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学
细胞学名词解释
1.cell biology(细胞生物学):从细胞的显微结构、超微结构和分子结构的各级水平研究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从而探索细胞生长、发育、分化、繁殖、遗传、变异、代谢、衰亡及进化等各种生命现象规律的科学。
2.cell theory:(细胞学说):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每个细胞作为相对独立的单位.也与其他细胞相互影响;魏尔肖后来对细胞学说做了重要的补充,强调细胞只能来自细胞。
3.protoplast(原生质体):除细胞壁之外的细胞内所有的生活物质。
4.cell(细胞):是由膜包围的能独立进行繁殖的原生质团,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进行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要素。
5.Prokaryotic cell(原核细胞):无核膜,DNA游离在细胞质中;染色体为环状,仅有一条;缺少发达的内膜系统,细胞小,多在0.2—10 um之间至今未发现细胞骨架。
6.eukaryotic cell(真核细胞):有膜结构围成的细胞核,D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质(体),基因组至少有两条染色体;有内膜系统,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线粒体、叶绿体等;具有细胞骨架系统。
7.archaeobacteria(古细菌):又称原细菌、古核生物,是一些生长在极端特殊环境中的细菌;最早发现的古核生物为产甲烷细菌类,后来又陆续发现盐细菌、硫氧化菌等。
8.plasmid(质粒):细菌内除了核区的DNA外,存在的可自主复制的遗传因子。
1、resolution(分辨串率):是指区分开两个质点间的最小距离。
9.f1uorescence microscopy(荧光显微镜技术):分子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 由于电子跃迁而由被激发分子发射的光称为荧光。
荧光显微技术包括免疫荧光技术和荧光素直接标记技术。
荧光显微镜用于研究细胞内物质的吸收、运输、化学物质的分布及定位等。
10.autoradiography(放射自显影):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电离辐射对乳胶(含AgBr或Agcl)的感光作用,对细胞内生物大分子进行定性、定位与定量的一种细胞化学技术。
细胞学说三大主要内容高中
细胞学说三大主要内容一、细胞学说的起源细胞学说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础,对于我们了解生命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细胞学说最早出现在17世纪,由罗伯特·胡克等科学家提出。
在此之前,人们对生物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上,没有深入研究细胞的微观结构和功能。
然而,通过显微镜的发展,科学家们逐渐发现,生物世界中的每个个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细胞学说的核心内容细胞学说有三个主要内容,分别是: 1. 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
这包括了人体中的各种器官和组织,它们都由细胞构成。
2.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功能单位: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同时也是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通过细胞的各种活动,生物能够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如呼吸、运动和繁殖等。
3.细胞来源于细胞:新的细胞只能通过已经存在的细胞产生,即细胞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
这个过程被称为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是生物体持续生长和发育的基础。
三、细胞学说的意义和应用细胞学说对于现代生物学具有深远的影响,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细胞学说的提出,推动了生物学从传统的形态学研究向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转变。
它为生物学的其他学科提供了基础,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
2.解释了生物现象与机制:细胞学说提供了生物现象背后的解释和机制,比如通过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我们能够了解许多生物进化、发育和生理过程的本质。
3.应用于医学和药物研究:细胞学说的发展为医学和药物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研究细胞的病理变化以及药物对细胞的影响,可以开发出更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
4.促进了生物技术的发展:细胞学说的发展推动了生物技术的发展。
现在我们能够通过基因工程、细胞培养等手段对细胞进行修改和利用,从而创造出各种新的生物产品和应用。
在细胞学说的基础上,人们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细胞器的概念,揭示了细胞内部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和信号传导网络。
细胞学基础
细胞器
内含物:糖原、脂滴、分泌颗粒……
1、线粒体(mitochondria)
(1)形 态(LM,EM)
内膜 内腔 基 粒
线粒体
(2)数目与分布 )
肝细胞约1800个线粒体,占细胞体积 的20%,许多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无线粒体。 通常分布在细胞功能旺盛的区域。 在肾细胞中靠近微血管,在精子中分布在鞭毛中区。
(3)、功能
动物细胞中绝大多数的ATP来源于线粒体,糖、脂肪和氨 基酸彻底氧化,电子经过一系列的传递,传至氧分子, 逐级释放能量,合成ATP。
线粒体的可能来源
2 、核糖体 核糖体 (核蛋白体,ribosome) 核蛋白体,ribosome)
(1)化学组成 化学组成
蛋白质 rRNA
单 体
(2)结构 结构
染色体的包装(2) 染色体的包装(2)
(4) 染色体的类型、数量
(5)染色体组型
人染色体核型图
附:
细胞分化
多细胞生物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在 细胞分裂的基础上,彼此在形态、结 构及生理功能等方面产生稳定性差异 的过程。
