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研究综述
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形象研究文献综述学生:范聪,长江大学文学院指导老师:周霜,长江大学文学院艾米莉·勃朗特是十九世纪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呼啸山庄》是她写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经过百年的时间考验,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据了不可撼动的地位。
作为小说的主要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这一形象在整部小说中最为生动和形象,国内外学者专家对这一形象的研究也并不鲜见,从这一形象的悲剧命运、复仇行为、性格、人性、爱情等方面都进行了研究。
本综述立足于当下学界已有的研究,从这悲剧命运、复仇行为、性格、人性、爱情这五个方面进行梳理,借鉴学界研究经验和成果,寻找学界研究的空白,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一、悲剧命运研究艾米莉·勃朗特笔下的希斯克利夫这一形象的悲剧命运令人唏嘘不已,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
曾艳在《超越者的悲剧——论<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的悲剧性》中“从悲剧美学的角度,根据辩证法的善恶辩证关系,对希斯克利夫性格的异化过程极其导致的悲剧结局进行探讨。
”认为“希斯克利夫作为抗争性的人物,一个两难的角色,其报复的结果陷入了动机与结果相悖反的悲剧中,造成了既伤害他人同时也毁灭了自己的悲剧。
”【1】而郑砚则在《希斯克利夫悲剧形象的存在主义解读》中“以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为视点,运用存在主义的相关理论对艾米莉的《呼啸山庄》进行解读。
”认为“悲剧的复仇之路是希斯克利夫自由选择的结果,然而从艾米莉的笔触中依稀可见作者对于这种自由选择的忧虑,在一种极端的情境之下个体的人是否能够逃离环境的约控进行自由的选择依然值得思考。
”【2】刘宝华在《异化的他者——<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命运解读》中指出“希斯克利夫的一生无疑是悲剧的一生。
其悲剧无疑源于他无奈的他者身份。
但最终的结局却是由于他人性的扭曲异化,使他心中没有了爱的驱动力,而只有恨的无限堆积和报复欲的无节制膨胀,使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变成了横扫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的灾难。
文献综述
《呼啸山庄》文献综述20世纪以来,众多学者对《呼啸山庄》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论述。
桑格的研究肯定了作品的严谨结构和作者准确的想象力。
塞西尔的“风暴和宁静”说运用自然哲学的概念对《呼啸山庄》作了阐释,认为该书写的是风暴和宁静的冲突与复归。
凯特尔的“被压迫者反抗”说认为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是被压迫者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弗洛伊德主义者认为,艾米丽的创作动机是“处于受压制的性饥渴”。
新批评的“窗子喻象”说,通过对呼啸山庄的阐释,说明野蛮对文明的威胁。
结构主义则通过对文本的阐释,进一步证实“文本内在的多义性事实”,同时也指出了“现代文明的危机”。
除此之外,还有解构主义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等。
众多批评表明了人们对《呼啸山庄》的钟爱,也显示了其独有的魅力。
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及创作家毛姆就曾说到:“我不知道还有哪部小说其中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执着,曾经如此地令人吃惊地描绘出来。
”这句话道出了这部作品成为“最奇特”小说的基本原因。
但这种“奇特性”是如何通过一行行文字传递给读者,这部小说又是如何“使读者全神贯注于作品,使他们沉浸或迷醉在故事的氛围中”的,以及究竟是怎样的描述方式让当代杰出的文学理论批评家米勒认为《呼啸山庄》更具有一种永不枯竭的力量,吸引着人们持续不断地对它进行解读的。
马克·肖勒把《呼啸山庄》视为一个关于崇高感情的徒劳的道德故事;托马斯·莫泽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把它视为是一出稍加掩饰的、错位并浓缩了关于性的戏剧;乔治·巴塔耶把它视为一个关于性与死亡关系的戏剧性的故事;卡米尔·帕格丽亚把它看作是一个关于勃朗特对她死去的姐姐玛丽娅具有同性恋感情的神秘戏剧性故事;弗兰克·克莫德把它解释为一个多种因素决定的符号结构,由于它的符号过多而使这个结构不可克服地具有歧义;多萝西·凡·根特是通过小说的门和窗的母题来解释这部作品。
文献综述
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关于《呼啸山庄》的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 on Wuthering Heights 姓名: 武景学院: 外国语学院专业: 英语班级: 英语111班学号: 21111128指导教师: 范晴职称: 教授2014 年10 月30 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关于《呼啸山庄》的文献综述英语专业学生指导老师摘要:《呼啸山庄》是艾米丽·勃朗特唯一一部也是极负盛名的一部作品,历来备受关注,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作了大量研究,近30年来,国内对该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斯科立夫和凯瑟琳的爱情;该作品所反映的宗教观念;该作品体现的哥特式;该作品反映的女性主义的以及从主人翁西斯科立夫复仇。
关键字:呼啸山庄西斯科立夫复仇象征主义女性主义Literature Review on Wuthering HeightsStudent majoring in English Wu JingTutor Fan QingAbstract: Wuthering Heights is Emily Bronte’s only but eminent work. For 3 decades, it has attained great attention. Scholars have done their researches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which mainly center on: the love between Heathcliff and Catherine, religious conception indicated in the work, technics applied in the work, gothic features in Wuthering Heights, feminism, revenge and hatred of Heathcliff.Keywords: Wuthering Heights Heathcliff revenge symbolism feminism IntroductionWith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s well as the spread of English, English literature has come to domestic common people’s daily life and aroused increasing attention by its exotic uniqueness, especially expressed in literary work, such as Wuthering Heights. Recent 30 years, a great amount of research papers of wuthering Heights have given us a detailed, downright, comprehensive and deep comprehension of this work.This paper analyzes recent 30 years’papers and research reports of Wuthering Heights and divides them according to their authors’ different attitudes and from what aspects they look into the work which centers on Heathcliff’s revenge.1Love between Heathcliff and CatherineThe love between Heathcliff and Catherine is beyond earthly conception. “This kind of love, to two soul mates, goes beyond the dream of getting the greatest pleasure from each other in either spirit or body”, analyzed Nan Li (李楠2010:326). And Ping Fang (方平1989) mentions in one of his paper, what is love? Here, only this kind of love, no matters, life or death, counted, no ceasing to be faithful to love, burning like fire, with two souls hugging tightly and melting into each other, can really be called love. No matter earthly bias or traditional morality, all have been burned into ashes by the fierce fire of their love, he also says.It is said that human,when created, had four hands, four feet, one head but with two same faces on one neck, and other parts of his body being in pair, but later, Zeus, the God, cut them into two parts. From then on, these two parts began to seek for one another, and once they do, they hug each other, without eating or drinking anything till death. According to this mythology, Plato explained, everyone is the half of the whole, and always searches for the other half. The original desire for and the process of searching for the other half are called love. Love is human’s memory of his own original state as the whole, and human’s desire to integrating with another half so as to be back to the original state of being the whole. Ruoxi Pu (蒲若茜1997:112) thought, in wuthering Heights, the love between Heathcliff and Catherine is the best reproduction of the prototype of this type of love.It is to this kind of love, that the two characters devoted their both lives. For Catherine, Heathcliff is her soul, “ my love for Heathcliff resembles the eternal rocks beneath——a source of little visible delight, but necessary. … I am Heathcliff! He is