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知识点合集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详解(考点+要点)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详解(考点+要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知识点一、课文简介【阅读提示】大雪净化了天地,冻结了人声鸟语,也激发了作者游览西湖的雅兴。

他在沉沉夜色中乘舟独往,看到雪中的西湖果然风光不凡。

更没想到的是,这种情形下还有先“我”而至的赏雪人。

边读边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境界?如此简洁凝练、生动传神的文字,又带给我们怎样的美感?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③矣,余拏④一小舟,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⑦、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⑧!”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⑨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⑩。

及下船,舟子⑪喃喃曰:“莫说相公⑫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①选自《陶庵梦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

②[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③[更(gēng)定]晚上八时左右。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④[拏(ná)]撑(船)。

⑤[拥毳(cuì)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

⑥[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⑦[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⑧[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⑨[三大白]三大杯酒。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⑩[客此]客居此地。

⑪[舟子]船夫。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专题训练专题六 文言文知识梳理与阅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专题训练专题六 文言文知识梳理与阅读
• 离开
(4) 颓然乎其间者
古义•:•____倒__下__的__样__子___________ (5) 野芳发而幽香
今义:颓废的样子。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芳香。 •
(6) 射者中 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射击。
• 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山行六七里(
)
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2)翼• 然临于泉上(
)
(3)名• 之• 者谁(
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4)杂然而前陈名者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
(5)而• 不知太守之乐其名乐词也作状语( ,在前面
)

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于: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_
(2)得之心而寓之• 酒也 (3)云归而岩穴• 暝
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寄托
岩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佳木秀而繁阴 ••
秀:______山__洞__,__这__里__指__山__谷______

(13)把酒临风 把:_______尽__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岸芷汀兰• 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持、执

白芷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百废具兴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期末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练习(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期末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练习(附参考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重点字词(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守:(2)越.明年越:(3)予观夫巴陵胜状胜状:(4)衔.远山,吞长江衔:(5)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晖:(6)前人之述备.矣备:(7)连月不开开:(8)山岳潜形形:(9)薄.暮冥冥薄:(10)郁郁..青青郁郁:(11)渔歌互答答:(12)宠辱偕.忘偕:(1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2.通假字(1)百废具兴同,释义:(2)属予作文以记之同,释义:3.古今异义(1)增其旧制.古义:今义:(2)属予作文..以记之古义:今义:(3)春和景.明古义:今义:(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义:今义:(5)则有去国.怀乡古义:今义:(6)微.斯人古义:今义:4.一词多义(1)观①予观.夫巴陵胜状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或①而或.长烟一空②或.异二者之为7.句子翻译(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属予作文以记之。

(4)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览物之情,得无异乎?(6)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7)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8)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9)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10)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1)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1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5)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16)噫!微斯人,吾谁与归?8.重点字词(1)环.滁皆山也环:(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3)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泻:(4)峰回.路转回:(5)作.亭者谁作:(6)名.之者谁名:(7)太守自谓..也自谓:(8)醉翁之意.不在酒意:(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10)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开:(11)云归而岩穴暝暝:(12)晦.明变化者晦:(13)野芳.发而幽香芳:(14)佳木秀.而繁阴秀:(15)临溪而渔渔:(16)杂然..而前陈者杂然:(17)颓然..乎其间者颓然:(18)树林阴翳翳:(19)太守谓.谁谓:9.古今异义(1)山间之四时.也古义:今义:(2)射.者中,弈者胜古义:今义:10.一词多义(1)归①云归.而岩穴暝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2)谓12.特殊句式(1)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句式:(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句式:五、翻译13.句子翻译。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面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属予作文以记之.前人之.述备矣B.去.国怀乡少时,一狼径去.C.不以.物喜挟天子以.令诸侯D.或.异二者之为一食或.尽粟一石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微斯人,吾谁与归?3.下面对文章内容与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简要记述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以及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因此,在后文中,作者详写楼和湖,概括地写景,最后落脚在言志抒情。

B.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选文第二段所描写的洞庭湖的景色、气势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壮阔、浩淼的特点。

C.“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一句运用借代和对偶的修辞手法,以鸥、鱼之动态,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喜。

D.作者认为,只要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就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部编九上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及复习过关资料12

