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完整课件
合集下载
5《七律.长征》课件(共25张PPT)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感悟精神
红军的身上有着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不怕牺牲、不怕困难的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主题概括
课文中心思想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 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五岭透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人教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5 七律.长征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一首著名 的诗歌——《七律·长征》。
背景简介
长征背景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伟大远征,是历史
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在1934年至1936年间,为了摆
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红军主力从江西瑞金出发,
历经艰难险阻,翻越了十八座大山,跨过了二十四条大
品读诗歌
红军长征途中遇 到的困难。
平常的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译文:红军不怕长征途中的一切艰难困苦,他 们把万水千山看作平平常常的事。
品读诗歌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 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比喻、夸张
译文:绵延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 浪在起伏,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 是小小的泥丸在滚动。
句,共四句,形成七个音节的规律。这种体裁富有节奏感
,能够很好地表现出诗歌的意境。
“长征”是这首诗的诗题,是指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 军队的围追剿,进行的一次规模空前的战略转移。这两个 词语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七律长征这一题目。
整体感知
七律·长征
七言律诗。分四联:
首联、颔联、颈联 和尾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
品读诗歌 红军长征难在何处?
2021秋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课 《七律长征》(26张ppt)
2、有人这么理解:从“暖”字可以推 知巧渡金沙江在春天,从“寒”字可以 推知飞夺泸定桥在冬天。这样理解对不 对,为什么?
历史事件
“金沙水拍云崖暖”― 成仿吾深刻体验了巧渡金沙
江用兵之巧:当我军逼近昆明,迫使敌人把全部注意力放在昆 明,蒋介石也由贵阳飞来昆明督战时,我军却转向西北直趋金 沙江。这是一巧。当皎平渡的敌人认为这里不是主要渡口,红 军还在200里以外时,却受到我军夜袭。这是二巧。成仿吾所 在的干部团完全控制了皎平渡后,渡船急忙地来回在大约300 米宽的江上,载着革命的军队跨过波涛滚滚的金沙江,去完成 一个伟大的历史任务。干部团渡江后,就在沙滩上露营。金沙 江两岸都是高山,只有热风随波涛翻腾着,热得气闷。成仿吾 充分体会到:巧渡金沙江成功,终于摆脱了数十万敌人的追击 与堵截,是我军在这次空前的战略转移中取得的有决定意义的 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次伟大胜利。
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
七律
长征Leabharlann 七言律诗• 每句七个字,每首八句; • 格律较严,偶数句压韵; • 三、四两句和五、六两句
对偶。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读书交流
四渡赤水之后,便是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 这正是毛泽东《长征》诗一名联所写:“金沙水拍云 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是两次飞越天险,两次 都经过激烈的战斗,但前者主要是智取,后者主要是 力夺。一“暖”一“寒”,虽与气候有关,但显然不 是写气候。前者在5月初,由于金沙江皎平渡地势的特 点,热风炙人;后者在5月末,飞夺泸定桥时,连日风 雨交加。但因智取成功,连金沙江水拍得云崖也生暖 意,这是胜利的喜悦;又因强攻,天险更觉其险,给 人以“寒”的感觉,即所谓触目惊心,反衬出红军战 斗胜利的豪迈之情。这一切都是成仿吾身临其境。
《七律长征》PPT优秀课件
七律·长征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
目录/DIRECTORY
01
课文背景
毛泽东(1893-1976)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中国人民的领导,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照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峙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不怕艰巨险阻的英雄气势。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照。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照,十分奇妙。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巨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超出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这篇南
云南
贵州
四川
课后阅读或观看关于长征的文学影视作品
同学们下课
02
字词学习
熟练掌握今天学习的字词
03
课文解析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充满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
目录/DIRECTORY
01
课文背景
毛泽东(1893-1976)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中国人民的领导,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照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峙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不怕艰巨险阻的英雄气势。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照。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照,十分奇妙。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巨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超出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这篇南
云南
贵州
四川
课后阅读或观看关于长征的文学影视作品
同学们下课
02
字词学习
熟练掌握今天学习的字词
03
课文解析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充满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课时《七律长征》-优课件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气势雄伟
翻着浪花的细流 泥团子,小泥球 高耸入云的山崖
识字解词 细浪 云崖
泥丸 磅礴 逶迤
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 翻着浪花的细流 气势雄伟 泥团子,小泥球 高耸入云的山崖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长征
越五岭 翻乌蒙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过雪山
作业布置
1.积累字词 2.背诵、默写本诗
都二
能分
运浇
用灌
好,
“八
二分
八等
定待
律;
”二
,分
我管
开二
。分
成
➢ Pure of heart, life is full of sweet and joy!
