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
输血科的技术操作规程(3篇)
第1篇一、总则1. 为了规范输血科的技术操作,确保输血安全,提高临床输血服务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程。
2. 本规程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输血科的技术操作。
3. 输血科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本规程,确保各项操作符合国家标准和临床需求。
二、人员要求1. 输血科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学历,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并经过岗前培训。
2. 工作人员应熟悉本规程,掌握输血科各项技术操作流程。
3. 工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确保输血安全。
三、输血科工作流程1. 输血申请流程(1)患者病情评估:临床科室根据患者病情,评估是否需要输血。
(2)填写输血申请单:临床科室医生填写输血申请单,注明患者基本信息、病情、血型、输血目的、输血量等。
(3)送检血样:临床科室将输血申请单及患者血样送至输血科。
(4)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输血科对血样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5)输血前评估:输血科根据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结果,评估患者输血风险。
(6)输血申请审核:输血科对输血申请进行审核,签署输血同意书。
2. 病人血样采集与送检流程(1)采集血样:输血科工作人员按照规定采集患者血样,确保采集量充足。
(2)送检血样:将采集到的血样送至输血科实验室。
(3)实验室检测:输血科实验室对血样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等检测。
(4)检测结果反馈:输血科将检测结果反馈给临床科室。
3.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流程(1)血型鉴定:采用ABO血型鉴定(生理盐水法)或微柱凝胶检测法进行血型鉴定。
(2)交叉配血:采用凝聚胺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3)结果判定:根据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结果,判定患者是否适合输血。
4. 血液制品入库、核对、贮存流程(1)接收血液制品:输血科工作人员接收血液制品,核对品名、规格、批号、有效期等信息。
(2)入库登记:将血液制品登记入库,建立血液制品档案。
(3)核对:定期核对血液制品库存,确保库存准确。
输血标准操作规程
输血标准操作规程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它通过将血液或血液成分输入到患者体内来治疗疾病或恢复体力。
为了确保输血操作的安全和有效,医院需要遵循一套严格的标准操作规程。
以下是输血标准操作规程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
1. 准备工作:- 准备齐全的输血器械和材料,如输血袋、输血管、输血针等。
- 核对输血医嘱,确保该患者适合进行输血操作,并了解输血的具体需求,如输血量、血液成分等。
- 核对患者身份和病历信息,确认与医嘱符合。
- 检查输血器械和材料的有效期,确保其处于有效期内。
- 洗手并戴好口罩、手套和其他个人防护用品,以防止交叉感染。
2. 选择输血途径:- 通常情况下,选择静脉输血,可通过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进行输血。
选择适当的输血途径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要进行决定。
3. 与患者沟通:- 向患者解释输血过程、可能的风险和预防措施,以获得患者的理解和同意。
- 向患者核实个人信息,确保输血操作的正确性。
- 在输血前询问患者是否有输血过敏史或其他相关疾病史,并记录在病历中。
4. 输血准备:- 选择合适的输血袋和血液成分,按照医嘱中的指示进行操作。
- 标记输血袋和相应的输血管,确保命名清晰明确,并记录在病历中。
- 核对输血袋和患者信息,确保符合医嘱和患者需求。
- 预热输血袋和输血液,以减少输血引起的反应。
5. 输血操作:- 洗手并戴好手套和其他个人防护用品。
- 在输血前,再次核对患者身份和输血袋信息。
- 安全并正确地插入输血针,避免污染和疼痛。
- 通过输血管将血液或血液成分缓慢注入患者体内,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 根据需要调整输血速度和输血量,以确保患者安全和舒适。
6. 监测患者反应:- 在整个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
- 注意患者是否出现过敏反应、输血反应或其他不适症状。
- 如有异常情况出现,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通知医生、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等。
7. 输血结束:- 输血结束后,将输血袋和输血管安全进行封闭和处理。
输血技术操作规程
输血技术操作规程一、输血前准备工作1.1输血准备前的检查工作1.1.1确认输血医嘱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1.1.3确认输血设备完好、齐全。
1.1.4核对输血者的身份、血型,与输血医嘱和血液制品匹配。
1.1.5与输血者沟通,告知输血的目的、风险及可能的不良反应。
1.1.6检查输血者的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记录在病历上。
1.1.8配置输血设备,包括输血管、输血装置、抽血装置等。
1.2输血操作前的准备工作1.2.1通过消毒洗手,戴上手套、面罩和帽子,进行换装。
1.2.2准备输血所需的消毒液、药物和输液器材。
1.2.3按要求使用消毒液对输液器、输血管接头等进行消毒,保持无菌状态。
1.2.4准备输血所需的电子秤,用于测量血液制品的净重。
1.2.5对输血者的皮肤进行局部消毒,确保无菌合理。
1.2.6准备输血过程中可能用到的急救设备和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1.2.7建立输血者的输血卡,并进行记录。
二、输血操作过程2.1输血操作顺序2.1.1打开输血液体包装,将血袋悬挂在输血架上,连接输血管以及输血装置。
2.1.3进行清底负压法抽取适量空气,保持血液管路通畅。
2.1.4利用血液程控泵等装置,进行血液制品的输入,注意输血速率和滴数。
