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在伤寒论中的应用小结

合集下载

《伤寒论》中附子的运用特点及应用近况

《伤寒论》中附子的运用特点及应用近况

・医经研读・《伤寒论》中附子的运用特点及应用近况陕西中医学院(712083) 陈新政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721001) 任文辉 〗附子是中医临床中一味常用的主要药物,古代医家对其功效、配伍、煎服方法等进行了详尽的地描述。

《伤寒论》亦不例外,其113首方中有附子者主要有20首,且用法独特,配伍严谨,极大地发挥了附子的临床疗效。

1 运用特点〗 1.1 附子的功效及配伍:《伤寒论》用附子主要为温阳而设。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仲景遵经,重视温眼阳。

善用附子是其所长,上煦头项,下温元阳,外暖皮腠,内煦脏腑,骨节作痛推之为主,据证缓急,生炮分用。

如治表里同病,用桂枝附子汤,其用附子温经复阳,阳复则表汗止,汗止则津不外泄,阳复津回则诸症可愈。

治阳衰阴盛用四逆汤,其用附子为君,温经济阳。

治阳虚水泛用真武汤,其用附子温运脾肾之阳,益火生土而制水。

治阴阳两虚的四逆加人参汤,用附子回阳救逆。

治疗风湿病证的甘草附子汤,用附子以温阳止痛等。

1.2 附子先煎与否:《伤寒论》很多方中有附子,主要有20首,有些是用炮附子,有些用生附子。

在煎法上除在附子泻心汤中附子是另煎取汁外,其余的19首中均非先煎,而是与它药同煎。

《伤寒论》有附子诸方,四逆汤类附子生用,但方中均有干姜或甘草,可降低附子毒性。

现代研究证实,附子与干姜甘草同煎可降低其毒性。

其余的12首方中均为炮附子,也可降低其毒性[1]。

有些方如真武汤中虽用生姜而非干姜与附子同煎,但据现代药理研究,干姜与生姜化学成分相同,附子与生姜同煎亦可降低其毒性。

所以从《伤寒论》有附子诸方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附子不一定非要先煎。

炮制过的或(和)附子与干姜、甘草同煎其用量不大于干姜、甘草用量时可不必先煎,一般不会引起中毒。

现代研究证明,附子有毒,其毒性成分主要为乌头碱,但乌头碱水解后变为毒性较小的苯甲乌头碱,其毒性为乌头碱的1 2000,附子经炮制后生物碱含量减少,其毒性亦大为降低[2]。

浅析《伤寒论》中附子之效用

浅析《伤寒论》中附子之效用
或腹痛 , 或干 呕 , 咽痛 , 或 或利止 脉不 出者 , 通脉 四逆 汤 主之 。 第 3 0 : 下利 清 谷 , ” 7条 “ 里寒 外 热 , 出而 厥 汗 者 , 脉 四逆 汤 主之 。本 证为 阴盛格 阳于外 证 , 通 ” 实指 内真寒 外假 热 , 此证 较 四逆 汤证 危 重 , 当急驱 内寒 ,
9 温经 散寒
《 伤寒论 》 治疗 风寒 湿痹 有3 个方 证 , 枝 附子汤 桂
而偏 于风 胜于 表 ; 桂枝 附子 大力回阳, 此时重用生附子 , 倍用干姜, 急驱内寒 , 破 用 于风 寒湿 邪侵及 肌表 , 去桂加 白术 汤用 于风寒 湿邪 侵及肌 表 ,而偏 于湿 胜 阴 回阳 , 达 内外 。 通 4 回 阳 益 阴 于里 ; 伤寒论》 7 条 :伤寒八九 日, 如《 第14 “ 风湿相搏 , 不能 自转侧 , 呕 , 渴 , 不 不 脉浮虚 而涩者 , 桂 《 伤寒 论 》 9 :发 汗 , 下之 , 仍 不解 , 第6 条 “ 若 病 烦 身体疼烦 , 躁者 , 苓 四逆 汤 主之 。此 证为 阴 阳两 伤 , 水火 失 茯 ” 使
之性 而达 温 肾 回阳之效 , 干姜 温 中散寒 , 药合 用 , 两
增强 回 阳之力 。 主要用 于 阳虚 欲脱 、 阴盛格 阳所致 四 肢厥逆 、 清谷 、 微欲绝 、 不 止 、 吸衰弱等 下利 脉 汗 呼
心 肾 阳衰的急 证 、 重证 证候 。伤寒 论 》 2 条 :少 《 第3 3 “
附子为温里 回阳 、 逆 固脱之 要药 , 救 主治亡 阳之
证 。附子无姜不 热” 仲景用 附子 回阳救 逆时均 配于 “ ,
姜, 且用 附子 回阳救逆必 用生者 , 生附子 以大辛 大热
逆汤 以 回阳救 逆 , 子意在扶 阳治厥 。 伤寒 论》 附 如《 第

探析《伤寒论》用附子

探析《伤寒论》用附子

炙麻黄 4 5 . g、炒杏仁 l g、炒苏子 5 、橘红 9 O g g、炙前 胡 lg O 、半夏 6 、枳壳 6 、炒 山枝 6 g g g三剂后诸证大减,唯有
腰痛无力,按上方去杏仁加干姜 6 、肉桂 6 、杜仲 9 g g g以后 随访 ,恢复 良好 。
探析 《 伤寒论》用附子
胡 士 海
附子汤主之 “ ( 太阳篇 2 பைடு நூலகம்条),太阳病误下后,表邪 内陷胸 阳不振,又兼脉微,恶寒 、系阳伤 已重,故去芍药之酸敛 阴柔
加 附 子 辛温 纯 阳之 品 以振 奋 表 阳 。 痞 兼表 阳虚 ,以 附子泻 心 热
1走肌肤,扶阳解表 “ 阳病、发汗 、逐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 太 急,难 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 0条)。太阳病 , 2
孙 某 ,男 ,6 l岁 ,工人 ,二零 零 五年 十 一 月二 十 五初 诊 :
甘草等酌情加减。
脾肾两虚 , 卫弱易感 此类病多见老年人和, J , b L 证见多 汗 、畏寒、恶风,反复感 冒发热,流涕 ,咳嗽痰稀 ,老人尚有 腰膝酸软,纳少便溏 ,手足不温。治疗时 以黄芪建 中汤和二陈 汤加减。素 日老人每用右 归丸去当归,加 白术、补骨脂为丸, 温水暖金。小儿当忌生冷食物 常服香砂六君子丸;以护中洲
用,以利呼吸 。病毒性肺炎 ,亦有内饮、外感范畴,宜小青龙 汤发散风寒 、温肺化饮 。肺阳得 以温通 ,宜降得 以恢复, 胃 肺 调和兼化湿痰,方可康复体健 。附病案
例 一:风邪郁闭
杨 x ,男 ,l 岁 ,2 0 年 6月 2 x 7 03 5日,初诊 。发热数 日, 体温 3 . 9 0℃,恶风寒,头疼身痛 ,咽痛、咳嗽吐痰 ,二便正
( 阳县原武镇 医院,河南 原

