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控制技术在设备减振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设备减振降噪的几个措施

设备减振降噪的几个措施

设备减振降噪的几个措施在现代工业生产中,许多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振动和噪音,不仅对设备本身有损害,还会给周围环境和人员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采取一些减振降噪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设备减振降噪的措施。

1. 设备减振措施设备减振是指通过改变设备本身结构或增加减振装置等方式来减少设备振动的措施。

下面是几个常用的设备减振措施:1.1 增加减振装置对于振动较大的设备,可以在设备的底部或其他适当位置安装减振装置,如橡胶减振垫或弹簧减振垫。

这些减振装置可以吸收设备振动的能量,从而减少振动传递。

1.2 设备结构改进在设备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变设备的结构来减少振动。

例如,增加设备的刚度和稳定性,减少共振频率的发生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采用阻尼材料或结构来降低设备的振动。

1.3 减少不平衡质量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由于不平衡质量引起的振动往往是比较明显的。

因此,在设备制造过程中要严格控制不平衡质量的限度,如使用高精度加工设备和精确的装配工艺等,以减少不平衡质量对设备振动的影响。

2. 设备降噪措施除了减少设备振动外,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设备产生的噪音。

下面是几个常见的设备降噪措施:2.1 声音隔离采取措施将设备与周围环境隔离开来,以减少噪音的传播与扩散。

例如,在设备周围加装声音隔离罩或使用隔音材料包覆设备,以阻挡噪音的扩散。

2.2 声波吸收通过在设备周围设置吸音材料,如吸音海绵或吸音板等,来吸收噪音的能量。

这样可以降低噪音的强度和传播距离。

2.3 声波消除采用声波消除技术,对设备产生的噪音进行反向干扰,以达到消除噪音的效果。

这种技术通常应用于噪音频率较单一的设备。

2.4 噪音控制技术借助噪音控制技术,对设备产生的噪音进行主动控制。

例如,通过调节设备的工作参数、改变运行状态或改进工艺等手段来降低噪音的产生。

结语设备减振降噪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和提高工作环境质量的重要环节。

本文介绍了几个常见的设备减振降噪的措施,包括增加减振装置、设备结构改进、减少不平衡质量等减振措施,以及声音隔离、声波吸收、声波消除和噪音控制技术等降噪措施。

风力发电系统中的机械振动与减振技术

风力发电系统中的机械振动与减振技术

风力发电系统中的机械振动与减振技术引言:近年来,随着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逐渐增加,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清洁、可持续的能源形式受到了广泛关注。

然而,在风力发电系统中,机械振动问题一直是影响其稳定运行的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将探讨风力发电系统中的机械振动产生原因、对系统运行的影响以及减振技术的应用。

产生原因:风力发电系统的机械振动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引起。

首先,风力涡旋的形成和移动对风力机叶片造成了外部激励,从而引起了机械振动。

其次,由于风力机叶片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风速的变化和风向的改变,这也会导致机械振动的发生。

此外,风力发电系统中各种机械零部件的质量不均衡、材料疲劳、结构强度不足等问题也是机械振动的常见原因。

对系统运行的影响:机械振动对风力发电系统的运行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机械振动会导致风力机叶片、主轴、轴承等关键部件的疲劳破坏,缩短系统的寿命。

其次,机械振动还会引起风力机叶片与塔架之间的碰撞,从而造成设备的损坏和安全隐患。

此外,由于振动的存在,风力发电系统的发电效率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

减振技术的应用:为了解决风力发电系统中的机械振动问题,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减振技术。

首先,可以在风力机叶片、主轴、轴承等关键部件上应用减振材料,减少振动传递。

其次,通过增加风力机叶片的刚度和降低质量不均衡等措施来减少机械振动。

此外,采用主动控制技术,如智能材料技术和自适应控制技术,也可以有效地减振。

此外,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减振技术还包括被动控制技术和结构优化技术。

被动控制技术主要通过在风力机叶片上安装减振装置、调整叶片形状等方式来实现减振。

结构优化技术则是通过优化风力机叶片和整个系统的结构设计,减少振动的产生和传递。

值得一提的是,减振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降低机械振动对风力发电系统的影响,还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风力发电系统设计和运行过程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还需要考虑到系统的经济性、可维护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机械工程中的机械振动抑制技术

机械工程中的机械振动抑制技术

机械工程中的机械振动抑制技术机械振动是指机械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不稳定力和不稳定运动,导致机械系统发生振动的现象。

机械振动不仅会影响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还会导致机械零部件疲劳破坏、噪音扩散以及系统寿命的缩短。

因此,为了解决机械振动问题,人们研究和应用了许多机械振动抑制技术,以提高机械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一、机械振动的原因机械振动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激振力、共振、失稳等。

激振力是指外界的激励力,如机械设备的不平衡力、杂散力等。

共振是指机械系统受到外界激励时,频率与系统固有频率相等或接近,从而引起系统振幅的放大。

失稳是指机械系统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如轴系刚度、磨损等的变化导致系统振幅不断增大,最终引起系统的崩溃。

二、主要的振动抑制技术1. 增加系统刚度:通过增加机械系统的刚度,可以提高系统的自然频率,使其远离外界激励频率,从而减小共振现象的发生。

2. 利用减振器:减振器是一种可以吸收和消耗振动能量的装置,常用的减振器有弹簧隔振器、液体减振器和压缩空气减振器等。

通过安装减振器,可以将机械系统的振动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从而起到减小振动的作用。

3. 优化设计:在机械设备的设计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优化措施,如合理布局、减小零部件的质量和惯性矩等,以减小机械系统的振动。

