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课件)分析
合集下载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 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 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 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 1941 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 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 布热金 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 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 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 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 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 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部分死难者的照片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 他们都死了——这些 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 们…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记者有没有直接描写集中营那 些残酷的遗迹 记者的眼光落在
什么上面的
•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 残酷的遗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 了其它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 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 者正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 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 方 如何理解
• 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 了求得上帝的保佑 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 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 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 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 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 得上帝的保佑。这也是多么令人伤痛,多么令 人无奈,多么令人绝望啊
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1 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那么为什么没有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
美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 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 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 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 1941 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 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 布热金 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 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 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 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 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 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部分死难者的照片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 他们都死了——这些 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 们…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记者有没有直接描写集中营那 些残酷的遗迹 记者的眼光落在
什么上面的
•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 残酷的遗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 了其它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 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 者正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 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 方 如何理解
• 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 了求得上帝的保佑 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 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 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 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 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 得上帝的保佑。这也是多么令人伤痛,多么令 人无奈,多么令人绝望啊
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1 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那么为什么没有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公开课优秀课件
四、奥斯维辛的现状
(16)
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
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 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 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 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 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 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 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 不朽的名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
零度写作,来源于法国文学理论家罗 兰·巴特 1953 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写作 的零度》。 零度写作是一种以“零度”的感情投入 到写作行为当中去的状态。作者在文章
中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完全是 机械地陈述。 主要特点:中性客观、语言独立。
• 参观者在奥斯维辛看到了什么? 他们在参观时有什么反应?
焚尸炉
毒气室
细节:
毒气室和焚尸炉 雏菊花 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
怒 放
讽刺纳粹永远无法 阻碍生命之花的绽放
细节:
温和的微笑
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
为梦想而微笑
美好而又隐秘的
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 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深藏内心的一份 信念和信仰
..................
布热金卡 毒气室
可怕 恐怖、茫然
焚尸炉
女牢房
发抖
惊惧
实验室
纪念墙 绞刑室
羞红了脸
注目、深思 窒息、跪下
• 所谓细节,就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 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或对事件发 展过程中某一细微事实的形象描写。
• 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 ——高尔基
• 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细节描写。
(读一读,品一品,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遇难者的眼镜 万条人发毛毯。35万件女装, 4万双男鞋和5000双女鞋......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实际使用ppt课件
一个年轻姑娘,大约只有20多岁,丰满可爱,
金发碧眼。她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
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
温和地微笑着-------
对生死的超越,表 明生命的坚韧
姑娘的微笑说明在绝境中她并没有泯灭 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即使这样一位 象征美好与幸福的姑娘连同她的追求梦 想也被残暴地毁灭,更加表明法西斯的 罪行罄竹难书。
集中营里堆积如山的尸骨
这是集中营1945年5月12日 纳粹警察正对大规模“解决” 解放后被搬运埋葬的尸体。
后还活着的犹太妇女射杀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照片上显示的仅为死难者的一半不到, 他们大多数是饿死或被枪杀的。
1945年5月,美军进入了战败的德 国,所见到的不禁令人触目惊心- 大批的犹太人尸体。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纳粹刑罚的 残酷,它的可怕是通过作者和参 观者的感受表现出来的。
问题1:参观者在集中营里
看见了哪些东西?他们在看见 这些东西时有什么反应?
