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犹太人的资料
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考据
欧洲行建筑资料收集、思考记录与模仿设计────────────────────────────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里伯斯金──────李乐基本资料: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德语:Denkmal für die ermordeten Juden Europas),亦称为浩劫纪念碑。
它位于柏林,由彼得·艾森曼及布罗·哈普达设计,纪念浩劫中受害的犹太人。
它占地19,000 平方米(4.7 英亩),安放了2711块混凝土板,在一个斜坡上以网格图形排列。
混凝土板长2.38米,宽0.95米,高度从0.2米到4.8米不等。
2003年4月1日开始,2004年12月15日结束。
它开放于2005年5月10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0周年的两天后。
它位于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 Gate)南部的一个街区,在弗雷德里希附近。
建筑成本约为2500万欧元。
概念:根据艾森曼的计划,混凝土板被用来产生有一种心神不安缠扰不清的气氛,而且整个雕塑打算代表一个原有秩序因人为因素而远离人类。
建筑师及其设计感受:大屠杀的巨大的恐怖和滔天的罪恶,任何想用传统方式表达它的尝试都是不足的。
我们的纪念碑试图提出一个新的想法不同与一般的怀旧今天,我们只能通过现金的一种表现来知道过去。
————彼得·埃森曼,1998年关于彼得埃森曼:自从他第一次作为建筑理论期刊《oppositions》编辑的经历后,彼得·艾森曼开始反复处理建筑的基本问题,出版物中的设计理论以及作为一个教师的问题。
他是耶鲁大学的“路易·康”建筑学教授以及普林斯顿大学的客座教授。
对于他的工作生活中,他被授予了2004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
令人印象深刻的系列出版物和多次国际学术活动,讲座和荣誉,使他成为了在建筑领域最有趣的风云人物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艾森曼反复涉及了先现代建筑中的历史内涵。
在他关注的哲学问题的基本立场上,他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批判性对抗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马克思主义者的犹太观-文档资料
马克思主义者的犹太观犹太民族是世界上现存的一支古老的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至耶稣诞生前的公元前13世纪。
这个曾经的游牧民族在历经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等强大帝国的数次入侵、征服与奴役后,离散于欧亚大陆各方。
在囊括整个中世纪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犹太民族并非以国家形态而存在,而是通过固守民族传统与保持犹太人身份认同的方式顽强地寄居在各国当中。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犹太人问题一直是西方世界的焦点问题之一,二战中的惨痛经历更是将犹太民族推向了世界的中心。
当今的西方世界对于犹太人问题依然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因这一问题引发的冲突仍时有暴发。
诞生于西方、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没有回避犹太人问题,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主要学派的理论家在各个时期对这一问题的观点进行简要梳理与评述。
一、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犹太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就出生于一个犹太人家庭,但他却于1843年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一文对犹太人展开了批判。
在文中他批判了犹太民族“唯利是图”的本性。
马克思指出,犹太的世俗基础是实际需要,自私自利。
犹太的世俗偶像是做生意,他们的世俗上帝是金钱……在他们眼里,整个大地都是交易所;而且他们确认,在这块土地上,他们除了要比自己邻居富有而外,没有别的使命[1]。
也正因此,《论犹太人问题》一文长久以来被西方社会中的部分人群看作是反犹主义的檄文,马克思本人也因此被自己族群当中的部分人所诟病。
然而,本文的写作目的并非仅仅在于批判犹太民族性中的贪婪因素,写作本文的前提是因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鲍威尔早先发表了两部作品《犹太人问题》及《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在这两本书中鲍威尔一如青年黑格尔派的一贯主张,将犹太人的解放问题归结为纯粹的宗教问题、纯粹的精神领域问题,认为一切人,包括犹太人只需通过放弃宗教信仰的方式即可获得真正的解放。
马克思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全面批判,在文中他首先区分了犹太问题在欧美各国的不同发展状况,他指出,在德国,犹太问题是神学问题;在立宪的法国,犹太问题是个宪政问题,是个政治解放不彻底的问题;只有在北美合众国,犹太问题才失去了神学的意义,成了真正的世俗问题。
古希伯来文学
古希伯来文学希伯来文学,是犹太人之创作,迄今至少有3000年光辉灿烂的历史。
希伯来文学的开山之作当为公元前1000多年犹太民族智慧结晶的《希伯来圣经》。
犹太民族为人类贡献的《圣经》,它对于犹太民族来说,是其“散而不散”的根本大法。
《圣经》对于整个人类世界来说,分别孕育出当今世界十大宗教中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和心理,改变着人类的现实存在。
犹太教堂张和清拍摄《旧约》是古代文化中的瑰宝。
作为精神产品,积存着创造者的信仰、理想、伦理、审美等观念的基本构成因素。
如果将《旧约》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进行比较,那么,希伯来与希腊两民族在审美观念上的差异之处便能形象地表现出来。
无论是犹太,还是希腊,两个民族在古代就开始崇信天神,但这种趋同性是与差异性是同时并存的。
希伯来民族心中的上帝太具民族特色了。
在《旧约》中,美因与神意相连,融合了摆脱罪孽、救赎苦难、施行公义的要求,具有很强的精神内涵,宣扬一种在人的审美活动之上还有一种更神圣的美,这就是上帝的创造之美、至高之美、至能之美。
《创世记》开篇就写道:“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而黑暗,上帝是灵运行在水面上。
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这就是犹太人心目中最崇高、最伟大之美。
《圣经·旧约》实际上是一部有关犹太人早期生活的百科全书,它完整地展示了犹太民族的发展史,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犹太人民广阔的生活画面,详尽地记载了他们在各个领域的杰出成就,深刻地反映了他们的道德观、价值观,为了解和研究古代犹太人社会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历史资料。
《旧约》作为犹太教的宗教“正典”已为世人公认。
《旧约》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它几乎运用了所有的文学创作形式,如:神话、传说、史诗、史传、小说、寓言、散文、戏剧、谚语、格言、宗教诗、抒怀诗、智慧文学、先知文学、启示文学等不同的文学类别,并独创了先知文学和启示文学,为繁花似锦的世界文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神话与传说以上帝创世造人、伊甸园中亚当与夏娃的诞生与被逐、全球洪水与诺亚方舟保全人类和生命为代表。
犹太人口迁徙资料
公元70年,古罗马大军占领耶路撒冷,摧毁犹太教圣殿。
