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虚词推断技巧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推断法
十二、则 1、连词(1)表承接,可译为“就” “原来是” (2)表假设,如果、那么 (3)表转折、让步, “却” “虽然”“倒是” 2、量词; 3、判断词,相当于“是”、“就是”;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是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就 4、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那么 试一试 却
十一、与 1、介词+宾语(1)和、同、跟等; (2)替,为 (3)和……相比 2、连词,表并列关系; 3、助词,通“欤”,表反诘、疑问等语气;(在句末)
试一试 1、虽与府吏要 跟、同 2、今秦之与齐犹齐之与鲁也 表并列 3、王庶几无疾病与 同“欤” 4、去时里正与裹头 替,为 5、溅庭之与京邑,不足为异也 和……相比
九、以 1、 介词(1)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可译为 “用”“把”“凭”“按照” 等。 (2)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因而”等。 2、连词,相当于“而” (1)表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用来” (2)表动作的结果,可译为“以致”: (3)表因果,可译为“因为”: (4)表承接,相当于“而”,不译 (5)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 “而”“又”“而 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3、动词,可译为“认为” “带领”等 4、复音词,[以是][是以]译为“因此”、“所以”等。 5、通假“已”,译为“已经”: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 矣
1、规定: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要求掌握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 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
1、选择题,每个选项由两句话组成,其 中的一句出自中学语文课本,要求选出选项中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2、文言翻译。
备课策略
1、抓重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实词和虚词推断方法课件
又是相反相对的,那么我们可以推断“谷”与“死”的意思也应该是相反 相对的。故从“死”的词义可推断“谷”的词义为“活着(的时候)”。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
即时练习
通过练习归纳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说说下列句中红色字词的意思。 ①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②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过秦论》)。 ③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 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⑤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⑦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离骚》)
即时练习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
通过练习归纳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说说下列句中红色字词的意思。 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②径造庐访成。(96年上海高考) ③说说下列几组字词的含义,了解字形结构与字词含义的关系。
购、贷、货、赊、贼
形推
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取,通“娶”) ②径造庐访成。(96年上海高考)(造,到……去)(走字底) ③ 购、贷、货、赊、贼(与财物、钱财有关)
声 答案见下页
即时练习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
通过练习归纳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声 推 通 假
说说下列句中红色字词的意思。 ①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矢,同“屎”。) ②群臣百官皆畔。(畔,同“叛”) 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④兵不顿而利可全。(顿,通“钝”。) ⑤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颜氏家训•勉学》)(指,通“旨”。) ⑥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同“缭”,环绕。) 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高考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技巧
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① 以残年余力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其 如土石何? 如土石何? “其”表反诘语气, 其 表反诘语气, 可译为“难道” 可译为“难道”。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 其 表商量语气,可译为“ 是”。 与尔三矢,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 定”。
是宾语前置句, 何以” 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 以何” 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曹刿论战》 ③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左传 曹刿论战 竖子不足与 司马迁《鸿门宴》 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是省略句式, 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后面省略了宾语“ 是介宾短语, “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 的意思。 “和、跟”的意思。 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 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 提醒: 提醒: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 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于南亩之农夫” 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 介宾短语, 是介词“ 的意思。 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高考文言虚词用法推断妙招
• c)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 氏将伐颛臾》) • “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得语气, 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 “何、哪里”。
• d)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总结
• • • •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①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②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③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 入、确认。 • 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 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 是成功的关键。