细胞分化示意图
大亚基 小亚基
(3) 存在方式 聚 体
单体 多聚体
多
(4)基本类型
游离核糖体与附膜核糖体
(5)功能 附着的多聚核糖体, 附着的多聚核糖体,主 要合成分泌性 分泌性Protein 要合成分泌性
mRNA
RER
游离的多 聚核糖体, 聚核糖体, 主要合成 结构性 Protein
3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
(2)结构:颗粒部与纤维部为主
(3)、功能:组装核糖体的大小亚基
细胞核
tRNA rRNA mRNA
第一章 细胞学基础
19:46
(4) 高尔基复合体(Golgi complex): 细胞加工厂,由 一层单位膜构成,可加工,浓缩蛋白质。
LM:网状
EM:扁平囊泡、小泡、大泡
19:46
(5) 溶酶体(lysosome):细胞内“消化器”、 “清除器”、“酶小体”,一层单位膜围成, 内含50 多种酸性水解酶。 1)初级溶解体:刚从高尔基复合体脱落形成,内 无消化底物. 2)次级溶解体:吞噬溶酶体(外源物) 自噬溶酶体(内源物)
19:46
细胞学基础
cytological basis
19:46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各 种 形 态 的 细 胞
19:46
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cell)是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的基本单位。人体细胞,功能不同,大小 不一,形态各异。
19:46
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19:46
19:46
一、细胞膜
糖链
嵌入蛋白质
磷脂亲水极
磷脂疏水极
生物膜分子结构图
细胞膜的液态镶嵌模型学说特点
19:46
1 、脂质分子排成双层,构成生物膜基本骨架 2、 蛋白质或联结于膜内表面,或嵌入或贯穿 于脂双分子层 3 、糖类或联结于膜外表面,与去层蛋白质和 脂质亲水端结合,构成糖蛋白或糖脂 4 、膜两侧结构不对称,各种成分不对称 5 、膜脂和膜蛋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1)粗面内质网(RER): 有核糖体附着,可运输蛋白质。
2)滑面内质网(SER): 无核糖体附着。具解毒、代解 (合成脂类、类固醇激素)、 传递兴奋的功能。
滑面内质网
粗面内质网
19:46
(3) 线粒体(mitocchondria): 细胞供能站 LM:线状或颗粒状.
细胞生物学部分名词解释
第一章细胞学:是研究细胞的结构、形态、生理功能及生活史的科学。
(未作要求)细胞生物学:是指从细胞整体水平、亚细胞结构水平、分子水平三个层次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及生命活动本质与规律的科学。
(未作要求)第二章细胞培养:把机体内的组织取出后经过分散(机械方法或酶消化)为单个细胞,在人工培养的条件下,使其生存、生长、繁殖、传代,观察其生长、繁殖、接触抑制、衰老等生命现象的过程。
细胞系: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有的细胞发生了遗传突变,而且带有癌细胞特点,失去接触抑制,有可能无限制地传下去的传代细胞。
原代细胞培养:直接从有机体取出组织,通过组织块长出单层细胞,或者用酶消化或机械方法将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在体外进行培养,在首次传代前的培养称为原代培养。
传代细胞培养:将原代培养的细胞从培养瓶中取出,进行大数量的培养。
细胞融合:两个或多个细胞融合成一个双核细胞或多核细胞的现象。
一般通过灭活的病毒或化学物质介导,也可通过电刺激融合。
第四章细胞膜:是包围在细胞质外周的一层界膜,又称质膜。
单位膜:细胞质膜和细胞内膜统称为生物膜。
它们有着共同的形态特征,在透射电镜下呈现为“两暗夹一明”的三层结构,即内外两个电子致密的“暗”层中间夹着电子密度低的“亮”层,其厚度为7nm,这三层结构又称单位膜。
脂质体(liposome):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相中自我装配成稳定的脂双层膜的球形结构的趋势而制备的人工球形脂质小囊。
膜运输蛋白:细胞膜上具有转运功能的跨膜蛋白,能选择性地使非自由扩散的小分子物质透过质膜。
运输蛋白根据作用方式分成三类:载体蛋白、通道蛋白、离子泵。
Na+-K+-ATP酶:Na+-K+-A TP酶是一种离子泵,又称Na+-K+泵,是细胞膜上进行主动运输的一种载体蛋白。
吞噬:指细胞在摄入直径大于1微米的颗粒物质时,细胞部分变形,使质膜凹陷或形成伪足将颗粒包裹后摄入细胞的过程。
吞饮:是指细胞在摄入溶质或液体时,胞质下陷形成一小窝,然后小窝离开质膜形成小泡,把局部的细胞外液及其溶质大分子摄入细胞内的过程。
细胞学说名词解释
细胞学说名词解释
细胞学说名词解释
1、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在多细胞生物体中是最小的组成单位,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细胞分裂:细胞分裂是指细胞体内细胞质和细胞器扩散分离,细胞体由一个细胞分裂出若干个细胞,以达到生物繁殖的目的。
3、细胞膜:细胞膜是细胞最外层的一层薄的结构,它负责细胞的活动,允许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并保持细胞的特性。
4、细胞核:细胞核是一个小的器官,负责细胞内负责遗传传递的一些物质,其中的DNA负责细胞遗传物质的传递。
5、DNA:DNA(脱氧核糖核酸)是一种分子,它负责传递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并调节生物细胞的活动。
6、细胞呼吸:细胞呼吸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时所进行的一种显著的生物物质代谢过程,是细胞能量的消耗和产生的过程。
7、细胞质:细胞质是位于细胞核外的一种无机组织,主要由水、酸、碱组成,起着载体和催化的作用。
8、细胞器:细胞器是细胞内由支撑蛋白和脂质膜构成的结构,是细胞生物学反应过程的重要部件,起着载体和催化的作用。
细胞学的概念
细胞学的概念
细胞学是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生命周期的学科。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所有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细胞学发展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期,荷兰科学家安东·范·李文虎克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形态,提出了“细胞”的概念。