部编九上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及复习过关资料12

部编九上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及复习过关资料12部编九上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及复习过关资料《岳阳楼记》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岳阳楼与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二、重点词语解释(1)一词多义观①予观.夫巴陵胜状看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雄伟景象极①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②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此乐何极.穷尽③感极.而悲者矣十分去①去.国怀乡离开②西蜀之去.南海距离③委而去.之逃离,逃亡开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解除,这里指天气放晴③开我东阁门打开(2)词类活用①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③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④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作郡的长官)⑤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说别人坏话)⑥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3)通假字①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托付)②百废具兴(通“俱”,全,都)(4)重点词语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2、越明年越:到了明年:第二年3、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4、增其旧制制:规模。

5、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

作文:写文章以:来之:代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6、予观夫巴陵胜状夫:那胜状:胜景,好景色。

7、朝晖夕阴晖:日光8、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9、横无际涯横:广远际涯:边。

10、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11、前人之述备也备:详尽12、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则:虽然这样,那么……极:尽13、迁客骚人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 14、连月不开开:天气放晴15、若夫淫雨霏霏若夫:像那淫雨:连绵的雨霏霏:雨雪繁密的样子16、浊浪排空排:冲向 17、日星隐曜山岳潜行曜:光辉潜:隐没18、薄暮冥冥薄:迫近 19、去国怀乡去:离开国:国都20、忧谗畏讥谗:谗言,说坏话讥:批评指责21、感极而悲者也极:到了极点22、春和景明景:日光。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三)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12分)刘宣苦读成才景泰间,吉安刘公宣代戍于京师龙驤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

未几,发解及第取解时,刘文恭公铉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益著。

(焦竤《玉堂丛语》)【注释】①刘公宣:即刘宣。

②卫使:人名。

③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解元。

④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

10.解释加点字(4分)(1)为卫使畜马为()(2)而文恭知人之益著益()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谓必山林老儒之作”一句中“必”字用得好,请简析。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一介马夫竟然成为进士,请你说说刘宣成功的主客观原因。

(3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10.(1)替(2)更加(由于版本原因原文应为“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此处加大了答题难度)11.老师对他的能力感到惊异,把(这件事)告诉了卫使,卫使便对他加以优待12.“必”翻译做“一定”,表示肯定的推测体现出了刘文恭非常确定刘宣所做文章出自山林老儒之手,侧面体现出了刘宣所著文章的老练及其卓绝的文采。

13.①刘宣自己读书勤奋刻苦;②卫使善待人才;③刘文恭有伯乐识人之明(三)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第11-14题。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专项复习(七)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天镜园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

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

轻舠飞出,牙人⑥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人曰:“捞笋!”鼓枻⑦飞去。

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浴凫堂:天镜园中一个堂名。

②樾(yuè):树荫。

③兰荡:湖名。

④明瑟:明净新鲜。

⑤破塘: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

⑥牙人:商人。

⑦枻(yì):船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字俱.碧鲜俱:都(2)每岁.春老岁:年飞出轻舠:小船(3)轻舠..(4)无可名.言名:说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无可名.言名.之者谁B.鱼鸟藻荇类若.乘空猛浪若.奔C.一.泓漾之而或长烟一.空D.破塘笋必道.此道.不通,度已失期(解析:A.说出/命名;B.好像;C.数字“一”/全;D.经过/道路。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这笋)形状像象牙,像雪一样白,像花藕一样鲜嫩,像蔗糖一样甜。

4.选文描写了哪两个生活场面?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在文中描写了读书堂中、仆人捞笋两个场面。

流露出作者对天镜园的喜爱,以及沉醉于美景的愉悦之情。

附参考译文:天镜园的浴凫堂,(有)高耸的槐树,茂密的竹子,树荫层层叠叠,面对着兰荡湖闲坐,(只见)一泓(湖水)微波荡漾,水清木秀,游鱼飞鸟,还有那水中的藻荇,都像是浮在空中一样。

我在里边读书,绿色满头满脑地向我扑来,在幽静的窗边打开书本,好像每个字都是碧绿新鲜的。

每年春末,(载着)破塘笋(的小船)必定经过这里。

轻舟飞出,商人就选择最大的一株笋抛掷到水面上,并向园中人叫道:“捞笋!”然后划桨飞一样离开。

园丁划着小舟把笋拾起来。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文言文)《狼》知识梳理与阅读练习题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文言文)《狼》知识梳理与阅读练习题

