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史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史

中国古典园林史

中国古典园林史1. 引言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人对自然和和谐生活的追求。

古代中国园林构筑得非常精细,注重景点布局和景观设计。

本文将带您回顾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并介绍一些著名的古典园林。

2. 南北朝时期的园林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是中国园林史上的重要时期。

当时,园林技术和理念在中国南北朝各地蓬勃发展。

在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园林如王羲之的园林等应运而生。

这些园林多以山水为主题,注重创造和谐的自然环境。

3. 唐代的园林唐代(618年-907年)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黄金时期。

唐代的园林以大规模的皇家园林为主,其中包括当时的皇家园林和宫殿园林。

这些园林强调建筑的宏伟和景观的秀丽,被广泛运用于皇家宴会和娱乐活动中。

4. 宋代的园林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另一个高峰时期。

宋代的园林注重自然景观和环境的创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宋代的园林常常融合了山水和人文景观,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5. 元代的园林元代(1271年-1368年)继承了宋代的园林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许多新的技术和风格。

元代的园林注重景观的多样性和层次感,创造了许多富有变化和想象力的景点。

6. 明代的园林明代(1368年-1644年)是中国古代园林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明代的园林在宋元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改进,引入了更多的建筑元素和装饰品。

明代的园林注重景点的布局和园内建筑的设计,形成了独特的园林风格。

7. 清代的园林清代(1644年-1912年)是中国古代园林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清代的园林继承了之前几个朝代的园林传统,并发展了许多新的园林风格。

清代的园林注重景点的表现力和观赏价值,强调园林景观的艺术性。

8. 结论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和和谐生活的追求。

通过回顾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无论是南北朝、唐代、宋代、元代还是明代、清代,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发展历程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古典园林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最早的皇家园林到私家园林的兴起,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与人文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下面将为您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发展历程。

一、汉唐时期的皇家园林在中国古代史上,汉唐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唐时期的皇家园林以其宏伟壮丽的规模和极富创意的设计而闻名。

典型代表有汉代的洛阳东园和唐代的芙蓉园。

这些皇家园林以山水为主题,追求与自然景观的融合,通过建筑、水景和植物来营造空间的层次感和美感。

同时,这些园林也是皇帝展示自己威严和权力的象征,展现了中国古代皇权文化的独特之处。

二、宋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宋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逐渐兴起并成为主流。

私家园林是富有人家为私人居所规划的精致园林,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苏州园林和扬州瘦西湖。

这些私家园林以小巧精致、布局合理、意境曲折变化为特点,追求极致的美感和情趣。

私家园林中常常运用假山、水景、廊亭等元素,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韵味。

三、现代园林的发展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古典园林逐渐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园林设计理念,现代园林逐渐兴起。

现代园林注重功能性、实用性和公共性,更加注重园林与城市环境的融合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同时,现代园林也开始吸收西方园林设计的先进理念,注重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

如今,中国的园林设计已经走上了一条既承袭传统又与时俱进的发展道路。

总结:中国古典园林历经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皇家园林到私家园林的转变,再到现代园林的发展,展现出了中国特有的园林艺术魅力。

这些古典园林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符号。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中国古典园林将不断发展、创新,继承下去,为未来的人们提供更多美的享受和精神寄托。

