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甘菊对入侵地植物群落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普洱市外来有害生物薇甘菊的发生与防控
![普洱市外来有害生物薇甘菊的发生与防控](https://img.taocdn.com/s3/m/cd994258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49.png)
普洱市外来有害生物薇甘菊的发生与防控薇甘菊是一种常见的外来有害生物,在普洱市的分布范围也比较广泛。
它是一种双翅目昆虫,主要危害普洱市的草本植物和树木,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都会造成影响。
本文将介绍薇甘菊的发生情况和防控方法,为普洱市的生态和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一、薇甘菊的生态习性薇甘菊又称“肥皂草蝇”,是属于Bibionidae科的一种昆虫,雌雄异形。
体长约5mm 至10mm,通体黑色。
成虫通常在早春季节出现,寿命非常短,只有3至5天,而雄性虫比雌性虫要多一些。
它们通常会飞行到树木或草本植物上寻找配偶和产卵。
薇甘菊的幼虫生活在土壤中,以腐植质和有机物为食。
它们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若干年一次的大规模群发通常在春季或夏季的温暖多雨时期。
二、薇甘菊的危害1. 杀死植物薇甘菊的成虫会吸取树木和草本植物的汁液,尤其是桑树、梅树、榆树、枫树、杨树、三角枫等,大量吸取后会导致植物的叶片黄化、枯萎。
对于草本植物,它们会对植物的生长和营养造成影响,导致植物的死亡。
2. 影响生态平衡由于薇甘菊会吸取大量植物汁液,同时还在树枝和草叶上产卵,它们的高密度寄生会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加速植物死亡和凋萎,从而威胁到普洱市的自然生态系统。
3. 造成经济损失薇甘菊危害到了很多种植业和林业作物,包括水果、蔬菜、林木等,如果不加控制,将给当地的经济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薇甘菊的防治方法1. 生态防控生态防治是指利用自然种间关系和生态环境来防治薇甘菊。
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花草、树木或观赏植物来增加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从而减少薇甘菊的寄生。
另一方面,支持天敌的增殖,如蚂蚁、蜘蛛、蜜蜂等天敌,它们会将薇甘菊的卵吃掉,从而控制它们的种群。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化学药品来控制薇甘菊的种群。
在使用化学药品时,应选择具有高效、低毒、易溶解、持久性强的药剂,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但需要注意的是,化学防治具有短期效果,对天敌和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应在条件允许时使用。
生态入侵
![生态入侵](https://img.taocdn.com/s3/m/cbec5211c281e53a5802ffcf.png)
薇甘菊入侵的现状及防治方法薇甘菊((学名:Mikaniamicrantha),也称小花蔓泽兰或小花假泽兰。
原产于中美洲,现已广泛传播到亚洲热带地区,如印度、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尼泊尔、菲律宾,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印度洋圣诞岛和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包括斐济、西萨摩亚、澳大利亚北昆士兰地区,成为当今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危害最严重的杂草之一。
大约在1919年薇甘菊作为杂草在中国香港出现,1984年在深圳发现,2008年来已广泛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
该种已列入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也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1.形态特征:薇甘菊是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匍匐或攀缘,多分枝。
单叶对生,叶薄,基部心形或戟形。
头状花序小,数目多,含小花4朵,在枝端排成复伞形花序状。
花白色,管状,5齿裂。
瘦果细小,黑色。
2.生物特性:不同种群的薇甘菊其染色体类型不同,有的种群为二倍体,有的为四倍体(这是薇甘菊生存力极强的原因之一)。
薇甘菊从花蕾到盛花约5天,开花后5天完成受粉,再过5~7天种子成熟,然后种子散布开始新一轮传播,所以生活周期很短。
开花数量很大,花生物量占地上部分生物量的38.4%~42.8%。
此外,薇甘菊茎上的节点极易生根,进行无性繁殖。
薇甘菊幼苗初期生长缓慢,在1个月内苗高仅为11cm,单株叶面积0.33cm。
但随着苗龄的增长,其生长随之加快,其茎节极易出根,伸入土壤吸取营养,故其营养茎可进行旺盛的营养繁殖,而且较种子苗生长要快得多,薇甘菊一个节1天生长近20cm。
在内伶仃岛,薇甘菊的一个节在一年中所分枝出来的所有节的生长总长度为1007m。
由于其蔓延速度极快,故有些学者称其为“一分钟一英里的杂草”。
花果期:在广州从8月至翌年2月。
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薇甘菊种子在25~30℃萌发率83.3%,在15℃萌发率42.3%低于5℃、高于40℃条件下萌发极差。
光照条件下有利于种子萌发,黑暗条件下很难萌发。
薇甘菊及其防治技术方案
![薇甘菊及其防治技术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a17f099b89680202d82523.png)
薇甘菊及其防治技术方案薇甘菊是我国新入侵的、危害性极强的农林害草,在我国香港、台湾、广东等地广泛分布并产生严重危害。
总结我司多年来的研究成果,系统介绍薇甘菊的生物特性、危害特征及防除技术。
薇甘菊是—种危害性极强的农林害草,除分布原产地热带美洲外,现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太平洋诸岛屿,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广东等省区,并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
我省近40个市县有分布,在珠三角和广东沿海地区分布极广,深圳、珠海、东莞为危害灾区。
早期人们对薇甘菊的危害认识不足,曾作为有益植物引种。
如1949年,印度尼西亚的茂物植物园从巴拉圭引种作为橡胶园土壤的覆盖物;1956年又被用作垃圾填埋场的覆盖物,后来蔓延到整个印度尼西亚。
薇甘菊在中国最早记录是1884年香港动植物公园引种作为观赏植物。
大陆最早记录是1984年在深圳银湖附近采到标本,但当时忽视它的危害,20世纪末才意识到它的危害性。
深圳是我国最早开展薇甘菊研究的地区,并取得显著的成效。
现总结我司多年来的研究成果,系统介绍薇甘菊的生物特性、危害特征及防除技术。
1 薇甘菊的生物特性1.1 形态特征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是菊科(Asteraceae,Compositae)假泽兰属(Mikania)植物,原产中、南美洲,是一种危害性极强的农林害草,是我国新的外来有害生物,已列入植物检疫对象之一。
薇甘菊是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匍匐或攀缘,多分枝。
单叶对生,叶薄,基部心形或戟形。
头状花序小,数目多,含小花4朵,在枝端排成复伞形花序状。
花白色,管状,5齿裂。