4. 主动控制技术:主动控制技术是利用电子设备和传感器,通过实时监测机械系统的振动状况,并控制激振力以及振动的幅值和频率,从而抑制振动。

这种技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适应调节,具有较高的控制精度和灵活性。

5. 降噪:振动引起的噪音是机械设备的另一个问题。

通过降噪技术,可以减小振动引起的噪音,以提高机械设备的工作环境。

三、振动抑制技术的应用振动抑制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机械设备中。

例如,工厂中的机床、汽车中的发动机和底盘、航空航天器中的推进系统等。

这些机械设备对振动的要求非常严格,因此振动抑制技术成为了提高机械设备性能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高铁车辆横向振动耦合机制及其减振技术对策

高铁车辆横向振动耦合机制及其减振技术对策

高铁车辆横向振动耦合是指高速行驶的列车在铁轨上出现的横向振动问题。

这种振动会对列车的稳定性、乘坐舒适性和轨道的使用寿命产生影响。

其主要机制是由于列车在曲线轨道上行驶时,车辆的横向力与曲线的半径产生耦合作用,引起车辆的横向振动。

为了减少高铁车辆的横向振动,采取一系列的技术对策:
悬挂系统设计优化:通过对车辆悬挂系统的设计和调整,可以减少车体的侧向倾斜和横向振动。

采用合适的悬挂系统,包括气弹簧、液压缓冲器等,可以提高车辆的横向稳定性。

轮轨系统优化:通过轮轨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可以减少轮对与轨道之间的横向力,降低车辆的横向振动。

例如,采用合适的轮轨几何参数、轮胎材料和轮轨间隙等,可以改善列车在曲线轨道上的横向运动性能。

主动控制技术:采用主动控制技术,如主动悬挂和主动滚动补偿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和调整车辆的横向姿态,减少横向振动。

这些系统可以通过传感器和控制器对车辆的横向运动进行实时监测和反馈控制,从而提高车辆的横向稳定性。

车辆质量分布优化:通过合理分布车辆的质量,可以降低车辆的横向振动。

例如,在车辆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通过合理配置车辆的质量中心、减小质量偏心等措施,可以减少车辆在曲线轨道上的横向振动。

综合采用上述技术对策,可以有效减少高铁车辆的横向振动,提高列车的运行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同时也有助于延长轨道的使用寿命。

这些技术对策在高铁设计、制造和运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断推动高速铁路的发展和进步。

高速列车减振技术研究

高速列车减振技术研究

高速列车减振技术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速列车正成为现代城市之间常见的交通工具。

然而,高速列车在高速行驶时所产生的振动问题一直是困扰工程师的难题。

因此,高速列车减振技术的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传统的高速列车减振技术主要依靠轨道和车厢的刚度和阻尼来减少振动产生的影响。

然而,这种方法在高速列车上并不完全适用。

原因之一是高速列车的速度较快,振动频率也相应增加,很难通过调整刚度和阻尼来有效减振。

另外,高速列车通常是长达数百米的车体,巨大的惯性力会使得减振措施失效。

因此,工程师们开始寻找其他减振技术以解决这个问题。

其中一个解决方案是利用主被动控制系统。

主动控制即通过传感器和执行机构对振动进行实时控制,而被动控制则是通过预先设置的装置对振动进行控制。

这些控制系统可以根据振动传感器的信号来调节传递给车体的力和动力,从而实现减振效果。

主动控制技术在高速列车减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在列车车厢底盘和腹板之间设置了许多传感器和执行机构,通过实时获取振动数据并相应调整底盘的力和动力,可以显著减少车厢的振动。

此外,高速列车上还可以采用液体阻尼器等装置,通过液体阻尼来减少振动传递。

被动控制技术也在高速列车减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工程师们发现,在列车的车厢间设置了弹性悬挂系统可以有效减少振动的传递。

这些弹性悬挂系统可以根据振动力的大小来调整刚度和阻尼,从而达到减振效果。

此外,还可以使用液体垫铁等装置,通过液体的粘性和阻尼来减少振动产生的影响。

除了传统的减振技术,一些新兴的技术也逐渐被应用于高速列车减振领域。

例如,无源控制技术可以通过结构的形状和材料的选择来减少振动。

这些材料可以吸收、分散或转化振动能量,从而达到减振效果。

另外,一些工程师还提出了基于声音和光学的减振技术,通过利用声波和光波的特性来减少振动。

综上所述,高速列车减振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传统的减振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限制。

振动控制与降噪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

振动控制与降噪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

振动控制与降噪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工程机械在现代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工程机械的运行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噪音和振动,给工作环境和操作人员带来困扰与危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振动控制与降噪技术应运而生,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中,以提升运行效果和保护操作人员的健康。

本文将从振动控制和降噪两个方面,探讨这些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

一、振动控制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振动是工程机械运行时常见的问题之一。

过大的振动会导致机械故障、损坏,甚至对操作人员造成不舒适和危害。

因此,振动控制技术在工程机械中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振动控制技术分为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两种方式。

主动控制是指通过激励系统对机械进行振动控制,主动调节系统参数以降低振动幅值。

被动控制则是依靠被动元件,如减振器和隔振器,对振动进行消除。

目前,主动控制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相对较少,主要有振动力反馈控制、阻尼控制等。

而被动控制技术则十分常见,具有较好的效果和成本效益。

在工程机械中,常见的振动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减振器的应用和隔振器的应用。

减振器可以有效地降低机械的振动幅值,提高工作效率和精度。

常用的减振器有弹簧减振器、液压减振器和气压减振器等。

弹簧减振器通过弹性变形吸收振动能量,减少振动传递,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

液压减振器则利用油液的承载性能达到减振的目的,广泛应用于车辆悬挂系统和工程机械的底盘系统中。

气压减振器则通过气压的压缩和释放来实现振动控制,适用于高速旋转机械和高速运动的工程车辆。

除了减振器,隔振器也是常用的振动控制技术之一。

隔振器主要通过阻断振动的传播路径,减少振动的传递。

在工程机械中,常见的隔振器有弹性隔振器和吸振隔振器。

弹性隔振器一般采用弹簧和减震橡胶等材料,通过其弹性变形来阻断振动的传递,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的底盘和机构中。

