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厌氧消化系统
污泥处理技术二:厌氧消化
污泥处理技术二:厌氧消化1. 原理与作用厌氧消化是利用兼性菌和厌氧菌进行厌氧生化反应,分解污泥中有机物质,实现污泥稳定化非常有效的一种污泥处理工艺。
污泥厌氧消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污泥稳定化。
对有机物进行降解,使污泥稳定化,不会腐臭,避免在运输及最终处置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2)污泥减量化。
通过厌氧过程对有机物进行降解,减少污泥量,同时可以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减少污泥脱水的药剂消耗,降低污泥含水率;(3)消化过程中产生沼气。
它可以回收生物质能源,降低污水处理厂能耗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厌氧消化处理后的污泥可满足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中污泥稳定化相关指标的要求。
2. 应用原则污泥厌氧消化可以实现污泥处理的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该工艺可以用于污水厂污泥的就地或集中处理。
它通常处理规模越大,厌氧消化工艺综合效益越明显。
3. 厌氧消化工艺3.1. 厌氧消化的分类1)中温厌氧消化中温厌氧消化温度维持在35℃±2℃,固体停留时间应大于20d,有机物容积负荷一般为2.0~4.0kg/m3⋅d,有机物分解率可达到35%~45%,产气率一般为0.75~1.10Nm3/kgVSS(去除)。
2)高温厌氧消化高温厌氧消化温度控制在55℃±2℃,适合嗜热产甲烷菌生长。
高温厌氧消化有机物分解速度快,可以有效杀灭各种致病菌和寄生虫卵。
一般情况下,有机物分解率可达到35%~45%,停留时间可缩短至10~15d。
缺点是能量消耗较大,运行费用较高,系统操作要求高。
3.2. 传统厌氧消化工艺流程与系统组成传统厌氧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工艺流程,如图4-1所示。
当污水处理厂内没有足够场地建设污泥厌氧消化系统时,可将脱水污泥集中到其他建设地点,经适当浆液化处理后再进行污泥厌氧消化,其系统的组成及工艺流程图,如图4-2所示。
图1传统污泥厌氧消化工艺流程图图2脱水污泥厌氧消化工艺流程图传统污泥厌氧消化系统主要包括:污泥进出料系统、污泥加热系统、消化池搅拌系统及沼气收集、净化利用系统。
污泥厌氧消化简介
简介:污泥厌氧消化是指污泥在无氧条件下,由兼性菌和厌氧细菌将污泥中的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甲烷和水等,使污泥得到稳定的过程,是污泥减量化、稳定化的常用手段之一。
机理:污泥厌氧消化是一个多阶段的复杂过程,完成整个消化过程,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目前公认的),即水解、酸化阶段,乙酸化阶段,甲烷化阶段。
各阶段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各个阶段都有各自特色微生物群体。
水解酸化阶段:一般水解过程发生在污泥厌氧消化初始阶段,污泥中的非水溶性高分子有机物,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等在微生物水解酶的作用下水解成溶解性的物质。
水解后的物质在兼性菌和厌氧菌的作用下,转化成短链脂肪酸,如乙酸、丙酸、丁酸等,还有乙醇、二氧化碳。
乙酸化阶段:在该阶段主要是乙酸菌将水解酸化产物,有机物、乙醇等转变为乙酸。
该过程中乙酸菌和甲烷菌是共生的。
甲烷化阶段:甲烷化阶段发生在污泥厌氧消化后期,在这一过程中,甲烷菌将乙酸(CH3COOH)和H2、CO2分别转化为甲烷,如下:2CH3COOH→2CH4↑+ 2CO2↑4H2+CO2→CH4+ 2H2O在整个厌氧消化过程中,由乙酸产生的甲烷约占总量的2/3,由CO2和H2转化的甲烷约占总量的1/3。
影响因素:温度:在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温度对有机物负荷和产气量有明显影响。
根据微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性,可将污泥厌氧消化分为中温(一般30~36℃)厌氧消化和高温(一般50~55℃)厌氧消化。
研究表明,在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温度发生±3℃变化时,就会抑制污泥消化速度;温度发生±5℃变化时,就会突然停止产气,使有机酸发生大量积累而破坏厌氧消化。
酸碱度:研究表明,污泥厌氧消化系统中,各种细菌在适应的酸碱度范围内,只允许在中性附件波动。
微生物对pH的变化非常敏感。
水解与发酵菌及产氢、产乙酸菌适应的pH范围为5.0~6.5,甲烷菌适应的pH范围为6.6~7.5。
如果水解酸化和乙酸化过程的反应速度超过甲烷化过程速度,pH就会降低,从而影响产甲烷菌的生活环境,进而影响污泥厌氧消化效果,然而,由于消化液的缓冲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污泥消化原理简介
污泥消化原理简介污泥消化原理简介通常指废水处理中所产生污泥的厌氧生物处理。
即污泥中的有机物在无氧条件下,被细菌降解为以甲烷为主的污泥气和稳定的污泥,下面为大家带来污泥消化原理简介,快来看看吧。
剩余污泥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病原菌,如果直接排放到自然界中,有机物将会受到微生物的作用而发臭,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且病原体将直接或间接接触人体造成危害。
因此,污泥在脱水前通常要进行稳定处理,稳定污泥的常用方法是消化法,消化有好氧消化和厌氧消化。
1.污泥好氧消化⑴污泥好氧消化实际是活性污泥法的继续,在消化过程中,有机污泥经氧化可以转化成二氧化碳、氨以及氢等气体产物。
⑵好氧消化分类好氧消化过程分为普通好氧消化和自热高温好氧消化两类。
⑶好氧消化池构造上一般包括好氧消化室、泥液分离室、消化污泥排除管和曝气系统。
好氧消化法的操作较灵活,可以间歇运行操作,也可连续运行。
⑷好氧消化的优缺点优点:污泥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的降解程度高;清液BOD浓度低,消化污泥量少,无臭、稳定、易脱水,处置方便;消化污泥的肥分高,易被植物吸收;好氧消化池运行管理方便简单,构筑物基建费用低等。
因此,特别适合于中小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
缺点:运行能耗多,运行费用高;不能回收沼气;因好氧消化不加热,所以污泥有机物分解程度随温度波动大;消化后的污泥进行重力浓缩时,上清液SS浓度高等。
2.污泥厌氧消化厌氧消化是指污泥在无氧的条件下,由兼性菌及专性厌氧细菌将污泥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甲烷气,使污泥得到稳定。
⑴原理污泥厌氧消化的过程极其复杂,可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水解与发酵细菌作用下,使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水解与发酵转化成单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二氧化碳及氢等。
第二阶段是在产氢产酸菌的作用下,把第一阶段的产物转化成氢、二氧化碳和乙酸,参与的微生物是产氢产乙酸菌以及同型乙酸菌。
第三阶段是通过两组生理上不同的产甲烷菌的作用,一组把氢和二氧化碳转化成甲烷,另一组对乙酸脱羧产生甲烷,参与的微生物是甲烷菌,属于绝对的厌氧菌,主要代谢产物是甲烷。
《2024年污泥预处理—厌氧消化工艺性能及预处理过程中有机物变化》范文
《污泥预处理—厌氧消化工艺性能及预处理过程中有机物变化》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泥处理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
污泥预处理—厌氧消化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污泥处理方法,不仅具有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的特点,还可以回收能源,具有较高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文将重点探讨污泥预处理过程中厌氧消化工艺的性能以及预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的变化。