瘦果细小,黑色。
图1 薇甘菊的叶片、茎蔓特征1.2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薇甘菊是热带、亚热带有害植物,喜光好湿,生长在年平均气温20℃以上的地区,在光照强、水分条件好地方生长旺盛。
不耐阴蔽、不耐干旱、不耐寒。
冬季气温低于10℃以下且持续干旱时,薇甘菊地上部分逐渐死亡。
1.3生长发育特性薇甘菊营养生长极其旺盛,一个节1天生长近20cm;有人在内伶仃岛实验测得薇甘菊的一个节,在一年中分枝出来所有茎节的生长总长度为1007m。
普洱市外来有害生物薇甘菊的发生与防控
![普洱市外来有害生物薇甘菊的发生与防控](https://img.taocdn.com/s3/m/d00f36aa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4b.png)
普洱市外来有害生物薇甘菊的发生与防控普洱市位于中国云南省南部,是一个以茶叶种植和茶叶加工业为主的农业区域。
随着全球贸易和旅游的发展,外来有害生物的引入成为了普洱市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问题。
薇甘菊是一种常见的外来有害生物,对普洱市的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积极开展薇甘菊的发生与防控工作对于保障普洱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了解薇甘菊的基本特征是有效进行防控的前提。
薇甘菊是一种小型的昆虫,体长约3-4毫米,呈黑褐色。
其雌性成虫具有吸食植物体液的能力,主要以茶树为食。
薇甘菊的幼虫则生长于土壤中,以根系为食。
薇甘菊的繁殖力强,每年可产下多代幼虫,给农作物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要加强对薇甘菊的监测和预警工作。
通过设立监测点和使用专业的监测装备,及时掌握薇甘菊的种群分布情况和数量变化。
建立薇甘菊的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便于农民和相关部门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针对薇甘菊的防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物理防控:利用陷阱和屏障等物理措施,阻断薇甘菊的传播途径。
在农田周围设置粘虫板和黄色水盆等陷阱,吸引和捕杀薇甘菊;在农田边界搭建遮挡网,阻挡薇甘菊的入侵。
生物防控:引入天敌来控制薇甘菊的数量。
可以引入寄生性昆虫和捕食性昆虫来控制薇甘菊的种群数量,减轻其危害程度。
化学防控:使用杀虫剂来控制薇甘菊的繁殖和传播。
在薇甘菊发生较严重的地区,可以适时使用低毒、高效的杀虫剂进行草地或土壤处理,以减少薇甘菊的数量。
农业措施:加强农田管理和茶树栽培技术,提高农作物的免疫力和抗逆性。
定期清理农田,清除薇甘菊的幼虫和成虫;合理选择和布置茶树栽培品种,提高茶树的抗虫能力。
教育宣传:加强对农民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宣传,提高他们对薇甘菊和其他外来有害生物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他们的防控意识。
普洱市外来有害生物薇甘菊的发生与防控
![普洱市外来有害生物薇甘菊的发生与防控](https://img.taocdn.com/s3/m/deec681c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d2.png)
普洱市外来有害生物薇甘菊的发生与防控薇甘菊(学名:Xanthium sibiricum)是普洱市一种常见的外来有害生物,其发生对农业、生态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简要介绍薇甘菊的发生原因、危害以及相应的防控措施。
薇甘菊是一种高度适应环境的杂草,主要分布于普洱市的农田、草地和道路两侧。
其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薇甘菊具有强烈的竞争力,能够在广泛的土壤类型和光照条件下生长,并迅速占据生境。
薇甘菊的种子寿命较长,能够在土壤中长时间存活,并随时发芽。
薇甘菊的种子也具有风化传播的特点,容易通过空气传播到新的地区。
薇甘菊在无花果等农作物中具有许多天敌,这也使其发生和繁殖的条件更加有利。
薇甘菊的发生给普洱市的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薇甘菊生长旺盛,具有强大的光合作用能力,会大量消耗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对周围的农作物造成竞争压力,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
薇甘菊在生长过程中会分泌一种有害物质,抑制周围植物的生长,从而影响土壤的地力和植物群落的结构。
薇甘菊还具有过敏性,对人和动物的皮肤和呼吸系统有刺激作用,对人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危害。
为了有效防控薇甘菊的发生,普洱市采取了一系列的综合治理措施。
加强对薇甘菊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掌握薇甘菊的分布和发生趋势,为后续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对农田和道路两侧的管理,定期清除薇甘菊的种子和幼苗,防止其扩散和繁殖。
加强对农作物的管理,合理使用农药,及时进行除草剂的喷洒。
普洱市还积极开展薇甘菊的生物防治研究与推广,在适宜的时机引入天敌进行生物控制。
薇甘菊的发生给普洱市的农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只有加强薇甘菊的监测和管理,定期清除种子和幼苗,合理使用农药以及推广生物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减少薇甘菊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危害,保护普洱市的生产和生活安全。
普洱市外来有害生物薇甘菊的发生与防控
![普洱市外来有害生物薇甘菊的发生与防控](https://img.taocdn.com/s3/m/0448ddcd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b5.png)
普洱市外来有害生物薇甘菊的发生与防控薇甘菊(学名: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又称为北美一枝蒿、干草花、苦艾蒿等,属于菊科植物,原产于北美洲。
其是一种入侵性的外来有害植物,其种子可以通过风力传播并迅速繁殖,善于占据开阔的土地,并对当地的植物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薇甘菊对人类健康也有很大的危害,其花粉是一种强致敏原,会导致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
薇甘菊的发生与扩散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于普洱市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薇甘菊的发生与扩散主要是由于其强大的繁殖能力和适应性。
其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可以迅速发芽,并生长茂盛,一株薇甘菊植株可以产生数百至数千颗种子,且这些种子可以在地表或者浅层土壤内长期存活,等待适宜的生长条件再次迅速繁殖。
薇甘菊还有较强的抗逆性,可以在较干旱或者贫瘠的土壤中生长,且不受常见的病虫害的侵害,这使得其在很多地区都可以顽强生存。
而且,薇甘菊也有一定的耐寒性,可以在较为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和繁殖。
一旦薇甘菊入侵到了某个地区,就很难被根除,容易形成大面积的侵占。
