通常高大且加固,以确保城市的安全。
四、建筑物设计古代中国城市的建筑物设计注重功用和美学。
宫殿和庙宇等重要建筑物往往采用复杂而精美的建筑风格,如琉璃瓦、彩绘壁画和雕刻等。
这些建筑物不仅令人惊叹,而且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宗教信仰。
古代中国城市还注重公共设施的建设。
街道两旁常常设置有市井、茶楼和客栈等场所,供市民休憩和交流。
此外,桥梁、码头和灵渠等水利设施的建设也在城市规划中得到了充分考虑,方便居民和商人的生活和商业活动。
五、总结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追求完美的精神。
城市布局注重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道路规划追求通达和规整,建筑物设计兼具实用性和美学价值。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经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夏代〔公元前21世纪起〕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与夯打土坯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筑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建设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以与位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都城,都已有发掘的大量材料.商代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布局.中国中原地区在周代已经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规划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图2-1-1〕.同时,《周礼》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图2-1-1 周王城平面想象图战国时代,《周礼》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各方挑战,向着多种城市规划布局模式发展,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模式.除鲁国国都曲阜完全按照周制建造外,吴国国都规划时,伍子胥提出了"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他主持建造的阖闾城,充分考虑江南水乡的特点,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畅,展示了水乡城市规划的高超技巧.越国的范蠡则按照《孙子兵法》为国都规划选址.临淄城的规划锐意革新、因地制宜,根据自然地形布局,南北向取直,东西向沿河道蜿蜒曲折,防洪排涝设施精巧实用,并与防御功能完美结合.即使在鲁国,济南城也打破了严格的对称格局,与水体和谐布局,城门的分布并不对称.赵国的国都建设则充分考虑北方的特点,高台建设,壮丽的视觉效果与城市的防御功能相得益彰.而江南淹国国都淹城,城与河浑然一体,自然蜿蜒,利于防御.战国时代丰富的城市规划布局创造,首先得益于不受一个集权帝王统治的制式规定,另外更重要的是出现了《管子》和《孙子兵法》等论著,在思想上丰富了城市规划的创造.《管子·度地篇》中,已有关于居民点选址要求的记载:"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管子》认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管子》还认为,必须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起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对于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管子》认为应采用功能分区的制度,以发展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了,其影响极为深远.另一本战国时代的重要著作《商君书》则更多地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与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阐述.《商君书》中论述了都邑道路、农田分配与山陵丘谷之间比例的合理分配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开创了中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战国时期形成了大小套城的都城布局模式,即城市居民居住在称之为"郭"的大城,统治者居住在称之为"王城"的小城.列国都城基本上都采取了这种布局模式,反映了当时"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社会要求.秦统一中国之后,在城市规划思想上也曾尝试过进行统一,并发展了"相天法地"的理念,即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秦国都城咸阳虽然宏大,缺无统一规划和管理,贪大求快引起国力衰竭.由于秦王朝信神,其城市规划中的神秘主义色彩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影响深远.同事,秦代城市的建设规划实践中出现了不少复道、甬道等多重的城市交通系统,这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汉代国都长安的遗址发掘表面,其城市布局并不规则,没有贯穿全城的对称轴线,宫殿与居民区互相穿插,说明周礼制布局在汉朝并没有在国都规划实践中得到体现.王莽代汉取得政权后,受儒教的影响,在城市空间布局中导入祭坛、明堂、辟雍等大规模的礼制建筑,在国都洛邑的规划建设中有充分的表现.洛邑城空间规划布局为长方形,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整个城市的南北中轴上分布了宫殿,强调了皇权,周礼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三国时期,魏王曹操公元213年营建的邺城规划布局中,已经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邺城的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长安布局松散,宫城与坊里混杂的状况.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图2-1-2〕.邺城的规划布局对此后的隋唐长安城的规划,以与对以后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图2-1-2 曹魏邺城平面图三国期间,吴国国都原位于今天的镇江,后按诸葛亮军事战略建议迁都,选址于金陵.金陵城市用地依自然地势发展,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皇宫位于城市南北的中轴上,重要建筑以此对称布局."形胜"是对周礼制城市规划思想与自然结合理念思想综合的典范.南北朝时代,东汉传入中国的佛教和春秋时代创立的道教空前发展,开始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突破了儒教礼制城市空间规划布局理念一统天下的格局.具体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城市布局中出现了大量宗庙和道观,城市的外围出现了石窟,拓展和丰富了城市空间理念;另一方面城市的空间布局强调整体环境观念,强调形胜观念,强调城市人工和自然环境的整体和谐,强调城市的信仰和文化功能.隋初建造的大兴城〔长安〕汲取了曹魏邺城的经验并有所发展.除了城市空间规划的严谨外,还规划了城市建设的时序:先建城墙,后辟干道,再造居民区的坊里.建于公元7世纪的隋唐长安城〔图2-1-3〕,是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的.长安城的建造按照规划利用了两个冬闲时间由长按地区的农民修筑完成.