“…人们对他说,这是‘小的 ’,还有一个更大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
遇难者的鞋子
遇难者的遗物
“…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
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 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 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 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 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 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 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 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 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 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 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课件(完善版)
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 百花永远凋谢、人间地狱的地方”,而现在却是到处“绿树 成阴,阳光明媚”,奥斯维辛的现状对我们来说,对于历史 来说,就是一种新闻。“最可怕、居然、噩梦、不该有”等 词一方面可以说是作者的反语,表达出自己内心对“人间地 狱”之称的奥斯维辛当年的令人发指的罪行的愤懑;同时从 安逸生活的描写中也透露出了作者对这一现状的担忧,作者 担忧这种情形如果常在我们脑海中回荡,就会将曾经的历史 冲淡,我们的年轻一辈对此的认识就会相当淡薄 ,从而忘 记历史,事实上作者通过奥斯维辛的现状委婉地表达了自己 的观点: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忘记历史就意 味着背叛。这也可以说是这则新闻的价值,也是作者写作本 文的又一个目的。
奥斯维辛集中营简介
1945年1月27日,席卷波兰的苏联红军在波兰南部克拉 科夫的奥斯维辛小镇发现了一座用铁丝网围起的集中营, 当时有7000多人,他们大部分是犹太人。所有人都表情呆 滞,瘦弱不堪,奥斯维辛集中营就此为外人所知。奥斯维 辛集中营是德军在1939年建立的,也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整个 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 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 气室、活埋、焚尸炉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 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有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400 多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因此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 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包括大量的儿童和妇女,这里 成为了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1947年被开辟为波兰国家 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平时看到的新闻往往是作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 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 只是用事实本身说话,而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 道”“零度情感 ”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 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 里面不仅记录了参观者的感受,也充斥着作者的主 观情感,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传达出了每一个 良知者的共同心声,也成为本文成功的亮点!
奥斯维辛集中营简介
1945年1月27日,席卷波兰的苏联红军在波兰南部克拉 科夫的奥斯维辛小镇发现了一座用铁丝网围起的集中营, 当时有7000多人,他们大部分是犹太人。所有人都表情呆 滞,瘦弱不堪,奥斯维辛集中营就此为外人所知。奥斯维 辛集中营是德军在1939年建立的,也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整个 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 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 气室、活埋、焚尸炉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 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有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400 多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因此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 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包括大量的儿童和妇女,这里 成为了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1947年被开辟为波兰国家 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平时看到的新闻往往是作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 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 只是用事实本身说话,而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 道”“零度情感 ”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 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 里面不仅记录了参观者的感受,也充斥着作者的主 观情感,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传达出了每一个 良知者的共同心声,也成为本文成功的亮点!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27页)
成堆的遇难者的鞋子
部分遇难者照片
文章结构
导语1-3:布热金卡阳光明媚但曾是 人间地狱& 背景4-6:引 入奥斯维辛背景材料介
绍奥斯维辛可怕的历史& 主体7-15:随参观者脚步而行&
结语16:再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 么新闻&
合作探究
假设你是与作者罗森塔尔同行的摄 影记者;让你拍摄一部奥斯维辛的记 录片;你会以什么颜色作为基调?为 什么?结合文章谈一谈&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 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 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合作探究
1、_______与_______构成了反差?
2、词语_______强化了反差的效果?
3、这种反差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考 和情感?
1、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 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 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用来 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
焚尸炉
毒气室中等死的囚犯
毒气室外景
纳粹警察正对犹太妇女射杀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一次;一个小女孩 在被推进坑中;即将 被活埋的时候;抬起 头对拿着铁锹的纳粹 士兵说:“叔叔;请 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 这样我妈妈就容易找 到我了&”来自集中营里堆积如山的尸骨
合作探究
在罗森塔尔眼中;奥斯维辛的色彩 是不是像我们同学形容得这么单一? 你能不能感受到其他的色彩?这样 的色彩是哪些语言带来的?