狼蒲松龄原文呈现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作家与作品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

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

补博士弟子员。

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

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

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背景与内容本文可分三段:第一段(屠夫遇狼)写两狼追赶屠户,屠户时而迁就退让,继而被迫抵抗自卫。

第二段分两层。

第一层,从“少时”至“又数刀毙之”。

作者在描写两狼对屠户“眈眈相向”之后,又变换笔法,写一只狼竟然自己走开,另一只狼装作驯良的家狗形态蹲着,然后闭着眼睛打盹,样子十分悠闲。

第二层,屠户杀了眼前的狼而准备赶路,又警惕地转视积薪后,发现了另一只正在钻洞的狼。

作者借屠户的锐利的眼睛,点出狼“隧入以攻其后”的企图,揭露其“身已半入,止露尻尾”那种弄巧成拙的丑态,次“亦毙之”作了痛快的结束。

第三段,是作者诙谐风趣的议论。

作者指出狼的狡黠奸诈,而嘲笑其顷刻而毙的结局,也间接赞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余味无穷。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考点梳理训练附解析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考点梳理训练附解析
课文原文
教参译文(加粗字词为教材课下注释)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全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摧:_____________
(12)薄暮冥冥冥冥:___________
(13)至若春和景明景:_____________
(14)波澜不惊惊:_____________
(15)沙鸥翔集集:_____________
(16)锦鳞游泳锦鳞:___________
(17)郁郁青青郁郁:___________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到了春风和煦、日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风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青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在水中畅游),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茂盛并且青绿。偶尔或许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哪有尽头!(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端着酒,迎着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中心概括】作者借作记之机,既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岳阳楼周围的景象,又含蓄委婉地规劝滕子京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希望他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与古诗词阅读练习与答案(43页)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与古诗词阅读练习与答案(43页)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与古诗词阅读练习与答案《岳阳楼记》①.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具,同“俱”)。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译:嘱托我写文章来记叙这件事③.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译: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

①.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③.概括以上文段内容?答: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记叙)④.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写滕子京的政绩,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缘由,为下文做铺垫。

⑤.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努力处理政事,表现他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①.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

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衔、吞②.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③.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④.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⑤.概括以上文段内容?答:(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

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译: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开,放晴)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

③.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④.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译: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置之度外。

(宠,荣耀;偕,一起)⑤.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译: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期末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2022秋)(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期末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2022秋)(附参考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为宫室之美./吾妻之美.我者B.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林尽水源,便得.一山C.是亦不可以已.乎/惧其不已.D.此之谓.失其本心/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①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现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与古诗阅读练习与答案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与古诗阅读练习与答案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与古诗练习10《岳阳楼记》①.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具,同“俱”)。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译:嘱托我写文章来记叙这件事③.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译: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

①.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③.概括以上文段内容?答: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记叙)④.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写滕子京的政绩,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缘由,为下文做铺垫。

⑤.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努力处理政事,表现他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①.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

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衔、吞②.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③.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④.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⑤.概括以上文段内容?答:(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

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译: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开,放晴)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

③.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④.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译: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置之度外。

(宠,荣耀;偕,一起)⑤.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译: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2020-2021语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 常识及名篇名著及答案

2020-2021语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 常识及名篇名著及答案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常识及名篇名著及答案一、初中语文常识及名篇名著1.阅读《红楼梦》中香菱被抢案的审判结果,完成问题。

至次日坐堂,勾取、千有名人犯,雨村详加审问,果见冯家人口稀少,不过赖此欲得些烧埋之银,薛家仗势倚情,偏不相让,故致颠倒未决。

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冯家得了许多烧埋银子,也就无甚话说了。

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今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之言寄去。

此事皆由葫芦庙内沙弥新门子所为,雨村又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事来,因此心中大不乐意;后来到底寻了他一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才罢。

(1)请用四字短语分别概括这段文字中贾雨村所做的三件事,它们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揣摩品味文中的划线词语,说明用这些字好在哪里?①薛家仗势倚情,偏不相让。

②后来到底寻了他一个不是。

(3)文中画线部分表现出贾雨村怎样的性格特点?(4)“此事皆由葫芦庙内沙弥新门子所为”中的“此事”指代的是什么?【答案】(1)胡乱判案;修书讨好;充发门子(2)①“偏”字形象地刻画出薛家依仗权势,为所欲为,横行霸道的凶相。

