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
渔夫的故事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高级教师撰写说课稿一等奖
渔夫的故事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高级教师撰写说课稿一等奖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渔夫的故事》。
我将从教材、目标、教法、设计四个方面来说说《渔夫的故事》 一、说教材 《渔夫的故事》是人教版第八册第八单元最后一篇课文,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塑造了两个来自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典型形象——渔夫和魔鬼。
通过渔夫机智地制服魔鬼的记述,形象地告诉我们:正义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势力;对付魔鬼那样凶恶的敌人,不能抱有幻想,不能心慈手软,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它。
二、说目标 《语文教学指导纲要》规定,选读一些中外名着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外的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赏析能力。
《渔夫的故事》选自《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它是一部着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
丰富多彩的故事内容,充分显示了古代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想像力,它不仅是阿拉伯人民的宝贵文学遗产,也是世界人民的文学瑰宝。
高尔基称它为“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感受“正能压邪”的道理,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本文教学的情感目标。
渔夫诚实善良、勇敢机智,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凶残狡猾,卑鄙愚蠢,是邪恶势力的化身。
故事通过渔夫这个形象,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通过魔鬼这个形象,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和愚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此,赏析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征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三、说教法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
因此,本文的总体教学思路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通过朗读分析人物形象,以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
课堂上采用“分角色朗读”、“课堂质疑”、“课堂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四、说设计 第一步,讲故事,导人新课。
通过娓娓动听的对故事的讲述,拉近师生距离,激发阅读兴趣。
第二步,初读课文,学会质疑 通过朗读,理清故事思路,使学生在赏析过程中有章可循。
渔父公开课精品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1、以下各句中加点词与当代词义基本相同一项是
( )C
A、颜. 色.
D、唯倜傥非. 常. 之人称焉
2、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一项( )C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
A、圣人不凝滞于物
B、是以见放
C、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D、遂去,不复与言
而:表修饰
去:离开 能够濯我缨
濯:洗
11/22
2、翻译句子
于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被放逐后,在湘江边上徘徊,在江
边上边走边吟唱,他脸色憔悴,形体容
貌枯瘦。 是以见放。 所以(我)被流放。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怎么能够让自己清白之身,去蒙受污
浊外物呢?
12/22
知 截然不一样思想性格。 ——江畔辩论
7/22
第1段重点字词:
屈原既放 行吟泽畔 行吟(于)泽畔
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何故至于斯 是以见放
“已经”,或“……以后”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脸色(古今异义) 形体、容貌(古今异义) 到(古今异义) “见”表被动。被动句
8/22
第2段重点字词:
圣人不凝滞于物 何故深思高举: 自令放为?
17/22
屈原:
以死来表达生命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
用生来创造生命价值。
18/22
师生合作,完成板书:
屈原——壮烈死:以( 死)明志( 不屈气节) 渔父——超然活:以( 隐) 守志( 自由灵魂) 司马迁——勇敢生:以( 生)践志( 坚韧意志)
19/22
淡水河边吊屈原 余光中
青史上你留下一片雪白,朝朝暮暮你行吟在楚泽。 江鱼吞食了两千多年,吞不下你一根傲骨!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志士泪涌如潮; 那浅浅一湾汨罗江水,浇灌着天下诗人骄傲! 子兰衣冠已化作尘土,郑袖舞袖在何处飘舞? 听!急鼓!可爱三闾大夫!滩滩龙船在为你竞渡! 我遥立在春晚淡水河上,我好像嗅到湘草芬芳; 我怅然俯吻那悠悠碧水,它依稀流着楚泽寒凉。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一等奖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一等奖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一等奖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一等奖,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一等奖1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生字、新词。
2、能力训练:初步了解肖像、对话、心理等描写手法的作用;初步学会赏析和有表情地朗读民间故事,注意描述语言的正确运用。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重点、难点1、重点: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
渔夫是诚实善良、机智勇敢的劳动者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觉醒过程,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魔鬼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和愚蠢。
2、难点:把握渔夫和魔鬼的矛盾发展转化过程。
教学方法讨论式、电教辅助式。
第一课时一、复习回顾民间故事的特征二、检查课后练习四、进行正音渔yu锡xi撬qiao魔mo耸song桅wei唆sou吻wen三、板书课题,解题并介绍《天方夜谭》四、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五、理清文章思路、分析结构1、第一部分(从开头至“他觉得非常奇怪”)描写渔夫捕鱼捞到一个黄铜瓶。
2、第二部分(从“隔了一会儿”至“刚才我是跟你开玩笑的“)具体写渔夫同魔鬼的斗争过程。
3、第三部分(最后一节)交代斗争的结果。
六、组织学生讨论故事的细节描写1、渔夫第四次撒网的动作描写:撒——捞——拉拢来——拉不动——跳下水——拖上岸——打开网——发现瓶2、魔鬼的心理活动描写:第一个世纪——第二个世纪——第三个世纪——整整四百年……3、渔夫的心理活动描写:捞起黄铜瓶时的想法:魔鬼告诉渔夫“非死不可时”渔夫的心理活动。