附子在伤寒论中的应用小结

附子在伤寒论中的应用小结

附子在伤寒论中的配伍小结附子乃药中猛将,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

仲景在《伤寒论》中但凡危急时刻往往用之。

《伤寒论》中应用附子的方剂凡二十方,此外在小青龙汤、四逆散和理中丸方后加减法中运用附子者亦有三处。

其中太阳病篇涉及论12条、方11首,阳明病篇论1条、方1首,太阴病篇论1条,少阴病篇论l0条、方8首,厥阴病篇论5条、方3首,霍乱病篇论4条、方3首。

《伤寒论》中以生、炮附子为纲,分别形成了系列配伍和方剂。

1 凡用生附子必配干姜。

附子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伤寒论》中回阳救逆所用者皆为生附子,且必配于姜。

二药相合成仲景回阳救逆之底方,并以此发展成四逆、白通两大系列方剂。

1.1 干姜附子配甘草善能救逆以干姜附子为底方,合炙甘草为四逆汤。

凡少阴病寒化,证见脉沉细,但欲寐,四肢厥逆,发热、头痛,身体痛,或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四肢拘急,或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皆可用之。

若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此阴盛格阳,真阳欲脱之危象,需加大附子干姜用量,此之谓通脉四逆汤。

若上证不解,更见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真阳大虚欲脱,真阴将竭,残阴不敛颓阳之象,急急于上方中更加猪胆汁半合,反佐兼引余阳归于阴中。

是方名日通脉加猪胆汁汤,亦救危之名方。

若四逆汤证见下利不止,或利止脉不出者,气随津脱,可于上方之中加人参一两,即为四逆加人参汤,兼有益气固脱之功。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下利不止,或利止脉不出,兼见小便不利,少腹拘急水气不利症状者,急在四逆汤中加茯苓四两、人参一两(即四逆加人参汤再加茯苓四两),回阳救逆,益气利水。

以上为生附子在四逆汤系列方中的应用规律。

1.2 干姜附子佐葱白专治戴阳白通汤系干姜附子汤加葱白四茎而成,主治少阴病下利,脉微。

317条方后云:“面色赤者,加葱九茎”,白通汤中有葱白,可知白通汤证必有戴阳,此为阴盛于下,格阳于上的主要标志,因此白通汤堪称戴阳证之主方。

转:浅论《伤寒论》中附子的用法

转:浅论《伤寒论》中附子的用法

转:浅论《伤寒论》中附子的用法附子为“药中四维”之一,辛甘大热,气雄善行,走而不守,功兼通补,又能补火助阳,散寒除湿,故附子被誉为百药之长,通十二经脉纯阳之要药。

由附子之性可知,其能散寒通阳,复原气血,对许多病症大有疗效,古今诸多医家也善用附子。

若论善用附子者,当首推医圣张仲景先生。

仲景先生所著的《伤寒论》载方112首,其中含有附子的方子就有21首,竟占全书的1/6有余,而且在其配伍、炮制、剂量、用法等方面也颇为绝妙,值得我们学习,效法与研究。

我学习了《伤寒论》后对仲景如何用附子的问题略有所悟,愿浅论一二。

一、生炮双效,善用附子附子生用辛甘大热,其性走窜峻烈,可伸发阳气,祛散寒邪,有回阳救逆之功,补火助阳之效。

以《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为例,在少阴寒化证中有述: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

少阴证,脉沉微细,是阳气大虚之象,阳气虚则阴寒胜,会致亡阳之变,病情恶化,故应急温,防患于未然,宜用四逆汤。

四逆汤中附子生用,其力峻猛,显效迅速。

若换以炮附子,火工削弱了其走窜峻猛之性,恐怕不能及时回阳,而生它变。

这也更是应了生附子急回肾阳,攻破阴寒的功效。

故《伤寒论》中,凡回阳救逆诸方,均同此例。

太阳病,发汗后,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太阳表证发汗太过,损及表阳,而致卫表不固,汗出不止,卫阳失煦,经脉失柔,内在阳气虚弱,而外客风寒不去,此为实中夹虚之征象。

故而本方在桂枝汤解肌祛风的基础上加以炮附子,增强扶阳固表之力。

且此方中炮附子用量与四逆汤中生附子用量相当,均为一枚,而其峻烈之性相差甚远,固可见附子炮用,缓其急散补火之性,益其温经固表之力,与生附子偏于回阳救逆大为不同。

因此仲景先生多用生附子回阳救逆,炮附子温经固表。

二、明辨是非,活用附子《伤寒论》: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

一文概括《伤寒论》中附子的全部14个功效

一文概括《伤寒论》中附子的全部14个功效

一文概括《伤寒论》中附子的全部14个功效《伤寒论》中附子的功效,包括以下14个方面:回阳救逆;破阴回阳,通达上下;破阴回阳,通达内外;回阳益阴;复阳固阴;温阳解表;扶阳固表;温阳消痞;温经散寒;温阳化湿;温阳利水;温阳化饮;温脏安蛔;温肾益脾。

01回阳救逆附子为温里回阳、救逆固脱之要药,主治亡阳之证。

“附子无姜不热”,仲景用附子回阳救逆时均配干姜,且用附子回阳救逆必用生者,生附子以大辛大热之性而达温肾回阳之效,干姜温中散寒,两药合用,增强回阳之力。

主要用于阳虚欲脱、阴盛格阳所致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汗出不止、呼吸衰弱等心肾阳衰的急证、重证证候。

如四逆汤、干姜附子汤。

02破阴回阳,通达上下《伤寒论》第314条:“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此证为阴寒内盛,虚阳上浮而致但欲寐、下利、面赤、手足厥冷、脉沉微等,称为戴阳证,葱白辛滑通利,宣通上下阳气,附子、干姜破阴回阳,以解阴阳格拒。

但阴寒盛而格拒阳药,宜反佐寒药以解格拒,如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03破阴回阳,通达内外如通脉四逆汤证。

本证为阴盛格阳于外证,实指内真寒外假热,此证较四逆汤证危重,当急驱内寒,大力回阳,此时重用生附子,倍用干姜,急驱内寒,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04回阳益阴如茯苓四逆汤证。

此证为阴阳两伤,使水火失济,阴液不继,故昼夜烦躁;治宜回阳益阴、补阴,附子、干姜以回阳固肾本,人参壮元气、补五脏、益气生津、安神益智,于回阳之中有益阴之效,益阴之中有助阳之功。

又如四逆加人参汤证。

本证为吐利过重,阳亡脱液;治宜回阳救逆,益气生津。

生附子回阳救逆且益阴,加人参益气固脱,生津滋液。

05复阳固阴如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本证为由于误汗,不仅阳随汗泄,且津液亦随汗而伤,阴阳两虚、肌肤失温、筋脉失养而致恶寒、脉微细、脚挛急等证候,当用附子回阳补火助阳,甘草、芍药酸甘化阴,生附子意在复阳固阴,使阳回津复。