②“到底寻”与“不是”结合使用,深刻地揭示出贾雨村对门子的处置是处心积虑、由来已久的。

(3)势利、狡诈(4)指代文中划线部分。

【解析】【分析】本题是对文段的综合考查。

(1)本题是是对文段概括能力的考查。

细读文段,找出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就这三件事:故乱判案、修书讨好、充发门子。

根据内容梳理即可。

(2)本题是对特定语句中词义的理解。

不能脱离语境孤立地理解词义。

“偏”字描写出薜家仗势欺人的可恶嘴脸;“到底”则写出了贾雨村则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可耻本色。

(3)是对人物性格的概括。

用到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共同刻画了他势利、狡诈的性格特征。

(4)是对文中指代词的理解,些事是一个近指代词,应该在上文中找到答案,不是难事。

【点评】分析人物形象,一般可从四方面进行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期末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件)—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期末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件)—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注释】①先是:指范仲淹到延州之前。②钤辖:武官
名。③诏诸路入讨:皇帝下诏命令各路军队讨伐西夏。④
城:修筑城墙。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 A.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 B.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 C.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 D.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
4.【链接教材】选文中太守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 “乐”有哪些共同之处? ①他们都心系人民,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②他们都 寄情山水,并在山水间寄托自己与民同乐的情怀。
第3篇 湖心亭看雪(类文练习) 西湖七月半① 张岱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 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②,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 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 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 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③喝 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 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文言文阅读 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
第1篇 岳阳楼记(类文练习) 康定元年,元昊反,延州诸寨多失守,仲淹自请行。 先是①,诏分边兵:总管领万人,钤辖②领五千人,都监领
三千人。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仲淹曰:“将不择人以官为 先后取败之道也。”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 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
(1)碧瓦参.差. 参差: 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 (2)松床坐弈. 弈: 下棋 (3)乐.民之乐 乐: 以……为乐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时之景无穷,而亭之可乐,亦与为无穷也。 四季的景色无穷无尽,半山亭内让人快乐的事物也 是无穷无尽的。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阅读训练课内文言文基础训练一、岳阳楼记1.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若夫/淫雨霏霏(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谪守巴陵郡谪:贬官(2)增其旧制制:规模(3)予观夫巴陵胜状胜:美好(4)横无际涯际涯:边际(5)朝晖夕阴晖:日光(6)南极潇湘极:至、到达(7)迁客骚人迁:贬谪、降职(8)连月不开开:指天气放晴(9)日星隐曜曜:光芒(10)樯倾楫摧倾:倒下摧:折断(11)薄暮冥冥冥冥:昏暗(12)去国怀乡去:离开国:指国都(13)至若春和景明景:日光(14)沙鸥翔集集:停息(15)锦鳞游泳鳞:代指鱼(16)岸芷汀兰汀:小洲(17)长烟一空一:全(18)宠辱偕忘宠:荣耀偕:一起(19)把酒临风把:持、执(2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21)或异二者之为或: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百废具兴“具”同“倶”,全、皆(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今义:细小(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义:景象今义:观看(3)越明年古义:到今义:跨过(阻碍),跳过(4)增其旧制古义:规模今义:制度(5)是进亦忧,退亦忧古义:指“处江湖之远”(或: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指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 今义:后退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界环境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替君主担忧。

(5)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二、醉翁亭记1.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专题复习七:古诗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专题复习七:古诗文阅读(含答案)

专题复习七[古诗文阅读]一、古诗词鉴赏(一)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B.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著”“拔剑四顾”,透露出内心的迷惘痛苦。

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

D.诗人反复感叹“行路难”,唱出了自己无穷忧虑、焦灼不安的心声。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刘禹锡的作品。

B.这首诗的首联,叙写作者被贬到荒凉之地二十三年来的人生经历。

C.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作者对亡友的怀念和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感慨。

D.这首诗的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4.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部编版九上课内文言文阅读理解(含答案)

部编版九上课内文言文阅读理解(含答案)