公元135年,犹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由此开始了持续1800多年的漂泊生涯。
从被逐出故土那天起,犹太人就没有忘记过重返故园。
19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大规模反犹太主义浪潮,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潮和运动也由此相应兴起。
1881年,俄籍犹太医生平斯克尔出版了《自我解放》一书,提出了建立犹太民族国家的想法。
该书被认为是犹太复国主义的发端。
1896年,匈牙利犹太律师赫茨尔又出版了《犹太国》一书,完整地提出了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想。
针对当时欧洲到处可以听到的“犹太人滚出去”的口号,他这样写道:“我现在要以最简单的形式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要…出去‟吗?到哪里去呢?”“应该把地球的某一部分的主权授予我们,其面积足以满足一个民族的正常需要;其余的事情将由我们自己来做。
”赫茨尔的著作在犹太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这个民族家园究竟建在何处,犹太人内部也有过分歧。
他们设想过在南非和阿根廷,还认真考虑过乌干达,并为之进行过投票。
直到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才将其最终定在犹太人心目中的文化根——巴勒斯坦。
这次大会提出,犹太人应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
与此同时,“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成立并开始活动。
他们组织犹太人向许多世纪以来阿拉伯人聚居的巴勒斯坦移民,并成立了“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
这次大会召开的1897年,被认为是犹太人将自己的家园梦想开始付诸实践的一年,也被认为是巴以争端的开始之年。
从《贝尔福宣言》到《巴勒斯坦白皮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被英军占领,战后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
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写信给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罗斯查尔德,声称“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国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
此信后被称为《贝尔福宣言》。
开封犹太人档案文献概述
科技信息2009年第1期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犹太人在古代开封留下了不少文献资料,有碑文、著作、谱牒、辑录等等,是研究开封犹太人的主要文献资料,笔者经过潜心研究,先将有关古代开封犹太人文献概述如下:一、开封犹太人所立石碑及碑文弘治、正德、康熙二年和康熙十八年碑是目前开封犹太人重要的文献资料。
(1)“弘治碑”,系开封犹太人于1489年重建开封犹太会堂时所立。
碑文对犹太教史及教义进行了扼要概括,是证明开封犹太人存在的最早史料,价值极高,石碑今存开封历史博物馆。
碑文内容详见陈垣《开封一赐乐业教考》[1]。
(2)“正德碑”,系开封犹太人于1512年重建开封犹太会堂时所立。
碑文内容在总体上与1489年碑文同,在对犹太教的源流和伦理道德叙述方面更为详实。
石碑今存开封历史博物馆。
碑文内容详见陈垣《开封一赐乐业教考》[2]。
(3)“康熙二年碑”,系开封犹太人重建开封犹太会堂于1663年立。
碑文除对犹太教教义教规的表述外,对1642年开封洪水事件及其影响有所记录,有助于了解此时的犹太人社团情况。
该碑背面刻有“碑阴题名”,主要记录对建寺有贡献者名单和业绩,所列名单有助于人们了解开封犹太人员组成、职业以及从中国地方志中辨认开封犹太人。
此碑在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孟正气神父访汴时尚存。
石碑今已佚,碑文存,内容详见陈垣《开封一赐乐业教考》。
[3](4)康熙十八年碑,亦称“祠堂疏古碑记”,碑题为“清真寺赵氏建坊并开基源流序”,系开封犹太人赵氏家族于1679年所立。
石碑于1912年圣公会购得挑筋寺遗址后,在寺南边赵家的后墙中发现的。
碑文内容已残缺不全,对赵氏家族有较多记载。
今存开封历史博物馆。
二、牒谱、楹联、匾额、信件、著作1.牒谱(1)中文———希伯来文中国犹太七姓《登记册》,清初开封犹太人撰写。
此册先存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希伯来联合大学图书馆。
(2)《石氏家谱》。
摩西英文简介生平个人资料
摩西英文简介生平个人资料摩西,是公元前13世纪时犹太人的民族领袖。
史学界认为他是犹太教(Judaism)的创始者。
在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巴哈伊信仰等宗教里都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先知。
按照以色列人的传承,摩西五经便是由其所著。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摩西英文简介,供大家参阅!摩西简介Moses (Hebrew: הֶׁשמ) was the nation leader of the Jewish people in the 13th century BC. The historian thinks he is the founder of Judaism. In the religion of Judaism, Christianity, Islam and Bahá'í, are considered to be extremely important prophets. According to the inheritance of the children of Israel, the five tribes of Moses were made by them.And it came to pass in the records of the LORD, that Moses was led by the LORD, and led the enslaved Hebrews to flee from ancient Egypt, to a rich land: the land of Canaan. After 40 years of hard journey, he died when he was about to reach his destination.Under the leadership of Moses, the Hebrews were freed from the tragic life of enslavement, learned to observe the Ten Commandments, and became the first nation in history to respect the monotheistic religion.