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与古典--林语堂,梁实秋散文风格比较
梁实秋散文的特点
霜降以后, 一棵树的叶子由黄而红, 由枯萎 而摇落。我们不以为异。为什么血肉之躯几 十年风吹雨打之后, 刚刚有一点老态龙钟, 就要大惊小怪? 世界上没有万年长青的树, 蒲柳之姿望秋而落, 也不过是在时间上有迟 早先后之别而已。 ——《聋》
大家习惯了把我当做一个耳聪的人,并且不习惯于 和一个聋子相处。看人嘴唇动,我可不敢唯唯否否, 因为何时宜唯唯,何时宜否否,其间大有讲究。我曾 经一律以点头称是来应付,结果闹出很尴尬的场面。 我发现最好的应付方法是面部无表情,作白痴状。 瞎子常戴黑眼镜,走路时以手杖探地,人人知道他是 瞎子,都会躲着他。聋子没有标帜,两只耳朵好好的, 不像是什么零件出了毛病的人。还有热心人士会附 在我耳边窃窃私语,其实吱吱喳喳的耳语我更听不 见,只觉得一口口的唾沫星子喷在我的脸上,而且只 好听其自干。
3、语体风格
白话的浅近 文言的雅洁 西语句式的灵活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排比、比喻、夸张„„)
“仄声字容易表示悲苦的情绪,响亮的声音容 易显出欢乐的神情;长的句子表示温和驰缓,短的 句子代表强硬急迫的态度。‛(《论散文》)
散文之妙在于自然……如今散文之弊,其一 为泛词滥语太多,自诩为新潮作风,实则如 滓渣之泛起,令人作呕。又有大量引用外文 句法者,繁复晦涩,不知所云。——《〈悠 悠蓝山〉序》 “我最近一次病,病情相当曲折,叙述起来要 半小时,如用欧化语体来说半小时还不 够。‛(《病》)
雅舍小品的特点
1、题材上,选取日常生活琐事 《音乐》《衣裳》《旅行》 《握手》 《洗澡》《下棋》《写字》《男人》《女人》 《孩子》《中年》《老年》《病》《穷》 《懒》《馋》
小品散文历来主张“小中见大”,其取材不在于关 系“经国之大业”,也不在于阐发道德、义理之精 要,而是以一己的性灵抒发为主,小中见大。
林语堂与梁实秋的散文特点?
林语堂与梁实秋的散文特点?林语堂与梁实秋的散文特点?林语堂与梁实秋都是著名的作家,大家知道林语堂与梁实秋的散文特点?供参考!一、相同点(一)作品中都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意蕴林语堂曾自豪地说:“我的最长处就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的确,作为一个从小学到大学都在教会学校读书、广泛接触外国传教士、很多阅读西方科学书籍的文人,他对西方的文化可谓了如指掌。
晚年他编撰汉英词典,足可说明他的文化底蕴有多深。
当然,对西方的文化的熟悉,并不意味着对中国文化的数典忘祖。
他在清华大学期间很多涉足中国古书、从《唐诗》、《红楼梦》到《人间词话》,甚至名不见经传的杂著,弥补了他在中国文化方面的不足。
这些文化因子浸润到一起,使他成为博学的作家和学者,所以当赛珍珠一看到他时,便把他定位为介绍东方文化的最佳人选。
与林语堂的自信不同,梁实秋表示:“我向不侈谈中西文化,更不敢妄加比较。
”对这一表白,我们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谦虚”,由于洋洋30万字的《雅舍小品》,143篇散文精品,不可能脱离中国坚实的文化底蕴,不可能不以西洋文化做比照。
再来看看他的成长经历,他出生于北平一个传统文化相当浓厚的家庭里,从小饱读古代典籍,再加上父辈的言传身教,使他具有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气质:追求正道、自尊自强、宽厚谦谨、宁静致远。
这些风格都散发在他的散文中,如《中年》《老年》《男人》《女人》等等。
(二)作品都深受明清小品文影响作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林语堂和梁实秋都从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汲取了丰厚的营养。
最明显的莫过于明清小品文。
可以说,小品文的精神渗入到他们的灵魂,直接作用于他们的精神观念、人生方式和审美趣味。
以至于出现这样的奇观:提到小品文不能不想到林语堂,说到林语堂又不能将他与小品文分开,林语堂几乎成了“小品文”的同义语。
而梁实秋继承发展了这一文体的优势,尤其在文化境界和文化心态上更有所超越。
形成了传统小品文在现代文学中的发展盛况。
林语堂的散文两大特色
林语堂的散文两大特色:一、闲适林语堂的散文充满“闲适之乐”,即追求个体精神的逍遥自适和个人生活的雅致舒适。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时局动荡,政治环境异常,文学发展在整体上呈政治化的趋势,许多文人在此情形中为保全自我个性自由、不随波逐流而向往闲适之趣,其文学创作也就成了主流文学形态之外的另一种存在状态。
林语堂的闲适散文就是这种特殊政治环境和文化语境的产物,它们既是林语堂对自我“超政治、近人生”、注重“幽默”“性灵”“闲适”创作理论的具体实践,也是他对自我个性心理、人生态度的诗意阐释。
1、“逍遥自适、不委曲而累己”的精神追求强调个体精神的逍遥自适,“不委曲而累己”,这是历代闲适文人最为根本的精神追求,也是林语堂在闲适散文中最为强调的一个精神特点。
闲适文人,远自魏晋名士陶渊明始,一直到王维、白居易、苏轼、等人,近至周作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推崇个体之精神自由与人格尊严,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高蹈“我行我素”或隐居以求其志,不甘为物所驱、为物所役。
林语堂很崇尚这一点。
事实上,在保全生命的前提下,以“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为我所用”、无所顾忌是他为人为文的最大特点。
如三十年代中后期,当全国上下都进一步强调文学与文人的社会职能时,林语堂却公然说:“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生活,这是多么明显的事实,我们简直从没有想到过”。
而实现这一精神理想的行为方法则主要如他阐释浪漫主义特色时所言:是“放逸”“清高”“遁世”“欣赏自然”。