九上古文阅读理解〔含答案〕 一、岳阳楼记1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百废具兴.〔兴办〕 C.春和景,明〔日光〕2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增其旧制.〔制度〕 C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3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百废具兴〔都,全〕 C.连月不开.〔开放〕4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此那么岳阳楼之大理.也〔雄伟壮观的景象〕 C.日星隐曜.〔光辉〕5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横无际涯.〔天涯〕 C.波澜不惊,〔惊动〕6 .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不以物喜〞中的“以〞 A ,以其境过清B .策之不以其道 C .7 .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于〞与“多会于此〞中的“于〞 A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8 .以下句子中加点“之〞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前人之述备矣B.属予作文以记之.C,或异二者之.为 D.先天下之.忧而忧 9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章第一段记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和作者作记缘由.B.文章第二、三、四段着重描写洞庭湖景色的阴晴变化,以引出迁客骚人或忧或喜的心情.C.第五段作者从侧面阐述观点,表达了自己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D.文章骈散结合,长短相间,错落有志,读来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 10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章开头就切入正题,“谪守〞二字,为全篇议论奠定了基调.B.第五段是全篇重心,以“嗟夫〞开启,转为描写和抒情,点明全篇主旨.C.本文虽名为“记〞,却不拘泥于唐代亭台楼阁记以记叙为主,抒情、议论为辅的体式, 而是吸收了骈文赋体对偶的句式特点,强化了议论、抒情色彩.D.本文的另一目的是含蓄地劝慰滕子京,要他心怀天下,先优后乐. 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古文语句的大意.〔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译文:〔2〕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 译文: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文:〔4〕商旅不行,橘倾楫摧.〔〕B.前人之述备.矣〔准备〕D .微斯人,吾谁与归.〔归附〕〔〕 B.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景,好景色〕 D .微斯人,吾谁与归?〔无,没有〕〔〕B.朝晖夕阴〔日光〕 D.浊浪挑空〔冲向天空〕〔〕B.前人之述备.矣〔全面,详尽〕 D.沙鸥翔集..〔鸟儿聚集〕〔〕B.南极潇湘〔尽,直到尽头〕 D.宠辱偕忘〔一起〕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属于作文以.记之D.以塞忠谏之路 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B.战于长勺D.不求闻达于诸侯译文:〔5〕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译文:〔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8〕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1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 ?13 .选文中的“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什么不同?14 .朗读课文第3、4段,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迁客骚人怎样的心境?15 .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16 . “微斯人,吾谁与归? 〞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即本文的写作目的〕二、醉翁亭记6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于〞含义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行者休于 树B.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 两峰之间者C.负者歌于.途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7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而〞字与“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中的“而〞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 .佳木秀而繁阴C.先天下之忧而.忧D.由是那么生而.不用也8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之〞含义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1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名之者谁〔命名〕 C.野芳发而幽香〔香气〕2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盛行的样子〕 C.杂然市前陈者〔交错的样子〕3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林壑尤美〔山谷〕 C.佳木秀•而繁阴〔秀丽〕4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B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8 .云归而岩穴暝 〔昏暗〕 D.树林阴翳〔遮蔽〕〔〕9 .少饮辄醉〔就〕D.低偻提携〔牵扶,这里借指小孩〕〔〕10 宴酣之乐〔酣畅〕 D.太守谓谁〔是,为〕9 .对以下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本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和太守之乐,其实质都是与民同乐.B.作者在本文借寄情山水来表达对遭到贬谪的不满,抒发消极的情绪.C.文章第三段写滁人游、众宾欢、太守宴、太守醉四个画面.D.全文围绕“醉〞和“乐〞展开,写“乐〞正是为了写“醉〞. 10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章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缘由.B.文章第二段写山中朝暮、四时之景的不同.C.文章第三、四段先从侧面后从正面写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景.D.文章外表上句句记山水,实际上句句记亭,句句记太守. 11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本文先写醉翁亭四周的环境明白地道出文章的主旨.B.文章继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游山之乐无穷.C.再写百姓游玩、众宾宴饮、太守醉倒的场面,说明太守只在乎山水之乐.D.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1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古文语句的大意.(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文:(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4)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译文:(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6)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文:(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译文:13 .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 推出"醉翁亭的,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14 .本文多处提到 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 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志趣?15 .第234段开头的 假设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 这三段是根据怎样的顺序来写的?A .名之者谁 C.山间之四时也B.在乎山水之间也 D.而不知人之乐三、湖心亭看雪1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B. 是日,更定矣〔更加〕C.余孥一小舟〔携;带〕D.拥食衣炉火〔细皮毛衣〕 2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B.雾淞河蝇〔寒气弥漫的样子〕 D.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B.是日,更定矣〔判断动词〕D.问火姓氏,是金陵人〔他们的〕 〔〕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及友人“痴〞作铺垫B.第二段用白描手法描绘出西湖雪景的神采,并从正面衬托了西湖雪景的神韵C.第三段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情景D.第四段借舟子之口,含蓄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 .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一个“痴〞字,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B.借所写的雪景,寄托了天地人生两茫茫的深沉感慨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思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6 .