为了有效地防治薇甘菊,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治理措施。
要对薇甘菊的繁殖和扩散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预警。
通过实地调查和遥感技术,可以对薇甘菊的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进行全面了解,找出其优势繁殖地点,及时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
要采取机械和物理的方式进行控制,在薇甘菊的繁殖季节,可以采用割草、锄草等机械方法对薇甘菊进行清除,防止其大范围扩散。
还可以采用地膜覆盖等物理方法,将其隔离在种植地的外部,防止其侵入到农田或者果园内。
可以利用生物防治手段,引入薇甘菊的天敌或者寄生植物进行控制,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且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没有直接的危害。
对于一些大面积侵占的薇甘菊种群,还可以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施,但是需要谨慎使用,避免对环境和其他生物造成二次污染。
除了上述治理措施之外,还需要引起公众和农民的关注和参与。
普洱市外来有害生物薇甘菊的发生与防控
![普洱市外来有害生物薇甘菊的发生与防控](https://img.taocdn.com/s3/m/b49a062d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02.png)
普洱市外来有害生物薇甘菊的发生与防控普洱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作物种类繁多,因此也容易引发各种有害生物的发生。
薇甘菊是一种外来有害生物,对普洱市的农作物造成了较大的危害。
本文将从薇甘菊的发生原因、危害以及防控措施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薇甘菊是一种外来有害生物,它的传入使普洱市的农田环境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了薇甘菊的大规模繁殖。
薇甘菊主要通过种子繁殖,其种子可通过风力或水流传播到普洱市的农田中,并迅速生根发芽。
薇甘菊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长,而普洱市的气候条件与土质条件非常适合薇甘菊的生长,因此它在普洱市很容易发生。
薇甘菊对普洱市的农作物造成了较大的危害。
薇甘菊是一种入侵性植物,它会占领农田的土壤资源和阳光资源,从而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
薇甘菊还会产生大量的茎叶,使得农田中的水分无法充分供给农作物,从而导致农作物的干旱和减产。
薇甘菊还会释放出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会阻碍其他植物的生长,从而影响到农田的生态平衡。
针对薇甘菊的危害,普洱市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农民要加强对薇甘菊的认识和了解,及时发现其发生的踪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应加强对农田的管理,保持农田的排水畅通和土壤肥沃,从而减少薇甘菊生长的环境。
利用农业机械清除薇甘菊的种子和茎叶,以减少其种群数量。
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杀灭薇甘菊的种子和茎叶,但要注意草药和农作物的安全使用。
薇甘菊的发生对普洱市的农业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只有加强对薇甘菊的研究和认识,掌握其生长的规律和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防治工作。
农民要加强自身的防控意识,做好农田的管理和草药的使用,保护好普洱市的农业生产环境。
普洱市外来有害生物薇甘菊的发生与防控
![普洱市外来有害生物薇甘菊的发生与防控](https://img.taocdn.com/s3/m/35636c99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f3.png)
普洱市外来有害生物薇甘菊的发生与防控薇甘菊(马蹄菊)是普洱市重要的外来有害生物之一,它常常危害植物生长,给农作物、园林及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危害。
由于其繁殖能力强,抗逆性高,难以控制,薇甘菊已成为普洱市的一大生态环境问题。
本文将就薇甘菊的发生及防控措施作一详细的叙述。
一、薇甘菊的发生薇甘菊(学名Bidens frondosa L.)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的马齿苋科植物,是一年生至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茎直立,高可达1.5米,叶对生,全羽状复叶,小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边缘具细锯齿,花黄色,花盘为顶生头状花序,瘦果顶端有须状芒,果实为坚硬无毛的瘦果,种子具顶端的刚毛,果顶有极小的细刺。
薇甘菊喜欢生长在田间地头、果园、草地中,疏林下、路旁、荒地、河岸、湖泊附近、池塘边缘等环境,常细长于沟渠、排水沟、墙脚、草堆等植被密集处的开阔地块,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薇甘菊主要通过种子进行繁殖,每个蓇葖内有12-30颗小种子,籽内有丰富的油脂,所以在不利条件下,如经霜时,此植物的种子也有可能存活。
薇甘菊容易在第一年的夏季最早出现,2-3年后,会遍布整个农田。
多年草本植物有丰富的地下营养器官,如根和根茎,则可在侵入的初级栖息地上尤其容易扩散。
薇甘菊不断传播种子,给农业、园林、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危害。
1、对农业的危害:薇甘菊的种子含有大量的淀粉和脂肪,并且易于风蚀和水流迁移,而且在农作物、园林、果园和花卉中大量繁殖,在其中形成重度群落,对作物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薇甘菊的种子之间竞争,诱发了原有土壤的栓慢病害的爆发,大大增加了作物病害的发生率。
在薇甘菊群落内,对作物形成高比例的癌变和缺陷果,危害作物的优质定植和生长。
薇甘菊群落处于移动沙丘上,则形成极为不利的环境,使作物叶片沙封,日照受限,生长受到阻碍。
2、对园林的危害:薇甘菊可以通过扩散和利用越来越多的根和根系,形成一片小的极性居群,使地表土壤透气性、通风性变差,对园林中的草坪,地带植物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威胁到园林生息者的生存环境。
入侵杂草薇甘菊在云南的发生与防治
![入侵杂草薇甘菊在云南的发生与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389ec3e6172ded630b1cb662.png)
茎, 攀缘并缠绕幼树 、 作物或其他植物 , 使其 死亡 . 2 J , 被称为 “ 植物杀手” 。薇 甘菊原产 于中南美洲 , 作为 外来入 侵植 物 , 已在东南亚、 太平洋 岛屿广泛传播 , 并在大洋 洲也 已发现 】 ,
成为热带及 亚热带地 区的一种 恶性杂草 , 被列为世界最 有害 的1 0 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 薇甘菊在中国境 内的最早 记录是于 1 8 8 4年采 自香 港动 植物公园 。据杜凡 等报道 , 已知 我国大陆薇甘菊 最早记录
关键 词 : 薇甘菊 ; 发生 ; 防治 ; 云南省 中图分类号 : ¥ 4 5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2—1 3 0 2 ( 2 0 1 3 ) 0 1— 0 1 1 6— 0 4