摩西人物生平Moses (Moses; Hebrew: הֶׁשמ; Arabic: ىسوم). The Catholic Church called Moses, Islam called Moussa, whose name in Hebrew means: pull up from the water. Because at that time Moses was only a baby, was packed in the basket, Pharaoh's daughter saved Moses from the water and took the name for him.The princess saved Moses and raised Moses as his son.Moses grew up and killed a soldier who had beaten the Jews, and in order to avoid the killing of Pharaoh, Moses came to Midian and married to the priest's daughter, Zippola, to have two sons, The On the same day, Moses was inspired by God, returned to Egypt, and led the Jews living in Egypt as slaves, leaving there to return to God's milk and honey - TheJudaism believes that Moses is the greatest of the prophets. He is the highest leader of the Jews, he is a warrior, a politician, a poet, a moralist, a historian, a Hebrew legislator. According to the Bible, he had personally talked to God, inspired by his revelation, leading the Hebrew nation from Egypt to the promised land of God - the Palestinian (PALESTINE) (ancient called the Canaan), to liberate their slave life. According to the Bible. And he led the Hebrews through the Red Sea, and God separated the waters from the waters, and exposed the waters of the waters, and the waters made their walls around them. The Hebrews cross the sea.When the Egyptian soldiers hijacked the Red Sea, God brought the sea together and drowned the pursuers pursuing them, so that they could escape.On Mount Sinai, he received the scriptures of the Ten Commandments written by God and taught the Hebrews of commandments, judgments and statut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abernacle. The commandments that were promulgated were the Moses Ten Commandments. (Exodus 19-40) The Hebrews continued to complain because they were not satisfied, causing God to punish them for 40 years in the wilderness until all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Egyptians died and led them into the Promised Land - Canaan. (Numbers 14) Moses was angry with the grievances of the people in the wilderness of the Hebrews for 40 years, and did not follow thewill of God, "commanded" the rock to take water, but with the stones, Be ruled by him and Aaron "because you do not believe me, and do not sanctify me in the sight of the children of Israel, so that you will not receive this congregation into the land which I have given them." (Numbers 20)At the time of the garrison of Moab, Mos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mmandment of God, led the Israelites to retaliate against the Midian who had deceived them, and God made Moses on the Mount of the Sea, and in the mountains God had given Moses a place where he was promised, but he could not enter The (Numbers 21)After looking at the promised land, Moses died in the mountains. God himself buried him in the valley of the land of Moab, and in the valley of Beer, and so far no man knew his tomb.Moses died when he was 120 years old. Eyes are not dim, the spirit did not decline. And the children of Israel cried for Moses in the plain of Moab for 30 days, and the day of mourning for Moses was full.Then there was no rise of the prophet in Moses in Israel; he was known to the Lord's face to face. And the LORD sent him in the land of Egypt to Pharaoh and all his servants, and all his land, and carried all the signs and wonders of all the mighty things, and all the mighty things that were in the sight of all the people of Israel.Moses led the Israelites to fight five times, and every time they followed the command of God to prevail! They faced the Amalekites, the Canaanites, the Ammonites 2, and the five king of Midian, who challenged them. (Exodus 17: 8-4; Numbers 21: 1-3; 21-23; 31; Deuteronomy 3: 1-11; 2: 24-37)The Old Testament refers to Moses about 767 times, and theNew Testament refers to Moses 79 times. It is seen that Moses was an important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the Israelites and admired for the Jews.He is a great figure in history, leading a group of slaves, under an unimaginable dilemma, to mold them into a nation that affects and changes the course of human history as a whole.Moses, on the way that he led the Israelites to Canaan, experienced the challenge of being led by the tribe and sister Miriam and brother Aaron, and finally led the Israelites under the approval of God. (Numbers 12; 16)The most prestigious period of Moses was probably the thirteenth century BC, because it wa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Pharaoh