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
综合实践教育部相关文件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进一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就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评价改革为保障,全面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程定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选择、自主设计、自主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主要目标。
三、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了解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5.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学会自我规划、自我约束、自我评价,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四、课程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2.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高社会责任感。
3. 劳动与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4. 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和利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5.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鲁教基发〔2019〕1号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正文:----------------------------------------------------------------------------------------------------------------------------------------------------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鲁教基发〔2019〕1号各市教育局:为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课程在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中主渠道的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制定本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加强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是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
课程是加强劳动教育的主渠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主要载体,在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劳动兴趣、强化劳动责任、养成劳动习惯、提升劳动能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很多学校结合自身实际,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但在部分地方也存在着学校不常组织劳动、不敢组织劳动,学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家庭不关注劳动、不舍得学生劳动等现象,存在着劳动教育虚化、弱化、边缘化等问题,劳动教育育人功能有待加强。
因此,为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实施,从立德树人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出发,加强思想引领,开足开齐课程,创新活动方式,加强工作保障,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给学生从小埋下热爱劳动的种子,消除不劳而获的错误认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教基〔2003〕6号)和《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通知》(川教〔2010〕28号)精神,推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特制定本意见。
一、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与内容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八大学习领域之一,它由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部分构成,各部分内容既有共同的教育目标要求,又各有侧重。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提高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的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课题研究类活动;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等设计类活动。
(二)社区服务社区服务是学生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依托社区开展的公益性义务服务。
社区服务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区公益活动,提高沟通能力,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养成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培养志愿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形成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精神和情操。
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参加义务工作、志愿服务活动等公益活动;参加法规宣传、环保知识宣传、科普宣传等宣传教育活动;参加社区特殊人群扶贫帮困、敬老助残等帮扶活动。
(三)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学生直接参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经历与体验。
社会实践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组织协调、实践操作等基本能力;学会交流、分享,养成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广东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0307
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阶段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试验方案》教基[2001]28号和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0]3号)要求,为切实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粤发[2010]15号),在总结前一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我省课程改革发展实际,提出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阶段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
一、教学指导思想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是新形势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综合实践活动是与学科课程并列而不从属于学科的综合课程。
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价值,与其他课程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功能与地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生成性、开放性、实践性、活动性”的特征。
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学习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应严格按照要求落实国家课程计划,按照《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每周3课时的课时安排,开齐开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课程目标和任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五个方面: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一是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二是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是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三是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研究规范,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四是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五是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关于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的指导意见教学常规是维护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抓好教学常规的落实,教学质量才有保证。
为进一步加强全市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推进学校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在学习借鉴各地先进经验和我市各小学成功做法的基础上,经过广泛调研和充分考证,并结合具体实际要求,对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上级部门的意见和要求,积极推进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通过统一标准、狠抓落实、细化责任、强化监督,把教学常规工作做精、做细、做全、做实,实现教学各个环节管理最优化、效益最大化,全面提升全市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二、内容及要求(一)课程开设1.学校每学年开学前按照上级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的要求,科学编排课程表,保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落实到位,切实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全面落实课程方案。
