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虚词推断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地介词(于):在什么时候 在什么地方 原因介词(因):则无因喜以谬赏 (因为) 方式介词(以/因):何以战(凭)因势利导(根据) 对象介词 (于/与):于其身也(对于) 乃与平原君计(跟)
连 词
用来连接各类实词、词组、分句的词。
例如: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连词,表让步“况且”
“夫”用在段 首引发议论, 三、看特殊标志 是发语词,可 不译。这种用 “至于”用在句首承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 法的虚词还有 接上文,表示另外再 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 “若夫”“故 说一层意思,用法与 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夫”“且 现代汉语相同。这种 “是故”表事情 夫”“盖”等。 用法的虚词还有 的 关 联 , 可 译 为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至”“至若”“至 “因此”。这种 如”等。 用 法 的 虚 词 还 有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是以”“虽 然 ” “ 然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 · · · · (范仲淹《岳阳楼 则”“盖”等。 记》)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 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例
(2)以、为+非名词,二者均用作连词,意思随语境而定 夫夷以近,险以远 (表示并列关系,并且)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表示因果关系,因为) (3)因+非名词时, 当非名词表示的动作或状态已经存在, “因”字用作连词, 翻译成“于是”、“就”等 相如因持璧却立 当非名词表示的动作或状态尚未存在或即将存在,“因”字用 作介词,翻译成 “趁机” 不如因善遇之 因击沛公于座 (4)何+动词,“何”字用作疑问代词,翻译成“什么”、 “哪里” 大王来何操 客何为者
副词:
1、范围副词:都
现“虚”
古“虚”
(皆) (乃 、且 )
2、时间副词:才、就 将要 3、程度副词:很、非常 4、频率副词:常常、又、再 5、语气副词:
表祈使——请 (其) 表反问——难道 ( 其、岂) 表转折——反而、竟 (而、乃) 表揣测——大概、也许 (其) 表承接——于是、就 (乃)
介 词
3:某虚词与前后文词语共同组合成为特定词组 (1)非动词+而+动词,“而”字用作连词,表示修饰 关系,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 泉涓涓而始流 (2)动词1+而、以+动词2, 当动词2的动作发生时, 动词1已经停止,则二者用作连词,表示某种复句关 系 登高而招...(表示承接关系,可翻译成“然 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示递进关系,可翻译成 “而且”)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表示因果关系,可翻译成“所 以”) 当动词2的动作发生时,动词1任然持续,则二者用作 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2:语法位置判断法 (1)处于主语位置,作代词(其),意思随语境而 定。 其闻道也故先乎吾(第三人称代词,他,他们) 】 (2)处于宾语位置,作代词(之),意思随语境而 定。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第一人称代词,我) (3)处于谓语位置,作动词(以,因,为,与,之), 意思随语境而定。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做) 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客何为者(做) 吾与点也(赞同) 吾欲之南海,何如(到,去往)
【因为“其”不ຫໍສະໝຸດ Baidu作主语。“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 “大概”。】
2、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语气副词,表命令语气,
可译为“一定”。】
②吾其还也。【“其”是语气副词,表商量语气,可
译为“还是”】
3、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秦王恐其破璧。【“其”作代词】
(一):字面位置判断法 (1)用在句子末尾,作语气词(为,与,乎, 也),意思语境而定。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疑问语气, 呢) 四海之大,有几人与(疑问语气,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疑问语气, 呢) 古之人不余欺也(感叹语气,啊) (2)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也),不翻译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复 句 河水清,河水涟漪 表并列,连词
例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两个动作相连,连词
连词与介词的辨析
与:译为“和”时,作介词的时候,“与”
前后的成分不能互换。
例如:我和他提起过你 。 介词
( “和”前后的成分互换后,变成“他和我提起过你”)
练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为 /给
连词与副词的辨析
副词不可以单独作句子成分,充当状语修饰形容词或 动词。 连词+关联副词=关联词,例如“只有„„才„„/如 果„„就„„/除非„„才„„”等。 可以出现在主语前的是连词,只能出现在动词或形容 词之前,具有修饰作用的是关联副词。 例如:如果你到那天能来,那么我就告诉你真相
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
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
经· 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 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 气助词,可推断“乎”与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哉”同义。
①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该句是“判断句” ,确定“也”是助词,表判断语 气。】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这是陈述句,“也” 在句中起停顿的作用。】
③晏子见疑于景公。
【“见”和“于”表被动。】
④婴之亡,岂不宜哉。
【在主谓之间是助词,无义。】
四、看句位分析(句位分析法)
其:1、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 其李广将军之谓乎。
词组结构判断法
1:某虚词与前文词语形成特定词组 (1)所+之,“之”用作动词,翻译成“到”“去 往” 杳不知其所之也(到,去往) (2)时间副词+之、而、者,三者均作音节助词, 无实际含义 顷之、久之、继而、既而、久而、俄而、今者、昔 者 (3)形容词+于,“于”表示比较,翻译成 “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非动词+以、而+非动词,二者均用 作连词,表示某种复句关系 剑阁峥嵘而崔嵬(表示并列关系,可翻 译成“又”)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表示并列关系, 可翻译成“又”)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 置,“乘”是介词“趁着” 二、看对应位置 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 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 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 “利”“便”也是对文,都 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是指有利的形势。