Rameses II died in 1237 BC in the Bible. After 847, Muhammad thought that Moses was the true prophet. With the spread of Islam, Moses in the entire Islamic world (even including Egypt) became a respected figure.Five hundred years after the year, his fame and prestige came with Christianity in many parts of Europe. Moses was still revered by the believers, Christians, Muslims, and even by many atheists, three thousand years after his death.Inherited him as the leader of the son of Joshua.Moses was unable to enter the land of Canaan in his lifetime, but he was able to enter the land of Canaan after his death. Jesus Christ changed his face and glowed in the Great Boulder, showing the appearance of God. Then the prophet Moses and Elijah appeared on his side, and Jesus spoke to them. (Matthew 17: 1-9, Mark 9: 2-8, Luke 9: 28-36; 1 Peter 1: 16-18).摩西以色列人居住埃及的始末The story of Moses began in Jacob, and he was famine in the land of Canaan, and came to Egypt with his sons and his family.The family lived under the invitation of Joseph (the youngest son of Jacob in Egypt as the prime minister) and the Pharaoh's presence, where he lived in a place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Egypt, where they lived for 430 years (twelve forty) The During this period, the number of their people grew rapidly, full of sly (out of a 7).摩西的生平事迹In the life of Mos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each period is forty years.The first period was in EgyptThe second period was in the wilderness of the Midian ShepherdThe third period is the election of God, leading the people of Israel out of Egypt, the Red Sea, the wilderness.。
二次世界大战中犹太人的迫害
德文三490210603盧櫻文二次世界大戰中猶太人的迫害二次大戰中猶太人的大屠殺一直以來都是社會的焦點,即便已過了如此長久的時間,但有關猶太迫害的電影一直能引起社會大眾的注目,而同時大家心中一定也常常冒出這樣的疑問:為何當時的德國人是如此的痛恨猶太人?對猶太人的迫害其實不僅僅是德國,從歷史中我們可以了解對猶太人的反對其實要追溯到宗教層面來看待即-猶太教與基督教的爭執。
在猶太人所信奉的舊約中,認為猶太人是上帝的唯一選民;然而在新約聖經中則認為人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且強調著是猶太人殺害了耶穌。
在耶穌的時代裡,羅馬帝國的擴張對受到奴役的民眾而言,耶穌所宣揚的平等、博愛、信奉一神教的宗教成了他們精神上的慰藉。
之後新約中所提到的-由於猶太人的背叛、出賣耶穌,使耶穌慘遭酷刑而死,更是使猶太人一直受到歧視迫害的原因之一。
在16世紀時的馬丁路德更是排斥猶太人,譬如搗毀猶太教堂、住房、沒收經書……..等。
而就德國而言為何會如此痛恨猶太人,除了宗教因素之外,可追溯到中世紀晚期以來國際地位的示微。
中世紀晚期,當英、法已成為統一的民族國家而崛起於歐洲時,德國仍是分裂狀態,之後的拿破崙征服德意志聯邦。
後來雖有卑斯曼的統一,但在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仍是一個被限制的國度。
在這種情況下所造就的是-滋生了「日耳曼民族優秀,是主宰世界的民族」的種族主義思想。
譬如當普魯士被拿破崙打敗時,德国思想家菲希特在柏林大學發表了具有强烈種族主義精神的《告日耳曼民族書》,高唱日耳曼民族的偉大以激起民眾的奮起:“他們的語言是最纯的,與眾不同的。
只有在他們的影響下,歷史才能展開一個新的纪元。
”之後的黑格爾,也因企盼德国的统一、崛起而揭起日耳曼民族優秀的旗幟:“德国的時辰將會到來,它的使命將是振興世界。
”而與這種種族主義相對的就是非日耳曼民族,特別是猶太人。
菲希特在他的《告日耳曼民族書》中就說:“拉丁民族--特别是法國人--和猶太人是腐朽種族。
”而這些種族主義則是強烈的刺激著德國人民而逐漸形成一種社會性的思想。
从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案看斯大林时期苏联犹太人的命运
从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案看斯大林时期苏联犹太人的命运内容摘要:二战时期,苏联成立的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在动员苏联以及世界其他各地的犹太人同德国法西斯斗争的过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战后初期,随着它存在的主要使命的终结和国际局势的变化,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被苏联政府抠上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而遭取缔。
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人和积极分子被处决,造成了苏联历史上的一大冤案。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大俄罗斯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苏联犹太人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和悲惨处境。
关键词: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民族主义、民族同化公元前罗马帝国占领了巴基斯坦后,犹太人被迫四处流散,其中的+一部分到达了今天的俄罗斯。
但是,历史上俄罗斯国内的反犹浪潮不断,即使是在苏联时期,由于政府在民族政策上的严重失误,苏联犹太人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苏联政府和领导人始终把犹太人视为潜在的不忠诚的对象,但也是一笔随时可以动用的“政治资源”,一旦政策失误和国际国内局势变化,他们也就成了“替罪羊”,二战时期成立的犹太人法西斯委员会就是很好的例证。
这样一个在二战时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反法西斯斗争的最后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的组织,在战后初期即被扣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而遭到取缔,其主要成员以叛国罪的罪名处死。