写作背景
资料袋
回顾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 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 行长征。其间经过11个省,翻过18座大山,跨过24 条大河,爬雪山,过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其 间他们历经无数次生死考验,由开始时的八万多人到 长征胜利时,只剩下了六千多人。终于,1935年10 月,长征即将胜利,毛主席回顾所经历的艰难险阻, 激动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书写指导
dù
渡
结构:左右 音序:d
部首:氵
组词:渡河 强渡
造句:红军战士巧渡金沙江。
书写指导:氵字要窄小,度字要占多 半格。
拓展提高
讨论:在现代生活中, 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 征精神,磨炼意志,培 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课堂总结
气势雄伟
翻着浪花的细流 泥团子,小泥球 高耸入云的山崖
识字解词 细浪 云崖
泥丸 磅礴 逶迤
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 翻着浪花的细流 气势雄伟 泥团子,小泥球 高耸入云的山崖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长征
越五岭 翻乌蒙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过雪山
作业布置
1.积累字词 2.背诵、默写本诗
都二
能分
运浇
用灌
好,
“八
二分
八等
定待
律;
”二
,分
我管
开二
。分
成
➢ Pure of heart, life is full of sweet and joy!
写作背景
资料袋
回顾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 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 行长征。其间经过11个省,翻过18座大山,跨过24 条大河,爬雪山,过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其 间他们历经无数次生死考验,由开始时的八万多人到 长征胜利时,只剩下了六千多人。终于,1935年10 月,长征即将胜利,毛主席回顾所经历的艰难险阻, 激动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书写指导
dù
渡
结构:左右 音序:d
部首:氵
组词:渡河 强渡
造句:红军战士巧渡金沙江。
书写指导:氵字要窄小,度字要占多 半格。
拓展提高
讨论:在现代生活中, 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 征精神,磨炼意志,培 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课堂总结
统编(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 长征》课件 (共23张PPT)
为了阻止红军前进,封锁了江面,控制了渡船。当时敌人疯狂 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先是假 装攻打昆明,时东时西,忽南忽北,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 力部队;另一面我军主力部队悄悄到皎车渡袭击,非常有意思 的是,当时正好有一条敌人的探子船停在岸边,可是船上没有 人。我们又从江中打捞上来一条破船,就是乘着这两条船渡过 江去,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再后来,在 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我们又找到了5条独船。我们的大部队就是 用了这7条小船用7天7夜就轻轻松松地渡过了江,等敌人发觉 赶来时,我军已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留给敌人的只剩下几 只破草鞋。
七解律释·: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以而都钟百百著美革万称好山万命雄的。的风雄毛师古这暴雨师泽突都天风起过东破南翻雨苍大长京地震黄江江城覆荡,。天回的着险到巨蒋,了大家直 人变王[((注捣民化朝12释南手,))都]京中是风苍城城,令雨黄南。她人::京以比慷指变,雄任慨战化解奇何高争翻放险时歌形覆军峻候和势。。 欢虎欣鼓踞舞龙的盘。今应胜该昔趁,现在这大(好3时)机今痛胜追昔残:敌如,今解胜放过 全天中国翻。地不覆可慨学而那慷贪。图虚名,以放往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 败宜的楚将霸剩王勇项追羽穷。寇自,然界如果(有4知),沽它:会gū体察到兴盛 与不衰败可这沽条名不学可霸改王变。的法则。(不5断)的老发:展朽、。不断的前 进天,这若是有人情类天社亦会老发,展的必然(规6律)。沧桑:引申为革命。 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解律释·: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以而都钟百百著美革万称好山万命雄的。的风雄毛师古这暴雨师泽突都天风起过东破南翻雨苍大长京地震黄江江城覆荡,。天回的着险到巨蒋,了大家直 人变王[((注捣民化朝12释南手,))都]京中是风苍城城,令雨黄南。她人::京以比慷指变,雄任慨战化解奇何高争翻放险时歌形覆军峻候和势。。 欢虎欣鼓踞舞龙的盘。今应胜该昔趁,现在这大(好3时)机今痛胜追昔残:敌如,今解胜放过 全天中国翻。地不覆可慨学而那慷贪。图虚名,以放往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 败宜的楚将霸剩王勇项追羽穷。寇自,然界如果(有4知),沽它:会gū体察到兴盛 与不衰败可这沽条名不学可霸改王变。的法则。(不5断)的老发:展朽、。不断的前 进天,这若是有人情类天社亦会老发,展的必然(规6律)。沧桑:引申为革命。 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优秀课件(共65张PPT)
5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 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沁园春·雪》《七 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这 首 诗 写 于 1935 年 10 月 , 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 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 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 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 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 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提问: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 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 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 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 腾越五岭