二、污泥预处理—厌氧消化工艺性能1. 工艺原理污泥厌氧消化工艺是通过微生物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将污泥中的有机物转化为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从而实现污泥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
该过程包括水解、酸化、产甲烷等阶段,需要适宜的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条件。
2. 工艺性能(1)减量化:通过厌氧消化,污泥的体积可以大大减少,有利于后续的处置和利用。
(2)无害化:厌氧消化过程中,有害的病原体和病毒被消灭,降低污泥的环境风险。
(3)资源化利用:产生的甲烷等气体可以用于发电、供暖等,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
三、预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的变化1. 水解阶段在预处理的初期,污泥中的大分子有机物通过水解作用被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如糖类、氨基酸等。
这些小分子有机物更易于被微生物利用。
2. 酸化阶段随着水解过程的进行,小分子有机物进一步被酸化细菌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等有机酸。
这一阶段是厌氧消化的关键阶段,对后续的产甲烷阶段有重要影响。
3. 产甲烷阶段在适宜的条件下,产甲烷菌利用挥发性脂肪酸等有机物产生甲烷。
这一过程是污泥厌氧消化的主要目的,也是实现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步骤。
四、结论污泥预处理—厌氧消化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污泥处理方法,具有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特点。
在预处理过程中,通过水解、酸化和产甲烷等阶段,污泥中的有机物得到有效的转化和利用。
同时,预处理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控制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条件,以保证厌氧消化过程的顺利进行。
未来,随着环保政策的不断推进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污泥预处理—厌氧消化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污泥厌氧消化沼气安全系统的工艺设计
污泥厌氧消化沼气安全系统的工艺设计污泥厌氧消化沼气安全系统是一种处理污水的生物技术,主要用于污水处理厂中有机物分解和沼气的生产。
该技术具有成本低、运行稳定、节能环保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污水处理行业。
本文将围绕污泥厌氧消化沼气安全系统的工艺设计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污泥厌氧消化沼气安全系统的概念污泥厌氧消化沼气安全系统,简称厌氧沼气系统,是指采用厌氧反应器处理污泥、有机废物等生物质,通过厌氧反应产生沼气,再将沼气收集利用的一种生物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不同规模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处理厂或畜禽养殖厂等。
厌氧沼气系统的主要组成包括厌氧消化器、沼气收集系统和消化液固液分离系统等。
二、厌氧消化器的设计厌氧消化器是厌氧沼气系统的核心部件,其设计过程需要考虑污泥性质、温度、水质等因素。
一般而言,厌氧消化器的设计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适当的容积:厌氧消化器的容积应该根据污泥产生量、水质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一般计算方法是污泥日产生量×3-5天至10-20天的处理时间。
2、合适的外观形状:厌氧消化器应该尽量采用环保节能、实用美观的外观形式。
3、适宜的操作方式:厌氧消化器的操作方式应该尽可能简单、方便,能够便于对生化反应的维护、监测和调控。
三、沼气收集系统的设计沼气收集系统是厌氧沼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过程需要考虑沼气产生量、沼气组成、管道敷设等因素。
一般而言,沼气收集系统的设计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合适的吸气方式:沼气收集系统的吸气方式应该考虑沼气产生量、地形、压力等因素,可以选择真空吸气、微压吸气等方式。
2、科学的管道布局:沼气收集管道应该在水平面上尽量保持平整、不对地形造成障碍,同时还需要进行适当的斜度设计,保证沼气能够顺利地流入倾倒泵或储气罐等设备中。
3、安全的防爆措施:沼气本身具有较大的爆炸危险,沼气收集系统需要安装合适的排风、通风和防爆设备。
四、消化液固液分离系统的设计消化液固液分离系统是厌氧沼气系统中重要的后处理设备,其设计过程需要考虑过程操作的便利性和处理效果。
污泥厌氧消化概述
污泥厌氧消化概述一、基本原理污泥厌氧消化是指在无氧条件下依靠厌氧微生物将污泥中的有机物分解并稳定的一种生物处理方法,通过水解、产酸、产甲烷三个阶段达到有机物分解的目的,同时大部分致病菌和蛔虫卵被杀灭或作为有机物被分解。
一般厌氧消化分为中温和高温两种:中温厌氧消化,温度维持在35℃±2℃,固体停留时间应大于20d,有机容积负荷一般为 2.0~4.0kg/(m3·d),有机物分解率可达到35%~45%,产气率一般为0.75~1.10Nm3/kg VSS;高温厌氧消化,温度控制在55℃±2℃,适合嗜热产甲烷菌生长。
高温厌氧消化有机物分解速度快,可以有效杀灭各种致病菌和寄生虫卵。
二、消化过程污泥厌氧消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厌氧消化三阶段理论是当前较为公认的理论模式。
第一阶段,在水解与发酵细菌作用下,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高分子物质水解与发酵成单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及二氧化碳、氢气等。
第二阶段,在产氢产乙酸细菌作用下,将第一阶段产物转化成氢气、二氧化碳和乙酸。
第三阶段,通过氢气营养性和乙酸营养性的甲烷菌的作用,将氢气和二氧化碳转化成甲烷,将乙酸脱酸产生甲烷。
在厌氧消化过程中、由乙酸形成的甲烷约占总量的 2/3,由二氧化碳还原形成的甲烷约占总量的 1/3。
三、影响因素(一)温度温度是影响厌氧消化的主要因素,温度适宜时,细菌发育正常,有机物分解完全,产气量高。
实际上,甲烷菌并没有特定的温度限制,然而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被驯化以后,温度变化速率即使为每天1℃都可能严重影响甲烷消化作用,尤其是高温消化,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
因此,在厌氧消化操作运行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
大多数厌氧消化系统设计为中温消化系统,因为在此温度范围,有机物的产气速率比较快、产气量较大,而生成的浮渣较少,并且也比较容易实现污泥和浮渣的分离。
但也有少数系统设计在高温范围内操作,高温消化的优点包括:改善污泥脱水性能,增加病原微生物的杀灭率,增加浮渣的消化等。
污泥厌氧消化简介
污泥厌氧消化应用
03
污泥减量
污泥减量
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有机物在厌氧菌的作 用下转化为沼气,同时产生大量沉淀物,实 现污泥的减量。
减量效果
通过污泥厌氧消化,污泥的体积可减少约30%-50% ,减轻了后续处理和处置的负担。
减量机制
厌氧菌分解有机物产生沼气,同时生成固形 物沉淀,使得污泥的体积和质量降低。
污泥厌氧消化简介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 录
• 污泥厌氧消化概述 • 污泥厌氧消化技术 • 污泥厌氧消化应用 • 污泥厌氧消化问题与解决方案 • 污泥厌氧消化未来发展
污泥厌氧消化概述
01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污泥厌氧消化是一种生物处理技术, 通过厌氧微生物的作用,将污泥中的 有机物转化为沼气和稳定的剩余物。
能源回收
能源回收
通过收集和利用污泥厌氧消化 产生的沼气,可以将其转化为 热能或电能,实现能源的回收