4、魔鬼的外貌描写:结合练习三,体会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生朗读有关细节描写的语句。
七、分角度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八、布置作业1、归纳本文的寓意;2、分析渔夫同魔鬼的对话描写;3、准备“正义战胜邪恶”的有关故事。
《渔父》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渔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渔父》的内容和故事情节。
2.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3. 培养学生感受和体验艺术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本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2. 分析文本中的细节和描写手法。
三、教学准备:1. 《渔父》原文。
2. 课堂活动所需的教具和辅助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 教学活动(40分钟)(1)阅读理解将《渔父》的部分内容分发给学生并让他们自行阅读,然后进行以下问题的讨论:- 故事背景是什么?故事发生在哪里?- 渔父的生活状态如何描述?- 渔父在故事中表现出了哪些品质和特点?- 故事的结局如何?渔父的遭遇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通过问题的引导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2)角色扮演根据故事中的人物,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一个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要求学生适应角色的语言和表情来表演,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与情感。
(3)细节分析从文本中选取几个关键的描述和描写,与学生一起探讨作者使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来增强情境的张力和表达人物的情感。
例如:作者是如何描写渔父的勤劳和坚韧的?作者是如何通过渔父的遭遇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3. 总结与延伸(5分钟)对本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回答教学目标中的问题。
为学生提供一些扩展阅读的材料,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
五、教学评估:1.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在角色扮演活动中的扮演和表演能力;3. 学生对文本中描写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教后反思:根据教学评估的结果,及时反思本节课教学的效果,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写下对《渔父》的个人感受和理解,以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7这篇略读课文是世界名著,是一首童话叙事诗,作者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作家和诗人。
这首著名的童话诗讲述了一位老渔夫的妻子贪得无厌,永不满足,对知恩图报的金鱼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最后一无所得的故事。
全诗鞭挞了那些凶狠、贪婪、不劳而获的人,同时也批评了老渔夫对丑恶行为的姑息、忍让和他的软弱无能,启示我们美好的生活要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去创造。
全诗共10节,以空行相隔,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全文的内容。
第1~2节,交代故事的起因。
第3~8节,讲述事情发展的经过。
老太婆向金鱼提出要木盆、要木房子、要当贵妇人的要求,金鱼一一答应了她。
第9~10节,讲述事情发展的结果。
诗歌在叙述故事时,主要用人物的对话和动作刻画人物的内心和性格,用大海的变化体现金鱼的变化,即由报恩逐步到强烈不满,最后到恢复老太婆贫穷的原状,告诉人们,贪得无厌终归是没有好下场的。
故事情节分析学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比较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
但在分角色朗读时对诗文的声调、节奏等把握不够到位,教师在这方面要多引导,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表演故事时,学生很难一下进入角色,教师要多指导学抓住人物特点,把握诗中不同人物形象的语气,展开想象,补充情节、补充语言。
有些学生表演时只顾自己,与同学配合不默契,表演时要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探究的习惯。
和角色对话的口语交际训练,学生可能语言表达不连贯,语意不清,教师要多指点。
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课文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金鱼为什么把一切都变回原来的样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
4、激发学生对“不劳而获、贪得无厌”的老太婆的厌恶之情。
教育学生做事情要有主见,不能像渔夫那样懦弱。
5、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小组合作探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知道金鱼为什么把一切变回原来的样子,感悟其中的道理。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32《渔夫的故事》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32《渔夫的故事》比赛获奖教案
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认读“撒网塞满啰唆撬开桅杆披头散发无恶不作荣华富贵下流无耻”等词。
2.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2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不复杂,又是学生喜欢的故事,理解起来应该没有难度,特别是魔鬼的形象和魔鬼与渔夫的对话生动形象,非常引人入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够通过表演的形式来调动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阅读,知道有智慧的人,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3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从有关词句中体会魔鬼的凶恶、狡猾和渔夫的智慧,指导学生简要地讲述故事。
2.认识魔鬼的本质,懂得运用人的智慧战胜魔鬼、战胜邪恶。
4教学过程
4.1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教学设计渔夫教学设计及反思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教学设计渔夫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设计本教学设计以渔夫教学主题为背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研究渔夫的职责和技能;了解渔夫工具的使用方法。
-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
-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渔夫职责和技能的研究;渔夫工具的使用方法。