征 疾跨乌蒙
难 巧渡金沙江
图 ”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一、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二、夸张手法的妙用
(目的:通过写山来反衬和塑造 红军战士摧坚历险、藐视困难的 大无畏精神。)
感悟远征难
1.诗中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 难的五幅雄壮图画,你能一一概括吗? 用动词加地名的方式概括。
2.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说说感受。
腾越五岭
疾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
飞
喜
夺
踏
泸
岷
定
山
桥
雪
1.正确处理了个别与一般的 关系,再现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 革命史实。
2.正确处理叙事与抒情的关 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上承“万水”二字 颈联
金沙 水 拍 云崖 暖,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大渡 桥 横 铁索 寒。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互动分析结构 小结
•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 为代表。 •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的喜悦。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 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沁园春·雪》《七 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这 首 诗 写 于 1935 年 10 月 , 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 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 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 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 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 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提问: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 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 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 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 腾越五岭
征 疾跨乌蒙
难 巧渡金沙江
图 ”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一、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二、夸张手法的妙用
(目的:通过写山来反衬和塑造 红军战士摧坚历险、藐视困难的 大无畏精神。)
感悟远征难
1.诗中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 难的五幅雄壮图画,你能一一概括吗? 用动词加地名的方式概括。
2.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说说感受。
腾越五岭
疾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
飞
喜
夺
踏
泸
岷
定
山
桥
雪
1.正确处理了个别与一般的 关系,再现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 革命史实。
2.正确处理叙事与抒情的关 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上承“万水”二字 颈联
金沙 水 拍 云崖 暖,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大渡 桥 横 铁索 寒。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互动分析结构 小结
•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 为代表。 •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的喜悦。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全文课件
5 七律·长征
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
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
课 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
题 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
导
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
入
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
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
阻,他满怀喜悦的战
斗豪情,以极其轻松
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
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生
字 广
律
崖
渡
索
场
jìn(尽力)
多 音
尽
字
运
jǐn(尽管)
用
nán(困难)
难
nàn(灾难)
①尽( jǐn )管他最后没有成功,但他的确是尽 ( jìn )了最大的努力。
②大家都积极援助那些艰难( nán )度日的难 ( nàn)民。
第三部分(第四句):总结全诗,表达出红军长 征胜利后的心情。
首联
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文
讲
万水/千山/只/等闲。
解
诗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
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1.“ 远 征 难 ” 三 个 字 怎 么 理 解 ?