利用。
回收效率
沼气的热值较高,可达到 5500kJ/m3,通过合理利用 ,沼气的能源回收率可达到
60%-70%。
经济效益
能源回收利用能够降低能源消 耗,减少对外部能源的依赖, 同时为污水处理厂带来经济效
厌氧消化过程
预处理
为确保污泥的稳定性和消化效率,需要对污泥进行适当的预处理, 如调质、加热等。
消化过程
厌氧消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水解阶段、酸化阶段和甲烷化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微生物参与,并产生相应的代谢产物。
产物利用
厌氧消化产生的沼气可作为能源回收利用,剩余物可作为肥料或土壤 改良剂。
污泥厌氧消化技术
02
厌氧消化技术分类
完全混合式厌氧消
污泥厌氧消化沼气安全系统设置及控制研究
污泥厌氧消化沼气安全系统设置及控制研究引言污泥厌氧消化是利用微生物对有机废弃物进行降解、分解和转化过程,产生沼气作为能源利用的过程。
然而,由于沼气具有易燃、易爆等特性,因此在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安全性必须得到充分注意和保证。
本文将重点研究污泥厌氧消化沼气安全系统的设置和控制方法。
污泥厌氧消化沼气安全系统与组成污泥厌氧消化沼气安全系统主要包括沼气收集、存储和利用三个环节。
沼气收集沼气收集是保证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沼气不能外泄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沼气收集方法主要有固定式漏斗、浮罩式收集等。
其中,固定式漏斗是通过设置漏斗状的集气装置,将沼气从沼气池中收集出来;而浮罩式收集则是通过在沼气池表面设置一个浮在水上的罩子,通过罩子与池底之间的空间来收集沼气。
无论采用哪种收集方法,都需要保证沼气收集装置的密封性以防止气体泄漏。
沼气存储沼气存储主要是为了供给后续利用。
沼气可以通过压缩、液化等方式进行存储。
压缩存储是将沼气通过压缩设备将其压缩成高压气体,然后储存在气体罐中;液化存储则是将沼气冷却至低温后变为液态,然后存储在液化气体罐中。
存储系统需要配备安全阀、压力传感器等装置以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
沼气利用沼气利用是将沼气转化为可利用的能源的过程。
常见的沼气利用方式有发电、燃气灶具供暖等。
在沼气利用过程中,需要设置相应的燃烧设备和监测系统,以确保沼气的安全燃烧和利用效率。
污泥厌氧消化沼气安全系统控制方法为了确保污泥厌氧消化沼气安全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方法。
沼气收集控制沼气收集过程中需要设置压力传感器等装置,实时监测沼气压力,并根据监测值自动控制收集系统的开关状态。
当沼气压力达到一定值时,收集系统自动打开以进行收集;当沼气压力低于一定值时,收集系统自动关闭。
沼气存储控制沼气存储过程中需要设置压力传感器、液位传感器等装置,实时监测沼气的压力和液位,并根据监测值控制液化设备的运行。
当沼气压力或液位达到一定值时,液化设备停止运行;当沼气压力或液位低于一定值时,液化设备启动。
污泥厌氧消化系统
污泥厌氧消化系统1 引言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污水处理厂处理效率的提高,剩余污泥产量逐年增加.据统计,我国城市污泥年产量已达3000万吨(以80%含水率计),其中80%未得到妥善处理.在众多的污泥处理方法中,厌氧消化技术能够同时实现污泥减量和回收能源,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目前污泥厌氧消化的效率不高,尤其是我国污水处理厂厌氧消化池的运行效果不够理想,设计和运行缺乏理论指导.对于一个厌氧消化系统,物料的流变特性是工艺设计和运行中的重要参数,对传质、传热、搅拌和物料输送等厌氧消化单元有重要意义.在厌氧消化过程单元设计中,必须清楚原料的流体类型,计算出原料的流变参数,才能对厌氧消化、特别是高浓度物料厌氧消化进行合理的工艺设计以及设备选用与开发.此外,原料的流变特性也是厌氧消化工艺控制的重要依据.由于流变特性在厌氧消化工艺设计和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一些学者对污泥的流变特性做了初步研究.Pollice和Laera研究了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污泥以黏度表征的流变特性.Chen和Hashimoto对新鲜污泥的流变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的浓度变化范围是2.71%~6.53%,温度变化范围为 9.5~26 ℃,这个较低的浓度和温度变化范围不能适应如今广泛使用的中高温(>35 ℃)、高浓度(>8%)厌氧消化.Sozanski 等用旋转流变仪对污泥进行流变试验研究,对流变曲线进行分析,设计了流变模型,并针对模型给出了经验公式和一些预测参数值来探讨污泥在不同浓度和温度下的流变特性.Bos使用毛细管流变仪和旋转流变仪对污泥流变特性进行试验研究,建立了温度和含水率对污泥流变特性影响的流变方程.目前,关于污泥厌氧消化原料流变特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污泥本身,而对于餐厨垃圾与污泥混合物料的流变特性研究,国内外却鲜有报道.近年来,国内外采用餐厨垃圾与污泥联合厌氧发酵的研究及沼气工程日益增多,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餐厨垃圾对泥质的改善方面,而对于添加餐厨垃圾对污泥流变特性的影响研究却很少,导致混合发酵原料流变特性参数仍然缺乏,制约了厌氧消化单元过程的优化设计.本文对4种主要的厌氧消化原料——脱水污泥、脱水污泥与餐厨垃圾混合物、剩余污泥以及剩余污泥与餐厨垃圾混合物的流变特性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物料浓度和温度对流变特性参数的影响,并拟合了相应模型,以期为厌氧消化设备选用及工艺设计提供基础参数.2 材料和方法2.1 试验材料脱水污泥(dewatered sludge,以下简称DS)和剩余污泥(waste activated sludge,以下简称WAS)取自天津市张贵庄污水处理厂,餐厨垃圾取自天津大学学生食堂,原料取回后保存于4 ℃冰箱冷藏待用,餐厨垃圾首先经人工分选出其中的杂物,包括塑料、纸类及骨头等,然后用破碎机破碎后搅匀冷藏.DS的总固体浓度(TS)和挥发性固体浓度(VS)分别为16.4%和9.4%,WAS的TS 和VS浓度分别为2.6%和1.4%,破碎后餐厨垃圾的TS和VS浓度分别为19.3%和18.9%.2.2 试验方法2.2.1 固体浓度对原料流变特性影响根据原料的起始 TS浓度,用蒸馏水分别将DS、DS与餐厨垃圾按TS 4 ∶ 1混合的混合物(the mixture of dewatered sludge and food waste,以下简称MDF)配制成TS浓度分别为1%、3%、5%、8%和10%的混合液装于500 mL 烧杯中;用恒温水浴锅控制混合液温度为35 ℃,样品经过搅拌之后,用旋转黏度计(NDJ5-S,中国上海)测量 4 个搅拌转速(6、12、30、60 r · min-1)下的黏度,待读数基本稳定时,每10 s 读数1次,共读取7个黏度值,取算术平均值.由于WAS的流体稠度系数(K)较高,在浓度大于5%时,物料的黏度急剧增大,不利于污泥厌氧消化的进行,并且污水厂WAS浓缩后浓度一般在3%~5%,所以对于WAS流变特性的研究只在较低浓度下进行.根据原料的起始TS,用蒸馏水或离心机分别将WAS、WAS与餐厨垃圾按TS 4 ∶1混合的混合物(the mixture of waste activated sludge and food waste,以下简称MWF)配制成TS浓度分别为1%、3%和5%的混合液装于500 mL烧杯中,黏度测量方法同上.2.2.2 温度对原料流变特性影响将上述4种原料配制成TS为5%的混合液并装于 500 mL 烧杯中,用恒温水浴锅将混合液温度分别控制在 15、25、35、45 ℃和55 ℃条件下,用旋转黏度计测量黏度.黏度随温度变化趋势采用线性模型描述,如式(1)所示.式中,μ为表观黏度(mPa · s);t为温度(℃).3 结果与讨论3.1 4种发酵原料的流变特性黏度是反映原料流变特性的重要指标.根据流体黏度的变化规律,可将流体分为两大类:在一定温度下,流体的黏度值不随剪切速率变化而变化,为一常数,这类流体称为牛顿流体;在一定温度下,其黏度值随剪切速率的变化而变化,这类流体称为非牛顿流体.非牛顿流体极为普遍,广泛存在于化工、食品及建筑材料、生物医学等领域.由于与牛顿流体相比,非牛顿流体的流变特性极为复杂,在研究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因此,到目前为止,对于非牛顿流体的研究还很少,而针对污泥以及餐厨垃圾与污泥混合物的研究则更少.