吸振隔振器则利用吸振材料的吸震性能来消除振动,具有良好的隔振效果。

在工程机械的座椅和驾驶室中,常常采用吸振隔振器来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保护操作人员的健康。

直升机动力学基础(直升机振动控制-2010-11)

直升机动力学基础(直升机振动控制-2010-1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技术研究所 振动响应(气弹响应),以NΩ为主,随谐波次数降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技术研究所 振动水平随飞行状态而变。激振力在小速度、大速度时较
大,小速度有峰值,振动水平亦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技术研究所 机体不同部位上,模态特性不同,不同方向、不同频率、振动水 平也不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技术研究所
1.静止在平衡位置上的单自由度系统,已知参数m、
k、c,求其受简谐激振力 f (t ) F sin( k t ) 作用时的 0 m 响应。 2.一直升机主减速器与机身之间隔振弹簧垂直方向 的刚度为k1,起落架在地面滑跑时垂直方向的刚度 为k2。已知旋翼和主减速器的质量为m1,机身质量 为m2,桨叶片数为n,不计阻尼。 (1)当直升机滑跑时,桨毂上作用有垂直方向的 激振力 F1 sin(nt ) ,求机身的稳态响应。 (2)当直升机飞行时,桨毂上作用有垂直方向的 激振力 F2 sin(nt ) ,求机身的稳态响应。
主动减振系统有频率调谐跟踪式动力吸振器、 高阶谐波控制(HHC)系统、主动控制襟翼 (ACF)——包括机械式或智能结构、结构响应 主动控制(ACSR)系统等,而后在当前受到广泛 关注。 ACSR的基本思想是叠加原理:机体的振动是 由旋翼激振力所引起的振动与ACSR系统产生的激 振响应线性叠加而成,而ACSR的功能就是使其和 为最小。其做法是在直升机机体主要模态的非节 点位置用作动力筒施加激振,从而减小机体关键 部位的振动水平。
分析机体动力学特性的目的: 1)为了准确预估直升机振动水平; 2)在机体结构设计时,能得到满意的 动力学特性,从而降低直升机振动水平。 现代直升机设计一般都采用有限元法来 分析机体动力学特性,但由于机体结构十 分复杂,分析难度大,预估的准确度还不 能令人满意。但有限元分析在解决直升机 振动问题上还是发挥着重要作用。

主动式和被动式阻尼减振技术_概述及解释说明

主动式和被动式阻尼减振技术_概述及解释说明

主动式和被动式阻尼减振技术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阻尼减振技术是一种在结构体系中应用的重要技术,旨在减轻由于地震、风力或其他外部激励引起的结构振动。

主动式和被动式阻尼减振技术是两种常见的方法,它们在原理及应用领域上有所不同。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主动式和被动式阻尼减振技术进行综述和解释说明。

首先,我们将介绍主动式阻尼减振技术的原理及其作用,并探讨其应用领域以及优缺点。

然后,我们将详细阐述被动式阻尼减振技术的原理、作用以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

最后,我们将对主动式与被动式阻尼减振技术进行比较,包括工作原理对比、效果对比和应用场景对比。

通过这样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两种技术,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特定情况下使用的方法。

1.3 目的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主动式和被动式阻尼减振技术的全面概述,并对其原理、应用领域和优缺点进行详细解释。

通过对这两种技术的比较分析,读者可以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适用情况,以便在实际工程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未来阻尼减振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展望其在结构工程领域的前景。

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促进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与研究进展。

2. 主动式阻尼减振技术:2.1 原理及作用:主动式阻尼减振技术是一种基于主动控制的结构减振技术,其原理是通过感知结构的运动响应并实时调节阻尼系数来抑制结构产生的振动。

这种技术通常涉及使用传感器来监测结构的振动,并采用控制器和执行器实时调整阻尼力的大小。

主要作用在于提供实时控制反馈机制,使得结构能够根据外界环境变化与激励输入进行自适应调节,从而实现更好的减振效果。

通过主动控制可以对结构产生的振动进行精确调节,适应不同频率范围内的激励。

2.2 应用领域:主动式阻尼减震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建筑物、桥梁、风力发电机组等工程结构以及航空航天和汽车行业中。

在高层建筑中,通过在楼层或结构节点处安装主动控制设备,可以显著降低地震、风载和其他外部激励对结构的振动影响。

现代控制理论在内燃机振动主动控制中的应用

现代控制理论在内燃机振动主动控制中的应用

第37卷 第6期2008年12月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S MALL I N TERNAL COMBUSTI O N ENGI N E AND MOT ORCYCLEVol.37No.6Dec.2008现代控制理论在内燃机振动主动控制中的应用王宝林1 于镒隆2 王 爽3(1-天津大学内燃机研究所 天津 300072 2-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天津朝霞摩托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摘 要:内燃机的振动是有害的,为了克服这类有害的振动,人们已经开始研究主动控制振动的途径。

本文简述了现代控制理论在内燃机振动主动控制领域的应用现状,阐述了各种控制理论与内燃机振动系统的关系。

本文以现代控制理论中有代表性的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为重点分析了现代智能控制理论在振动系统控制中应用的可能性与发展,指出了内燃机振动主动控制领域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研究重点与方向。