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等组成部分。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壳,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质是细胞内部的液体,其中包含许多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包含遗传物质DNA,调控细胞的生命活动。
细胞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营养吸收、代谢、分裂、信号传递等。
细胞的生命周期包括生长、分裂、衰老和死亡等过程,这些过程受到遗传物质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细胞学在生物学、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研究细胞的发育、疾病和药物等方面。
同时,细胞学也为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 1 -。
细胞学分析技术
细胞学分析技术细胞学分析技术是一种用于研究和了解细胞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重要方法。
通过细胞学分析技术,科学家们可以深入研究细胞的内部机制,发现疾病的原因,并为药物研发和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细胞学分析技术及其在科学研究和医学领域的应用。
一、荧光显微镜技术荧光显微镜技术是一种常用的细胞学分析技术,它通过标记细胞内特定蛋白质或结构的荧光染料来观察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这种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和灵敏度的特点,可以观察细胞内的亚细胞结构和动态变化。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使用荧光显微镜技术观察细胞的分裂过程、蛋白质的定位以及细胞信号通路的激活等。
二、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高通量的细胞学分析技术,通过将细胞悬浮液注入流式细胞仪进行分析。
流式细胞术可以快速检测和分析大量细胞,并根据细胞的大小、形态和荧光标记选择性地分离细胞子群。
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细胞表型鉴定、免疫细胞分析、染色体分析等领域。
例如,在癌症研究中,流式细胞术可以帮助科学家鉴别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并进一步研究癌细胞的特性和变化。
三、原位杂交技术原位杂交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细胞和组织中特定DNA或RNA序列的技术。
通过将DNA或RNA探针标记上荧光染料,然后与待检测的样本进行杂交,可以在细胞或组织中定位和检测目标序列的存在。
原位杂交技术广泛应用于基因定位、疾病诊断和研究等领域。
例如,在遗传疾病的研究中,原位杂交技术可以帮助确定与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并进一步了解这些突变对细胞功能的影响。
四、质谱技术质谱技术是一种用于分析细胞内各种分子的方法,可以同时测定细胞中的多种化合物。
质谱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特点,可以帮助科学家们鉴别和定量细胞内的代谢产物、蛋白质和核酸等。
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和药物代谢学等领域。
例如,在新药研发过程中,质谱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评估药物的代谢途径、副作用以及在体内的分布情况。
细胞学分析技术在科学研究和医学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细胞学说的内容和意义
细胞学说的内容和意义主要内容:1. 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单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不可描述成“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因为病毒等生物并不具有细胞结构)2.所有细胞在结构和组成上基本相似3.新细胞是由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4. 生物的疾病是因为其细胞机能失常。
5.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6. 生物体是通过细胞的活动来反映其功能的。
7.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他自己的生命,又对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8. 新的细胞可以由老的细胞产生。
重要意义:细胞学说论证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以及在进化上的共同起源。
这一学说的建立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并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依据。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 世纪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施莱登和施旺的细胞学说为19 世纪细胞的研究指出了方向。
然而,他们虽然正确地指出新的细胞可以由老的细胞产生,却提出了一个错误的概念即新细胞在老细胞的核中产生,由非细胞物质产生新细胞,并通过老细胞崩解而完成。
由于这两位科学家的权威,使得这种错误观点统治了许多年。
许多研究者的观察表明,细胞的产生只能通过由原先存在的细胞经过分裂的方式来完成,1858 年德国病理学魏尔肖(Rudolf Ludwig Karl Virchow) 概括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Omnis cellula e cellula) 的著名论断,这不仅在更深的层次上揭示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本质,而且通常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甚至有人认为直至于此细胞学说才全部完成。
尽管细胞学说的某些部分已成为历史的陈迹,然而其中心思想仍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生物学的发展,任何生物学的重要问题都必须从细胞中寻求最后的解答。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1、真核细胞具有由染色体、核仁、核液、双层核膜等构成的细胞核;原核细胞无核膜、核仁,故无真正的细胞核,仅有由核酸集中组成的拟核。