中国古典园林史

中国古典园林史

• 清:康熙帝将西直门外海淀明戚李氏废墅,节缩土地,筑畅春园。 • 圆明园位于畅春园以北,原为雍正皇帝为皇子时的赐园。康熙四十八年更名 “圆明园”,经扩建而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圆明园“二十八景”。乾隆皇帝先 后四次又对圆明园进行了扩建,新建了圆明园“十二景”、建造了长春园和 绮春园,其时始有“圆明三园”之称,“圆明三园”或简称“圆明园”。此 后历经嘉庆、道光两代皇帝经营,圆明园形成占地三百五十多公顷、各类建 筑群多达123处、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规模,故有“万园之园”的美誉, 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与宫廷建筑的杰出代表,并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 范”。苏州园林数目繁多,故暂不做介绍。 • 近代:辛亥革命后,皇帝政治告终,造园也慢慢由封建思想转变为民主主义 的公共造园,因此,公园便慢慢兴起,北京的中央公园(由旧社稷坛改建), 城南公园(由先农坛改建)等都是昔日建筑改建。政府相继开放后,杭州西 湖公园;济南商埠公园;南京第一公园;青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 五公园;安庆菱湖公园;广州第一公园;镇江,开封,苏州,成都等地都相 继设置了公园。 • 在我国近代造园史种,占最重要地位的——几年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先生 之总理陵墓(中山陵园)。
• 汉亡,三国互争,魏文帝筑铜爵园;明帝在芳林苑内筑景阳山。 • 司马炎并吞蜀,吴,改国号晋,设置了圃园,灵芝园,葡萄园等,并且改魏 国遗园香林为华林园。齐文惠太子建玄圃,钟山之麓,楼阁秀丽,造游观数 百间。 • 魏晋南北时期:庄子哲学得以发展,隐逸文化盛行,文人志士都乐于山水。 • 北魏时期:首都洛阳出现了大量私家园林,是我国出现第一次造私家园林的 高潮。 • 西晋石崇的金谷园最为著名, • 隋炀帝星级奢靡,大兴土木,建造园林。隋帝大业元年,建造西苑,方圆一 百里,建方丈蓬莱瀛洲三山,高出水面百余丈,台观宫殿,罗络上下,向背 如神。海北有龙鳞渠,殿堂楼观,穷极华丽。 • 唐:励精图治,国运昌隆,筑建苑囿有禁苑,翠微苑,笼山等。 • 武曌(zhao)称帝后,广建宫苑,最著名要数万安山兴泰宫了。 • 武曌侄子武三思在苑内设置了球场,是近代在园中最早设置运动场的一个。 • 肃宗时期,王维辞官隐居蓝田县辋川。相地建设亭台楼阁,花园,配置孟城 坳,华子岗,文杏馆,辛夷坞,竹里馆等,极富自然之趣,也不失诗情画意 的辋川别业。详查《辋川集》 • 宋:(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灭亡后,赵匡胤(宋太祖)取代后 周,建立北宋,在顺天门大街筑建琼林苑;太宗太平兴国时候,又在琼林苑 以北凿金明池,导金水河之水。另外宜春苑,玉津园并称四园。

中国古典园林史

中国古典园林史

一、名词解释1 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

2 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面称之为园、园亭、园野、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3 寺观园林: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4 大内御苑:建置在首都的宫城和皇城之内,紧邻着皇居或居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的皇家园林。

如:北海琼华岛5 行宫御苑:建置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的皇家园林。

如香山的静宜园。

如:香山静宜园6 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或者远离都成的风景地带,作为皇帝避暑、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御苑相联系的政治中心的皇家园林。

如:承德避暑山庄7 张南垣,名涟,生于明万历十五年,毕生从事叠山造园,他追求意境深远和形象真实的可入可游出发,主张以截取大山一角而让人联想大山整体形象的做法,开创了叠山艺术的一个新流派。

8 张然; 字陶庵,造园工匠,在北京城内建万柳堂,改建怡园,参与了重修西苑瀛台、新建玉泉山行宫以及畅春园的叠山等规划事宜。

9 张南阳; 字山人,他用绘画的手法堆叠园林假山,江南名园如上海潘允端的“豫园”,陈所蕴的“日涉园” ,太仓王世贞的“弇园”都是出自他的手笔,他堆叠假山的手法是传统的缩移摹拟真山整体形象的路数。

10 计成:计成,字无否,著名的专业造园家,形成《园冶》以书,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园林理论著作。

11《园冶》:明代成书,这是一部全面论述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各种局部、细部处理的综合性著作,全书共分三卷。