always, always in my mind…”. For Heathcliff, Catherine is also regarded as the same to him, “I forgive what you have done to me, I love my murderer…”. It is this kind of love between them that have moved its readers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2.Religious conception indicated in the workIn the work, Joseph, a supporting role, can be by no means ignored, as well as his book of Bible. In many scenes, his appearances are involved in religious events. How should we look at the author’s attitudes towards Christianity and whether the author fully accepts the present religion or not? We may find out the answer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2.1.From the love between Heathcliff and CatherineThe love between Heathcliff and Catherine is one of the themes of the work as well as the fundamental clue of the whole story. Emily Bronte seemed to have injected religious concept in it. “Emily supports the positive aspects of Christianity and satirizes its hypocrisy”, said Zhu Hong (朱虹2008:7) “That is natural love (her love with Heathcliff) she developed when she was young and it represents the love of ego…… in the end, she gives her spirit to Heathcliff…… the love with Heathcliff is more passionate”. What Emily praises through Catherine are wild nature of human, freedom, rebelling against traditional restraints for women.2.2 From the character of HeathcliffJingjing Ju (鞠菁菁2007:19-20) considers in her thesis that, human, not considered to be able to be independent from the God, cannot survive against the God’s will. God controls life source and human are just receivers and God is a giver or the provider, the deep meaning of which is that human cannot do what they want, nor they become heroes. But Heathcliff has been made crazy and vicious revenger and gets lots of magical impulse and power. He puts his love to Catherine above everything including God. All of these characters partially put the novel beyond people’s acceptance in the 19th century.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Heathcliff, Emily waged challenge to the traditional value of the religion at that time.3.Technics applied in the work3.1. Symbolism3.1.1. I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In this work, Emily has used many things to symbolize other things. Sen Li (李森1999:90-91) points out that wilderness is symbolic background throughout the book. The significance of wilderness cannot be expressed by logistical words, because Emily Bronte created this work by symbolic method not by concept. Sen Li(李森1999:91)thinks it is the wild nature as well as its vitality that enthralled the two main characters, though not couples were they when alive, their souls meet together after deaths in the wilderness. Their souls have entered into eternal state where the fires of lives have no end, love is unlimited and delight is extended without border. So wilderness is the symbol of their love and freedom.The descrip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round when Catherine dies, including the roaring wind and the storm of the snow, stresses the sorrow and pain of Heathcliff. Letong Zhang and Ningbing Yu (张乐同,余凝冰2014:37-41) point out, ice and snow froze lives of the whole world and symbolize that the death of Catherine has taken away all hopes of Heathcliff.3.1.2. In the character’s name——HeathcliffCaixia Rao (饶彩霞2000:21) considers, Heathcliff, hero in Wuthering Heights, symbolizes a kind of tree, heather, growing in the cracks of stones. The tree struggles hard in such dangerous places as cliffs and steeps, and its figure has been distorted, which symbolize the character of Heathcliff.3.2. Other technics applied in the workWuthering Heights features originality, methods of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symbolism as well as the subtleness of its language, writes Caixia Rao (饶彩霞2000:18). Jing Liu (刘静2001:67) concludes, firstly, the reality space in wuthering Heights is closed where the story occurs. The closed space described by the female writer is a narrow corner of the wide world. Fuyong Zhang (张福勇2007:40) attribute the success of this work not only to “its profound themes, its poetic language,its brilliant characterization and its delicate artistic qualities, etc.”, but also to “the author’s remarkabl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time in the novel”.Jianhua Chen (陈建华2011:4) says, “Emil y goes beyond traditional way of narration, but uses special narration of techniques to present her story: first, she uses flashback narration to tell a different story, yet to create the atmosphere of suspense and horror. Second she uses two perspectives of narrations to narrate the story from two different angles---that is by two different people---one is Nelly… and the other--- Lockwood…”. It is the unique use of these writing techniques that contributes to the achievement of this lasting work.4.Gothic Features in Wuthering HeightsThe author lived in the Victorian age when gothic technic in literature showed a declining trend, yet the author was still influenced deeply, for most of what she had read was written by present or former writers, and has gothic features. Therefore, gothic features can also be seen frequently in her work.4.1. Gothic Features in theme or plotJianhua Chen (陈建华2011:4) says “Emily Bronte develops the gothic theme from many conflicts that is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kindness and evilness,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affection and the hatred”. Both Jing Dong and Qiong He(董静,何琼:92), and Pu Ruoxi(蒲若茜2002:49) point out that the theme of Wuthering Heights---revenge and claim of power, belongs to traditional gothic theme.4.2. Gothic Features in charactersPu Ruoxi(蒲若茜2002:49) pointed out, the heroes and heroines in Wuthering Heights is gothic. The image of Heathcliff, being beloved and hated by its readers, is an example of villain-hero in gothic tradition and she referred to Robert, who held that in surface, villains in gothic novel have features of deep-colored