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以下句子的大意.J 一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2〕雾淞沆碰,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3〕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4〕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5〕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7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分析他们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8 .结合全文分析“痴〞字的含9 .“雾淞沆硕……两三粒而已〞这几句用了什么写作技巧?有什么作用?10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 ?式结合语境,分析他们的深层内涵和表达 效果.A.是日更足矣〔止,停〕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色〕 3.以下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湖中弱得更有此人〔怎么〕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连词〕 4.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参考答案岳阳楼记1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百废具兴.〔兴办〕 C.春和景,明〔日光〕2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增其旧制.〔制度〕 C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3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百废只兴〔都,全〕 C.连月不开.〔开放〕4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此那么岳阳楼之大磔也〔雄伟壮观的景象〕 C.日星隐曜.〔光辉〕5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横无际涯.〔天涯〕 C.波澜不惊.〔惊动〕6 .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不以物喜〞中的“以“A ,以其境过清B .策之不以其道C .7 .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于〞与“多会于此〞中的“于' A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8 .以下句子中加点“之〞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B 〕A.前人之述备矣B.属予作文以记之.C,或异二者之.为D.先天下之.忧而忧 9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C 〕A.文章第一段记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和作者作记缘由.B.文章第二、三、四段着重描写洞庭湖景色的阴晴变化,以引出迁客骚人或忧或喜的心情.C.第五段作者从侧面阐述观点,表达了自己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D.文章骈散结合,长短相间,错落有志,读来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 10. 10.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B 〕A.文章开头就切入正题,“谪守〞二字,为全篇议论奠定了基调.B.第五段是全篇重心,以“嗟夫〞开启,转为描写和抒情,点明全篇主旨.C.本文虽名为“记〞,却不拘泥于唐代亭台楼阁记以记叙为主,抒情、议论为辅的体式, 而是吸收了骈文赋体对偶的句式特点,强化了议论、抒情色彩.D.本文的另一目的是含蓄地劝慰滕子京,要他心怀天下,先优后乐. 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古文语句的大意.〔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译文: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2〕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 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B 〕B.前人之述备.矣〔准备〕 D .微斯人,吾谁与归.〔归附〕〔A 〕B.予观夫巴陵胜状,〔胜景,好景色〕 D .微斯人,吾谁与归?〔无,没有〕〔C 〕B.朝晖夕阴〔日光〕 D.浊浪排空〔冲向天空〕 〔D 〕B.前人之述备.矣〔全面,详尽〕 D.沙鸥翔集,〔鸟儿聚集〕〔C 〕B.南极潇湘〔尽,直到尽头〕 D.宠辱偕忘〔一起〕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 〕 属于作文以.记之D.以塞忠谏之路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C 〕 B.战于长勺D.不求闻达于诸侯〔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他们欣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够没有差异吗?〔4〕商旅不行,橘倾楫摧.译文:经商的旅客不能行走,桅杆倾倒,船桨折断.〔5〕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译文: 浮动〔在水面上〕的光如跳跃的碎金,平静的月影像沉入水底的白璧.〔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不因外物之忧、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外物之劣、个人之失而悲.〔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文: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8〕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如果〕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1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答:这是作者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是对儒家传统的“与民同乐〞观念的开展,更具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13 .选文中的“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什么不同?答:迁客骚人:阴风苦雨就悲,风和日丽就喜,即“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悲喜.表现博大的胸襟.无论在朝还是在野,忧君忧民之心不改,有“先忧后乐〞的远大抱负.14 .朗读课文第3、4段,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其中蕴含着迁客骚人怎样的心境?答:这两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第3段描绘了一幅“洞庭风雨图〞,第4段描绘了一幅“洞庭春晴图〞.迁客骚人的心境,照应着景物,与之共悲欢.第3段表现出远谪的悲苦、郁闷之情;第4段,表现出迁客骚人心旷神怡、遗忘得失宠辱不惊的乐观情怀.15 . “微斯人,吾谁与归?〞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即本文的写作目的〕答:1.表现作者以“古仁人〞自比旷达胸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远大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含蓄委婉的勉励滕子京希望他有古仁人之心,不要为一时受辱而心灰意冷,应存高远,胸怀天下.16 .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答:从全文看,本文写景、抒情、议论是融为一体的.如第2段概写洞庭景物后,以然那么〞一转, 接以提问式的议论;第3段写洞庭风雨、第4段写洞庭春晴,后面都接以抒情;第5段那么以嗟夫〞开头,表现出强烈的抒情色彩,然后又接以整段的议论,议论中含有抒情的色彩.文章最后又归于单纯而强烈的抒情一一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样,写景、议论与抒情相互映衬,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醉翁亭记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C 〕A.名之者谁〔命名〕B.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C.野芳发而幽香〔香气〕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6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于〞含义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行者休于.树B.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C.负者歌于.途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7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而〞字与“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中的“而〞意思相 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 .佳木秀而繁阴 C.先天下之忧而.忧D.由是那么生而.不用也8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之〞含义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 .名之者谁B.在乎山水之间也 C.山间之四时也D.而不知人之乐9 .对以下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本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和太守之乐,其实质都是与民同乐.B.作者在本文借寄情山水来表达对遭到贬谪的不满,抒发消极的情绪.C.