“远征”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写长
课 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这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 文 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讲 解 2.首联是全诗的总纲,它们体现了红军怎样的
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
红军战士长驱二万余里,
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了举
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走过水草地
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
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
课 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
题 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
导
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
入
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
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
阻,他满怀喜悦的战
斗豪情,以极其轻松
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
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生
字 广
律
崖
渡
索
场
jìn(尽力)
多 音
尽
字
运
jǐn(尽管)
用
nán(困难)
难
nàn(灾难)
①尽( jǐn )管他最后没有成功,但他的确是尽 ( jìn )了最大的努力。
②大家都积极援助那些艰难( nán )度日的难 ( nàn)民。
第三部分(第四句):总结全诗,表达出红军长 征胜利后的心情。
首联
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文
讲
万水/千山/只/等闲。
解
诗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
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1.“ 远 征 难 ” 三 个 字 怎 么 理 解 ?
“远征”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写长
课 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这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 文 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讲 解 2.首联是全诗的总纲,它们体现了红军怎样的
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
红军战士长驱二万余里,
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了举
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走过水草地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5课 七律·长征 人教部编版 (共17张PPT)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 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 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 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就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 效果,而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 着意夸大或缩小。
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1)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 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2)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 实还是在夸张。 (3)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 免歪曲事实。
忆秦娥·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清平乐·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试着把下面的句子 改成夸张句。
运用示例:
(1)他的心眼真小。 _____他__的__心__眼__小__得__像__针__鼻__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饿极了。 ____他__饿__得__能___把__一__头__大__象__给__吃__下__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3)这橘子真酸。 ____这__橘__子__酸___得__我__牙__都__快__掉__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 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 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 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就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 效果,而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 着意夸大或缩小。
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1)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 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2)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 实还是在夸张。 (3)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 免歪曲事实。
忆秦娥·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清平乐·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试着把下面的句子 改成夸张句。
运用示例:
(1)他的心眼真小。 _____他__的__心__眼__小__得__像__针__鼻__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饿极了。 ____他__饿__得__能___把__一__头__大__象__给__吃__下__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3)这橘子真酸。 ____这__橘__子__酸___得__我__牙__都__快__掉__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七律长征》教学课件
课堂演练
一、判断对错
1.“万水千山”在诗中指一万条河、一千座山。( × ) 2.“等闲”就是平平常常的意思。( √ ) 3.读“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语气要低沉。( √ )
二、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 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 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
),万水千山(
)。
五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
更喜岷山(
),三军过后(
)。
小组合作学习后三联,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与不
怕困难的豪情壮志。
颔联
弯弯曲曲走泥丸。 写“千山”
五岭山脉高低起伏连绵不绝,在红军战士眼里就像是翻腾着的 小浪花,乌蒙山这样的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战士眼里也不 过是脚边滚过的小泥球而已。
二、读拼音,根据语境填写同音字。
1. 经过慎重考( 虑 ),我们决定对遵守纪( 律 )的同 学给予奖励。
点拨: 读句子,根据语境填写,注意“虑”下面是“心”,
“律”的部首是“双人旁”。
2. 战士们登上山顶,站在悬( 崖 )边上,看到了一望无 ( 涯 )的大海。
点拨: “悬崖”指高而陡的山崖,“崖”在此处的意思是高
三、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万水千山只等闲。 平常。
(2)五岭逶迤腾细浪。
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课后作业
1.本课生字词写2遍,词语解释写2遍。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并默写诗歌。 3.将全诗的解释总结在本子上。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优质课件(共76张PPT)
从“寒”字中能读出什么呢?
对泸定桥险恶自然环境的烘托;强渡 大渡河的惊心动魄;对死去的英勇战士的 悼念;体现出长征的惊险悲壮;体会到红 军战士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 神……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开心的心情,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以“开颜”收尾有什么好处?