06温阳解表如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此证为少阴里虚寒兼表证,所以又称太少两感证,法当表里双解,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解表,麻黄发散表邪,炮附子温经扶阳,两药相伍,发中有补,以解表邪。

伤寒关于附子的临床应用论文

伤寒关于附子的临床应用论文

附子的功用1.2 散寒止痛散寒包括有温中和温经之意,故散寒止痛之功,适用于寒湿偏胜之痹证。

太阳病的治法是以发汗为主,但以絷汗出为最佳,若发汗太过汗漏不止,导致表阳虚而腠理开泄,故出现兼变证,证见汗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等,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以调和营卫、扶阳固表。

张仲景在此伍用炮附子,是取其温经复阳,固表止汗之意,以纠正阳虚致阴液脱损之势。

如《伤寒论》第 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误下后,若脉微恶寒者,为表邪已陷,阳气已虚,故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张仲景在方中用炮附子,以达强化温阳之力,奏温经扶阳之功。

如《伤寒论》第22条:“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伤寒经过八九日后,风寒和湿邪相搏,故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脉浮虚而涩者,是风邪在表,寒湿之邪阻滞;其中“不呕不渴”即表明非太阳表病,无少阳和阳明之证,为病不在里。

张仲景在此明示为风湿相搏,即《素问·痹论》所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是桂枝附子汤之意,治用桂枝附子汤,以温经助阳、祛风散寒胜湿,其中的炮附子辛热,温散风寒、逐湿止疼,并能振奋阳气,使风寒湿邪外散。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可反证桂枝附子汤证,当是大便溏,小便不利,更印证了《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中所言:“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治以去桂加白术汤,实为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又名白术附子汤,以奏温经散寒、健脾燥湿之功,张仲景方中用炮附子,立意在温经扶阳、散寒止痛。

临证用于风湿痹痛、阳虚感冒、产后风及坐骨神经痛等。

如《伤寒论》第 174 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风寒湿邪互相搏结于筋骨、关节,故见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

【每日经验】附子在《伤寒杂病论》方剂中的应用,暖中健胃及温中泄下方讨论

【每日经验】附子在《伤寒杂病论》方剂中的应用,暖中健胃及温中泄下方讨论

【每日经验】附子在《伤寒杂病论》方剂中的应用,暖中健胃及温中泄下方讨论一、属于暖中健胃类作用的方剂有附子粳米汤,附子汤,黄土汤等。

此外,如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等,已在“桂枝”篇中论述,不再重复。

附子粳米汤系由附子与姜、草、枣,粳米诸健胃药组合而成。

其主要功能,为暖中健胃。

可治胃肠虚弱,腹中雷鸣切痛,大便泄泻,或胸腹逆满,呕吐,苔白腻,脉微弱等为其适应证。

笔者曾用以治疗夏月贪凉饮冷,而引起的腹痛肠鸣,大便溏泄,完谷不化,口不渴、舌白滑、脉微弱,投以淡附子、千姜、茯苓、炙甘草、焦白术,煎二煮,候冷服,效如桴鼓。

后世之冷香饮子(温热经纬),即仿附子粳米汤意化裁。

附子汤系附子与参、术、苓之益气健胃,并佐人芍药所组成,以治疗胃肠虚弱,心阳不足,兼有腹中挛急疼痛诸症。

故方中用芍药而不用干姜、意为避免千姜刺激胃肠粘膜,加剧痉挛有关。

由此可见附子和芍药配合,既有制痉,又能止痛。

黄土汤以灶中黄土为主药,取其固涩破损之组织,配以地黄、阿胶之补血止血;辅以白术、甘草之健胃;佐入黄芩之清郁热,附子之温中阳。

“笔者常应用本方疗治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疗效良好,但应用时,常去附子,加炮姜、人参,认为既能益气,又可止血,疗效更能提高。

二、属于温中泄下类作用的方剂有附子泻心汤,大黄附子汤等。

附子泻心汤以大黄、黄连、黄芩之清热泻下,以清胃肠之蕴热,佐以附子之温阳。

《伤寒论》说:“心下痞,而后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对心下痞,笔者认为因胃部炎症而现痞满感的自觉症。

文中所说的“恶寒汗出”,似乎是描述阳虚之表现。

由此可见,证的虚实寒热的属性,不是单纯的,也不是绝对的。

所以临症选方遣药,亦应随证而增减。

此为辩证论治的基本法则。

大黄附子汤以大黄涤热、配以附子细辛之温中散寒,止痛消结。

《金匮要略》用以治疗“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按胁下偏痛,文中虽未言明痛在左胁或右胁,但从原文之症方药之功能来推测,其胁下偏痛之属性,显系是属里实兼寒证。

浅谈《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含附子经方

浅谈《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含附子经方

浅谈《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南阳正安中医院附子全草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辛温有毒。

《伤寒论》中附子生用者7方,应用生附子的方剂有干姜附子汤、四逆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及四逆加人参汤等,多用于治疗阴盛格阳于外的急证、重证,且配伍干姜。

张仲景用附子,观其条文与用药,并不要求附子先煎,仅要求去皮,故生附子之毒应在皮上。

附子一般是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使用炮附子(熟附子),有附子汤等15首方剂。

附子经炮制后生物碱含量减少,其毒性亦大为降低,安全性增强,且便于内服。

附子药用部分黄顺片剂量根据《伤寒论》统计,用附子1枚的方剂有18首(野生附子小的3-9克);附子汤和甘草附子汤2首方剂用2枚;桂枝附子汤和去桂加白术汤2首方剂用3枚。

乌梅丸方以两计之,用附子6两。

根据考证,其重量因块茎大小而别,一般为9~40克左右,取均数约为3 0克。

附子用量大小要因人而异。

如在去桂加白术汤的方后注云:“附子3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还有“强人用大附子”之说。

煎服特点《伤寒论》中提供了许多关于煎药的经验与方法, 具体体现在附子的煎煮时间因生熟而不同。

生附子煎药时间比制附子短。

如四逆汤生附子1枚, 以水3升,煮取1升2合。

桂枝加附子汤方用制附子1枚, 以水7升, 煮取3升;附子量大,煎煮时间亦长。

如桂枝附子汤和甘草附子汤, 前者附子3枚, 以水6升,煮取2升;后者附子2枚, 以水6升,煮取3升。

一般不超过12克煎煮40分钟,20克以上煎煮一个小时,超过20克一般选用生附子比较有意义,剂量过大没有具体意义,要加长煎煮时间,挥发破坏的也多。

生附子兼配干姜、甘草,则煎煮时间比单伍干姜者短。

如干姜附子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均单用干姜, 要比兼伍姜草的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煎煮时间长,缘由甘草之缓和药性、解药毒之故。