关键词:内燃机振动 主动控制 现代控制理论 现状与发展中图分类号:TK4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630(2008)06-0092-05The Appli ca ti on of M odern Con trol Theory onActi ve Con trol of Eng i n e V i bra ti onW ang Baoli n1,Y u Y ilong2,W ang Shuang31-Tianjin I nternal Co mbusti on Engine Research I nstitute,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300072)2-State Key Laborat ory of Engines,Tianjin University3-Tianjin Zhaoxia Mot orcycle Technol ogy Devel opment Co.,L td.Abstract:Engine vibrati on is har mful.To avoid this kind of vibrati on,peop le are l ooking f or the way t o con2 tr ol the vibrati on actively.This paper intr oduces the app licati on status of modern contr ol theory on active con2 tr ol of engine vibrati on,and expounds the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vari ous contr ol theories and the engine vibra2 ti on syste m.Taking op ti m al contr ol,adap tive contr ol and r obust contr ol as rep resentatives of modern contr ol theory,the p r obability and devel opment of modern contr ol theory’s app licati on on vibrati on syste m contr ol are analyzed,and the research e mphasis and directi on of active contr ol of engine vibrati on are put f or ward. Keywords:Engine vibrati on,Active contr ol,Modern contr ol theory,Status and devel opment引言内燃机的振动是有害的。

工程力学中的振动控制和振动衰减的方法

工程力学中的振动控制和振动衰减的方法

工程力学中的振动控制和振动衰减的方法振动是工程力学中非常重要且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很多情况下,振动会对结构物、机械设备以及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比如疲劳破坏、能量浪费、噪音和震动等。

因此,振动控制和振动衰减在工程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振动控制和振动衰减的方法。

一、主动振动控制主动振动控制是指通过激励源主动地施加力或扭矩,以减小结构或系统的振动响应。

其中,最常用的主动振动控制方法是通过控制系统实时测量振动信号并根据测量结果输出相应的激励信号,通过控制设备施加力或扭矩来实现振动的主动控制。

主动振动控制的优点在于可以实时检测振动,并根据测量结果来调节控制力;通过主动振动控制,可以减小结构或系统的振动幅值,并且能够适应不同振动特性的系统。

主动振动控制需要较为复杂的控制和反馈系统,以实时检测振动信号并作出相应的控制动作。

二、被动振动控制被动振动控制是指在结构或系统中添加被动元件,通过其自身的材料特性和力学行为来实现振动的控制和衰减。

被动振动控制方法通常包括减振器、阻尼器以及填充物等。

1. 减振器减振器是一种常见的被动振动控制装置,可以通过改变结构或机械系统的振动特性来减小振动幅值。

常见的减振器包括弹簧减振器、摆式减振器、液体减振器等。

弹簧减振器通过设置弹簧与结构相连,利用弹簧的弹性来吸收振动能量,达到减小振动幅值的目的。

摆式减振器则通过在结构上安装摆杆和摆球,将振动能量通过摆动的方式消耗掉。

液体减振器则通过将流体置于结构中的腔体中,利用流体的粘性和摩擦阻尼来吸收振动能量。

2. 阻尼器阻尼器是另一种常见的被动振动控制装置,它可以通过增加系统的阻尼来减小振动响应。

常见的阻尼器包括液体阻尼器、摩擦阻尼器和粘弹性阻尼器等。

液体阻尼器通过流体的粘性产生阻尼,将振动能量转化为热能进行耗散。

摩擦阻尼器则通过设置摩擦面来产生阻尼,将振动能量通过摩擦转化为热能来耗散。

粘弹性阻尼器则利用材料的粘弹性质来实现振动阻尼。

减振隔振的方法

减振隔振的方法

减振隔振的方法减振隔振是为了减少或消除机械设备或建筑结构的振动对周围环境和设备本身产生的不利影响。

减振隔振的方法主要包括主动减振和被动减振两种。

1.主动减振主动减振是通过施加一个与振动相反的力或振动源来实现的。

常见的主动减振方法包括:(1)主动控制:使用传感器和执行器来感知和控制振动,通过调整力的大小和方向,使得振动能量被消耗或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常见的主动控制技术包括主动质量调节(Active Mass Damper,AMD)、主动力控制(Active Force Control,AFC)等。

(2)无源消能:利用材料的阻尼特性来消耗振动能量,如贴附阻尼层、贴片阻尼器、涂层阻尼等技术。

(3)阻尼器:通过引入阻尼器来消耗振动能量,如液态阻尼器、摩擦阻尼器、压电陶瓷阻尼器等。

2.被动减振被动减振是通过安装吸振器或隔振器来减轻振动传递的过程,将振动能量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常见的被动减振方法有:(1)弹性隔振:利用弹性元件将机械设备或建筑结构与基础隔开,从而减少振动传递。

常见的弹性隔振装置包括弹簧隔振器、橡胶隔振器、弹性垫等。

(2)质量隔振:通过增加质量,改变机械系统的固有频率,来减少振动传递。

常见的质量隔振方法包括质量块、质量悬挂等。

(3)液体隔振:通过液体的流动和压力分布来实现隔振效果。

常见的液体隔振装置有液体隔振器、液体柱隔振器等。

(4)动态振动吸收器:通过装置中的惯性质量、弹性元件和阻尼装置共同作用,实现对振动的吸收和抑制。

减振隔振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要进行综合考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案例。

1.建筑减振隔振在高层建筑、大桥、输电线路等工程中,减振隔振技术可以减少结构受到的地震、风力等外部因素引起的振动。

常见的方法包括在结构上安装阻尼器、液体隔振器等。

2.机械设备减振隔振在机械设备的运行过程中,振动会引起噪音、损耗、疲劳等问题。

为了降低振动,可以采用弹簧隔振器、橡胶隔振器等被动减振方法,也可以使用液体隔振器、压电陶瓷阻尼器等主动减振方法。

城市轨道交通减振、降噪技术研发应用方案(一)

城市轨道交通减振、降噪技术研发应用方案(一)

城市轨道交通减振、降噪技术研发应用方案一、实施背景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效、便捷、安全等优点,然而,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和噪声问题也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

为此,从产业结构改革的角度出发,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减振、降噪技术研发应用方案,旨在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舒适度,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促进产业技术的升级与转型。

二、工作原理本方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振动控制:通过优化车辆动力学性能,采用先进的振动抑制技术,例如主动控制振动(ACV)系统,根据实时监测的振动信号,对车辆运行状态进行主动调整,从而降低车辆运行过程中的振动。