薇甘菊( Mi k a n i a m i c r a n t h a H . B . K . ) , 又称小 花蔓泽 兰、
纪9 o年代 台湾 岛也发 现 已有 薇甘菊 建立种 群 ] 。2 0 0 3年 ,
薇甘 菊在海南 首次 被发 现并得 以确认 】 。 目前薇 甘菊 已在 我国香港 、 台湾 、 广东、 海南 、 云南等地 区广泛扩散 , 并有 进一
微甘菊 , 属菊科 ( A s t e r a c e a e ) 假泽兰属( M/ k a r d a) 植物 , 具蔓生
心期用 2 5 %吡蚜酮可湿性粉剂 2 2 5 h m 兑水喷雾 十 移栽前 2 d 用2 5 %噻虫嘛水 分散 粒剂 9 0 g / h n l 2 兑水 喷雾 + 移 栽后
7 d用 4 8 %毒死 蜱乳 油 9 0 0 m L / h m 兑水 喷雾 +移栽后 1 5 d
一
l 1 6一
江苏 农业科学
普洱市外来有害生物薇甘菊的发生与防控
![普洱市外来有害生物薇甘菊的发生与防控](https://img.taocdn.com/s3/m/6526f308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69.png)
普洱市外来有害生物薇甘菊的发生与防控普洱市位于中国云南省南部,是一个著名的茶叶产区。
近年来,这里出现了一种外来有害生物——薇甘菊,给当地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从薇甘菊的发生、对茶叶产业的危害以及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薇甘菊(学名:Eupatorium adenophorum)是一种来自美洲的入侵植物,也被称为墨西哥华州菊。
它通常生长在开阔的草地、田园、林缘、山坡和河边地带,是一种难以根除的强壮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薇甘菊具有高度的抗旱能力和适应性,可以在较差的土壤条件下生长,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薇甘菊还能迅速繁殖,形成茂密的植物群落,占据大片土地,对当地植被的生长和植物多样性产生了不利影响。
薇甘菊对茶叶产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薇甘菊会竞争茶园中的养分和水分资源,降低茶树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薇甘菊对茶树的生长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给茶叶的品质和口感带来了负面影响。
薇甘菊的存在也增加了茶园的管理成本,防止其对茶树的侵害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薇甘菊对普洱市茶叶产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亟需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针对薇甘菊的发生与防控,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加强监测和预警。
通过对茶园和周边地区的定期调查和监测,及时掌握薇甘菊的发生和分布情况,以便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加强生物防治。
可以选用适当的天敌或病原微生物对薇甘菊进行防治,减少其数量和破坏力。
加强化学防治。
可以选用适当的杀虫剂或除草剂对薇甘菊进行喷雾或灌溉,以减少其数量和影响茶园的生长。
加强土壤管理。
可以通过改良土壤、合理施肥等措施,提高茶树的抗性,减少薇甘菊对茶叶产业的危害。
普洱市茶叶产业受到薇甘菊的威胁,亟需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要加强对薇甘菊的监测和预警,加强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加强土壤管理,以减少薇甘菊的数量和影响。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普洱市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
希望有关部门和广大茶农能够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共同努力,共同防范,共同应对,最终战胜薇甘菊的侵害,实现普洱市茶叶产业的良性发展。
植物入侵实验报告
![植物入侵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779e2ad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5b.png)
一、实验背景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生物入侵现象日益严重,对本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研究植物入侵对本地植物群落的影响,我们选取了薇甘菊这一外来入侵物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分析其入侵对本地植物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薇甘菊:外来入侵物种,原产于南美洲,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和入侵性。
(2)本地植物:选取与薇甘菊生长环境相似的本地植物,如灌木、草本植物等。
(3)土壤:采集实验地土壤,过筛后备用。
2. 实验方法(1)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地选取相同面积的两个区域,分别作为薇甘菊入侵组和本地植物对照组。
(2)薇甘菊入侵组:在入侵组区域种植一定数量的薇甘菊,并定期浇水、施肥,保持薇甘菊的正常生长。
(3)本地植物对照组:在对照组区域种植与入侵组相同数量的本地植物,并采取相同的栽培管理措施。
(4)监测与数据采集:定期对实验区域进行监测,记录薇甘菊和本地植物的生长状况、生物多样性及土壤环境指标。
(5)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薇甘菊入侵组和本地植物对照组在植物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和土壤环境方面的差异。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群落结构(1)薇甘菊入侵组:入侵组区域薇甘菊覆盖度较高,植物种类单一,生物多样性降低。
本地植物生长受到抑制,数量明显减少。
(2)本地植物对照组:对照组区域植物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较高。
本地植物生长良好,数量稳定。
2. 生物多样性(1)薇甘菊入侵组:入侵组区域生物多样性降低,物种数量减少,物种多样性指数下降。
(2)本地植物对照组:对照组区域生物多样性较高,物种数量丰富,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
3. 土壤环境(1)薇甘菊入侵组:入侵组区域土壤肥力下降,有机质含量降低,pH值偏酸性。
(2)本地植物对照组:对照组区域土壤肥力较高,有机质含量丰富,pH值适中。
四、结论与讨论1. 结论(1)薇甘菊入侵对本地植物群落结构产生严重影响,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植物杀手”薇甘菊入侵云南
![“植物杀手”薇甘菊入侵云南](https://img.taocdn.com/s3/m/421c65b3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54.png)