2.立足学生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构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协调、互补的校本课程体系,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探索课程整合教学,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生本化实施。
(二)教学计划与总结1.教学计划是学校、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整体规划,是确保学校教学工作有序进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它主要包括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和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2.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要依据上级教学工作思路,结合本校教学工作实际,提出年度教学工作目标、工作任务与措施等。
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每学年制定一次,必须在开学前一周完成。
3. 教研组工作计划应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依据,结合教研组的实际,由教研组成员共同商议,提出本学期学科教研工作的目标,确定校本教研的基本内容,按周安排教研活动,并制定出具体的工作措施。
教研组工作计划由教研组长汇总整理后上报教务处。
4.学科教学计划是由任课教师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学校教学工作计划,针对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实际制定。
它一般包括:源于课程标准的学期教学目标、学期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分析,基于所教学生实际的学情分析,针对上述分析提出本学期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列出教学进度计划表,并安排好单元检测、考试考查等。
自治区义务教育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自治区义务教育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为了提高我自治区义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国家义务教育基础课程》的要求,特制订了本《自治区义务教育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这份指导意见旨在为我自治区义务教育各学科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科学合理、有序进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水平。
一、语文教学指导意见语文是基础学科,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欣赏优秀文学作品,增强文学修养。
自然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在自然科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自然科学综合素养。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引导学生理清科学概念,提高学生思维逻辑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艺术与体育是重要的课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在艺术与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艺术表现和体育锻炼能力,提高学生艺术与体育综合素养。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提高学生审美情感。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引导学生表演、创作,提高学生艺术表现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七、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意见我自治区义务教育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套科学、实用的教学指导意见,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11.11加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实施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实施的意见各县、区教育局,局属、民办各中小学,河大附中:为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河南省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河南省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试行)》对开设课程的要求,确保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在我市科学管理、规范开发、有效实施,结合我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现提出如下意见:一、进一步提高对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设置的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的必修课程,是新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主要载体之一。
实施宗旨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各中小学校要站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中小学开设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指导与管理。
二、挖掘资源,创造条件,确保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一)要制订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实施计划(学年)。
实施计划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基本情况、本年度课程目标、活动主题安排、活动主题实施方式、学生评价工作安排、本年度研究专题。
(二)要对课时、内容进行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要进入学校课程实施的总体方案,各学校严格按照要求将该课程落实到课程表,每周开足课时(3—9年级,3节\周)。
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个指定领域整合,不能将其分割开来。
各校可根据自身条件尤其是学校资源优势,探索出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及与之适应的课程内容、管理模式,评价方式等,开发核心主题的活动项目。
内蒙古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四年级下册教案
内蒙古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四年级下册教案综合实践活动是我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实施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并积极促进学生之间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作为一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践性强,二是综合性强,三是发展性强。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和综合性特点。
通过活动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通过多种方式渗透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
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在社会中参与各类活动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所以我在这节课中主要以生活中的科学实验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相关人文知识和生活常识。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使学生有动手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同时让学生在科学活动中感悟和积累科学知识,感受人类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学习教育课堂#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提高素质#三好生之争中我们是怎么学法律知识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image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教育随笔_小升初综合实践活动系列课程指:以课堂为中心,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个性品德和健全人格的过程。
*今天我们来探讨下内蒙古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四年级下册的教学方案。
**-\)_[教学目标]怎样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知识教育工作:(1)通过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能力;更重要是学会做人。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一些关于科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了解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之间的关系,懂得科学方法和研究方法等,为自己以后学习科学知识做好充分准备。
2、过程目标:(1)通过调查了解我国的科技活动情况,掌握我国科技成就;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所学到材料进行简单研究工作;初步形成探究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