合作探究
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 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 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
倡导新闻职业道德
呼吁新闻工作者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自 身素质和专业水平,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服 务。
反战思想在当代的传播和影响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01
强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
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
反战思想深入人心
02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反战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越来
残。
《安妮日记》
这部日记体小说记录了二战期间犹 太女孩安妮·弗兰克的生活和思考 ,揭示了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
《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的这部巨著以19世纪俄国 社会为背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 写和人物塑造,深入探讨了战争与 和平的主题。
不同视角看待战争与和平问题
01
02
03
战争中的个体经历
《血战钢锯岭》等作品通 过讲述士兵在战场上的生 死经历,展现了战争对个 体的残酷考验。
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 的互补性
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在反映社会现实 和揭示历史真相方面具有互补性。新 闻报道提供客观、真实的事实依据, 而文学创作则通过艺术手法增强作品 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奥斯维辛没有 什么新闻》成功地将新闻报道和文学 创作相结合,既揭示了历史的真相, 又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02
文章内容与结构分析
太人、波兰人和吉普赛人。
03
二战期间的新闻审查与报道限制
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对新闻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和控制,使得真实的战
争罪行和集中营的恐怖情况无法被外界了解。
作者罗森塔尔简介及成就
罗森塔尔的生平与职业背景
罗森塔尔是一位著名的美国记者和作家,他在二战期间曾深入欧洲战场进行报道,并亲身 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集中营的恐怖。
呼吁新闻工作者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自 身素质和专业水平,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服 务。
反战思想在当代的传播和影响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01
强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
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
反战思想深入人心
02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反战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越来
残。
《安妮日记》
这部日记体小说记录了二战期间犹 太女孩安妮·弗兰克的生活和思考 ,揭示了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
《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的这部巨著以19世纪俄国 社会为背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 写和人物塑造,深入探讨了战争与 和平的主题。
不同视角看待战争与和平问题
01
02
03
战争中的个体经历
《血战钢锯岭》等作品通 过讲述士兵在战场上的生 死经历,展现了战争对个 体的残酷考验。
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 的互补性
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在反映社会现实 和揭示历史真相方面具有互补性。新 闻报道提供客观、真实的事实依据, 而文学创作则通过艺术手法增强作品 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奥斯维辛没有 什么新闻》成功地将新闻报道和文学 创作相结合,既揭示了历史的真相, 又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02
文章内容与结构分析
太人、波兰人和吉普赛人。
03
二战期间的新闻审查与报道限制
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对新闻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和控制,使得真实的战
争罪行和集中营的恐怖情况无法被外界了解。
作者罗森塔尔简介及成就
罗森塔尔的生平与职业背景
罗森塔尔是一位著名的美国记者和作家,他在二战期间曾深入欧洲战场进行报道,并亲身 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集中营的恐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
提示: 可怕、惨绝人寰、是阴暗、恐怖的人 间地狱。
合作学习,内容探究
②作者有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 “囚犯”的?你是怎样体会到它的可怕呢?
提示: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纳粹刑罚的残酷,它 的可怕是通过作者和参观者的感受表现出来 的。
合作学习,内容探究
③在文中找出参观者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 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变 化 的 表 情
写作特点
作者并没有直接向我们勾画出 奥斯维辛的恐怖,而是通过参观者 的行动、神态描写,间接地将奥斯 维辛带给人们的震惊传递出来,充 满了立体感。
文章主旨
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静的 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 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 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 向往。同时,也是为了提醒 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960年荣获普利策新闻奖。假设 你是普利策奖工作委员会的工作 人员,需要为《奥斯维辛没有什 么新闻》写一篇200一300字的颁 奖词,你怎么写?
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颁奖词
奥斯威辛作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杀
人工厂”而为人们熟悉,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
的残酷、血腥。罗森塔尔本着记者的良知独辟
相关资料展示
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残核、奥斯
维辛集中营的旧迹、南京大屠杀的 遗址、伊拉克上空弥漫的硝烟,无
不在向世人诉说战争给人类带来的
灾难。为了以史为鉴,维护和平, 让我们永远牢记这些事实吧!
“没有什么新闻”?
恐怖与快乐 战争与和平 历史与现实
记忆灾难 思考生命 自省人性
忘记历史, 就意味着背叛, 忘记奥斯维辛, 就是在催生新的奥斯 维辛。
可以理解为作者的一 种讽刺,无论纳粹党多么 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 的进程。也可理解为一种 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 间最美好的事情,可见对 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 行。
合作学习,内容探究
②作者有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 “囚犯”的?你是怎样体会到它的可怕呢?
提示: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纳粹刑罚的残酷,它 的可怕是通过作者和参观者的感受表现出来 的。
合作学习,内容探究
③在文中找出参观者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 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变 化 的 表 情
写作特点
作者并没有直接向我们勾画出 奥斯维辛的恐怖,而是通过参观者 的行动、神态描写,间接地将奥斯 维辛带给人们的震惊传递出来,充 满了立体感。
文章主旨
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静的 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 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 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 向往。同时,也是为了提醒 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960年荣获普利策新闻奖。假设 你是普利策奖工作委员会的工作 人员,需要为《奥斯维辛没有什 么新闻》写一篇200一300字的颁 奖词,你怎么写?
