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情境让阅读成为悦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设情境:让阅读成为“悦读”
摘要: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导入新课、理解词句、引发思考、指导复述和背诵等环节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展开想象、模拟表演、设置问题等多种方法来创设形象生动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同时动起来,多角度感受教学内容,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轻而易举地实现教学目标,使阅读教学变得轻松而愉快。
关键字:情境阅读自主愉快
正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并且,因为有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学生只有对学科产生了兴趣,才能有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呢?则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老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引导,制造悬念和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就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巧设情境是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情趣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创设情境的时机
1.在导入新课时。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前奏、戏剧的序幕,它会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在教学《十理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我先出示周总理遗像,然后用幻灯放映一组组感动人心的“十理长街送总理”画面,让学生整体感知,再配以如诉如泣,极富有感情色彩的描述。最后,教师启发学生放开歌喉,唱唱有关周总理的歌,有了初步感知后,师发言:“同学们,这是二十几年前的事情,你们没有经历那叫人悲痛,令人心碎的日子。但是,《十理长街送总理》这一课,会让我们了解当年的情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此深情并茂的导入,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共鸣。
2.在理解词句时。
课堂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还要引导学生“会学”。语文学习尤其是内容的理解上不能脱离语言文字泛泛而谈,而是要紧扣语言文字去体验和感悟。教学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将词句在情景中比较,加深理解,同时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在一次语文课上,教学对字歌时,我让孩子们自由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其他的反义词孩子们的理解都不错,还能灵活运用,可说到“冷漠对热忱”时,举手的孩子寥寥无几,被请到的孩子也没能说清楚。这对反义词确实是本课的难点,我该怎样深入浅出的给孩子们讲解呢?我灵机一动,给学生描述了这样一个情景: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真多啊!一位老爷爷走着走着突然倒在了地上。然后,我让学生说说热忱的人和冷漠的人的不同表现。这样,孩子们在创设的情景中,轻松体会到了“冷漠和热忱”的意思。
3.在引发思考时。
有的问题比较抽象,比较难懂,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思考,教师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例如,例如教学《草船借箭》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诸葛亮要将二十条草船一字排开,船头向东,船尾向西,让兵士擂鼓呐喊,后又将船调个头,船头向西,船尾向东这一安排的理由。可应用几艘草船的实物模型,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进行现场演示,这样课堂上议论纷纷,学生学得来劲,理解得也透彻。
4.在复述背诵时。
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复述课文或背诵课文片断时,使用情境创设的方法,能很好地帮助记忆。例如,教《草船借箭》时,为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主动参与到课文的复述中来,教学中,可以创设“假如你是鲁肃、诸葛亮、曹操会怎样把草船借箭这件事向周瑜讲?”这样一个情景,让学生以故事
中人物的口吻讲述相关的情节。这样的情境创设,既能让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学生又复述了课文,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二、创设情境的手段
课文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仅仅象以往,靠老师的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就能打动学生,就能让学生进入情境,是很难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首先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感悟课文。
1、利用课件,创设情境
多媒体课件具有生动直观、变静为动、图文并茂、再现历史等功能,运用它辅助语文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课堂教学生动直观,感染力强。特别是对于一些年代久远的历史性课文,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亲人》、《飞夺泸定桥》等,如果仅凭课本的语言描述和教师的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当时的那种情景的。此时,就很有必要借助媒体,再现当时的情景,让学生能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的理解才能深入,朗读才能入境。
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最后三个自然段时,就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当年志愿军离朝的录像片段,使学生完全融入了课文的情景之中,自己仿佛就成了那依依惜别人群中的一员,演绎了一段精彩的朗读.
2、展开想象,创设情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儿童时期是一个充满想象和梦幻的时期,教师可利用这一优势,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情境,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想象的欲望,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展现阅读个性。
如在教学《草原》一课中,教师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展现学生阅读个性,充分感受草原之美,抒发自己对草原的热爱和向往。先是播放一段一碧千里,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录像,并配上一段悠扬轻快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草原之大、之美、之奇后,教师让大家都闭上眼睛,来想象草原之美,并用上自己最喜欢的比喻句来表达草原之美。学生在视觉、听觉等感观上得到充分的激刺,顿时美意迸发。
生1:草原像绿色的大海,羊群像一片片白帆。
生2:羊群是碧绿大海中的朵朵浪花。
生3:我是一只喜爱自由的小羊羔。啊,绿色的大草地是我喜爱的睡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