细胞学说的基本要点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细胞学说的基本要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细胞学说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石之一,它说明了所有生命形式都由基本的结构单元——细胞构成。
通过对细胞结构、功能和组成的研究,科学家们逐渐发现了细胞的原生质、核等重要成分,并揭示了细胞在遗传、代谢和增殖等方面的作用机制。
本文将深入探讨细胞学说的基本要点,包括其历史背景、基本特征和组成、功能与作用,以及其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与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来阐述细胞学说的基本要点。
首先是引言部分,概述这篇长文将介绍的内容以及文章结构。
其次,我们将详细讨论细胞学说的基本要点,包括细胞理论的历史背景、细胞的基本特征和组成,以及细胞的功能和作用。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发现与实验证据,如DNA的发现、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与功能证据以及免疫细胞理论支持下有关细胞学说的实验结果。
然后,我们将探讨细胞学说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与意义,包括医学、生物工程和生态系统方面。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回顾细胞学说的基本要点,并探索其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细胞学说的基本要点及其相关内容,使读者对细胞学说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可以了解到细胞理论的起源、细胞的组成与功能、以及这一理论在现代生物科学中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最终,希望能够增强读者对于这一基本概念的理解,并为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提供思路和启示。
2. 细胞学说的基本要点细胞学说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石,深刻影响着我们对生命的理解。
本节将介绍细胞学说的基本要点,包括其历史背景、细胞的基本特征和组成,以及细胞的功能和作用。
2.1 细胞理论的历史背景在17世纪初,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赫克尔首次提出了“一切生命都由细胞构成”的观点。
然而,直到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马蒂亚斯·舒莱登提出了“所有植物体均由细胞组成”并给予了足够支持证据后,细胞学说才真正确立。
2.2 细胞的基本特征和组成根据细胞学说,所有生命体都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
细胞学说名词解释
细胞学说名词解释细胞学说,又被称为细胞论,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是指一种关于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的理论。
下面将对一些与细胞学说相关的名词进行解释。
1. 细胞: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单元,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组成,能够进行代谢反应,维持生命活动并传递遗传信息。
2. 原核细胞:原核细胞是一个特指的细胞类型,其细胞内没有明显的细胞核。
原核细胞包括细菌和古细菌,其遗传物质以环状DNA形式存在于细胞质内。
3. 真核细胞:真核细胞是原核细胞之外的另一类细胞类型。
真核细胞的特点是有明显的细胞核,并包括有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用于完成特定的细胞功能。
4. 细胞刺激:细胞刺激是指外界的一种物理或化学因素,通过与细胞膜或细胞器接触,引发细胞内一系列的反应和改变。
细胞刺激能够影响细胞的代谢、增殖、分化等生理过程。
5. 细胞分裂:细胞分裂是指一个细胞通过有序的过程分裂成为两个细胞的过程。
细胞分裂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种类型,分别用于体细胞的分裂和生殖细胞的分裂。
6. 细胞器:细胞器是真核细胞中的一种复杂结构,承担特定的生物学功能。
常见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它们通过相互协作完成细胞的代谢、合成、存储等功能。
7. 细胞膜: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层边界,由脂质双层构成。
细胞膜具有选择性通透性,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
8. 细胞骨架:细胞骨架是一种网络状结构,由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等组成。
细胞骨架起到细胞形态维持、胞内运输和细胞运动等重要的功能。
9. 细胞信号转导: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内外信息通过一系列的信号分子传递和转导,最终引发细胞内一系列的反应和改变。
细胞信号转导调控着细胞的生长、分化、存活等过程。
10. 细胞周期:细胞周期是指细胞从一个分裂周期直到下一个分裂周期的完整过程。
细胞周期包括有丝分裂期、间期和减数分裂期,不同类型的细胞周期长度不同。
细胞学鉴定
细胞学鉴定
:
细胞学鉴定是指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来识别细胞的一种方法。
通过观察细胞的大小、形状、显色等特征,判断出其类型和功能。
细胞学鉴定可以用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也可以作为生物系统分类和研究的基础。
此外,细胞学鉴定还可以用于检测细胞内毒素和病毒的存在。
细胞学鉴定的步骤一般如下:
1. 收集样本:将要观察的细胞收集到一个容器中,然后在显微镜底座上进行操作。
2. 制备薄片:将样本涂抹到显微镜底片上,使样本均匀分布,然后将底片干燥,并加以固定。
3. 进行观察:将薄片放入显微镜,然后用相应的倍数调节,逐步放大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4. 鉴定:根据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确定细胞的类型和功能。
细胞学和组织学