skin, sound physical heath, a pair of incisive and shocking eyes that can seem to see through everything. Their faces show the despising and depression, and they are fickle, gloomy or irritable in their manners. Heathcliff obviously holds all of these features. In character, he is a kind of people with character of rebelling, loneliness and arrogance, Delin Huang (黄得林2008:45) mentioned. He also thought, Heathcliff is a completely fallen villain. But Heathcliff is both an oppressor and a witness, as Pu Ruoxi(蒲若茜2002:49) concluded.4.3 Gothic Features in other aspectsNatural environment o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ory is gothic with the factors including the fierce northern wind blowing all around the year, the location of the wuthering Height s exposed to snow storms, the wilderness full of gorses, bushes and stones as well as the changeable weather. “Just because the setting of the story is mysterious, isolated or horrible, the story creates an atmosphere of tense and horror”, Jianhua Chen (陈建华2011:4) says. Jing Dong and Qiong He (董静,何琼:93) alsopointed out that gothic methods are also applied t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dream of the guest, Lockwood, when he slept in Catherine’s room and the twice spiritual disorders of Catherine, one of which is after she tells Nelly that she decides to marry Edgar and then she learns that Heathcliff’s knowledge of her decision and another one is when Edgar asks her to make a choice between Heathcliff and him.5. Feminism5.1.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t translationPing Le (乐萍2007:5-6)says that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female vision of Wuthering Heights, taking Yi Yang’s as an example, she found out th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eminist movement, “Yi Yang, as female translator, subconsciously, is sensitive to feminine features in the source text and her understandings are closer to the novelist as her identity as a woman. However, restricted by the traditional moral standards of women being faithful to men and the traditional standards of being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version, Yang’s is more confined to the original version which causes the lack of feasibility in her linguistic expression”. Yi Yang’s version is widely spread and accepted because “she translated Wuthering Heights in the 1950s when feminism in China was still at its budding stage”says Jia Liu (刘佳2010:33). So from the female version, we can see the femin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at the middle of 20th century.5.2. Feminism in the contextEmily expressed her desire for equal social status of women to men and stressed female demand for their own happiness and real love through her work. “Emily Bronte’s strong feminine self-consciousness is fully expressed in the novel Wuthering Heights by which Emily wants to tell her female partners that the key point for women to win real love and happy marriage is to get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free character and equality of men and women”, sums Ping Le (乐萍2007:3).Lanyun Chi (迟兰云2011:4 ) holds “Therefore, she created the new images in her novel Wuthering Heights to encourage women to rebel against the patriarchy to get their financial independence, enjoy their equality with men in the society and family, which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western feminism”.6. Revenge and hatred of Heathcliff6.1. Evaluations of the revenge of HeathcliffRevenge, as one of the main themes of the work, has always caused a great deal of universal attention. Readers held their own opinions respectively about Heathcliff’s revenge but there exist many similarities. Ya Wang (王雅2010:178), Gang Xing (杏缸2007:98) and Meihua Deng (邓美华2006:60) all point out that though Heathcliff’s revenge is completely finished, he is not happy, without much joy orsense of success. His tortures to others also torture himself. Others’ suffering s afflicted by him are not less than his sufferings at the same time. The end of revenge is that Heathcliff dies lonely in the extreme missing of his love. Min Zhao (赵敏2006:15) says “Emily Bronte proves there is no peace in eternal revenge, and in the end self-injury involved in the serving revenge’s purposes will be more damaging than the original wrong”. Meanwhile, Xiaoying Xu (徐晓瑛2010:5) mentions that, “yet it is common for every social beings to pursue love and happiness, thus, from this aspect, we can understand why the two heroes (including Heathcliff) revenge”.In the end he feels Catherine’s ghost coming, in his dead bed, he says to Nelly, “It is a poor conclusion, is it not?” when he sees Cathy and Hareton go along in harmony, just like he and Cat herine when they were young, he says, “It is far from being the case: I have lost the faculty to enjoying their destruction, and I am too idle to destroy for nothing”. Yuan Yuan(袁媛2013:93)points out that Heathcliff does not destroy little Cathy and Hareto n, for their eyes are like Catherine’s so “this reflects that love is the hatred’s home that one finally returns to”.6.2. Causes of Heathcliff’s revengeZhao Ying(赵颖2009:19) considers that the reasons for Heathcliff’s revenge include Heathcliff’s low social status, the bullying and insulting of Hindley, betrayal of love of Catherine and his low rank and lack of money which are both emphasized by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Besides these, many people pointed out the Lintons’relentlessness to Heathcliff, especially Edgar’s marriage with Catherine is also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Minjia Weng (翁敏佳2011) sums that, the target of his revenge is not really people around but that cruel world, for it is that world, singing high of materials and money that deserts him.What Heathcliff has experienced during his former life, including his loss of Catherine, has twisted his characters and human natures so much as to make him horrible, irritable, fickle, violent and savage. Hi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suffering has led to his seemingly ill inclination to exercising violence to his foes as well as their next generation, Zhenfeng Chen (陈振峰2008:193) expresses. The hidden reasons behind Heathcliff’s revenge is from the society, where first, he was deserted as a little kid, with no money nor social status, which then leads to his being abused and despised, cracking down his dignity as well as honor. Many papers also have expressed that Heathcliff’s revenge and violence should be understood.7. ConclusionThrough lots of studies and analyses of recent 30 years papers about Wuthering Heights, we can see former readers have made numerous explanations of the theme, the love and the hatred, the plot, the characters, the reflected religious attitudes, the applied technics, etc.