2.1.5定期观察输血者的病情、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记录在输血卡上。
2.1.6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输血者的血压、心率和呼吸情况,确保输血过程稳定。
2.1.7输血结束后,及时停止输血,拆除输血装置和输血管,做好消毒处理。
2.2输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2.2.1输血速度应适宜,不宜过快,以免引起输血反应。
2.2.2严密观察输血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输血30分钟内。
2.2.3注意观察输血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心率和呼吸情况。
2.2.4不得将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使用,以免引起输血反应。
2.2.5注意观察输血者的皮肤黏膜是否出现过敏反应,如出现应立即停止输血并予以处理。
2.2.6输血者在输血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应迅速采取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
临床输血操作规程
临床输血操作规程一、临床输血操作规程(一)临床输血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坚持合理用血、科学用血、安全用血的原则,节约用血。
(二)临床输血申请1、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生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2、输血申请单一式两份,由经治医师填写。
申请血型、品种、数量、申请日期、医生签名。
一份交采供血机构,另一份交输血科(血库)备案。
3、确定输血后,由经治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采供血机构,做血型鉴定、交叉配合试验等。
紧急输血时,可先报告,后补送输血申请单。
(三)取血1、取血与发血的取送工作由医护人员担任。
为了防止差错,取血时必须由医师本人亲自到场,以防给错而造成医疗事故。
取血时,应有两名医护人员在场,以防发生问题时互相证明。
如一人取血时,必须请他人来取。
2、取血时,取血人员和送血人员都需仔细核对血液制品标签上的各项内容,包括品名、规格、数量、有效期,应与输血申请单相符。
3、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
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
4、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5、输用前先轻轻倒掉一些,以检查有无明显凝块。
有凝块血液绝对不能输入人体内。
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6、输血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制品时,前一袋输完后再接下一袋血液制品继续输注。
输注血小板时例外。
7、输血完毕后,由医师填写输血记录单(即输血卡),包括患者姓名、床号、住院号、供血者姓名、血型、品种、采血日期、有效期、实际采血时间、开始输注时间、结束输注时间、用量等;由医师记录输注开始和结束时间;将血液制品取回后放入冰箱保存24小时备查。
8、凡发生过敏反应的,应做好记录;过敏反应严重者应及时通知送血站或医院领导;如系血液质量问题应向领导及时汇报情况并采取措施妥善处理。
输血技术标准操作规程
输血技术标准操作规程输血技术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对于救治病人、改善病人健康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证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操作规程,以规范输血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以下是输血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的内容。
一、输血前准备1. 确定输血指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确保输血是必要和适宜的。
2. 召集输血人员:医护人员、实验室人员和输血人员等参与输血的相关人员要提前召集,确保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和要求。
3. 进行血型鉴定:医护人员要从输血人员身上获取足够的血样,并进行血型鉴定,确保输血者和献血者的血型相符合。
4. 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将输血人员的血样与所需血型的供血者试验血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检测出是否存在配血不符的情况。
5. 检测血液指标:对输血人员进行一系列血液指标的检测,如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等,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二、输血操作步骤1. 确定输血途径: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医生要确定输血的途径,可以是静脉输血或者动脉输血。
2. 输血器材准备:准备好输血所需的器材,如输血管、输血袋、输血针等,并确保其在使用前经过严格的消毒和无菌处理。
3. 输血前验血型:在输血操作前,再次对输血者的血型进行验证,确保输血者的血型和供血者的血型相同,避免因输血型不符而引发的不良反应。
4. 开始输血:医护人员要按照操作规范,将输血袋与输血针连接好,将针头插入输血者的静脉或动脉,将血液缓慢地注入输血者的体内。
5. 监测输血过程: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输血者的反应情况,特别注意是否出现过敏反应、感染和输血不良反应等,并及时报告医生。
6. 完成输血:当输血袋中的血液全部输入输血者体内后,医护人员要及时关闭输血管路,并将输血针拔出,处理好相关器材。
三、输血后处理1. 输血结束观察:结束输血后,医护人员要继续观察输血者的情况,特别关注是否出现输血反应等,以及血液循环、呼吸等生命体征的恢复情况。
2. 病情评估和记录:对输血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和记录,并将结果报告给相应的医生。
输血技术操作规程
输血技术操作规程
《输血技术操作规程》
一、前言
输血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技术,对于患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