-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感受渔夫的实际工作环境。
-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研究渔夫工具的使用方法。
- 分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渔夫任务,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渔夫教学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 第二步:介绍渔夫的职责和技能,培养学生对渔夫工作的理解和认知。
- 第三步:展示渔夫工具,并说明使用方法。
- 第四步:分组进行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体验渔夫的实际工作环境。
- 第五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研究渔夫工具的使用方法。
- 第六步:小组展示和讨论,总结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对渔夫的职责和技能有了基本的了解,掌握了渔夫工具的使用方法。
情景模拟和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了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然而,教学设计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实践操作,并加强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总之,本教学设计通过渔夫教学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渔夫》课文教案
《渔夫》课文教案渔夫----------课文教案一、教材分析《渔夫》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阅读散文。
通过讲述一个渔夫与他的船夫之间的故事,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适合初中学生阅读,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阅读技巧。
二、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主题和情节,理解文章中的意义和价值观。
2.分析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掌握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4.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和珍惜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整个故事情节,解读文中的意义和价值观。
2.教学难点:分析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提取文中的要点进行解读。
四、教学准备1.教材:中学语文教材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一幅渔夫捕鱼的场景,引发学生对渔夫主题的思考。
2.提问:你们对渔夫有哪些印象?觉得渔夫的工作怎么样?渔夫的生活有什么特点?二、阅读教学(15分钟)1. 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背景知识,提醒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和情节。
2.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渔夫》散文,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意义。
3.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散文:渔夫与船夫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他们之间是如何合作的?三、讨论与分析(20分钟)1.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回答问题,讨论散文中的句子和段落,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2.学生进行全班分享和讨论,归纳整理出散文中的重要句子。
四、教师讲解(10分钟)1.教师对散文中的重要句子进行解读,并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情感。
2.教师分析散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合作活动(20分钟)1.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活动,模拟渔夫与船夫的合作场景。
2.每个小组中,一名学生扮演渔夫,另一名学生扮演船夫,通过动作和配合完成捕鱼任务。
3.学生通过合作活动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感受到团队配合的效果和意义。
六、收尾(5分钟)1.教师提醒学生:渔夫与船夫之间的合作让他们能够轻松地完成任务,这是一种团队合作的重要体现。
渔父教案一等奖范文
渔父教案一等奖范文【活动主题】:探索渔父文化,传承传统智慧【活动目标】:1.帮助孩子们了解渔父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培养对传统智慧的尊重和理解。
2.提供实践机会,让孩子们亲自体验渔父的职业工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3.增强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集体行动实现共同目标。
【活动内容】:1.渔父文化探究(课堂学习)a.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参考资料包括书籍、互联网等,了解渔父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b.学生根据研究结果,撰写报告或制作展板,展示给全班,加深对渔父文化的理解。
2.演讲和故事分享a.学生模拟渔父的角色,结合渔父的智慧和经验,进行演讲和故事分享。
b.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渔父故事,准备演讲稿或故事板书,并进行展示。
3.渔父实践活动a.安排一次实地考察,到渔民村落或海边,与当地渔民交流并观摩他们的工作过程。
b.学生分为小组,扮演渔父的角色,体验捕鱼、修网等行为,并亲自动手参与。
4.团队合作游戏a.设计一个任务游戏,要求学生必须团队协作才能完成。
b.游戏难度逐渐增加,鼓励学生通过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5.渔父手工制作a.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渔父工具,如渔网、渔具等,用纸板、纸张等材料制作。
b.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制作的过程和体会。
【活动时间】:1.渔父文化探究:3节课(每节课45分钟)2.演讲和故事分享:2节课3.渔父实践活动:1天(包括实地考察和体验活动)4.团队合作游戏:1节课5.渔父手工制作:1节课【相关资源】:1.渔父文化的书籍、资料2.视频或影片资源,展示渔父的工作和生活3.游戏道具和手工制作材料【活动评估】:1.日常评估:观察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程度和学习兴趣,并进行口头评价。
2.作品评估:对学生的报告、展板、演讲稿等进行评价,考察学生对渔父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团队合作评估:观察学生在游戏中的合作情况,评估其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4.实践活动评估:观察学生在实地考察和体验中的表现,评估其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山东省枣庄市初中语文《渔夫的故事》优秀教案