“植物杀手”薇甘菊入侵云南近年来,薇甘菊这一生物入侵云南并迅速扩散,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威胁,因其对本地植物、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
本文将从薇甘菊的传入、危害、防治等角度阐述薇甘菊入侵云南的问题。
一、薇甘菊的传入薇甘菊原产于南美洲,经由人为介入进入了欧洲后,又通过人的活动被带入多个国家。
2004年,我国引进薇甘菊作为观赏植物,但因其繁殖能力强、适应性高,快速扩展,已经成为我国极为危险的入侵物种。
薇甘菊的迅速扩散恶性循环了,良好的防治措施也急切而来。
二、薇甘菊的危害1.绿地荒芜薇甘菊通常被称为植物杀手,原因是它可以成批生长繁殖,并且极易适应各种环境,占据了本地物种的资源,正常生长的植物会被挤压掉,而其草丛则成为了荒芜地、不毛之地。
2.土壤侵蚀薇甘菊的树根群极为茂盛,像钩子一样深入地下,非常容易造成土壤严重侵蚀。
在根部下方,由于其根系向下延伸,吸收能力强,并且抗风抗水的能力强,导致土壤更容易被吹起来漫开。
3.影响水资源薇甘菊的广泛长成对于水资源的吸收过于强烈,放缓了水流,阻碍了本地植物吸水的能力。
因此也容易造成野生动物的饮水困难和洪灾漫溢。
4.生物多样性损失对于物种多样性造成很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种有强侵略性的生物。
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来消耗周围同胞的生存资源,Gradually减少其他物种的数量,这就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影响。
目前在云南注册的动植物都快被薇甘菊替换掉。
三、薇甘菊的防治1.强调预防及早发现对于薇甘菊的控制,预防工作是必须重视的。
及早发现薇甘菊的生长,防止其蔓延。
2.化学防治在防治薇甘菊的过程中,有一些化学药品可以有效对抗它。
比如用Flumioxazin和Glyphosate做镜面处理,将松树与薇甘菊种类混杂的森林分开,用于防止薇甘菊进一步蔓延。
3.拔掉薇甘菊在薇甘菊的发现和局部集中的生长区域,应及时对其进行拔除,防止其扩散。
而且有利于云南的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
4. 种植生态环境友好型植被通过种植所有生态环境友好型植被,可以增加当地的生态系统弹性,震动的可能性也降低,恶性循环也可以从中得到遏制和断开。
薇甘菊蔓延成灾的原因及防控措施分析
![薇甘菊蔓延成灾的原因及防控措施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57f310e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da.png)
薇甘菊蔓延成灾的原因及防控措施分析摘要:目前,薇甘菊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外来入侵物种,薇甘菊的危害无疑是最为严重的杂草,它能够迅速繁殖并威胁农作物的生长,且清除过程相当困难。
自从薇甘菊传入我国以来,其对我国林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威胁。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薇甘菊属于一种藤本植物。
它可以通过缠绕在各种树木上生长。
本文针对薇甘菊的大范围扩散所引起的严重经济损失展开了调查和研究,重点分析了其扩散原因及相应的防控措施,旨在增强我国对薇甘菊这种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治能力,推动林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薇甘菊;蔓延成灾原因;防控措施引言薇甘菊起源于南美洲和中美洲等热带地区,随后被人类引种到东南亚等亚热带地区。
它主要应用于荒地复垦建设,由于东南亚气候条件优越,薇甘菊得到了快速的生长和繁殖,逐渐形成了泛滥现象。
我国最早引进薇甘菊种植,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初的目的是将其作为护滩植物进行培育。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薇甘菊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生物入侵灾害。
目前,我国已将薇甘菊与其他植物和动物,采取综合防治和预警机制,将外来入侵物种如水葫芦、红火蚁等列入危险物种名录,同时也加强对薇甘菊的防控和管理,可以合理地控制薇甘菊的传播。
一、薇甘菊的生长和繁殖特点1.繁殖能力强薇甘菊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这主要是因为薇甘菊的花序数量众多。
据报道,薇甘菊每平方米的花序数量可达数十万个,再加上种子重量轻、体积小,使得在风力的推动下,其传播能力甚至比蒲公英更强。
薇甘菊的种子能够被风传播到遥远的地方。
此外,因为薇甘菊是一种能够通过无性繁殖繁殖的植物,一经种子着地并扎根,便能迅速繁殖出新的枝条,从而扩大种群数量。
这种强大的繁殖能力导致了薇甘菊在生态系统中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增加了治理的难度。
2.蔓延速度快薇甘菊生长快速,种子能够随着风力在森林或农田上粘附扩散。
藤本特性使其附着于乔木或灌木上。
薇甘菊幼苗生长较慢,但根系深入土壤后,生长速度将加倍。
科学家观察发现,薇甘菊每天可增长20cm。
外来入侵物种薇甘菊的危害及防治
![外来入侵物种薇甘菊的危害及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227bcdaa0029bd64783e2cb4.png)
田和 苗圃周边 、林缘 地 ,可先 对局部 区域定 向喷洒森草净
杀 灭 薇 甘 菊 ,2 月 后 种 植 幌 伞 枫 、血 桐 、 阴香 、海 南 蒲 桃 个 等能较好遏制薇甘菊生长的树木。 4 2 4 引入 菟 丝 子 法 .. 在 林 地 、 陡 坡 地 、丢 弃 地 及 化 学 防 除 后 植 被 恢 复 困 难 的 立 地 ,采 用 引 入 田 野 菟 丝 子 寄 生 薇 甘 菊 的 方 法 防 治 。按 照 每 3 放 置 1 田野 菟 丝 子 袋 苗 , ~5 m 株 养 护 lF 较 好 地 控 制 薇 甘 菊 的 危 害 。 t可 - 单 一 的 防 治 方 法 难 以 有 效 防 治 薇 甘 菊 ,且 都 有 一 定 的
可 开花 ,从花蕾 到果实成熟 只需半个 月左右 。种子量 非常
大 ,1 株就 有几千粒 ,籽粒 细小 ,黑色 ,长 1衄 左右 ,直 径 0 1 . . ~0 2mm,每颗籽粒 重量 不过 0 1mg . ,上部有3 多 O 条刺毛 ,组成 白色冠毛 。种子可 以随 风迁移 ,落地 发芽繁
效 的 防 治措 施 。
关键词 :薇甘 菊;形态特征 ;繁 殖原 因;危 害特征 ;防治 薇甘 菊是一种对 生态环境 及农 、林业造 成严重 危害的 外来入侵物种 ,素有 “ 植物 杀手 ”之称 ,是世界上 10 0 种最 有害的外来入侵物 种和我 国重要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 。 1 1年薇 甘菊在香港 出现 ,18 年在深 圳发现 ,其生长 极 99 94
据 国外有 关资 料的 记载 ,薇甘菊原在南美洲时并非是
“ 植物杀手” ,因为当地有10 6 多种昆虫和菌类吃它 ,令其受到 制约而不能疯长 。薇甘菊入侵后,因无天敌制约而造成祸害。
东莞:植物杀手薇甘菊入侵沙田百亩地
![东莞:植物杀手薇甘菊入侵沙田百亩地](https://img.taocdn.com/s3/m/0b611573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2c.png)
运用遥感、GIS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对薇甘菊进行定位、跟踪和预测,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加强监测技术应用
加强野外调查和监测
制定防治计划