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颁奖词
奥斯威辛作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杀
人工厂”而为人们熟悉,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
的残酷、血腥。罗森塔尔本着记者的良知独辟
相关资料展示
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残核、奥斯
维辛集中营的旧迹、南京大屠杀的 遗址、伊拉克上空弥漫的硝烟,无
不在向世人诉说战争给人类带来的
灾难。为了以史为鉴,维护和平, 让我们永远牢记这些事实吧!
“没有什么新闻”?
恐怖与快乐 战争与和平 历史与现实
记忆灾难 思考生命 自省人性
忘记历史, 就意味着背叛, 忘记奥斯维辛, 就是在催生新的奥斯 维辛。
可以理解为作者的一 种讽刺,无论纳粹党多么 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 的进程。也可理解为一种 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 间最美好的事情,可见对 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 行。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课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战时期,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犹太人,他们遭受 着纳粹的折磨和杀害,人数在不断减少。 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一起被关押在这里。一天, 她的母亲和另一些妇女被带走了,再也没有回来。人们知道,她们肯 定是被杀害了。因为每天都有人被杀害,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 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到第二天。当小女孩问大人们她的妈妈哪里 去了,为什么还不回来时,大人们沉默着流泪了,后来实在不能不回 答时,就说,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了,不久就会回来。 小女孩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和询问,而是唱起妈妈教给她的许多 儿歌,一首接一首地唱着,像轻风一样在阴沉的集中营中吹拂。她还 不时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张望着,希望看到妈妈从远处走来。 小女孩没有等到妈妈回来,就在一天清晨,纳粹士兵用刺刀驱赶 着,将她和数万名犹太人逼上了刑场。刑场上早就挖好了深坑,他们 将一起被活埋,死亡如此真实地逼近着每一个生命…… 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忍地推下深坑。当一个纳粹士兵 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要将她推进深坑里时,小女孩睁大漂亮的眼睛 对纳粹士兵说:“刽子手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 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纳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那里, 刑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抽泣声,接着是一阵愤怒的呼喊…… 人们最后谁也没能逃出纳粹的魔掌……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炽热的情感。 2、了解本文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 叙述自己的感受的写法。
作者眼中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是—— • 从铭记历史这个意义上讲,“阳光 明媚温暖”、“白杨树婆娑起舞” 这些优美的自然环境意味着“历史 灾难将无迹可寻”,“儿童追逐游 戏”这样幸福快乐的事情意味着 “新生代对灾难历史一无所知”。
主观倾向——写作意图
• (13)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 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 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 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 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 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 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 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 通过句式变换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战时期,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犹太人,他们遭受 着纳粹的折磨和杀害,人数在不断减少。 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一起被关押在这里。一天, 她的母亲和另一些妇女被带走了,再也没有回来。人们知道,她们肯 定是被杀害了。因为每天都有人被杀害,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 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到第二天。当小女孩问大人们她的妈妈哪里 去了,为什么还不回来时,大人们沉默着流泪了,后来实在不能不回 答时,就说,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了,不久就会回来。 小女孩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和询问,而是唱起妈妈教给她的许多 儿歌,一首接一首地唱着,像轻风一样在阴沉的集中营中吹拂。她还 不时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张望着,希望看到妈妈从远处走来。 小女孩没有等到妈妈回来,就在一天清晨,纳粹士兵用刺刀驱赶 着,将她和数万名犹太人逼上了刑场。刑场上早就挖好了深坑,他们 将一起被活埋,死亡如此真实地逼近着每一个生命…… 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忍地推下深坑。当一个纳粹士兵 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要将她推进深坑里时,小女孩睁大漂亮的眼睛 对纳粹士兵说:“刽子手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 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纳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那里, 刑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抽泣声,接着是一阵愤怒的呼喊…… 人们最后谁也没能逃出纳粹的魔掌……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炽热的情感。 2、了解本文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 叙述自己的感受的写法。
作者眼中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是—— • 从铭记历史这个意义上讲,“阳光 明媚温暖”、“白杨树婆娑起舞” 这些优美的自然环境意味着“历史 灾难将无迹可寻”,“儿童追逐游 戏”这样幸福快乐的事情意味着 “新生代对灾难历史一无所知”。
主观倾向——写作意图
• (13)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 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 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 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 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 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 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 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 通过句式变换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19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有的是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有的是
&
HOMSWORK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 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 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 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不仅是作者 的疑问;也是给读者提出的问题&请你写一段文字;描述一下 她的内心活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件PPT模板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真的有新闻吗?