先测量定位,后筑城墙、埋管道、修道路、划定坊里.整个城市布局严整,分区明确,充分体现了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城市干道系统有明确分工,设集中的东西两市.整个城市的道路系统、坊里、市肆的位置体现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有些方面如旁三门、左祖右社等也体现了周代王城的体制.里坊制在唐长安得到进一步发展,坊中巷的布局模式以与与城市道路的连接方式都相当成熟.而108个坊中都考虑了城市居民丰富的社会活动和寺庙用地.在长安城建成后不久,新建的另一都城东都洛阳,也由宇文恺定规划,其规划思想与长安相似,但汲取了长安城建设的经验,如东都洛阳的干道款到较长安城缩小.五代后周世宗柴荣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关于改建、扩建东京〔汴梁〕而发布的诏书是中国古代关于城市建设的一份杰出文件.它分析了城市在发展中出现的矛盾,论述了城市改建和扩建要解决的问题:城市人口与商旅不断增加,旅店货栈出现不足,居住拥挤,道路狭窄泥泞,城市环境不卫生,易发生火灾等.它提出了改建、扩建的规划措施,如扩建外城,将城市用地扩大4倍,规定道路宽度,设立消防设施,还提出了规划的实施步骤等等.此诏书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管理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代表性文献.图2-1-3 唐长安复原图宋代开封城的扩建,按照五代后周世宗柴荣的诏书,进行了有规划的城市扩建,为认识中国古代城市扩建问题研究提供了代表性案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宋代开始,中国城市建设中延绵千年的里坊制度逐渐被废除,在北宋中页的开封城中开始出现了开放的街巷制.这种街巷制成为中国古代后期城市规划布局与前期城市规划布局区别的基本特征,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重要的新发展.图2-1-4 元大都复原图元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全部按城市规划修建的都城——大都〔图2-1-4〕.城市布局更强调中轴线对称,在几何中心建中心阁,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上记载的王城的空间布局制度.同时,城市规划中又结合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并反映了元大都选址的地形地貌特点.中国古代民居多以家庭聚居,并多采用木结构的低层院落式住宅,这对城市的布局形态影响极大.由于院落组群要分清主次尊卑,从而产生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这种南北向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方法由住宅组合扩大到大型的公共建筑,再扩大到整个城市.这表明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除了以上代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受儒家社会等级和社会秩序而产生的严谨、中心轴线对称规划布局外,中国古代文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可见的是反映"天人合一"思想的规划理念,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大量的城市规划布局中,充分考虑当地地质、地理、地貌的特点,城墙不一定是方的,轴线不一定是一条直线,自由的外在形式下面是富于哲理的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这些理念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也影响了日本、朝鲜等东南亚国家的城市建设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经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
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夏代(公元前21世纪起)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
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及夯打土坯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
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筑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建设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
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以及位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都城,都已有发掘的大量材料。
商代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布局。
中国中原地区在周代已经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
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
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规划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图2-1-1)。
同时,《周礼》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
《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图2-1-1 周王城平面想象图战国时代,《周礼》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各方挑战,向着多种城市规划布局模式发展,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模式。
除鲁国国都曲阜完全按照周制建造外,吴国国都规划时,伍子胥提出了“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他主持建造的阖闾城,充分考虑江南水乡的特点,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畅,展示了水乡城市规划的高超技巧。
越国的范蠡则按照《孙子兵法》为国都规划选址。
临淄城的规划锐意革新、因地制宜,根据自然地形布局,南北向取直,东西向沿河道蜿蜒曲折,防洪排涝设施精巧实用,并与防御功能完美结合。
即使在鲁国,济南城也打破了严格的对称格局,与水体和谐布局,城门的分布并不对称。
赵国的国都建设则充分考虑北方的特点,高台建设,壮丽的视觉效果与城市的防御功能相得益彰。
而江南淹国国都淹城,城与河浑然一体,自然蜿蜒,利于防御。
战国时代丰富的城市规划布局创造,首先得益于不受一个集权帝王统治的制式规定,另外更重要的是出现了《管子》和《孙子兵法》等论著,在思想上丰富了城市规划的创造。
《管子·度地篇》中,已有关于居民点选址要求的记载:“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管子》认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
《管子》还认为,必须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起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
对于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管子》认为应采用功能分区的制度,以发展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