济南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指导意见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与传统教育有所不同的是,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学习活动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学习活动的进行。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倾向于独立完成整个活动。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是一个真正意义的引导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对推动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促进我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进步,特制定本意见。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现状与分析(一)执行课程纲要情况1.各校能够按照课程方案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把开设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与学校发展规划中,能够采取措施进行检查、督促,并把综合实践活动纳入了学校的全面考核之中。
2.能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特点,确定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主题、项目或活动课题。
多数学校有学期教学计划,有具体的活动方案,确保了课程实施的效果。
3.设置了专职或兼职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通过各种途径,使广大教师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提高了认识。
建立了一定的教师培训制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为全面深入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能努力挖掘教育资源,开发富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许多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实施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教学改革情况1.课堂教学内涵不断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的改变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活动的显著特征。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一、教学背景简述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为了更好地开展该项课程,我们制定了该教学计划。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
2.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促进学生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以科学实验为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实验:1.空气压力实验:通过实验观察空气的特性和压力对物体的影响,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物理性质;2.植物生长实验:通过实验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和因素,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规律;3.水的沸点实验:通过实验观察水在不同情况下的沸点,让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四、教学方法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以“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理论部分将采用课堂讲解和幻灯片演示的形式,实践部分将以实验操作为主,辅以讨论和总结。
五、教学流程第一节课1.空气压力实验理论讲解2.展示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3.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4.分组讨论实验内容并总结第二节课1.植物生长实验理论讲解2.展示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3.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4.分组讨论实验内容并总结第三节课1.水的沸点实验理论讲解2.展示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3.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4.分组讨论实验内容并总结第四节课1.总结上课所学内容2.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3.分享实验中的创新点和体会4.布置课外实践任务进行巩固练习六、教学评估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1.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记录2.课后实践任务完成情况3.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程度4.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七、实践任务根据课程内容及理论知识,学生需完成如下实践任务:1.空气压力实验报告书编写2.植物生长实验记录及结果总结3.水的沸点实验观察报告撰写八、教学总结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指导意见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与有效实施,根据《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实施指导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1.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新课程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
它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2、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方面内容。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的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各校必须充分认识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以认真的态度、务实的措施,规划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断提升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水平和实践能力,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规范化,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面有效开展。
二、进一步明确和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较突出的问题1.正确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领域内容的关系,以及与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关系。
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规定(三篇)
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规定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设立的一种课程,下面是一些关于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规定:1. 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年龄特点,明确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
2. 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实际资源,确定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内容,包括体育运动、生活实践、科技实验、艺术表演等方面。
3. 课程计划:在每个学期的开学前,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制定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详细教学计划,包括每个学期的教学进度安排、具体活动项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
4. 教学方法: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采用启发式教学和问题解决教学方法,通过情景模拟、实地考察、小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5. 教学评价: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既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又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作品展示、自评和同伴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6. 安全保障:在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校要注重安全保障,确保学生的身体和财产安全。
教师要对活动场所和教学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组织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以上是关于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规定的一些要点,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落实。
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规定(二)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而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为了管理这门课程,学校应该制定一些管理规定,以确保教学质量和顺利开展。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管理规定:1. 课程目标: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确保所有教师和学生都明白课程的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些目标。
2. 课程大纲:制定详细的课程大纲,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评价要求等。
大纲要尽量具体、可操作,为教师提供教学指引,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
下册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指导