本文试图通过对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成立后的一些活动、它案发的原因的探究,以此从一个侧面来说明斯大林时期苏联犹太人的历史命运(一)1940年,世界第二次大战爆发,许多欧洲国家和人民遭到了德国法西斯的奴役和屠杀,希特勒灭绝犹太民族的计划更使散居欧洲各国的犹太人遭受了灭顶之灾,整个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问题,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战争初期,由于苏联方面准备不足和军事指挥错误等一系列的原因,苏军节节败退,大片领土被德军攻占,这些土地上的人民尤其是犹太人也惨遭德军铁蹄的蹂躏。
在这种危急关头,苏联人民很快动员起来,以其全部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反法西斯斗争中去。
论犹太人问题 优质课件
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德国思想家
正在火热讨论中。。。
真的太深奥了。。。。。。
翟文斌:整个社会必须摒弃宗教和神学思维的舒服,达到政治解放, 才能解决犹太人问题。
秦暾:要达到政治解放就要从根本上对人类进行思想解放,就必须 对社会制度和宗教社会关系进行颠覆即进行改革与革命。
• 政治从宗教解放(宗教不再是政治手段, 国家不以之为基础也能完备,宗教可不废 除)
• 人类从宗教解放(宗教废除)
鲍威尔观点
• 批判宗教,犹太人问题是其本身宗教狭隘 性问题。
只针对基督教国家而非一般国家,显然他将宗教问题和 基督教国家的宗教问题,也就是人类解放与政治解放混 为一谈。
101组组长:韩谦
• 3、 历史上,犹太人曾面对多次毁灭性的灾难和 逼害。犹太人由于两千多年一直分散在世界各地, 语言、文字已经分化,只是靠着统一的宗教维系 其单一的民族性。由于犹太教徒认为救世主尚未 来临,不承认耶稣基督是救世主,这是一直受到 基督教世界歧视和迫害的一个原因。但已故天主 教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已承认曾对抗犹太教徒, 造成了他们承受苦难的历史。
傅成:犹太人解放问题,不是单纯的人获得自由,享有平等的权利, 它是牵扯到政治解放与人类的解放,即马克思所谓的共产主义,社 会主义制度,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和彻底性。
黄晶磊:宗教并不是犹太人问题的原因,关键是,宗教与政治的一 体化,使得宗教成为世俗目的的工具。而事实上,宗教的本来用意 也不是成为政治工具,于是不符合政治要求的犹太教遭到排挤。
其实,宗教精神就是人类精神某一发 展阶段的非世俗形式。
犹太人解放
• 鲍威尔认为不应该解放犹太人。 • 犹太人会以犹太人的方式对待基督教国家,而
关于犹太人的几个历史常识
关于犹太人的几个历史常识11月14日至21日,持续8天的“防务之柱”行动,再次将“巴以问题”推到了世界舆论的聚光灯下。
同时也吸引了我们对“以色列”、“犹太人”、“反犹主义”、“屠犹事件”以及贯穿于整个以色列国家史(亦即整个“巴以问题”史)的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等等相关问题的兴趣。
评论新闻事件而对其历史背景一无所知,无异于瞎子摸象。
诚实地学习历史,是获知世界真相的起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一些原本属于历史常识、今天却罕为人知的知识,择其要发表出来,供广大关注巴以问题的朋友们分享。
本文是一篇学习笔记,只着眼于几个历史问题的产生根源、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而对现实中的巴以国际争端以及穆斯林、犹太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作评论。
本文所涉几个历史问题关系巴以问题的根本,远非一篇短文所能面面俱到。
因此文中不作背景复述,只就相关问题提供资料索引。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根据文末所列参考书目,作认真的深入探究。
犹太人不是一个民族“犹太人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犹太人是一个智慧的民族”、“犹太人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这是今天世界的常识,也是几乎一切媒体报道或评论犹太人相关事件的熟练句式。
没有人不承认犹太人古老、智慧、多灾多难……抛开这种经年累月刻意强调的宣传策略所蕴含的意图,以及它与“犹太人是上帝的优选民”理论、层出不穷的“犹太人智慧”一类小册子之间的默契不谈,这一宣传中所包含的一个根本性错误是:犹太人不是一个民族。
承认犹太人“古老,智慧,多灾多难……”是因为我们把犹太人视作人类的平等一员,视作人类大家庭中的同胞兄弟--如同中国人,如同阿拉伯人,如同美国白人和印第安人、包括被称之为“桑博”的印第安人和美洲黑奴混血人种。
我们绝不认为犹太人比其他人类种群更愚昧、低劣、下贱,我们也绝不认为犹太人比其他人类更智慧、优越、高等。
就精神品级而言,我们认为:人类的差别只存在于道德表现,而绝不存在于人格和天赋权利方面。
即便在道德上一部分人类优越于一部分人类,也绝不是以民族、宗教、人种、地域这样的群属概念来笼统区分,而只存在于个体人类的比较。
犹太人与中国
犹太人与中国【摘要】:全文分前言和六章及后记,文后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和资料来源。
在前言部分,作者主要介绍选择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并从理论上概述了本文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及其学术价值。
在第一章(引论)里,作者对古代来华犹太人和开封犹太社团作了一个简要的考察,为转入正题——研究1840年后来华犹太人及中犹关系提供了历史背景和基础。
考察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古代犹太人来华时间及在华聚居地;开封犹太人来自何方;开封犹太社团的兴盛及其逐渐儒化;开封犹太社团的衰落和开封犹太人的同化;导致开封犹太社团同化的本质性原因。
第二章开始研究1840年后来华犹太人,首先探讨他们为什么及怎样来华,他们来华后各地犹太社团(聚居地)的形成。
作者将1840年后犹太人来华的历程分为三次高潮,即19世纪下半叶塞法迪犹商来华经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犹太人来华谋生,及20世纪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初欧洲犹太难民来华避难。
塞法迪犹商集团在香港上海的兴起促进了港、沪两地犹太社团的形成,俄国犹太人为逃避反犹恶潮来华谋生导致了哈尔滨、天津两地犹太社团及东北、内蒙、华北若干犹太人聚居地的形成。
作者对从纳粹统治下的欧洲亡命来华的犹太难民这一特殊群体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着重考察了以下几个问题:犹太难民避居上海的远因近因;犹太难民来上海的路线、时间、人数和安置情况;纳粹试图屠杀上海犹太人的“梅辛格计划”和日本占领军强制犹太难民迁入的“无国籍难民隔离区”;上海犹太难民社区的各方面状况;犹太难民能够在上海幸存下来的原因。
第三章对上海犹太社团进行了专题研究,因为上海犹太社团由塞法迪犹太人、俄国犹太人和欧洲犹太难民三部分组成,是中国境内最大且最具代表性的犹太社团,通过对该社团的剖析可找到诸多共性因素。
从经济角度主要考察了上海犹商集团,分七个方面:进出口贸易、房地产经营、金融业、工业、运输仓储和公用事业、商业和娱乐业、对上海的影响及对全中国的辐射作用。
政治方面主要研究上海犹太人中的锡安主义运动及上海犹太人与中国政治的关系,关于上海犹太人积极参与反法西斯斗争的内容则放入第四章进行研究。
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原因
希特勒是个极端的种族主义者和反犹主义者。
他在《我的奋斗》中写道:“雅利安人的最大对立面就是犹太人。
”他把犹太人看作是世界的敌人,一切邪恶事物的根源,一切灾祸的根子,人类生活秩序的破坏者。
这些观点成了希特勒后来屠杀数百万犹太人,企图灭绝犹太人的理论依据。
究其原因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透视:1、历史的原由。
在历史上,欧洲人对犹太人持有成见。
为了阐明问题,有必要对犹太民族的历史作一个简单的机关的回顾。
犹太人的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莱人,公元前,他们的祖先曾聚居生活在阿拉伯马勒斯坦土地上。
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攻占巴基斯坦后,犹太人举行过多次大规模反抗罗马占领者的起义,但都遭到了罗马统治者的血腥镇压。