《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了,其影响极为深远。
另一本战国时代的重要著作《商君书》则更多地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阐述。
《商君书》中论述了都邑道路、农田分配及山陵丘谷之间比例的合理分配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开创了中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
战国时期形成了大小套城的都城布局模式,即城市居民居住在称之为“郭”的大城,统治者居住在称之为“王城”的小城。
列国都城基本上都采取了这种布局模式,反映了当时“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社会要求。
秦统一中国之后,在城市规划思想上也曾尝试过进行统一,并发展了“相天法地”的理念,即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秦国都城咸阳虽然宏大,缺无统一规划和管理,贪大求快引起国力衰竭。
由于秦王朝信神,其城市规划中的神秘主义色彩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影响深远。
同事,秦代城市的建设规划实践中出现了不少复道、甬道等多重的城市交通系统,这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汉代国都长安的遗址发掘表面,其城市布局并不规则,没有贯穿全城的对称轴线,宫殿与居民区互相穿插,说明周礼制布局在汉朝并没有在国都规划实践中得到体现。
王莽代汉取得政权后,受儒教的影响,在城市空间布局中导入祭坛、明堂、辟雍等大规模的礼制建筑,在国都洛邑的规划建设中有充分的表现。
洛邑城空间规划布局为长方形,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整个城市的南北中轴上分布了宫殿,强调了皇权,周礼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三国时期,魏王曹操公元213年营建的邺城规划布局中,已经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
邺城的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长安布局松散,宫城与坊里混杂的状况。
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图2-1-2)。
邺城的规划布局对此后的隋唐长安城的规划,以及对以后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图2-1-2 曹魏邺城平面图三国期间,吴国国都原位于今天的镇江,后按诸葛亮军事战略建议迁都,选址于金陵。
金陵城市用地依自然地势发展,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皇宫位于城市南北的中轴上,重要建筑以此对称布局。
“形胜”是对周礼制城市规划思想与自然结合理念思想综合的典范。
南北朝时代,东汉传入中国的佛教和春秋时代创立的道教空前发展,开始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突破了儒教礼制城市空间规划布局理念一统天下的格局。
具体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城市布局中出现了大量宗庙和道观,城市的外围出现了石窟,拓展和丰富了城市空间理念;另一方面城市的空间布局强调整体环境观念,强调形胜观念,强调城市人工和自然环境的整体和谐,强调城市的信仰和文化功能。
隋初建造的大兴城(长安)汲取了曹魏邺城的经验并有所发展。
除了城市空间规划的严谨外,还规划了城市建设的时序:先建城墙,后辟干道,再造居民区的坊里。
建于公元7世纪的隋唐长安城(图2-1-3),是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的。
长安城的建造按照规划利用了两个冬闲时间由长按地区的农民修筑完成。
先测量定位,后筑城墙、埋管道、修道路、划定坊里。
整个城市布局严整,分区明确,充分体现了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城市干道系统有明确分工,设集中的东西两市。
整个城市的道路系统、坊里、市肆的位置体现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
有些方面如旁三门、左祖右社等也体现了周代王城的体制。
里坊制在唐长安得到进一步发展,坊中巷的布局模式以及与城市道路的连接方式都相当成熟。
而108个坊中都考虑了城市居民丰富的社会活动和寺庙用地。
在长安城建成后不久,新建的另一都城东都洛阳,也由宇文恺定规划,其规划思想与长安相似,但汲取了长安城建设的经验,如东都洛阳的干道款到较长安城缩小。
五代后周世宗柴荣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关于改建、扩建东京(汴梁)而发布的诏书是中国古代关于城市建设的一份杰出文件。
它分析了城市在发展中出现的矛盾,论述了城市改建和扩建要解决的问题:城市人口及商旅不断增加,旅店货栈出现不足,居住拥挤,道路狭窄泥泞,城市环境不卫生,易发生火灾等。
它提出了改建、扩建的规划措施,如扩建外城,将城市用地扩大4倍,规定道路宽度,设立消防设施,还提出了规划的实施步骤等等。
此诏书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管理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代表性文献。
图2-1-3 唐长安复原图宋代开封城的扩建,按照五代后周世宗柴荣的诏书,进行了有规划的城市扩建,为认识中国古代城市扩建问题研究提供了代表性案例。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宋代开始,中国城市建设中延绵千年的里坊制度逐渐被废除,在北宋中页的开封城中开始出现了开放的街巷制。
这种街巷制成为中国古代后期城市规划布局与前期城市规划布局区别的基本特征,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重要的新发展。
图2-1-4 元大都复原图元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全部按城市规划修建的都城——大都(图2-1-4)。
城市布局更强调中轴线对称,在几何中心建中心阁,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上记载的王城的空间布局制度。
同时,城市规划中又结合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并反映了元大都选址的地形地貌特点。
中国古代民居多以家庭聚居,并多采用木结构的低层院落式住宅,这对城市的布局形态影响极大。
由于院落组群要分清主次尊卑,从而产生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
这种南北向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方法由住宅组合扩大到大型的公共建筑,再扩大到整个城市。
这表明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除了以上代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受儒家社会等级和社会秩序而产生的严谨、中心轴线对称规划布局外,中国古代文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可见的是反映“天人合一”思想的规划理念,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大量的城市规划布局中,充分考虑当地地质、地理、地貌的特点,城墙不一定是方的,轴线不一定是一条直线,自由的外在形式下面是富于哲理的内在联系。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这些理念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也影响了日本、朝鲜等东南亚国家的城市建设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