但是,输血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规程旨在规范输血技术操作,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二、操作要求
1. 输血前,医护人员需确认患者的身份和输血单信息,确保患者的血型和配血信息准确无误。
2. 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随时监测患者的情况,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3. 输血时,应注意传染病的防控,确保输血器材的洁净和消毒。
三、操作流程
1. 患者的身份确认:医护人员在输血前需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检查输血单上的相关信息,确保配血信息和患者的血型相符。
2. 输血器材准备:医护人员需准备好所需的输血器材,包括输血管、采血针、输液器等。
3. 输血操作:医护人员须按照规定的操作步骤进行输血,确保输血速度和血液温度的适宜。
四、注意事项
1. 输血器材的使用需符合卫生标准,采血针和输血管使用后应严格消毒并适时更换。
2. 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需时刻关注患者的情况,如果出现过敏反应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3. 输血后,需严格按照规定的处置方式处理输血器材。
五、总结
输血技术操作规程是保障患者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医护人员需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和有效。
同时,定期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操作水平和安全意识,也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保障。
《输血科技术操作规程》(3篇)
第1篇一、总则1. 为确保输血安全,提高输血质量,规范输血科技术操作,特制定本规程。
2. 本规程适用于医院输血科及相关科室的输血技术操作。
二、输血申请流程1. 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病情,提出输血申请。
2. 输血科接到申请后,对申请进行审核,确认无误后,进行血样采集。
3. 血样采集后,输血科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等检测。
4. 检测结果符合输血要求后,输血科发放血液制品。
5. 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三、病人血样采集与送检流程1. 采集血样前,核对患者信息,确保无误。
2. 采集血样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3. 采集后,将血样送至输血科,及时进行检测。
四、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流程1. 使用标准化的血型鉴定试剂,进行ABO血型鉴定。
2. 根据患者血型,进行Rh血型鉴定。
3. 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确保输血安全。
4. 结果符合输血要求后,发放血液制品。
五、血液制品入库、核对、贮存流程1. 血液制品入库前,核对生产批号、有效期、包装完好性等。
2. 将血液制品按种类、规格分类存放,确保储存环境适宜。
3. 定期检查血液制品储存环境,确保温度、湿度等符合要求。
4. 出库时,核对患者信息、血液制品信息,确保无误。
六、实验技术与设备操作规程1. ABO血型鉴定:采用生理盐水法,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2. Rh血型鉴定:采用微柱凝胶检测法,确保检测结果准确。
3. 交叉配血试验:采用凝聚胺法,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
4. 抗体筛选试验:采用凝聚胺法,筛选患者体内不规则抗体。
5. 仪器设备操作:严格按照设备操作手册进行,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七、注意事项1. 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2. 定期对输血科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操作技能。
3. 加强输血科质量管理,确保输血安全。
4. 发现问题及时上报,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本规程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有相关规定与本规程不一致的,以本规程为准。
第2篇一、总则为了确保输血安全,提高输血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程。
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
卫医政发〔2012〕1号附件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二〇一二年一月前言《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血站部分》自1997年发布以来,对促进血站规范化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
随着输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血液管理工作要求的提高,原有内容已经不适应当前需要,为此卫生部组织专家重新编制《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以下简称《规程》)。
本《规程》正文包括献血者健康检查、全血采集、血液成分制备、血液检测、血液隔离与放行和质量控制6个部分,对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要点做出相应规定。
其中一些原则性的规定,血站在制定自身的操作规程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
以“宜”表述的内容为推荐性内容。
本《规程》的附录为资料性附录,供血站参考。
各血站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以及本《规程》的要求,结合具体工作实际,编制适合本血站使用的技术操作规程。
本《规程》自2012年6月1日起施行。
《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血站部分)》(1997年)同时废止。