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respectively and provided later readers with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fantastic story. However, as time goes by, conceptions or thoughts are developed and some of former thoughts may go out of date. Many opinions need further and deeper investigating.As for the revenge, many papers held that Heathcliff has sound reasons to revenge his foes due to what he has suffered; revenge is common to human beings. However, few have questioned whether we, human beings, can forgive others who have offended us in our daily life and in what degree, can we lay these offences down?Were we Heathcliff, would we follow the same savage and vicious paths of revenging or just follow our natural destines and swallow down all sufferings? Were we Catherine, would we marry wealthy Edga in consideration of earthly value of materialism or follow our natural heart and choose Heathcliff? Such questions are in wants of further discussions so as to make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is marvelous work.Bibliography[1] Emily Bronte. Wuthering Heights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2] 边芳玲. 从凯瑟琳看《呼啸山庄》的性格悲剧[J]. 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3] 陈建华. 略论呼啸山庄的哥特因素[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4] 陈振峰. 浅谈《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列夫复仇的内因[J]. 人文论坛,2008年第18期.[5] 迟兰云. The Female Status and Growth of Female Consciousness-A Feminist Readingof Wuthering Heights[D]. 安徽:安徽大学,2011年第5期,第4页.[6] 邓美华. 人性的扭曲与复苏《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复仇历程解读[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60页.[7] 董静,何琼. 论《呼啸山庄》的哥特式特征.[8] 方平. 爱和恨都是生命在燃烧——试论《呼啸山庄》中的希克厉[J]. 外国文学研究,1989年第2期.[9] 黄德林. 艾米莉·勃朗特的“哥特情”与《呼啸山庄》[J].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期,第45页.[10] 乐萍. The Site Struggle in Gender: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hinese Versions of WutheringHeights by Female Translator and Male Translator [D]. 贵州:贵州大学,2007年第12期,第3-5页.[11] 李楠. 爱的力量——论《呼啸山庄》及《德伯家的苔丝》中希斯克利夫和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英文)[J].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 TION,2010年第21期,第236页.[12] 李日. 对《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复仇的分析[J]. 科技向导,2011年第14期.[13] 李森. 《简爱》和《呼啸山庄》的象征艺术[J]. 山东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第90-91页.[14] 刘佳.Female Utterance in Yang Yi’s Translation of Wuthering Heaths——From thePerspective of Feminist Theory [D]. 济南:山东大学,2010年第3期,第33页.[15] 刘静. 《呼啸山庄》的寓意空间和双重结构[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第67页.[16] 蒲若茜. 对《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的原型分析[J]. 冀南学报,1997年第2期,第112页.[17] 蒲若茜. 《呼啸山庄》与哥特传统[J]. 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01期.[18] 饶彩霞.同代人冷遇后世人青睐艺术特色——试论《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J]. 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第18-22页.[19] 王雅.看《呼啸山庄》中的爱与复仇[J].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 TION,2010年第1期,第178页.[20] 杏缸. 人性悲剧还是社会悲剧——论希斯克利夫复仇悲剧产生的根源[J]. 电影评价,2007年第12期,第98页.[21] 徐圣稚.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两面性[J]. SCIENCE &TECHNOLOGYINFORMA TION,2008年第35期.[22] 徐晓瑛.《呼啸山庄》与《红字》中的复仇之比较[J]. 北方文学,2010,(02):5.[23] 杨伟英. 《呼啸山庄》的悲剧根源——“自我”的背弃与迷失[J]. 现代物业·现在经济,2013年第6页.[24] 袁媛.Love and Hatred in Wuthering Heights——An Analysis on Heathcliff’sCharacteristics [J]. 世界文学评论,2013年第3期,第93页.[25] 张福勇. 浅析《呼啸山庄》的时间哲学[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6):40.[26] 张同乐,余凝冰. 从异化与象征主义论《呼啸山庄》的现代主义特质[J].安徽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第37页到第41页.[27] 赵敏. Deep Roots of Revenge in Emily Bronte’s Wuthering Heights [D]. 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6年第5期,第15页.[28] 赵颖.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复仇之因[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19页.[29] 朱虹. 《呼啸山庄》的宗教视野[D]. 济南:山东大学,2008年.。
《呼啸山庄》三种批评视角下的观点综述
《呼啸山庄》三种批评视角下的观点综述ZLB 13级BLCU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被称为“一部奇书”以及“文学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充满魅力,吸引无数学者、批评家对其进行了多视角、多样化地解读。
本文就简要选取相关评论文章从结构主义叙事学、马克思主义以及女性哥特视角三个方面就针对《呼啸山庄》的批评观点进行综述,以期在这些理论分析下,获得对《呼啸山庄》更多、更深的了解。
一、结构主义叙事学视角下的《呼啸山庄》不同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其他作品,《呼啸山庄》打乱了传统的叙述时序,出现了多个叙述者并相交错转换,展现出多层次、多视角、结构复杂的叙述方式。
有人认为这使得小说有庞杂繁复之感,“乱七八糟、拼拼凑凑,不成体统”,但也有人认为这使得小说的故事叙述富于跳跃性和戏剧性,表现了艾米莉·勃朗特在构思和手法上的超前性与独创性,由此突出的新奇独特之感也是小说的一大魅力所在。
因此,学者们就《呼啸山庄》叙事的解读在小说的研究方面也颇为突出。
毛姆对于《呼啸山庄》的叙事安排就有所分析,认为其“结构臃肿笨拙”[1]。
他主要从艾米莉的生平和性格方面对小说叙事进行阐释。
在他看来,艾米莉选择让奈莉·丁和洛克乌徳来讲述故事,而抛弃了当时作者普遍采用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是因为“她那爱走极端的性格,她的病态心理,她的羞见生人和沉默寡言”[2]。
如果她采用第一人称、一种全能的视角,那么这样一个狂暴恐怖的故事就完全得、真切得像是她自己创造出来的,“那会使她那严峻的不妥协的道德感到惶悚不安”[3]。
并且,那样也会使得她与读者过分接近,“她那战栗的敏感受不了”[4]。
因此,她让洛克伍德和奈莉来展开故事,而自己藏在这双重面具之后。
之后的学者们运用结构主义叙事学,真正地从艾米莉的构思和手法出发,具体分析了《呼啸山庄》的叙事安排。
他们认为小说存在三个层级的叙述,洛克乌徳的叙述、奈莉·丁的叙述以及奈莉叙述中出现的其他人物的独白和信件[5]。
《呼啸山庄》研究综述
《呼啸山庄》研究综述
《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悲剧之一,由英国著名作家威廉·史蒂文森创作。
该剧的故事情节极其紧凑,情
节曲折,节奏强烈,充满强烈的悲剧气氛,涉及到了深刻的人性观念,并以充满生机勃勃的旁白和人物对话引发了各种思想和情感,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之一。
《呼啸山庄》以19世纪中期的英格兰乡村为背景,讲述
了一个贵族家庭的悲剧故事,以及史蒂文森个人的哲学思考。
剧中主要人物米拉利克斯•布莱克伍德一家的家庭生活及其命
运的演变,以及他们之间的亲情、爱情、友情等关系的发展,都通过复杂的情节让观众了解到关于个人生活的本质。