根据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计划,明确防治目标和措施。
加强科普宣传教育
开展公益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薇甘菊的危害和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防治意识。
xx年xx月xx日
东莞:植物杀手薇甘菊入侵沙田百亩地
薇甘菊入侵东莞沙田东莞对抗薇甘菊的历史和措施全国范围内的薇甘菊防治现状专家对东莞防治薇甘菊的建议公众对抗薇甘菊的建议和看法
contents
目录
01
薇甘菊入侵东莞沙田
薇甘菊的繁殖能力强
薇甘菊的传播途径多
沙田地区成为重灾区
薇甘菊的扩散情况
1
薇甘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普通民众对抗薇甘菊的建议
强化环保意识
倡导市民减少化肥使用,降低土壤富营养化,从而遏制薇甘菊的生长。
减少使用化肥
对小区绿化进行规范管理,发现薇甘菊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清除。
加强小区管理
合理使用化肥
科学施肥,避免过度使用化肥,防止土壤富营养化。
选用抗病品种
培育和选用对薇甘菊具有抗性的农作物品种,降低受害风险。
2020年
在大朗镇某山区,通过严格的人工清除和化学防治措施,成功清除了薇甘菊的繁殖,恢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东莞防治薇甘菊的成功案例
03
全国范围内的薇甘菊防治现状
国内薇甘菊的分布情况
广东
薇甘菊在广东省内广泛分布,尤其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粤东地区。
广西
薇甘菊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部分地区有分布,主要在南宁、北海等城市周边。
外来杂草薇甘菊的入侵生态及其治理
![外来杂草薇甘菊的入侵生态及其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673178ca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96.png)
外来杂草薇甘菊的入侵生态及其治理摘要:本文通过对外来杂草薇甘菊的入侵带来的生态危害做探究,以广东东莞薇甘菊入侵生长特征进行分析,针对薇甘菊特点、危害性等找到相应治理措施。
对人工方法、化学方法等治理方案做简要介绍,有效解决薇甘菊入侵带来的生态破坏性,希望为相关治理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外来杂草;薇甘菊;入侵生态;治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社会经济逐渐全球化靠拢,农、林业发展已经成为支撑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领域。
在农、林业生产经营阶段,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来自外来杂草的入侵,外来杂草对农、林业正常建设、生态发展、绿色建设带来较大阻碍,危害风险也越来越大。
现阶段我国在农、林业中外来杂草入侵主要有薇甘菊、水花生、飞机草等,我国每年外来杂草入侵带来的经济利益损失非常大,因此如何对外来杂草再次治理成为农、林业发展阶段关注的重点。
1 薇甘菊概述薇甘菊通常又叫小花蔓泽兰或小花假泽兰,其属菊科假泽兰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
原产地在中、南美洲,在我国现阶段主要分布在华南沿海地区。
因此,可以看出薇甘菊具有喜潮湿、喜光的特性,在符合条件区域薇甘菊繁殖力极其旺盛,扩散速度非常快,如果不采取有针对性且有效的治理方法,后期将极难对薇甘菊的持续生长做到全面控制。
从发现薇甘菊入侵我国农、林业到如今已经历经40多年,薇甘菊的扩散与危害一直受到相关政府部门、研究学者、社会等的关注,近些年对薇甘菊的治理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在治理上通常采用人工方法、化学方法等,依据薇甘菊生长特性从根源控制其蔓延趋势与生态危害[1]。
2 薇甘菊分布与危害在东莞,薇甘菊通常分布在海拔300m以下地区,在土壤相对肥沃的河流、山谷等地区薇甘菊入侵较多,主要原因是土壤肥沃、地区湿度高、阳光充足,在适合农林作物生长的地方也适合薇甘菊繁殖,薇甘菊在东莞地区入侵地域基本都在农田区、海岸滩涂、水源保护林等区域。
薇甘菊会在较强的阳光下快速生长并迅速蔓延至农林作物附近,最终覆盖农林作物,与农林作物争抢阳光、水分、营养等,并在大量繁殖后释放抑制农林作物正常生长的化感物质,造成农林作物生长缓慢或者停止,导致农林作物减少或死亡。
外来植物薇甘菊对本地植物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外来植物薇甘菊对本地植物凋落物分解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19cf0ce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25.png)
外来植物薇甘菊对本地植物凋落物分解的影响陈宝明;彭少麟;侯玉平;任文韬【期刊名称】《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8(047)006【摘要】外来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已入侵华南许多地区,并造成严重危害.探讨了外来植物薇甘菊凋落物对4种本地植物大叶榕(Ficus virens)、潺槁树(Litsea glutinosa)、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和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凋落物分解采用网袋法,将薇甘菊凋落物分别与本地植物凋落物按3个比例混合,3个比例为,m(薇甘菊)∶ m(本地植物) = M1(1∶ 4),M2(1∶ 1)和M3(4∶ 1).分解60 d后,测定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与养分释放.结果表明,薇甘菊与本地植物凋落物混合比例为M1时,凋落物分解速率变慢,但在M3时,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变快.与单独本地凋落物养分释放相比,薇甘菊凋落物混入后C释放有所下降,而N素释放量有所提高,这种N释放量的增加可能会对薇甘菊的入侵产生正反馈作用.【总页数】4页(P44-47)【作者】陈宝明;彭少麟;侯玉平;任文韬【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12+2【相关文献】1.外来植物与本地植物光合作用特征比较研究 [J], 何澍然;罗文;赵平;周平;陈军文2.外来植物凋落物分解对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其摄食功能群的影响 [J], 官昭瑛;何莹;安玉蓉;蔡吉花;童晓立3.海南岛外来植物薇甘菊危害现状及入侵动态研究 [J], 彭宗波;李建华;蒋英;王春燕;蒋菊生4.外来植物薇甘菊的开发利用前景 [J], 王志远;莫南;田先娇5.外来植物对本地植物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J], 戢阳;赵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薇甘菊对入侵地植物群落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摘要:在野外样方调查和室内试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测定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分析了杂草薇甘菊(Mikaina micrantha H. B. K.)