渔夫的故事课前预习了解《一千零一夜》故事相关课程标准:“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学习目标1、掌握《一千零一夜》有关文学常识2、熟悉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认识“正能压邪”的道理,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评价任务:1、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的赏析。
2、熟悉故事情节;练习对话朗读。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同学们,大家听过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吗?——听过。
知道它出自哪本书吗?——《一千零一夜》。
为什么取名叫《一千零一夜》呢?——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个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痛恨王后对他的不贞,就把她杀了。
以后国王每天晚上娶一个王后,到第二天早上就把她杀掉。
当时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了拯救其他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
晚上,她给国王讲故事,讲到最紧要的时候天就亮了,国王急着要去早朝,但为了听故事的结局,国王就把她留了下来。
此后,她每天晚上给国王讲故事,故事一个接着一个,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
最后,国王终于被感化了,同山鲁佐德王后白头偕老。
这就是《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内容。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它是一部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是世界著名文学作品之一。
高尔基称它为“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渔夫的故事》这篇课文就选自《一千零一夜》这部民间故事集。
板书:渔夫的故事。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
弥漫mí撬去qiào 桅杆wéi2、概括故事情节。
(学生一开始讲得内容太长,不会概括情节,应引导他们逐步精简、提炼主要内容。
)讲的是渔夫打渔时捞到一个锡瓶,放出了魔鬼,魔鬼要杀渔夫,渔夫勇敢地与魔鬼斗争,用智慧战胜魔鬼的故事。
渔夫的故事教案一等奖 [渔夫的故事教案]
渔夫的故事教案一等奖 [渔夫的故事教案] 渔夫的故事教案【教材简析】《渔夫的故事》选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这是个充满智慧的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了所罗门王封锁魔鬼的瓶子。
他打开瓶子,狡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
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
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故事却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课文语言形象生动,特别是魔鬼的形象和魔鬼与渔夫的对话,非常引人入胜,能充分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⒈认识8个生字。
能正确读“规矩、胆瓶、笑逐颜开、金币、自言自语、披头散发、堡垒、铁叉、违背、解救、无恶不作、荣华富贵、倒霉、恩将仇报、起誓、简短、口吻、下流无耻”等词。
⒉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⒊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从有关词句中体会魔鬼的凶恶、狡猾和渔夫的智慧【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简要地讲述故事。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东郭先生和狼》的阅读材料。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同学们听说过《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了吗?听说过《神灯》的故事吗?是呀这些故事伴随我们长大,给了我们无数美好的幻想,这些故事都是出自一本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这是一本神奇的书。
它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是世界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又名《天方夜谭》,“天方”是指阿拉伯地区,“谭”通“谈”。
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公元8世纪至16世纪阿拉伯的器的风土人情,显示了古代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
今天我们要学习其中的一篇——《渔夫的故事》二、自主读书,了解大意⒈自读课文要求①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渔夫救了魔鬼,魔鬼为什么要杀害渔夫呢?你对渔夫有什么看法?③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渔父教案一等奖
渔父教案一等奖标题:渔父教案一等奖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阅读和讨论传统童话故事《渔父》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将能够理解故事情节、分析角色和主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写作。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渔父》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学生能够分析故事中的角色和他们的行为动机。
3. 学生能够使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写作,发表对故事的个人见解。
教学资源:1. 《渔父》童话故事文本(可在教室中分发或使用电子设备显示)。
2. 白板或投影仪。
3. 学生笔记本和写作工具。
教学活动:1. 故事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童话故事的特点,并提问他们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是什么,为什么喜欢。
- 引入《渔父》故事,并简要介绍故事背景。
2. 阅读理解:- 学生独立阅读《渔父》故事。
-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故事情节、主题和角色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3. 角色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如渔父、鱼妖等。
- 学生小组讨论并分享他们对每个角色的理解和评价。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色的行为动机,并与学生一起分析角色的决策如何推动故事发展。
4. 创造性写作:- 学生个人或小组选择一个角色,以该角色的视角重新讲述故事。
- 学生使用所学知识和创造力,发表对故事情节或角色的个人见解。
- 学生可以选择以故事结局为基础,进行改编或创作故事的延续。
5. 分享和讨论:- 学生分享他们的创作,并互相提供反馈和建议。
-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版本的故事如何影响故事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6. 总结和评估:-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次教学的重点和收获。