“放逸”“清高”,主要体现为对外在物质世界的凌驾和超越、对个体人格尊严的高扬和肯定。
林语堂推崇“保持其自由和个性”的“放浪者”,反对把“自我”变成“一个全然服从物质或经济规律的自动机”,也反对牺牲个体、把个人当作实现社会职责和群体幸福的工具。
林语堂曾说,“哲学以个人为开端,亦以个人为依归。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风格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风格梁实秋写散文别具一格,堪称散文界一代宗师,其散文写的炉火纯青,艺术造诣颇高,下面我拟从梁实秋散文鲜明的语言特色、闲适幽默的艺术风格等方面入手,对其散文的艺术特一,梁实秋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深厚,极具特色的语言成为其散文一个突出风格。
⑴行文雅洁,用语精练。
真正的散文语言,绝不容忍多余的文字,古近中外的散文大家无不以语言的节约性作为衡量语言表现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准。
梁实秋创作散文追求一种“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境界,故此,他在篇幅上力求浓缩,删掉枝蔓;在语言上摅词滤藻,斯于至当。
正是由于梁实秋深黯“割爱”的艺术原则,所以他的散文没有废话,以简洁取胜。
他曾以“尽去枝节,少说废话”自励,认为散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简单”,“简单二字,是很高的理想”,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单薄粗简,而是一种有博返约的境界。
他在《文学讲话》中谈及散文时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
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
”他自己的散文,也大都篇幅简约,语言精练,字数多在两千左右,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短文不满千字,却栩栩如生的刻画出梁启超的神采风貌,笔墨生花地写出了他的渊博学识,一位国学大师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叙写精致,行文雅洁是梁实秋散文艺术的一大特色,他的文章,几乎都是开篇切题,简洁了当,极少渲染铺排,转弯抹角。
⑵梁实秋散文的语言具有一种典丽之美。
这种美就是一种“国文的味道”,他通过文言文的语体化,达到古今融化的境界.二,梁实秋散文具有一种包容性。
这主要体现在他对中西方文化的兼他认为,中西文化各有优劣,因此他既反对妄自尊大,又反对妄自菲薄,主张虚心接受外来文化,使之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溶解在一起。
他的散文创作就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具有了一种包容性:如在写作技巧上,梁实秋对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以及杜诗极为熟悉。
他经常揣摩这些诗文的章法、句法、声调辞藻的特点及行文技巧,使自己的白话散文能符合“文”的要求,而不仅仅是白话;他的散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文调洁雅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显然又受到西方古典主义的影响。
梁实秋散文特色
梁实秋散文特色引导语:梁实秋的散文风格经历了从浪漫到古典再到浪漫的演变过程,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梁实秋散文的特色。
1、梁实秋非常注意散文的语言艺术,尤其注重发扬本民族的语言传统。
欧美文学的刚直严密、雍容幽默,汉文学的古朴凝练、铿锵顿挫,北京方言的亲切、平白风趣,经过他的熔炼,成为一种新的生命。
2、梁实秋的散文,有着十分精彩的幽默,其幽默是一种深沉的表述,是一种显而不露的含蓄的方式。
3、是梁实秋的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闲适愉悦的幽默,是一种带着甜味的笑,是发自内心的笑谈人生的一种态度,是一种不俗套的轻松的笑,这样的例子在梁实秋的作品中是随处可见的。
4、《梁实秋散文》的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文笔精巧、语言幽默、内蕴深厚、风格恬淡,充分显示了梁实秋先生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作为中国现代典型的自由知识分子,梁实秋“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留下了令后人叹为观止的《冬夜草儿评论》、《骂人的艺术》、《文学的纪律》、《偏见集》、《文艺批评论》、《雅舍小品》、《谈徐志摩》、《清华八年》、《秋室杂文》、《秋室杂忆》、《槐园梦忆》、《看云集》、《梁实秋札记》、《白猫王子及其他》、《雅舍谈吃》、《英国文学史》以及《莎士比亚全集》的中译本等等。
他的大女儿梁文茜女士对我说:我父亲的作品在国内已有众多大大小小的版本,且长销不衰,其中《雅舍小品》在海内外也有300多个版本,这充分说明广大读者对他的作品的。
5、梁实秋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但真正使他在普通读者中间享有盛名的,还是他的散文创作。
他的散文风格经历了从浪漫到古典再到浪漫的演变过程,但是最能代表其散文艺术成就和主要特色的还是以《雅舍小品》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文学观指导下的散文创作。
由于家庭出身与后天的所受的`教育,中国传统儒家士大夫的气质和英国的绅士风度在他身上互相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贵族气质。
