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学困生问题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学困生问题的研究
摘要:由于物理学科的介入,加之其它学科内容变难,又因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使学生成绩逐步分化,“学困生”与日俱增。
关键词:学困生问题研究
一、“初中学困生”的特征
1、对物理概念理解不透,自己的不能用语言详解,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及概念之间的联系。
2、对公式:只能照搬应用,说不清公式的由来及各符号各量的意义、单位及公式反映的规律。
3、对电路图和电路一窍不通,更是没法利用电路图分析电路。
4、对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自已不能独立动手做,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时袖手旁观。
5、对课堂作业:解题不遵循一定的步骤、法则,不检查解题过程与分析结果,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甚至抄袭作业。
二、初中“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
1、“学困生”自身的原因
(1)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初中生初学物理,既简单又有趣,大都信心十足,认为方法简单,把定律记一记,
用公式一套就行了。学习一段时间后才发觉行不通,认为物理太难。
(2)学习没有明确目标:①90这一代学习信心不足,怀疑自己的能力。生活水平条件好,家长怕小孩子过自已童年的心酸光阴,一切从高消费为孩子②读书无用论的社会形式,让学生形成“不读书,照常外出打工挣钱”的错误认识。
(3)性格特征不利: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性格各异:有的学生重文轻理,对物理兴趣索然,偏科太重;有的学生独立性差,依赖性强;有的学生迷恋于电视及网络。这些不利的性格从深层次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2、社会的原因:追求升学率,导致“学困生”增多:在新时代的今天,社会仍把我校考上多少重点县中学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社会以你校上重点线多少人来评定我校的教学成绩,形成了严重的“学困生”陪读教育,使“学因生”更差且数量增加。
3.教学方法的不适应,部份教师只管“教”,不管学生“学”,使学生学习不习惯。
4.频繁的题海战术,让学生产生厌学,“学困生”考试经常不及格,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和进取心。
5.搞实验班与普通班等,使“学困生”更加丧失学习积极性和上进心。
6、家庭的原因,“再苦不能苦孩子”,养成依赖心理,
抗挫力差,在日常学习中稍微受挫就一撅不振,甚至完全放弃,成为“学困生”。其次,部分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每天早出晚归,精疲力竭,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过问孩子的学习及与孩子进行情感的交流,孩子也不适应学校生活而产生厌学、逃学的心理,成为“学困生”。
三、对我校物理科学困生成因的分析,采用以下的转化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1.实验教学开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
从初中学生生理上的发展特点分析,初中学生已经逐渐地从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了,这种转化对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但是在转化初中物理的学困生时,我们要重视形象思维的训练,并作为学生学习初中物理概念、规律的基础,而抽象思维可在形象思维基础之上得以培训与提高。我们从形象的具体例子出发,从类比的方法出发,这一问题就可得以解决:如我们可以举例子进行类比,把木块浸没于水中,木块上浮,(木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可类推)其他同理。从上述的举例分析可以看出,以形象的思维去表达抽象的概念规律,是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培养抽象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2.勤奋好学,培养良好学习方法:
一种是初中物理学困生是因为学生自已智力突出,本身不努力、不勤奋造成的,而另一种学困生很勤奋地学习,
但是缺乏必要的方法而使自己成为了学困生。要想学好初中物理这门学科,勤奋与方法这两者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对于勤奋,不管是从一些伟人的事迹中还是从学生身边的例子中都能说明问题,这里勿需多言。但是一般的学困生都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3.倾情投入,师生共感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个教育系统工程,转化过程是一长期的过程。这过程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转化一名学困生,我认为教师在情感的投入方面必须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取得学困生的信任与支持。第二,用“肯定、承认和赞扬”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第三,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来,使学困生感觉到教师与学困生的关系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平等关系”,学困生也达到了被转化的目的。
4.精心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困生”
情景不仅是“一种刺激”而是教学目标相应的知识活动。与情景活动相应结合的一种人为优化的场景,这种有意识创设的,优化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客观情景,在教师语言的启迪下,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心理场景,如临其景,不仅促使全班学生,全神贯注地认知,而且激发学生有情感地主动参与学习,如在讲磨擦时可让学生回忆在家拉手推车时,同样重的车走在水泥路上和土路上的感觉、用力情况,找出
用力不同的原因;拉重车和轻车的用力情况,找出用力不同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出影响磨擦力大小的因素。用学生熟悉的场景即使“学困生”也会主动参与讨论,因为他有生活亲历,现象直观,结果易得。
这些年来“学困生”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每一位“学困生”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全面分析“学困生”的个别特征,从学生、教师、家庭教育中多分析,寻找出适合于该“学困生”的转化方法,对症下药,转化他们,让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