下册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指导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结束阶段,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本册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活动内容1. 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 学术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研究主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3. 文艺创作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文艺创作,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思维。
4. 体育竞技活动:开展各类体育竞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活动实施1. 活动准备: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活动目标,选择活动内容,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2. 活动实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
3. 活动总结: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分享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活动评价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表现进行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公正意识。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表现进行评价,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注意事项1. 确保活动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 注重活动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通过本册综合实践活动,我们期待学生能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意见
⼩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意见2020——2021学年⼩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意见综合实践活动的总⽬标是通过密切学⽣与⽣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学⽣在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学⽣对⾃然、社会和⾃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的创新能⼒、实践能⼒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学⽣的良好个性品质。
根据《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结合我县实践情况制定本学期指导意见作了如下调整。
⼀、课程理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主进⾏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的经验,密切联系学⽣⾃⾝⽣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的实践性课程。
其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指定领域实际上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要素。
这四个领域不是学⽣独⽴学习的内容,⽽是实践或活动的⽅式,如研究、服务、调查、劳动、信息实践等。
现在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起实施,使四⼤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使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真正落到实处。
(⼀)突出学⽣主体地位,引导学⽣主动发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地位,充分发挥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励学⽣⾃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引导学⽣主动发展。
(⼆)⾯向学⽣完整的⽣活世界,为学⽣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向学⽣完整的⽣活世界,引领学⽣⾛向现实的社会⽣活,促进学⽣与⽣活的联系,为学⽣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三)注重学⽣的亲⾝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规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乐于探究、勤于动⼿和勇于实践,注重学⽣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超越单⼀的接受性学习,亲⾝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意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意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实施意见:
1.确定课程目标: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核心素养,如创新思维、动手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并将其贯穿于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
2.设计多样化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包括多种形式和类型的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实地考察、实验研究等,以充分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特长。
3.合理安排实施时机:结合学校课程计划和学生的学习负荷,合理安排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确保与其他学科的协调与配合。
4.跨学科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与其他学科形成有机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5.组织师生互动:教师应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6.评价与反思: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制度,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的评价和互评等,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反思,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和提高。
7.资源支持:学校和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如实验室设备、社区资源等,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8.与家长互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鼓励家长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促进家校合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同时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改进,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加强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是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
课程是加强劳动教育的主渠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主要载体,在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劳动兴趣、强化劳动责任、养成劳动习惯、提升劳动能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很多学校结合自身实际,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但在部分地方也存在着学校不常组织劳动、不敢组织劳动,学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家庭不关注劳动、不舍得学生劳动等现象,存在着劳动教育虚化、弱化、边缘化等问题,劳动教育育人功能有待加强。
因此,为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实施,从立德树人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出发,加强思想引领,开足开齐课程,创新活动方式,加强工作保障,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给学生从小埋下热爱劳动的种子,消除不劳而获的错误认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把握关键环节,明确劳动教育的实施要求(一)统筹课程设置。
要根据《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指导纲要》和《指导意见》,开足开齐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其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
义务教育段学生应围绕家务劳动、劳动技术、社会服务、职业体验、考察探究和专题活动等,重在培养基本劳动情感,养成劳动习惯,增强基本劳动能力,小学1-2年级每学期分别至少完成1个主题活动,3-9年级学生每学期分别至少完成2个主题活动;普通高中学生应围绕党团活动、学生发展指导、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研学旅行等,重在提升劳动能力,涵养劳动品质。
上海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意见
上海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意见综合实践活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中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应当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过程贴近生活,要求循序渐进,安排规范有序。
为了使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取得实效,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时,应避免形式主义,克服随意性。