第一卷包括“兴造论”一篇,“园说”四篇,第二卷专论栏杆,第三卷分论门窗、墙垣、铺地、掇(duo )山、造石、借景,。

兴造论泛论营园要旨,是全书的总纲。

园说共四篇。

论述园林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及其细节。

计成认为好的园林评价的标准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计成提出两个规划设计的原则是:一、“景到随机”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前者意即园林造景要适应于园址的地貌和地形特点,并尽量发挥它的特长,避开他的短处;后者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人工创造的山水环境,必须予人以一种仿佛天造地设的感觉,而是建筑的配置必须从属协调于山水环境,不可喧宾夺主。

中国古典园林史生成期

中国古典园林史生成期
• 秦、西汉 →重要阶段
– 出现了皇家园林这个园林类型,它的“宫”、“苑”两个类 别对后世的宫廷造园的影响极大
• 东汉→过渡阶段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一、园林的源头(物质因素)
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产生于囿与台的结合。(公元 前11世纪,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周初)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殷代的帝王、贵族奴隶主的大规模狩猎→“田猎” →集中圈养→“囿”(因此囿起源于狩猎) 还具有游观功能,虽然不是主要功能,但它已具备 园林的雏形性质。
– 菟园内建筑物很多,尤以高楼居多,营造规模可观
• 东汉私家园林中建置高楼的情况比较普遍 • 东汉园林理水技艺发达,私园中水景较多,往往把建筑与理
水相结合而因水成景 • 东汉初年庄园经济长足发展——坞
• 东汉中期以后-隐士与隐士庄园主
– 隐逸不仅与山林结缘,而且也开始与 园林发生了直接关系
– 这样的园林化庄园既是生产、生活的 组织方式,也是私家园林的新兴类别 “别墅园”的雏形
• 东汉后期是皇家造园活动的高潮
– 洛阳城内:濯龙园、永安宫 – 洛阳城外:数量不多(上林苑规模较西汉时小得多;上林苑和广成
苑是兼有狩猎,生产基地性质的园林)
• 洛阳的完整水系
– 为城内外的园林提供了优越的供水条件,使绝大多数御苑均 能够开辟各种水体,因水而成景,促进了园林理水技艺的发 展
• 东汉的皇家园林的总体特征
•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贵族园林: – 章华台
• 台的体量庞大,榭亦美轮美奂,是当时“高台榭”的典型 • 台的三面为人工水池环抱,临水成景 • 山环水抱的做法也是在园林里面开凿大型水体工程见于史书
之首例
– 姑苏台
• 建在山上,因山成台,联台为宫;居高临下,观赏太湖之景 • 规模宏大,建筑华丽

中国古典园林史

中国古典园林史

中国古典园林史一、名词解释1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

2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面称之为园、园亭、园野、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3寺观园林: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4大内御苑:建置在首都的宫城和皇城之内,紧邻着皇居或居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的皇家园林。

如:北海琼华岛5行宫御苑:建置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的皇家园林。

如香山的静宜园。

如:香山静宜园6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或者远离都成的风景地带,作为皇帝避暑、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御苑相联系的政治中心的皇家园林。

如:承德避暑山庄 7张南垣,名涟,生于明万历十五年,毕生从事叠山造园,他追求意境深远和形象真实的可入可游出发,主张以截取大山一角而让人联想大山整体形象的做法,开创了叠山艺术的一个新流派。

8张然;字陶庵,造园工匠,在北京城内建万柳堂,改建怡园,参与了重修西苑瀛台、新建玉泉山行宫以及畅春园的叠山等规划事宜。

9张南阳;字山人,他用绘画的手法堆叠园林假山,江南名园如上海潘允端的“豫园”,陈所蕴的“日涉园”,太仓王世贞的“弇园”都是出自他的手笔,他堆叠假山的手法是传统的缩移摹拟真山整体形象的路数。

10计成:计成,字无否,著名的专业造园家,形成《园冶》以书,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园林理论著作。

11《园冶》:明代成书,这是一部全面论述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各种局部、细部处理的综合性著作,全书共分三卷。