细胞学和组织学细胞学和组织学是生物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研究的是生物体内最基本的单位——细胞和由细胞组成的组织。
在生物学的发展史上,细胞学和组织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细胞学是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生理特性的学科。
细胞是生物体的最基本单位,它们构成了生物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
细胞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细胞的形态、结构、代谢、分裂、分化等方面。
通过对细胞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疾病的发生机制。
例如,癌症就是由于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分化而引起的疾病,对细胞学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癌症。
组织学是研究组织的结构、功能和生理特性的学科。
组织是由一定数量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组成的,它们构成了生物体的各种器官和系统。
组织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组织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等方面。
通过对组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体的各种器官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
例如,心脏组织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心脏疾病。
细胞学和组织学在生物学的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
在现代医学中,细胞学和组织学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通过对癌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研究,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癌症。
总之,细胞学和组织学是生物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的研究成果对于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细胞和组织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
认识微生物和细胞学
认识微生物和细胞学微生物和细胞学都是生物学的重要学科,涵盖了生物体微观结构和生命等方面的研究。
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细胞学则是指研究细胞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学科。
对于普通人来说,微生物和细胞学似乎很遥远,但实际上,微生物和细胞学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贡献不可小觑。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广泛分布的生物,在不同的环境中都有它们的生存方式和特征。
细菌是微生物中最多样化的一类,它们可以生活在水中、土壤中、空气中、甚至是沸水中。
虽然很多人经常把细菌和病原菌等混淆,但事实上只有少数细菌是致病的,而绝大多数细菌都对人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细菌是一些非常重要的生物制造工厂。
它们可以利用各种有机和无机物质来合成蛋白质、维生素、激素等化合物,这些都是生物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举个例子,我们的肠道中就存在着大量的益生菌,它们可以分解一些难以消化的食物残渣,释放出营养物质,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
此外,细菌还能够用来制造发酵食品,如酸奶、酱油、豆腐等,为人类的饮食健康做出了贡献。
其次,细菌还能够净化环境。
很多污水处理设施就是利用了一些特定的细菌来分解有机物质,将污水变成清澈透明的水体。
在一些石油泄漏等环境污染事件中,有些细菌也能够分解石油等化学物质,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此外,一些细菌还能够吸收和转化二氧化碳,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
然而,微生物中也存在一些致病菌,它们可以引发各种传染病。
这些病原菌可以通过空气、水、食物等途径传播,危害人体健康。
感冒、流感、肺炎、结核病、艾滋病等都是由病原菌引起的。
为了预防疾病的传播,我们需要加强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勤通风等好习惯,同时还需要学会正确地使用抗生素和疫苗等工具。
除了微生物,细胞学对于人类健康和生命也具有重要的贡献。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所有生命现象都源自于细胞内的化学反应和调节。
细胞学的研究可以揭示细胞结构和功能,进而探究细胞在人体内所扮演的角色。
细胞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细胞学的最新研究进展细胞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生命起源、细胞的结构、功能、发育及遗传等多方面的研究。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细胞学研究也在不断更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进展。
近年来,细胞学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细胞膜上新发现的蛋白质细胞膜是细胞内最外层的结构,它具有维持细胞内外稳定环境、接收和传递信息等重要功能。
目前,科学家们新发现了一类名为“塞蛋白”的蛋白质,它们分布在细胞膜上,并具有细胞识别和信号转导等功能。
这一发现有望为研究细胞信号传递提供新的思路。
二、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细胞衰老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近年来,通过研究细胞内的分子机制,科学家们发现一类名为“沙漏体”的细胞器,它与细胞衰老密切相关。