对入侵地植物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薇甘菊入侵后明显改变了入侵地的植物群落结构,使物种多样性显著降低;薇甘菊入侵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速效钾含量以及土壤含水量,对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等性质的影响不明显。薇甘菊入侵后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形成了对自身生长有利的土壤环境。关键词:入侵杂草;薇甘菊(Mikaina micrantha H. B. K.);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生境Effects of Mikania micrantha on Plant Community and Physical-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Abstract: The effects of Mikania micrantha on plant community and physical-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 in its habitat were studied through the survey of community plots and laboratory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vasion of M. micrantha changed the structure of plant community significantly and decreased the plant diversity. Meanwhile, it increased pH value and the content of available K and soil water, while had no obviouse effect on the contents of organic matter and alkali-hydrolyzable nitrogen. Nutrition content in soil increased after the invasion, which could favor the growth of M. micrantha.Key words: invasive weed; Mikaina micrantha H. B. K.; plant community; physical-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 habitat入侵地是入侵植物繁衍生息的直接场所,入侵植物在与本地植物竞争水分、光、养分及生存的空间或释放化感物质等过程中,可能改变土壤的有机质、有效营养成分、土壤生物组成及土壤的酶活性,引起入侵地生物群落及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应变化。因此,入侵植物与入侵生境的相互作用备受关注。薇甘菊(Mikaina micrantha H. B. K.)属菊科(Compositae)假泽兰属,原产于美洲[1,2],目前成为广布于我国华南地区的主要入侵杂草。薇甘菊在种间竞争中排挤当地植物,极易形成单优种群,表现出很强的竞争优势,给粤东地区的农林业生产及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3],是国家环境保护部公布的首批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之一。近年来,国内外针对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生物和化学防除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4-6],而关于薇甘菊对入侵地生态系统影响的定量研究尚未见报道。研究选择薇甘菊入侵的不同生境为试验样地,并以邻近无薇甘菊入侵的地段作为对照,通过生态学调查和室内样品测定,探讨薇甘菊对入侵地植物群落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可为全面评估薇甘菊入侵对入侵地生态系统功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供试验证据,且为进一步研究薇甘菊入侵的土壤微生物机制提供基础资料。1材料与方法1.1材料试验样地位于粤东潮州,属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类型,海洋性东南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4 ℃,年平均降水量1 685.8 mm,日照充足。通过野外调查,确定将薇甘菊入侵的3个异质性生境作为试验样地,样地基本概况如表1所示。以样地内的植物群落为调查对象,通过样方法对其进行生态学调查;对样地内的土壤进行取样,带回实验室测定其理化指标。1.2研究方法1.2.1取样调查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别确定不同生境的薇甘菊种群样地3个,同时确定相同地段无薇甘菊分布的3个群落为试验对照样地;采用样方法对薇甘菊入侵地的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调查:每个样方面积100 m2,在每个样方的对角线上设置5个1 m×1 m 的小样方进行灌木层和草本层调查统计,记录其种类、株(丛)数、高度、盖度等;对胸径大于2 cm的木本进行每木调查,包括胸径、冠幅及树高等;藤本植物按样方所有种类记录。1.2.2土样的采集与保存在群落生态学调查之后,清除样地地面植物和凋落物,用土钻沿样地对角线随机钻洞取0~15 cm层的土样,每个样区钻16个洞混合为一个土样,取土样时避免阳光照射,去除石块、植物根系和土壤动物等,置于聚乙烯袋中,立即带回实验室过孔径为2 mm的筛,将过筛后的土样分为2份:第一份用于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室温保存;第二份预备补充试验。1.2.3土样的测定土壤pH值用电极法(pHS-25)测定,土壤悬浊液为水土质量比1.0∶2.5;土壤有机质和土壤速效钾采用土壤养分测试仪(RL-2F智能电脑联网两用型)测定;土壤速效磷采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4802H)测定;土壤碱解氮采用碱解扩散法测定。土壤含水量测定采用土壤烘干法:将采集的土壤于105℃烘干至恒重,称烘干土重。土壤含水量计算公式如下:土壤含水量=×100%1.2.4数据处理试验数据处理及统计:采用丰富度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群落相似性指数等生态学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各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检验。2结果与分析2.1薇甘菊入侵后植物群落的变化2.1.1样地常见植物样地中除薇甘菊外共有30种植物,隶属18科29属,禾本科:水蔗草(Apluda mutica L.)、牛筋草[Eleusine indica (Linn.) Gaertn]、竹节草[Chrysopogon aciculatus(Retz)Trin.];鸭跖草科: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旋花科:五爪金龙(Tetrastigma hypoglaucum Planch);大戟科:叶下珠(Phyllanthus glaucus Wall)、乌桕[Sapium sebiferum (Linn.) Roxb];苋科:空心莲子草(Herba alternantherae);茜草科:顶湖耳草(Hedyotis effusa Hance)、百花蛇舌草(Hedyotis diffusa Willd)、鸡矢藤(Herba paederiae);茄科:水茄(Solanum torvum Swartz);锦葵科:肖凡天花(Urena lobata L.);含羞草科:含羞草(Mimosa pudica Linn.)