角色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变化,米拉利克斯和布莱克伍德夫妇经历了痛苦和无助,而他们的儿子和女儿则经历了不同的命运。
整部剧反映了一个真实的家庭,它的特色在于它的深刻性和实际性,虽然主要的悲剧情节十分扣人心弦,但也穿插着欢乐的情节,从而使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史蒂文森在写作《呼啸山庄》时,充分运用了他的哲学思想,把握了悲剧的本质,他用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人性的脆弱性,而社会现实又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剧中人物的心理,他展示了人性的悲剧,但也给了人类希望和力量,让观众能够从中受益。
《呼啸山庄》的研究一直是文学界的热点,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如从史蒂文森的哲学思想出发,探讨他对人性的看法;从文学理论角度出发,深入挖掘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文学手法和表现形式出发,比较其与其他悲剧的不同之处;从古典悲剧理论出发,分析其结构和情节等。
《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的浪漫主义揭示
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的浪漫主义揭示简介《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出版的一部经典小说。
本文将探讨该小说从浪漫主义角度来揭示人性、情感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1. 艾米莉·勃朗特与浪漫主义文学艾米莉·勃朗特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她借助小说《呼啸山庄》,深入挖掘了浪漫主义所强调的个人情感、自由意志和对自然界的狂放渴望。
1.1 狂野与自然在小说中,勃朗特通过呼啸山庄和荒野之间的对比,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奇特而不可遏制的连接。
这种狂野性代表了个体内心深处被压抑已久的欲望和情感。
1.2 纯真与罪恶勃朗特以两个家族,及其成员们,刻画了善与恶的对立。
她揭示了人性中的黑暗面,通过罗彻斯特先生和希斯克利夫这两个角色,表达了浪漫主义作品中常见的深沉和复杂的情感。
2. 人性与情感《呼啸山庄》通过细腻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了勃朗特对人类情感的深入洞察。
2.1 爱与痛苦小说中的爱情是矛盾而复杂的。
从凯瑟琳·厄尔肖到凯瑟琳·赫恩肖,再到她们的后代拉金一家,爱与痛苦交织在一起。
勃朗特以此诠释了爱情中无尽徘徊、不可思议之处。
2.2 家庭和社会关系小说中描绘了家庭和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透过卡车帮子女拉金一家成员追述整个故事,并以他们婚姻关系为背景,同时也反映出当时英国乡村地区社会等级固化、道德观念扭曲等问题。
3. 小说结构及风格《呼啸山庄》采用了多重叙述结构,从不同角度出发,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讲述。
勃朗特使用了生动的描写和紧密的情节编织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人物内心、感受情感的起伏。
3.1 描写与想象力艾米莉·勃朗特通过精确而细致的描写,以及辅助于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真实而迷人的环境。
她把细节糅合在一起,使得读者仿佛亲历故事中发生的一切。
3.2 自由与命运小说中探讨了自由意志与命运之间的关系。
《呼啸山庄》的叙事特色研究
《呼啸山庄》的叙事特色研究摘要:女性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以深刻的主题、诗化的语言、生动的人物形象受到了读者的喜爱,除此之外,小说独特的叙事手法也是作品获得成功的因素之一。
《呼啸山庄》以女管家纳莉和房客洛克伍德的交错叙述为主;在叙事时间上适当地加快或放慢,拿捏精准;通过自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关键词:《呼啸山庄》;叙事主体;叙事时间;自然《呼啸山庄》是女性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传世之作,是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在英国文学史甚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一席。
该部小说问世于1847年,以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向读者展示了复杂的人性和扭曲的社会。
在《呼啸山庄》发行之初,评论家曾质疑其纷乱且不成体统,鉴于此,本文以其叙事特色为主题,从叙事的主体和时间、自然三个方面探讨这部小说的创作手法,解读《呼啸山庄》的独特魅力。
一、叙事主体的交错《呼啸山庄》以女管家纳莉和房客洛克伍德的叙述为主,交叉转换,小说中的人物也参与叙述,打破了以往小说中惯用的呆板乏味的套层结构,从不同叙述层面展开,小说由于多个叙述者的叙述,呈现出立体化的效果,小说结构紧凑,并且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从而使整部小说显得扑朔迷离,新奇而独特,引人入胜。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别具一格地塑造了两位主要的叙述者,分别是呼啸山庄的女管家纳莉和房客洛克伍德,两位叙述者的身份不同,视角不同,带给读者的感受也不同,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主人公丰富的情感和故事情节的曲折迷离。
《呼啸山庄》一共有三十四章,不同章节的叙事主体如下图所示:小说以洛克伍德的叙述开篇,通过他的日记,为读者展示了呼啸山庄以及山庄里的人和事,在他的眼里,似乎一切都不正常,对山庄他也充满了疑虑,从而引出了纳莉的叙述。
由他的好奇心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作者在小说中巧妙地设计了许多悬念,围绕着这些悬念的解开,小说情节和人物也逐渐清晰起来。
纳莉是与世隔绝的理想避难所――呼啸山庄的历史见证人,山庄的人世浮沉、兴衰起落都在她的的眼前发生。
《呼啸山庄》中的自然与人性对比研究
呼啸山庄中的自然与人性对比研究引言《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通过描绘人与自然的关系,展现了复杂而纷扰的人性。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呼啸山庄》中自然与人性之间的对比,并剖析这种对比如何影响故事情节和角色发展。
自然的力量与人性脆弱性在《呼啸山庄》中,自然被描绘为具有无穷力量和鲜明特征的存在。
首先,山庄周围壮丽宏伟的自然景观表达了恢弘、荒凉和野性。
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看到这种野性环境不仅反映出社会秩序的混乱,同时也映衬着角色内心的浑浊和战斗意志。
相反,人类被描绘成易受伤害和易受损害。
例如,在暴风雨来临时,角色们体现出情感上和身体上都颇为虚弱,并成为自然力量所摧残的对象。
这种对比浮现出自然和人性脆弱性之间的鲜明差异。
人性的复杂与自然的纯粹另一方面,《呼啸山庄》也通过自然和人性之间的对比来表达人类内心的复杂性。
在小说中,角色们展现了欲望、痛苦、嫉妒和报复等负面情绪,暴露出他们丑陋的本质。
相比之下,自然被描绘成纯粹而无邪。
在山庄中,自然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为植物提供了生长空间。
它展示了无偏见、不带有预设目标或欺骗意图的特征。
这种对比使得读者产生思考:是否人类内心中隐藏着一种原始而纯真的本质,却被社会所扭曲?自然作为救赎与人类堕落最后,《呼啸山庄》通过对自然和人性关系的描绘,探讨了自然力量作为救赎和重建秩序的潜力。
尽管小说中存在着野蛮、残酷和毁灭性行为,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故事提供了转折点和救赎机会。
例如,在故事的结尾,年幼而纯洁的凯瑟琳·厄肖与希斯克利夫重新联合,并决定将山庄原封不动地归还自然。
这种对比凸显了人类堕落状态与自然力量对于修复和赎罪的重要性。
结论通过《呼啸山庄》中自然与人性之间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勃朗特表达的复杂主题和思想。
自然被描绘为无穷力量、纯粹和秩序稳定的象征,而人性则展现出脆弱、复杂、有时甚至是邪恶的一面。
通过对这种对比关系的探索,读者被引导着思考人类内心、社会秩序以及个体与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关于呼啸山庄的观点综述以及我的思考
关于《呼啸山庄》的观点综述以及我的思考读过《呼啸山庄》我曾经感到过无比的绝望,为什么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被无情的扼杀,人性的自私为什么被这样无情的揭露,难道人的内心中只有地位、金钱和复仇吗?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这篇小说蕴涵的思想是深刻的,不同时代不同立场的人对它的看法和评价也是大不一样的,可谓“仁者见人,智者见智”,下面我就列举三位读者对这部小说所提出的他们自己的观点。
第一篇:《希刺克厉夫:呼啸山庄的精神畸变者》文章来源: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三期,《希刺克厉夫:呼啸山庄的精神畸变者》,作者:刘长。
文章内容概括:人们在分析希斯克利夫这一艺术形象时,大都强化了作品后半部分所展现的希斯克利夫令人发指的复仇行为,而不同程度地弱化了作品前半部分所揭示的在残酷无情的精神与肉休的摧残之下,希斯克利夫是扣何丧失人性,最终成为一架复代机器的。
本文紧扣作品,结合时代特点具休分析了在当时责族阶级讲究门第遗风和资产阶级拜全主义交融在一起的维多利亚时代,“足以使圣徒变为恶魔”的呼啸山庄是怎样摧残与损害人的个性、薄严与权力,使人丧失了人的本质而成为一个精神崎变者的。
第二篇:《呼啸山庄》多重主题的再阐释文章来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4期,2005年12月,《呼啸山庄》多重主题的再阐释,作者:张云军沈景奎,北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文章内容概括:《呼啸山庄》的主题是多层次的,诸如“善与恶(爱与恨)的冲突”说、“邪恶”与“报应说或“罪与罚”说等。
本文认为《呼啸山庄》在吸纳哥特式小说的主题传统的同时也成功地超越了它,于是也就有了“阶段斗争”说和“风景宁静因素”说等主题的再阐释。
作者艾米莉是一个高明的继承者也是一个大胆的革新者,她为那些瞻前顾后不知所措的作家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范式,正因此《呼啸山庄》才得以不朽。
第三篇:《解读〈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文章来源:牡丹江大学学报,第14卷,第12期,2005年12月,《解读〈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作者:孙冬梅,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
呼啸山庄研究综述1
《呼啸山庄》研究综述2010-10-06 22:38:08 作者:sunny来源:浏览次数:1670 网友评论 0 条此外,也有学者把故事人物类型及命运特点与作者生平经历、性格联系起来加以研究,其中,黄羽中在《风暴之女———艾米莉·勃朗特———评析作家经历和性格对作品的影响》中论道:“《呼啸山庄》是表现艾米莉感情愿望、创造、思索和理想的一幅图画,是她的真实历史。
”[16]金朝霞的《由〈呼啸山庄〉看艾米莉·勃朗特的审美取向》认为:《呼啸山庄》是一部奇书,通过塑造希斯克利夫的形象,通过对风景、荒原等自然环境的描绘, 反映了女性作者特有的审美取向———找寻完整的自我,弥补现实中的缺失。
”[17]六、总结不言而喻,国内外学者研究《呼啸山庄》的批评理论及研究视角复杂多样,故而不必在此一赘述。
综观以上诸多批评《呼啸山庄》的主流研究理论及视角,我们不难将其优劣归纳为如下几点:一,单一视角,单一层面,容易破坏文本内在系统,研究也只是局部孤立的研究,断章取义也就成了在所难免之事。
二,从研究原理来说,此类研究以各自的理论为依据,在文本中纵向寻找“趣味”元素,故而其研究自然容易是从外面对文本做一些肤浅的阐释。
