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进行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孟家中心小学朱红伟

各位同仁大家好: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倡导,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我对语文这门学科有了新的认识,树立了新的语文教学观念。语文,在我眼里,她是一门快乐、有趣的学科,一门有用、耐用的学科,一门充满人文情怀和道德熏陶的学科。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那样: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标特别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相互交融、有机贯穿于具体的阶段目标中,改变了原有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课程的这一“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的度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学会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身为语文教师,我们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也这样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

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由此可见,新课标特别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用科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放手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实践,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与作品产生精神性的对话。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

课堂教学气氛对学生的智力活动和心理健康影响很大。心理学家利珀认为“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实践也证明,过于严肃和单调、呆板的课堂气氛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抑制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而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产生主动质疑的内在动机,认真地思考探究问题。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开发、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围绕教学内容敢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对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并且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对于表达能力差的学生不能急躁,更不能指责,要肯定其敢于发言的精神,使学生消除“说不好”挨批评的顾虑;再一方面,当学生的解题思路与老师的想法不同时,不能武断地予以否定,而应课后再和学生探讨;要发扬民主,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勇于改正教学中的不足。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敢于提问,教师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如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自卑、胆怯的学生在小组内提问,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其自信心;对于口头表达差的学生可以先让他们把问题写在纸上,再照着念,循序渐进,不能要求过高,急于求成,使其失去信心;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或言犹未尽的学生,可在课下让他把要提的问题,要讲的话说给老师听。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景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只有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知难而进,以苦为乐,把知识变为内在的精神需要。教师应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提供一定的问题刺激和思维碰撞条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导之主动寻求问题,因而激发问题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背景,提供给学生一种直观、形象、具体、丰富的语文问题情境。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问题情景的创设,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口头描述、提供案例、多媒体运用等手段,还可以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参观,野外考察,调查访问等途径进行。

三、教给学生提问技能

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行,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

的真正进步。”学生有疑才能打破头脑中的平衡,激起思维的波澜,学习才不会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一般来说,学生刚开始学习阅读时,只在文章字词的表面生疑,教师要善于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深入文章中,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师生之间的对话

传统教学把教学活动变成教师居主宰地位,单向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处于被动适应和服从教师的状态,我们的学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教师,懒于思考,不敢质疑权威,缺乏问题意识。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加强基础知识的教育,拓宽阅读渠道。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也就是说,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生活体验是形成问题的基础和保证。因此,要落实“问题——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表象,加强基础知识的教育。

1、引导学生熟读精思,在读中积累语言材料、思想内容和语文基础知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明确提出要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

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课标”要求小学生六年课外阅读量达到140万字以上。

2、结合教材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标本、实验、模型,运用幻灯投影和电视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去理解抽象的语言符号,使之尽可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

3、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多接触和体验生活,“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和生活实践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跨入21世纪的大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个体的学习模式正在受到巨大冲击。教学不再是“以解决问题为终极目标”了,而是强调在“问题——探究——发现——再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