- 教师评估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他们在创造性写作中的表现。
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 邀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表演来深入理解角色的情感和动机。
-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文学分析,探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渔夫美术教案中班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渔夫美术教案中班一、教案背景与目标1. 教案背景:在中班阶段,幼儿开始对周围的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能够通过模仿和观察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美术教育在幼儿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艺术活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本教案以渔夫为主题,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幼儿了解渔夫的工作内容,认识渔夫的生活和工具,同时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观察能力。
2. 教案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a) 了解渔夫的工作内容和生活;b) 认知渔夫常用的工具;c) 提高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2)情感目标:a) 增强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b)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观察能力;c) 提高幼儿对美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a) 彩色纸、彩色笔;b) 剪刀、胶水;c) 图片或展示板。
2. 环境准备:教室布置渔港或海洋的主题装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a) 引入渔夫的话题,询问幼儿对渔夫的认识和印象,并与幼儿一起回顾已经学过的与海洋相关的知识。
2. 学习活动:a) 介绍渔夫的工作内容:在展示板上展示图片或使用图片卡片,向幼儿展示渔夫的工作内容,例如捕鱼、修理渔网等。
引导幼儿描述图片,并与幼儿一起学习相关的词汇。
b) 认识渔夫的生活:利用图片或展示板向幼儿介绍渔夫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例如住在渔村、吃海鲜等。
鼓励幼儿讲述自己对渔夫生活的理解。
c) 认知渔夫常用的工具:展示一些渔夫常用的工具,如渔网、渔船、渔具等。
通过讨论和绘画活动,引导幼儿了解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功用。
3. 实践活动:a) 制作渔夫的帽子:幼儿使用彩色纸制作渔夫的帽子,可以向幼儿展示参考图案,并鼓励幼儿发挥创造力设计自己喜欢的帽子。
b) 制作渔网:幼儿使用彩色纸和胶水制作简易的渔网。
老师可以提供样本或简易的制作步骤,帮助幼儿完成自己的作品。
4. 温故活动:a) 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今天学到的内容,通过询问幼儿提问来巩固记忆。
山东省【独家特供】高二语文《渔父》获奖学案(AB班共用)
山东省【独家特供】高二语文《渔父》获奖学案(AB班共用)山东省【独家特供】高二语文《渔父》获奖学案(AB班共用)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2、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3、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1、作者简介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名平,战国时楚人。
作品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被放逐。
楚国被秦灭亡后,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2、背景知识关于渔父其人,自《庄子•盗跖篇》中提到孔子见渔父一事后,即成为后世诗文稗说中的隐逸高士。
然是否确有其人其事,却查无实据.故而屈原江畔遇渔父之事,亦当为民间传说、楚人口碑,本文则应当作为一篇虚拟的寓言来读。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将此文全部照抄,用以赞扬屈原人格则可,用为史实则不可征信。
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到江南后,长期流浪,最后由沅之湘,自沉汨罗.本文以屈原被放逐江南为背景,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一句看,文中事件所设置的具体时间地点,是在进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
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话可当作他的临终遗言来读。
3、名句分享“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余光中“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李白《红山吟》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汨罗屈子祠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渔父.〔〕枯槁.〔〕三闾.〔〕大夫凝滞.〔〕淈.其泥〔〕餔.〔〕其糟而歠.〔〕其醨.〔〕弱冠.〔〕皇冠.〔〕树冠.〔〕汶汶..〔〕蒙.骗〔〕莞.尔〔〕鼓枻.〔〕濯.〔〕缨5、名句填空⑴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放。
山东省【独家特供】高二语文《渔父》巩固获奖学案(B班)
山东省【独家特供】高二语文《渔父》巩固获奖学案(B班)山东省【独家特供】高二语文《渔父》巩固获奖学案(B班) 制作:陈玉玲:高立伟级部主任:制作时间:2013-10—10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渔父.〔〕枯槁.〔〕莞.尔〔〕弹冠.〔〕汶汶..〔〕洗濯.〔〕淈.其泥〔〕歠.其醨.〔〕〔〕三闾.大夫〔〕鼓枻.而去〔〕二.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渔父〔通,〕子非三闾大夫与?〔通,〕三、解释下面的文言词语1、举①举世皆浊我独清. ②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③举孝廉④杀人如不能举⑤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⑥戍卒叫,函谷举⑦千钧之重,人不轻举⑧兴举义兵⑨君举不信群臣乎?2、见①是以见放②渔父见而问之曰③项伯即入见沛公④君既若见录3、行①行吟泽畔②遵彼微行③天行有常④别来行四年⑤陆逊陈其素行4、察①安能以身之察察②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③唯陛下察之④前太守臣察臣孝廉5、安①安能以身之察察②既来之,则安之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④风雨不动安如山6、遂①遂去,不复与言②上遂不纳③四者无一遂④夫间有遂,遂上有径7、复①遂去,不复与言②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8、于①圣人不凝滞于物②何故至于斯③葬于江鱼之腹中9、以①是以见放②安能以身之察察③可以濯吾缨10、而①渔父莞尔而笑②圣人不凝滞于物③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四、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古义①颜色憔悴古义②形容枯槁古义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1〕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2〕屈原既放,游于江潭〔3〕是以见放〔4〕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5〕遂去,不复与言六、翻译句子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3、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4、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5、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①清静淡泊的渔父: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