三,如此众多的研究视角所阐释出“奇光异彩”的论断,进一步说明《呼啸山庄》文本内涵张力是巨大的,可以不断挖掘出新的人类生存智慧和有益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思想,逐渐丰富人类文化。
近年来国内《呼啸山庄》研究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但与国外《呼啸山庄》研究成果相比,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
综述目前国内《呼啸山庄》研究的成果及趋势,为了提升《呼啸山庄》研究,学者们应更加重视以下四个方面:首先,研究的深度有待拓展。
另一方面,研究内容不够丰富,对《呼啸山庄》的作家世界观、艺术手法、人物形象的研究文占据多数。
其次,运用现代批判理论和跨学科理论的研究有待增加。
国内学者们已经开始运用现代批判理论和跨学科理论进行《呼啸山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但与国外研究成果相比,仍然有一定距离。
影片《呼啸山庄》的意象与叙事研究
62电影文学Film Literature《呼啸山庄》是艾米丽·勃朗特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而这部仅有的作品足以使其成为经典,自小说问世开始,就引起了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可谓百年不休,而影片《呼啸山庄》是根据艾米丽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其截取了小说的一部分,通过突出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的爱恨纠缠,使得影片主题得到充分的展现。
在《呼啸山庄》电影中,女主人公凯瑟琳虽然用生命爱着希刺克厉夫,但是为了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凯瑟琳最终选择嫁给了稍有势力的画眉山庄的主任。
凯瑟琳对于婚情的选择,直接造成了希刺克厉夫的出走,这一切均是因为男主人公的身份过于贫贱,一个无名的马夫并没有收获爱情,就是这样跌宕起伏的情景发展,才使得最终灵魂的皈依是多么难得。
导演威廉特地重新编排故事情节,在运用多种电影技巧、利用各种各样悬念的基础上,展现了与小说不一样的意象与叙事风格,增添了电影情绪,吊足了观众胃口,使得影片自身的艺术价值得到了凸显。
一、《呼啸山庄》中的意象解读影片《呼啸山庄》虽然鲜为人知,年代也比较久远,但这丝毫不影响电影本身的精彩,也无法忽视其对世界电影发展的推动作用。
1939年,影片《呼啸山庄》面世,其是由导演威廉·怀勒所创作的,虽然是黑白的有声电影,但是却不影响艺术的表现。
导演通过将自己对名著的理解与敬意融入到影片之中,使得人与人间的珍贵情感得到了充分积淀。
虽然影片《呼啸山庄》向观众展现了一个令人无法忘怀的爱情故事,但是整部影片的时长却只有104分钟,活动背景也仅限于荒原、呼啸山庄、画眉山庄三个,通过对其进行解读,不难发现,荒原正是人类灵魂的家园,代表着本我、自然;呼啸山庄则代表本我受到压抑的现实世界,体现着自然与理性的持续斗争;而画眉山庄则代表着人类的追求与理想,象征着理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首先,荒原在影片影片《呼啸山庄》的意象与叙事研究韩 菁 范 然【作者简介】韩 菁,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美文学研究;范 然,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双硕士,主要从事语料库语言学与文学研究。
关于《呼啸山庄》主题的研究
关于《呼啸山庄》主题的研究【内容摘要】:艾米莉勃朗特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唯一一部小说——《呼啸山庄》,但这部小说却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世世代代的世界各国的文学爱好者。
《呼啸山庄》的思想内容是深刻的,主题是宏大的,自从这部作品问世,读者就对它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解读。
笔者认为,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主要是揭示了人性这一重大主题,全书主要从人性的堕落、人性的冻结、人性的回归三个状态深刻地挖掘了人性的种种隐秘,展现了一个逼真客观的人性世界。
而作者对人性的探索,不仅表现在主人公的人生过程中,而且还表现在主人公的生活环境中。
【关键词】:人性希斯克厉夫凯瑟林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写的是希斯克厉夫的故事。
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厉夫被呼啸山庄的主人欧肖先生从利物浦带回家,与自己的儿女一同抚养。
希斯克厉夫长大之后与欧肖先生的女儿凯瑟林产生了感情,但凯瑟林由于现实的原因而决定嫁给画眉山庄的埃德加林顿。
希斯克厉夫得知凯瑟林的决定之后离家出走。
三年后,希斯克厉夫重返故里,此时的凯瑟林已经成为林顿夫人,但他并没有淡忘希斯克厉夫,于是,两人旧情复发,由此导致了一幕幕人性的悲剧。
他开始对凯瑟林的各个和他的情敌埃德加林顿展开了疯狂的报复行动,他的计划一步一步得到实现,但他的心灵却在一天一天对遭受着谴责,于是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对这样一个故事情节,评论家却有种种不同的解释。
有的认为作者借这部作品表达了爱情的主题,还有人把它作为一部神秘小说来看待。
笔者认为,作者借这一故事情节深刻地揭示了人性这一重大主题。
人性原本是美好的,和谐的,但这种美好与和谐却会被某种因素打破,而打破之后,人性就会丧失。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人性的丧失是可怕的。
面对丧失人性的人,我们往往是恐惧的,这种恐惧是源自心灵深处的。
但在我们的心灵深处,还存在另一层意念,那就是希望人性的回归。
这部探索人性的小说就是从人性的冻结状态入手,为我们战线人性丧失的全过程,最后,在大家的期待之中,我们迎来了人性的回归。
关于《呼啸山庄》的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呼啸山庄》的国内研究现状摘要:《呼啸山庄》是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一部小说,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呼啸山庄》在一百多年来引起阵阵研究热潮,尤其是在近几十年更是引起中国文学界的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国的研究和评论大致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呼啸山庄》的各种意义:艾米莉?勃朗特自身与《呼啸山庄》的关系,希斯克利夫的形象研究和《呼啸山庄》中的象征主义。
关键词:《呼啸山庄》;形象研究;象征主义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1一、艾米莉?勃朗特自身与《呼啸山庄》在国内,有许多学者把《呼》的故事人物类型及命运特点与作者生平经历、性格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一)唐正在《试分析艾米莉在中的个性体现》中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呼》中的希斯克利夫就是作者本人的真实写照。
在现实生活中,艾米莉有很浓厚的荒原情节,她的姐姐夏洛蒂曾经说过她妹妹一旦离开荒原就无法克制自己心灵的痛苦。
艾米莉对荒原的热爱正是通过希斯克利夫在小说中体现出来,(二)黄种在《风暴之女——艾米莉?勃朗特——评析作家经历和性格对作品的影响》中论道:《呼》是表现艾米莉感情愿望、创造、思索和理想的一幅图画,是她的真实历史。
(三)金朝霞在《由看艾米莉?勃朗特的审美取向》中认为:《呼》是一部奇书,通过塑造希斯克利夫的形象,通过对风景、荒原等自然环境的描绘,反映了女性作者特有的审美取向——找寻完整的自我,弥补现实中的缺失。
二、希斯克利夫的形象研究《呼》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塑造出了有血有肉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上。
近年来有众多学者写了大量的文章来分析探讨《呼》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
(一)赵云梅在《中的拜伦式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中写道:《呼》中希斯克利夫以桀骜不驯的性格,强烈的爱情,孤独性格和暴戾乖张的复仇者形象,体现了拜伦式英雄所具有的特点。
由于社会地位的悬殊,家庭生活的不幸,造就了希斯克里夫拜伦式的悲剧人生。
呼啸山庄论文
呼啸山庄论文《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也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的杰作之一。
该小说包含了丰富的主题和深刻的人物描写,以及作者独特的叙事风格,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
1. 主题探索:《呼啸山庄》主要探讨了爱与复仇、社会等级和阶层之间的冲突、自我认同和自由等主题。
小说通过对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等主要角色的塑造,揭示了个人欲望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以及一些人类情感的复杂性。
2. 符号和象征:《呼啸山庄》中充满了丰富的符号和象征主义的元素。
例如,呼啸山庄本身就是一个象征,代表着野蛮和自然的力量,同时也代表着希斯克利夫那种野蛮的本性。
其他的符号和象征包括风、火、小屋以及各种动物等等。
3. 叙事结构:《呼啸山庄》的叙事结构独特而复杂。
故事以一个嵌入式的形式展开,通过尼尔利作为主叙述者,回忆起自己与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经历。
这种非线性的叙述方式增添了小说的神秘感和复杂性。
4. 人物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而复杂。
希斯克利夫被描写为一个粗野而又痴迷的角色,他的野蛮本性与他对凯瑟琳的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凯瑟琳则是一个充满激情和自傲的女性,她的个性和冲动给整个故事带来了许多戏剧性的转折。
5. 时代背景:小说描绘了十九世纪英国乡村的生活和社会阶层的固化。
它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严格的等级和身份制约,以及人们对权力和财富的追求。
6. 文学价值:《呼啸山庄》被认为是英国文学的杰作之一,因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复杂的人物描写和深刻的主题而备受赞誉。
它对后世的文学影响也非常深远,成为了许多作家的灵感源泉。
综上所述,《呼啸山庄》通过对爱、复仇、自由和社会等级等主题的探索,丰富的符号和象征的运用,独特的叙事结构以及生动的人物塑造,使其成为一部不可忽视的文学作品。
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对社会和人性提出了深刻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呼啸山庄》国内研究综述
小说无论从场景 、 人 物还 是 情 节 来 看 都 与 《 圣经 》 里 的 内 容 有 极 大 的相 似 之 处 。除 此 之 外 , 还 有 学 者 对 该 小 说 的 复 仇
主题 进 行 了原 型 解 读 。更 有 学 者 从 语 言 学 的角 度 以及 翻译 学 的角 度 来 对 文 本 进 行 分 析 。
怒哀乐息息相通 , 《 呼啸 山庄》 中 大 量 的 自然 场 景 描 写 表 达
和重 复 等叙 事 时 间 手法 的 巧妙 运 用增 添 了 该 小 说 的 艺 术
庄》 的叙 述 层 次 , 指 出该 小 说 中 的 双 重叙 事 者 和 多 个 叙 述 层 次 很好 地 体 现 了 理性 与感 性 的 对立 和 制 衡 。 苏 玉 霞 则 从 空
英国 1 9 世 纪女 作 家 艾 米 莉 ・ 勃 朗特 于 1 8 4 8年 出 版 了
其唯一一部小说——《 呼 啸山庄》 。然 而 , 该 作 品 在 问世 之
初 便 遭 到冷 遇 , 沉 寂 了半 个 多 世 纪 。 随 着 西 方 先 进 思 潮 的 兴起 , 该 小 说 被 重 新 发 掘 。1 9 1 7年 我 国《 妇女杂 志》 上 的 一
2 0 1 4年 第 9期 ( 总第1 5 1 期)
牡 丹 江教 育学 院 学报
J OURNAL OF M UDANJ I ANG COI LEGE OF EDUCATI ON