浅谈林语堂与梁实秋的散文比较
林语堂的创作体现出非常突出的幽默特征,他的散文幽默闲适,同时也有率性的一面,在平淡中见深长。
这与他倡导的“幽默”与“闲适”的是有密切的关系的。
的
散文则是冲淡中带幽默,幽默与冲淡的结合,创造出了他自己文体的自然与雅洁,体现出他一种极为雅致的文学风格。
下面是我读林语堂的《孤崖上的一枝花》和梁实秋的《雅舍》得出的一些感受。
相对于林语堂《孤崖上的一枝花》所用的率性,闲适,幽默的笔触,梁实秋的《雅舍》中的语言就比较质朴平白,淡定从容,诙谐生动。
雅舍其实并不“雅”,只是
因为梁实秋的随遇而安的达观的态度使他能洒脱的看待身边发生的种种事态,随缘的享受生活。
文章描写
从林语堂的《孤崖上的一枝花》和梁实秋的《雅舍》上的写法,我认为他们的散文都是具有幽默风趣的特质,只不过梁实秋的幽默特质及不上林语堂。
梁实秋的散文闲适,活泼,同时又具有平静,随遇而安的态度。
而林语堂的散文虽也是闲适的,但他又是比较率性的,行文中表现出来的相对比较张扬一些。
但是都我认为二人的文章都能够让人感觉到平静,闲适,和舒服。
现当代散文家的风格
鲁迅——永恒的魅力马叙伦——近似古代的笔记周作人——冲和平淡的首席代表夏丐尊——平淡中自有章法结构胡适——自然流畅,不用重笔刘半农——寓庄于谐,不拘规矩郭沫若——挥洒过快,却又清新诱人许地山——笔意所到,戛然而止孙伏园——一种特有的雅趣周瘦鹃——温柔而少冷峻之色袁昌英——豁达大度,挥洒流畅叶圣陶——朴实之中自有醇美韬奋——以早期杂感随笔为胜张恨水——言之有物,取径冲淡陈源——一味倾吐着自己的爱与憎林语堂——精彩片段多在议论郑逸梅——意味隽永,情趣盎然徐志摩——活泼华丽,充满灵气郁达夫——多为才情之作茅盾——直拗硬朗而少圆一润轻灵方令孺——笔触细腻,感情深挚许钦文——笔墨淡而节奏偏慢成仿吾——纵笔而下,直抒胸臆曹靖华——浓重的抒情|色彩庐隐——最妙的还数小品朱自清——淡泊之中时露清丽王统照——不名一状,也不成派郑振铎——稍加用心,再可提升孙福熙——徐徐叙来,老成大度田汉——早年流丽,晚年质朴丰子恺——给人以恬淡而有味的享受瞿秋白——文学、政治、哲学的组合闻一多——从冷峻、理性到烈火老舍——俚而不俗,俗中有雅俞平伯——自一由舒缓中时见雅意冰心——亲切,自然,温柔苏雪林——议论中有见解,显灵气魏金枝——终究以议论为长曹聚仁——纷陈杂出,削足适履阿英——直笔多而曲笔少夏衍——闪过光亮蒋光慈——强烈丰富的感情鲁彦——人情味与人性色彩巴人——冷嘲热讽,愤世嫉俗梁实秋——以思想、学富、议论取胜许杰——把灵魂与生命注入文中石评梅——文风清妙,字句美丽胡风——理性支配下的澎湃诗情赵景深——客观真实,时带趣味沈从文——秀丽隽永,洒脱自如冯雪峰——刚健有余,柔美不足梁宗岱——清丽迷人中的朦胧诗意黄药眠——明朗、感奋的基调聂绀一弩一——自成趣味与奇响台静农——自有详略,自有剪裁钟敬文——清朗绝俗,自有追求朱湘——时老成,时犀利,时柔和黎烈文——朴素流畅,偶耍花一槍一孔另境——忠实的纪实者丁玲——注意穿插人物与画面凌叔华——当以才情取胜沙汀——善用轻笔,不喜重笔艾芜——朴素、轻便的文字巴金——真诚亲切的交流杨刚——踩着感情的火轮滚一动叶灵凤——以一小点来忽远忽近地放射冯至——朴素中见华美楼适夷——时简时繁,绝不冗长施蛰存——懂得语言的妙谛臧克家——精练流畅,时露诗情梁遇春——快谈,纵谈,放谈李广田——流畅恬淡,抒情中蕴含诗意李健吾——颇懂散文的节奏与韵味吴伯箫——左右挥洒,皆成妙文徐铸成——简洁约束,自能传神蹇先艾——一种带有议论的叙述陈伯吹——浅显易懂,色调明朗谢冰莹——平实畅达中的热情与活力黄源——喜欢讲究条理缪崇群——朴素之美,人情之美杜衡——语言老成,转换随意萧军——跳跃时方显灵气与聪明廖沫沙——东拉西扯为杂文田仲济——写法多样,句法多变陆蠡——属于自己的一种议论傅雷——很懂得语言选择的重要性周立波——欠文采,却有板有眼秦瘦鸥——趣味多而深刻少上一页12下一页吴组缃——正面、反面、侧面都写靳以——天真烂漫,单纯明净丽尼——有一种美丽的忧伤范长江——简洁而凝重的笔墨柯灵——炉火纯青,下笔有神叶紫——介于格言与随感之间徐懋庸——酷肖鲁迅的杂文师陀——只觉得有些恬淡萧乾——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卞之琳——简洁明快,庄重严谨季羡林——清泉流泻,春风骀荡邓拓——长于议论,又能写意何其芳——美丽而诗意的凤子——一种特有的情感气氛杨朔——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陈企霞——论证严密,层层推断唐搜——曾有过种种尝试陈荒煤——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草明——似少一种深邃的思考孙犁——平易淡朴的文风叶君健——艺术上有多种特色赵清阁——以情为重的文章王西彦——良知与正义感支配下的抒写徐迟——用新闻的手法追求完美周而复——长于纪实,不拘一格杜宣——始终保持平稳的节奏严文井——带有思索的`低抑情绪冯英子——自然质朴,别饶情趣碧野——从粗一壮激越到明丽抒情刘白羽——褒贬不一的抒情文苏青——拉杂中也会生动出彩吴祖光——说真话,有骨气韦君宜——早年天真,晚年反思秦牧——注意技巧,懂得剪裁黄秋耘——诸体皆备,随笔尤胜冯牧——总用夹叙夹议的方法郭风——得心应手,无施不可黄裳——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张爱玲——大多都是信笔写去魏巍——以真挚的情感打动读者欧陽文彬——只需要真诚与质朴蒋星煜——自然质朴的文风艾煊——很注意语言的节奏何为——注意人物与情节牛汉——表达生命的体验与发现峻青——强调立意与情感袁鹰——一丝不苟,情致绵绵岑桑——畅达流丽,精练生动张天健——浓淡相宜,疏密有致邵燕祥——横也成文,竖也成文赵鑫珊——心灵航程中的永恒瞬间小思——从文章中感受其气质叶文玲——以文反映时代脉搏冯骥才——妙不可言,别是一家黄河浪——似不经意,实很讲究余秋雨——有自身的节奏与词汇王周生——更接近于一种时文的写作张抗抗——个人性灵的刻录赵丽宏——心灵与语言的双重之美胡绳梁——枝叶扶疏,神清气朗。
梁实秋先生的写作风格
梁实秋先生的写作风格1 梁实秋先生的冲淡也是他个性的特点之一,但这一点似乎并没有幽默在他文中的位置显眼。
《老年》一文应是他这一特点得到充分发挥的代表之作了,文中有道:“五欲全销,并非易事,若已全销,人间又还有何留恋的呢。
”仅以此一句作结,便将全文冲淡的感情显露无疑。
说到冲淡,这与他从师周作人不无关系,同样,他的冲淡虽有自己的特点,却不及周作人的深刻。
