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化类专业现代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以********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分析了自动化类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基于跨企业技术培训中心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从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实训条件、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阐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及实施方案。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自动化
高职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是加快学校内涵建设,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作为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院校,发挥行业办学优势,不断强化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性探索。基于跨企业技术培训中心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学院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基础上,引进国际职业标准,凝聚不同类型企业共识,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创新,对已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探索出了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问题
2014年,中国正式从整体上部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目前还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存在一些重要问题亟待解决。自动化类专业在探索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也不例外,主要存在以下困难。
(一)企业参与意愿不强
不论是德国还是英国的西方现代学徒制模式,起主导作用的主体是企业,这保证了现代学徒制的开展。虽然中国已经在财税政策上对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企业进行了补贴,但仍存在“校热企冷”现象,自动化类专业寻找合作企业相对更难一些。一方面,技术型企业对于高职生层次人才需求很少,自然参与度不高;另一方面,一些大型生产型企业虽然是高职自动化类专业人才需求的主力,但其企业岗位涉及技术技能点较为分散,且多关注企业生产,不愿意承担更多人才培养任务,对深度参与学徒培养的持保留态度,而一些中小型企业又缺乏优越的资源。
(二)课程教学内容更新不够
一般而言,对于自动化类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在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先进性,要求课程教学内容不能简单将原有课程内容照搬,而是校企共同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规划,避免教学过程中遇到工艺要求、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困难。由于增加了一些新的专门工艺、技术标准,可能面临原有技能点的取舍问题。
(三)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不足
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是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基础,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当前,随着产业机构不断升级,高职师资队伍形势更加严峻,特别是缺乏实践经验丰富、技能水平高超的双师型教师。企业自动化类专业人才一般工作较为忙碌,参与带学徒的积极性不高,并没有真正形成校企双导师制的教学组织模式,也很难实现学校教学计划与企业生产计划之间的无缝对接。
(四)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滞后
现代学徒制在教学方面实行双导师制,教学场所、组织形式多样化,教学管理不应局限于传统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还应充分考虑岗位教学、岗位育人和工学交替等方面的复杂性,实现校企共同实施课程管理和参与教学管理。现实中,一方面仍以学校常规管理为主,对企业中教学活动管理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没有完全实施过程性评价,也没有建立起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关键能力发展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机制。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成立“技术联盟”,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平台
通过对生产型和技术型两种不同类型企业的分析,发现生产型企业的利益诉求主要是职业素养高的一线技术工人,技术型企业更多关注自身自动化产品在生产型企业的应用和推广,而学校的目标是利用企业的资源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凝聚各方利益需求,与山东钢铁集团、日照钢铁集团、魏桥集团等大型生产型企业和SIEMENS、FANUC、汇川、亚龙教育等技术型企业深度合作,成立“技术联盟”。
在“技术联盟”的框架下,学校、技术型企业和生产型企业,按照生产型企业岗位和国际职业标准要求,整合学院原有实训资源,共同建设跨企业技术培训中心。学校按照企业要求进行招生,负责承担理论教学;跨企业技术培训中心承担技能训练,学生接受学校、培训中心和生产型企业三方考核;生产型企业承担学生岗位实践,并根据考核结果接收学生就业。
根据企业岗位要求和典型任务分析,学校、跨企业技术培训中心和用人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项目化课程,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根据课程要求,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在学校、跨企业技术培训中心和企业实施教学。根据企业技术革新和装备升级,不断完善技术培训中心建设,实现了课程改革与企业岗位能力需要联动,师资队伍与企业技术队伍互动,训练设备跟随企业装备水平提升而变动,保证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生产需求“零差距”对接。
(二)打破原有知识技能链,重构课程体系
按照“从基础到专业,由单一到综合”的基本认知规律,将学习领域划分为包括“基本素质课程、职业通用知识与技能课程、职业专门知识与技能课程、职业拓展知识与技能课程”4个阶段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和包括“职业认知、职业认证、职业实践”3个技能层级的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
理论授课与实践课程交替在学院、技术培训中心和企业进行。基本素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理论基础,主要以学校教师校内教室授课为主。职业通用知识与技能课程和职业专门知识与技能课程主要为专业课和实训课,主要以项目式教学形式在跨企业技术培训中心进行,以技术培训中心专兼职教师为主进行授课与训练。职业拓展知识与技能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主要为面向具体岗位的综合实践课程、企业素质课程、企业专项课程以及岗位实践课程,主要由企业师傅在企业进行指导完成。为了保证课程设计的科学性,教学团队定期对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对比分析、诊改。不定期召开学生、
学徒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做到有问题随时发现,随时沟通解决。
(三)共建跨企业技术训练中心,打造人才培养基地
依托组建的“技术联盟”,在原有山东省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机电技术研究所、机电创新创业中心等机构的基础上,引入多方资本,新建、扩建13个实验实训室,建成一个集“实践教学、师资培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社会服务”五位一体的跨企业技术培训中心。该中心主要包括工业机器人学习中心、现代控制系统学习中心、电气职业技能训练中心、工业过程控制学习中心、电气基础学习中心、机电创新创业中心和电力与传动技术训练中心,可同时容纳2 000名学生、学徒开展理实一体教学和实训教学,并对外广泛开展企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工作。
(四)混编团队,打造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
实施名师队伍建设与引领工程,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名师、教学名师工作室,引领专业教学改革和社会服务能力。“内培、外引”,打造一批社会知名度高、行业影响力大的“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安排教师定期进行国内外学习交流、培训,到联盟内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提高骨干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和行业影响力。校企合作,加强企业导师培训与管理,优化企业导师质量。
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一)创新培养机制,完善教学管理
实施学分制,推进柔性化教学管理。现行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以此为基础的教学管理模式阻碍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