伤寒论中生附子与制附子(熟附子)的临床应用区别

伤寒论中生附子与制附子(熟附子)的临床应用区别

伤寒论中生附子与制附子(熟附子)的临床应用区别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施用附子之方不下18 方。

凡与干姜配伍应用者,皆以生者为用。

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干姜附子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等。

四逆汤乃回阳救逆之总方。

病至阳虚欲脱急危时,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病已危殆,宜急投四逆。

方中附子生用,用其雄壮之气,斩关夺将之勇,以追复散失之阳气,而达起死之殊功。

挽大疴,疗重疾,救生命于毫厘之间。

附子生用剧毒之弊,张仲景配以干姜制附子之毒,而不损其猛烈雄壮之性,正所谓有制之师。

至若其他诸方均按四逆汤加减,病有出入,斯方变通,但总不离四逆汤之主治。

医管家盖附子生者则峻烈,熟者则和缓,疗效本自有别,故生用者其证急,熟用者其证缓。

《伤寒论》生用附子者7 方,熟用附子者11 方,就其各自治疗病证分析如下。

$%!*~~#~@% 1 《伤寒论》中生附子的应用四逆汤,主治少阴病。

症见四肢厥逆,呕吐,腹痛下利,脉象微细。

难治之证,通脉四逆汤,主治少阴病。

症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利止,脉不出者。

白通汤,主治少阴病阴寒盛于下之下利甚者。

如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而烦者,则应以白通加猪胆汁汤为主治之。

茯苓四逆汤,主治汗后或下之,桂枝证仍不解,烦躁者。

四逆加人参汤,主治少阴病。

症见四肢厥逆,脉微而复自下利。

利虽止而余证仍在者。

干姜附子汤,主治太阳病,下之后,复发汗,昼夜烦躁不得眠的阳虚烦躁证。

以上方剂均应用病情杂重之证,故方中附子以生者为用,发挥其力猛效捷之功。

#@!! 2 《伤寒论》中熟附子的应用桂枝加附子汤,主治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汗漏不止, 其恶风,桂枝证仍在也。

小便难示汗出津伤,无以下输膀胱。

四肢急,难屈伸,是阳虚不能达四末之候, 故应桂枝汤以去其证,加熟附子以回散失之阳。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而恶寒者。

浅析《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

浅析《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

剂 及 物理 降 温 、 冰枕 , 中 1 较严 重 的 l 个 月患 儿 , 其 例 1 出现 过 高 热 , 温在 4 . ̄ 4 ℃ , 识 不 清 , 眼凝 视 , 体抽 动 , 色苍 体 05C- 1 意 两 肢 面 白, 口唇青 紫 , 四肢 末 端 冰 凉 及皮 肤 呈 花 纹状 改变 , 口腔 分 泌物 增 多 , 搐 时 间 较 长 , 复 约 2 , 后 给 予 抗 惊厥 药鲁 米 那 、 抽 反 h先 地
浅析《 伤寒论》 中附子的应用
李 维洁
摘 要: 附子是 临床 上常 用的 温里 祛寒 中药之 一 , 历代 医家视 为补 火要 药, 张景 岳将 附子 与人 参 、 被 明? 熟地 、 大黄 列为“ 药中四 维” 。古 称礼 义廉 耻 为国之 四维 , 为立 国安 邦之要 ; 中四维 , 治病保命 要 药。 古今 医 家用其 组方 很 多 , 言 药 即 用法也 颇 多 。但 我认 为 , 张仲景 在 《 寒论》 伤 中对 于附子 的应 用 , 组 方 、 如 配伍 、 炮制 、 量 、 煮 、 法上 颇有 独到之 处, 值得 研 究。 剂 煎 服 很 关键 词 : 附子 ;伤寒论 》 《
哮喘 l 。所 有药 物均 在静 脉滴 注 双黄 连粉 针剂 ( 例 哈药集 团中药 双黄 连粉针 剂是 由连翘 、 金银 花 、 黄芩组 成 。 研究 表明对 细菌 二 厂生 产 ) ,0 i 发生 或 静脉 滴 注 完毕 后 1m n出现反 应 。 内毒 素引 起 的发热 有较 强 的解热 作用 , 后 2mn内 0i 能促进 增 强机体 对病 原体 其 中输液 速度 过快 8 , 释浓 度过 高 4 。 例 稀 例 感染 的应 激 能 力特 别 是对 流 感病 毒 、 炎腺 病 毒 、 合胞 病 毒及 肺 肠 呼 吸道合 胞病 毒均 有一 定 的灭 活作用 ,同时对金 黄色葡 萄球 菌 、 2 临床 表现与 治疗 双黄连 粉针 剂引 静脉 注 射局 部 出现 丘疹 性 皮 疹瘙 痒 5 ,全 身荨 麻 疹 样皮 肺 炎球菌 有一 定 的抑制 作用 。在 本文 资料 显示 , 例 疹 3 , 管性 神经 水 肿 2例 ( 度 )腹痛 恶 心 呕吐 等 胃肠 道症 起 的不 良反 应 大部 分 表现 过 敏 反应 , 者 出现 皮疹 、 例 血 轻 , 轻 血管 神 经性 状3 , 例 哮喘 发作 1 ( 喘气 促 痰 多 ) 例 咳 。表 现 寒 战 、 热 、 色 水 肿 严重 致 哮 喘 发作 , 高 面 出现 寒 战 、 热 、 高 面色 苍 白、 四肢变 冷 、 抽 苍 白、 四肢 凉 5例 , 出现 过 高 热 , 复 惊 厥 , 反 四肢 皮 肤 呈 花 纹 样 搐 、 意识 不清 。发生 严重 过敏 反应 可 能与过 敏体 质或个体 素 质有 改 变 1 。所 有 患 儿 一 旦 出 现 不 良反 应 即 停 止 静 脉 滴 注 双黄 关 , 此 , 过敏 体 质 患儿 应 慎 用 , 例 因 对 对本 品有 过敏 史 的患 儿禁 用 。 连, 出现 皮疹 轻 者 给予 扑 尔 敏 、 萄 糖 酸 钙 针 剂静 脉注 射 , 葡 皮疹 在 静脉 点滴 滴 速过 快 或稀 释 浓 度过 高 均可 因 血药浓 度 过高 而 出 大 多在 2 4 ~ h消失 。1 在 2h后 才 完全 消失 , 例 4 出现 腹 痛 、 心 、 现 胃肠道 症状 。 文 资料 3 恶 本 例表 现 为 胃肠 道症 状均 因使 用不 当引 呕 吐 等 胃肠 道 症 状 者 , 情 给 予 维 生 素 B 、5 — 2 , 般 在 起 , 引起 注 意。 酌 6 64 等 一 应 24 ~ h内消 失 , 喘发 作 给予 静 脉 滴 注 氨茶 碱 , 哮 吸氧 。普米 克 舒 、 虽然 双黄 连粉 针剂 不 良反应 临床 报道 较少 , 良反 应大 多数 不 爱全乐、 万托 林 雾 化 吸人 , 状 均 在 2h得 到 控 制 , 管 性 神经 较 轻 , 经停 药 及 给予 抗 过敏 和 对 症处 理预 后 较好 , 少 数过 症 4 血 且 但对 水肿 治疗 同皮疹 的治疗 , 消失 时 间 在 4 h 右 。 热 给予 退 热针 敏严 重不 良反 应 , 不及 时处 理可 导致 严重后 果 。 前 , 8左 高 如 目 对双 黄连 粉针 剂引 起过 敏性休 克 还未 有发 生过 , 但在静 脉滴 注双 黄连 粉针 江西 省新余市 新钢 中心 医院(30 1 380 ) 剂 时 , 密切 注意 观察不 良反应 的发 生 , 应 以免延误 病情 。 21年 7 l 01 月 1日收 稿