由于非牛顿流体的普遍性及其流变特性的复杂性,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描述非牛顿流体剪切应力和剪切速率之间关系的非牛顿流体流变模型,常用的非牛顿流体流变模型主要有幂律方程(Power-law model)、宾汉方程(Bingham model)、Herschel-Bulkley方程、Cassion方程、Sisko 方程等(李学哲等,2009).张新瑜等(2008)通过实验验证了活性污泥的流变特性符合 Ostwald de Vaele 模型.Hasar(2004)研究了MBR反应器中活性污泥的流变特性,结果表明,低剪切速率范围内活性污泥最适合的流动模型是Ostwald de Vaele 模型.Ostwald de Vaele 模型又称没有屈服应力的幂律模型,是最常用的模型之一,而本次试验所选取的剪切速率(6~60 r · min-1)属于低剪切速率范围,因此可以使用幂律方程(如式2)来描述其流变特性.式中:μ为表观黏度(mPa · s); N 为转速(r · s-1); K为流体稠度系数(Pa · sn); n 为流体流变指数(无因次).根据式(2),测定不同转速条件下的原料黏度,由幂律方程拟合得到4种发酵原料的流变特性参数,如表 1所示.流变指数n是衡量实际流体与牛顿流体相似程度的指标.当n为1时,此时流体为牛顿流体;n小于1时,流体为假塑性或者剪切变稀流体;n大于1时,流体为膨胀塑性或者剪切增稠流体.从表 1中可以看出,4种原料的流变指数n都小于1,在 TS 为 5%、温度为35 ℃条件下都为假塑性流体(陈志平等,2004).造成这4种原料呈现明显的假塑性流体性质的原因可能是污泥主要由微生物聚集体(即活性污泥菌胶团)、废水带入的无机性沉渣、少量未降的有机物等大分子物质和大量的水分组成,污泥混合液中大分子物质的存在会使原料在受到剪切后发生分子的重排,分子趋向与流动方向一致,流动阻力下降,从而使表观黏度在剪切速率增大时减小(刘刈等,2009).4种原料中WAS的流变指数最小,剩餐的最大,这说明在 TS 为 5%、温度为35 ℃条件下4种原料中MWF的流变性质最接近牛顿流体,而WAS偏离牛顿流体的程度最大.此外,4种原料中MDF的黏度最小,WAS的黏度最大,而流体稠度系数作为黏度的量度,使得通过拟合的得到的4种原料的流体稠度系数中MDF最小,WAS最大.表1 4种发酵原料在 TS=5%、35 ℃条件下的流变指数(n)、流体稠度系数(K)和黏度(μ)3.2 TS对4种原料流变特性的影响3.2.1 TS对黏度的影响4种发酵原料在不同剪切速率条件下的黏度随TS浓度的变化如图 1所示.其中,DS与MDF 在TS为1%时,黏度很小,已经超出了旋转黏度计的测量范围,故未在图 1中表示.由图 1可以看出,随着TS浓度的升高,4种发酵原料的黏度随之增大,并呈现出对数增长的趋势.这说明,TS浓度越高,污泥中的絮体结构相互连接形成的网络结构越紧密,从而使得表观黏度越大(Monteiro,1997).此外,由图 1还可以得出,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原料浓度的减小,原料黏度降低的幅度就越大,呈现出剪切变稀的现象;而相关研究表明,污泥的表观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加而降低(李学哲等,2009;Yang et al., 2009;张新瑜等,2008;董玉婧等,2012;Klinksieg etal., 2007; Aranowski et al., 2010),这是假塑性流体的性质之一,可见这4种原料属于假塑性流体.Guibaud等认为污泥混合液之所以具有假塑性流体等非牛顿流特性可能是由于转子的剪切作用,使得原本不均匀的污泥颗粒产生定向流或者是使得污泥絮体解絮以致表观黏度下降而造成的(Guibaud et al., 2004).图1 35 ℃条件下4种发酵原料黏度随浓度的变化3.2.2 TS对流变指数的影响目前,大中型沼气工程发酵原料浓度差别很大,不同的原料、水力停留时间都会造成厌氧消化罐内的浓度差别,浓度变化从低浓度物料的 2%到目前高浓度厌氧消化进料浓度 10%左右(邓良伟等,2007),所以有必要考察固体浓度对发酵原料流变特性的影响.由图 2可以看出在60 r · min-1剪切速度下添加餐厨垃圾后的MWF和MDF的黏度较相应的纯泥而言都有所降低,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餐厨垃圾的含水率较原泥的含水率低,在配制混合液时会加入更多的水稀释,从而导致黏度的降低;另一方面通过对TS为3%、5%、8%浓度的餐厨垃圾进行黏度的测量,发现黏度值均在50 mPa · s以下,因此推测将一种很低黏度的流体混入相对较高黏度流体后,可能会使得混合液黏度变小.在TS为5%时,DS和MDF的黏度明显小于WAS 和MWF.本课题组前期试验结果显示,在TS为5%浓度下分别对MWF和MDF进行联合厌氧发酵实验,MDF与MWF混合厌氧发酵平均日产气量分别为411.5 mL · L-1 · d-1、256.2 mL · L-1 · d-1,MDF厌氧发酵日产气量是MWF的1.6倍.MDF比MWF的产气性能好,这可能跟MDF的黏度较低,便于物料与反应器中基质和微生物混合有关.由图 2还可以看出,DS和MDF的黏度在TS=1%到TS=8%的浓度区间内变化较为缓慢,但当TS从8%增长到10%时,物料的黏度急剧增大,因此对于高浓度物料的消化系统而言,如果物料不进行预处理,TS=8%是一个较为利于厌氧消化的浓度条件.图2 不同TS浓度条件下4种原料黏度的比较以及变化(35 ℃、剪切速度60 r · min-1)由图 3可以看出,4种原料的流变指数均随TS浓度升高而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的是WAS和MWF是在TS=3%时流变指数最大,而DS和MDF是在TS=5%时流变指数最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WAS和DS组成成分不同做造成的.WAS和MWF在TS=3%时更接近牛顿流体,说明在TS=3%时厌氧消化系统中传质和传热效果较好,有利于厌氧消化过程的进行.而对于DS和MDF 而言,TS=5%时流变指数最大,同样在这个浓度下也有利于物料的混合,这也从另一方面解释了前期发酵试验中在TS为5%浓度下MDF比MWF的产气性能好的原因.图3 不同 TS 浓度条件下4种原料的流变指数n的变化(35 ℃、剪切速度60 r · min-1)3.3 温度对流变特性的影响3.3.1 温度对黏度的影响4种发酵原料在不同剪切速率条件下的黏度随温度的变化如图 4所示.由图 4可以看出,这4种原料黏度随温度变化基本符合线性关系.4种原料的黏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剪切速率越低黏度越大,且下降的幅度越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随着温度的升高,污泥的活性成分被激活,会表现出剪切稀化现象,含水率越高,流变参数就越低(张晓斌,2014).而从现有的研究显示,高温发酵或对发酵原料进行高温热处理后再进行发酵的工艺,单位VS产气量均高于中温发酵;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除了在高温条件下原料内大分子物质水解程度较高外,还可能是高温条件下原料的黏度较低,使得混合更加充分,从而使得产气效率较高.图4 4种原料黏度随温度的变化(TS=5%)3.3.2 温度对流变指数的影响TS为5%时4种原料流变指数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如图 5所示.由图 5可以看出4种原料的流变指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这说明温度越高,这4种原料的流变性质越接近牛顿流体.在这4种原料中,可以明显的看出WAS的流变指数最小,偏离牛顿流体的程度最大;MWF的流变指数最大,最趋向于牛顿流体.通过对原始餐厨垃圾的流变特性分析,含水率为81.54%的未稀释餐厨的黏度为1814 mPa · s,流变指数为0.6177,流变指数大于本文所研究的4种原料的任何1种;可能是餐厨垃圾较纯污泥更趋向于牛顿流体,餐厨垃圾的加入导致污泥流变特性的改变,使得混合液较纯泥更趋向于牛顿流体.DS的流变指数升高的幅度较大,其余3种原料升高的幅度较小.这说明相对于其他3种原料,DS的黏度对温度变化更敏感.具体参见污水宝商城资料或更多相关技术文档。
污泥厌氧消化沼气安全系统的工艺设计
污泥厌氧消化沼气安全系统的工艺设计污泥厌氧消化沼气安全系统的工艺设计是一项关键性的工作,该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市政污水处理厂、工业生产厂、农业养殖场等污染源。
它可以有效地减轻环境污染的程度,节约能源资源,同时还为经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本文将从系统设计的整体框架、污泥消化过程、沼气生成的利用和系统安全管理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系统设计框架污泥厌氧消化沼气安全系统包括污泥消化池、消化池进气控制系统、沼气净化系统、沼气发电系统和废水处理系统五个部分。