第一卷包括“兴造论”一篇,“园说”四篇,第二卷专论栏杆,第三卷分论门窗、墙垣、铺地、掇(duo)山、造石、借景,。

兴造论泛论营园要旨,是全书的总纲。

园说共四篇。

论述园林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及其细节。

计成认为好的园林评价的标准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计成提出两个规划设计的原则是:一、“景到随机”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前者意即园林造景要适应于园址的地貌和地形特点,并尽量发挥它的特长,避开他的短处;后者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人工创造的山水环境,必须予人以一种仿佛天造地设的感觉,而是建筑的配置必须从属协调于山水环境,不可喧宾夺主。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书名:《中国古典园林史》作者: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绚丽瑰宝。

从商、周、秦、汉的生成期,到宋、元、明、清的成熟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展现出不同的面貌,演化出了多种形式,也从最初的生活需求逐渐演变为审美需求,获得了精神的升华。

周维权先生所著《中国古典园林史》,参考众多书籍文献,并结合周先生自己多年的积累,将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道路犹如一幅巨大画卷一般展现在读者面前,尽管此次只是浅尝辄止,但仍旧获益匪浅。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主要活动是狩猎和采集,以获取生活资料。

以生存为目的,依旧完全依赖大自然而生活,到后期进入原始农业社会,才有了房屋和农田,也就有了园林的萌芽状态。

进入农业社会之后,逐渐出现了人类文明,此时的人类已经能够解决温饱问题,继而开始关注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正是在这个时期,园林有了迅速的发展。

由于封建社会的建立以及皇权制的出现,期初的园林是为皇家的生产生活所需而产生,后来逐渐发展出观赏游憩的功能,也不再仅限于只有皇帝所有,私家园林和具有公共游赏功能园林也发展起来。

自公元前3世纪的秦代到公园19世纪末的清代的封建社会时段,正值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史上的最辉煌的时期,同时也是其人文背景的影响比较凸显、典型的时期。

“田园风光”广泛渗透于园林景观的创造,甚至衍生为造园风格中的主要意象和审美情趣。

皇帝经营的园林表现为弘大的规模以及风景式园林造景所透露出来的特殊、浓郁的“皇家气派”。

而私家园林中大多为文人士族所建,“士”是社会上雅文化的领军者,把高雅的气质赋予园林,士人们经营的“文人园林”乃成为民间造园活动的主流,也是涵盖面最广泛的园林风格。

而在园林发展的后期,随着市民阶层的勃兴,市井的俗文化逐渐渗入民间造园活动,从而形成园林艺术的雅俗并列、互斥,进而合流融汇的情况。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

人工山水园指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规模相对较小。

中国古典园林史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史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史一、绪论二、生成期三、转折期四、全盛期五、成熟期一六、成熟期二七、终结期八、基础知识绪论:园林的定义园林的四要素园林的造景风格园林的功能世界古典园林四个阶段的特征世界园林的三大体系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分类(园林基址、园林隶属)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中国园林特点答案绪论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中国古典园林生成期:先秦两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思想: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造园著作:无造园种类:皇家园林(主流)特征小结:重点园林介绍:商周:沙丘苑台、灵池,灵囿,灵台春秋战国:章华台、姑苏台秦:上林苑、阿房宫、兰池宫、宜春宫、梁山宫、骊山宫、林光宫西汉:上林苑、未央宫、建章宫、甘泉宫、兔园绪论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中国古典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思想:造园著作:杨衒《洛阳伽蓝记》【成书于公元547年】、郦道元《水经注》造园种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特征小结:重点园林介绍:皇家园林:邺城: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华林园、仙都苑洛阳:芳林园建康:华林园、芳乐苑(南齐)、乐游园私家园林:北方城市:寿里丘、张伦宅园、金谷园(庄园别墅)、潘岳庄园、陶潜的庄园南方私园:玄圃、谢家庄园绪论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中国古典原理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年)思想:科举制>隐士回归,地主小农,儒学回归正统,艺术层面上升造园著作:造园种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特征小结:重点园林介绍:皇家园林:大内御园:大兴城(隋未完成)、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北则大内三苑(禁苑)行宫离宫:长安:玉华宫、仙游宫、翠微宫、华清宫、九成宫、曲江池洛阳:西苑、上阳宫私家园林:洛阳:归仁里宅园,裴度宅园、履道坊宅园郊野别墅:平泉庄、安乐公主的庄园、浣花溪草堂、衡山别业、庐山草堂、辋川别业、嵩山别业寺观园林:长安(大兴善寺)【京城内最大】、唐昌观、慈恩寺、元都观、灵隐寺绪论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中国古典园林成熟一期:宋代(公元960—1271年)背景:重文轻武,小农经济空前繁荣、儒>力理学、佛>完全汉化的禅宗、绘画顶峰期造园著作:造园种类:皇家园林(大内御苑与行宫御苑)、私家园林、寺观园林、文人园林、公共园林特征小结:重点园林介绍:皇家园林:东京:大内御苑:艮岳、后苑、延福宫行宫御苑:东京四苑“琼林园、宜春园、玉津园、金明池“临安:大内御苑:后苑行宫御苑:德寿宫私园:洛阳私家园林较多宅园:富郑公园、环溪、湖园、苗帅园、赵韩王园、大字寺园独建游憩园:独乐园、董氏东园、刘氏园、丛春园、松岛、水北胡氏园、东园、紫金台文穆园、张氏园、吕以养花为主:归仁园、李氏任丰园绪论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江南私家园林以临安为代表,各种文献记载临安私园名字总计约近百处,大部分集中在西湖一带,其余在城内和钱塘江畔。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