《伤寒论》附子应用功效探析(一)

《伤寒论》附子应用功效探析(一)
禳 L 痫撤 让 她恶寒 、 脉微 . 是 气已虚 . 卅非l 褒_ 变
雀I L 既吐 目利 . 即【 J f . 泻交作 . 使津伤液耗 “ 下焦虑秆 肯下 利门止, 们 址 寒 脉微 . 啦『 扁I 【 l _ 1 复. 是阳 液脱 、 津液
寒. 不能制水” . 敝小便滑利『 长. 为阴阳俱亡之 E 阴寒内 I 土 : I 岛 瞄 尤利可下 . } 正 属福 : m脱澉证 . 敞急用 四逆加人参 沥. 阳救逆 . 箍 气生津养 m, 率方为 【 } j 救 之 代表方
岛又之 J : . ! f I J 子附 . 心I f 褂拜附子. 《 冲农奉檀终》 到 为 舳 附子味
敦 凡f n . 战 盥犯亡f ; } _ { 火逆之 戕. 张仲嚣 } 选J } J 朋逆 汤. 薹
火热燥 烈. 仃繇, 主人心 , 肾, 脾经 其气 附同川 . 意枉 钉 被逆 . 第3 0条补 允说明“ 胼 t 子温经 .
n通汤 主之” .
回 . 干篓温巾散寒. 甘 渊中补 . t 药 仇 , 兆鸯 m f j 【 j . 以I } I
少m螭 下利 , 脉微者、
L . 厦撇逆 尤脉 . 甚栉 l ‘ I j 顺. 为 C 被阴寒之气所 火汗… . 热J 互不七 . 片非丧n 】 术解 . 何义 | H f l I { 之 发 利小 _ 热. 蛮为真寒假热之 ,寒丰收 I , 且四肢 为请 阳之 奉. 故 格抓 芝 敞. 外 I } j m 汤 刈证 . 仍 以I ' 1 通汤洒 外 , 加入 腹内扪急 . 肢疼, 茈则下利噘逆 恶寒 . 乃为m席 利自 { J 』 I i I } 球 捌峁之衍H n 汁、 人尿 张 仲蚺意 空通阴 阳, 益阴
_ l I 曩王 三 i 阱

《伤寒论》附子汤运用

《伤寒论》附子汤运用

《伤寒论》附子汤运用【组成】附子12g 茯苓9g 人参6g 白术12g 生白芍9g【用法水煎服【主治】1.阳虚寒湿内侵.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苔白滑,脉沉微无力者。

【方义体会】肾与心,同为少阴,尤如水火两极,互依互制,共为生命之本。

若失其用,则诸脏无济。

少阴为寒水之脏,故寒伤之重者,多入少阴,所以少阴一经,最多重证,余多年来运用附子汤效验此理。

方中附子益火兴元阳,温经散寒;人参大补元气,生化气血;茯苓健脾利湿,兼益心气;白术益气健脾,祛寒除湿;芍药养营和血,以益肝阴。

诸药配伍得当,全面顾及,是治疗整体阳虚寒湿的好方剂。

【临床应用】1、治疗虚寒型肝炎例:毛××.男,3 8岁。

患者形体消瘦,颜面苍白无泽。

自述;周身无力,夜寐不安,头晕。

腰腿疼痛,右胁胀痛.畏寒肢冷.晨起眼睑及足跗浮肿.其脉沉弱,舌淡苔白。

经医院检查:脑絮(++),射絮(++),转氨酶280单位。

西医诊断为“肝炎”。

经治三月余,未见疗效。

再三辨证,余认为此以阳虚寒滞为主,便以附子汤投之。

处方:附子12克,茯苓9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生白芍9克,水煎饭前服。

二诊:患者自述:服药后,腹鸣肠动,愈响愈适,待次日服二剂后,晨起胁痛大减,且八年之恶寒,身痛消失。

触其双脉仍沉弱,令服附子汤一剂、“当归四逆汤”一剂。

三诊:患者云:服药后,全身舒适,双手温和,为八年罕有之感。

诊其脉已滑活,遂令服归脾汤,逍遥散二方各三剂,交替服用。

二月后赴医院复查,索得结果:双絮加号消失,转氨酶16单位。

医院惊叹不已,云:已为正常。

2、治疗不孕症例:班×之妻,32岁。

曾于婚后第二年生一女,逾十三年不孕,多方求治,仍不效。

经服“益肾”“补肾”之方药,亦未能如愿。

夫妇二人忧心不安,邀余诊治。

妇云:四肢常冷,小腹痛胀,月经不至,全身困倦,嗜唾不眠,已年久。

诊其脉沉而无力。

处以附子汤令其隔日一剂,以一月为疗程,再视动向。

服药月余,自谓周身活畅,诸痛消失。

张仲景《伤寒论》中附子运用

张仲景《伤寒论》中附子运用

张仲景《伤寒论》中附子运用附子 , 大辛 , 大热, 有毒 ,归心、肾、脾而善通十二经。

《伤寒论》用附子者凡 36 见 ,涉及条文33 条 , 方证20 个 , 方后加减法3处 ,施治多种病证。

其配伍精当、园机活法,足为临证师表。

笔者对其运用 , 初探如下。

1 温里散寒回阳救逆四逆汤以附子为君并伍干姜、炙甘草而成, 在《伤寒论》少阴病寒化证中运用甚多。

如 323 条: “少阴病 , 脉沉者, 急温之 , 宜四逆汤”。

凡汗、吐、下后见“下利清谷”、“厥逆”、“脉微欲绝”或虚阳外越之发热等阳气大伤、阴寒内盛者均以四逆汤回阳救逆。

表里证相兼而里阳虚衰者, 先用四逆汤急救其里。

此外, 还见于阳虚而寒饮不化(324 条) , 阳衰阴盛致厥 (353、 354 条) 以及霍乱亡阳(388、389 条) 等。

总之 , 四逆汤为回阳救逆之总方, 附子大辛大热 , 为补益命门真火之第一要药, 走而不守 , 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 力挽沉疴。