我们试比较一下周作人《故乡的野草》中的结尾:“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逢窗下总是露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来,这也就是上坟船的证据了。
”这种差距也许可以让人从另一角度理解:梁实秋不是天性轻松的吗?他师承周作人的冲淡,却不及其深刻;他追慕林语堂的幽默,却不及其机智,但是,他却恰到好处的中和了周、林二人的冲淡与幽默,创造出了自己文体的自然与雅洁,自己个性的独特与完整,不得不说,这种博采众家之长,自成一家风格的人生态度是令人赞叹的。
幽默与冲淡的完美结合,便成一种极为雅致的文学风格,也成为先生人生态度的精粹,读其文,观其人,会有一种清新而不失典雅的感受。
从作品的篇幅来说,多是短小精焊的美文,简洁明澈,以雅化俗,常使人读后齿颊留香。
在对中国文坛“浪漫之子”徐志摩的评价之中,有这样一句话,给人感受至深,典型体现了雅致文风:“如果真以为诗有翅膀,能把诗人带到天空,海阔天空的俯瞰这乌烟瘴气的人间,而且能长久的凭空御虚,逍遥于浩天之上,则会体验到真的天堂。
”做人怎样算是雅致?看看梁实秋先生的为人风格:以完美的态度面对人生,以浪漫而务实的态度实现人生,以平淡的过程度过人生,实在是雅致至极。
梁先生曾到过四川,称当地民舍为“雅舍”,一入住后,久久不愿离去,“雅舍”中,梁实秋获得了作文的雅兴与为人的雅趣。
同时,逐步奠定了他的雅致之风,铸就了他的高雅人格,从而也才有了梁实秋的雅致人生。
梁实秋用手中轻快的笔展现了他的人生哲学——严谨中有谦逊;轻松后有幽默,更有丝丝的冲淡蕴含其间,汇成清新隽永的雅致人生。
浅论梁实秋散文的语言特色
浅论梁实秋散文的语言特色摘要:梁实秋是现当代文坛上享誉盛名的散文大家,其散文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语言上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特色:幽默中暗含讽刺,简洁中透露雅致,引经据典中尽显文采,滑笔艺术中描绘着世间的人生百态。
关键词:梁实秋;散文;语言梁实秋是我国现当代文坛上的散文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
从其散文创作来看,梁实秋与老舍、林语堂等人一样,堪称20世纪中国散文的幽默大师,其代表作《雅舍小品》给予读者最突出的印象仍是其幽默感的优雅从容。
梁实秋以沉稳、朗健、通达的性格酿成了散文的凝练、雅洁而又情味浓郁的风格,丰富广泛的阅世和幽默风趣的脾性又使他的散文在稳达朗健中透出了几分老辣深刻和机智俏皮。
单从梁实秋散文的语言特色上看,其语言幽默中带有反讽,精炼简洁中透露雅致,引经据典中尽显文采,滑笔艺术中描绘着世间的人生百态。
一、幽默讽刺在现代文学大的幽默大师中,鲁迅的幽默比较严肃,林语堂的幽默失去幽默的正宗韵,钱钟书的学者式的幽默西洋味过重,老舍市民型的幽默庄谐杂出。
而梁实秋的幽默自有其风格,是学者加绅士型的幽默,在笑谑中带有雅隽的韵味。
在《雅舍小品》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大千世界的人生百态,他以平常心写平常事,却总能发现生活的痒处,寓严肃于幽默中,在发人一噱之后,获得丰富的启迪。
在表现幽默的同时,梁实秋比较爱用修辞上的“反讽”一格。
他曾在读书札记中对反讽做过解释,认为反讽就是字面意思和作者表达的意思相反,恭维既是挖苦;斥责既是颂扬。
这种修辞他在刻画世相人态的一些篇章中有所体现,如《旁若无人》中就尽显幽默的反讽。
通过对别人的喧嚣之声以“金石之声”“宏亮”等褒义词的描述,逆话正说,让读者自行体会其中的褒贬之意。
又例如在《女人》中,作者从一般人性的层面,通过贬词褒用的幽默语气,细腻真切、传神地历数了女人的种种特点,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女性的各种“美德”。
而《男人》则直奔主题,历数男人身上的种种糗事。
如谈男人的脏“西裤尽管挺直,他的耳后脖根,土壤肥沃,常常宜于种麦!”“还有甚于此者,曾有人当众搔背,结果是从袖口里面摔出只老鼠!” 对男人的描摹虽然以偏概全却形神兼备、惟妙惟肖。
试谈梁实秋文学观从浪漫到古典的转化
力’),而是 élan frein(克制力)。一个人的道德价值,不在于
他做了多少事,而是在于有多少事他没有做。白璧德并不说
教,他没有教条,他只是坚持一个态度— ——健康与尊严的态
度。”梁实秋看出了白璧德的思想与中国儒家的“中庸”及
“克己复礼”思想的契合。
这种理解与林语堂不同,当年,林语堂也曾与吴宓等
白璧德主张,新人文主义者应在极度的同情和极度的 纪律之间进行调节和选择,人文主义者所能达到的人文程 度,完全取决于他调和自身相反德行的程度。“适度”法则乃 是人生最高的法则,因为它限制并囊括了所有其他法则。
梁实秋是如何接受白璧德的思想的呢?他说:“他的主 张可以一言以蔽之,察人物之别,严人禽之辨。他强调西哲 理性自制的精神,孔氏克己复礼的教训,释氏内照反省的妙 谛。”梁实秋抓住了白壁德的核心观点:一是“人的法则”不 同于“物的法则”;一是人性的二元对立。突出了对“人”这个 主体认识,进而“领悟他的思想体系”,并进一步从现代性角 度理解了白璧德的人文思想“在现代的重要性”。
其次,追求艺术上的唯美。他认为艺术以美的追求为目 的,所以对文学的美非常重视。在他看来,美应该成为诗歌
- 68 -
创作所应遵循的最高原则,不美无以谈诗。他要求在诗中的 感情要美,形式要美,字词要美,反对“丑”俗字入诗,认为像 “小便”、“如厕”之类决不可写进诗中,那样会把诗美破坏净 尽。他认为丑字俗字入诗是白话入诗的泛滥,造成非诗。他 说:“白话为文,顺理成章,白话为诗,则问题甚大。”
其次,梁实秋谈到人禽之辨。这是在人物之别认识上的 深化,人性的二元对立问题,使他重新认识了感情与理智, 认识到人之所以为人之所在。他说:“白璧德永远地强调人 性的二元,那即是说,人性包含着欲念和理智。这二者虽然
林语堂梁实秋
林语堂梁实秋林语堂梁实秋引导语:林语堂与梁实秋是什么关系?他们的作品有哪些联系呢?下文是相关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林语堂和梁实秋的写作风格篇1:梁实秋在艺术上他深受西方古典主义的影响,标举简洁典雅的审美原则,他认为“简短是机智之灵魂”,主张“文章要深,要远,就是不要长”。