1.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2.文明人类早期对园林的理解:中国古代的瑶池和悬圃;基督教的伊甸园;佛教的极乐世界,伊斯兰教的天园。

3. 园林四个基本要素:山,水,植物,建筑;四项工作: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

4.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分类: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

人工山水园:小(0.5公顷以下)、中(0.5公顷—3公顷)、大型(3公顷以上);天然山水园分为山地园、山水园、水景园。

人工和天然山水园的区别:基址不同,人工多建于平地,以城镇内居多,天然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

《园冶》论造园相地以“山林地”为第一。

5.园林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

皇家园林:大内御苑,建在首都的宫城和皇城以内,紧邻皇居,便于日常临幸,西苑、慈宁宫花园和大明宫;行宫御苑,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供皇帝偶尔游憩,静宜园和静明园和南苑;离宫御苑,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畅春园和避暑山庄和圆明园和颐和园。

私家园林:宅院和别墅园的游憩园。

寺观园林: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6.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一、生成期(商周秦汉):皇家公苑,园林规模宏大二、转折期(魏晋南北朝):私家园林突起,寺庙园林兴盛三、全盛期(隋唐):写意山水园兴盛,私家园林开始发展四、成熟期(两宋元明清初)写意山水园,寺观园林和私家园林处于兴盛时期。

五、成熟后期(清中末期):清末结束了中国古典园林史。

7.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有意识的对山水植物这些构景要素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出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1章绪论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1)时代特征人类社会的原始时期,主要以狩猎和采集来获取生活资料,使用的劳动工具十分简单。

(2)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几乎完全被动地依赖于大自然,把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都当作神灵的化身加以崇拜。

人对于大自然是经常处于感性适应的状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呈现为亲和的关系。

(3)园林的发展进入原始农业的公社,处于生产目的出现的种植场地和果木蔬圃是园林的萌芽状态。

2第二阶段(1)时代特征这个阶段大体上相当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

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首次技术革命。

人类社会进入以农耕经济为主的文明社会。

(2)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界已经有所了解,能够自觉地加以开发。

在这个阶段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已从感性的适应状态转变为理性的适应状态,但仍然保持着亲和的关系。

①人类的开发活动创造了农业文明所特有的“田园风光”。

②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但限于低下的生产力和技术条件,破坏尚处在比较局部的状态。

(3)园林的发展①发展条件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化促进国家组织的产生和阶级的分化,促进大小城市和镇集的出现。

生产力的发达以及相应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促成造园活动的广泛开展,而植物栽培、建筑技术的进步则为大规模兴建园林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②园林的特点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畜,构成一个以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a.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

b.主流是封闭的、内向型的。

c.以追求视觉的景观之美和精神的寄托为主要目的,并没有自觉地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d.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