“开颜”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 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A
)
··
A.高耸入云的山崖。
B.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 连绵不断的样子。
二、课内阅读。
诗中写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 用的词是“_逶__迤___”;写乌蒙山高大雄伟, 很有气势,用的词是“__磅__礴__”;可五岭在 红军眼里只不过是“__腾__细__浪__”,乌蒙山也 只不过是“__走__泥__丸__”。
三、诗词积累。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课后作业
1. 背诵全诗。 2.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
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 感态度?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意见写下来。
5 七律·长征
攀五岭
越乌蒙山
夸张(扬)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比喻(抑) 扬抑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可以看 出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战胜困 难的大无畏精神。
渡金沙江
夺泸定桥
“暖”“寒”这两个字的妙处在哪里?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对比 “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 快心情。“寒”字则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 的惊险悲壮。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当 时的天气情况,又写出了红军的心理感受。
5.长征课件(共26张PPT)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暖”字写出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突出重 围之后的喜悦之情。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寒”字体现出了当时战斗的惨烈, 传递出红军战士经历九死一生之后 的一种回味。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背诵填空
红军不怕( )。万水千山( ),五 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金 沙水拍( ),大渡桥横( ),更喜 岷山( )。三军过后( )。
七律.长征
年 级:六年级
学 科:语文(统编版)
七言律诗的简称。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
学习目标:
1、会写“律、崖、渡、索”4个字 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3、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毛泽东 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律崖渡索
律崖渡索
““崖律””和和““索渡””是都上是下左结右构结,构写,的写 时的候时要候注要意左上窄小右下宽大。。
律 崖渡
读好停顿,读出节奏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学习任务: 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长征艰 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画出描写红 军战士不怕难的词语或句子,并进行批注。
。
读一读
资料袋:
大柏地在江西瑞金城北。1929 年初,湘赣两省军阀何键、鲁 涤平联手第三次“会剿”井冈 山。1月14日,毛泽东率红军 主力下山,意图将敌军引离井 冈山。离山后红军在赣南数战 不利,直至2月11日,得以在 大柏地歼赣军刘士毅两个团, 才打破危局。这是赣南、闽西 的红军根据地创建之始。这首 词是毛泽东重经大柏地时所作。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五课七律 长征课件
背景介绍
写作背景 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
大转移,开始长征。《七律 · 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 年9月红军长征即将胜利时写的一首七言律诗,生动地描述 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战胜艰难险阻的过程。
我会写
字词乐园
lǜ yá dù suǒ
律崖渡索
多音字
字词乐园
乌蒙(méng)磅礴走泥丸。
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经历。
课堂集中营
诗中哪两句概括了全诗?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课堂集中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你从“不怕”“等闲”体会到了什么?
“不怕”两字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 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 等闲” 两字则 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 不怕” 的表述,表 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改编改编
•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 会师。
创作背景
毛泽东创作
•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在艰苦 的革命斗争中创作了《七律长征》这首诗。
红军长征胜利
•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 结束。
主题思想
胜利的革命
1
• 诗歌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战胜重 重困难,夺取最后胜利的革命精神。
课堂集中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 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玉树县到四川
宜宾市这一段。 大渡: 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课堂集中营
这两句诗概括写出了长征途中经历的哪两件事? 根据 自己的理解试分析“ 暖” 和“寒”的妙处。
颈联承接“万水”概括了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两件事,从中可以体会到红军克敌制胜、勇往直前的革 命英雄主义精神。“暖”字写出了金沙江风高浪急、雾 水飞溅的实景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 片沸腾的景象。“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 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桥的壮烈情景。
统编(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课件(共34张PPT)
课
常的事。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轻轻翻腾的细小
文
风
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气势磅礴,
景
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
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
的流水将两岸高耸的山崖也拍击得
发热了;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两
七
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
律
·
深深的寒意。更让红军欣喜的是登
长 征
花
走 泥 丸 指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mín shān)
岷 山 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七
律
·
(sān jūn)
长 征
三 军 这里指红军队伍。
LONG MARCH
字词 近义词
二
字 词 百 花
逶迤 — 蜿蜒
磅礴 — 盛大 七 律 长 征
·
LONG MARCH
字词 反义词
二
字 词 百 花
暖—寒
喜—悲
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将两岸高耸的山崖也拍击得发热了;大渡
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七
这两联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对美好革命
律
·
前景的向往和信心。
长
征
LONG MARCH
第五部分|课外相关
EXTRACURRICULAR RELATED
·
七 律 长 征
LONG MARCH
课文 习题导航
四
习
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题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导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寒意(暗示飞夺 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岷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红军 战士跋山涉水,历经千难万险,胜利在望,诗中又是 怎样描述的?