而“附子无姜不热”, 故配干姜守而不走 , 温中复阳, 更佐炙甘草温养扶正 , 三药并驱, 可见仲景处方之精当。

在四逆汤基础上, 仲景另制四逆汤类方随证选用。

如四逆加人参汤 , 用于霍乱后“恶寒脉微而复利, 利止亡血”之亡阳脱液证 (385条) , 以四逆汤回阳救逆 , 并加人参益气生津。

如里寒太甚 , 格阳于外之真寒假热证 , 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等 (317、370条) , 证势较重 , 则于四逆汤中加重附子用量 , 倍用干姜, 即通脉四逆汤 , 急散内寒、以拯阳气。

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而成通脉四逆加猪胆汤, 用于吐利交作致阳气衰、阴液竭之“汗出而厥 , 四肢拘急不解 , 脉微欲绝者”(390 条) , 以通脉四逆汤重剂回阳 , 加猪胆汁苦寒和阴 , 且有引阴入阳的反佐之妙。

如为少阴病虚寒下利证 (314 , 315 条) , 则用白通汤 ,以葱白通阳散寒 , 姜附回阳救逆。

【《伤寒论》温里回阳罗汉--附子】

【《伤寒论》温里回阳罗汉--附子】

【《伤寒论》温里回阳罗汉--附子】附子附子,这也是个有争议的药物。

它和乌头、天雄是一个东西,主根叫乌头;主根旁边的小疙瘩叫附子;不分瓣,长得和独头蒜一样的是天雄。

附子上面还有小疙瘩,叫侧子;侧子上面又有十几个小疙瘩,叫漏篮子,这些本质上都是一种东西。

附子的品种有很多,伤寒家基本不用黄附子(黄附片[1]炮制: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附子炮制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切成厚约7mm的片,用水浸漂,取出,用调色液染成黄色,晒干或烘干),都用黑附子(黑顺片[2]炮制: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5cm的片,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荼色,取出,蒸至出现油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

附子在十八罗汉里面叫温里回阳罗汉。

它的主要作用:第一个是能温里祛寒,兼能镇痛。

治疗风湿关节痛,疼痛很严重的,镇痛疗效第一位是天雄,第二是乌头,再者才是附子。

但是由于风寒湿邪引起的、轻度的,尤其是全身肌肉的疼痛,就可以用附子。

附子的再一个作用是能回阳,能补命门火,能强心。

中医常说的大汗亡阳,实际上亡阳之前都先亡阴,大汗亡阴,阳无所附,阳气外越才产生亡阳,往往在亡阳过程中就会发生心衰。

用附子既能回阳,又能治心力衰竭。

伤寒论中说亡阳的症状主要是“手足厥逆”,徐灵胎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加以总结归纳,把亡阳简化成了十二个字:汗出舌润,口不渴,脉微,手足凉,这些就是附子的应用对象。

后来南派伤寒家对其有所补充,把手足凉改为手足冰冷,加上“畏寒”,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都治疗这些。

畏寒,为什么不是恶寒呢?因为恶寒容易和表证混淆,恶寒有表证也有里证,畏寒没有表证。

出汗畏冷为阳虚,这是内伤,是亡阳的症状;不出汗恶寒,那是表证不解、是有客邪,是麻黄汤证。

附子温阳、补命门火方面,是伤寒的唯一一面旗帜,没有可以代替的药物。

仲景用附子总结

仲景用附子总结

仲景用附子总结一、附子用于温阳散寒仲景认为附子具有温阳散寒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因寒邪入侵导致的各种疾病。

例如,在《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将附子配伍桂枝、芍药等药材,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治腹痛胃痛附子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因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胃痛等症状。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附子配伍干姜、炙甘草等药材,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胃痛、腹痛等症状。

三、调理四肢厥冷附子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用于调理四肢厥冷的症状。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附子配伍人参、甘草等药材,用于治疗因阳气不足导致的四肢厥冷、畏寒肢冷等症状。

四、用于月经不调附子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等症状。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附子配伍当归、芍药等药材,用于治疗因寒邪导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

五、增强机体抵抗力附子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人体免疫力。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附子配伍黄芪、白术等药材,用于治疗体虚感冒、疲劳综合征等症状。

六、改善血液循环附子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附子配伍川芎、红花等药材,用于治疗因寒凝血瘀导致的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

七、缓解风湿关节痛附子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缓解风湿关节痛的症状。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附子配伍独活、桑寄生等药材,用于治疗因风寒湿邪导致的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等症状。

八、配合其他药材使用仲景在使用附子时,常常将其与其他药材配合使用,以提高药效并降低副作用。

例如,在《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将附子与干姜、炙甘草等药材配伍使用,以增强温阳散寒的作用。

此外,附子还可以与黄芪、白术等药材配合使用,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九、用量用法需谨慎附子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注意控制用量和使用方法。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指出,附子的用量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情况而定,用法上需要注意煎煮时间和用药方式。

同时,为了降低副作用的风险,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附子。

总结《伤寒论》太阳病篇用到干姜和附子的方子

总结《伤寒论》太阳病篇用到干姜和附子的方子

总结《伤寒论》太阳病篇用到干姜和附子的方子在伤寒论中,凡是干姜和附子同用的方子,一般情况下都是为了“回阳救逆”的,它的附子用的是生附子,但是只有一个方子例外,那就是乌梅丸,干姜和附子同用,但是乌梅丸用干姜附子,是为了“温里散寒”,而不是为了“回阳救逆”,所以附子是炮附子。

争议最大的,什么是干姜,我不做判断,大家自己悟吧,个人觉得,哪个效果好,就用哪个。

目前用的干姜有两种炮制方法,一种是泥灰包裹住生姜,慢慢煨干,叫煨姜,一种是把生姜烤干了,叫干姜,如果烤焦了叫炮姜。

另一种说法,就是网上议论非常多的,武当道医张至顺道长的解释,张至顺道长说,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干姜,干姜实际上是母子姜的母姜,母姜裁到土里,发了芽,等姜芽长大之后,被摘掉了,剩下的母姜块根也变干了,这个才是真正的干姜,而母姜身上长的芽就是生姜,这个生姜烤干了之后也不能被称为干姜。

另外,张至顺道长还说,干姜一共有9个味,有烤姜、煨姜、炮姜、烧姜、姜丝、姜片、纯姜(去皮的姜,姜皮是凉性的)……姜切成片走肺,切成丝走心脏,煨姜是热症时,一定要用寒药,为了不让胃受到寒药的影响,这时候可以用煨姜来保护胃的阳气。

1 桂枝加附子汤证伤寒论20条:太阳病,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解释:首先这是一个汗出太过致阴阳两伤表未解的证治,这里用的是炮附子,温经复阳,固表止汗。

2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伤寒论22条,若微寒,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解释:这里用炮附子,温经扶阳,实际是双补心肾之阳的方剂。

3 小青龙汤证伤寒论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痛,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若噎,去麻黄,加附子一杖。