沙漏体的出现标志着细胞进入了老化阶段,进一步的研究有望为人类老龄化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三、干细胞技术的突破干细胞是一类能够不断自我复制,并能够分化成各类不同类型的细胞的细胞群体。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改良干细胞的培养技术,成功地培养出各种类型的人体细胞,并将其应用与医学领域。
目前,干细胞技术被应用于器官移植、疾病治疗等多个领域,为医学界带来了新的希望。
四、单细胞测序技术的进展单细胞测序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项细胞学技术,它能够高效地获取单个细胞的基因组信息,揭示细胞之间的差异和分化过程,并为疾病研究和治疗提供重要的支持。
同时,该技术也对发育生物学、免疫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有着积极的影响。
总之,随着各种先进技术的不断涌现,细胞学研究的进展也变得越来越迅速。
科学家们的努力为揭示细胞分子机制、疾病发生的原因、新药发现等领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发现和方法,加速了医学、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我们也期待细胞学研究在未来继续取得更加卓越的成就。
细胞学说要点
细胞学说要点细胞学是研究细胞结构、功能和发育的学科,它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础。
细胞学的发展对于人们深入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现象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细胞学的要点出发,简要介绍细胞学的基本概念、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分裂和细胞分化等内容。
一、细胞学的基本概念细胞学是研究细胞结构、功能和发育的学科。
细胞学的研究对象是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细胞学的发展对于人们深入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现象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的。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包层,它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是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含有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细胞核是控制细胞生命活动的中心,其中含有遗传物质DNA。
细胞具有营养摄取、合成物质、能量转换、排泄废物、维持稳态等多种功能。
三、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裂是细胞生命周期中一个重要的过程,它可以分为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类型。
有丝分裂是指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形成染色体,然后将染色体均匀地分给两个子细胞。
无丝分裂是指细胞在分裂过程中不形成染色体,直接分裂为两个子细胞。
细胞的分裂是生物生长和繁殖的基础,也是细胞发育和组织修复的重要过程。
四、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是指未分化的细胞通过分化过程形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
细胞分化是多细胞生物体发育的基础,它使细胞能够分工协作,形成复杂的组织和器官。
细胞分化的过程中,细胞会逐渐失去一些功能和特性,同时表达和发展出其他功能和特性。
细胞学是研究细胞结构、功能和发育的学科,它对于人们深入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现象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细胞学的核心内容,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胞的功能包括营养摄取、合成物质、能量转换、排泄废物、维持稳态等。
细胞的分裂和细胞分化是细胞生命周期中的重要过程,分裂是生物生长和繁殖的基础,分化是多细胞生物体发育的基础。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1.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是研究和揭示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它从显微、亚显微及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代谢、运动、衰老、死亡,以及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重大生命过程2.细胞学说:①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有细胞核细胞产物构成。
②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有所助益。
③新的细胞可以通过已存在的细胞繁殖产生。
3.免疫荧光技术:将免疫学方法(抗原抗体特异结合)与荧光标记技术结合起来,研究特异蛋白抗原在细胞内分布的方法。
利用荧光素所发的荧光可在荧光显微镜下检出,从而可对抗原进行细胞定位。
4.密度梯度离心:通过离心力的作用使样品中不同组分以不同的沉降率在密度梯度溶液中沉降,形成不同的沉降带,从而达到分离细胞组分的目的。
5.光脱色恢复技术(FPR):使用亲水性或亲脂性的荧光分子,如荧光素、绿色荧光蛋白与蛋白或脂质耦联,用于检测所标记分子在活体细胞表面或细胞内部的运动及其迁移速率。
6.原代细胞:是指从机体取出后立即培养的细胞,一般指培养的第2代至传10代以内的细胞。
7.接触抑制: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贴壁生长的正常二倍体细胞表面相互接触时分裂随之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细胞的接触抑制。
8.细胞融合:通过培养和诱导,两个或多个细胞融合为一个双核或多核细胞的过程称为细胞融合或细胞杂交。
9.细胞质膜:又称质膜,曾称细胞膜(cell membrane),是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组成的生物膜。
10.生物膜:质膜和细胞内膜在起源、结构和化学组成的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故总称为生物膜(biomembrane)11.流动镶嵌模型:一种描述生物膜的动态模型。
生物膜由膜脂和膜蛋白组成,具有流动性,膜蛋白镶嵌在脂双层或结合于脂双层表面。