目录1 献血者健康检查 (1)2 全血采集 (2)3 血液成分制备 (7)4 血液检测 (13)5 血液隔离与放行 (22)6 质量控制 (24)附录A 献血者血红蛋白检测(硫酸铜目测法) (35)附录B 血液检测方法的确认 (38)附录C 血液检测试剂(酶联免疫/核酸试剂)进货验收与放行记录表 (54)附录D 血液检测室内质控方法 (55)附录E 微板法ABO血型定型试验 (60)附录F 血液质量控制检查方法 (62)附录G 血袋标签确认方法 (68)1 献血者健康检查1.1 目的按照GB18467《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以下简称《要求》)的规定,对具有献血意向的潜在献血者进行健康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做出是否适合献血的结论,保障献血者健康和安全。
1.2 核对献血者身份将献血者本人相貌与其有效身份证件原件核对。
有效身份证件包括居民身份证、居民社会保障卡、驾驶证、军(警)官证、士兵证、港澳通行证和台胞证以及外国公民护照等。
临床输血的操作规程(3篇)
第1篇一、目的与意义临床输血操作规程旨在确保输血安全,防止输血传播疾病,提高输血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本规程适用于医院内所有输血操作。
二、操作流程1. 输血申请(1)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输血目的、可能的不良反应及风险,征得同意后填写《输血治疗同意书》。
(2)经治医师将《输血治疗同意书》及输血申请单交输血科。
2. 血样采集与送检(1)输血科接到输血申请单后,按照输血申请单要求采集患者血样。
(2)血样采集完成后,填写血标本标签,标明患者姓名、科室、床号、血型、采集时间等信息。
(3)将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一同送至检验科。
3. 输血前检查(1)检验科对血样进行ABO血型、Rh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等检查。
(2)检查结果符合输血要求后,输血科进行配血。
4. 输血(1)输血前,两名护理人员核对输血记录单及血袋标签上的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确保准确无误。
(2)核对无误后,进行输血操作。
(3)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异常情况,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医师。
5. 输血后处理(1)输血结束后,填写输血记录单,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血型、输血量、输血时间等信息。
(2)将输血记录单、输血治疗同意书等资料归档。
三、注意事项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输血传播疾病。
2. 仔细核对患者信息,确保输血安全。
3. 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输血。
4. 输血后,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输血效果。
5. 定期对输血科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输血操作技能。
四、监督与评价1. 医院设立输血安全管理小组,负责监督输血操作规程的执行。
2. 定期对输血科进行质量评价,确保输血安全。
3. 对违反输血操作规程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本规程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如遇特殊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2篇一、申请与审批1. 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血指南,向输血科提出输血申请。
输血技术操作规范
输血技术操作规范一、准备工作1.确认患者的输血指征,并核对医嘱。
2.核对患者身份,确认与医嘱上的信息一致。
3.检查输血装置、输血袋的完整性和有效期,并进行密封解封检查。
4.检查输血所需的输血器材是否齐全,如输血管、输血针等。
5.进行洗手,并佩戴御寒衣、帽子、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二、预先处理1.根据医嘱和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输血成分,如全血、红细胞悬浮液、血小板等。
2.根据患者的血型和所需的输血成分血型要求,进行配血和交叉配血。
三、操作过程2.将输血袋放在输血架上,根据需要调整输血架的高度,以确保输血管的重力流动。
3.用消毒酒精棉球擦拭患者的皮肤,找到合适的静脉穿刺点。
4.用消毒棉球擦拭输血管采血口和输血装置的插口,以确保无菌。
5.用无菌的输血针穿刺患者的静脉,确保血液畅通。
6.将输血管与输血装置连接,并将输血管的另一端插入患者的静脉。
7.调整输血速度和滴速,根据患者的耐受能力和需要,控制输血速度。
8.在输血过程中,定期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体温等,以及观察输血部位是否有渗血或水肿。
四、注意事项1.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全程陪护,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
2.输血时应遵循严格的输血血型安全原则,确保输血成分和患者血型相符。
3.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保持清洁,避免污染输血器材和输血袋。
4.输血前后,医务人员应定期测量患者的血压、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5.输血过程中,发现患者有过敏反应、输血反应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6.输血完成后,将输血袋和输血器材妥善处理,如分类回收、焚烧等,确保环境的清洁卫生。
五、操作结束1.输血结束后,自行处理或上交废弃的输血器材和输血袋。
2.调整患者的卧位,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
3.记录输血的时间、输血血型、输血量和患者的反应等相关信息。
4.教育患者和家属对输血后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知情告知。
输血管理操作规程(3篇)
第1篇一、总则1. 为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提高输血质量,规范临床输血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程。