文章第三段写滁人游、众宾欢、太守宴、太守醉四个画面.D.全文围绕“醉〞和“乐〞展开,写“乐〞正是为了写“醉〞. 10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章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缘由.B.文章第二段写山中朝暮、四时之景的不同.C.文章第三、四段先从侧面后从正面写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景.D.文章外表上句句记山水,实际上句句记亭,句句记太守. 11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C 〕A.本文先写醉翁亭四周的环境明白地道出文章的主旨.B.文章继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游山之乐无穷.C.再写百姓游玩、众宾宴饮、太守醉倒的场面,说明太守只在乎山水之乐.D.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1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古文语句的大意.(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译文: 山势回环,山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上边的, 是醉翁亭啊.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文: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啊.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文: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2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盛行的样子〕 C.杂然而前陈者〔交错的样子〕3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林壑尤美〔山谷〕C.佳木秀•而繁阴〔秀丽〕4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泉香而酒洌.〔水〔酒〕清〕〔A 〕D.树林阴翳〔遮蔽〕〔C 〕B.少饮辄醉〔就〕D .低偻提携〔牵扶,这里借指小孩〕〔B 〕B.云归而岩穴暝 〔昏暗〕 B.宴酣之乐〔酣畅〕 D.太守谓谁〔是,为〕B 〕C.颓然乎其间者〔精神不振的样子〕〔4〕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译文: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就昏暗了. 〔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文: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6〕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译文:树林茂密荫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译文: 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快乐的,是太守啊. 13 .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 推出"醉翁亭的,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答:文章第1段,以 环滁皆山也〞总起,仿佛是一个航拍的全景镜头. 然后再逐层拉近,渐次推出 西 南诸峰〞、琅哪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 ,最后定格在 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第效果: :这样如层层剥笋,最后亮出主景,既准确交代了醉皆 ?亭的地理位置 ,又给人以移步换景、 身临其境、 耳目一新的感觉.14 .课文第2、3、4段开头的 假设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 这三段是根据怎样的顺序 来写的?答:课文第2、3、4段开头,分别用了 “假设夫〞 “至于〞 “已而〞等表示转接的词语,起到了标 记语意转变的作用.第 2段写山中朝暮、四时景物变化之美 ,第3段写滁人游、太守宴,第4段 写游归,主要探讨了几种乐的境界 ,点明太守是谁,收束全文.这三段是根据写景 --写人--写 “乐〞的顺序写的,脉络清楚,层次清楚.15 .本文多处提到 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 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志趣? 答:本文共出现了 10个“乐〞字,其中有7个集中在最后一段.归结起来,这些“乐〞有:1.山水之乐;2.宴饮之乐:3.禽鸟之乐;4.滁人之乐;5.太守之乐、.志趣: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 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湖心亭看雪1.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B.是日,更定矣〔更加〕C.余孥一小舟〔携,带〕D.拥食衣炉火〔细皮毛衣〕3.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第一段交代游西湖的时间和环境,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及友人“痴〞作铺垫B.第二段用白描手法描绘出西湖雪景的神采,并从正面衬托了西湖雪景的神韵C.第三段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情景D.第四段借舟子之口,含蓄表达了文章的主旨7 .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C)A.是日更定.矣〔止,停〕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色〕 4.以下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怎么〕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连词〕6.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 B.雾淞旗硕〔寒气弥漫的样子〕 D.是金陵人,客,此〔客居〕〔B. 是日,更定矣〔判断动词〕 D.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他们的〕(B )A. 一个“痴〞字,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8 .借所写的雪景,寄托了天地人生两茫茫的深沉感慨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思念故国的淡淡愁绪9 .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以下句子的大意.(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译文: 连续下了三天大雪,西湖中人、鸟、声音都没有了.(6)雾淞沆碰,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译文:寒气弥漫,白茫茫的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7)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译文: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8)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他们)看到我十分快乐,说:"湖中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人!〞(9)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船夫不停地小声念叨:“别说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10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他们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答: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后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村.此语从金陵人口中呼出,实那么也是作者的心语.联系前文,作者以为他自己是“独往湖心亭看雪〞金陵人也一定自负地认为他们来湖心亭看雪是唯一的.不会有第二拨人.但双方的“独〞,都被对方的到来消解了,所以有惊讶之语;联系后文,舟子的喃喃之语,以第三者的身份整合了作者与客人谁更“独〞、谁更“痴〞的问题,实那么是“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以另一种形式的回响.“金陵人〞更潜藏着故国之思.这种错落互见的表现手法,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又明快,又含蓄深婉.11 .结合全文分析“痴〞字的含义答:作者的“痴〞表现在:① 痴行,“独往湖心亭看〞强饮三大白〞,表现出特立独行、率性任真的一面.②痴景,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③ 痴,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无限的怅惘、哀愁和对故国的无限思念.12 .“雾淞沆硕……两三粒而已〞这几句用了什么写作技巧?有什么作用?答:用白描的手法,妙用量词“痕〞“点〞“芥〞“粒〞,把长堤、湖心亭、船和舟中人,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一幅水墨画,有很强的视觉效果.把雪笼西湖、水天之间白茫茫的景色衬托得淋漓尽致.。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总结|古诗词曲练习题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总结|古诗词曲练习题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总结|古诗词曲练习题(一)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是__范仲淹__,字__希文__,谥号“文正”,__北宋__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知识积累】1. 通假字(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同“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