强调写文章要懂得“割爱”,要多加剪裁,避免枝蔓,达到删繁就简,由博返约。
林语堂幽默与闲适是其散文的重要特色。
用平淡的话语制造美文,表现出一种心境的超脱与悠闲,与他提“性灵”,表现“自我”的美学观相一致。
他的“闲适”在内容上表现为冷静超远,旁观世态人情,面对现实,但不干预和批判现实。
在形式上则表现为“娓语式”的小品文笔调。
林语堂/梁实秋《论幽默》篇2:林语堂《论幽默》幽默本是人生之一部分,所以一国的文化,到了相当程度,必有幽默的文学出现。
人之智慧已启,对付各种问题之外,尚有余力,从容出之,遂有幽默——或者一旦聪明起来,对人之智慧本身发生疑惑,处处发见人类的愚笨、矛盾、偏执、自大,幽默也就跟着出现。
如波斯之天文学家诗人荷麦卡奄姆,便是这一类的。
“三百篇”中《唐风》之无名作者,在他或她感觉人生之空泛而唱“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之时,也已露出幽默的态度了。
因为幽默只是一种从容不迫达观态度,《郑风》“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的女子,也含有幽默的意味。
到第一等头脑如庄生出现,遂有纵横议论捭阖人世之幽默思想及幽默文章,所以庄生可称为中国之幽默始祖。
太史公称庄生滑稽,便是此意,或索性追源于老子,也无不可。
战国之纵横家如鬼谷子、淳于髡之流,也具有滑稽雄辩之才。
这时中国之文化及精神生活,确乎是精力饱满,放出异彩,九流百家,相继而起,如满庭春色,奇花异卉,各不相模,而能自出奇态以争妍。
人之智慧在这种自由空气之中,各抒性灵,发扬光大。
人之思想也各走各的路,格物穷理各逞其奇,奇则变,变则通。
故毫无酸腐气象。
在这种空气之中,自然有谨愿与超脱二派,杀身成仁,临危不惧,如墨翟之徒,或是儒冠儒服,一味做官,如孔丘之徒,这是谨愿派。
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艺术风格比较
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艺术风格之比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出现了以林语堂、梁实秋、废名、钟敬文等一批作家为代表的“言志派”。
“言志派”散文强调“无意不可入,无言不可言”,取材极为广泛,从社会批评、文明批评到生活琐事,古今中外无所不谈。
散文创作以追求“兴味”为志趣,极力推崇明代作家“独抒灵性,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无论叙事、说理、抒情、议论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用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
从审美角度来看,言志派具有阴柔美,以“平和冲淡”的诗意美感染人心,从这派作家的写作态度上看,摆脱正经状态,追求洒脱、随意,不作激烈斗争,也不过多的介入政治领域。
而“言志派”散文作家中,成就尤以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为最。
然而他们的一生,都充满着矛盾斗争,充满着争议,他们中有过叛国,有过静默,可是他们的很多作品却经过了时间的冲刷,愈来愈显示出它们的艺术魅力。
周作人被称为“小品散文之王”;林语堂是“幽默大师”;梁实秋也有他的“雅舍艺术”。
下面,就分别谈论他们各自的风格及成就。
小品散文之王——周作人小品文的概念最早还是周作人提出的,他在《美文》中说:“有许多内容不能作为小说,又不适于作诗,不妨写成散文。
在现代的国语文学里,还不曾见过有这类文章,治新文学的人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呢?”“给文学开辟出一块新的土地来,岂不好么?”他所说的“散文”、“这类文章”、“新的土地”事实上就是他要提倡的小品文。
它主要是指叙事或抒情的艺术性的散文,还包括“诗与散文中间的桥梁”——散文诗。
周作人为新文学提出了一个新课题,那就是要开拓散文领域,要发展叙事或抒情的艺术性散文。
周作人的生平文章最大的审美追求就是平和冲淡,在这平和冲淡中体现他的审美追求,表现他的思想;这种平和冲淡往往表现出一种闲适的情趣,但又能在这闲适中使人感到它所写的的确是生活的真实,使人感受到真实生活的美与丑;还有不少文章,尽管内容严肃、尖锐,而文章风格仍力求平和。
周作人的其他文体入的杂感、文艺评论和文章随笔也都有着心平气和说理的特点,很少有剑拔弩张的句子。
梁实秋
2、典雅 梁实秋学富五车,以学者之笔为文, 常常引经据典,谈古论今,充满智慧。
3、雅洁 古文与今文融为一体。 以“女人” 为例:
写“女人”如何买东西
你没有陪过女人买东西吗?尤其是买衣料,她从
不干干脆脆说要做什么衣,要买什么料,准备出多少
钱。她必定要东挑西拣,翻天覆地,同时口中念念有
词,不是嫌这料子太薄,就是怪那那匹料子花样太久, 这个不禁洗,那个不禁晒,这个缩头大,那个门面窄, 批评的人家一文不值。其实,满不是那么回事,她只 是嫌价码太贵而已!如果价钱便宜,其他的缺点都不 成问题,而且本来不要买得也要购储起来。一个女人 若是因为碳贵而不生炭盆,她必定对人解释说:冬天
21
(2)出版了《浪漫的与古典的》 (1927),《文学的纪律》(1928) 这部书主要针对于创造社而言的,反对 文学自我表现,强调理性和传统。
梁实秋与女儿
2、1927年,与程季淑结婚 两人恩爱一生。幸福、温馨的婚姻生 活始终使作者保持一颗平常、普通人的 平和之心。所以,他的创作题材多集中 在生活琐事上,如《喝茶》、《饮酒》、 《理发》、《睡》、《牙签》、《手杖》 等。 1974年妻子去世,写下了《槐园梦 忆》,悼念亡妻。
《槐园梦忆》节选
我到季淑的墓上去,我的感受不只是“徘徊不忍
去”,亦不只是“孤魂独茕茕”(qiong),我要先把鲜 花插好(插在一只半埋在土里的金属瓶里),然后注 满清水,然后低声呼唤她几声,我不敢高声喊叫,无 此需要,并且也怕惊了她;然后我把一两个星期以来
所发生的比较重大的事报告给她,我不能不让她知道
三、梁实秋散文创作特色 1、淡雅 他主张人应该要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