到公元135年的犹太人起义再义惨遭失败为止,在这1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罗马统治者屠杀了百万犹太人,最后把还把余者全部赶出马勒斯坦土地,使他们流散到西欧完全处于落后的小生产的农牧社会,土地被人们视为最珍贵的财富,商业则是人们鄙视的行业。
犹太人逃往西欧后,当地的封建主们非常歧视他们,不许他们占有土地,只许他们经营商业。
不知是历史过错教育了他们,还是生死磨难砥砺了他们,或者说这本来就是历史赋予的机遇,总之,由这一切所构成的历史集合体,铸就了犹太人的特质,使得他们聪明起来,坚强起来。
他们不仅在困境中顽强地繁衍生息,而且逐渐地富有了。
公元13至15世纪,欧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当地新兴资产阶级同那些经商致富的新兴的犹太人资本家们,产生了利益冲突,噩运再次降临到犹太人的头上。
现实利益的冲突加上宗教信仰的差异,大批犹太人被迫流往东欧及美洲各国,开始了历史上的犹太人第二次逃亡。
不幸的是,这种反对犹太人的意识,居然演变成了一种文化沉淀,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一直“遗传”到现代。
尤其是进入本世纪后的德及奥民族,反犹情绪与日俱增,希特勒及其追随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宗教的情结。
基督教是世界上流传最广、信教人数最多的宗教。
在欧洲,特别是西欧,人们普遍信仰基督耶稣。
世界古代文明——希伯来文明(学习资料)
世界古代文明——希伯来文明希伯来人原来是闪族的一支。
闪族起源于阿拉伯沙漠的南部,起初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
他们曾三次大规模地向漠北迁移,进入有名的新月沃地。
就在这三次大北征中,吸收了这个人类文明摇篮的各种文化,酿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希伯来文化。
希伯来人,犹太人正名,希伯来人是古犹太人或古以色列人的称呼。
希伯来民族是一个小小的奇特的民族。
论疆域,只有我国最小的省份——海南省那么大;但论文化,却和我国一样有着悠久的文化史。
他们有流传下来的古代宝贵的文库《圣经》,与中国、印度、希腊的名著并列为影响最深远的四大古文库之一。
1、简介希伯来文明诞生于今天被称为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在古代这块地方称为迦南。
希伯来人是当今犹太人的祖先。
不过,在古代世界中,政治上希伯来人扮演了相对不太重要的角色,它的文明也没有埃及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那么显赫。
然而,约在公元前1200至400年间,希伯来人创立了一种宗教――犹太教,犹太教对于早期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
人们把希伯来文明作为西欧文明的来源之一。
犹太人至今仍在世界各地起着重要的作用。
直至今日犹太人问题仍然是世界事务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因此,希伯来人在历史上具有的异乎寻常的重要性。
希伯来人就是古代犹太人。
他们的祖宗约在公元前2000年时,从幼发拉底河流域游牧到了迦南地区(今巴勒斯坦),当地人叫他们“哈比鲁人”,意思是从大河那边来的人;后来以一音之转而为希伯来人。
公元前1000年左右,他们有自称“以色列人”,因为相传他们的族祖雅各被神赐名为以色列。
传说雅各曾于夜间和天使摔跤,直到天亮,天使叫他改名以色列。
他的后代生齿日繁,在巴勒斯坦形成两个部落联盟,北方的叫以色列,人数较多,地盘也较大而肥沃;南方的叫犹大,人数少而土地跷确。
大约在统一时期,犹大部落的大卫为王,征服了各部落,成立了统一的王国,国势空前强盛,文化繁荣。
但在他的儿子所罗门死后王国分裂为二:北国以色列,南国犹大,先后亡于亚述和新巴比伦,国人或被俘虏,或流亡异国。
犹太人分遗产故事中的博弈原理 管理资料
犹太人分遗产故事中的博弈原理管理资料一个流传千年的犹太人分遗产的故事,结果看似矛盾却存在着一个贯穿始终的分配原那么,古代犹太人中,精通律法的文士们被称作“拉比”,拉比们不仅研究犹太教律法,而且担任民事法庭的法官,进行民事案件的裁决。
犹太教法典《塔木德》时代(公元1~6世纪),拉比们就已经具备了出色的博弈论知识。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奥曼在198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从一个小故事揭示了古代犹太人解决公平问题的智慧。
《塔木德·妇女部·婚书卷》假设有人娶了3个妻子后死亡,这个妻子的婚书(所规定的婚姻中止补偿)为1玛内(等于100组兹),那个妻子的为200组兹,另一个妻子的为300组兹,而那里只有1玛内,那么由她们平分;假设那里有200组兹,那么1玛内者取50组兹,200组兹与300组兹者各取3个金第纳尔(1金第纳尔等于25组兹);假设那里有300组兹,那么1玛内者取50组兹,200组兹者取1玛内,300组兹者取6个金第纳尔。
同样,假设3个人在同一钱袋内放了钱(合伙做生意),无论是亏损还是赢利,都照此分配。
神秘的“婚书”“婚书”是古代犹太男子在结婚时给妻子的凭信,上边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万一婚姻中止(死亡或离婚),丈夫将赔偿妻子多少钱。
《塔木德·妇女部·婚书卷》第十章第四节中记载了一场财产纠纷。
在这个案例中,一名富翁在婚书中向他的3位妻子许诺他死后将给大老婆100块金币,二老婆200块金币,小老婆300块金币(为简单起见,钱币都改换成金币)。
可是等他死后人们清算遗产的时候,发现这名富翁撒谎了,他的财产不够600块,只有100块、200块或者300块,那么,这时候他的3位妻子各应该分多少金币?拉比们规定的财产分配方案(简称“塔木德方案”)见表1。
按照通常逻辑,这个表格显然存在严重的问题。
因为这3个人应得遗产的比例为1∶2∶3,而在拉比们的裁决中,只有在遗产数为300块金币的情况下这一比例才成立。
Rothschild家族编年史
Rothschil d家族编年史前言Rothschild家族控制这个世界已经很长时间了,他们所触及的事物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下面的内容足可以做证明。
不管怎么样,在你读下面的活动时间记事表前,可以看一下下面这些毫无价值的关于Rothschild家族的简单介绍,他们可不是他们向对外宣布的那么简单。
Rothschild家族称自己是犹太人,其实他们是Khazars人。
他们来自于一个叫做Khazaria 的国家,这个国家位于黑海和里海之间,也就是现在的格鲁吉亚。
Rothschild家族声称自己是犹太人,是因为公元740年,Khazars人在国王的统治之下,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信仰,而信奉犹太教。
但是,当然,这里不包括将他们血脉里的亚洲蒙古血统改变为犹太血统。
你会发现,今天的世界上,大概有90%的Khazars人都会告诉你,他们其实是犹太人,或者他们会说,自己是德系犹太人(Ashkenazi Jews)。
这些人知道他们在欺骗这个世界,甚至说,以色列是他们的出生地,其实他们生在离以色列大概800英里的格鲁吉亚。
那么好吧,下次你听到以色列总理低声说到所谓的犹太人迫害,想想,每个以色列总理其实都是德系犹太人(Ashkenazi Jews)。
所以,当所有这些总理们拍西方国家的马屁,要重建犹太人的家园,他们明显是在欺骗大家。
他们从来就不属于那片地区,但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才称自己为德系犹太人(Ashkenazi Jews)。
《揭露》(Bookof Revelation)这本书中,第2章,第9节,陈述了这些德系犹太人(AshkenaziJews):“我知道你们的劳动、苦难和贫困,(尽管你们现在很富有),而且我还知道,你们亵渎自己祖先,那些声称自己是犹太人的人,其实不是犹太人,你们是撒旦一会(Synagogueof Satan)的人。
”世界上最富有的血脉,毫无例外,都是德系犹太人(AshkenaziJews),而且都来自于Rothschild家族。
3二战中德国的犹太人-文档资料
• 1941年12月,德国在波兰兴建了六个杀人 的集中营,当中的地点包括了著名的奥斯 威辛和特雷布林卡。德国选择这些地点是 因为它们都是铁路的交汇点,以及它们并 非重要的军事地点,因此德国可以秘密地 进行这个杀人计划盟军发现的废弃齐克隆B 罐子于1942年1月20日举行的万湖会议落实 了“犹太人问题最终解决方案”后,纳粹 德国开始用这些集中营屠杀犹太人。