2. 本规程适用于医疗机构临床输血工作。
3.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临床输血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本规程。
二、输血申请与核对1. 患者需要输血时,由临床医生根据病情需要提出输血申请。
2. 护理人员接到输血申请单后,必须核对以下内容:(1)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诊断和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2)输血申请单上的输血种类、剂量、配血要求等。
3. 如发现输血申请单信息不完整或有误,应及时与临床医生沟通,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三、血样采集与送检1. 采集血样时,必须有二名护士(夜间一人当班时与值班医生)到患者的床边,按照输血申请单共同核对床号、姓名后方可抽血。
2. 同时有二名以上患者需备血时,必须严格遵守“一人一次一管”的原则,应逐一分别采集血标本,严禁同时采集二名患者的血标本。
3. 血标本须标明患者的姓名、科室、床号、采血时间。
4. 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由医护人员或专职人员送交中心血库,双方进行逐项核对,申请单与血标本标签内容不符合时,退回申请单,重新采集血标本,原标本留中心血库保存,备查。
四、配血与发血1. 中心血库按要求进行输血前检查及交叉配血试验。
2. 配血合格后,由护理人员到中心血库取血。
3. 取血和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核对以下内容:(1)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血型、血袋号、血液有效期、血液外观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等。
(2)准确无误后,双方共同签名后方可发出。
五、输血前准备1. 由二名护理人员(夜间一人当班时与值班医生)核对输血记录单及血袋标签上的各项内容。
2. 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实施输血。
六、输血过程1. 输血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临床输血操作规程
临床输血操作规程一、输血前的准备工作1.确定输血指征:在患者存在明确的输血适应证的情况下方可进行输血。
2.获取输血同意:在进行红细胞输血时,应该获取患者或患者家属的书面同意。
3.检查输血史:了解患者的输血史,特别是对于反应阴性或疑似输血相关疾病的患者。
4.获取输血所需血液及血管通道:根据患者的需求和血型要求,选择适当的血液进行输血。
核实患者和血液的血型,并决定采用何种输血方式(静脉输血或动脉输血)。
5.输血设备准备:准备好输血所需的输血器具,包括输血管、输血针、输血袋、输血管路装置等。
6.输血前检查:在进行输血前应该进行一系列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
二、输血操作步骤1.核对身份:在进行输血前,核对输血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输血给予正确的人。
2.定位穿刺点: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输血穿刺点,常常选择在手背或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
3.穿刺准备:使用无菌器械进行穿刺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穿刺点消毒,穿刺点局麻等。
4.连接输血装置:将输血管连接到输血针上,并使用止血带进行止血。
5.缓慢开始输血:逐渐打开输血管的流量,以避免患者出现输血反应。
开始输血后,要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
6.注意观察患者症状:在输血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特别是过敏反应、输血相关疾病等。
7.输血结束:当输血袋内没有血液时,应该立即停止输血,并拆除输血装置。
在拆除输血设备之前,应注意血管通路是否畅通,如有血块应及时取出。
8.深静脉输血护理:若需进行深静脉输血,应注意保持深静脉输血通路的清洁和畅通,并定期更换输血器具,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三、输血后的处理1.维护输血通路:输血结束后,应注意维护输血通路的清洁和畅通。
2.随访观察:输血结束后,应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变化,特别是输血相关疾病和输血反应等。
3.输血相关疾病的处理:若患者出现输血相关疾病,应及时处理。
根据不同的输血相关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输血科操作规程
输血科操作规程《输血科操作规程》一、患者血型鉴定1.1 在实施输血前,应对患者进行血型鉴定,确保输血时使用的血液与患者的血型相匹配。
1.2 取血样时,必须进行标记,并在标本上注明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和医疗编号。
二、供血者筛查2.1 对供血者进行严格的筛选,确保其无传染性疾病或其他禁忌症。
2.2 对供血者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血型鉴定和病原体检测,确保血液质量安全。
三、血液储存3.1 血液应储存在专门的血库中,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
3.2 血液储存应按照不同血型和类型进行分类存放,防止混淆和错误使用。
四、输血准备4.1 在进行输血前,应进行患者的血型确认和配对,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4.2 对使用的输血器材进行严格的消毒和检查,确保无损坏和污染。
五、输血过程5.1 在输血过程中,护士必须随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发现异常立即停止输血并进行处理。
5.2 输血过程中,护士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反应,并记录输血的量和时间,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六、输血后护理6.1 输血结束后,要及时记录患者的输血情况和反应,进行观察和评估输血效果。