去享受人的生活。 1930年,被鲁迅骂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 狗”,他虽愤怒,但能控制那愤怒。 1937年,因“与抗战无关”的事件而退出抗战文 艺的第一线,隐居于“雅舍”,虽说是迫不得已, 但仍能自得其乐。 他对人生的丑恶面不是没有批判,但他用的是温 和的笔调而不是激烈的言词来抒发的,因而多是幽 默,而不是讽刺。
论徘徊于古典与浪漫之间的批评家——梁实秋
二、 文化 语境 的变 化 与 梁 实 秋 批 评 策 略 的 调 整
梁实秋 12 9 6年 回国 , 第二年 就爆发 了“ 从文学革命 到革命 文学” 论争 。革命文学试图以集体 主义取代个人主义 , 以革命 的 纪律来 约束 自由精神 。鲁迅在这个转折 时期 , 受到来 自否定五 四文学传统的梁实秋与“ 左翼” 文人 的夹击 。后来 , 随着鲁 迅 向 “ ” 也 带 动 了一 大批 五 四文 人 转 向“ 翼 ” 左 转 左 。梁 实秋 对 五 四文 学的批评就失去 了针对性 , 但是 “ 翼” 左 革命 文学家的诉求 与梁 实秋 的理论有相似之处 。他们 以西方 的批评 理论为指针 , 褒 来 贬五四新文学 , 排斥异己。革命文 学家 以马克 思列宁主义学 说 为指针 , 受到梁实秋的奚 落, 说是“ ‘ 在 左翼 ’ 之下 , 只有一套刻板 的批评 , 并无所谓批评家 , 理论 家。因为理论 根据 , 批评标准 等 等 , 由马克思, 早 列宁给制定 了。这点 用在梁 实秋 那里也可 以, ” 他 的批评早在白璧德那里就规定好了。 如 果 说 梁 实秋 在 清 华 时 期 是 浪 漫 的 , 到 白璧 德 影 响 在 回 受
“ 绍 的批 评 ” 种批 评 缺 少 对 作 家作 品 深 入 了解 , 不 足 与 文 介 这 尚 学批评相提并论 。第二是“ 纠正的批评” 由于外 国作品翻译的杂 滥, 对于翻译纠错 的批评就产生 了, 格意义上讲 , 严 纠正不算批 评 , 成 为批 评 , 要 对 一 派 或 一般 人 的谬 误 思 想 或 主 张 进行 纠 要 需 正 。第 三 是 “ 象 的批 评 ” 这 种批 评 态 度 是 率 真 的 , 字 是优 美 印 , 文 的, 故受欢迎 , 但是这种批评缺 乏标准 与系统 , 缺乏全体 的 比例
梁实秋的散文风格
梁实秋的散文风格 一代散文 大师梁实秋 先生笔耕不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他的散文涉猎广泛,凡人间生活各个方 面,都在他的散文中得到反映。
他认真地品味人生,中年以后,其怀乡之作如一 枝奇葩,独放异彩。
梁实秋的一生当中作品无数, 仅仅是他女儿整理出来的就有两千多万字, 每 当读到梁老先生的作品,许多人都会被他的那种淡雅,淡泊名利的风格所吸引, 梁实秋写作风格不像鲁迅 那么言辞犀利,相反,读了他的作品反而会给人一种亲切感,让人感受到了 他为人温和的性格。
从梁实秋的作品中我们还能察觉出他的幽默, 虽然他的幽默不及林语堂, 恬 淡不如鲁迅, 但梁实秋写作风格汇集了百家之长, 创造出了一种不同于其他人的 一种写作风格, 他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汇到了他的散文当中, 也成为了他的作品 的一个特点。
梁实秋的文章多是短篇的散文, 他的文章文辞严谨又带有些许的幽 默感, 使人读完之后感觉到很轻松, 但是又能让人在轻松之余感受到作者想要表 达的对人生的感悟。
梁实秋平时喜欢结交朋友,还经常与友人聊天谈心,对同一 件事得到了许多不同的见解,然后自己在这些见解之上做出分析,融会贯通,将 这些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作品当中去。
梁实秋的这种自成一派的写作风格在当时虽 然不受大多数人的支持, 甚至因为梁实秋写作风格使他和他的家人都受到了迫害, 但是他仍然坚持着写下去,直至后来终于被大多数人所支持。
梁实秋的写作风格不仅蕴含了丰富的个人情感, 还带有少许的幽默感, 这是 当时他的作品不被人接受的原因,也是后来直到现在被人喜欢的原因。
梁实秋作品 梁实秋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作家, 他非常多的作品我们都是拜读过的, 这些 作品都给人们到来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他的作品非常的出色, 他从小就非常喜欢 写文章,所以在十几岁的时候他的文章就开始被人们知道了。
他的很多作品到现在都非常流行, 梁实秋作品有一个特色, 那就是非常有贵 族气息, 他的文章任何读者一读就会有一种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的感觉。
梁实秋散文的语言风格初探
梁实秋散文的语言风格初探作者:崔冠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年第08期[摘要]梁实秋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散文学家。
其散文有着自己独特的幽默风格,享誉海峡两岸文坛几十年。
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别具风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
本文试对其散文的语言风格作一浅要分析。
[关键词]梁实秋(1903—1987),中国现代著名文艺评论家、翻译家、文学家。
他一生所进行的文艺实践是多方面的,除了写文艺评论外,他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编写了三十多种英文词典及教科书,散文集子有二十余种,其他还有小品集、杂文集等多种,曾被尊为中国第一‘博学鸿儒’’。
梁实秋的散文、小品集子多以“雅舍”冠之。
“雅舍”系作者抗日战争时期客居重庆北碚所居的陋室之名。
1940年人蜀后他应刘英士之邀以“子佳”为笔名在《星期评论》陆续发表《雅舍小品》,此书一出,风行不衰,至今发行了五十余版,创中国现代散文发行的最高纪录,奠定了散文大家的地位,影响遍及西欧、北美和东南亚。
四十年前,美学家朱光潜在致作者的一封信中,对刚刚出版的《雅舍小品》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
本文试对其散文的语言风格作一浅要分析。
梁实秋的作品与其艺术主张是一脉相承的。