秋潭垂钓去,夜月叩船归。
《渔夫》省优质课课件
富阳区场口中学:刘明
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通过摘录、 采集对话或言语而形成的散文。常用于门人弟子 记录记录先生的言行,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 言语 情境
问:本文中渔父和屈原共有几次言语交锋 (情境)?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 容枯槁(gǎo)。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lǘ) 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 人皆浊,何不淈(gǔ) 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 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何故深思高举, 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tán)冠,新浴 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mén)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hào)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wǎn)尔而笑,鼓枻(yì)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zhuó)吾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我怅然俯吻那悠悠的碧水,它依稀流着楚泽的寒凉。
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通过摘录、 采集对话或言语而形成的散文。常用于门人弟子 记录记录先生的言行,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 言语 情境
价值观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 容枯槁(gǎo)。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lǘ) 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 人皆浊,何不淈(gǔ) 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 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何故深思高举, 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tán)冠,新浴 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mén)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hào)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wǎn)尔而笑,鼓枻(yì)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zhuó)吾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要以“渔父”为题?
①线索作用,本文由三次对话构成,都 是渔父主动发问,他的问话贯穿了全文。
②对比、衬托作用,两者的形象特征与 处世态度明显对立。
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 格理想。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 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楚辞》 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 靠捕鱼为生的渔人。渔父是隐士的象征, 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厌倦尘 世的纷扰,但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 中(一如屈原);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 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 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 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 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
•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 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 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译文: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垓下歌 项羽 • 力拔山兮气盖世。 • 时不利兮骓不逝。 • 骓不逝兮可奈何! • 虞兮虞兮奈若何!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 爱国诗人。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 均。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出身为楚国贵族。 初任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 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 (9篇)、《招魂》,凡23篇。屈原的作品开创 了我国抒情诗浪漫主义的新时代。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 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皓皓 洁白光亮
我宁可投入那湘江水中,葬身于鱼腹之中。 怎么能让洁白纯净的东西,蒙受世俗尘埃 的玷污呢?”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 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 俗之尘埃乎?”
三个反问句,渔父启发屈原学习圣 人,走一条与世浮沉、远害全身的自我 保护道路。
概括本段内容
渔父诚心劝告屈原 与世推移随波逐流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新:刚刚 沐:洗头 浴:洗身 安:怎么。
以:用,让。
察察:清晰的样子。 汶汶:玷辱,污浊。
屈原回答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 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上的尘埃,怎么能让洁 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呢?