2.噪声控制:针对轨道交通的噪声问题,采用声学设计、被动降噪和主动降噪相结合的方法。

在轨道、车辆和建筑物等关键部位进行声学包装,如吸声、隔声、减振等措施,同时利用先进的噪声主动控制技术,如自适应噪声消除(ANC)系统,实现对噪声的有效抑制。

3.智能化监控:通过建立全面的智能化监控系统,对轨道、车辆、站场等关键部位的振动和噪声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为减振、降噪方案的实施提供数据支持。

三、实施计划步骤1.需求分析:对城市轨道交通的振动和噪声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明确减振、降噪的目标和需求。

2.技术研究:开展振动控制、噪声控制和智能化监控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制定技术方案。

3.方案设计:根据需求分析和技术研究结果,设计城市轨道交通减振、降噪技术研发应用方案。

4.试验验证:在实验室和现场进行方案试验验证,对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进行评估。

5.方案实施:根据试验验证结果,对方案进行优化和完善,然后在城市轨道交通中进行全面实施。

6.效果评估:在方案实施后,对减振、降噪的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和教训,持续改进和优化方案。

四、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减振、降噪技术研发和应用,包括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同时,也可为其他类似振动和噪声问题的工程领域提供参考和借鉴。

机械设计中的减振与隔振技术研究

机械设计中的减振与隔振技术研究

机械设计中的减振与隔振技术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设备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由于机械设备运转时产生的振动噪声,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减振与隔振技术。

本文将对机械设计中的减振与隔振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与讨论。

一、减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机械设计中,减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降低机械设备振动的幅度和频率,以改善工作环境和提高设备的安全性能。

减振技术主要包括主动减振和被动减振两种方式。

1. 主动减振技术主动减振技术是一种通过控制系统主动干涉振动的方法。

它主要基于信号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利用控制算法和执行器对振动进行实时控制。

常见的主动减振技术包括主动质量调谐技术和主动电磁悬挂技术。

主动质量调谐技术通过将控制装置放置在振动系统中,实时感知振动频率,并利用负反馈控制原理产生相反的振动来实现振动的主动衰减。

主动电磁悬挂技术则是利用电磁力的控制,对机械设备进行悬挂与平衡,从而实现减振效果。

2. 被动减振技术被动减振技术是一种利用被动元件对机械设备振动进行减振的方法。

常见的被动减振技术包括弹簧减振器、液压减振器和压缩空气减振器等。

这些被动减振器会根据机械设备产生的振动作用力,反作用力来实现振动的消除或者减小,从而达到减振的效果。

二、隔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隔振技术是一种通过隔离机械设备振动传递的方法,将机械设备和外界环境隔离开,以减少振动的传递。

隔振技术在机械设计中主要应用于降低机械设备对周围环境的振动干扰和保护机械设备的稳定性。

1. 悬浮隔振技术悬浮隔振技术是一种通过将机械设备悬浮起来,使其与地面接触的接触点减少,从而减少振动传递的方法。

常见的悬浮隔振技术包括气浮隔振技术、磁浮隔振技术和活塞流体悬浮技术等。

这些技术利用气体或磁性力量使机械设备在一定高度悬浮,减少机械设备与地面的接触面,从而减少振动传递。

2. 隔振材料技术隔振材料技术是一种通过使用特殊的材料来减少振动传递的方法。

振动控制技术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

振动控制技术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

振动控制技术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一、引言振动是指物体在运动或静止状态下围绕其平衡位置的周期性变形。

无论是自然界中的山体、河流、风、波浪,还是工程结构中的桥梁、建筑、船舶、飞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振动。

虽然振动通常是自然界或者工程结构的必要现象,但是过大或者过小的振动都会对结构和人的安全和健康产生影响。

因此,振动控制技术成为了当今工程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

二、振动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振动控制技术主要是通过机械、电力、电子、计算机等技术手段减小或消除振动的影响。

根据控制方式的不同,振动控制技术可以分为被动控制和主动控制两种。

被动振动控制技术是指通过一些被动元件,如传统的减震装置、减振器等物理元件来吸收或分散振动能量,达到降低振动幅度的目的。

被动振动控制技术的优点是简单、可靠、成本低、易于维护和更换,但是其应用范围有限,通常只适用于简单的振动情况。

主动振动控制技术则是采用控制器、感应器、执行器等元件实时地测量并对振动作出反馈调节,从而控制振动的产生和传播。

主动振动控制技术的优点是能够对振动做更为精确的控制,能够抵消特定频率下的振动,应用范围更广,但也因此成本更高、技术要求更严格。

三、振动控制技术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振动控制技术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将从船舶、建筑、桥梁和飞机四个方面分别介绍其应用情况。

1.船舶领域船舶是一个充满振动的环境,而这种振动环境对船舶和其配套系统构成了许多威胁。

这需要对振动进行有效控制。

一般采用的振动控制方法包括被动控制和主动控制两种。

其中最常用的是利用液压减振器等被动减振装置来提高船体的稳定性,而主动控制技术则主要用于运动控制和船身识别。

2.建筑结构领域建筑结构振动控制主要是解决由风振、地震等原因引起的结构振动。

常用的控制手段有质量力法、阻尼器法、渐开线型形变器阻尼器法等。

其中利用阻尼器进行振动控制应用最为广泛,要求是控制阻尼器的刚度、阻尼与质量比及阻尼器的分布应考虑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和刚度需求等综合因素。

土木工程中的桥梁振动与减振控制技术

土木工程中的桥梁振动与减振控制技术

土木工程中的桥梁振动与减振控制技术在现代土木工程领域,桥梁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然而,桥梁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动态荷载的作用,如车辆行驶、风荷载、地震等,从而产生振动。

过大的振动不仅会影响桥梁的使用舒适性,还可能对桥梁结构的安全性造成威胁。

因此,深入研究桥梁振动现象以及有效的减振控制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桥梁振动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车辆行驶是导致桥梁振动的常见因素。