探究1.为什么罗森塔尔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最可怕的”?为什 么有那么多的“不该”;难道这里不能有欢笑与宁静吗?难道这里不能 有美好的事物存在吗?
探究2.为什么罗森塔尔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要用 这个题目?
奥斯维辛的确没有什么新闻;有的是我们无限的感慨&学完这篇 文章;你能写下自己的感受吗?
巴金
毒气室中等死的囚犯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用来 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
犹太人在被送进杀人中心之前;正在最 后一站的等待&
被饿死的囚犯
苏联摄影师尤金1945年在奥斯维 辛集中营拍摄的照片
集中营里堆积如山的尸骨
纳粹警察正对大规模“解决”后还活 这是集中营1945年5月12日解放后被搬
着的犹太妇女射杀
纳粹残忍;令人愤怒
③“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 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 有一个更大的&”
④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 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质课件
⑴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 是干什么使的。
⑵他们就不由自主的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⑶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 叫,但是叫不出来。 ⑷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⑸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 己胸前画十字。 ⑹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 对解说员说:“够了。”
布置作业
1. 搜集《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 责》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 历史》两篇新闻,请课外自己再补充材料,谈谈对此 的看法。
退出
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 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 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1979年,奥斯维辛集 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研读课文
自主探究
1.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 作者还要写这篇新闻?请从文章中找找答案。
【提示】“没有什么新闻”――关于奥斯维辛当 时人们早就了解了它的很多东西。
第四单元
10短新闻两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 情境导入 2 学习目标 3 整体感知 4 研读课文 5 课文小结 6 布置作业
情境导入
播放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中的简短剪 辑镜头,导入课题。
见拓展素材《影视片段:辛德勒名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习目标
1. 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搜集奥斯微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 的感情倾向。 3.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 愤怒。 4.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 恶。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波兰 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 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每天都有许多人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在内容、手法上:以集中营周围明快的景物、欢乐的小孩反衬集中营当年的暗 无天日、惨绝人寰。 ②在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首尾写平静的景物,暗示着作者内心汹涌澎湃。 ③在情感、主旨上:深化主旨,表达了作者对遇难者的怀念:假如他们能活到今 天,就能享受现在的一切。现在却物是人亡,悲上加悲;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 怒控诉;对历史的反思: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美)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集中营档案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修建 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 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1939年9月,德军占 领波兰。1940年4月,开始建造奥斯维辛集中营主营,约有400 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他们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 杀戳。 1945年1月27日,苏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里面只 剩下7000名活着的囚徒,包括200多名儿童,和没有来得及运走 的7.7吨头发. 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维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 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1979年, 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而为人们熟悉,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的残酷、血腥。罗
森塔尔本着记者的良知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 的框框,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 奥斯威辛集中营博物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 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
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他的发表,充分地
表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 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因此,我代表普利策 新闻奖评审组把本届普利策新闻奖中的最佳消息奖颁发 给《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读了课文和了解背景资料后,请问 大家对奥斯维辛有什么印象?
可怕、惨绝人寰、是阴暗、恐怖的人 间地狱。 2、作者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囚犯”的, 你是怎样体会到它的可怕呢?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纳粹刑罚的残酷,
它的可怕是通过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表现出来的。
3、齐读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 2、了解该新闻与普通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 • 3、适当引导学生透过历史,关注现实。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 页, 这里是
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 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 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 滴在白色的石头上……
—— 巴 维 尔 弗 里 德 曼
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 轻盈得翩然直上。 它离去了,我相信,这是因为 它自己要告别这个世界。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 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 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 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 只是,我再也没见到另一只蝴蝶。
人油熬制成的肥皂在全德国范 围内使用;焚烧尸体的骨灰被撒入 农田;剥下的人皮被制作成精美的 工艺品。 后来发现了一些精美而奇怪质 地的灯罩。如果没有文字说明,谁 都不会想到,那些柔和的灯光竟然 是人皮在闪耀!