尾联
红军队伍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承上启下
是对首联的回应。红军的长征就要到达目的地了, 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体现了红军 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言律诗。分四联:首 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你从课题“七律·长征”中了解到哪些问题?
题目
根据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实生 活提炼而来的《七律·长征》又有 怎样的气魄呢?
首联
长征路上无数的 艰难险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面对这样艰 苦的环境, 红军都没有
退却。
体现了红军战士不怕长征途中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
我 会读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词语解释
远征:行走远路。本课指 二万五千里长征。
只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本 文指红军把历经的艰难困苦看作是 平平常常的事。
毛泽东:
(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 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 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 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 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矛盾论》《实 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
长征
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 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 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 地,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 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 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一、填空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4).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二、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万水千山只等闲 ··
等闲:寻常、平常。
(2)五岭·逶迤· 腾细浪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
腾越五岭
巧渡金沙江
喜踏岷山雪
疾跨乌蒙
飞夺泸定桥
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
红军长征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最 后取得了胜利。
初读课文后,红军战士给你留下的怎样的印象?
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英勇顽强。具 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写一写
思考课文分为哪几部分,根据每一部分的意思,小 组讨论全文的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第 1-2 句):藐视一切困难。 第二部分(第 3-4 句):腾越五岭、疾跨乌蒙。 第三部分(第 5-6 句):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第四部分(第 7-8 句):喜踏岷山雪。
词语积累
万水千山 千辛万苦 万紫千红
(含有千和万的词语)
这句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朗读指导
“红军不怕远征难 ”这句要用坚决、充 满信心的语气来读;“万水千山只等闲” 中的“只等闲”要轻读,读出当做平常 事的平淡语气。
颔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绵延千 里,高大绵亘,在红 军看来,也不过是腾 跃着的细小的波浪。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 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 不断的样子。
造句:这个地方绝壁峭岩,碧 水湾湾,青山逶迤,景色如画。
磅礴:气势雄伟,山很 险峻。
造句:祖国的锦绣河山,雄伟 壮丽,气势磅礴。
暖:温暖的感受(巧 渡金沙江后愉悦的心 情)。
寒:寒意(暗示飞夺 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 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巧渡金沙江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 平渡的任务。从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 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九军团在 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绕圈子,时东时西, 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5月6日,他们到了云 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 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是红 军已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我会写
téng
wán
yá
dù
腾 丸 崖渡
多音字
nán
nàn
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灾难
jìn
jǐn
尽 三军过后尽开颜。 尽管
g
腾
不要写成“氺”
腾:指马奔跃。 组词:奔腾 腾云驾雾 造句:黄河奔腾呼啸而来。
wán
丸
不要少写一点。
泥丸:小泥球。 组词:弹丸之地 药丸
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 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 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这既是红军现实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从诗歌中找一找,红军战士遇到了哪 些“喜”?”更喜“指什么?
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 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 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
夸张 对比
险峻的乌蒙山在 红军战士的脚下,就 像是滚动的小泥丸一 样。
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颈联
第5、6句诗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哪两件大事?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高耸入云 的山崖。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拍
横
以动写静
暖:温暖的感受(巧 渡金沙江后愉悦的心 情)。
翻过雪山,就迎来了 长征的胜利。
• 5《七律·长征》课时1
本课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重点) 2.学习长征中红军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难点)
你们听到什么了?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呢?这就是二万五 千里长征。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七律·长征》,领略红军战 士的战斗豪情。
连绵不断的样子。
三、判断对错。
1.“万水千山”在诗中指一万条河、一千座山。(×) 2.“等闲”就是平平常常的意思。(√) 3.读“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语气要低沉一些。(√)
• 5《七律·长征》课时2
十送红军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 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
让我们唱着这首歌,带着对英雄的崇敬,再次走进课文。
岷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红军 战士跋山涉水,历经千难万险,胜利在望,诗中又是 怎样描述的?