6.2 对输血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预防和处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七、输血记录7.1 每次输血过程都要详细记录,包括输血量、时间、患者反应、护理措施等,确保患者的输血信息完整准确。
八、事故处理8.1 如出现输血意外事故,要立即停止输血,并进行抢救和处理,同时进行事故报告和记录。
8.2 对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进行预防和处理,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
以上即为《输血科操作规程》,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严格按照规程的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输血技术操作规程
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输血技术操作规程一、操作准备1.核对输血医嘱操作人员应仔细核对输血医嘱内容,包括患者姓名、血型、输血标本号码、输血品种和数量等信息,确保医嘱的准确性。
2.选择适当输血器材根据医嘱要求和患者特点,选择适当的输血器材,如输血管道、输血针头、输血袋等,确保器材完整无损、无过期。
3.准备输血环境确保输血室整洁、通风良好,并避免交叉感染的可能,准备输血架、输血椅、注射用具等。
4.确认患者身份和适应证操作人员应核对患者身份和医嘱内容,确保患者适应输血。
二、取血样及配血1.取血样操作人员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取患者的血样,常用的有静脉采血、皮下采血等,并按照规定的方法、时间和要求做好记录,以防止血样污染和质量下降。
2.实验室检验操作人员将血样交由实验室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等必要的试验,确保输血前的血型检查结果准确无误。
3.选择输血血袋根据实验室检验结果,选择与患者血型和抗体相匹配的输血血袋,确保血袋的合适性和安全性。
三、输血操作1.准备输血器材操作人员应在开始输血前,检查输血器材是否齐全、无损和干净,如输血管道、输血针头、输血袋等。
2.核对患者信息操作人员应再次核对患者的姓名、住院号、血型等信息,与血袋上的标签和医嘱核对,确保患者信息正确无误。
3.清洁操作部位输血前,操作人员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对输血部位进行清洁消毒,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4.血袋和输血管道连接将输血袋与输血管道连接,确保连接牢固、无渗漏。
5.开展试验输血将少量血液按规定方法注入输血管道,以排除管道和血袋中的空气,同时检查输血管道是否通畅、无漏气。
6.开始输血根据医嘱,以适当速度开始输血,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脉搏和呼吸等,以及血液反应的迹象,如皮肤红斑、发热等。
7.定期观察输血过程中,操作人员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液反应,如有异常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8.输血结束当输血满足医嘱要求或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
输血操作规程
输血操作规程
《输血操作规程》
一、输血前操作
1. 确认患者身份,核对患者姓名、病历号、血型等信息。
2. 根据医嘱准备好所需的血液制品,包括血袋、输血管、输血针等。
3. 对血袋进行视觉检查,确认血液无浑浊、沉淀等异常情况。
4. 验血袋标签及医嘱单是否一致。
二、输血过程
1.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随时留意可能出现的输血反应。
2. 开始输血前,将输血针连接至输血管,并泵入抗凝药物。
3. 护士开启输血泵,以规定速度进行输血。
4. 初次输血25ml/min2小时,无不良反应可达到1小时输完;可接近输完25ml/min进行输完,停止输血后,留置输血管30分钟。
5. 输血过程中,每隔15-30分钟查一次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体温等),密切观察患者输血反应情况。
三、输血后操作
1. 输血结束后,关闭输血泵,拔出输血管。
2. 将输血管连接到生理盐水盐水,继续输入一些生理盐水,以保证完全输完。
3. 注意观察患者输血后的恢复情况,包括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
4. 输血完毕后,及时将输血过程情况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并
及时反馈给医生。
以上就是《输血操作规程》中的相关操作流程,医护人员在执行输血操作时应严格遵守规程,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输血治疗操作规程
血库管理程序文件
输血治疗操作规程
一、输血时:由二名护士(夜间一人当班时与值班医生)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边核对患者的
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等,确认与输血记录单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并观察2~3分钟后方可离开。
二、取回的血应在半小时内输用,血液从发出到输血结束最长时限为4小时,如遇特殊情况,
未能按时输血,应及时与中心血库联系,不能将血放入病区普通冰箱内。
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摇匀,避免剧烈震荡。
在血液输注过程中不得添加任何药物。
三、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不良反
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中心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
记录。
3.严重不良反应病例应及时报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
4.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返回中心血库保存,中
心血库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
四、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血库
保存七天以上。
第 1 页共1 页。
输血科技术操作规程(3篇)
第1篇一、总则为确保输血安全,提高输血服务质量,规范输血科技术操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程。