• 德国在1939年9月底吞并波兰后,就将其国 及奥地利的犹太人迁徙到“普通政府” (波兰的内陆的地区)内的“犹太人强制 性居住区”。当中,最大规模的强制性居 住区位于波兰首都华沙。德国政府立令, 要求居于在华沙的犹太人于1940年11月15 日前搬迁到被指定为地区,并其后密封整 个地区。继德国占领低地国家、法国、波 罗的海国家和南斯拉夫等地区,更多犹太 人处在纳粹德国的控制范围内。
随着歧视性的纽伦堡法令的实施,通过种族歧视, 种族鉴定,种族隔离,德国犹太人的公民权丧失殆尽, 德国境内的犹太人受到了有组织的清理,排除,驱逐 乃至屠杀。 截至1938年,犹太人已禁止从事大多数专业。 1938年11月9日,纳粹党发动了一个反犹太集会,称 为“水晶之夜”。 这一夜,在德国人聚居的城镇,街上一片废墟,犹太 会堂被付之一炬,犹太人的住宅和店铺被洗劫一空, 许多犹太 男女老少在逃离火窟时被杀害。11月12日, 海德里希称,遭到洗劫的店铺不少于7500家。之后还 签署法令,向所有犹太社团征收10亿马克的罚款,命 令犹太人偿付这次骚乱的一切损失,即扣住他们应得 的赔偿金不给他们。禁止他们开设零售商店,邮购商 店或经济商行,禁独立从事任何交易等。这样几乎把 犹太人逼到了绝路,要么苟延残喘, 要么移居国外,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 德国纳粹党于1933年开始执政后,推出了一连串 的反犹太措施,包括于同年解雇所有犹太裔公务 员。 • 其后,德国政府于1935年推出《纽伦堡规 定,只有具有日耳曼血统的或属于日耳曼血统的 国民才是帝国公民。后补充法明确规定“犹太人 不得成为德国公民,不得行使选举权,不得担任 公职”。并将犹太人的定义定为拥有一名犹太裔 祖父母的人士,并剥夺了犹太人的德国国民身分 及公民权利。德国并其后推出更严厉的措施,包 括禁止德国人与犹太人发生性行为。
土耳其犹太人与犹太教_黄陵渝
1324 年, 奥斯曼人征服了布尔萨后, 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受拜占庭 王朝压迫的犹太人社团。犹太人把奥斯曼人当 做 救世主来欢迎, 因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对他们 比拜占 庭王朝的 统治者 要仁慈 得多。苏 丹奥汗 ( Orhan) 批 准他们 建 造起 / 生命之树犹太教会堂0 ( Etz ha Hayyim) , 它 一 直 使用 到 20 世 纪 30 年 代。14 世 纪 初, 奥 斯曼 人 在 埃迪 尔 内 ( Edirne) 建立了都城。奥斯曼帝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基于伊斯兰教 法, 承认犹太 教徒和基 督教徒 为 / 米里 特0 ( millet) , 即具有宗教信仰的单一民族, 给其社团以超乎寻常的法律自治。这种宽容的米里特制度使许多犹太人, 包括卡拉派 从 受迫害的西欧逃到奥斯曼帝国。此外, 1376 年 被匈牙 利驱逐的 犹太人, 1394 年遭查 理五世驱 逐的法 国犹太 人, 15 世 纪初被西西里群岛驱逐的犹太人, 都在奥斯曼帝国找到避难地。1420 年, 受威尼斯人控制的萨洛尼卡 ( Salonika) 犹太 人也逃到埃迪尔内。由于犹太人带来经济发展, 受到奥斯 曼帝国 统治者 的欢迎。事 实上, 从 15 世纪初 起, 奥斯曼 帝 国上层统治者一直积极鼓励犹太人来此定居。当 / 征服 者0 穆罕默德 二世 ( Mehmet II) 于 1453 年 征服君士坦 丁堡时, 他受到一个长期受拜占庭王朝压迫的犹太人社团的热烈欢迎。他向所有犹太人颁布了一道布告, 允许他 们过上美好 的 生活。1455 年后, 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强 令一些 犹太人迁 居伊斯 坦布 尔。1470 年, 犹 太人被 路德 维希十 世 ( Ludvig X) 驱逐出巴伐利亚, 也在奥斯曼帝国找到避难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犹太人的资料特勒在其撰写的臭名昭著的《我的奋斗》一书,鼓吹反动种族论,主张德意志种族是最优秀的种族,应该夺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应该消灭犹太人和其他劣等民族,消灭共产主义。
(1)盛行于欧洲的反犹传统。
它从犹太人流落欧洲之初就开始了;在中世纪,主要是宗教上的反犹主义,它起源于基督徒对传说中犹太人杀害耶酥的仇恨情绪,这种宗教仇恨由于犹太教的排它性(只有犹太人才是耶和华惟一的选民,不信仰基督教义,不与异教徒通婚等)而愈加深重了。
进入近代前后,经济上的反犹主义强化,其借口是犹太人自古就依靠经商、放高利贷致富(其实正是传统基督教的守贫说教和禁止教徒从商,特别是放高利贷的规定才逼使犹太人为了生存而经营此道),敲骨吸髓地剥削基督教徒。
欧洲人高喊:“反犹主义是场经济战争。
”他们把工业革命以后所有的社会不平——工人失业、农民破产、甚至经济危机都嫁罪于犹太人。
从19世纪后期开始,种族反犹主义,即从种族差异上排除犹太人的思潮(胡说犹太人的民族本性就是贪财、好色、工于阴谋、制造混乱的,它不能改造,只能消灭)猖獗起来。
(2)德国法西斯的现实需要。
a.挑起种族战争,为未来无限繁衍的德意志民族寻求无限扩大的“生存空间”,而犹太人就是实施种族灭绝计划所选定的第一个猎物。
在希特勒看来,为了巩固对欧洲的占领,独霸世界,必须利用和激化民族、种族间的隔阂,驱使本民族投入一场消灭最孤立无助而又广泛分布、最不得人心而又封闭保守的犹太民族的战斗。
b.反对共产主义,镇压共产党和一切进步运动、强化政治和文化专制。
希特勒借口马克思是犹太人。
胡说布尔什维主义是犹太国际集团阴谋的产物,正是十月革命迫使一战结束,并更导致了德国的投降,它们应为凡尔赛条约给德国带来的屈辱及战后德国的危机和混乱承担罪责。
c.掠夺犹太人财富,充实纳粹国库。
在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犹太人拥有举足轻重的实力,特别是在贸易和金融信贷领域,德国也不例外。
为了强化法西斯的经济基础,纳粹以各种方式剥夺犹太人。
二战时期德国纳粹资料纳粹主义或国家社会主义指1933年至1945年间统治德国的独裁政治,即“第三帝国”。
尽管纳粹通常声明支持极权民族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形式(与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相反),但纳粹主义通常与法西斯主义有关联。
独裁者阿道夫·希特勒成为国家社会德国工人党,这一政党的领袖。
这一时期的德国也称为纳粹德国。
纳粹主义也称为国家社会主义。
纳粹主义的信徒称为纳粹。
当代德国已取缔纳粹主义,尽管有少量的残余份子仍在德国和其他国家活动,即新纳粹。
一些历史修正主义者仍然散布否认和淡化大屠杀及其他纳粹行径的宣传,并努力美化纳粹政权的政策和行为。
希特勒等人正是利用了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仇恨和经济危机爆发的绝佳时机,将民族主义演变为民族复仇主义,使纳粹主义得以形成。
德国纳粹主义首先把矛头指向国内的犹太人,宣称雅利安—北欧日耳曼人是上苍赋予了“主宰权力”的种族,而犹太人是劣等民族,应予淘汰和灭绝。
反犹主义得逞后,纳粹主义又主张世界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丛林,各民族必须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求胜,实行对外侵略扩张,将全世界引向战争和灾难。
纳粹主义是政治投机者可耻地偷换了社会主义的概念,操纵病态的民族主义,演变成的极端化、恶质化的民族主义。
纳粹主义自我标榜为“社会主义”,却与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背道而驰,主张通过对内独裁和对外侵略谋求发展,实质是极端野蛮的帝国主义、种族主义和恐怖主义,必会对人类文明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是上古时代许多部落的一种符咒,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腊、埃及、特洛伊等国的历史上均有出现,后来被古代的一些宗教所沿用。
最初人们把它看成是太阳或火的象征,以后普遍被作为吉祥的标志。
随着古代印度佛教的传播,“卍”字也传入中国。
这个字梵文读“室利踞蹉洛刹那”,意思是“吉祥海云相”,也就是呈现在大海云天之间的吉祥象征。
它被画在佛祖如来的胸部,被佛教徒认为是“瑞相”,能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千百色”。