其中,污泥消化池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是实现有机物的“消化-发酵”的地方。
消化池进气控制系统通过放气调节进气量和进气时间,从而使进入污泥消化池的空气含氧量控制在2%以内。
沼气净化系统主要是对产生的沼气进行净化,去除其中的CO2、H2S,保证发电机的正常运行。
沼气发电系统负责对沼气进行能源转换,通过发电机产生电能并输出。
废水处理系统对处理后的污水进行处理,以达到可排放的标准。
2.污泥消化过程污泥消化是指有机物在厌氧条件下,通过微生物作用逐步分解生成沼气过程。
在污泥消化池中,消化细菌能分解有机质成为氨、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同时,还能发生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最终生成沼气。
消化池内消化细菌主要有放线菌、乳酸菌、酪酸菌等。
为了使消化池的反应达到最优效果,一般采用高温条件下的消化。
在这种条件下,各种消化细菌的繁殖和代谢速度都加快,同时也可以消除病菌,加速消化池内有机物的降解速度。
3.沼气的利用沼气主要组成成分是甲烷(Methane)和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
沼气可以作为能源进行利用,采用沼气发电技术,将沼气转化为电能。
在沼气发电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沼气净化,去除其中的杂质和水分。
净化后的沼气可以通过发电机进行能量转换,转化为电能并输送到外部用电设备中。
4.系统安全管理污泥厌氧消化沼气安全系统的工艺设计中,安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安全。
污水处理污泥厌氧消化技术全解
污水处理污泥厌氧消化技术全解(1)采用两级消化时,一级消化池和一级消化池的停留时间之比可采用1:1、2:1或3:2,其中以采用2:1的最多:一级消化池的液位高度必须能满足污泥自流到一级消化池的需要,地下水位较高时、必须考虑池体的抗浮,对消化池进行清理时最好选择地下水位较低的时候进行。
(2)污泥厌氧消化池一般使用水密性、气密性和抗腐蚀性良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直径通常为6~35m,总高与直径之比为0.8~1.0,内径与圆柱高之比为2:1。
池底坡度为8%,池顶距泥面的高度大于1.5m,顶部集气罩直径一般为2m、高度为1~2m、大型消化池集气罩的直径和高度最好分别大于4m和2m。
(3)污泥厌氧消化池一般设置进泥管、出泥管、上清液排出管、溢流管、循环搅拌管、沼气出管、排空管、取样管、人孔、测压管、测温管等,一般进泥管布置在池中泥位以上、其位置、数量和形式应有利于搅拌均匀、破碎浮渣,污泥管道的最小管径为150mm,管材应耐腐蚀或作防腐处理,同时配备管道清洗设备。
(4)上清液排出管可在不同的高度设置3~4个、最小直径为75mm,并有与大气隔断的措施;溢流管要比进泥管大一级,且直径不小于200mm,溢流高度要能保证池内处于正压状态;排空管可以和出泥管共用同一管道;取样管最小直径为100mm,至少在池中和池边各设一根,并伸入泥位以下0.5m;人孔要设两个,且位置合理。
(5)池四周壁和顶盖必须采取保温措施。
污泥厌氧消化池的影响因素有哪些(1)温度、pH值、碱度和有毒物质等是影响消化过得的主要因素、其影响机理和厌氧废水处理相同。
(2)污泥龄与投配率。
为了获得稳定的处理效果,必须保持较长的泥龄。
有机物降解程度是污泥龄的函数,而不是进泥中有机物的函数。
(3)污泥搅拌。
通过搅拌可以使投加新鲜污泥与池内原有成熟污泥迅速充分地混合均匀,从而达到温度、底物浓度、细菌浓度分布完全一致,加快消化过程,提高产气量。
同时可防止污泥分层或泥渣层。
我国城市污水厂污泥厌氧消化系统的运行现状
我国城市污水厂污泥厌氧消化系统的运行现状发布时间:2022-12-28T02:08:41.641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第17期作者:王蓉哲[导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市人口数量骤增,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放量越来越大,王蓉哲深圳高速环境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市人口数量骤增,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放量越来越大,增加了污水厂的处理负荷。
在污水厂处理污水过程,污泥厌氧系统的应用是使用微生物增殖的方法,培养厌氧非生物,曝气阶段处理有机物。
下文对于城市污水厂的污泥厌氧消化系统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优化运行建议,提高污泥系统的使用效果。
关键词:城市;污水厂;污泥;厌氧消化系统引言:在污水厂处理污水阶段,运用污泥厌氧消化阶段,微生物水解和酸化流程产生甲烷,实现对污水内部有机物固体的水解,将其液化之后逐渐分解。
厌氧消化的应用,废水内部有机物溶解,污泥内部有机物通常是固体形式存在,消化环节分为中温和高温两种,城市污水厂大多选择中温消化方式处理,节约成本。
但是部分污水厂在处理过程系统应用还存在不同程度问题,对此,研究污泥厌氧系统的高效运行措施十分必要。
一、城市污水厂污泥厌氧消化系统运行现状(一)污泥厌氧消化池设置不合理在污水厂应用污泥系统处理污水的时候,消化池的建设为重点,部分污水厂在消化池建设方面,对于工艺流程的考虑不够全面,导致消化池的建设存在问题,如;结构尺寸设置定不合理,气密性和抗腐蚀能力不佳等,管道设置不合理,保温措施不科学等,对于系统运行效果产生影响。
(二)处理过程措施运用不合理厌氧消化处理环节,部分处理厂在温度、pH、搅拌、碳氮比等参数控制不合理,对于消化池的处理效率产生影响。
因此,为了保证处理效果,需要污水厂注意系统运行阶段运行参数的控制。
(三)污泥培养和投配率方面问题污泥厌氧系统使用之前,需要先培养污泥,重点培养厌氧污泥、甲烷菌等。
部分污水厂在污泥培养阶段,培养方法的运用方面存在不合理之处,导致污泥质量和处理要求不符。
污泥厌氧消化沼气安全系统的工艺
污泥厌氧消化沼气安全系统的工艺污泥厌氧消化是一种使污泥达到稳定状态的非常有效的处理方法。
污泥中的有机物在厌氧条件下,在产酸细菌和甲烷细菌的先后作用下,经酸性消化阶段和碱性消化阶段分解为甲烷和二氧化碳为主要产物的消化气(沼气)。
大中型污水处理厂对消化产生的沼气进行回收利用,可以达到节约能源、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
沼气由55%~70%的甲烷、25%~40%的二氧化碳和1%~5%的氮硫化物和硫化氢组成。
沼气与空气以1:5~14(体积比)混合时,如遇明火会引起爆炸。
混合比超过此值时,是燃烧热值约4500~6000千卡/米3的燃料。
空气中沼气含量到达一定浓度会具有毒性。
因此,沼气是具有很高利用价值同时如果系统设计操作不当也有一定危险性的能源。
1 沼气系统工艺流程设计及安全装置的设置沼气从消化池流入管道,首先经过冷凝水去除罐和脱硫装置,其目的是净化沼气。
1.1 沼气净化1.1.1 冷凝水及杂质的去除沼气是高湿度的混合气。
沼气自消化池进入管道时,温度逐渐降低,管道中会产生大量含杂质的冷凝水。
如果不从系统中除去,容易堵塞、破坏管道设备。
沼气管道最靠近消化池的位置,沼气温降值最大,产生的冷凝水最多,在此点设置了冷凝水去除罐。
在沼气系统中,管线一般都设计为1%左右或更大的坡度,低点设置冷凝水去除罐。
较长的管线特别考虑一定的距离设置了一个去除罐。
另外,在重要设备如沼气压缩机、沼气锅炉、沼气发电机、废气燃烧器、脱硫塔等设备沼气管线人口,在干式气柜的进口和湿式气柜的进出口处都设置冷凝水去除罐。
有时在某些设备如沼气压缩机出口处还需要设置高压水去除罐。
正常运行时,操作人员每天检查时,都会发现一些去除器(特别是靠近消化池的)有大量的冷凝水排出。
当构筑物和设备检修时,还可以向冷凝水去除器中注水,作为水封罐。
1.1.2 硫化氢的去除城市污水产生的污泥中温消化产生的沼气中含有0.005~0.01%的H2S,以粪便为原料消化产生的沼气中H2S约占总体积的0.5~1.0%。
污水处理厂厌氧消化系统调控技术研究
污水处理厂厌氧消化系统调控技术研究污水处理厂是现代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污水处理厂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将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去除,使之达到一定的排放标准。
而污水处理厂中的厌氧消化系统则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厌氧消化系统是指在无氧环境中,利用厌氧微生物对有机废物进行降解并产生沼气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两个关键的环节:有机物降解和沼气产生。