•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 是介宾短语后首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 是介词“比”的意思。 •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 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 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③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 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 借”的意思。 • 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 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 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 • 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 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
高考文言虚词 用法推断妙招
一、看语法结构: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 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 ①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 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 •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 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二、对应位置
•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 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推 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 ①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 来兮辞》) •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 的连词。 • 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 论》) •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 “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 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 利的形势。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之推断技巧点拨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之推断技巧点拨“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
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句意推断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来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即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代入推断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几乎所有的意义和用法,但不知道它在某个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那么我们可以把它的每个意义和用法都带入到这个句子中来试一试,如果某个用法和意义讲的通,那么它就可能是这个意义和用法。
3.语法推断法文言文中讲究句子对称,在一些文言文尤其是骈体文中,一般来说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大致相同。
我们可以由上一个句子中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断下一句话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看是否讲得通,如果讲的通,那么他们的意义和用法可能相同。
4.标志推断法有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具有特殊的标志。
比如判断句中的标志“者”“也”“乃”等。
被动句中的“见”“于”“见……于”等“也”常在居中表停顿等。
其意义和用法是固定的,只要找出它的标志,就能知道它的意义和用法了。
【例释】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把握规律学会分析
1.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或固定词组的标志词。
1、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 2、表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 “唯利是图”)、“所”(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3、“是以=以是”,译为“因为这”; 4、“无以”,译为“没有用来....的”; 5、“其.....之谓也(乎)”,可译为“大概(恐怕、难 道)说的是......吧(吗)”。
(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 译文:现在我请求对没人供养的年老病弱之人,没有家室的鳏夫寡妇, 分别用不同的等级供给他们的生活用度。
• 解析:“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定语后置句;“论”:通 “伦”,等级;“供秩”:供给生活用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 10·焉 ▪ 11·也 ▪ 12·以 ▪ 13·因 ▪ 14·于 ▪ 15·与 ▪ 16·则 ▪ 17·者 ▪ 18·之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
• 【18个虚词口诀】 • 于(与)焉何其若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 谐音:语嫣何其弱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 【奇思妙想】
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金庸小 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 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 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1、《考试大纲》中的要求:理解常见虚词在
文中的用法。
①“常见虚词”共18个。
②“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用
法而言,表现为常见的用法。主要考查学生对该
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2、考查方式:
(高考文言文复习)推断文言虚词词义的几种方法
(高考文言文复习)推断文言虚词词义的几种方法导读:推断文言虚词词义的几种方法一、词性分析法许多虚词兼有几种词性,在不同的句中具有不同的词性,词性不同其意义、用法也往往不同。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①中的“则”是副词,在句中表示断判、确认,可译为“就是”。
②中的“则”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
二、语境推断法1.依据相关文句的含意辨析虚词。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崤之战》)晋襄公放走秦囚后,遭到原轸怒斥,幡然悔悟,派人追赶,追到黄河边的时候,秦国三位将军却已经上船离开了。
可见,此处“则”是连词,连接的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可译为“已经”“倒已经”。
2.依据在句中的位置辨析虚词。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字用于动词和宾语之间,表示对宾语的复指,是个代词,译为“这”。
