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9说“木叶”精品课件(共34张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 有什么异同?
按照字面解释,“木”就是“树”,两 者在概念上一致,但“木”一般具有秋风叶 落的情景的形象;“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 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5、既然“树”与“木”二者在概念上 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 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 爱的形象。
第二部分(4—6):说明了“木”的两个艺 术特征。
第三部分(7):说明“木叶”与“树叶” 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 乎是一字千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引题
主体
“木叶”成为 诗人笔下钟爱 的形象。
“木”含 有落叶的 因素
“木”有落叶 的微黄与干 燥之感,带 来疏朗的秋 天气息。
请欣赏杜牧《登高》
《登高》 杜牧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以上所有的诗句,都给人一种萧瑟、凄凉的 感觉。
6、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 暗示了“落叶”呢?
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 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 “叶”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没有故弄玄虚地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 渗透于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使人在 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了 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
二、引用恰当。 作品以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洞 庭波兮木叶下” ,谢庄《月赋》“洞庭始波, 木叶微脱”等诗人的诗句为例来引出话题的。 点出了文章中“木叶”意象。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 洞庭波”。
3、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2—6自然段 的内容。
第2段:指出“木叶”就是“树叶”,古 代诗歌多用木叶、落木,而极少用树叶。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 不同,关键在于一个“木”字,虽然两者概 念相同,但在诗歌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会有第一个艺术特征。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9、说“木叶”林庚
本文标题是“说‘木叶’”。作者通过 说“木叶”,告诉人们诗歌语言是富于暗示性 的,提倡推敲用字用词,更好的把握诗歌的 内涵和意境。
林庚先生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生于北 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秋出版 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 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 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作为一名学 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 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 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 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11、作者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 特点的呢?
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 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 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 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 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 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 性和启示性 。
13、本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 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 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 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一是引子,可以援引出议论话题。
二是例证,可以使得对道理的分析有根有据。
三是增强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与审 美意蕴。
一、化抽象为形象,点化于无形。 林先生没有摆出那种“理论”的面孔来讲述,
7、“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 呢?
“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 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 气息”。(显示)这就是“木叶”的艺术 特征。
8、说出“树叶”与“木叶”的潜在意 味有什么不同。
“树”与“叶”形象一致,都给人枝繁叶 茂,密密层层浓阴的感觉,合用的“树叶”的 形象也是如此,含义未见丰富。而“木”常让 人联想起树干,有疏朗、干燥的意味 。“木 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传递着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树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人一种枝繁叶茂, 浓阴匝地的印象
木叶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 忆辽阳。
落木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 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滚滚来。
9、指出“木”在形象上的两个艺术特征。
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 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 而且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 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10、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 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小结
“木叶”与 “树叶” 在 艺术形象上 的差别很大。
1、课文从什么来引出本文的话题的?
从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 来引出本文所谈论的话题。
2、作品以哪些诗人的作品的诗句为例 来引出话题的?
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 木叶下”。
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 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三、语言富有诗意。
在我国古代的艺术殿堂中,诗歌始终象一 颗璀璨的明珠,放射出经久不衰、灿烂夺目的 光彩在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 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 的感情。如“折柳”、“蟋蟀”等表示赠别的 意象,常可见于赠别类诗歌中。文中“木叶” 如此。
12、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却拟题为 “说‘木叶’” ,若改为 “谈谈诗 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 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 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 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就可以把深 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 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 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