他的创作中倡导真诚,主张文学应反映亘古不变的人性,反对以功利的眼光看待文学。
他的作品取材平易,亲切如话,能从个人经历、日常琐事、起居饮食中细密深掘,广征博引。
察常人之所无触。
发常人之所未发,所谓‘锬言微中亦可以解纷,,,旨趣蕴藉,品味温淡。
风格平实散淡,在从容徐缓里包含着犀利与深刻,有一种善美的和谐,耐人寻味。
比较而言,梁实秋的散文不似徐志摩的华丽夸饰,冰心的雅隽飘逸,郁达夫的烈情奔突,鲁彦的素朴清新,朱自清散文的幽郁缠绵,却有一点丰子恺的玄机巧慧,又有一点周作人的冲淡平和,也透出了一点鲁迅的辛辣老到,林语堂的诙谐幽默,然而,他还是他,他是自成一格的。
梁实秋散文的第一个特点便是语言清新、淡雅、极富幽默感,香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誉之为“精彩的幽默”,并进而评述到:“林语堂只称幽默大师,而他只是幽默小品的提倡者,其幽默才能并不突出。
中国现代散文与古典文人的写作风格对比分析
中国现代散文与古典文人的写作风格对比分析前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众多杰出的文人墨客。
他们用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思想表达方式影响了几个世纪的读者。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现代散文逐渐崭露头角,不同于古典文人的写作风格也逐渐形成。
本文将对中国现代散文与古典文人的写作风格进行对比分析,从不同侧面展示二者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一. 背景介绍古典文人古典文人指的是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中通过考试科举制度获得功名地位并从事文学创作、书法、诗词等活动的知识分子。
他们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注重表达道德情感、塑造高雅品味,并常常运用修辞手法和典故来增加文章效果。
现代散文现代散文是在近现代时期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散体文学形式。
与古典文人相比,现代散文注重情感表达、反映现实生活与社会问题,并强调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自由创作。
二. 内容对比表达方式•古典文人: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借代等,以增加文章的韵律和艺术效果。
古典文人的语言常常较为华丽,含有较多典故和引用经典著作的成分。
•现代散文:倾向于简练明了的表达方式。
现代散文更加注重真实性和亲近感,在语言上更富有现实感和口语化特点。
内容主题•古典文人:关注国家、家族、忠诚、孝道等传统价值观念,崇尚士人之道、仕途成就等。
•现代散文:关注个体生活经验和内心情感,通过叙述个人或群体的生活经历来探讨社会问题与思考人生意义。
呈现形式•古典文人:多以诗歌和骈文形式表达,通常采用严格的音律格律和平仄押韵。
•现代散文:以散文形式表达,形式上更加自由灵活,注重情感的流淌和文字的节奏感。
三. 共同点尽管中国现代散文与古典文人的写作风格存在诸多差异,但二者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 都致力于思考社会问题和人生意义。
- 都秉持着对真理与美的追求。
- 在语言运用上都强调韵律和修辞手法,并且皆以文字艺术为核心。
结论通过对中国现代散文与古典文人的写作风格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两者在表达方式、内容主题和呈现形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漫与古典
——林语堂,梁实秋散文风格比较
【摘要】林语堂,梁实秋都是属于闲适派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散文都充满了灵性,幽默,闲适的特点。
风格差异林氏潇洒自如自在,梁氏严肃雅致自安,都颇能让人回味,而得到社会的广大承认,本文从其创作风格进行了比较从而探究两人的散文特点。
【关键词】林语堂梁实秋散文风格比较
实际上林语堂和梁实秋都曾先后留学欧美,都已经受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也均属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二人的散文都给人以幽默、性灵、闲适的共同感受。
但倘苦细细品味、揣摩,却又能觉察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他们不仅仅都是学贯中西的学者,都有着被读者遗忘的经历,更重要是他们都是闲适散文的重要代表。
时代的恶劣环境下,20世纪30年代时他们躲在自己的自由世界中,谈笑风生,谈性灵幽默,观时百态,写下许多散文。
本文试从两位作家的文艺观视角进行比较,探究其散文创作的不同风格。
林语堂和梁实秋都曾有先后师从白璧德,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是以传统的、保守的文化价值对近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存在的一种反观。
白璧德企图恢复古典文化的精神和传统秩序,以此来匡救现代文明的弊端,强调理性和道德意志的力量,崇尚中庸平和的人生境界,认为世界应该是有秩序、有纪律、有规矩的,不能任凭个性张扬、自由膨胀,因此,白璧德自称其为新人文主义。
林语堂以“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为座右铭,以张扬个性为天职,终于不肯接受新人文主义的观点,并自觉地站到导师的对立面,为白教授的论敌斯平加恩辩护,而斯平加恩极端推崇克罗齐,认为克罗齐的“艺术即表现即直觉”的美学理论革新传统的文艺理论体系。
反对新人文主义的秩序、纪律和规矩的林语堂,发现自己与克罗齐的看法完全吻合,于是他从斯平加恩、克罗齐那里找到了直觉随感式的艺术路向——随意写来,如行云流水。