当车辆通过桥梁时,车轮与桥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周期性的冲击力,从而引起桥梁的振动。

车辆的速度、重量、行驶方式以及桥梁的平整度等都会对振动的大小和频率产生影响。

其次,风荷载也是引起桥梁振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特别是对于大跨度桥梁,风的作用可能会导致桥梁发生颤振、抖振等现象,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桥梁结构的破坏。

此外,地震作用也会使桥梁产生强烈的振动,对桥梁的抗震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桥梁振动可能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

从使用舒适性的角度来看,过度的振动会使行车者感到不适,甚至可能影响驾驶安全。

对于行人来说,振动较大的桥梁也会给行走带来不便。

在结构安全性方面,长期的振动会导致桥梁结构的疲劳损伤,降低桥梁的使用寿命。

此外,过大的振动还可能引起桥梁结构的局部破坏,如连接件的松动、混凝土的开裂等。

为了有效控制桥梁的振动,人们研究和发展了多种减振控制技术。

其中,被动减振技术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

常见的被动减振装置包括阻尼器和隔振支座。

阻尼器通过消耗振动能量来减小振动幅度,如粘滞阻尼器、金属阻尼器等。

粘滞阻尼器利用液体的粘性阻力来消耗能量,其阻尼力与速度成正比;金属阻尼器则通过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来吸收能量。

隔振支座则通过隔离振动的传递来达到减振的目的,如橡胶支座、铅芯橡胶支座等。

橡胶支座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隔振性能,能够有效地减少振动的传递;铅芯橡胶支座则在橡胶支座中加入铅芯,增加了支座的阻尼,进一步提高了减振效果。

振动控制技术现状与进展

振动控制技术现状与进展

进展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振动控制技术在理论研究和实际 应用方面都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在理论方面,研究人员利用数值模拟和实验方法对复杂结构的振动特性进行 了深入研究,建立了更加精确的数学模型和算法,为振动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在实际应用方面,一些新兴的振动控制技术和产品不断涌现。例如,智能材 料和结构在振动控制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广泛。智能材料具有自感知、自适应和 自修复等特性,能够根据外部激励进行实时调整,从而有效地减小结构的振动响 应。此外,基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振动控制方法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 更加精细和智能的振动控制提供了新的可能。
3、车辆工程:在车辆工程中,振动控制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车辆的舒适性 和安全性。例如,通过在车辆底盘上应用振动控制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小车辆的 振动响应,从而提高车辆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4、机械制造:在机械制造中,振动控制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小机械设备的振 动响应,从而提高机械设备的精度和使用寿命。
具体案例
航天器在发射、执行任务和返回过程中,面临着多种形式的振动和冲击,如 火箭发动机的振动、大气抖动、着陆时的冲击等。这些振动和冲击可能对航天器 的结构、仪器设备、通信系统等造成不良影响,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任务失败。 因此,航天器振动控制技术的意义在于,通过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降低振动对 航天器的有害影响,从而提高航天器的性能和可靠性。
振动控制技术现状与进展
01 引言
03 具体案例 05 未来展望
目录
02 现状 04 进展 06 参考内容
引言
振动控制技术是用于减少、消除或利用振动现象的一种工程技术。在现代化 的社会中,振动控制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航空航天、土木工程、车 辆工程、机械制造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振动控制技术也日新月异,本 次演示将介绍振动控制技术的现状、具体应用案例以及近年来的一些进展,并对 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展望。

风力发电机组的振动分析与抑制方法研究

风力发电机组的振动分析与抑制方法研究

风力发电机组的振动分析与抑制方法研究摘要: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长,风力发电成为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来源。

然而,在风力发电过程中,风力发电机组的振动问题会对其性能和寿命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本文将对风力发电机组的振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抑制方法。

1. 引言风力发电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风能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风力发电机组在运行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振动干扰。

这些振动问题不仅会降低风力发电机组的性能,还可能导致设备的损坏和事故的发生。

因此,对风力发电机组的振动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抑制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风力发电机组的振动分析风力发电机组的振动主要包括旋转部件的振动、塔架的振动和基础的振动。

旋转部件的振动主要源于风力叶片和发电机组的旋转运动,而塔架和基础的振动则主要受到风载荷的影响。

2.1 旋转部件的振动分析风力叶片的振动是风力发电机组振动的重要来源之一。

叶片在高速旋转过程中受到空气动力学力的影响,导致叶片产生振动。

这种振动不仅会对叶片本身产生不良影响,还会通过传导和辐射逐渐传递到整个风力发电机组。

因此,准确分析叶片的振动特性对于抑制风力发电机组的振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2 塔架的振动分析风力发电机组的塔架在运行过程中也会受到风载荷的作用而产生振动。

塔架的振动通常表现为多个模态的共振振动。

因此,从塔架的共振频率和共振模态入手,通过相应的振动模态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预测塔架的振动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抑制。

2.3 基础的振动分析风力发电机组的基础是支撑整个机组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础的振动主要受到机组的旋转部件和塔架的振动传递影响。

在基础的振动分析中,需要考虑不同频率下的振动模式,并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材料选择来抑制振动的传递。

3. 风力发电机组的振动抑制方法针对风力发电机组的振动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抑制方法。

这些方法主要包括调整叶片和塔架的结构参数、优化控制系统、采用主动控制和减振装置等。

振动控制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振动控制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振动控制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振动控制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振动控制技术主要是通过抑制机械震动、减小噪声、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等手段来达到控制振动的目的。

这种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机器制造、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建筑物、桥梁等各个领域。

一、振动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振动控制技术主要是通过抑制机械震动、减小噪声、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等手段来达到控制振动的目的。