③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物、建筑是构成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

a.土地包括平地、坡地、山地、谷地等各种地形;水体包括河、湖、泉、瀑等静态的和动态的各种水形;山体和水体构成园林的骨架,也是园林的山水地貌基础。

中国古典园林史

中国古典园林史

中国古典园林
海中神山和壶天仙境,自秦汉至今,始终 是园林模仿的永恒主题。中国神话中也称海 中三神山为“三壶”:“海上有三山,其形如 壶,方丈曰方壶,蓬莱曰蓬壶,瀛洲曰瀛壶。” 拙政园中的建筑皆面水而筑,体现了人 与自然的和谐结合,也体现了对传说中蓬壶 仙境的模仿。
秦、西汉时期出现了皇家园林。 • “宫”与“苑”对后世影响极大。宫室园林中的建筑群体,而苑是园 林部分。 • 汉代的私家园林开始出现, 除了建在城市近郊的突出的是梁冀的两处 私园——”园圃”和菟园
一、经济上以血缘家族的地主小农经济为主题,工商业经济始 终处于附庸的地位。 二、政治上的君主集权,依靠封建礼制与官僚机构相结合的国 家机器,有效地控制着全国的广大地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 土之滨,莫非王臣。” 三、儒家倡导的以礼乐为中心的封建秩序、尊王攘夷的大一统 思想,始终占着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中国古典园林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 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 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 德性,即可与天一致。 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 要观点。
(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
中国古典园林
背景介绍 1.殷、周、秦、汉的兴衰 2.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 • • • • • 黄土高原出现农业曙光 原始农业使游牧生活转为定居生活 原始公社 夏王朝建立 出现“城市化”倾向 殷商建立
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之一——囿(yòu )
1. 农业文明建立后,狩猎成为一种统治阶级的娱乐活动。 2. “囿”成为统治阶级专门的狩猎场所。 “ 囿,所以域养禽兽也。” 《诗经》毛苌注。 “囿,苑有垣也。” 《说文》 3. 囿除了为帝王提供祭祀、丧纪所用的牺牲、供应宫廷宴会的野 味,还能在其中进行游玩。

中国古典园林史概述

中国古典园林史概述

中国古典园林史概述
园林生成期--殷、周、秦、汉中国古代园林的孕育期,是皇家园林的初创期,以帝王贵族狩猎为主园林表现为苑囿的形式
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山水园的奠基时期,出现了再现自然山水为主题的自然山水园,奠定了以后中国山水园林历史发展进程中艺术风格的基础。

园林全盛期——隋、唐园林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文人画家描绘自然景物之风盛行,造园艺术更倾向于追求朴素的自然美,并发展到以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创作的阶段,这一时期,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获得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为后来明清园林的大发展奠定了一个基础。

园林成熟期:宋、元、明、清古典园林的最后兴盛时期,造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造园艺术上,技巧更为发达,出现了诗情画意。

园林成熟后期——清中末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另一方面暴露出某些颓废倾向,走向了衰落,所见园林已经步入前期阶段。

1。

读《中国古典园林史》有感

读《中国古典园林史》有感

读《中国古典园林史》有感
《中国古典园林史》是一本介绍中国传统园林历史的著作,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园林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书中介绍了从汉朝开始至今的园林历史沿革、不同时期的园林特点、建设和设计思路等方面,让我了解到园林是如何随着历史变迁而发展和演变的。