1944年,穷途末路的德国纳粹开始加紧屠杀集 中营的囚犯。一次,一个小女孩在被推进深坑中, 即将被活埋的时候,她睁大漂亮的眼睛对拿着铁锹 的纳粹士兵说:“叔叔,请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 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
看看作者带我们参观了哪些地方,主要集中在 哪几个自然段?并划出参观者的反应。
奥斯维新毒气室 焚尸炉 女牢房 不孕试验室 纪念墙 绞刑室
奥斯维新毒气室
焚尸炉
女牢房——狭窄绞 死
思考 1、作者为什么反复说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可是却还是写了这篇新闻?这是不 是矛盾?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读了课文和了解背景资料后,请问大家对奥斯 维辛有什么印象?
2、作者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囚犯”的, 你是怎样体会到它的可怕呢? 3、齐读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看看作 者带我们参观了哪些地方,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 段?并划出参观者的反应。 4、课文倒数第三段有一句话:“在奥斯维辛,没 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合作学习,内容探究
1、课文中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 不相称的事物,如第八段写到:“在德国人撤退时 炸毁的布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 怒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将这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组成一幅令人难 忘的画面,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又暗示生 命不惜、顽强抗争,是不会被彻底摧垮的,正义必将战胜邪 恶。或许是一种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 可见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三、了解常识: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在 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
比较的项目 比较的方面
一般报道
时效性 最新发生的事件 报道内容 客观事件 情感倾向 客观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 时效性不强 个人感受 个人情感浓厚
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颁奖词
奥斯威辛作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杀人工厂”
奥斯维辛太著名了,人们已经熟知其历史,确实 没有多少东西可供报道。但是出于一种使命感,对死 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作者还是写下这篇新闻。 以反语来突出文章主题。奥斯维辛的确不存在什 么新鲜的东西,每个参观者看到同样的物品,都会产 生同样的感受——震惊、窒息与悲痛。
二、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1、课文中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不相称的事 物,如第八段写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津卡 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样写有什 么作用? 2、文章开头写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暖, 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 追逐游戏”。结尾又这样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 成阴,在集中营大门的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这 样写有什么作用?(可从内容、结构、情感等角度思考)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 蝴蝶不住在这里, 不住在集中营。
合作学习,探究研讨
2、文章开头写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 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的草地 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结尾又这样写道: “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的附 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可以从内容、结构、主旨三方面考虑)
四、课 文 小 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在奥斯 维辛,纳粹的暴行使四百万人的生命被残 酷的剥夺去。这个悲剧属于整个人类的, 我们应该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 恶。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在今天,我 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段历史,还要以史 为鉴,树立远大理想,明白落后就要挨打 的道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维护世界和 平,携手全世界人民走向美好的明天。
五、作业: 今天学习此文的意义、价值? 时间永是流逝,二战的硝烟也渐渐远 去,罗森塔尔的思考,德国总理的忏悔却 在提醒我们奥斯维辛是人类历史上无法跳 过的一页,请将“面对奥斯维辛,我们不该 ……更该……”的句子补充完整,并以此为 开头写一段文字,展现你的思考。(100字 左右)
(美)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集中营档案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修建 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 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1939年9月,德军占 领波兰。1940年4月,开始建造奥斯维辛集中营主营,约有400 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他们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 杀戳。 1945年1月27日,苏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里面只 剩下7000名活着的囚徒,包括200多名儿童,和没有来得及运走 的7.7吨头发. 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维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 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1979年, 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而为人们熟悉,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的残酷、血腥。罗
森塔尔本着记者的良知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 的框框,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 奥斯威辛集中营博物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 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
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他的发表,充分地
表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 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因此,我代表普利策 新闻奖评审组把本届普利策新闻奖中的最佳消息奖颁发 给《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读了课文和了解背景资料后,请问 大家对奥斯维辛有什么印象?