三、比较推断法1.比较意义虚实,推断虚词意义与用法。
①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①“以”,应该是动词(实词),意思是“认为”;②中的“以”,则是介词(虚词),意思是“用”“拿”。
2.比较用法异同,推断意义与用法。
同一个虚词,具有不同的用法,这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
①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鸿门宴》)②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
(《魏公子列传》)①中的“故”是连词,表因果关系,②中的“故”是副词,有“特意”“故意”的意思。
3.比较语法关系,推断意义与用法。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传序》)粗看两个分句句式相同,两个“于”字用法意义当然也该相同,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两个句子的语法关系并不一样。
“祸患”与“积”是主动关系,而“智勇”与“困”是被动关系,所以两个“于”字意义也不一样,前一个意思是“从”,而后一个意思是“被”。
四、句中求意法1.将虚词义项代入句中,确认正确义项。
高考文言文阅读推断文言虚词作用和意义的6种方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推断文言虚词作用和意义的6种方法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也是让考生畏难的考点。
虽说只有18个,但每个虚词的意义丰富,用法灵活。
尽管如此,也不必心存畏难情绪。
只要借助于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推断,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仍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
同时,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注重考查的是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
如果考生能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了推断文言虚词用法的技巧,就一定能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现根据近两年的高考真题,例说几种推断技法,供参考。
一、根据语法结构推断说话作文并非随心所欲,皆须遵循一定语法规则。
因此,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2014年高考江苏卷第7题,要求推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此题,可以根据“其”的语法结构特点进行推断。
先看A项“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意思是“担忧的是老师的内在。
”很明显,这“其”字用作兼语。
“其”作前面动词“担忧”的宾语,同时又作后面宾语“内在”的主语。
可译作“他(它)”或直接译出所代的对象“老师”。
C项“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和D项“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中的“其”,它们都是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前,起指示作用的代词。
表示人、事、物的范围,或者表示对具体对象的强调。
可译为“那个”“ 那样”“那”等。
唯有B项“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中的“其”作助词用,用于调节音节,没有实义,不译出。
当然,答案就是此项了。
(2)2013年高考北京卷第7题D项:“彬之总师也 / 上临哭之恸。
”从该项两个例句的语法结构看,第一句主语是“(曹)彬”,第二句主语是“(皇)上”,进一步考察,“总师也”和“临哭”都属于谓语部分,“恸”为补语。
可见,“彬之总师也”的“之”用在主谓之间,作助词,起取独作用。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一、考查形式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
一般考查实词、虚词、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筛选概括信息、翻译等。
二、知识讲解(一)五类常考实词1.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例:《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例:《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的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
“早”是本字,“蚤”是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例:《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字是古字,“授”是今字。
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引申义为“方向、方法、道理”。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
3.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意扩大、词意缩小、词意转移、词意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一、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例】“而”,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例】“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例】“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
【例】“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
推断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题型,需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
1.上下文关系法:虚词往往是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的作用,通过观察
前后文的关系,可以推断出虚词的意义。
例如,如果一个句子中有表示转
折的前后关系,那么虚词很可能是表示转折的连词,如然而、而、却等。
2.经验总结法:阅读大量的文言文,积累虚词的使用场景和用法,对
于理解和推断虚词的含义是非常有帮助的。
通过观察惯用搭配和常用句式,可以更准确地推断虚词的意义。
3.句子结构法:虚词在句子中往往有一定的固定位置和搭配,根据句
子结构也可以推断出虚词的含义。
例如,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一个表示结果
的状语从句,那么虚词很可能是表示结果的连词,如故、以致等。
4.对比法:如果一段文言文中有多个虚词出现,可以通过对比它们的
用法和含义,进一步推断出它们的意义。
虚词之间往往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通过对比可以找出这种关系。
5.词语解释法:文言文中的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往往有一定的对
应关系,可以通过解释现代汉语的含义来推断虚词的意义。
但要注意虚词
的意义可能有一定的变化,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对应词语。
通过以上几种答题技巧的灵活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推断文言
文中虚词的含义。
实践中需要多读多练,积累经验,逐渐提高理解和推断
虚词的能力。
高三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与方法
高三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与方法一虚词的推断方法1.对照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子孙视之不甚惜”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侵之愈急。
2.语境推断法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
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伏焉”即“伏在那里”。