中国佛教对“卍”字的翻译也不尽一致,北魏时期的一部经书把它译成“万”字,唐代玄奘等人将它译成“德”字,强调佛的功德无量,唐代女皇帝武则天又把它定为“万”字,意思是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
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右旋,—种是左旋(“卐”)。
佛家大多认为应以右旋为准,因为佛教以右旋为吉祥,佛家举行各种佛教仪式都是右旋进行的。
这个被佛教徒视为吉祥和功德的具有神秘色彩的符号,竟被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用来做了他的党旗标志。
当然这与佛教毫无关系。
希特勒亲自设计的党旗为红底白圆心,中间嵌一个黑色“卐”字。
希特勒对他们设计非常满意,认为“这是一个真正的象征”。
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说:“红色象征我们这个运动的社会意义,白色象征民族主义思想。
…字象征争取雅利安人胜利斗争的使命。
”后来,希特勒还为他的冲锋队员和党员设计了“字臂章和“卐”字锦旗。
二,纳粹主义,是德文“Nationalsozialismus”缩写“Nazismus”的音译,意译为“民族社会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希特勒等人提出的政治主张。
纳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宣扬种族优秀论,认为“优等种族”有权奴役甚至消灭“劣等种族”;强调一切领域的“领袖”原则,宣称“领袖”是国家整体意志的代表,国家权力应由其一人掌握;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力主以战争为手段夺取生存空间,建立世界霸权;反对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主义制度,恶毒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
纳粹主义萌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是德国内外矛盾尖锐的产物。
当时的德国面临承担战争责任和战争赔偿,以及迁出非德意志人居住地等问题,经济上陷入困境,民族感情遭受挫折。
希特勒等人正是利用了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仇恨和经济危机爆发的绝佳时机,将民族主义演变为民族复仇主义,使纳粹主义得以形成。
德国纳粹主义首先把矛头指向国内的犹太人,宣称雅利安—北欧日耳曼人是上苍赋予了“主宰权力”的种族,而犹太人是劣等民族,应予淘汰和灭绝。
反犹主义得逞后,纳粹主义又主张世界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丛林,各民族必须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求胜,实行对外侵略扩张,将全世界引向战争和灾难。
纳粹主义是政治投机者可耻地偷换了社会主义的概念,操纵病态的民族主义,演变成的极端化、恶质化的民族主义。
纳粹主义自我标榜为“社会主义”,却与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背道而驰,主张通过对内独裁和对外侵略谋求发展,实质是极端野蛮的帝国主义、种族主义和恐怖主义,必会对人类文明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安妮日记的写作背景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
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
在种族歧视和战争迫害的社会大环境中,藏匿且充满恐怖的密室生活,在她朴实流畅的笔下,深深地揪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
因此,《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安妮日记》的诞生,是安妮父亲——当时唯一幸存的人为了女儿的梦想而整理出版的一本传记,一经出版风靡全世界,六十年代,美国百老汇、好莱坞都以戏剧、电影的形式介绍了安妮和她的《安妮日记》。
该剧当年获得普利策奖,纽约评议家奖,戏剧舞台奖等,在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使不同国度的不同阶层的人为之动容,是她所表现出的令人不可思议的在精神、情感、理想等方面的巨大丰富与真实。
今天,我们再次触碰她,是因为她正好契合了我们现在生活所要面临的心理需求,时代是变了,但生活依然重现着历史。
记录片中当时的幸存者如是说:“在安妮日记中,安妮是如此的真实和形象,我觉得那日记每一个字都会磁铁般吸引着你”;“假如安妮知道自己出了名的话,她一定会很高兴的,我不知道她会不会用自己的生命来交换它”;“尽管她如此年轻她已经知道该怎样生活”……杰克伦敦的主要作品及简介杰克伦敦(Jack London)(1876年1月12日--1916年11月22日)美国著名作家。
代表作《野性的呼唤》,《马丁伊登》,《热爱生命》。
一生创作了19部中长篇小说,150多部短篇,三部戏剧,一部纪实文学和若干政论。
杰克·伦敦(马克·吐温,也许是我国读者最熟悉的两个美国作家了。
可是两个人的结局大不一样。
马克·吐温以七十五岁高龄病死在写作岗位上,实践了他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大的快乐”的信念。
杰克·伦敦却在四十岁壮年之时,吞服了大量吗啡,在自己豪华的大牧场中结束了一生。
杰克·伦敦的童年是很不幸的。
他是一个在旧金山出生的私生子,生父是一个占卜者。
后来,母亲嫁给已经有十一个孩子的约翰·伦敦,继父的境况也不好。
杰克·伦敦的童年在穷苦的日子中度过。
十一岁他就外出打零工谋生,十四岁到一家罐头厂做工,每天工作十小时,得到一元钱,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干了不多久,这个十四岁刚出头的孩子借了一些钱,买了一条小船,参加到偷袭私人牡蛎场的队伍中,希望用这种手段来改善穷困的处境。
偷袭中他被渔场巡逻队抓获,被罚做苦工。
不久,他放弃了“牡蛎海盗”的营生,当水手去远东。
航海生涯,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遍地的贫困、剥削和暴力,深深地印入杰克·伦敦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心灵中。
航海归来,境况并未好转。
1894年,十八岁的杰克·伦敦参加了“基林军”,这是当时由平民党人领导的向华盛顿“进军”的失业者组织的一部分。
这次“进军”的领导人考克西等在华盛顿以“践踏国会草坪”被捕,进军组织亦遭取缔。
杰克·伦敦在退出“进军”行列之后,又继续过流浪生活,监牢、警察局成了他常进常出的地方。
长年的流浪没有使杰克·伦敦丧失生活的信心,他强烈地追求知识,不甘于自暴自弃。
即使在飘泊无定、随时会以“流浪罪”被拘捕的困境中,书也总是他的伴侣。
1896年他二十岁时,甚至还考进了加州大学。
然而,大学的门毕竟不总是向穷困如杰克·伦敦这样的人敞开的。
1897年他就被迫退学,同姐夫一起去阿拉斯加淘金。
“黄金梦”又很快破灭,身染重病回家。
一条条的路走不通,一件件的事碰壁。
杰克·伦敦萌发了写作的愿望。
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有满腔的对穷苦人的同情,在二十三岁(1899年)时,他的第一篇小说《给猎人》发表了,二十四岁时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狼之子》。
在这些作品里,淘金工人的生活是杰克·伦敦心爱的题材。
杰克·伦敦的思想是混杂的。
他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也读过黑格尔、斯宾塞、达尔文和尼采的著作。
在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到他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脉搏。
1907年(时年三十一岁)写的《铁蹄》,指出美国资本主义有向极权主义转变的可能性,还对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消灭作了有预见性的警告。
我国已经有译本的《马丁·伊登》(1909年),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