可怕、惨绝人寰、是阴暗、恐怖的人 间地狱。 2、作者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囚犯”的, 你是怎样体会到它的可怕呢?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纳粹刑罚的残酷,
它的可怕是通过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表现出来的。
3、齐读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 2、了解该新闻与普通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 • 3、适当引导学生透过历史,关注现实。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 页, 这里是
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 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 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 滴在白色的石头上……
—— 巴 维 尔 弗 里 德 曼
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 轻盈得翩然直上。 它离去了,我相信,这是因为 它自己要告别这个世界。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 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 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 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 只是,我再也没见到另一只蝴蝶。
人油熬制成的肥皂在全德国范 围内使用;焚烧尸体的骨灰被撒入 农田;剥下的人皮被制作成精美的 工艺品。 后来发现了一些精美而奇怪质 地的灯罩。如果没有文字说明,谁 都不会想到,那些柔和的灯光竟然 是人皮在闪耀!
1944年,穷途末路的德国纳粹开始加紧屠杀集 中营的囚犯。一次,一个小女孩在被推进深坑中, 即将被活埋的时候,她睁大漂亮的眼睛对拿着铁锹 的纳粹士兵说:“叔叔,请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 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
看看作者带我们参观了哪些地方,主要集中在 哪几个自然段?并划出参观者的反应。
奥斯维新毒气室 焚尸炉 女牢房 不孕试验室 纪念墙 绞刑室
奥斯维新毒气室
焚尸炉
女牢房——狭窄绞 死
思考 1、作者为什么反复说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可是却还是写了这篇新闻?这是不 是矛盾?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读了课文和了解背景资料后,请问大家对奥斯 维辛有什么印象?
2、作者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囚犯”的, 你是怎样体会到它的可怕呢? 3、齐读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看看作 者带我们参观了哪些地方,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 段?并划出参观者的反应。 4、课文倒数第三段有一句话:“在奥斯维辛,没 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合作学习,内容探究
1、课文中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 不相称的事物,如第八段写到:“在德国人撤退时 炸毁的布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 怒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将这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组成一幅令人难 忘的画面,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又暗示生 命不惜、顽强抗争,是不会被彻底摧垮的,正义必将战胜邪 恶。或许是一种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 可见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三、了解常识: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在 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
比较的项目 比较的方面
一般报道
时效性 最新发生的事件 报道内容 客观事件 情感倾向 客观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 时效性不强 个人感受 个人情感浓厚
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颁奖词
奥斯威辛作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杀人工厂”
奥斯维辛太著名了,人们已经熟知其历史,确实 没有多少东西可供报道。但是出于一种使命感,对死 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作者还是写下这篇新闻。 以反语来突出文章主题。奥斯维辛的确不存在什 么新鲜的东西,每个参观者看到同样的物品,都会产 生同样的感受——震惊、窒息与悲痛。
二、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1、课文中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不相称的事 物,如第八段写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津卡 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样写有什 么作用? 2、文章开头写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暖, 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 追逐游戏”。结尾又这样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 成阴,在集中营大门的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这 样写有什么作用?(可从内容、结构、情感等角度思考)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 蝴蝶不住在这里, 不住在集中营。
合作学习,探究研讨
2、文章开头写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 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的草地 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结尾又这样写道: “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的附 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可以从内容、结构、主旨三方面考虑)
四、课 文 小 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在奥斯 维辛,纳粹的暴行使四百万人的生命被残 酷的剥夺去。这个悲剧属于整个人类的, 我们应该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 恶。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在今天,我 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段历史,还要以史 为鉴,树立远大理想,明白落后就要挨打 的道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维护世界和 平,携手全世界人民走向美好的明天。
五、作业: 今天学习此文的意义、价值? 时间永是流逝,二战的硝烟也渐渐远 去,罗森塔尔的思考,德国总理的忏悔却 在提醒我们奥斯维辛是人类历史上无法跳 过的一页,请将“面对奥斯维辛,我们不该 ……更该……”的句子补充完整,并以此为 开头写一段文字,展现你的思考。(100字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