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现状与我国经济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善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现状,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摘要: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到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善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农村劳动力要素的配置是否合理又决定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与进程。本文主要从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要素在农业与非农业部门的配置现状出发,找出目前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与非农业部门间配置的不尽合理之处,如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拉大、农村耕地资源的浪费以及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这一系列问题,本文提出了增加农村低收入者的收入、改革土地制度、改善生态环境等对策,以改善农村劳动力要素的分配现状,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改善和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 要素配置,经济发展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并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性的矛盾和问题。

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农村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在诸多农村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要素是最灵活一、因为也是最难管理的一种,劳动力要素的合理分配直接关系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在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要素的配置现状还不尽合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现状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较大

剩余劳动力是指受年龄、性别、家庭状况和其他因素制约而导致就业选择范围相对有限的的劳动年龄人口。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剩余劳动力则是指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甚至是负数的劳动力。尽管从上文中可看出,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要素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人数在逐年增加,但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却仍然较大。据劳动部统计,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为6.7415亿,其中劳动力人口大约为4.8亿,而剩余劳动力人口接近2亿。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较为突出,它具有其他不充分就业情况的特征,但主要表现为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不充分、农村劳动力要素的配置不尽合理。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远远慢于世界发达国家,再加上我国自然条件的限制,农民务农的“农忙”时节较短,而农闲时间较长;再由于受劳动力自身素质、资本等影响,农村劳动力资源要想得到充分利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农民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规模加大

2001年到2010年的10年中,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总规模继续扩大,截至2010年底,仅在外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人数就达到1.5亿,平均每年转移量在1493万到1662万人1。而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目前为止,农村人口为 6.7415亿人。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劳动力要素在非农就业上的比重在逐年增加,目前占到了农村总人口的26.7%左右,同时,更是占到了农村劳动力人口的39.8%。

如图 1.1,近20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到城市非农业部门就业的年均人数一直呈快速增长状态,而进入新世纪后,农村劳动力到农村非农业部门就业的人数也不断增长。

可用“六成务农、四成务工”来描述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要素的大体分配状况。当然,此处的“务工”不仅仅指农民在工业部门就业,也包括其他服务业等;同时,将工农兼顾的图1.1 近20年来我国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单位:万人)

1刘羊旸. 2010年我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人数将达1.8亿[OL]. 新华网国内新闻,[2005-3-30],

/c/2005-03-30/19385509269s.shtml .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农村劳动力归为务工一类。

(三) 农村劳动力要素分配呈现出新特征

总的来说,我国农村劳动力要素分配在非农业活动中的数量在一直不断的增加,但在经济全球化,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大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要素的分配还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

1.“第二代”农民工成为非农就业的主流

随着20世纪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东南沿海地区“先富带动后富”的进程也进行得越来越深入。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成为城市里各个角落最普遍、也是必不可缺的基础建设的劳动者。如今,距离第一批农民工的出现已有将近三十个年头,在这二三十年间,农民工潮也已更新换代,大多数人对农民工的整体印象也不再是“大包小包,一头乱发”,“第二代农民工”这一词语已被用在今天的主流农民工身上。“第二代农民工在文化程度、人格特征、打工的主要目的、城市认同感、生活方式、工作期望、与农村家庭的经济联系等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也迥然不同,他们的‘城市梦’也比他们的父辈更执著,他们中间大多数人不愿意在结束了若干年的打工生涯后回乡务农”2,第二代农民工大多都是“80后”,他们对留在城市比他们的上一代抱有更大的热情。2002 年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33.4岁,其中在乡外县内、县外省内、跨省流动就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分别为36.8 岁、30.6 岁、28.1岁。2008年,外出劳动力平均年龄为30.1岁,比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低 6.8 岁,其中在省外就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为28.7岁,比在省内就业的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低2.4岁。

同时,二代农民工往往具有较其父辈更高的文化素质。调查表明,2002年,外出劳动力中具有初中学历和高中学历的人分别59.5%和12.6%,比全部农村劳动力中相应的比例分别高出16个百分点和4.3个百分点。2004年,在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和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达63.3%和12.1%,分别比全部劳动力相应文化程度的比例高17.6%和1.0%。

2.劳动力要素由西向东流动的速度有所减缓

虽然目前劳动力要素跨省流动的首选地区主要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但随着国家统筹地区发展的政策以及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的非农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加大,如随着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计划的顺利实施,中西部的就业机会不断增加,使得不少农村劳动了选择了在中西部就业。

另一方面,随着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东西部的差距在发展中缩小,这使得大部分中西部一、二线城市软硬实力俱增,吸引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人口。

3.农村劳动力要素在制造业的配置有所增加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制造业的发展也蒸蒸日上。在近年2陈咏梅. 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问题研究[J]. 天中学刊, 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