通过控制这两个环节的调节,污水处理厂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废物资源。
在厌氧消化系统中,有机物的降解主要靠厌氧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完成。
这些微生物可以分解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
为了保证这些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和代谢,污水处理厂需要通过调控系统,控制其环境条件。
首先是温度的调控。
厌氧消化系统中,微生物的降解活性受温度的影响较大。
一般来说,较低的温度会降低微生物活性,而较高的温度则会导致微生物堆积和死亡。
因此,污水处理厂需要根据具体的水质和气候条件,设定适宜的温度范围,以确保厌氧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行。
其次是pH值的调节。
厌氧消化系统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受到pH值的影响。
在不同的pH条件下,微生物总量和种群结构均会发生变化。
为了保持良好的微生物活性,污水处理厂需要定期检测pH值,并通过添加酸碱物质,维持系统内的pH值在合适的范围内。
此外,厌氧消化系统还需要适当的氧气供应。
虽然厌氧消化是在无氧环境下进行的,但是微生物的代谢需要一定程度上的氧气供应。
通过控制厌氧消化池中的氧气含量,污水处理厂可以调节微生物活性,提高废物降解效率。
虽然厌氧消化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厂中,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厌氧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沼气主要由甲烷组成,而甲烷是一种温室气体,具有较高的温室效应。
因此,如何合理利用和处理污水处理厂中产生的沼气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同时,厌氧消化系统的运行和调控也需要耗费一定的能源和人力。
因此,如何提高厌氧消化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行成本,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污泥厌氧消化系统日常运行中注意的事项
污泥厌氧消化系统日常运行中注意的事项(1)消化池的管理。
厌氧消化过程是在密闭厌氧条件下进行,微生物在这种条件下生存不能像好氧污泥那样,依靠镜检来判断污泥的活性。
只能采用反应微生物代谢影响的指标间接判断微生物活性,与活性污泥好氧处理系统相比,污泥厌氧消化系统对工艺条件及环境因素的变化,反应更敏感。
为了消化池的运转正常,应当及时掌握温度、pH值、沼气产量、泥位、压力、含水率、沼气中的组分等指标,及时做出调整。
(2)对于日常运行状况、处理措施、设备运行状况都要求做出书面记录,为下一班次提供运行数据,并做好报表向上一级管理层报告,提供工艺调整数据。
(3)经常检测、巡视污泥管道、沼气管道和各种阀门,防止其堵塞、漏气或失效。
阀门除应按时上润滑油脂外,还应对常闭闸常开闸门定时活动,检验其是否能正常工作。
(4)定期由技术监督部门检验压力、保险阀、仪表、报警装置(5)定期检査并维护搅拌系统。
沼气搅拌主管常有被污泥及其它污物堵塞的现象,可以将其余主管关闭,使用大气量冲吹被堵塞管道。
机械搅拌桨缠绕棉纱和其它长条杂物的问题可采取反转机械搅拌器甩掉缠绕杂物方式解决。
另外,要定期检查搅拌轴与楼板相交处的气密性。
(6)在北方寒冷地区消化池及其管道、阀门在冬季必须注意防冻,进入冬季结冰之前必须检查和维修好保温设施,如消化池顶上的沼气管道,水封阀(罐)。
沼气提升泵房内的门窗必须完整无损坏,最好门上加棉帘子,湿式脱硫装置要保证在10℃以上工作。
特别是室外的沼气管道、热水管道、蒸汽管道和阀门都必须做好保温、防晒、防雨等工作。
(7)定期检查并维护加热系统,蒸汽加热管道、热水加热管道、热交换器内的泥管道等都有可能出现堵塞现象、锈蚀现象,一般用大流量冲洗。
套管式管道要注意冲洗热水管道时要保证泥管中的压力防止将内管道压瘪。
冲洗不开或堵塞严重时应拆开清洗。
(8)消化池除平时加强巡检外,还要对池内进行检查和维修,般5年左右进行一次,彻底清砂和除浮渣,并进行全面的防腐、防渗检査与处理。
污泥厌氧消化处理
影响因素
温度
在污泥厌氧消化过程 中,温度对有机物负荷和 产气量有明显影响。研究 表明,在污泥厌氧消化过 程中,温度发生±3℃变 化时,就会抑制污泥消化 速度;温度发生±5℃变 化时,就会突然停止产气 ,使有机酸发生大量积累 而破坏厌氧消化。
酸碱度
研究表明,污泥厌氧 消化系统中,各种细菌在 适应的酸碱度范围内,只 允许在中性附近波动。微 生物对pH的变化非常敏感 。水解与发酵菌及产氢、 产乙酸菌适应的pH范围为 5.0~6.5,甲烷菌适应的 pH范围为6.6~7.5。
有毒物质 浓度
在污泥厌氧消化中, 每一种有毒物质是具有促 进还是抑制甲烷菌生长的 作用,关键在于它们的毒 阈浓度。低于毒阈浓度, 对甲浓度逐 渐增加,甲烷菌可被驯化 ;超过毒阈上限,则对微 生物生长具有强烈的抑制 作用。
现状及问题
厌氧消化技术是一项成熟的技术,但在中国的应用情况来看并不稳 定。 主要原因有污泥有机质含量较低、含砂量较高等客观原因,也存在 运行管理等主观因素。如果将厌氧消化技术放在一个处理工序客观看待, 可以部分实现减量化、稳定化及无害化,同时为资源化提供了良好的载 体——CH4;但厌氧消化并不是一个完整过程,就如同厌氧生化处理工 序在污水处理工序中的位置一样,必须与其它工艺联合方可发挥自身特 点,弥补先天不足。 此外,厌氧消化技术的经济性和运行管理水平要求处理规模应该是 大型处理项目,并且下游完善可靠的最终处置和沼气资源化利用渠道也 是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最后,能源回收固然重要,但如果能使物质按照最接近自然的方法 循环起来更有意义,这方面我们可以参照污水处理发展所走过的道路。
污泥的厌氧消化处理
原 理
系 统 组 成
工 艺 特 点
影 响 因 素
现 状 及 问 题
污泥厌氧消化处理技术分析
污泥厌氧消化处理技术分析厌氧消化是污泥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污泥处理与处置的发展趋势。
本文对污泥厌氧消化技术的原理、影响因素以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污泥厌氧消化的合理化建议。
标签:剩余污泥;水热预处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建议污泥是由多种微生物形成的菌胶团的集合体,含有大量极易腐败的有机物,因此如何减少污泥污染并且有效利用这类生物质能源对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污泥的主要处理处置工艺有厌氧消化、好氧堆肥、干化焚烧、石灰稳定、深度脱水等,而厌氧消化相较于其他处理工艺可以实现污泥的减量化和稳定化,具有能耗低、消化后稳定度高的优点,并且污泥厌氧消化产生生物燃气甲烷,实现了污泥的资源化。
但是污泥厌氧消化的投资高、处理技术较复杂、启动和处理的时间长,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由于温度低,对污泥厌氧消化系统的运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污泥厌氧消化法的使用。
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污泥厌氧消化的优势,解决污泥厌氧消化的问题,提高污泥消化速率,走污泥的资源化利用之路,具有重大研究价值。
一、污泥厌氧消化的原理厌氧消化是指利用厌氧菌对污泥进行发酵,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使污泥中的有机物得到降解并逐步到达稳定,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产生生物燃料甲烷的一种方法。
目前厌氧消化较为公认模式为三阶段理论,第一阶段为水解发酵阶段,第二阶段为产氢产乙酸阶段,第三阶段为产甲烷阶段。
在第一阶段,污泥中的一些结构复杂的有机物被分解成简单的有机物,如一些脂类的物质会被转化成脂肪酸和甘油,一些蛋白质分子会被转化成氨基酸,一些纤维素类物质也会被水解成糖类等,然后产酸菌会通过厌氧发酵和氧化等过程把这些简单的有机物进一步的转化成醇类和脂肪酸类如甲酸、乙酸、丙酸等;在第二阶段,产氢产乙酸菌会把水解阶段产生的中间产物,如醇类和丙酸、丁酸等脂肪酸类简单有机物(甲烷、甲醇、乙酸除外)转化乙酸和氢并且会有二氧化碳放出;在第三阶段,产甲烷菌会将前两个阶段产生的乙酸、氢气及二氧化碳等小分子物质转化为甲烷。
污泥厌氧消化的目的是什么?