面对人生的苦难和不幸,面对人生的生死抉择,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有人忍辱负重,选择 坚强地活下去,可是,也有人选择死。两千多年 前的汨罗江畔,一位憔悴枯瘦的诗人纵身一跃, 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他,就是屈原。今天走进屈 原的内心世界,看看他的人生选择。
关于楚辞 • “楚辞”:兴起于战国时期,以屈原、
渔翁听了微笑起来,敲着他的船桨离开,一边走一边唱: “沧浪的水啊清又清,可以洗一洗啊我的头巾。沧浪的水 啊浊又浊啊,可以洗一洗啊我的双脚。”他离开了,不再 与屈原说话。
第三部分: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听了屈原的回答,渔 父“莞尔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沧浪之水清兮” 的歌,“鼓枻而去”。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
举:全,整个
见:被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 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概括本段内容
屈原流放江潭 渔父见而问故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凝滞:拘泥。 淈:搅浑。
渔翁劝他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 着,并能够随着世道变化推移。如果世上人人都肮 脏龌龊,你为什么不搅浑泥水推波助澜呢?
• 圣人不凝滞于物
解题:
《渔父》:
渔父fǔ:渔翁,“父”同“甫 ”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听录音 给下列词语注音
渔父 憔悴 枯槁 淈其泥 餔其糟 啜其醨
fǔ
弹冠 Tán guān
qiáocuì 汶汶 mén
kūgǎo 皓皓 hào
gǔ
莞尔 wǎn
Bū zāo 鼓枻 yì
Chuò lí 濯我足 zhuó
古
(•(1颜)颜色:色脸憔色悴,,今形多容指枯色槁彩)
•(形容:形体容貌, •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今 词 :
(2•()凝圣滞人:不拘凝泥滞,于执物著。
•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于: 圣何葬人故于不至江凝于鱼滞斯之于腹•)物中(介词••)(介(,介词引词,进,在动表)作被对动象关,系到,被
宋玉为代表创作的一种诗歌形式,是屈原 吸取楚地民歌营养而创立的一种新诗体, 又称“楚辞体”、“骚体”。
《楚辞》:《楚辞》是
问一本与书“,楚西辞汉刘”向是编否辑相 同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的
一本诗集。是我国第二 部诗歌总集。
“楚辞”的特点
• 句子长短不一; • 形式灵活; • 多用语气词“兮”。
大风歌
文本解读 之重要字词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 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 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
•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 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 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 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至于斯?
既:已经。 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和容貌 子:您。 与:通“欤,吗。 至于:到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 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 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屈原的影响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吸收民间 形式,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 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楚辞突破了 《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诗 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
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
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
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
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 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 。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 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 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以 是安以能见以放身之察••((察介介词词•(,,介因表词为目,)的拿,、用用来)) 可以濯吾缨
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
•(定语后置)
屈原既放
•(被动句) (状语后置)
• 游于江潭 •(被动句)
• 是以见放
•(省略句、状语后置) •(被动句)
• 行吟泽畔 •(被动句)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 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这部分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 。屈原不听他的忠告,他不 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 道扬镳。
概括本段内容
渔父在歌声中离去
文言知识整理:
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 他是谁?他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为何要塑造 这一形象?
渔父是一个主张与世推移、随遇而安、知天
达命的隐者高士。他的看法有消极的一面,也有
积极的一面。如与世推移,变换角度,灵活处理
世事在保持自己品性不变的前提下,做出更有利
于自己的选择,而不必自暴自弃,放弃自己的理
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 (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
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 屈原怎样的人格?
屈原是一个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 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
年轻时受怀王高度信任,官为左徒,是楚国内政外 交的核心人物。他当时仅二十岁,可谓少年得志。后遭 旧贵族谗言攻击,于是怀王“怒而疏屈平”,以后,楚 国内政外交发生了一系列问题,屈原屡谏不听,反而被 流放到汉北。楚顷襄王时,屈原遭第二次流放,被放逐 沅湘流域,国的形势越加危急。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 起攻破郢都。屈原眼看祖国灭亡,悲愤交加,于是自沉 于汨罗江。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 令放为?
餔:吃 啜:饮。醨:薄酒。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 放:被流放。为:句末疑问语气词。 既然大家都醉了,您为什么不吃酒糟饮薄酒呢?为什 么遇事深思,行为高出于世俗,以至使自己被放逐 呢?”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 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 其糟而歠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 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显示了屈原宁
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 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 找出游,于并江说潭明,其行作吟用泽。畔,颜色憔悴,形 容枯槁。
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 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 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
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 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 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 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 意,无拘无束。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 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 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 扁舟,独钓寒江雪。他们将山水田园当成精神 栖居地,在这里,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