12.脂筏模型:脂筏是以甘油磷脂的生物膜上,胆固醇和鞘脂形成相对有序的脂相,如同漂浮在脂双层上的"筏"一样,载着具有生物功能的膜蛋白。
细胞学说
一、细胞学说:1、所有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4、细胞来源于已经存在的细胞。
细胞学说从整个生物界的层面说明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细胞与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体中各种细胞的起源。
二、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主要把生物膜看成是球形蛋白质和脂类的二维排列的液态体,不是静止的,而是一种具有流动性特点的结构。
是膜结构的一种假说模型,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脂类物质分子的双层,形成了膜的基本结构的基本支架,而膜的蛋白质则和脂类层的内外表面结合,或者嵌入脂类层,或者贯穿脂类层而部分的露在膜的内外表面。
三、常染色质(Euchromatin):指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
在常染色质中,DNA包装比约为1/2000-1/1000,即DNA实际长度为染色质纤维长度的1000-2000倍。
构成常染色质的DNA主要是单一序列DNA和中度重复序列DNA(如组蛋白基因和tRNA基因)。
常染色质并非所有基因都具有转录活性,处于常染色质状态只是基因转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四、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间期核中染色质丝折叠压缩程度高、处于凝集状态的块状结构,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较深,在电镜下为染色质盘绕形成的粗大颗粒。
异染色质主要分布于间期核的周边,位于核膜内表面的附近,部分异染色质可与核仁结合,成为核仁相随染色质的一部分。
异染色质中DNA分子与组蛋白等的结合非常紧密,染色质丝螺旋化程度高,因而该类染色质不转录或转录活性低。
五、核孔复合体::以主动运输方式进行大分子、颗粒物质运输的机制,目前认为与存在于核孔复合体上的核转运受体有关,具有选择性。
六、核小体(nucleosome)由DNA和组蛋白形成的染色质基本结构单位。
每个核小体由147bp 的DNA缠绕组蛋白八聚体近两圈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学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细胞学英文名称:cytology定义:在光学显微镜水平上研究细胞的化学组成、形态、结构及功能的学科。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 ;总论(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百科名片在光学显微镜水平上研究细胞的化学组成、形态、结构及功能的学科。
研究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生物学分支学科。
细胞是组成有机体的形态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自身又是由许多部分构成的。
关于结构的研究不仅要知道它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而且要进一步搞清每个部分的组成。
相应地,关于功能不仅要知道细胞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而且要了解各个部分在功能上的相互关系。
有机体的生理功能和一切生命现象都是以细胞为基础表达的。
因此,不论对有机体的遗传、发育以及生理机能的了解,还是对于作为医疗基础的病理学、药理学等以及农业的育种等,细胞学都至关重要。
奠基阶段绝大多数细胞都非常微小,超出人的视力极限。
观察细胞必须用显微镜。
但是,在认识到细胞的客观存在之前,还无法知道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对象就是细胞。
所以1677年A.van列文虎克用自己制造的简单显微镜观察到动物的“精虫”时,并不知道这是一个细胞。
细胞(cell,源于拉丁文cella原意为空隙、小室)一词是1667年R.胡克在观察软木塞的切片时看到软木中含有一个个小室而以之命名的。
其实这些小室并不是活的结构,而是细胞壁所构成的空隙,但细胞这个名词就此被沿用下来。
在细胞学的启蒙时期,用简单显微镜虽然也观察到许多细小的物体──例如细菌、纤毛虫等,但目的主要是观察一些发育现象,例如蝴蝶的变态,精子和卵子的结构等。
由于受当时的显微镜的局限,观察不够精确,加上宗教信念的束缚,这些观察结果反而支持了先成论的教条。
有的人声称在精子中看到了具体而微的“小人”,认为由此发展成将来的个体──唯精论者;也有的人认为“小人”存在于卵子中──唯卵论者。
先成论的影响持续了100多年,阻碍了人们在R.胡克的基础上对细胞进一步了解,直到1827年К. M.贝尔发现哺乳类的卵子,才开始对细胞本身进行认真的观察。
在这前后研制出的无色差物镜,引进洋红(carmine)和苏木精作为使细胞核着色的染料以及切片机和切片技术的初创,都为对细胞进行更精细的观察创造了有利条件。
对于研究细胞起了巨大推动作用的是M.J.施莱登和T.A.H.施万。
前者在1838年描述了细胞是在一种粘液状的母质中经过一种像是结晶样的过程产生的,而且首先产生出核(还发现核仁)。
他并且把植物看作细胞的共同体,就好像水螅虫的群体一样。
在他的启发下施万坚信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他积累了大量事实,指出二者在结构和生长中的一致性,于1839年提出了细胞学说。
与此同时,捷克动物生理学家J.E.浦肯野提出原生质的概念;德国动物学家C.T.E.von西博尔德(1845)断定原生动物都是单细胞的。
德国病理学家R.C.菲尔肖(1855)在研究结缔组织的基础上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的名言,并且创立了细胞病理学。
德国动物学家M.舒尔策在1861年对细胞下了定义:“细胞是一团具有一切生命特征的原生质,细胞核处于其中。
”以上这个阶段可以说是细胞学的奠基阶段。
细胞学的进一步发展,首先是加深了对细胞结构的认识。
因为必须对结构有正确的了解,才能进而探讨它们的功能。
形态结构的研究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关于细胞结构尤其是细胞核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
德国植物学家E.A.施特拉斯布格1875年首先叙述了植物细胞中的着色物体而且断定同种植物各自有一定数目的着色物体;1885年德国学者C.拉布尔提出着色物体数目恒定的规律。
1880年巴拉涅茨基描述了着色物体的螺旋状结构,翌年普菲茨纳发现了染色粒,直到1888年W.瓦尔代尔才把核中的着色物体正式命名为染色体。