二、人员要求1. 输血科工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持有相关资格证书。
2. 工作人员应接受定期培训和考核,确保操作技能符合规范要求。
三、工作流程(一)血液接收、入库、核查、保存、发放、收回、报废规程1. 血液接收:血液到科后,由专人负责验收,核对献血证、血袋标签、血液有效期等信息,确认无误后签字接收。
2. 入库:血液入库前应进行温度、湿度等环境监测,确保符合储存要求。
入库后,按血型、品种、有效期等分类存放。
3. 核查:定期对库存血液进行核查,包括血型、有效期、储存条件等,确保血液质量。
4. 保存:血液储存应保持恒温、恒湿,避免阳光直射和剧烈震动。
5. 发放:根据临床需求,由专人负责发放血液,核对患者信息、血型、剂量等,确保准确无误。
6. 收回:输血后,由护士回收血袋,并填写输血记录单。
7. 报废:过期、变质、污染的血液应予以报废,并做好记录。
(二)临床标本采集、运送规程1. 标本采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采集血液标本,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血型、Rh血型、交叉配血等。
2. 运送: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至输血科,避免长时间放置和反复冻融。
(三)标本接收、处理、保存、外送检测、安全处置规程1. 接收:接收标本后,核对患者信息、血型、标本类型等,确认无误后签字接收。
2. 处理:根据检测项目,对标本进行相应处理,如离心、分离等。
3. 保存:处理后的标本应按照要求保存,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 外送检测:必要时,将标本送至上级医疗机构或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5. 安全处置:检测结束后,将废弃标本按照医疗废物处理规定进行安全处置。
(四)检测(实验)报告发放、收回、更改和重新签发规程1. 发放:检测报告完成后,由专人负责发放,核对患者信息、检测结果等,确保准确无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医政发〔2012〕1号附件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二〇一二年一月前言《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血站部分》自1997年发布以来,对促进血站规范化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
随着输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血液管理工作要求的提高,原有内容已经不适应当前需要,为此卫生部组织专家重新编制《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以下简称《规程》)。
本《规程》正文包括献血者健康检查、全血采集、血液成分制备、血液检测、血液隔离与放行和质量控制6个部分,对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要点做出相应规定。
其中一些原则性的规定,血站在制定自身的操作规程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
以“宜”表述的内容为推荐性内容。
本《规程》的附录为资料性附录,供血站参考。
各血站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以及本《规程》的要求,结合具体工作实际,编制适合本血站使用的技术操作规程。
本《规程》自2012年6月1日起施行。
《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血站部分)》(1997年)同时废止。
目录1 献血者健康检查 (1)2 全血采集 (2)3 血液成分制备 (7)4 血液检测 (13)5 血液隔离与放行 (22)6 质量控制 (24)附录A 献血者血红蛋白检测(硫酸铜目测法) (35)附录B 血液检测方法的确认 (38)附录C 血液检测试剂(酶联免疫/核酸试剂)进货验收与放行记录表 (54)附录D 血液检测室内质控方法 (55)附录E 微板法ABO血型定型试验 (60)附录F 血液质量控制检查方法 (62)附录G 血袋标签确认方法 (68)1 献血者健康检查1.1 目的按照GB18467《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以下简称《要求》)的规定,对具有献血意向的潜在献血者进行健康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做出是否适合献血的结论,保障献血者健康和安全。
1.2 核对献血者身份将献血者本人相貌与其有效身份证件原件核对。
有效身份证件包括居民身份证、居民社会保障卡、驾驶证、军(警)官证、士兵证、港澳通行证和台胞证以及外国公民护照等。
1.3 登记献血者身份信息核查献血者身份无误后,将献血者身份信息录入血液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BMIS),具体录入方式有:1)用身份证识读器读取身份信息并存入BMIS;2)在《献血登记表》手写登记,随后手工录入BMIS,注意核对信息填写和输入的正确性。
1.4 询问和查询既往献血史询问献血者和查询BMIS有无既往献血史。
如献血者曾献血,献血间隔期应符合要求,不处于被暂时或永久屏蔽状态。
1.5 履行告知义务请献血者仔细阅读、理解献血前须知内容(见《要求》)。
1.6 健康征询请献血者仔细阅读、理解并如实回答献血前健康征询问题(见《要求》),体检人员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沟通。
1.7 知情同意请献血者签名,表明献血者已正确理解献血前须知内容并如实回答献血前健康征询问题,自主、自由地决定是否献血。
1.8 一般检查按照《要求》规定,对献血者进行一般检查,常规项目包括体重、血压、脉搏等,必要时测量体温。
具体检查方法见卫生部《临床护理实践指南》。
记录健康检查结果和结论并签名。
1.9 献血前血液检测在献血前采集献血者血液标本做血液检测。
在采集血液标本前应核对献血者身份。
检测项目包括血红蛋白(Hb)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
血红蛋白检测可采用目测法,如硫酸铜目测法(见附录A)或试纸条比色法,必要时进一步用仪器检测。
ALT采用干化学法/速率法记录检测结果和结论并签名。
1.10 健康检查结论1.10.1 将献血者健康征询、一般检查以及血液检测的结果与《要求》的规定进行对照分析和评价,做出献血者是否符合献血条件的判断并签名。
1.10.2 将健康检查结果和结论与献血者沟通。
对于需要永久屏蔽献血的,做好解释工作;对于暂时不适宜献血的,告知不适宜献血的情形解除后,经体检合格可以献血。
1.10.3 引导适合献血的献血者进入血液采集环节。
2 全血采集2.1 献血场所配置献血场所的人员、设施、设备和器具、关键物料的配备按有关规定执行。