书中同时也介绍了很多著名园林,如苏州古典园林、北京皇家园林等等,让我对这些名胜古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另外,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了解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特点和建筑风格,如假山、太湖石等等,这些设计元素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理解传统文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读完《中国古典园林史》让我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些传统文化遗产。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纲要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纲要
代表作:纽约“中央公园”。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 此时期园林特点: • ⑴ 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 ⑵园林规划设计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 ⑶不仅追求观赏美和视觉效果,更注重发挥园林环境效益和
社会效益; • ⑷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
• 第四阶段:信息文明阶段 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外城-居住坊里和市集 皇城-衙署区 宫城-皇帝大朝和居住 • 南北中轴线:以宫城中轴线为长安城主轴线。 • 棋盘式格局:南北东西纵横的街道把外城分为108个坊和2个 市,坊用高墙封闭,市坊严格分开。 • 宫城以北为禁苑大兴苑,还包括了西内苑和东内苑,又称三 苑。
• 唐城三大内:太极宫又称“西内”,是皇帝听政和居住的 宫室。另外有“东内”大明宫和“南内”兴庆宫,相当于 另外两处“大内”。
有宅园、游憩园、别墅园
与皇家园林礼制有别,重在人文意境,体现园主 的世界 观
分类: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
苏州四大名园——拙政园 留园 狮子林 沧浪亭
江南四大名园——瞻园、拙政园、留园、寄畅园
• 寺观园林 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 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1.2.2 按园林基址选择和开发方式分
• (5)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出现,集中反映了这个时 期造园活动的成就。庄园别墅的田园风光、山居生活和隐逸情 调深刻影响后世文人园林的创作。
• (6)寺观园林开拓了造园活动的新领域,对风景名胜区的开 发起着主导作用。
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期 ——隋、唐
重点:掌握全盛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状况,主要园林作 品和主要成就。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指导材料
解读考试大纲 归纳核心知识 知识点逐一排查 建立系统的复习纲要

《中国古典园林史》笔记(特全)

《中国古典园林史》笔记(特全)

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得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得栽植与建筑得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得环境、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得“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与论述园林得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得园林理论、第一节园林发展得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得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

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得农业公社与人类聚居得部落。

人们把采集到得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得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就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得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原始文明后期得园林萌芽状态得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与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得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得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得国家地域范围、一定得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得园林类型与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得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与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得《圣经》里记载得“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与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得“天园”得旖旎风光:长久不浊得“水河”、滋味不变得“乳河”、味道纯美得“酒河”、清澈见底得“蜜河”、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得“瑶池"与“悬圃”;文字记载得“囿”、“圃”。

第二阶段园林得特点:⑴绝大多数就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她们所私有;⑵主流就是封闭型、内向型得;⑶追求美得观赏与精神得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⑷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与艺术家来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古典园林特点对现代景观设计之启示人为万物之灵,但是,人也像其他动物一样必须依赖于生物圈的大自然系统才得以维持自己的生命。

生物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庇护空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的空间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开始最原始的人造空间的创作。

五千年浩瀚历史长河,中华文明从无到有从弱到盛,但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作用,人们通过劳动作用于自然,引起自然界的变化,同时也引起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变化,于是慢慢的开始了改变自然的第一步。

世界园林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人类原始社会时期,主要以狩猎和采集来获取生活资料,使用的劳动工具十分简单,更谈不上改造自然了;但后期进入原始农业公社,聚落附近出现种植场地,房前屋后有了果木蔬圃,虽说出于生产的目的,但客观上已多少接近园林的雏形,开始了园林的萌芽状态。

第二阶段则是进入农耕经济的社会,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技术革命。

第三阶段是蒸汽机推动的工业革命,该时期人们认为人定胜天,人类理解大自然也逐渐控制大自然,两者的理性适应状态更为深入、广泛。

然而这种关系带来的严重后果也在逐渐显现,有识之士便相继提出种种改良学说,其中就包括自然改良的对策和城市园林方面的探索。

第四阶段,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园林的发展又出现新的趋势。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有四点: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

这四大特点从古至今都深深影响着中国园林的发展。

中式园林以再现自然山水
为设计的基本原则,追求建筑和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但并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

这一思想在造园当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善于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条件,体现出人工建造对自然的尊重与利用。

“虚实相间,以虚为主”强调建筑群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强调建筑单体,这使建筑物之间的院落往往成为设计的重点。

兰池宫创造中国园林史上第一次人工筑山,第一次人工理水;并遵循一池三仙山的布局,这种遵循自然界三座仙山的布局方式至今也被很好的推崇。

从杭州西湖到颐和园再到现在各地的园林景观基本上都是这种模式传递下来的,但是在设计过程当中都不是一味模仿,也有现代艺术的融入;比如好多公园小岛上的亭子已经不再追求古典,而是运用了现代科技采用薄壳结构实现大跨度,使整个建筑与环境融合的更具未来感。