、簕仔树(Mimosa sepiaria Benth);蝶形花科:野苜蓿(Medicago falcata L.)、假地豆[Desmodium heterocarpum (L.) D.C.];莎草科:毛果珍珠茅(Scleria levis Retz.)、条穗莎草(Carex nemostachys Steud)、水蜈蚣(Kyllinga brevifolia Rottb);荨麻科:雾水葛[Pouzolzia zeylanica (L.) Benn.];蓼科:扛板归(Polygonum perfoliatum L.);菊科:山莴苣(Lactuca indica L.)、小飞篷(Conyza canadensis(L.) Cronq.)、下田菊(Adenostemma levenia (L.) O.Ktze)、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Osb.)Merr.);无患子科:龙眼(Dimocarpus longgana Lour.);乌毛蕨科: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 L.);海金沙科: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 (Thunb.) Sw.];樟科: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i(C.G.&Th.Nees) Bl.]。2.1.2样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对样地中植物群落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各样地处理组D值和H值均低于对照组。样地A和B中,处理组和对照组的D值和H值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样地C中,处理组和对照组的D值和H值均达到极显著(P<0.01)水平。野外调查发现,薇甘菊攀缘、缭绕于其他植物之上生长并很快将该植物覆盖,因阻挡光照而影响其他植物生长甚至造成死亡。薇甘菊对样地中的植被造成严重危害,乔木和灌木被覆盖以至枯死,导致样方内物种多样性降低,显著低于对照组。2.2薇甘菊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通过测定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速效钾、速效磷和碱解氮,考察薇甘菊对入侵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各样地中,处理组pH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处理组速效钾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薇甘菊入侵明显提高了样地土壤的pH值和速效钾含量。另外,处理组速效磷含量极显著或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薇甘菊入侵明显降低了样地土壤的速效磷含量。处理组含水量(除了B样地)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有机质含量和碱解氮含量在各样地处理组和对照组没有明显的规律性,由此认为薇甘菊入侵对于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和密度等性质的影响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规律。3讨论通过对薇甘菊入侵后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比较,发现薇甘菊入侵后明显改变了入侵地的植物群落结构,降低了物种多样性。牛红榜等[7]研究发现入侵植物可以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加速土壤养分循环,增强入侵植物的养分吸收,进而促进其生长、竞争和扩张。薇甘菊在广东沿海地区迅速蔓延,影响本地种的生长和种群的更新,从而对入侵地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破坏,显著降低了当地的物种多样性,成为名副其实的头号生物杀手。在研究中,薇甘菊入侵显著提高了速效钾的含量和土壤含水量,降低了速效磷含量,而对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等性质的影响不明显。薇甘菊在入侵地生长迅速,生物量大,从理论上来说将消耗大量的土壤养分,造成土壤营养成分流失,但试验结果发现薇甘菊的生长能有效提高土壤中的钾含量,这可能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有关,特别是增加了与土壤养分代谢密切相关的土壤微生物生理功能类群的数量,提高了土壤中植物可直接利用的养分水平[7,8]。李钧敏等[9,10]发现入侵植物可以通过其凋落物、根系分泌物等显著提高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改变土壤酶活性,影响土壤微生物功能及营养循环,改变土壤特性,提高了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土壤养分含量。薇甘菊群落下土壤的pH值升高,这可能是因为凋落物分解产生的酸性物质较少。同时,pH值升高能避免土壤过度酸化,从而使得土壤理化性质保持良好状态,有利于薇甘菊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入侵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创造了对自身生长、竞争有利的土壤环境,这可能是薇甘菊能快速扩张和成功入侵的原因之一。参考文献:[1] 张友胜,吕俊峰.外来入侵植物与生态安全[J].广东农业科学,2007(12):90-93.[2] 董原,陈韦,赵永旭,等.入侵我国几种外来杂草的化感作用及利用展望[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5):24-26.[3] 冯惠玲,曹洪麟,梁晓东,等.薇甘菊在广东的分布与危害[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2(3):263-270.[4] 邵华,彭少麟,张弛,等.薇甘菊的化感作用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3,22(5):62-65.[5] 马玲,强胜.外来入侵杂草薇甘菊的研究进展[J].杂草科学,2006(1):55-59.[6] 梁素莲.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探讨[J].防护林科技,2009,1(1):93-95.[7] 牛红榜,刘万学,万方浩. 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入侵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理化性质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7,27(7):3051-3060.[8] 刘潮,冯玉龙,田耀华.紫茎泽兰入侵对土壤酶活性和理化因子的影响[J].植物研究,2007,27(6):729-735.[9] 李钧敏,钟章成,董鸣.田野菟丝子(Cuscuta campestris)寄生对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入侵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28(2):868-876.[10] 陆建忠,裘伟,陈家宽,等.入侵种加拿大一枝黄花对土壤特性的影响[J].生物多样性,2005,13(4):347-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