3.“删”“换”“代”法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4.语法分析法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
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
5.句式分析法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6.对句互推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文言文在语文的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供大家参考!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摘抄1.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
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
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
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2.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
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
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推荐1.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
”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
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
高考语文中文言文虚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高考语文中文言文虚词词义的推断方法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常考的内容,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应对高考,笔者以往年的高考真题为例,具体的分析了高考语文中文言文虚词词义的推断方法,即:分析语法结构、联系语境推断、理清句式标志、利用结构对称等,希望笔者的观点能给大家的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一、分析语法结构不管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都有自己固定的语法结构,准确的将就是这些语法结构是有规律可言的。
在文言文中,虚词的语法功能比实词更为灵活、突出。
因此,要想推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分析文言文句子的结构入手。
下面我们从一个高考题中来分析一下。
高考真题:[高考山东卷]: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
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
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
选项:B蛟龙潜于其中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真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虚词“于”的意义和用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为学生讲解其结构知识,当遇到本题的时候,就可以按照教师课上所讲的分析语法结构来推测其含义了。
“于”的用法很多,我们一一来分析。
“于”常用在动词之后,事物名词或方位名词之前。
在“动词+于+方位名词”的语法结构中,“于+方位名词”通常做补语,“于”做介词,可译为“在”或“到”。
在本题中“潜于其中”即属“动词+于+方位名词”的语法结构,所以,在本题中“于”可以翻译成“在”。
还有一种情况,“于”也常用于“形容词+于+事物名词”的语法结构中,“于+事物名词”属状语后置,“于”做介词,可译为“比”。
在本题中“急于星火”即属“形容词+于+事物名词”的语法结构,“于”翻译成“比”。
那么本题的答案就是我们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来得出的。
二、联系语境推断在高考复习时我们常常按照考纲的要求让学生们必须掌握好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做虽然能让学生打好学习虚词的基础,但是高考题目是比较灵活的,所以在考场中还要根据文言文的具体语境去分析,这样才能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境是一只“青麻 五、看具体语境 头”(蟋蟀)藏匿 在“针针丛棘”之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 中。由此可推断 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 “焉”是兼词“于 不离篇”。 此”。“伏焉”即 “伏在那里”。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连词
连接词或短语的连词 :
主要有“和、跟、同、与、或、及” 等,表示并列、选择或递进关系。
例如: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连词) 前后可以颠倒,意思不变
连词
连接复句或分句的连词:“而且、并、并且、或者、只 有、不管、无论”等连词既可以连接词或短语,也可以 连接分句。 例如: 1.这种皮革表面光滑而且柔软。 2.我的手突然停住了,并且紧张地发现自己的手在颤抖。 例如:河水清且涟漪
副词:
1、范围副词:都
现“虚”
古“虚”
(皆) (乃 、且 )
2、时间副词:才、就 将要 3、程度副词:很、非常 4、频率副词:常常、又、再 5、语气副词:
表祈使——请 (其) 表反问——难道 ( 其、岂) 表转折——反而、竟 (而、乃) 表揣测——大概、也许 (其) 表承接——于是、就 (乃)
介 词
(4)处于主语与谓语之间(其:作语气副词,意思岁 末语境而定;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祈使语气,一定)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5)处于宾语与谓语之间(之),起提前宾语作用, 不翻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6)处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之),定语结构助词, 翻译成“的” 鄙贱之人 (7)处于中心语与定语之间,(之),定语后置结构 助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8)处于谓语与补语之间(之),补语结构助词,翻 译成“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如果”和“那么”出现在主语前,连接两个分句,是连词;“就”出现在主 语之后、谓语之前,修饰动词,且具有一定的连接作用,是关联副词。 )
练习:1.儿之成,则可待乎。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副词,就
连词,就
助 词
古代汉语中的助词指不能单独使用,也 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 用的词。它一般分为 结构助词(“之”), 语气助词(“焉”“为”)、 音节助词(“其”“之”“而”)两类。 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
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表示时间、
处所、方式、目的、原因、对象、范围、排
除、被动、比较等意义的词。
介词结构主要充句子的状语 。
例如: ①公【为我】献之。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③请【以剑】舞。 ④【以资政殿学士】行 ⑤故燕王欲结【于君】。
介词
①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该句是“判断句” ,确定“也”是助词,表判断语 气。】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这是陈述句,“也” 在句中起停顿的作用。】
③晏子见疑于景公。
【“见”和“于”表被动。】
④婴之亡,岂不宜哉。
【在主谓之间是助词,无义。】
四、看句位分析(句位分析法)
其:1、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 其李广将军之谓乎。
复 句 河水清,河水涟漪 表并列,连词
例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两个动作相连,连词