污泥厌氧消化的目的是什么?
污泥厌氧消化是对有机污泥进行稳定处理的最常用的方法,可以处理有机物含量较高的污泥。
适用于大型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方法。
为什么要进行污泥厌氧消化呢?污泥厌氧消化可以带来哪些好处呢?
1、未消化的污泥呈粘性胶状结构,不易脱水。
厌氧消化过的污泥,胶体物质被气化、液化或分解,使污泥中的水分与固体易分离;
2、污泥在厌氧消化过程,硫化氢分离出硫分子或与铁结合成为硫化铁,因此消化后的污泥不会再发出恶臭;
3、厌氧消化可以减少污泥中可降的有机物含量,从而使污泥的体积减少;
4、污泥在消化过程中产生沼气,沼气中含有的甲烷气体,可做为燃料用来发电、烧锅炉、驱动机械等;
5、厌氧消化能够减少污泥中可分解、易腐化物质的数量,使污泥性质稳定;
6、污泥中含有很多有毒物质如细菌、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
污泥在消化过程中,产生的甲烷菌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可杀死大部分病原菌以及其它有害微生物。
影响污泥厌氧消化的因素有哪些?
1、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泥龄)与负荷。
2、搅拌、混合。
3、有毒物质浓度:低于毒物浓度,对甲烷菌生长有促进作用;在毒物浓度范围内,有中等抑制作用,随浓度逐渐增加,甲烷菌可被驯化;超过毒物浓度上限,则对微生物生长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4、酸碱度:污泥厌氧消化系统中,各种细菌在适应的酸碱度范围内,只允许在中性附近波动。
如果水解酸化和乙酸化过程的反应速度超过甲烷化过程速度,pH就会降低,从而影响产甲烷菌的生活环境,进而影响污泥厌氧消化效果。
5、温度:按产甲烷菌对温度的适应性,可将其分两类:中温产甲烷菌、高温产甲烷菌,温度在两区之间时,随着温度的上升,反应速度反而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污泥厌氧消化系统1 引言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污水处理厂处理效率的提高,剩余污泥产量逐年增加.据统计,我国城市污泥年产量已达3000万吨(以80%含水率计),其中80%未得到妥善处理.在众多的污泥处理方法中,厌氧消化技术能够同时实现污泥减量和回收能源,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目前污泥厌氧消化的效率不高,尤其是我国污水处理厂厌氧消化池的运行效果不够理想,设计和运行缺乏理论指导.对于一个厌氧消化系统,物料的流变特性是工艺设计和运行中的重要参数,对传质、传热、搅拌和物料输送等厌氧消化单元有重要意义.在厌氧消化过程单元设计中,必须清楚原料的流体类型,计算出原料的流变参数,才能对厌氧消化、特别是高浓度物料厌氧消化进行合理的工艺设计以及设备选用与开发.此外,原料的流变特性也是厌氧消化工艺控制的重要依据.由于流变特性在厌氧消化工艺设计和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一些学者对污泥的流变特性做了初步研究.Pollice和Laera研究了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污泥以黏度表征的流变特性.Chen和Hashimoto对新鲜污泥的流变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的浓度变化范围是2.71%~6.53%,温度变化范围为 9.5~26 ℃,这个较低的浓度和温度变化范围不能适应如今广泛使用的中高温(>35 ℃)、高浓度(>8%)厌氧消化.Sozanski 等用旋转流变仪对污泥进行流变试验研究,对流变曲线进行分析,设计了流变模型,并针对模型给出了经验公式和一些预测参数值来探讨污泥在不同浓度和温度下的流变特性.Bos使用毛细管流变仪和旋转流变仪对污泥流变特性进行试验研究,建立了温度和含水率对污泥流变特性影响的流变方程.目前,关于污泥厌氧消化原料流变特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污泥本身,而对于餐厨垃圾与污泥混合物料的流变特性研究,国内外却鲜有报道.近年来,国内外采用餐厨垃圾与污泥联合厌氧发酵的研究及沼气工程日益增多,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餐厨垃圾对泥质的改善方面,而对于添加餐厨垃圾对污泥流变特性的影响研究却很少,导致混合发酵原料流变特性参数仍然缺乏,制约了厌氧消化单元过程的优化设计.本文对4种主要的厌氧消化原料——脱水污泥、脱水污泥与餐厨垃圾混合物、剩余污泥以及剩余污泥与餐厨垃圾混合物的流变特性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物料浓度和温度对流变特性参数的影响,并拟合了相应模型,以期为厌氧消化设备选用及工艺设计提供基础参数.2 材料和方法2.1 试验材料脱水污泥(dewatered sludge,以下简称DS)和剩余污泥(waste activated sludge,以下简称WAS)取自天津市张贵庄污水处理厂,餐厨垃圾取自天津大学学生食堂,原料取回后保存于4 ℃冰箱冷藏待用,餐厨垃圾首先经人工分选出其中的杂物,包括塑料、纸类及骨头等,然后用破碎机破碎后搅匀冷藏.DS的总固体浓度(TS)和挥发性固体浓度(VS)分别为16.4%和9.4%,WAS的TS 和VS浓度分别为2.6%和1.4%,破碎后餐厨垃圾的TS和VS浓度分别为19.3%和18.9%.2.2 试验方法2.2.1 固体浓度对原料流变特性影响根据原料的起始 TS浓度,用蒸馏水分别将DS、DS与餐厨垃圾按TS 4 ∶ 1混合的混合物(the mixture of dewatered sludge and food waste,以下简称MDF)配制成TS浓度分别为1%、3%、5%、8%和10%的混合液装于500 mL 烧杯中;用恒温水浴锅控制混合液温度为35 ℃,样品经过搅拌之后,用旋转黏度计(NDJ5-S,中国上海)测量 4 个搅拌转速(6、12、30、60 r · min-1)下的黏度,待读数基本稳定时,每10 s 读数1次,共读取7个黏度值,取算术平均值.由于WAS的流体稠度系数(K)较高,在浓度大于5%时,物料的黏度急剧增大,不利于污泥厌氧消化的进行,并且污水厂WAS浓缩后浓度一般在3%~5%,所以对于WAS流变特性的研究只在较低浓度下进行.根据原料的起始TS,用蒸馏水或离心机分别将WAS、WAS与餐厨垃圾按TS 4 ∶1混合的混合物(the mixture of waste activated sludge and food waste,以下简称MWF)配制成TS浓度分别为1%、3%和5%的混合液装于500 mL烧杯中,黏度测量方法同上.2.2.2 温度对原料流变特性影响将上述4种原料配制成TS为5%的混合液并装于 500 mL 烧杯中,用恒温水浴锅将混合液温度分别控制在 15、25、35、45 ℃和55 ℃条件下,用旋转黏度计测量黏度.黏度随温度变化趋势采用线性模型描述,如式(1)所示.式中,μ为表观黏度(mPa · s);t为温度(℃).3 结果与讨论3.1 4种发酵原料的流变特性黏度是反映原料流变特性的重要指标.根据流体黏度的变化规律,可将流体分为两大类:在一定温度下,流体的黏度值不随剪切速率变化而变化,为一常数,这类流体称为牛顿流体;在一定温度下,其黏度值随剪切速率的变化而变化,这类流体称为非牛顿流体.非牛顿流体极为普遍,广泛存在于化工、食品及建筑材料、生物医学等领域.由于与牛顿流体相比,非牛顿流体的流变特性极为复杂,在研究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因此,到目前为止,对于非牛顿流体的研究还很少,而针对污泥以及餐厨垃圾与污泥混合物的研究则更少.由于非牛顿流体的普遍性及其流变特性的复杂性,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描述非牛顿流体剪切应力和剪切速率之间关系的非牛顿流体流变模型,常用的非牛顿流体流变模型主要有幂律方程(Power-law model)、宾汉方程(Bingham model)、Herschel-Bulkley方程、Cassion方程、Sisko 方程等(李学哲等,2009).