解释:首先这是一个太阳伤寒兼水饮的证治。

用干姜是来温中的,温的是肺,因为肺里太冷了,所以用干姜。

这个方子同时也用了生姜,生姜温的胃里面的寒。

这点要区别开。

若噎,去麻黄加炮附子,噎就是嗝逆,嗝气,打逆气,这是因为胃里面太冷了,所以要用炮附子的热量来温。

《伤寒论》用附子诸方的探讨

《伤寒论》用附子诸方的探讨

《伤寒论》用附子诸方的探讨仲景在《伤寒论》中用附子的方剂有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等19首。

其使用药物除附子外,还有桂枝、生姜、细辛、干姜、人参、白术、芍药、茯苓、黄连、黄芩、大黄、葱白、大枣、猪胆汁、甘草,共计16味,涉及的范围有解表、补益、温里、渗利、清热、泻下等药。

仲景用附子诸方,都为温阳而设,其适应范围可归纳为以下6个方面1、表里同病桂枝附子汤证,《伤寒论》曰:“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这是太阳中风兼阳虚汗漏证治。

是方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附子温经复阳,阳复则表固汗止,汗止则津不外泄,阳复津回则诸证可愈。

这是求本论治的范例。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为太阳中风兼阳虚胸满证而设。

胸满是阳虚阴弥所致。

因阳虚较甚,故加附子温经助阳,芍药乃阴柔之品,不宜于胸阳不足之胸满。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均为少阴病兼表证。

两方都有温经解表的微发汗作用,前者寒象较甚,故伍以细辛,而不用甘草;后者证势较缓,故佐以甘草而不用细辛。

2、阳衰阴盛四逆汤既能温肾阳回,又能温脾驱寒,因此能温运脾肾之阳,主治少阴寒化证的四肢厥逆,所以方名四逆,为回阳救逆的代表方。

方中用药仅3味(附子、干姜、甘草),但对配伍意义却存在不同的理解:一是认为附子为君,干姜为臣,甘草为使。

如许宏说:“必以附子为君,以温经济阳,以干姜为臣辅佐之,甘草为使以调和两药,以散其寒也。

《内经》日:“寒淫于内,治以甘热。

”又日:“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乃附子之热,干姜之辛,甘草之甘是也。

”一是认为甘草为君,干姜为臣,附子为使。

如成无己说:“却阴扶阳,必以甘为主,是以甘草为君⋯⋯逐寒正气,必先辛热,是以于姜为臣,⋯⋯暖肌温经,必凭大热,是以附子为使。

”两说均有一定理由,就驱寒回阳来说,附子自当是首选药,就配伍意义来说,重用甘草二两目的有三:一能降低附子的毒性,二能加强姜、附的功能,三可缓姜、附辛烈之性。

殹话:从伤寒论20条认识附子的应用功能

殹话:从伤寒论20条认识附子的应用功能

殹话:从伤寒论20条认识附子的应用功能伤寒论第20条,熟悉经典的同道想必都能朗朗上口,“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此方证病机在于汗出过多、损伤阳气,阳气的损失使得固摄阴液的作用减弱,导致漏汗不止;阴液的流失又导致小便难、以及四肢的屈伸不利;这里我们通过一则王幸福老师的医案进一步深入认识第20条。

患者吕某,女,60岁,西安市人。

2018年9月11日前来就诊。

刻诊:汗出不止,上半身怕风,怕冷,脉象浮滑,舌淡苔白。

就诊时室内温度26度左右,患者脸上却一直是汗涔涔的,并自述后颈部及背部总感觉凉飕飕的,即使大夏天也是如此;触诊两手臂冰凉湿润。

处方如下:桂枝30g 白芍25g 生姜60g 大枣12枚生甘草30g 制附子10g 鹿含草30g 羌活6g 甜叶菊2g方中以桂枝汤解表散寒、调和营卫,治疗太阳病、恶风等症状;加羌活增强祛风的力量;加鹿含草温补肺肾,因肺主皮毛,通过温补肺肾增强敛汗的效果;此外,患者特别强调颈背部怕风、拘急不舒,加之脉浮、有汗,以我的看法,桂枝加葛根汤岂不是更对症?老师在这里以附子代葛根,用意何在?趁着下雨天患者不多,赶紧请教老师。

老师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问:附子在方中起什么作用?温阳散寒、敛汗的作用。

我答。

那你想过没有,附子是如何通过温阳而实现敛汗的目的?老师又问。

我一时语噻,说真的,还真没思考到这个深度。

看我不语,老师接着说: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我很长时间,查了很多资料也没有说的很清楚的,最近我才想明白了,和你们分享一下。

中医学传统认为,附子味辛,性大热,有毒,温里散寒、助阳行水。

而现代研究发现,附子具有温热、止痛和局麻等功效,同时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兴奋作用。

第20条其实讲的是大汗亡阳症。

什么是亡阳?即人体机能的衰败。

由于大汗,热能散尽,导致机体功能丧失,即亡阳。

具体表现在,在表为开合汗腺的功能丧失,所以漏汗不止。

要恢复这种功能,首先就要增加热量,保持人体温度。

[转载]天天读《伤寒论》之四附子的用法

[转载]天天读《伤寒论》之四附子的用法

[转载]天天读《伤寒论》之四附子的用法我们知道在《伤寒论》中运用附子的方子是很多的。

况且现在中医界也比较流行火神派,就是大量应用附子。

那么我们看看张仲景在那个年代是如何来用附子的。

附子在《伤寒论》中一共有18个方子。

附子是四川特产,母根(或主根)叫乌头或川乌,子根(或侧根)叫附子。

<本草备要》称:“母为乌头,附生者为附子”。

在《神农本草经》中,附子性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踒(御览作痿)。

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

因附子有毒性,但是功效强大,也是在临床上比较有争议的一味中药,如果用的好能够事半功倍,但是如果用不好,容易出现很多弊病。

附子分为生附子和炮附子,炮附子有的是用盐来炮制,有的是用甘草,有的是用小便来炮制。

我们来看看张仲景如何来用附子的,他在《伤寒论》中与干姜配伍的时候都是用的生附子,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茯苓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干姜附子汤等。

四逆汤乃回阳救逆之总方,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因大汗、大吐、大泻而致的四肢厥逆,冷汗自出,脉微欲绝等亡阳证。

方中附子生用,配以干姜,能制附子之毒,而不损其性,甘草甘缓和平,能缓附子之急,正所谓有制之师。

在附子与其他药配伍的时候皆用炮附子,如附子汤、真武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附子泻心汤等方。

在《伤寒论》中,用生附子的为7方,用炮附子的为11方。

另外我从《神农本草经》和《伤寒论》中的附子用法,认为附子只要是用来温中的,与现在很多火神派认为附子是温肾阳是不一样的。

四逆汤是治疗太阴病的主方。

因为在《伤寒论》中有12个条文用四逆汤来治疗,含有“下利”的有7条,大家都知道,太阴病的主症就是“下利清谷”。

这是太阴脏寒的表现,还有2条脉沉、2条脉迟。

另外原文“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宜服四逆辈。

”很多人把理中丸作为太阴病的主方是没有根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子在伤寒论中的配伍小结
附子乃药中猛将,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