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 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 用法了。 1、“之”在主谓之间,起有取消独立性的作用, 无义。 2、被动句的标志:“见”、“于”、“见„„ 于”、“为所”。 3、宾语前置的标志:“是”和“之”。 4、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 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哪种 标志,就找到它的用法和意义了。
叹 词
1、实记高考常见18个文言虚词 而、 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掌握推断技巧
“仲尼之闻” 是偏正短语, “抚之”是动宾 一、看语法结构 短语,“之”是 “之”用在 定语和中心 动词“抚”的宾 语之间,是 语,代词,代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结构助词, “妪”,可译为 可译为 “她”。 “的”。 ①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师道之不传”是主 谓短语,作“久矣” 的主语,“之”用在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 · 秋水》) 主语和谓语之间,起 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用,是结构助词,可 不译。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 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 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 实词,而不是虚词。
连词
连接词或短语的连词 :
主要有“和、跟、同、与、或、及” 等,表示并列、选择或递进关系。
例如: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连词) 前后可以颠倒,意思不变
连词
连接复句或分句的连词:“而且、并、并且、或者、只 有、不管、无论”等连词既可以连接词或短语,也可以 连接分句。 例如: 1.这种皮革表面光滑而且柔软。 2.我的手突然停住了,并且紧张地发现自己的手在颤抖。 例如:河水清且涟漪
(“如果”和“那么”出现在主语前,连接两个分句,是连词;“就”出现在主 语之后、谓语之前,修饰动词,且具有一定的连接作用,是关联副词。 )
练习:1.儿之成,则可待乎。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副词,就
连词,就
助 词
古代汉语中的助词指不能单独使用,也 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 用的词。它一般分为 结构助词(“之”), 语气助词(“焉”“为”)、 音节助词(“其”“之”“而”)两类。 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语境是一只“青麻 五、看具体语境 头”(蟋蟀)藏匿 在“针针丛棘”之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 中。由此可推断 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 “焉”是兼词“于 不离篇”。 此”。“伏焉”即 “伏在那里”。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
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表示时间、
处所、方式、目的、原因、对象、范围、排
除、被动、比较等意义的词。
介词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 。
例如: ①公【为我】献之。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③请【以剑】舞。 ④【以资政殿学士】行 ⑤故燕王欲结【于君】。
介词
(5)何+动词+名词,“何”字用作疑问副词,翻译成 “什么”、“怎么”等 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 (6)何+形容词,“何”字用作程度副词,翻译成 “多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7)焉+动词,“焉”字用作疑问副词,翻译成“怎 么”、“哪里” 且焉置土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8)而、乃+称谓,二者均用作人称代词,翻译成 “你”、“你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高考专题复习之
一、回顾虚词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代词。
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 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 助词、语气词、象声词。
副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 词 词。
副词能修饰动词、形容词。
例如: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才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竟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表祈使
2:某虚词与后文形成特定词组 (1)以、因、为、与+名词+动词, 当名词为该动词的主语 时,四者均用作连词,意思随语境而定 晉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与晉(表示因果关系,因为) 勿因喜而谬赏(表示因果关系,因为)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表示因果关系,因为)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表示并列关系,和) 当名词不是该调查主语时,四者均用作介词,意思随语境 而定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凭借)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过) 为(吾)击破沛公军(替、给) 竖子不足与谋(和)
(4)处于主语与谓语之间(其:作语气副词,意思岁 末语境而定;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祈使语气,一定)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5)处于宾语与谓语之间(之),起提前宾语作用, 不翻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6)处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之),定语结构助词, 翻译成“的” 鄙贱之人 (7)处于中心语与定语之间,(之),定语后置结构 助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8)处于谓语与补语之间(之),补语结构助词,翻 译成“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形容词+乎、焉,二者均用作助词,表示 “的样子”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盘盘焉,囷囷焉 (5)动词+名词+焉, “焉”用作语气词,翻 译词“了”、“啊”等 于是余有叹焉 (6)动词+焉, 动词为及物动词时,“焉”用 作代词,翻译成“他”、“那” ; 动词为不 及物动词时,“焉”用作兼词,相当于“于 之”、“于此” 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