振动控制技术包括被动振动控制和主动振动控制两种形式。

其中,被动振动控制是通过加装振动能量阻尼材料、减震器、吸振材料等与系统有机耦合的装置来控制系统振动的。

而主动振动控制是通过控制激励力对系统进行调节,从而使系统达到一定的振动状态。

二、振动控制技术在机器制造中的应用机器制造是振动控制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振动控制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机器的振动,提高机器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例如,在车床加工中,通常会采用减振器来减少车刀对工件的振动幅度。

在磨床加工中,通常会使用自适应控制技术来减少磨削振动对磨损的影响,提高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

三、振动控制技术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振动控制技术可以用来控制飞行器的振动。

一方面,飞行器的振动会影响飞行安全和乘客的舒适度;另一方面,振动也会对飞行器的自身结构产生破坏。

因此,在飞行器设计过程中,通常会采用飞行振动控制技术来控制飞行器的振动。

例如,飞行器的实验测试中会使用振源对飞行器进行激励,并采用传感器来测量各种振动信号的变化,从而设计出最佳的控制方案。

四、振动控制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汽车工业也是振动控制技术的应用领域之一。

在汽车的设计和制造中,振动控制技术可以用来控制车辆的噪声和震动。

例如,在汽车发动机的设计过程中,可以使用振动控制技术来减少发动机的振动和噪声,从而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和寿命。

五、振动控制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在建筑领域中,振动控制技术可以用来控制建筑物的震动。

例如,在地震区域,可以采用被动振动控制技术来减少建筑物被地震影响时的振动幅度,从而保护建筑物的安全性。

建筑结构的振动与减振控制

建筑结构的振动与减振控制

建筑结构的振动与减振控制建筑结构振动是指建筑物在受到外界力或者自身激振源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振动现象。

振动不仅会影响建筑物的舒适性和使用寿命,还可能对结构的安全性产生潜在影响。

因此,控制建筑结构的振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讨论建筑结构的振动特性以及减振控制的方法和技术。

一、建筑结构的振动特性建筑结构的振动特性涉及到结构的固有振动频率、振型、振动模态和动力响应等方面。

1.固有振动频率固有振动频率是指结构在没有外界激励的情况下,自身固有属性所产生的振动频率。

它与结构的自然振动周期相关,可以通过理论计算或者实验测试获得。

2.振型和振动模态振型是指结构在某一特定振动频率下的形变模式,即结构的某种特征变化规律。

振动模态是指结构在不同振动频率下的不同振型。

3.动力响应当建筑结构受到外界激励时,会产生动力响应。

动力响应包括位移响应、速度响应和加速度响应,它们与激励力的性质、频率和振动特性有关。

二、建筑结构振动的影响因素建筑结构的振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结构自身的参数以及外界的激励。

1.结构自身参数结构的自身参数如刚度、质量、阻尼等,会直接影响结构的振动特性。

2.外界激励外界激励是指建筑结构受到的风荷载、地震力、人体活动等外部因素的作用。

这些激励可以产生共振现象,引起结构振动的增强。

三、建筑结构的减振控制方法和技术为了减小建筑结构振动对人体的不适和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振动控制方法和技术。

1.被动控制被动控制是指利用减振装置来消耗结构能量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被动控制技术包括阻尼器、振动吸振器和摆锤等。

2.主动控制主动控制是指利用控制系统对结构进行振动控制的方法。

通过传感器感知结构的振动,再由控制器发出相应指令,通过执行器施加力或产生阻尼,以实现振动控制。

3.半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是被动控制和主动控制的结合,既能够消耗结构振动能量,又能够通过能量输入实现振动控制。

4.结构优化设计结构优化设计是通过改变结构的几何形态、材料特性和参数配置等来减小结构振动的方法。

斜拉桥拉索振动及其减振措施

斜拉桥拉索振动及其减振措施

斜拉桥拉索振动及其减振措施斜拉桥是一种常见的大跨度、大荷载的桥梁结构,其特点是主要受力构件为斜拉索。

斜拉桥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斜拉索的振动问题,因为斜拉索的振动会对桥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将探讨斜拉桥拉索振动及其减振措施。

1.风振:斜拉桥一般位于开放场地,容易受到风的影响,风振是产生拉索振动的主要原因之一2.自振:拉索会在自然频率处发生共振现象,自振也是产生拉索振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3.交通振动:大型车辆经过斜拉桥时会引起桥梁振动,进而激发拉索振动。

为了减小斜拉桥拉索振动,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减振措施,包括被动措施和主动措施。

1.被动措施:被动措施主要是通过改善结构的刚度、阻尼和降低风荷载来减小拉索振动。

-改进结构刚度:通过提高主梁和塔柱的刚度,减小拉索长度和角度等方式来改进结构刚度,从而降低拉索振动。

-增加阻尼:可以在拉索上加装阻尼器,通过阻尼器的耗能机制,减小拉索振动的幅值和持续时间。

-降低风荷载:通过改善桥梁造型、增加墙面阻力和采用曲线布置等方式来降低风荷载,减小风振引起的拉索振动。

2.主动措施:主动措施主要是采用主动控制技术,通过对拉索施加力来抑制或抵消拉索振动。

-主动调节张力控制系统:通过对拉索施加合适的张力,使拉索保持在其工作状态的合适范围内,从而减小振动。

-调谐质量阻尼技术:通过在拉索上安装调谐器,利用调谐作用改变拉索的自振频率,从而减小振动幅值和持续时间。

-主动控制技术:通过对拉索施加控制力,实时调节拉索的振动幅值和频率,从而减小振动。

需要注意的是,减振措施的选择和使用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不同的斜拉桥在不同的工况下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减振措施。

总之,斜拉桥拉索振动是斜拉桥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为了保障斜拉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减振措施,包括被动措施和主动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小斜拉桥拉索振动,提高桥梁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动控制技术在设备减振中的应用
章艺1,代学昌1,张志谊2
(1. 上海船舶设备研究所,上海,200031,2. 上海交通大学振动研究所,上海,200240)
摘要:论文从设备减振降噪角度出发,通过应用振动主动控制技术中的自适应对
消方法进行结构振动控制。