2.2 采血人员准备2.2.1 心理调适采血人员调整好心理与情绪,进入献血者服务工作状态,情绪稳定,工作热情,说话和气,态度和蔼,耐心细致。
2.2.2 技术准备熟悉采血技术操作规程,尤其应注意关键控制点和近期变更的操作步骤。
2.2.3 着装与配饰采血人员着工作制服,不佩带戒指、手镯(链)等饰物。
2.2.4 手卫生采血人员保持手卫生,具体操作按照《WS/T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规定执行。
2.3 采血器材准备2.3.1 采血器材清单建立采血器材卡片,列出采血位所需的全部器材。
采血人员按卡片准备和核查采血器材的种类和数量。
采血器材的数量与预计采血量相适宜。
一次性使用物品在有效期内且包装完好。
采血器材准备工作应有专人复核。
2.3.2 血袋1)无破损、无渗漏,无污染,抗凝剂和保养液无变色;2)处于有效期内;3)宜采用具有留样袋的血袋。
2.3.3 标本管1)带有分离胶用于检测病毒核酸的标本管;2)用于酶联免疫吸附法(以下简称ELISA)、ALT和血型检测的标本管。
2.3.4 消毒剂1)一般选用含碘消毒剂,对碘过敏者可选用其他消毒剂;2)所用消毒剂应当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要求;3)处于有效期内;4)标明启用日期。
2.3.5 采血仪(秤)开启并检查采血仪(秤),证实正常运行。
2.3.6 热合机开启并检查热合机,证实处于正常状态。
2.4 献血者身份核对2.4.1 在静脉穿刺前,应核对献血者身份。
2.5 献血者沟通与评估2.5.1 在血液采集过程中应当加强与献血者的沟通,尤其是进行每一项主要操作之前,应当与献血者沟通并取得配合。
2.5.2 询问献血者的既往献血经历、近日休息等情况,评估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和不适合献血的情况。
2.5.3 观察献血者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是否处于紧张、害怕甚至恐惧状态。
如发现这些不利情况,则不急于采血,做好宽慰工作,待献血者解除思想顾虑,充分放松后开始准备采血。
2.6 静脉及其穿刺路径评估与选择2.6.1 穿刺部位的选择应选择无损伤、炎症、皮疹、皮癣、疤痕的皮肤区域为穿刺部位。
2.6.2 穿刺静脉的选择1)选择上肢肘部清晰可见、粗大、充盈饱满、弹性好、较固定、不易滑动的静脉;2)常选择的静脉主要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前臂正中静脉、贵要静脉等;3)用食指指腹上下左右触摸,确定其位置、粗细和弹性,评估并确定穿刺位点和路径;4)使用止血带可使静脉充盈,便于触及和穿刺。
2.7 穿刺部位消毒2.7.1 用无菌棉拭蘸取适量使用浓度消毒剂,以穿刺点为中心,自内向外螺旋式旋转涂拭,消毒面积不小于6 cm×8 cm。
作用1~3 min 。
宜消毒2~3遍。
2.7.2 不应触摸已消毒的皮肤,不应靠近已消毒的皮肤讲话。
2.8 静脉穿刺2.8.1 待消毒剂干后方可进行静脉穿刺。
2.8.2 采取相应措施(如用止流夹夹住血袋导管)防止空气进入血袋。
手持针柄,取下护针帽,按照预先选定的穿刺部位进行穿刺。
2.8.3 穿刺路径为自皮肤穿刺点进入,皮下组织前行约0.5~1.0 cm,进入静脉腔,前行约0.5~1.0 cm。
2.8.4 如需第二次穿刺,应当在征得献血者同意后,在另一手臂选择穿刺部位和静脉,使用新采血袋的采血针进行穿刺。
2.9 血液采集和混匀2.9.1 静脉穿刺成功后,如果使用的带留样袋的采血袋,松开留样袋夹子,使最先流出的血液流入留样袋,约15~20 ml,用做血液检测标本。
夹闭留样袋夹子,松开阻塞件下端止流夹,使血液流入采血袋。
如果使用不带留样袋的采血袋,松开夹子,使血液直接流入采血袋。
2.9.2 固定针头位置,用敷料保护穿刺点。
2.9.3 维持静脉穿刺点与血袋的落差,保持血流通畅。
嘱献血者做握拳和松手动作,以促进静脉回流。
血流不畅时,及时调整针头位置。
当不易观察血流时,应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异常及血袋重量是否递增。
2.9.4 血液开始流入采血袋后,即将其与抗凝剂轻匀混合。
宜采用连续混合采血仪。
如果采用手工混合,应当至少每90秒混合1次,充分混匀。
2.9.5 应当对采血时间进行控制。
200 ml全血采集时间>5 min,或400 ml全血采集时间>10 min,应给予特殊标识,所采集的全血不可用于制备血小板。
200ml全血采集时间>7 min,或400 ml全血采集时间>13 min,所采集的全血不可用于制备新鲜冰冻血浆。
2.9.6 与献血者进行交流,观察献血者面容、表情,及时发现并处置献血反应。
2.10 采血结束和献血者休息与观察2.10.1 采血量达到要求时,嘱献血者松拳,松开止血带,合闭止流夹,用创可贴/消毒棉球/纱布轻按静脉穿刺点,拨出针头后即加重按压,用弹力绷带包扎,松紧度适中。
2.10.2 嘱献血者在献血者休息处用茶点,休息10~15 min。
2.10.3 如出现献血不良反应,按相应程序处理。
2.11 献血后注意事项的告知2.11.1 应当印制献血后注意事项,并将其发给每位献血者。
2.11.2 献血后注意事项主要有:1)穿刺点上的敷料应保留至少4小时;2)多补充水分,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和水果,避免饮酒,保证充足的睡眠;3)献血后24小时内不剧烈运动、高空作业和过度疲劳;4)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如果存在献血前没有如实告知的可能影响血液安全的高危行为,或者献血后感觉明显不适或异常,请其及时联系工作人员。
2.12 致谢发给献血者无偿献血证和纪念品,表示感谢,鼓励定期献血。
2.13 留取标本2.13.1 检测结果用于判定血液能否放行的标本只能在献血时同步留取,不得在献血者健康检查时提前留取。
2.13.2 如果使用带留样袋的采血袋,将留样针插入真空采血管,留取血样。
2.13.3 如果使用不带留样袋的采血袋,将静脉穿刺针插入真空采血管,留取血样。
应单手操作,避免手被针头刺伤。
2.13.4 将标本管内促凝剂或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匀。
2.14 血袋及血液标本标识2.14.1 一次只能对来源于同一献血者的一份血袋、标本管和献血记录进行标识。
经核对后,将惟一性条形码标识牢固粘贴在采血袋、标本管、转移袋、血袋导管、献血记录单上。
2.14.2 宜在标本管与留样针/静脉穿刺针分离前开始标识,对采血袋和标本管的标识应当首先连续完成,不应中断。
2.14.3 宜在标本管与留样针/静脉穿刺针分离前核查采血袋、血液标本、献血登记表,所标识的献血条形码应一致。
宜采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核查。
2.15 热合2.15.1 分段热合血袋导管,以供交叉配血、血型复查和血液标本保存使用。
血袋应保留注满全血的导管至少20 cm。
2.15.2 在热合过程中不应用力牵拉或扭转导管,待焊极松开1~2秒后方可取出已封口的导管。
2.15.3 应检查热合部位,如有渗漏,则重新热合,并评估对血液无菌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