N O.9。 2 01 4
Se r i a l N O .1 51
《 呼 啸 山庄 国 内研 ( 四川 师范 大学外 国语 学 院 ,成都
[ 摘
要] 国 内学 者 对《 呼 啸 山庄 》 的研 究 大 多 集 中在 主 题 、 人物及叙 事艺术 上, 对 文本的透视 也 大多运 用
读书心得——《呼啸山庄》的空间叙事研究
读书心得——《呼啸山庄》的空间叙事研究艾米莉·勃朗特一生只写过一本小说——《呼啸山庄》,这部小说却让她名垂史册。
笔者从空间叙事的角度对《呼啸山庄》进行重新解读,以便为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提供新的切入点。
一、《呼啸山庄》中的空间叙事类型本文中的空间叙事类型指的是小说文本中的叙事空间种类,根据文本中空间的属性特征将叙事空间分为现实的生存空间和矛盾的内心空间。
(一)现实的生存空间生存空间是指小说人物生活中现实的物理生存空间,也可称为存在空间。
小说作品中的人物必须在一定的物质环境中进行日常活动,所以,生存空间作为人物生活其中的物质环境,既是人物活动的舞台,也是小说叙事展开的基点。
呼啸山庄中的“生存空间”主要包括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两大区域。
呼啸山庄高踞于贫瘠的荒丘之上,日夜经受着暴风的侵袭,这里有“瘦削的荆棘”,“过度倾斜”的“矮小的枞树”。
画眉田庄坐落于树木葱茏的优美峡谷,绿树、高墙环绕其间,林顿一家生活在风景如画的山谷中,他们沉静、文雅、顺从,有良好的修养和品位。
山庄和田庄、山上和山下,两种环境形成了鲜明对立的关系。
(二)矛盾的内心空间内心空间是指小说人物纠结的内在心理空间,是生存空间投射于人物内心世界并作用于思想意识之后所产生的空间。
文本中,外来访客洛克伍德通过阅读凯瑟琳的“日记”,了解到凯瑟琳矛盾的心理活动“我压根儿没有想到辛德雷会使我哭得这么痛心!可怜的希斯克里夫……如果我们违背了他的命令就把他赶出家门,并且发誓要把他降到他应有的位置。
”由此可见,凯瑟琳的内心空间是极其矛盾的。
她生活在一个没有家庭温暖和父爱的空间里,在家庭中的地位低微,致使她不顾一切和下等人希斯克里夫站在一起。
她对希斯克里夫的怜悯和同情,甚至对他的爱都是无法直接表达的,在“父权”专制的社会里,她只能以“日记”的形式袒露自己心灵深处的秘密。
二、《呼啸山庄》中的空间叙事结构著名小说理论家爱伦·坡强调小说家在“构造”(construct)小说之前必须对整体结构进行“预设规划”(preestablished design),事件的建构和组合方式都服务于“预期效果”(preconceived effect)的实现。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呼啸山庄》研究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呼啸山庄》研究引言部分:1.1 概述《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经典之作,也是19世纪女性文学中的瑰宝。
本篇长文旨在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对《呼啸山庄》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描写与反思、权力关系与性别歧视以及自由与束缚的生活状态等方面的探讨,我们将探索女性主义在这部作品中的应用和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展开论述。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聚焦于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描写与反思,探索作者如何塑造了不同类型的女性角色,并对其所代表的含义进行解读。
接着,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讨论权力关系与性别歧视问题,揭示男女角色之间存在的深层次社会差异以及相关冲突。
随后,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研究男女角色的社会定位与对抗,探讨女性独立意识与反抗行动以及男性掌控欲望与压迫手段等议题。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分析性别角色转变及其影响力,剖析个人和社会在角色转变过程中所遭受的挣扎和反思,并评估这种转变对个体和社会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女性主义视角下对《呼啸山庄》的研究,探讨小说中涉及到的性别问题以及男女角色之间的斗争与转变。
我们将尝试深入理解作者对女性主题的关注,并分析其对当时社会习俗的挑战和启示。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此研究能够进一步揭示女性主义在文学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2. 女性主义视角下《呼啸山庄》研究2.1 女性形象的描写与反思:在小说《呼啸山庄》中,女性形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通过描写各个女性角色展示了她们的个性、思想和处境,并对传统的性别角色进行了反思。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凯瑟琳·厄尔肯肖和伊莎贝拉·拉滕斯克一样表现出强烈的欲望和坚定的决心。
她们在面对爱情和婚姻选择时,追求自己真正的欢乐和幸福,不愿受到社会对女性期望角色的束缚。
此外,勃朗特也刻画了尼尔利夫人这样一个坚强而独立的女性形象,她能够自力更生并维持家族生活的持续发展。
呼啸山庄研究综述
《呼啸山庄》研究综述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搜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百度等途径,整理了国内外学者、作家对艾米莉·勃朗特及其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的研究及评论,进一步肯定了艾米莉·勃朗特在英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的杰出地位,同时再一次向世人介绍并传播这一传世之作。
关键词:《呼啸山庄》人性爱情复仇正文:这部发表于1847年12月的《呼啸山庄》,距今已有150多年,而围绕这部小说展开的论战和讨论,却从没有停止过。
就如同人们所说的那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个人有一个哈姆莱特,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莱特”,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去阐释自己对于这部作品的理解,有从其表现的主题入手的,有从其叙事方式入手的,也有从爱情悲剧入手的,都从各自的角度对这部作品作了深入的研究,也得出了许多为人借鉴而又各不相同的想法和见解。
一、《呼啸山庄》的意向与主题阐释<1>、主题阐释张云军、沈景奎的《<呼啸山庄>多重主题的再阐释》认为,《呼啸山庄》的主题是多层次的 ,诸如“善与恶”“爱与恨”的冲突说、“邪恶”与“报应”说或“罪与罚”说等。
并觉得《呼啸山庄》在吸纳哥特式小说的主题传统的同时也成功地超越了它, 从而也就有了“阶段斗争”说和“风景宁静因素”说等主题的再阐释。
艾米莉是一个文明的继承者也是一个大胆的革新者,她为那些瞻前顾后不知所措的作家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范式,正因此《呼啸山庄》才得以不朽。
他在这些阐释基础上进行了再解读,认为艾米莉成功地吸纳了哥特式小说传统中的有益成分并凭借异常个性化的代的伟大女性作家,肯定其文本中客观反映时代人类艺术策略超越了它,从而实现了对于哥特式小说传统的最恰如其分的继承与扬弃。
而叶利荣则在其《追寻自我的历程——<呼啸山庄>主题探析》一文中提出: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塑造的两个富于激情和叛逆的人物形象——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展示了他们在迷失之后寻找自我回归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处于自我冲突中的人的内心世界。
《呼啸山庄》国内研究综述
《呼啸山庄》国内研究综述《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所创作的一部文学作品,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自问世以来,它一直吸引着众多读者和学者的关注,并广泛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呼啸山庄》在国内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一、文学史角度从文学史角度来看,《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该小说描写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激情和强烈的情感。
它又饱含着对自然、对个人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这些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文学特征。
在国内的文学史研究中,学者们也多次探讨了《呼啸山庄》的浪漫主义特征。
陶德在其《英国文学史》中指出,《呼啸山庄》体现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其中包括情感的强烈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精神上的自由等等。
国内的文学史研究中还对《呼啸山庄》的文学风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学者陈燕在其《英国浪漫主义小说的典型表现——《呼啸山庄》》一文中,详细分析了小说的叙事结构、语言特点以及人物形象的描绘等方面,认为这些都是该小说独特的文学风格。
二、心理学角度除了文学史角度的研究,心理学角度的研究也十分重要。
在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的描写十分细腻,这给了心理学家们很多研究的材料。
国内的心理学家们对《呼啸山庄》的心理描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王朔在其《浪漫主义小说中的文化精神与心理浪漫主义小说中的文化精神与心理》一文中,分析了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情感描写,探讨了其中的心理学意义。
王琦在其《《呼啸山庄》中的心理隐喻及其解读》一文中,对小说中的心理隐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这些隐喻反映了人类内在的冲突和矛盾,具有一定的心理学意义。
三、女性主义角度女性主义视角是近年来研究《呼啸山庄》的另一个重要角度。
在小说中,女性的地位和角色十分复杂和特殊,这给女性主义研究者们提供了很多研究的素材。
国内的女性主义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小说中的女性问题。
杨帆在其《女性自由意志的挣扎——《呼啸山庄》的女性形象解析》一文中,通过对几位女性人物的分析和比较,探讨了女性的独立自主和自我意识的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艾米莉·勃朗特作品很少, 只有一部小说和一些诗歌。
但她仅有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却在100 多年来掀起了阵阵研究热潮, 在过去十几年里更是引起了东西方文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这些研究和评论试图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释《呼啸山庄》的各种意义:《呼啸山庄》主题阐释与比较;《呼啸山庄》的艺术魅力研究;《呼啸山庄》的比较研究; 希斯克利夫形象研究;艾米莉·勃朗特与《呼啸山庄》。
关键词:《呼啸山庄》; 主题; 艺术魅力;比较一、《呼啸山庄》的主题阐释与比较《呼啸山庄》是世界性文学批评课题“勃朗特文学”中最受各国学者关注的作品之一。
自从1917 年《妇女杂志》上“泰西女小说家论略”一文首次把勃朗特姐妹介绍给中国读者至今,《呼啸山庄》一直受到各个年代中国读者的普遍欢迎和学者的盛情评论,逐渐成为中国西方文学批评中的一个热点。