学校要形成切实有效的抓手和载体,教师要精选内容、精心设计,认真研究、合理指导;学生要积极参加,自主合作,在活动中获得生动的感悟、深刻的体验和真实的情感。
一、综合实践活动各系列的必修要求和操作说明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建议1、基础性必修要求与校本、区本特色之间的有机协调。
学校应完成《上海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的指导意见》中基础性必修要求的内容。
在操作上,应注重可行性和有效性,体现地域和学校特点,形成具有校本、区本特色的常规制度、操作方法和传统项目。
在规定要求之外,有条件的学校,在合理安排的前提下,可适当增加内容和数量。
2、综合实践活动中同一项目与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之间的有机协调。
从小学生到高中生年龄跨度较大,身心发展特点的差异性较明显,在开展同一项目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体验方式不一样,认知能力不一样。
因此,学校和社区、基地等各方面都要根据中小学生年龄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活动设计,满足不同年龄学生的实践活动需要,提出不同的活动构架和实施体系。
3、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活动之间的有机协调。
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活动是有机组成的整体。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不应孤立地进行,应切实有效地与各学科教学有机融合与协调,与拓展型课程的实施有机融合与协调,与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学科教学中的社会考察活动等相有机融合与协调,与校本课程的建设有机融合与协调。
4、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发展之间的有机协调。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增强综合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基本前提。
由于中小学生处于成长过程之中,他们的辨别能力、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等都还不成熟,需要教师及时、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指导。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加强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是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
课程是加强劳动教育的主渠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主要载体,在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劳动兴趣、强化劳动责任、养成劳动习惯、提升劳动能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很多学校结合自身实际,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但在部分地方也存在着学校不常组织劳动、不敢组织劳动,学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家庭不关注劳动、不舍得学生劳动等现象,存在着劳动教育虚化、弱化、边缘化等问题,劳动教育育人功能有待加强。
因此,为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实施,从立德树人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出发,加强思想引领,开足开齐课程,创新活动方式,加强工作保障,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给学生从小埋下热爱劳动的种子,消除不劳而获的错误认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把握关键环节,明确劳动教育的实施要求(一)统筹课程设置。
要根据《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指导纲要》和《指导意见》,开足开齐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其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
义务教育段学生应围绕家务劳动、劳动技术、社会服务、职业体验、考察探究和专题活动等,重在培养基本劳动情感,养成劳动习惯,增强基本劳动能力,小学1-2年级每学期分别至少完成1个主题活动,3-9年级学生每学期分别至少完成2个主题活动;普通高中学生应围绕党团活动、学生发展指导、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研学旅行等,重在提升劳动能力,涵养劳动品质。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一、引言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精神,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劳动教育模式,我校决定开展以“实践劳动,提升素养”为主题的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
通过劳动教育课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劳动技能,强化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劳动教育课安排方式1.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每周安排一课时,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分层次、分阶段设计劳动教育内容。
主要包括:生活技能、劳动技能、环保意识、团队协作等方面。
3.教学方式: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具体包括:(1)课堂教学: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讨论等形式,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
(2)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劳动过程。
(3)现场教学: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4)家校合作: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劳动实践,共同完成家庭劳动任务。
4.课程评价: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果。
5.师资保障: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提高劳动教育质量。
6.资源整合: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与社区、企业等开展合作,拓宽劳动教育渠道。
三、班级及个人职责1、班级职责(1)班主任负责制定本班的劳动教育计划,并组织、协调、监督劳动教育的实施。
(2)班级应建立健全劳动小组,每组设组长一名,负责具体劳动任务的分配和监督。
(3)班级需定期开展劳动教育主题班会,总结劳动教育成果,表彰优秀个人和小组。
(4)班级应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通过板报、墙报等形式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5)班级要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
2、个人职责(1)学生应积极参与劳动教育课程,按时完成分配的劳动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济南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指导意见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与传统教育有所不同的是,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学习活动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学习活动的进行。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倾向于独立完成整个活动。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是一个真正意义的引导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对推动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促进我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进步,特制定本意见。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现状与分析(一)执行课程纲要情况1.各校能够按照课程方案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把开设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与学校发展规划中,能够采取措施进行检查、督促,并把综合实践活动纳入了学校的全面考核之中。
2.能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特点,确定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主题、项目或活动课题。
多数学校有学期教学计划,有具体的活动方案,确保了课程实施的效果。
3.设置了专职或兼职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通过各种途径,使广大教师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提高了认识。
建立了一定的教师培训制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为全面深入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能努力挖掘教育资源,开发富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许多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实施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教学改革情况1.课堂教学内涵不断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的改变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活动的显着特征。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结构在以下三个方面发生了改变,第一,它不以掌握学科知识和训练技能为宗旨,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第二,它改变了单纯的接受学习方式,重视发现、探究学习在人发展中的价值;第三,它改变了把学习理解为封闭在书本上和禁锢在屋子里的过程,重视学生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新的课堂教学逐渐具备了以下三个特征:教学内容方面“开放”;教学的方法上“放开”;教学目标方面实现了探索发现、自主发展与交流合作。