张新瑜等(2008)通过实验验证了活性污泥的流变特性符合 Ostwald de Vaele 模型.Hasar(2004)研究了MBR反应器中活性污泥的流变特性,结果表明,低剪切速率范围内活性污泥最适合的流动模型是Ostwald de Vaele 模型.Ostwald de Vaele 模型又称没有屈服应力的幂律模型,是最常用的模型之一,而本次试验所选取的剪切速率(6~60 r · min-1)属于低剪切速率范围,因此可以使用幂律方程(如式2)来描述其流变特性.式中:μ为表观黏度(mPa · s); N 为转速(r · s-1); K为流体稠度系数(Pa · sn); n 为流体流变指数(无因次).根据式(2),测定不同转速条件下的原料黏度,由幂律方程拟合得到4种发酵原料的流变特性参数,如表 1所示.流变指数n是衡量实际流体与牛顿流体相似程度的指标.当n为1时,此时流体为牛顿流体;n小于1时,流体为假塑性或者剪切变稀流体;n大于1时,流体为膨胀塑性或者剪切增稠流体.从表 1中可以看出,4种原料的流变指数n都小于1,在 TS 为 5%、温度为35 ℃条件下都为假塑性流体(陈志平等,2004).造成这4种原料呈现明显的假塑性流体性质的原因可能是污泥主要由微生物聚集体(即活性污泥菌胶团)、废水带入的无机性沉渣、少量未降的有机物等大分子物质和大量的水分组成,污泥混合液中大分子物质的存在会使原料在受到剪切后发生分子的重排,分子趋向与流动方向一致,流动阻力下降,从而使表观黏度在剪切速率增大时减小(刘刈等,2009).4种原料中WAS的流变指数最小,剩餐的最大,这说明在 TS 为 5%、温度为35 ℃条件下4种原料中MWF的流变性质最接近牛顿流体,而WAS偏离牛顿流体的程度最大.此外,4种原料中MDF的黏度最小,WAS的黏度最大,而流体稠度系数作为黏度的量度,使得通过拟合的得到的4种原料的流体稠度系数中MDF最小,WAS最大.表1 4种发酵原料在 TS=5%、35 ℃条件下的流变指数(n)、流体稠度系数(K)和黏度(μ)3.2 TS对4种原料流变特性的影响3.2.1 TS对黏度的影响4种发酵原料在不同剪切速率条件下的黏度随TS浓度的变化如图 1所示.其中,DS与MDF 在TS为1%时,黏度很小,已经超出了旋转黏度计的测量范围,故未在图 1中表示.由图 1可以看出,随着TS浓度的升高,4种发酵原料的黏度随之增大,并呈现出对数增长的趋势.这说明,TS浓度越高,污泥中的絮体结构相互连接形成的网络结构越紧密,从而使得表观黏度越大(Monteiro,1997).此外,由图 1还可以得出,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原料浓度的减小,原料黏度降低的幅度就越大,呈现出剪切变稀的现象;而相关研究表明,污泥的表观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加而降低(李学哲等,2009;Yang et al., 2009;张新瑜等,2008;董玉婧等,2012;Klinksieg etal., 2007; Aranowski et al., 2010),这是假塑性流体的性质之一,可见这4种原料属于假塑性流体.Guibaud等认为污泥混合液之所以具有假塑性流体等非牛顿流特性可能是由于转子的剪切作用,使得原本不均匀的污泥颗粒产生定向流或者是使得污泥絮体解絮以致表观黏度下降而造成的(Guibaud et al., 2004).图1 35 ℃条件下4种发酵原料黏度随浓度的变化3.2.2 TS对流变指数的影响目前,大中型沼气工程发酵原料浓度差别很大,不同的原料、水力停留时间都会造成厌氧消化罐内的浓度差别,浓度变化从低浓度物料的 2%到目前高浓度厌氧消化进料浓度 10%左右(邓良伟等,2007),所以有必要考察固体浓度对发酵原料流变特性的影响.由图 2可以看出在60 r · min-1剪切速度下添加餐厨垃圾后的MWF和MDF的黏度较相应的纯泥而言都有所降低,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餐厨垃圾的含水率较原泥的含水率低,在配制混合液时会加入更多的水稀释,从而导致黏度的降低;另一方面通过对TS为3%、5%、8%浓度的餐厨垃圾进行黏度的测量,发现黏度值均在50 mPa · s以下,因此推测将一种很低黏度的流体混入相对较高黏度流体后,可能会使得混合液黏度变小.在TS为5%时,DS和MDF的黏度明显小于WAS 和MWF.本课题组前期试验结果显示,在TS为5%浓度下分别对MWF和MDF进行联合厌氧发酵实验,MDF与MWF混合厌氧发酵平均日产气量分别为411.5 mL · L-1 · d-1、256.2 mL · L-1 · d-1,MDF厌氧发酵日产气量是MWF的1.6倍.MDF比MWF的产气性能好,这可能跟MDF的黏度较低,便于物料与反应器中基质和微生物混合有关.由图 2还可以看出,DS和MDF的黏度在TS=1%到TS=8%的浓度区间内变化较为缓慢,但当TS从8%增长到10%时,物料的黏度急剧增大,因此对于高浓度物料的消化系统而言,如果物料不进行预处理,TS=8%是一个较为利于厌氧消化的浓度条件.图2 不同TS浓度条件下4种原料黏度的比较以及变化(35 ℃、剪切速度60 r · min-1)由图 3可以看出,4种原料的流变指数均随TS浓度升高而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的是WAS和MWF是在TS=3%时流变指数最大,而DS和MDF是在TS=5%时流变指数最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WAS和DS组成成分不同做造成的.WAS和MWF在TS=3%时更接近牛顿流体,说明在TS=3%时厌氧消化系统中传质和传热效果较好,有利于厌氧消化过程的进行.而对于DS和MDF 而言,TS=5%时流变指数最大,同样在这个浓度下也有利于物料的混合,这也从另一方面解释了前期发酵试验中在TS为5%浓度下MDF比MWF的产气性能好的原因.图3 不同 TS 浓度条件下4种原料的流变指数n的变化(35 ℃、剪切速度60 r · min-1)3.3 温度对流变特性的影响3.3.1 温度对黏度的影响4种发酵原料在不同剪切速率条件下的黏度随温度的变化如图 4所示.由图 4可以看出,这4种原料黏度随温度变化基本符合线性关系.4种原料的黏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剪切速率越低黏度越大,且下降的幅度越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随着温度的升高,污泥的活性成分被激活,会表现出剪切稀化现象,含水率越高,流变参数就越低(张晓斌,2014).而从现有的研究显示,高温发酵或对发酵原料进行高温热处理后再进行发酵的工艺,单位VS产气量均高于中温发酵;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除了在高温条件下原料内大分子物质水解程度较高外,还可能是高温条件下原料的黏度较低,使得混合更加充分,从而使得产气效率较高.图4 4种原料黏度随温度的变化(TS=5%)3.3.2 温度对流变指数的影响TS为5%时4种原料流变指数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如图 5所示.由图 5可以看出4种原料的流变指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这说明温度越高,这4种原料的流变性质越接近牛顿流体.在这4种原料中,可以明显的看出WAS的流变指数最小,偏离牛顿流体的程度最大;MWF的流变指数最大,最趋向于牛顿流体.通过对原始餐厨垃圾的流变特性分析,含水率为81.54%的未稀释餐厨的黏度为1814 mPa · s,流变指数为0.6177,流变指数大于本文所研究的4种原料的任何1种;可能是餐厨垃圾较纯污泥更趋向于牛顿流体,餐厨垃圾的加入导致污泥流变特性的改变,使得混合液较纯泥更趋向于牛顿流体.DS的流变指数升高的幅度较大,其余3种原料升高的幅度较小.这说明相对于其他3种原料,DS的黏度对温度变化更敏感.具体参见污水宝商城资料或更多相关技术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