2. 古今异义(1)越明年..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属予作文..以记之古义:写文章。

今义:文章。

(3)气象..万千古义:景象。

今义: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4)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

今义:细小。

3. 一词多义(1)或⎩⎨⎧①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②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2)居⎩⎨⎧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

②不可久居.:停留。

③居.十日:过了。

(3)通⎩⎨⎧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通达,通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知识点合集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辉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金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赋刻在它上面。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

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

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

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

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

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九上文言文阅读练习《岳阳楼记》一、生字、拼音谪(zhé)守朝晖(huī)夕阴霏霏(fēi)薄暮冥冥(míng)霪(yín)雨心旷神怡(yí)皓(hào)月宠辱偕(xié)忘潜行(qián)浩浩汤汤(shāng)潇(xiāo)湘属(zhǔ同“嘱”)二、重点解词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

制,规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涯,边。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

晖,日光。

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备,详尽。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

薄,迫近。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

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

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一,全。

何极:哪有穷尽。

樯倾楫摧:桅倒下,桨断折。

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

把,持、执。

微斯人:没有这种人。

微,无、没有。

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三、重点语句翻译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重点词:具,同“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译: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

(重点词:开,放晴)4、至若青和景明,波澜不惊译: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重点词:景,日光。

惊,有“起”、“动”的意思)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重点词:去,离开)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译: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置之度外。

(重点词:宠,荣耀;偕,一起)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译: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重点词:求,探求。

为,指以物喜,以己悲两种心情)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译: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重点词:以,因为)。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在朝庭里作高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如果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

四、文章知识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

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2、归纳段意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记叙)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

引出下文。

第三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

揭示全文中心。

3、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4、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