仲景在《伤寒论》中但凡危急时刻往往用之。

《伤寒论》中应用附子的方剂凡二十方,此外在小青龙汤、四逆散和理中丸方后加减法中运用附子者亦有三处。

其中太阳病篇涉及论12条、方11首,阳明病篇论1条、方1首,太阴病篇论1条,少阴病篇论l0条、方8首,厥阴病篇论5条、方3首,霍乱病篇论4条、方3首。

《伤寒论》中以生、炮附子为纲,分别形成了系列配伍和方剂。

1 凡用生附子必配干姜。

附子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伤寒论》中回阳救逆所用者皆为生附子,且必配于姜。

二药相合成仲景回阳救逆之底方,并以此发展成四逆、白通两大系列方剂。

1.1 干姜附子配甘草善能救逆以干姜附子为底方,合炙甘草为四逆汤。

凡少阴病寒化,证见脉沉细,但欲寐,四肢厥逆,发热、头痛,身体痛,或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四肢拘急,或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皆可用之。

若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此阴盛格阳,真阳欲脱之危象,需加大附子干姜用量,此之谓通脉四逆汤。

若上证不解,更见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真阳大虚欲脱,真阴将竭,残阴不敛颓阳之象,急急于上方中更加猪胆汁半合,反佐兼引余阳归于阴中。

是方名日通脉加猪胆汁汤,亦救危之名方。

若四逆汤证见下利不止,或利止脉不出者,气随津脱,可于上方之中加人参一两,即为四逆加人参汤,兼有益气固脱之功。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下利不止,或利止脉不出,兼见小便不利,少腹拘急水气不利症状者,急在四逆汤中加茯苓四两、人参一两(即四逆加人参汤再加茯苓四两),回阳救逆,益气利水。

以上为生附子在四逆汤系列方中的应用规律。

1.2 干姜附子佐葱白专治戴阳
白通汤系干姜附子汤加葱白四茎而成,主治少阴病下利,脉微。

317条方后云:“面色赤者,加葱九茎”,白通汤中有葱白,可知白通汤证必有戴阳,此为阴盛于下,格阳于上的主要标志,因此白通汤堪称戴阳证之主方。

若病势危急,格药不进,反见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可于白通汤中加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滋阴养液,甚者从之,从阴引阳——此为白通加猪胆汁之妙用也。

2 炮附子随证配方,变化多样附子炮制之后力量由峻而缓,回阳救逆功效减弱,温阳散寒之力增。

附子大辛大热,力专性纯,以温阳散寒为主效,配伍在不同方剂中均可补原方之不足,发挥自身作用。

如附子与桂枝汤及其类方的配伍,附子与泻心汤的配伍等。

此外,附子亦与某些药物组成药对,成为组方的核心。

2.1 与桂枝汤及其类方合用,散寒逐湿,调和营卫
桂枝汤是调和阴阳的经典方剂,凡桂枝汤证而见卫阳不足或脾阳虚者,皆可配伍附子。

太阳中风发汗过多,心阳大伤,桂枝证兼见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可与桂枝汤加附子,即桂枝加附子汤。

若微恶寒者,上方去芍药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如果寒湿相搏,阳虚较甚,出现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加重桂枝和附子的用量便是桂枝附子汤;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又当去桂枝加白术四两,方名白术附子汤。

桂枝附子汤去姜、枣,加白术,即为甘草附子汤,功可解表散寒,除湿止痛,主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
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有良效。

2.2 与芍药甘草汤合用,两补阴阳,缓急止痛
芍药甘草汤又称去杖汤,专治一切阴虚筋脉失养所致的拘急之症。

芍药、甘草酸甘化阴;附子、甘草辛甘化阳;芍药与附子合用,一阴一阳,化而为道,三药合用,共奏阴阳双补之妙用。

2.3 与泻心汤合用,寒温并用,去性存用
《伤寒论》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痞者系泻心汤之邪热痞结在胃脘,按泻心汤证当有心下痞满,按之柔软而不痛不硬,心烦,口渴,或可见吐血,衄血等里热证;恶寒汗出是阳虚的表现。

故凡见阳虚兼见中焦里热证者皆可与附子泻心汤。

大温大热的附子与大苦大寒的泻心汤合用,一方面既可取附子之温合泻心汤之寒,寒温并用,温阳与泄热并举;另一方面,又可去性存用,取泻心汤之泻合附子之温,可治疗寒而夹实之证。

2.4 炮附子与麻黄配伍,发表温里,补中有发,发中有补
麻黄性辛温,可发在表之风寒,宣在表之水气,与附子同用,为宣通表里,振奋阳气之常用组合。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但欲寐,恶寒,体痛,或见风水者,麻黄附子加甘草名曰麻黄附子甘草汤。

若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又当予该组合中加入细辛,即为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温经,散寒平喘,祛痰,止痛,利尿之要剂。

2.5 炮附子与苓、术、芍配伍,散寒除湿,温阳利水
茯苓、白术是健脾利湿,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兼可利水,加辛温之附子则可温肾助阳,健脾利湿,散寒止痛,四药组合温而不燥,利水而不伤其阴。

若阳气衰微,水寒不化,水气泛溢,其人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一作僻)地,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皆为水气不化,阴寒内盛之象,上四味加温化寒饮之生姜,则为温阳利水之真武汤。

若为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此为寒湿阻滞经脉,经气不利,气不养筋,上四味,加人参成四君之意,健脾气,崇刚土,方名曰附子汤。

2.6 合酸辛苦味药,力可挽厥安蛔
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遇寒则动,得温则安。

若遇脏寒蛔厥之症,以附子与辛温之蜀椒、细辛,苦寒之黄连、黄柏等合为乌梅丸,可温脏安蛔,对于脾胃虚寒,肠滑失禁,气血不足而湿热积滞未去之寒热虚实错杂证亦有良效。

总之,附子大辛大热,效猛力专。

根据炮制与否,分为生附子和炮附子两大类。

生附子与干姜配伍组成回阳救逆之底方,合甘草为四逆汤,合葱白为白通汤,分别形成了治疗寒厥和戴阳的两大系列方剂。

炮附子与桂枝汤及其类方合用,散寒除湿,调和营卫;
与芍药甘草汤合用,阴阳相济,缓急止痛;
与泻心汤合用寒温并用,温里逐邪;
与麻黄配伍温里发表,发中有补,补中有发,发展为麻黄附子甘草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两大方剂;
合苓术芍,散寒除湿,温阳利水,成为真武汤和附子汤的组方核心;
与酸辛苦味合用,伏蛔、安蛔、下蛔,组成了寒温并用的乌梅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