尾联
红军队伍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承上启下
是对首联的回应。红军的长征就要到达目的地了, 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体现了红军 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言律诗。分四联:首 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你从课题“七律·长征”中了解到哪些问题?
题目
根据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实生 活提炼而来的《七律·长征》又有 怎样的气魄呢?
首联
长征路上无数的 艰难险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面对这样艰 苦的环境, 红军都没有
退却。
体现了红军战士不怕长征途中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
我 会读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词语解释
远征:行走远路。本课指 二万五千里长征。
只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本 文指红军把历经的艰难困苦看作是 平平常常的事。
毛泽东:
(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 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 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 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 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矛盾论》《实 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
长征
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 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 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 地,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 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 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一、填空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4).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二、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万水千山只等闲 ··
等闲:寻常、平常。
(2)五岭·逶迤· 腾细浪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
腾越五岭
巧渡金沙江
喜踏岷山雪
疾跨乌蒙
飞夺泸定桥
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
红军长征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最 后取得了胜利。
初读课文后,红军战士给你留下的怎样的印象?
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英勇顽强。具 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写一写
思考课文分为哪几部分,根据每一部分的意思,小 组讨论全文的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第 1-2 句):藐视一切困难。 第二部分(第 3-4 句):腾越五岭、疾跨乌蒙。 第三部分(第 5-6 句):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第四部分(第 7-8 句):喜踏岷山雪。
词语积累
万水千山 千辛万苦 万紫千红
(含有千和万的词语)
这句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朗读指导
“红军不怕远征难 ”这句要用坚决、充 满信心的语气来读;“万水千山只等闲” 中的“只等闲”要轻读,读出当做平常 事的平淡语气。
颔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绵延千 里,高大绵亘,在红 军看来,也不过是腾 跃着的细小的波浪。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 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 不断的样子。
造句:这个地方绝壁峭岩,碧 水湾湾,青山逶迤,景色如画。
磅礴:气势雄伟,山很 险峻。
造句:祖国的锦绣河山,雄伟 壮丽,气势磅礴。
暖:温暖的感受(巧 渡金沙江后愉悦的心 情)。
寒:寒意(暗示飞夺 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 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巧渡金沙江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 平渡的任务。从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 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九军团在 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绕圈子,时东时西, 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5月6日,他们到了云 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 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是红 军已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我会写
téng
wán
yá
dù
腾 丸 崖渡
多音字
nán
nàn
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灾难
jìn
jǐn
尽 三军过后尽开颜。 尽管
g
腾
不要写成“氺”
腾:指马奔跃。 组词:奔腾 腾云驾雾 造句:黄河奔腾呼啸而来。
wán
丸
不要少写一点。
泥丸:小泥球。 组词:弹丸之地 药丸
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 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 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这既是红军现实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从诗歌中找一找,红军战士遇到了哪 些“喜”?”更喜“指什么?
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 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 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
夸张 对比
险峻的乌蒙山在 红军战士的脚下,就 像是滚动的小泥丸一 样。
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颈联
第5、6句诗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哪两件大事?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高耸入云 的山崖。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拍
横
以动写静
暖:温暖的感受(巧 渡金沙江后愉悦的心 情)。
翻过雪山,就迎来了 长征的胜利。
• 5《七律·长征》课时1
本课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重点) 2.学习长征中红军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难点)
你们听到什么了?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呢?这就是二万五 千里长征。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七律·长征》,领略红军战 士的战斗豪情。
连绵不断的样子。
三、判断对错。
1.“万水千山”在诗中指一万条河、一千座山。(×) 2.“等闲”就是平平常常的意思。(√) 3.读“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语气要低沉一些。(√)
• 5《七律·长征》课时2
十送红军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 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
让我们唱着这首歌,带着对英雄的崇敬,再次走进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