仿真和台架试验表明主动控制能够取得良好的减振效
果,为设备的主动减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概述
随着对船舶舒适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进一步降低船舶动力装置振动对船体的影响成为舰船设备研究的重点。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采用的降噪措施主要包括两种途径:1)采用振动噪声更低的船用设备,2)用更为高效的隔振消声装置。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主动控制的隔振消声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

1989年日本神户大学的Mitsuhashi等人研究的带有液压伺服机构的船用柴油机双层隔振系统在拖船Fukae Maru Ⅲ上进行了试航试验,在(1-100)Hz频带范围内,中间质量的速度级衰减量大于30dB。

2004年川崎重工的Moriyuki 等人采用电磁式主动执行机构的柴油发电机组主动隔振技术的研究成果。

瑞典的Johansson 和Winberg等人在1995年承担的船用主动隔振的项目(A VIIS-Active Vibration Isolation in Ships),澳大利亚的Hansen等人承担的针对现役柯林斯级潜艇(Collins Class Submarine)进行的主动控制的海军咨询项目,这些研究均采用电磁式或电动式的执行器,研究成果已经成为产品,如法国的Metravib公司生产的电动式惯性质量执行器。

该执行器已有成功应用的例子,如MTU公司针对游艇主机12V4000 M70进行的主动隔振等等。

2. 主动控制原理
图1理论分析模型图2 自适应控制原理图
考虑图1所示系统的主动减振,其中M1为设备,k1,c1为被动隔振器的刚度和阻尼,M2,k2为作动器的质量和刚度,其余质量和刚度为弹性基础的集总参数,f1为激励源的干扰力,f2为主动控制力。

考虑周期激励的控制问题,如图1所示的自适应控制,干扰力f1作为被控系统的干扰输入,x(n)是与f1相关的参考信号,x(n)经过FIR滤波器生成y(n),再经过激振器产生控制力f2,f2作为被控系统的控制输入。

e(n)为系统输出,也就是M3的加速度,e(n)反馈回自适应滤波器。

y(n)=w T(n)×X(n),w(n)为滤波器系数,干扰力f1使M3产生振动,控制力f2的作用是使M3产生方向相反的振动,从而抵消由f1产生的振动,达到减振的目的。

根据线性系统叠加原理将原系统按输入拆成两个系统的叠加,如图2所示,将前向通道(控制通道)近似地看成一个系数为H的FIR滤波器,通过系统辩识测出前向通道的脉冲响应函数,这样通过x(n),w(n),H就可以得到yc(n)的近似表达式。

图3 等效的原理图 图4 前向通道辨识原理 图5 辨识的结果
根据反馈回来的M 3的加速度e (n )来改变FIR 滤波器的系数w (n ),目的是使e (n )达到最小。

根据
e (n ) = yc (n )+d (n ) 和 yc (n ) 的近似表达式得出w (n )的更新公式(filtered-x LMS-algorithm ):
()()()()**1w n w n mu x cn e n +=-
其中()(1)()(1)T T T H x n H x n xc n H x n L ⎡⎤⨯⎢⎥⨯-⎢⎥=⎢⎥⎢⎥⨯-+⎣⎦
,H 和x (n ),xc (n )的维数取相同值L 。

对算法进行改进得:
()()()()()()**81 10T mu xc n e n w n w n X n X n -+=-+⨯
B ) 前向通道辨识
辨识的原理如图4所示,输入x (k )为随机信号,自适应滤波器的系数为w (k ),所以()()()T y k w k X k =。

应用LMS 算法更新系数:
()()()()()()**81 10T mu xc k e k w k w k X k X k -+=-+ 取mu =1。

当w (k )趋于稳定时,w (k )的稳定值就是算得的H 。

滤波器的系数w (k )的维数L 是否足够长影响着辨识的效果,在这里取L=1024,获得了较好的辨识效果。

同时x (n ), xc (n )和w (n )的维数也取L =1024。

辨识结果如图5所示,图中蓝线为前向通道的输出d (k ),红线为滤波器辨识的输出y (k )。

图6 控制效果 图7 控制力
在仿真中,当干扰力f1只有一个频率时获得了满意的控制效果,图6是频率f1等于80Hz 时的控制效果,图中蓝线为无主动控制力时的输出y(M3的加速度),红线为主动控制后的输出y。

图7显示了主动控制力f2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3.仿真试验和配机试验
1 低频悬浮系统2中间结构 3,4 误差传感器 5 参考传感器6
图9 试验系统照片
干扰源7主动隔振器
图8 主动隔振试验系统结构图
为验证自适应方法在实际系统中的控制效果,同时研究控制耦合对多点主动隔振的影响,建立图8所示的试验系统。

该系统包含四个主动隔振器,主动隔振器通过基座安装于中间结构上,其上端与激励源的安装平台联接,整个中间结构置于10Hz的悬浮系统上。

试验系统中的振动传感器包含置于隔振器基座上的误差传感器、置于激励源附近的参考传感器以及置于壳体之上的监测传感器,这些传感器信号经放大器后到控制器和信号分析仪,控制器则根据误差传感器和参考传感器信号发出控制信号到功率放大器,驱动主动隔振器对振源进行隔离。

图9为一实际船用机组在进行振动主动控制试验的照片。

图10 主动控制后中间质量上的振动加速度频谱
图10为主动控制前后中间质量上的振动加速度频谱,图中显示经主动控制后在92Hz 的振动得到了明显的控制,降低21dB,其它的主要振动峰105Hz和108Hz也有5dB左右的降低,控制后设备的振动峰值降低至85dB以下,测试结果显示经主动控制后中间质量的振动得到了显示的抑制。

4结论
通过利用自适应的控制方法,对船用机组的振动进行了控制和台架试验,试验结果显示主动控制对设备振动传递进行了有效的抑制,为主动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