2.解放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上有一下显着特点:一是放开讨论──改变过去由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提倡多向互动,提倡思想“亮相”。
通过诸多师生多感官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和情感的交流和相互激活,利于学习主体的自由发展。
二是放开质疑──问题是不受压抑的自由思维的必然产物。
实现学生思维自由,必然诱发诸多质疑。
学生的质疑往往不局限于教师视野,教师放开让学生由记忆结论到自愿去探索;由机械接受“唯书唯师”,到敢于向权威、书本和教师挑战,这必是一个创新意识在强化、创新精神在升华、创新能力在孕育和培植的过程。
3.实现了探索发现、自主发展与交流合作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发现,让学生通过围绕某一主题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索学习。
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自主设定具体活动的目标,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现有的水平选定活动内容和方式,决定学什么和怎样学,从而对自己的学习和发展负起责任来。
1以研究性学习为例,从具体的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任务的确定,到研究内容的落实和研究方法的采用,主要由学生自己规划和设计。
教师鼓励学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获得 新的感受,达到持续的、自我教育的目的。
但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为了获取问题的 解答,常常需要多人合作、多组合作及社会多方人员的共同参与才能顺利完成。
这种交往 合作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更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懂得 尊重和理解他人,学会沟通与合作,形成民主素养和团队精神。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和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情况:1.课程开发学科化倾向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发的学科化倾向表现有三各方面:其一,将综合实践活动变成学科拓展活动;其二,以学科教学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在教室 “教”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三,课程内容教材化,教师对“预设性教材”的依赖性太强, 有许多教师与学生围绕“资源包”在教室里“讲”或“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课程内容狭窄化倾向在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发过程中,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不能受到平等的对待和相同的重视,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开展的主题活动内容、形式过于单一,虽 然经历了若干主题活动,但由于没有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类型进行分类指导,学生始终 在重复某一种类型的活动方式。
这种模式化的活动方式,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目标生 成性的初衷,学生难以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3.主题选择成人化倾向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教师包办选择主题的现象严重,导致学生研究的主题过分成人化。
在课程实施中,存在活动范式化、简单化的倾向,如出现了这样的流程:教师提出研究主 题,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然后是缺乏意义的问卷调查,最后是撰写上交调查报告。
这种缺 乏真正思维、实践的活动,容易导致不良后果:一是让学生养成一种粗枝大叶的学习习惯, 二是导致研究活动 “走过场”,使研究过程模式化和庸俗化,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需要“研 究性学习”的初衷,难以对学生形成正确导向,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4.课程实施水平差异性较大个别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分别地进行开设。
甚至出现以信息技术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倾向。
由于开展综合实践活 动需要一定条件制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地区性不平衡的问题,条件较好的学校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情况较好,而个别条件相对不足的甚至没有开展活动。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课型分类、界定与基本要求(一)创设情境确立主(课)题课1.基本流程2.界定与基本要求创设情境确立主(课)题课是从教学需要出发,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引入、制造或创设与主题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导学生发现与主(课)题相关的问题,帮助 学生迅速而正确地了解主(课)题内容。
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利用各种手段、方法创设情境,比如:实物演示、角色扮演、 音像辅助、生活模拟等,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观察,激发兴趣。
教师重点关注的是使学生亲 自参与到情境体验中去,捕捉真切感受,从丰富情境中打开思路唤起学生对感兴趣问题的 研究欲望;教师对学生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有效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筛选和归纳, 形成他们感兴趣又值得研究的主(课)题,以便开展下一步的研究活动。
(二)专题研讨课1.基本流程2.界定与基本要求这里所指的专题活动是指的在一个大的专题研究过程中,学生群体会对某一专项的问题特别感兴趣或普遍关注,就可以在某一段时间内,集中集体的智慧开展一个相对独立的小课题的实践性研究。
课堂教学活动中一般要经历以下基本过程:首先,由学生或老师提出相对独立的感兴趣的话题;再通过师生集中讨论,从不同视角生成适合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小课题;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交流活动感悟,展示专题收获。
在专题研讨活动中还可以请相关的教师和家长作为指导教师。
这一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研究相对比较深入,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与制作课1.基本流程2.工制作和改进技术为内容,以动手实践为主要的组织形式,我们把这类活动归类为主题设计与制作教学。
学生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进行作品设计和制作。
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操作时,首先根据活动内容创设一种情景,营造一种氛围,使之能强烈地吸引学生,激发设计与制作的心理需求;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分析设计操作步骤和要求;尝试进行实践演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领会;学生在独立思考设计过程中,往往考虑不够全面的,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设计的方案进行小组或集体交流研讨,在交流中论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等,以使方案得以补充和优化;当大多数学生完成作品制作或完成劳动过程后,教师鼓励学生将作品进行展示,对作品和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设计和制作活动既可以独立组织又可以两者兼容。
这类活动的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感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四)方法指导课1.基本流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方法体验交流讨论总结提升报告指导、学会访问指导、设计实验指导、表达与交流指导等。
课堂教学活动中一般要经历以下基本过程:首先教师要利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题提出一系列的疑问,然后分析这些疑问与课题的关系;前期的工作主要是让学生自主进行分析,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本次课堂活动需要学习的方法;根据这一主题,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体验活动;学生在体验活动基础上交流自己的收获和困惑,教师帮助学生提升总结,最后形成一定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运用此方法开展新的活动。
方法指导课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让学生亲历活动过程,通过活动去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并通过反思总结掌握一定的方法。
教师是参谋、顾问、促进者,可以为学生提出学习的建议,但不直接把方法灌输给学生。
在方法指导课上学生需明确要解决的问题,问题的解决、课题研究的开展、方案的执行、3成果的形成都必须依靠实践探究实现。
学生可以通过到图书室、上网查找资料,外出调查、采访,实验操作等手段完成行动研究,而教师的指导必须贯穿整个过程,以保证活动的顺利展开。
(五)阶段交流反馈课中期反馈课可以先由各个活动小组汇报,既可交流经验和体会,也可交流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然后引导全班学生分析各种情况,研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及时调整下一步活动步骤、方法;整个汇报与研讨的过程重在阶段性小结和调整活动方案上,为下一步活动的顺利进行扫除障碍。
也可修正前期活动方案,挖掘或生成新的问题。
阶段交流反馈课即活动开展了一段时间以后,学生获得了一些活动成果,同时,在活动中遇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前期汇报和后期规划活动,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反思,从前段活动中发现问题,指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推动下阶段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六)成果交流展示课1.基本流程课堂导入小组汇报评价反思总结提升拓展延伸的总结,同时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还是学生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