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人们渴望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亲近和回归自然的愿望,促使园林事业得以迅速发展。

我国现代园林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经历了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从混合到磨合到融合3个阶段,逐渐达成了一些共识,孕育了大园林理论。

一、传统园林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的需要而专门建立的模仿自然,供人观赏、游憩的场所。

这个时期,主要是借鉴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在一个个独立的地域内建造一些公园、花园和纪念园等。

事实上,这个
时期很多的园林就是古典园林经过简易的改造后,对外开放而形成的。

这时的园林虽然结束了园林为少数人服务的狭隘,打开了对外开放,为大众服务的“园门”,但毕竟园林还只是一个个独立的园子,与城市建筑、街道等城市设施没有形成相互的联系。

园林、建筑、城市设施都是城市建设中的独立体,是一种简单的混合,是园林发展的初级阶段。

园林的研究主要偏重于古典园林造型和园林的观赏性方面。

二、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生态恶化导致人们对绿色植物的渴望,因此产生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理论。

该理论强调城市园林建设点、线、面的结合,主张城市园林绿地要呈网状、放射状等系统方式渗入城市中。

此时的园林虽然注重了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但仍以观赏为主,缺少多重功能兼顾。

这个时期,园林开始探索服务大众、与城市结合的途径,有了较大的发展。

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虽然还存在距离和区别,但已有了一定的联系,形成了相互的渗透和磨合。

这是园林发展的中级阶段,园林研究也进入了生态研究和城市园林系统研究等方面。

三、近年来形成的大园林思想,是在传统园林和城市园林绿地渐成系统的基础上,继承和借鉴古典园林理论、前苏联城市系统绿地规划理论和起源于美国的Landscape Architecture理论发展起来的。

其核心是建设园林式的区域、城市甚至国家。

实现大地景观规划,其实质应当是园林与建筑及城市设施的融合,也即是说,将园林的规划建设放到城市的范围内去考虑,园林即城市,城市即园林。

它强调城市人居环境中人与
自然的和谐,以满足人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需求;满足人们对建筑室内外空间相互交融,以提供休闲、交流、运动、活动等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需求;满足人们对建筑等硬质景观与山石、水体和植物共同构筑的环境美、自然美的需求,创造集生态功能、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大园林。

因此,大园林理论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也是园林发展的必然,它使园林进入了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融合的高级阶段,也使园林进入了对园林艺术、园林生态和园林功能综合研究的大园林阶段。

中国古典建筑拥有一种同西方建筑完全不同的线条风格,这也是东方文化的体现。

颐和园作为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典园林,又是皇家园林,因此它的建筑应该是最典型的。

它的建筑线条与宽广的昆明湖形成一种韵律美,这在现代景观中也是经常运用的。

在江南地区园林更是优雅别致,婉转的庭院、嶙峋的假山构造了一幅幅经典的画面。

江南地区特有的转墙窗框与景的配合更是优美。

在古今园林中,因为有简洁的景框作为前景,人们的视线高度统一在画面的主景上,从而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另外使室内外空间互相渗透流通,扩大了空间,增加了诗情画意。

框景就是将景框在“镜框”中。

框可由门窗、亭、廊、山洞、树枝干等组成,并以此来有选择地摄取另一个空间的景色,组成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

框景的作用在于将园林绿地的自然美、绘画美、建筑美高度统一在一幅立体的风景画面中。

意境这个东西只有在中国人眼里才会体现出来,人们创造任何东西都需要有一定的寓意,是中国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

意境的含蕴既深且广,其表述方式必然丰富多样。

归纳起来,大体上有三种不同的情况。

一、借助人工叠山理水把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拟于
咫尺之间。

二、预先设定一个意境的主题,然后借助于山、水、花木、
建筑所构配成的物境把这个主题表现出来,从而传达
给观赏者以意境信息。

三、意境并非预先设定,而是在园林建成之后再根据现成物
镜的特征做出文字的“点题”——景题、匾、联、刻
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