连词与介词的辨析
与:译为“和”时,作介词的时候,“与”
前后的成分不能互换。
例如:我和他提起过你 。 介词
( “和”前后的成分互换后,变成“他和我提起过你”)
练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为 /给
连词与副词的辨析
副词不可以单独作句子成分,充当状语修饰形容词或 动词。 连词+关联副词=关联词,例如“只有„„才„„/如 果„„就„„/除非„„才„„”等。 可以出现在主语前的是连词,只能出现在动词或形容 词之前,具有修饰作用的是关联副词。 例如:如果你到那天能来,那么我就告诉你真相
2:某虚词与后文形成特定词组 (1)以、因、为、与+名词+动词, 当名词为该动词的主语 时,四者均用作连词,意思随语境而定 晉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与晉(表示因果关系,因为) 勿因喜而谬赏(表示因果关系,因为)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表示因果关系,因为)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表示并列关系,和) 当名词不是该调查主语时,四者均用作介词,意思随语境 而定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凭借)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过) 为(吾)击破沛公军(替、给) 竖子不足与谋(和)
高考专题复习之
一、回顾虚词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代词。
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 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 助词、语气词、象声词。
副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 词 词。
副词能修饰动词、形容词。
例如: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才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竟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表祈使
(5)何+动词+名词,“何”字用作疑问副词,翻译成 “什么”、“怎么”等 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 (6)何+形容词,“何”字用作程度副词,翻译成 “多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7)焉+动词,“焉”字用作疑问副词,翻译成“怎 么”、“哪里” 且焉置土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8)而、乃+称谓,二者均用作人称代词,翻译成 “你”、“你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词组结构判断法
1:某虚词与前文词语形成特定词组 (1)所+之,“之”用作动词,翻译成“到”“去 往” 杳不知其所之也(到,去往) (2)时间副词+之、而、者,三者均作音节助词, 无实际含义 顷之、久之、继而、既而、久而、俄而、今者、昔 者 (3)形容词+于,“于”表示比较,翻译成 “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语法位置判断法 (1)处于主语位置,作代词(其),意思随语境而 定。 其闻道也故先乎吾(第三人称代词,他,他们) 】 (2)处于宾语位置,作代词(之),意思随语境而 定。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第一人称代词,我) (3)处于谓语位置,作动词(以,因,为,与,之), 意思随语境而定。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做) 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客何为者(做) 吾与点也(赞同) 吾欲之南海,何如(到,去往)
3:某虚词与前后文词语共同组合成为特定词组 (1)非动词+而+动词,“而”字用作连词,表示修饰 关系,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 泉涓涓而始流 (2)动词1+而、以+动词2, 当动词2的动作发生时, 动词1已经停止,则二者用作连词,表示某种复句关 系 登高而招...(表示承接关系,可翻译成“然 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示递进关系,可翻译成 “而且”)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表示因果关系,可翻译成“所 以”) 当动词2的动作发生时,动词1任然持续,则二者用作 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叹 词
1、实记高考常见18个文言虚词 而、 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掌握推断技巧
“仲尼之闻” 是偏正短语, “抚之”是动宾 一、看语法结构 短语,“之”是 “之”用在 定语和中心 动词“抚”的宾 语之间,是 语,代词,代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结构助词, “妪”,可译为 可译为 “她”。 “的”。 ①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师道之不传”是主 谓短语,作“久矣” 的主语,“之”用在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 · 秋水》) 主语和谓语之间,起 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用,是结构助词,可 不译。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 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 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 实词,而不是虚词。
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 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 用法了。 1、“之”在主谓之间,起有取消独立性的作用, 无义。 2、被动句的标志:“见”、“于”、“见„„ 于”、“为所”。 3、宾语前置的标志:“是”和“之”。 4、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 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哪种 标志,就找到它的用法和意义了。
“夫”用在段 首引发议论, 三、看特殊标志 是发语词,可 不译。这种用 “至于”用在句首承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 法的虚词还有 接上文,表示另外再 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 “若夫”“故 说一层意思,用法与 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夫”“且 现代汉语相同。这种 “是故”表事情 夫”“盖”等。 用法的虚词还有 的 关 联 , 可 译 为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至”“至若”“至 “因此”。这种 如”等。 用 法 的 虚 词 还 有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是以”“虽 然 ” “ 然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 · · · · (范仲淹《岳阳楼 则”“盖”等。 记》)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 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例
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
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
经· 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 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 气助词,可推断“乎”与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哉”同义。
时地介词(于):在什么时候 在什么地方 原因介词(因):则无因喜以谬赏 (因为) 方式介词(以/因):何以战(凭)因势利导(根据) 对象介词 (于/与):于其身也(对于) 乃与平原君计(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