[1]综观中国《呼啸山庄》批评史,百年间《呼啸山庄》批评思潮风起云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以及基督教文化研究、叙事学等文艺批评理论和意象、人物、地名寓意研究都从各自的理论视角对《呼啸山庄》作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无疑为有益的研究成果。
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单向地锁定文本中那些各种理论指向和需求的“趣味”元素,将文本割裂得支离破碎,故此诸多论断偶尔也不免有断章取义之嫌。
上世纪50 年代后,阶级斗争思想所体现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给当时文学批评烙下深深的时代印记——阶级斗争无处不在。
在这样时代背景下,文学评论肯定了《呼啸山庄》文本中的批判现实主义元素,正如1955 年《译文》刊载的一篇文章所说:“勃氏姐妹‘也许是无意中成了千百万不幸的和受压迫的人们的代表’。
”[2]艾米莉·勃朗特作为英国现实批判主义时代的伟大女性作家,肯定其文本中客观反映时代人类生活及精神面貌的方面是无可非议的文本时代共性特征。
然而,在阶级斗争为纲指导下的马克思文艺批评理论对《呼啸山庄》中的各种人物的阶级属性给予了定性,进而《呼啸山庄》便成了无产阶级复仇者希斯克利夫的阶级意识斗争。
诚如刘亚芬先生所言:“‘文革’时期,在不断升级的‘斗资批修’的‘思想大扫除’中,‘批判现实主义’的外国文学作品也一律被扣上‘资产阶级文艺’的帽子,成为完全被批斗的对象。
”[3]故此,我们在研究中卸下《呼啸山庄》那顶“资产阶级文艺的帽子”就成了保证文本研究客观公正的一个必然要求,也才能实事求是地、批判地考察文本产生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现实。
张云军的《〈呼啸山庄多重主题的再阐释〉》总结了西方多位著名批评家所阐释的主题,认为《呼啸山庄》的主题是多层次的,诸如“善与恶(爱与恨)的冲突”说、“邪思”与“报应”说或“罪与罚”说等。
同时他认为《呼啸山庄》在吸纳哥特式小说的主题传统的同时也成功地超越了它,于是也就有了“阶级斗争”说和“风景宁静因素”说等主题的再阐释。
艾米莉是一个文明的继承者也是一个大胆的革新者,她为那些瞻前顾后不知所措的作家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范式,正因此《呼啸山庄》才得以不朽。
[4]他在这些阐释基础上进行了再解读,认为艾米莉成功地吸纳了哥特式小说传统中的有益成分并凭借异常个性化的艺术策略超越了它, 从而实现了对于哥特式小说传统的最恰如其分的继承与扬弃。
二、《呼啸山庄》的艺术魅力研究读《呼啸山庄》,往往可以感受到一种自由,心灵、感觉和生命的自由。
这种奇异的独特的艺术感觉强烈地触动着人们的每一根神经。
因而,很多研究者将视点投向《呼啸山庄》的艺术魅力。
赵辉辉《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呼啸山庄〉艺术魅力再探》结论是:“《呼啸山庄》从爱写起,结果写到了恨,写到了死亡,写到了灵魂,写到了人类的孤独。
尽管那时现代主义理论并未形成,但无论从作品中对主要人物的描写,还是从作品表现的主题和艺术手法,都具有现代主义的倾向,这正是艾米莉天才创作素质的有力证明。
不仅如此,作者对作品独创性的孜孜以求,对哥特体的借鉴与发展,使《呼啸山庄》成为一部刚柔并济的和谐佳作,它所体现出的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使这部小说更具深度与力度,它写出了艾米莉的灵的经验,是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完美结合的典范。
”[6]蒲若茜的《〈呼啸山庄〉与哥特传统》指出:艾米莉·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 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像力,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 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7]精神分析法也是众多学者乐于用其阐释《呼啸山庄》的研究方法。
具体而言,学者们大多运用精神分析法探讨《呼啸山庄》文本中男女主人翁性格的双重元素和自我意识,以及文本人物形象塑造与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性格特点等。
施叶丽在《〈呼啸山庄〉与弗洛伊德的本能论》中论述道:“《呼啸山庄》的主要人物之间的强烈情感纠葛,究其原因是施虐和恋物癖这种性变态的关系以及人的死亡本能所导致的。
”这个角度的论述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小说人物之所以魅力无穷,扩展了小说的艺术视域。
[8]三、《呼啸山庄》的比较研究学者们逐渐关注《呼啸山庄》的比较研究,其研究方向主要是从不同视角对《呼啸山庄》与国内外作品进行比较,主要包括《呼啸山庄》与《简爱》、《苔丝》、《还乡》、《原野》、《金锁记》等作品的比较研究。
王文惠的《自然之爱与文明挚爱的较量—在凯瑟琳的悲剧中感悟简·爱的幸福》认为:这两部作品都探索了自然之爱、文明之爱与社会之间的依从关系,以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解释了自然之爱与文明之爱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凯瑟琳的悲剧和简·爱的幸福说明文明之爱在现实生活中将战胜独具魅力的自然之爱。
[9]孙冬梅在《简爱和凯瑟琳之我观》中则认为:是勃朗特二姐妹对人生、婚姻和爱情的不同观点导致了两位女主人公简爱和凯瑟琳不同的爱情结局。
[10]张明明于《爱与恨的火焰—从希斯克厉夫和曹七巧看作家的人性选择》中寻找两部作品的达标相同点、不同点,所体现的人性差异,从而也展现了两位作家不同的创作态度。
[11]徐慧的《对〈呼啸山庄〉与〈金锁记〉中人物特征的思考》得出的结论是:“无论是受当时社会的阶级观的影响同时无法战胜自己心理的弱点成为金钱和地位的俘虏, 遗失了爱情最终在后悔和痛苦中耗尽了生命的凯瑟琳, 还是一度藐视金钱地位却把它们作为复仇的武器,在疯狂的复仇中扭曲了自己心灵的希斯克厉夫,还是戴着沉重的黄金枷锁成为一个类似于变态女疯子的曹七巧, 他们都没有能够在金钱中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宿而迷失了自己的心灵。
在金钱的面前,每个人的人性都得到了最彻底的展露。
”[12]王晓燕《浅析〈苔丝〉与〈呼啸山庄〉的悲剧根源》从比较文学的新视角挖掘出它们相同的悲剧根源是爱情悲剧、社会悲剧、性格悲剧,不同的悲剧根源是道德悲剧、心理悲剧。
[13]四、希斯克利夫形象研究《呼啸山庄》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塑造出了有血有肉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上。
艾米莉·勃朗特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着划时代的新贡献。
近年来有众多学者写了大量的文章来分析和探讨《呼啸山庄》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
这些论文分别从人物的形象、身世、性格、思想和命运结局等诸方面进行了探讨和争鸣。
采撷论争的成果,梳理论述的脉络,可以尽现艺术的光彩。
孙莉娜《〈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形象再议》的结论是:“希斯克利夫从一个具有诸多人性美的少年,到遭受伤害后扭曲了人性变成疯狂的复仇者,又到人性复归的过程,其性格的演变,表明了19 世纪英国社会等级观念与偏见对人性的伤害。
同时,表明人有保持人性尊严的可贵之处。
”[14]付强、盛丽文在论文《希斯克利夫的人性分析———读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中写道:“在艾米莉·勃朗特创造的小天地里,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比当时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单纯得多;那复杂、丰富的人性也仿佛被浓缩了,只剩下两个极端,不是猛烈的爱,就是强烈的恨。
正因为如此, 男主人公的个性也由于社会而体现出两个极端。
”[15]五、艾米莉·勃朗特与《呼啸山庄》此外,也有学者把故事人物类型及命运特点与作者生平经历、性格联系起来加以研究,其中,黄羽中在《风暴之女———艾米莉·勃朗特———评析作家经历和性格对作品的影响》中论道:“《呼啸山庄》是表现艾米莉感情愿望、创造、思索和理想的一幅图画,是她的真实历史。
”[16]金朝霞的《由〈呼啸山庄〉看艾米莉·勃朗特的审美取向》认为:《呼啸山庄》是一部奇书,通过塑造希斯克利夫的形象,通过对风景、荒原等自然环境的描绘, 反映了女性作者特有的审美取向———找寻完整的自我,弥补现实中的缺失。
”[17]六、总结不言而喻,国内外学者研究《呼啸山庄》的批评理论及研究视角复杂多样,故而不必在此一赘述。
综观以上诸多批评《呼啸山庄》的主流研究理论及视角,我们不难将其优劣归纳为如下几点:一,单一视角,单一层面,容易破坏文本内在系统,研究也只是局部孤立的研究,断章取义也就成了在所难免之事。
二,从研究原理来说,此类研究以各自的理论为依据,在文本中纵向寻找“趣味”元素,故而其研究自然容易是从外面对文本做一些肤浅的阐释。
三,如此众多的研究视角所阐释出“奇光异彩”的论断,进一步说明《呼啸山庄》文本内涵张力是巨大的,可以不断挖掘出新的人类生存智慧和有益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思想,逐渐丰富人类文化。
近年来国内《呼啸山庄》研究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但与国外《呼啸山庄》研究成果相比,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
综述目前国内《呼啸山庄》研究的成果及趋势,为了提升《呼啸山庄》研究,学者们应更加重视以下四个方面:首先,研究的深度有待拓展。
另一方面,研究内容不够丰富,对《呼啸山庄》的作家世界观、艺术手法、人物形象的研究文占据多数。
其次,运用现代批判理论和跨学科理论的研究有待增加。
国内学者们已经开始运用现代批判理论和跨学科理论进行《呼啸山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但与国外研究成果相比,仍然有一定距离。
我们应给予《呼啸山庄》研究一个更为开阔多维的思维空间,进行新的研究探索。
再次,译介的数量有待提升。
国外发表了大量《呼啸山庄》研究论文与专著,但只有少数部分翻译成中文,有限的译本无疑不能让国内读者对《呼啸山庄》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
因而,译介若能提供更充足的资料,则更能拓宽学者的视野,更有利于国内《呼啸山庄》研究。
参考文献:[1][2]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的生平与创作(2)[J].名作欣赏,1986,(3).[3]刘亚芬.《简·爱》在中国的阐释:1917- 1976[J].长沙大学学报,2007,(4).[4][5]张云军.《呼啸山庄》多重主题的再阐释[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6]赵辉辉.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呼啸山庄》艺术魅力再探[J].理论月刊,2006,(9).[7]蒲若茜.《呼啸山庄》与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2,(1).[8]施叶丽.呼啸山庄与弗洛伊德的本能论[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4,(2).[9]王文惠.自然之爱与文明挚爱的较量—在凯瑟琳的悲剧中感悟简·爱的幸福[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10]孙冬梅.简·爱和凯瑟琳之我观[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11]张明明.爱与恨的火焰—从希斯克利夫和曹七巧看作家的人性选择[J].绥化学院学报,2005,(6).[12]徐慧.对《呼啸山庄》与《金锁记》中人物特征的思考[J].台声新视角,2005,(10). [13]王晓燕.浅析《苔丝》与《呼啸山庄》的悲剧根源,长春大学学报,2005,(1). [14]孙莉娜.《呼啸山庄》希克厉形象再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12).[15]付强,盛丽文.希斯克利夫的人性分析—读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J].沈阳大学学报,2005,(3).[16]黄羽中.风暴之女- 艾米莉·勃朗特- 评析作家经历和性格对作品的影响[J].引进与咨询,2005,(3).[17]金朝霞.由《呼啸山庄》看艾米莉·勃朗特的审美取向[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