德国学者H.亨金1891年在昆虫的精细胞中观察到X染色体,1902年W.L.史蒂文斯、E.B.威尔逊等发现了Y染色体。
细胞分裂现象,在那时已经受到重视,并进行了仔细分析。
德国植物学家W.霍夫迈斯特1867年在植物,A.施奈德1873年在动物,分别比较详细地叙述了间接分裂;德国细胞学家W.弗勒明1882年在发现了染色体的纵分裂之后提出了有丝分裂这一名称以代替间接分裂,E.霍伊泽尔描述了在间接分裂时的染色体分布;在他之后,E.A.施特拉斯布格把有丝分裂划分为直到现在还通用的前期、中期、后期、末期;他和其他学者还在植物中观察到减数分裂,经过进一步研究终于区别出单倍体和双倍体染色体数目。
关于细胞质的研究,远不如细胞核那样透彻。
虽然德国生物学家O.赫特维希1 875年就发现了中心体,但对于它在有丝分裂时的演变是通过以后对有丝分裂的研究才得到比较详细的了解。
至于高尔基发现的他称之为Apparato reticulare interno(后称高尔基器) 的构造(1895),在电子显微镜问世之前对于它是否存在,一直有争议。
因为这种构造需在细胞经过一定的固定剂固定,再用银或锇酸染色之后才能显示,有人就认为是人工假象;但是观察活细胞或者用活体染色或冰冻切片,在分泌细胞的一定位置又都肯定能够看到这种结构。
关于线粒体,自从1897年被C.本达发现并命名后,对于它的存在意见比较一致。
在一些细胞中经一定的固定剂固定后,可被一定的染料染色,也可在活体中观察到。
但是在光学显微镜下其形状各式各样,或是线状或是颗粒状或是一串颗粒;至于是否存在于动物的各种细胞内或一切生物体的细胞内,那时还没有定论。
关于细胞质自身了解得更差。
虽然有过各种理论,但都未能反映真实情况。
例如C.弗罗曼1865年认为其中含有纤维状物质交织成框架或网状。
W.弗勒明1882年错误地把所看到的线粒体、纺锤丝以及固定样品中的其他纤维状构造推而广之,认为细胞质是由埋藏在基质中的这些丝状成分构成的。
德国组织学家R.阿尔特曼1886年甚至认为一定的小颗粒是最简单的、活的、“细胞的基本有机体”,由于它们的特殊方式的集聚而构成细胞;这可能也是由于误认了线粒体以及分泌和贮藏颗粒。
比较容易被人接受的是1888年德国动物学家O.比奇利的蜂窝或泡沫学说:细胞质是由较粘的物质(透明质hyalopla-sm)形成的精细的蜂窝状构造构成的,其中充满另一种称之为细胞液(enchylema)的物质。
这个学说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实际情况,因为比奇利不是根据对固定的标本观查,而是根据对原生动物的活体观察提出的。
原生动物太阳虫的细胞质确实是泡沫状的──关于原生动物是否单细胞的问题争论了差不多半个世纪,直到1875年经比奇利研究纤毛虫后才予以肯定──因此泡沫状学说维持的时间最长。
关于细胞质的结构还应追述两种情况。
1899年加尼耶在研究各类腺体细胞时发现细胞质中含有嗜碱性的呈现动态变化的丝状或棒状的结构,认为这不是细胞质的内含物,而是细胞质的组成部分,因而命名为动质,并且对此做了详细的叙述。
这就是半个世纪之后在电子显微镜下证实是真实的细胞质结构,即内质网,只是当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1902年韦拉特详细描述了不同动物横纹肌肉的肌质网,也是长期被遗忘,直到应用电子显微镜后,在1960年才充分评价了他的观察的精确性。
对细胞质结构的认识落后于对细胞核或染色体的认识,这种情况长期未得到改善。
尤其是20世纪早期之后,随着细胞遗传学研究分离、重组、连锁、交换等遗传现象的染色体基础,对染色体的了解更深入了。
H.鲍尔1933年在蚊子的马尔皮基氏管细胞中发现了多线染色体。
1934年T.S.佩因特在果蝇,R.L.金和H.W.比姆斯在摇蚊中,也发现这种构造。
多线染色体是一种存在于双翅目幼虫的某些腺体细胞中的巨大染色体,在果蝇中其长度大约是正常染色体的100倍,每条染色体由许多条(可多到400条)染色纤维组成,在整条染色体上显示染色深的带区和染色浅的间带区。
它的形成是由于核内有丝分裂(只有染色体分裂而核不分裂),因而每条多线染色体实际上是由许多染色体形成的。
这种染色体体积庞大,有利于对染色体的精细构造进行分析。
此外,还可根据多线染色体上的胀泡判断其功能活动的情况。
但是与此同时,关于细胞质,除去结合着细胞生理对它的某些生理功能有所了解之外,对结构的认识并没有多大进展。
这种情况直至20世纪40年代后,电子显微镜得到广泛使用,标本的包埋、切片一套技术逐渐完善,才有了很大改变。
通过大量的工作,不仅弄清楚了从前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而又看不清,或者尚有争议的细胞器,如线粒体、高尔基器、中心体、内质网、纤毛、鞭毛等构造,而且还发现了许多从前未曾看到过的构造如溶酶体、过氧化酶体、核糖体、构成细胞骨架的各种纤维,以及用高压电镜观察到的由1~10埃粗细的纤维组成的支撑着各种细胞器的微梁系统,特别是看到了细胞的各种膜。
以往在光学显微镜下从未看到过细胞膜或核膜,只是根据界面或生理情况判断它们的存在,而在电镜下断定了所有的膜都是75~100埃厚的三层结构(称之为单位膜)。
不仅如此,一个细胞的各部分膜都是相连的,质膜与内质网,内质网与高尔基器或核膜相连。
核膜是双层的,由内外两层膜构成,并且具有有一定结构的核膜孔,通过它,细胞质的物质和细胞核的物质得以交流。
在质膜上还发现了细胞间连结:桥粒、紧密连接和间隙连接等。
这些结构与细胞间的结合或细胞间的物质交流有关;利用冰冻蚀刻技术,可以更好地观察它们。
在20~30年的时间里,对于细胞质以及细胞器的形态有了相当深入的认识。
当然,在广泛应用电子显微镜的年代里,光学显微镜仍是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
如完整的细胞骨架,就是利用荧光标记免疫抗体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
在此期间,对细胞核的研究进展不太大。
虽然关于核仁的结构有了精确的叙述,但是关于染色质,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超薄切片只能看到一些着色的点子──应是染色质被切断的断面,看不到完整的染色质结构。
用铺展的方法使染色质散开,也只能看到粗细不同的纤维。
直到70年代,才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核小体;此后不久,结合生化提取,观察到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是以所谓的支架蛋白为核心,DNA纤维由此环状地向四周伸展出去。
但是染色质怎样凝集成染色体,尽管有不同的设想──例如有人认为是由于染色纤维一次又一次地螺旋化(所谓的超螺旋),但是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实际情况,还很难判断。
功能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其他学科的推动,根据各学科的影响大致地可以划分几个阶段,当然这些阶段不可能截然分开。
胚胎学的影响对细胞功能,不能像研究结构那样,在一团组织里找一个细胞作为研究对象。
卵子是一个细胞,在无法得到单个的细胞进行研究的年代,利用它是极为方便的材料。
既然用卵子,研究它各部分的作用当然要根据对发育中的影响来判断。
这涉及胚胎学问题。
但是如果用杂交研究异种精核的功能,则需要根据异种性状的出现来判断,这就涉及到遗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