他反对一切思想束缚,既反对桐城派的“义法”也不甘受梁实秋“纪律”的束缚。
在论文《金圣叹代答白璧德》中说:“中国的白璧德信徒每袭白氏座中语,淆古人之所以随足为典型,盖能攫住人类通性,因攫通性,故能万古常新,浪漫文学以个人为指归,趋于巧,趋于偏,支流蔓衍,必至一发不可收拾。
殊不知文无新旧之分,唯有真伪之别,凡出于人之真知灼见,亲感至诚,皆可传不朽”,表达了对梁实秋文艺观的不满。
他的文学思想的核心是“独抒性灵”,认为“文学之生命实寄托于此”。
在文章中,林语堂常常引明清言志派、性灵派文人的言论,作为其主张的重要理论依据。
他还接受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的表现主义,把性灵与表现理论揉合在一起形成自成体系的文艺思想,对文艺创作提出“个性无拘无碍自由自在的表现”,“真诚无伪”等,其实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浪漫主义文学观。
梁实秋却是新人文主义文艺观的拥护者,他接受正统的西洋古典主义文艺美学思想,这种美学观与中国传统的儒家中庸之道与中和美有暗合之处,认为感情表现要做到“质的纯正”和“量的有度”,极力反对浪漫主义,称其为“不守纪律的情感主义”,从这一点看来,他的文艺思想
与林语堂是不同的。
在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中,“人性”是一个关键的概念,他曾反复强调:“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其人性论有其特定的涵义;第一,人性是固定的普遍的;第二,人性是情与理、善与恶二元对立的,理性制约情欲才是理想的人性.而且这“理性”就是做人的伦理道德规范。
认为“伦理乃是人性的本质”,这是以数千年儒家传统思想为背景,直接来源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的人性观。
由这种人性观所决定,梁实秋在艺术创作论上主张“节制”,强调文学的严肃性及伦理与艺术的结合,提倡重理性,守纪律。
认为感情表现要做到“质的纯正”和“量的有度”。
极力反对浪漫主义,称其为“不守纪律的情感主义。
”“节制”说导致梁实秋在创作论上主张“内倾”,他不止一次地说,“从人心深处流出来的情思才是好的文学”,‘‘凡是从人心深处流出来的东西,方能流向人心深处去”。
在梁实秋心目中,文学模仿的并不是直接的现实世界,而是比现实世界更高的理想以及普遍永久的“真实”,它只有通过深邃的内省才能把握。
所以对作家来说,重要的不是扩大生活面,而是凭借强敏之智识与锐利之眼光“向内转”,沉静地体会那普遍固定的人性。
综上所述,他的文艺思想与林语堂是有区别的。
但是不同的人生历程,不同的个性气质,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文艺见解,表现在散文创作实践上就有了不同的审美个性。
在个体的生存方式看,林语堂虽长于中国家庭中,却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又与基督徒缪翠凤结婚,他们更看重西方的节日文化,也有传统道德。
文艺思想指导着创作实践,正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文艺思想,闲适派散文创作才显示出不同的审美风格。
林语堂和梁实秋都主张超政治、超时代、近人生的文艺观。
因此他们的闲适散文题材相似,即都偏重于“人性”的表现,内容常常是衣食住行、世故人情,但仔细比较,又能看出他们在选材上的差别。
梁实秋表现的“人性”受古典主义美学观的影响,将“人性”与“自我”对立起来,他认为:“伟大的文学亦不在表现自我,而在表现一个普遍的人性”…,所以,他表现的“人性”强调社会性,排斥个性,强调共性,排斥差异性。
基于此,他的散文创作严格选择题材,即选择那些与“人生”密切相关,又经过自己深思熟虑过的人生图景,与林语堂闲适散文的选材相比,梁实秋的选材更加严格、慎重、精当,表现的“人性”更加普遍。
而林语堂由于主张以“自我”为表现中心的浪漫主义美学观,他表现的人性常与自我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是通过表现自我表现人生,带有较多的个性色彩,形成了旷达自喜、潇洒自在的本色。
如他们的同类散文,林语堂写《论躺在床上》题目就有其个性中的那种放逸、随意的气质,信笔写来,联想纷纷,一会儿谈躺在床上的舒适,一会儿谈躺在床上的奇思妙想,洋洋洒洒,却不乏真知灼见,读来沁人心脾。
由此可见,林语堂注重的是自己的个人体会。
梁实秋同一题材的《睡》却是旁征博引,描述了人类睡眠量的适中,睡的姿态、作用。
文章驰骋中外,纵观古今,充分体现了“睡”这一永恒不变的人性。
如果说梁实秋的理性追求与智者气度,使梁实秋散文呈现出一种理趣 ,那么 ,他的学者风范以及对于文学臻境—“简单”—的追求 ,则使他的散文呈现出一种文趣。
题材的微妙差别,实践了他们各自的文艺思想,体现了不同的美学风格:梁实秋的散文小品显得严肃而雅致,林语堂的则显得自如轻松、无拘无柬。
可以说,在创作实践中,他们都各自实践了自己的美学理想。
林语堂的散文气势饱满,笔调轻快,一气呵成,不为俗套所拘,不为章法所役,清新自然,情调深远,于平淡中见深长,其语言平实、浅显,注重从口语中汲取营养,娓娓闲谈中有幽默,就是散发着浪漫的气息。
梁实秋的散文较之林语堂,则更为古朴简
洁与劲健,多用四字句杂陈于长短句中,整齐而不呆板,错综婉转,字字珠玑,显得温柔敦厚,风趣隽秀,却又严肃畅达,适可而止,其散文以善美的和谐,朗照的智慧 ,平朴雅谑的文调 ,突破流俗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古典文风。
两者虽然有很多不同,但是却同样成为闲适派散文艺术世界不可缺的重要分子。
这其中奥妙,我们好好体味。
参考文献:
【l】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M】.华龄出版
社.1997.
【2】林语堂散文选集【M】.百花文艺出版
社.2006.
【3】雅舍小品【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4】梁实秋散文选集【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